论释印顺说大乘经与小乘论是佛教分化的经典
释印顺在《佛法概论》中说:“大乘经与小乘论,是佛教分化中产生的教典。”1然大乘经与小乘论都是依于佛说而流传的典籍,佛从初转法轮到入涅槃,所说之法从无矛盾之处,更不会把佛教分化,不论是教义或教派。对于三藏经论不能正确理解,无法融会贯通者,才会说大乘经与小乘论是佛教分化中“产生”的教典。孔子于儒家之世间道的说法都可以一以贯之了,何况是同为佛陀所说的三乘佛法竟然说会使佛教分化?释印顺所说的有没有道理?值得我们来探讨。
注1 释印顺著,《佛法概论》,正闻(新竹),2003.4 新版2 刷,页35
对佛法若不能通达,不要说是大乘、小乘,即使是同样的大乘法也会认为有冲突;不是还有人说参禅不能与念佛同时修吗?他们说:参禅是空,念佛是有,禅与净土不同路,不能合修;还说:参禅的人念了佛号就要漱口三日,听见佛号耳朵也要去洗一洗。您若相信这种说法,那就只能站到一边去,那一边叫作佛门外道;以为说那是佛法,其实是外道邪见。譬如经典说“一切诸法有生有灭有相有为”,这个大家容易信受;但到了二转法轮,讲般若时,佛就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像达赖喇嘛这类不懂佛法的人,就会说佛陀说法前后互相矛盾!其实根本没有矛盾,只是前一个从现象界来说,后一个则是从诸法实相来说,并无任何冲突或矛盾;佛陀说法是有次第性的,修学的法门容有不同,但决不会互相矛盾,最后的目标一定是同一个,那就是教导众生成就佛道。
我们阅读 平实导师著作的《阿含正义》第一辑中的举证与辨析,就知道大小乘经典都是佛陀金口所说的,只是二乘人结集了四阿含等经律后,另有一千位菩萨,参与半年后在七叶窟外结集的第二转法轮般若诸经,与第三转法轮的方广唯识经典。但是,释印顺不相信大乘经典是佛说,所以认为大乘经与小乘论是佛教分化“产生”的教典。若照释印顺的错误想法就会以为有分化,因为释印顺把小乘的解脱道所成就的极果——阿罗汉,当作就是成佛的智慧与功德,那当然跟大乘所说的成佛产生极大的差别;他依妄想而说有两种不同的佛果,佛教当然会被释印顺给分化了。而这种分化是释印顺这类佛门外道的声闻凡夫误解佛法才造成的,不是大乘经或小乘论会分化佛教。我们学佛不论是小乘或是大乘,也就是修解脱道和佛菩提道,可以次第进修,也可以同时并行,并不会有什么分化的问题。
分析释印顺会觉得大小乘有分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不相信大乘经典是佛说,不信佛语的结果他就认为是发现了矛盾。譬如小乘说苦、空、无常、无我,到了大乘却说常、乐、我、净;明明小乘说无我,怎么到了大乘变有我?这不是矛盾吗?其实,等您有了般若智,而且还不必等到般若智慧通达的程度,就会知道这一点也不矛盾。大乘常乐我净的“我”,其实就是真正的无我,可是不懂的人只从文字表面上来看,就以为是有矛盾,佛法难就难在这个地方。就好像钻石最宝贵,碳最便宜;可是科学家说钻石的成分就是碳,无知的人当然就会说:“哪有可能?别骗我。”但是碳跟钻石确实是同样的元素,只不过是晶体结构不同而已!
释印顺认为大乘经与小乘论是佛教分化产生的教典,是因为他对大乘无法理解而有怀疑。他怀疑大乘是不是佛说的?
