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菩提道次第论》之平议
再回头看《解深密经》解说二转法轮的开示:
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法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此说第二转法轮宣说之般若妙法,还是有上有容并非无上无容之究竟了义法,所以二转法轮般若诸经,仍是诸诤论安足处所,才会有凡夫论师之间诤论不休的“空有之争”。因为二转法轮的主旨,是要诸菩萨去触证空性;然而触证了空性也只不过是菩萨道的入门而已,必须悟后起修,修习更深妙的增上戒、定、慧三学,所以《解深密经》才会说二转法轮是“有上”;又般若诸经所说诸法无自性、诸法空相等等,此诸空相之法是有容之法,《解深密经》才会说“有容”;所以仍是执著语言文字而不解真实义理之诸诤论者可安足之处,因此 佛说:二转法轮“犹未了义”,也就是犹未究竟了义,虽然说是了义但还不是究竟了义。
但是宗喀巴却不相信二转法轮是“犹未了义”,反而说《解深密经》等三转法轮是真正不了义。宗喀巴说:“义谓后二法轮所诠,同依无自性说,惟宣说相别、第二法轮未如前辨自性有无,故名隐密相,后则分辨,故名显了。”
《解深密经》是三转法轮之法,宗喀巴说是明显,明显就不是隐密,而隐密才是了义,明显是不了义;这是宗喀巴的文字障,读不懂《解深密经》的缘故。
又宗喀巴解释《解深密经》三转法轮说:
除无容初义,余同余前释有上等反面之义。前二类经,如言执义容有过难,此中无者,是因如所言义,须否更作他解也。有诤无诤,谓如经说有无自性义,如其决择为是为非,智者观察无可诤处。非说全无余人诤论。支那大疏说初法轮名四谛法轮,第二名无相法轮,第三名胜义决定法轮。若顺经文,第三应名善辨法轮。此经所立了不了义者,谓以善辨未辨。立为了不了义之所依,即总说诸法皆有自相,与总说无相,及善辨有无之三经。1
注1 宗喀巴著,法尊法