最后他就认为大乘是演进而有的,他在《中观论颂讲记》中说:到了笈多王朝,梵我论抬头,大乘也就明白的演进到真心论。同是一句“一切法空”,性空者通达胜义谛的毕竟性空,真常者看作诸法常住的实体。智顗说:通教的共空,当教是缘起的一切空;若从空中见到不空,这就是通后别圆的见地了。智顗以空中见不空为究竟,我们虽不能同意,但解空有二类人不同,却是非常正确的。有了一切空的经典,就有把一切空看为真实常住的,所以说真常妙有在龙树以前,自然没有什么不可。可是到底不是一切法空的本义,更不是时代思潮的主流。从空转上不空,与真常心合流,思想演变到《涅槃》、《胜鬘》、《楞伽》等经的真常唯心论,却远在其后。所以经中判三教,都是先说有,次说性空,第三时才说空中不空的真常。或者说先有真常,后有性空,把《华严》、《般若》等大乘经(在龙树之前就有了的)的一切性空不生,看为真常的。不错,这些大乘经,真常者是容易看做真常的。不过龙树以前是一切法空思想发扬的时代,虽或者有人看做真常的,但不是性空的本义。像真常空与真常心合流的真常唯心论,都比一切空要迟得多。2
注2 释印顺讲述,演培记录,《中观论颂讲记》,正闻(台北),1992.1 修订一版,页15-16。
从释印顺的著作中可以发现,他根本不知道佛教的法义是什么?他满脑子只知道有“思想”,而思想是会演变的;佛法在他看来也是会演变的思想,会演变就会有分化,所以大乘经与小乘论是分化而“产生”的,这就是释印顺的思想逻辑。但这是不了解佛法义理的错误思想,佛教法义是世尊亲口所说的真理,就是真如法义;如果会有演变那就只是思想而不是真理,释印顺对这个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当然会认为佛法是有演变的;他不知道蕴处界相应的诸法一定会演变,只有大乘的真如理体不会演变;所有万法都依附于第八识真如,真如是万法的本源,是常住不变的实相,不是现象界蕴处界等假我的生灭法,不可能被演变或分化,所以佛法不会有冲突、矛盾或分化。
《涅槃经》、《胜鬘经》、《楞伽经》这些大乘经典都不是演化而有的,因为这些大乘经讲的都是第一义谛,都是依于这个真如理体,即是真心如来藏,而祂这个心体从来就没有改变,尽未来际也不会有所改变。此真心如来藏的法义,不是释印顺所说的从小乘演进过来而有的,也不是不回心的声闻阿罗汉们所能亲证及理解的;虽然小乘经典中也说有如来藏,但却是隐覆而说,只是用来证明二乘圣者所证的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又因为一切诸法都不离如来藏,只是因缘时节未到,学人智慧还不具足的时候,只能隐覆而说,是释印顺自己有眼若盲、视而不见罢了。
譬如《央掘魔罗经》卷2 中说:
若说如来藏 显示诸世间 无知恶邪见 舍我须无我言是佛正法 闻彼说不怖 离慢舍身命 广说如来藏是名为世间 堪忍上调伏 呜呼沙门陀 修习蚊蚋行3释印顺对空不了解,所以说:“同是一句‘一切法空’,性空者通达胜义谛的毕竟性空,真常者看作诸法常住的实体。”这种句子读来真是会让诸佛菩萨感慨万千,表面上看来好像振振有辞,骂真常者把一切法空看作诸法常住的实体,但是这种批判真的是离题三千里;既然是一切法空,怎么会认为是实体?这是第一层。第二层是释印顺把蕴处界的空和真如的空混为一谈,这又是比喻错误;蕴处界的空叫作“空相”,第一义真如的空叫作“空性”。一切法空就是在讲生灭无常的蕴处界空相,就是缘起法所说的一切法空相;真如即如来藏,祂是空性。性就是体性,若没有实体及体性,如何能说祂有“空性”?所以祂绝对是真实存在的心体,不能因为你摸不到、找不著就说祂不是实体!
注3《央掘魔罗经》卷2,《大正藏》册2,页524,下28-页525,上5。
一般人读不懂释印顺的文章,就说他莫测高深,以为他很有学问;可是当我们把它分析清楚后,真的会摇头叹息!因为释印顺连自己的文章、书籍已经前后自己掌嘴了,他竟都还不知道痛痒呢。也许有人不服气这种解释而说:实体就是真实的本体。如果释印顺肯这样解释,那他就是承认有本体如来藏者,如此,则他的著作都要回收销毁或全部改写了,如果真能如是,则他就是回归正法的法师了。
释印顺又说:“智顗说:通教的共空,当教是缘起的一切空;若从空中见到不空,这就是通后别圆的见地了。智顗以空中见不空为究竟,我们虽不能同意,但解空有二类人不同,却是非常正确的。”其实从空中见不空,就是从缘起法的一切空相中去看到这个不空的如来藏,这样才是正确的佛法。但释印顺却不同意佛的教示,那表示释印顺的佛法是不正确的,因为不正确所以解空才会有二类人的不同——一个正确,一个不正确。
一个人假若只想要自己得解脱而修小乘法,我们不能否定他说他错,只能说他心量狭小,没有菩萨性;但是修学大乘的人却也不能没有解脱的根基,因为佛法是完整且贯通的,而且是有次第性的。小乘解脱道只是大乘中的一小部分,而佛教会有大乘、小乘之分是因应学人的根性问题,不是佛法分化的问题。就好像有人要去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世界,有人要去西方极乐世界一样,是根性愿力的差别,不能因为这样就说佛法是有分化的。
释印顺只相信《阿含经》,而且只相信其中一部分不会与他的思想及说法产生矛盾冲突者,那才是他认为可以信受的《阿含经》;他更不相信大乘经是佛所说的经典,他还认为是大乘分化了佛教,他这样的想法更是大大不通,因为阿含讲的是解脱道,观行的对象是生灭无常的蕴处界等假我,修证的极果是阿罗汉;大乘讲的是成佛之道,观行的对象还要加上第八识真如及第七识意根,修证的极果是菩萨五十二阶位后的究竟佛果,这才是成佛之道,二者大异其趣,印顺对此却是毫无所知。若无大乘法教,佛法就不完整,也就不能称之为佛法,顶多只是罗汉法;不懂佛法的阿罗汉们能演变出佛法,但已经成佛的释迦如来在世时竟然无法讲得出佛法,意谓后代的阿罗汉们成佛了,释迦如来反而是尚未成佛的人,印顺这个说法真是不通。所以,大小乘两者不可能分化,而且释印顺也曾依文解义地说小乘不能成佛。
譬如他在《摄大乘论讲记》中说:
如果问他:没有大乘法,佛的无上正等正觉是怎样成的?他们的解答是:依著声闻法去实践,就可以达到成佛的目的。其实这全是错误的!成佛的先决条件是要发菩提心,大悲心,修广大行。小乘经中,只说四谛十二因缘等,根本不谈这些,全是教人趋向寂灭的。修这种法门的人,绝对没有发大悲心菩提心的可能;譬如挤牛乳,一定要在牛的乳房上挤,如果到牛角上去挤,无论如何也挤不出乳来。所以离开小乘法外,必定还有大乘法体的存在。4
注4 释印顺讲,演培?妙钦?文慧记录,《摄大乘论讲记》,正闻(台北),1992.2修订一版,页16-17。
在这里释印顺承认有大乘法体的存在,但释印顺不知道大乘法体不只是大乘才有,小乘法也是从此法体出生的,因此大乘、小乘还是同一个法体,同一个法体可以有三乘菩提的不同,就不能叫作分化。此大乘法体即是第一义谛如来藏,可惜释印顺只是依经文解义不得不说有如来藏,自己却是不信有如来藏,因此他所说的大乘法体都成为戏论了。经文中佛菩萨的开示纠正不了他的邪见,别人也不能奈他何,真是可惜!只要他愿意相信佛陀的开示,弃舍自己的邪见,终将可以成为一位大法师,但他却终究还是不愿相信佛语,而终其一生就只是个佛门外道的凡夫。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 4〈学观品第 2〉云:
“又,舍利子!于意云何?一切声闻、独觉颇能作是念:‘我当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方便安立一切有情于无余依涅槃界’不?”舍利子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
“又,舍利子!于意云何?一切声闻、独觉颇能作是念:‘我当修行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我当修行殊胜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我当修行殊胜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我当修行殊胜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我当修行殊胜空、无相、无愿解脱门;我当安住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我当安住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我当安住殊胜苦、集、灭、道圣谛;我当修行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我当修行
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我当圆满菩萨神通,成熟有情严净佛土;我当圆满五眼、六神通;我当圆满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我当圆满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随好;我当圆满无忘失法、恒住舍性;我当圆满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永拔一切烦恼习气,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方便安立无量、无数、无边有情于无余依涅槃界’不?”舍利子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5
从大般若经文可以知道,佛法是整体不可切割的,这样才是正法,正法就是大乘法,大乘法的一部分叫二乘法。只修二乘法的人,还不足以成佛,所以经文说一切声闻、独觉不能说他已经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又二乘人也无法荷担如来正法家业,因为他要入无余涅槃,不再来人间了,那要怎样荷担如来正法家业?而且如来家业的内涵是实相法界,是证得第八识真如的智慧境界,不是三明六通大阿罗汉之所证,阿罗汉们要如何荷担如来正法家业?所以,如来家业还是要靠菩萨生生世世乘愿再来,不畏生死轮回之苦,才能把佛法延续下去。若无菩萨住世,大乘正法就会灭失而不见了,所以大乘经与小乘论从菩萨来看同样重要;而小乘人若以为只要小乘论也可以成佛,那是错误的,上面经文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p#page_title#e#5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大正藏》册5,页19,上19-中18。
也许小乘人认为“我也有一切善法”,然一切善法是依于菩萨摩诃萨而有的,二乘法也是依于菩萨摩诃萨而有、而流传的,如今南传佛教二乘法的实证,已经失传千年了,还得依赖正觉的菩萨们继续住持,未来才能渐渐开始弘扬起来;他们连自己的教法都无法维持久远,何况能荷担他们所未能证的如来教法家业?所以释印顺说:“大乘经与小乘论,是佛教分化中产生的教典。”是错误的说法。
且举一段经文作证: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 4〈学观品第 2〉:
时,舍利子复白佛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住何等地能与一切声闻、独觉作真福田?”佛告具寿舍利子言:“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修行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方便善巧、妙愿、力、智波罗蜜多,住空、无相、无愿之法,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与一切声闻、独觉作真福田。何以故?舍利子!以依菩萨摩诃萨故,一切善法出现世间,谓依菩萨摩诃萨故,有十善业道、五近事戒、八近住戒、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施性福业事、戒性福业事、修性福业事等出现世间;又依菩萨摩诃萨故,有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空、无相、无愿解脱门、苦、集、灭、道圣谛等出现世间;又依菩萨摩诃萨故,有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出现世间,有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出现世间,有一切法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出现世间,有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出现世间,有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菩萨十地出现世间,有五眼、六神通出现世间,有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出现世间,有无忘失法、恒住舍性出现世间,有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出现世间,有成熟有情、严净佛土等无量、无数、无边善法出现世间。”6
注6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大正藏》册5,页19,下20-页20,上20。
小乘的存在其实是依附于大乘而有的,所以说菩萨摩诃萨能与一切声闻、独觉作真福田。为什么?因为依于菩萨摩诃萨的缘故,才有一切善法出现世间。也就是说,依于菩萨摩诃萨的缘故,而有十善业道、五近事戒、八近住戒、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施性福业事、戒性福业事、修性福业事等这些善法出现于世间;又依菩萨摩诃萨的缘故,而有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空、无相、无愿解脱门以及苦、集、灭、道等这些修行圣谛出现世间。小乘法只是大乘法中的一小部分,而大乘之中则包含了全部的小乘法。
释印顺认为大迦叶尊者当时没有邀请佛教全体来参加经典结集,连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也几乎被拒绝参加结集,所以只结集佛说的小乘经典,于是有富楼那尊者等提出异议,而种下了佛教学派分化的种子。但释印顺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如果他说的这位大迦叶是世尊拈花微笑的迦叶,则大迦叶他是印度的大乘禅宗初祖,他不可能只集结小乘经典;因为他不是声闻人,不可能不结集大乘经典。而且第一次结集只是不完整,是阙漏了大乘法,并非与大乘的结集分化,不可以说佛教有两种不同。
如释印顺在《宝积经讲记》中说:
大迦叶是佛涅槃后的领导者,所以有释尊付嘱迦叶,传承正法的传说。大迦叶头陀第一,生活精严,在崇尚苦行的东方印度(耆那教与提婆达多的五法是道,都兴起于此),受到了大众的崇仰。本经重于戒慧,所以操行精严的大迦叶,为本经的当机者。还有,当时就近参与荼毘典礼的,以及出席结集法会的,主要为王舍城、毘舍离一带的比丘,也就是大迦叶领导的一系。大迦叶不曾能邀集全佛教界,集思广益,而举行少数的结集;连多闻第一的阿难,也几乎被拒绝。这所以结集圆满时,就有富楼那等提出异议,而种下了佛教学派分化的种子。在佛教的传宏中,大迦叶领导的学系,重戒的,重定的,带有严重隐遁倾向的佛教,被指为背弃释迦精神的小乘。本经不但开示大乘正法,也针对重戒的,重定的比丘,而宣说声闻正法。以大迦叶为当机者,那是最适当不过的了!7
注7 释印顺著,《宝积经讲记》,正闻(台北),1992.2 修订一版,页23。
全部而完整的佛法是唯一佛乘的,如果先说二乘解脱道,就一定是会具足宣说三乘菩提;如果所集结的只是重戒的、重定的,是带有严重隐遁倾向的佛教,是背弃了释迦精神的小乘法,菩萨当然应该再补充结集,让三乘菩提臻于圆满。佛陀说法,应此界众生根器必定是从小向大,不可能只把可以成阿罗汉的法义教导以后,却吝于教导可以使人成佛的大乘法;如果有人以为小乘经典才是佛说,大乘经典非佛说,这是把佛法割裂成两截,就是把佛教分化了。然而大小乘所说其实都是依于同一个法体,始终一以贯之,此法体即是万法的根源——第八识如来藏,一切大乘经与小乘论,都必须以此为根本、为核心而演说才是佛法,从来不曾分化。
佛教的根本论即是《瑜伽师地论》,此论教导学佛者从声闻法修学到菩萨法,菩萨也要以解脱的功德作为基础,才能次第成就菩萨道的修学,修学声闻解脱道的人也要回小向大才能成佛。但释印顺却要把佛教分化而说:大乘佛教著重贯通、直觉,重在赞仰佛陀的行果;小乘佛教注重精密、思辨,重在生死解脱的事理。小乘论渊源于释尊的言教;大乘经却从释尊的本生、本行,进窥佛陀的精神。大乘经是艺术化的,小乘论是科学化的。大乘经富有佛教传统的实践精神,小乘论却不免流于枯燥与烦琐。8
注8 释印顺著,《佛法概论》,正闻(新竹),2003.4 新版2 刷,页35。
这种说法并不正确,什么艺术化的、科学化的,都是戏论的形容词;大乘赞仰佛陀的行果,小乘也是赞仰佛陀的行果;小乘注重精密、思辨、生死解脱、渊源于释尊的言教;大乘同样注重精密、思辨、生死解脱、渊源于释尊的言教;两者都同样富有佛教传统的实践精神,不会流于枯燥与繁琐。
释印顺应该知道佛教可以说有分宗分派,却不应说有分化,外于如来藏而说的“佛法”才是分化,分宗分派是因为诸家都只实证或理解佛法中的局部,原则上不悖离佛法原有的本质;但这个分化的“佛法”已经产生质变,当然也就不是佛法而是外道法了,可是释印顺他就是要把佛教切割分化,所以他才会说:本来大众部所推重的《增一阿含》,分别说部推重的《长阿含》,已透露出大乘思想。所以从他们所编集的《杂藏》中,孕育大乘思想,终于有了空相应大乘经的编集出来。初期大乘的代表作,如《般若经》的〈小品〉、〈大品〉,《华严经》的〈入法界品〉,《大宝积经》的〈普明菩萨会〉,还有《持世》、《思益经》等。大乘经与小乘论,是佛教分化中产生的教典,也即是大乘与小乘的分宗。9
注9 同上注,页34-35。
佛法中的大乘法教,并不是从《杂藏》中才孕育出来的,也不是从《般若经》、《华严经》、《大宝积经》才开始有的。所谓大乘佛法,其实就是如来藏的全部法义,一切诸法都要依于如来藏而演说,否则就是言不及义,此“义”即是第八识如来藏所表显的第一义谛,世间法如此,佛法更是如此;知道这个道理,就知道佛法自始至终都离不开这个法义,因此佛教尽管分宗分派,却没有分化的经论。那一些会分化佛教的经论,其实都不是佛教的法理,而是外道邪见思想,譬如密宗(假藏传佛教)的《大日顶经》。
释印顺又说:
龙树曾宏法于中印,但大部分还是在南印。南憍萨罗国王——引正王,是他的护持者。当时的佛教,在他的弘扬下,发生了划时代的巨变。原来龙树以前的大乘学者,虽阐扬法法空寂的深义,但还缺少严密的论述。到龙树,建立精严绵密的观法,批评一般声闻学者的似而非真,确立三乘共贯的大乘法幢,显著的与一般声闻学者分化。所以在印度,大乘学者都尊他为大乘的鼻祖;在中国,也被尊为大乘八宗的共祖。10
注10 释印顺讲述,演培记录,《中观论颂讲记》,正闻(台北),1992.1 修订一版,页2。
既然是三乘共贯的大乘法幢,就已经包含声闻法了,怎么会与声闻学者分化?到底要分化什么?就好像已经读到大学的人,所学的知识当然也包含了小学的内容,小学的数学是零到十,大学的微积分更深奥,但同样是零到十的数目,只是内容深浅差异,本质并无分化。释印顺说龙树以前的大乘学者,虽阐扬法法空寂的深义,但还缺少严密的论述。如果说,法法空寂但还缺少严密的深义论述,那就是在讲主张一切法空者,若只能看到一切法空当然还缺少严密的深义论述;因为佛陀初转法轮先说一切诸法有生、有灭、有为,然后到了般若时期,如《佛藏经》又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为。然此二说,并无分化佛教,所说的内涵还是依于同一个真如法义,差别只是一个是从现象界来说,一个是从实相界来说。了知这个道理,再来看释印顺于《中观今论》中怎么说:
中观学值得称述的精义,莫过于“大小共贯”、“真俗无碍”。龙树论以为:有情的生死,以无明为根源,自性见为戏论的根本。解脱生死的三乘圣者,体悟同一的法性空寂,同观无我无我所而得悟。三法印即是一实相印,三解脱门同缘实相。这样的三乘共空,对于从来的大小相诤,可得一合理的论断。声闻三藏与摩诃衍——大乘,一向被诤论著。一分声闻学者,以阿含等三藏为佛说,斥大乘为非佛说;现在流行于锡兰、暹罗、缅甸的佛教,还是如此。一分大乘学者,自以为不共二乘,斥声闻为小乘,指阿含为小乘经,以为大乘别有法源。11
11 释印顺著,《中观今论》〈自序二〉,正闻(新竹),2000.10 新版1 刷,序页3。
佛教中最严重的分化莫过于释印顺所提倡的“大乘非佛说”。释印顺说龙树论以为自性见为戏论的根本,这是在诽谤龙树菩萨。所谓自性,是能生万法的第八识真如的自性,但释印顺否定了第八识真如以后,就只有识阴六识的自性可言了,于是举凡谈到自性时就一定是六识的自性,这样的自性就与自性见外道相同了,释印顺自己跳不开这个窠臼,竟还拿来责备没有落入识阴自性的菩萨所见同于自性见外道。六祖说“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这就告诉我们,有能生万法的自性,其实也就是在说如来藏的自性。如来藏所生的万法,生灭无常,从五阴十八界来看,从蕴处界来看,一切万法都是生灭无常,所以都是戏论;但是如来藏真实不是戏论,因为如来藏有本来自在的真实性,有能生蕴处界等万法的真实性,所以如来藏这个自性迥异识阴六识的自性,当然不是戏论,因此释印顺说龙树论以为自性见为戏论的根本,这就是诽谤龙树菩萨。大乘与小乘都是依于如来藏而有,大乘小乘的法源都是如来藏,不是大乘别有法源而与小乘分化;能通达佛法者都能证明,大乘与小乘可以同时存在,都是佛所说,决无冲突更无分化,因为法源都是这个涅槃妙心如来藏的缘故。
释印顺认为真心论与妄心论就是佛教分化,他认为“真心论可以批评妄心论,妄心论可以反对真心论,所以佛教分化为两派”,因此他在《唯识学探源》之〈自序〉中说:在印度大乘佛教的开展中,唯心论有真心派与妄心派二大流。傅到中国来,即有地论师、摄论师、唯识师三派。此两大流,真心派从印度东方(南)的大众分别说系发展而来;妄心派从印度西方(北)的说一切有系中出来。
在长期的离合发展中,彼此关涉得很深;然两大体系的不同,到底存在。大体的说:妄心派重于论典,如无著、世亲等的著作:重思辨,重分析,重事相,重认识论;以虚妄心为染净的所依,清净法是附属的。真心派重于经典,都编集为经典的体裁:重直觉,重综合,重理性,重本体论;以真常心为染净的所依,杂染是外铄的。经典总是时代的先进者;西方的论师们,承受它思想的启发,给予严密的思辨化,又多少要修正它。
这种东西印度的风格不同;不仅是第三期的唯心佛教,就是前二期的佛教,也有此种情形。甚至在婆罗门教中,也还是有此东西两大阵容的。这种区域文化的特色,本平常明白。但传统的唯识学者不大理会这些,他们的意见是:我所学所宏扬的论典,或者经典,是究竟的;唯心非如此不可,这才是佛说。这样,诤论当然不免。本来,承受某一思想,对于另一思想,即不能无所取舍;真理愈辨愈明,辨论不一定是坏的。
所以,真心论可以批评妄心论,妄心论可以反对真心论。不过,作为反对与批评的标准何在?这不外理证与教证。理证,各有思想体系,加上自宗规定了的了义不了义,如离开事实的证明,那种笔墨与口头官司,千百年来还没有断案。现在再覆述一遍,也不过多一番热闹而已。说到教证,真心论已融化于唯心的大乘经中;妄心者承认大乘经是佛说,即没有资格去动摇真心论。妄心论的根本论,是未来佛弥勒说,加上严密的思辨,真心者也无力摧毁他。以我的理解,真心论的卢舍那佛说,迦旃延佛说;妄心论的弥勒佛说,都不过继承根本佛教的思想,在不同的时代区域中,经古人长期的体验思辨而编集的成果。承认此两大思想的分流(自然是互相影响的),同等的地位;从时代的前后去整理它。经与论间,经与经,论与论的中间,看出它的演变分化;从演变分化中把握它的共同性,这才是公平而又不儱侗的办法。研究它的思想来源,考察它的思想方法。何以说真?何以要说妄?为什么要说唯心?是否非唯心不可?从高一层的根本佛教去观察,自然能给予正确的评价。这样,我不能不感到结城令闻的大作,美中不足,不够了解唯识的思想了。12
#p#page_title#e#注12 释印顺著,《唯识学探源》,正闻(台北),1992.3 修订二版,序页2-4。
佛法讲真心与妄心,但不是教人家相信真心就要去否认妄心,或是反过来说,相信妄心就不要相信有真心;真心与妄心本来就同时存在,并不互相妨碍;不但不妨碍,而且和合运作,彼此片刻不离,唯除入无余涅槃。释印顺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讲了老半天,还搞不清楚何以说为真?何以要说妄?又为什么要说唯心?是否非唯心不可?佛法当然非唯心不可!但此心,却不是意识心,而是恒住不坏并且能出生识阴六识的第八识真如,这真心并非只有佛世的菩萨们能证,直到今天的正觉同修会中还有许多菩萨们一样能证,因此而能通达三乘菩提,永远不是六识论者所能妄加思议的,这一点是六识论者的死结、死穴。
六识都是妄心,乃至第七识意根也是妄心,所以说七转识皆妄心,唯有第八识才是真心;因此,每个众生其实都是真妄和合,共同运转,阿罗汉入涅槃时要灭掉意识等六识,还得要再灭掉第七识意根,但他们的第八识如来藏独存而成为无余涅槃中的本际,常住不变;如此看来,就知道佛法谈到心时,为什么要说真,为什么要说妄,为什么要说唯心?而且非唯心不可。所谓唯心,就是唯第八识如来藏心,唯有如来藏才能出生七转识,七转识虽然是妄心,但若无此七转识就没有见闻觉知,所以说真心妄心和合运作,于日常生活中不可刹那分离。每一尊佛都说真心妄心和合运作,不可能卢舍那佛只说真心论,弥勒佛单说妄心论的,毕竟正常人八个识一定具足存在。
释印顺认为佛教的学派会因为区域文化、不同地方的信徒,和使用不同的语言文字,而引起学派的分裂。例如他在《佛法概论》中说:佛教的学派分化,与区域文化有关。不同地方的信徒,使用不同的语言文字;在这区域文化的熏染中,引起学派的分裂。释尊的教化,适应不同民族,一切种姓,可能是采用多种语言的。13
注13 释印顺著,《佛法概论》,正闻(新竹),2003.4 新版2 刷,页37。
但佛教传到不同地区,使用不同语言,并不会使佛教的学派分裂,释印顺自己的著作中也说:
属于雅利安族的比丘们,确乎想把佛法一律雅语化,然而被释尊拒绝了。巴利律《小品》(五)说:“有婆罗门兄弟二人出家,本习善语(雅语)。白世尊曰:今此比丘众,异名,异姓,异生,异族而来出家,各以俗语污损佛说,愿听我等以阐陀(合于韵律的雅言)达佛说。佛呵曰:不应以阐陀达佛说,听随国俗言音诵习佛说”。14
注14 同上注,页37-38。
大藏经中《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 6 这样开示:
佛作是念:苾刍诵经长牵音韵作歌咏声,有如是过;由是苾刍不应歌咏引声而诵经法,若苾刍作阐陀声诵经典者得越法罪。若方国言音须引声者,作时无犯(言阐陀者:谓是婆罗门读诵之法,长引其声,以手指点空而为节段,博士先唱诸人随后)。15
注15《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6,《大正藏》册24,页232,下8-12。
从经文中的记载可知,佛遮止阐陀声拉长音声念诵佛法的方式,但是若各地方言语之中,本来就是有拉长音声的语法,这样的拉长音声念诵佛法却是可以的。可见不同的语言、文字并不会使佛法的教义分裂。至于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人会把佛法分裂的原因,则是因为偏离了佛法的根本教理,就像阐陀声的诵念方式只注意在音声旋律上,而不是在佛法的宗旨义理上,所以要规范弟子在法理上用心,这才是 佛要遮止以阐陀声唱诵佛法的目的;这类偏离教理、扭曲佛法的行为,则是西藏密宗(假藏传佛教)最普遍而常见的现象。西藏密宗是喇嘛教,教理与行门完全不同于佛教,故不可以说喇嘛教是藏传佛教(只有弘传真正他空见如来藏法的觉囊巴才是真藏传佛教)。佛教绝不可能分裂成两派(一派正统佛教的八识论,一派假藏传佛教的六识论),因为只有八识论才是佛教,六识论者所说都是常见外道的法义,绝对不是佛教,经典俱在,不容释印顺等人胡说。
释印顺认为偏执生灭无常与无我与发挥不生不灭的性空,两者同源而异流,互不相谅而尖锐地对立起来。他认为从这样的思想中,能看出大小乘的分化由来,因此他在《中观今论》中说:
一分学者重视事相,偏执生灭无常与无我;一分学者特别重视理性,发挥不生不灭的性空,这才互不相谅而尖锐的对立起来。他们同源而异流,应该是共同的教源,有此不即不离的相对性,由于偏重发展而弄到对立。本来,初期的大乘经,如《十地经》以悟无生法忍为同于二乘的;《般若经》以无生法忍能摄二乘智断的,以先尼的因信得解来证明大乘的现观;《金刚经》以“若以色见我”颂明佛身等,都确认三乘圣者成立于同一的理证——法性空寂,那里如执小执大者所说?所以《中论》的抉择《阿含经》义;《智论》的引佛为长爪梵志说法,《众义经》偈等来明第一义谛,不是呵斥声闻,不是偏赞大乘,是引导学者复归于释尊本义的运动。唯有从这样的思想中,能看出大小乘的分化由来,能指斥那些畸形发展而遗失释尊本义的乱说!中观学能抉择释尊教义的真相,能有助于佛教思想发展史的理解,这是怎样的值得我们尊重!16
注16 释印顺著,《中观今论》〈自序二〉,正闻(新竹),2000.10 新版1 刷,页4-5。
只有对佛法没有正确认知、还不能通达的人,才会偏执于生灭无常与无我而落入一切法空,或是执著于不生不灭的性空而排斥一切有为法,也才会认为有对立,不幸的是释印顺自己正好堕入这样的对立中,才会认为佛法有大乘经与小乘论的分化;大乘与小乘并不是这二种思想的对立而分化产生的,因为大乘与小乘佛法完全没有对立,只有深浅广狭的差别,所以大乘与小乘自然也没有分化。佛在初转法轮时,先说一切诸法有生、有灭、有为,所以诸法生灭无常,无常苦空故无我;到了二转法轮,就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为,即是在讲空性心如来藏的不生不灭;真正的中观,必定不落于两边亦不离于两边,当然就不会拿生灭无常与不生不灭来作戏论的对立,因为从五阴十八界来讲,一切诸法就是生灭无常,而从实相法界来讲就是不生不灭,所以二者不是对立,而是同时并行的法界事实,才不会落入声闻法所证的寂灭一边;这就是显示中观正见的重要,没有正确的中观就会产生对立,因对立而把完整不可切割的佛法分裂、分化得支离破碎,释印顺正是这种分化佛教的破坏佛教者。
不论从理上或事上都足以证明佛法是一体的,没有大乘经与小乘论分化佛教的问题,只有解脱境界的深浅广狭差别的事实;但是若相信释印顺这样错误的认知与说法,真的就会把佛教的大乘与小乘给分化了。然而究其根源,就是因为对于佛法不能通达,才会像释印顺这样胡乱说法,成为分化佛教的罪魁祸首!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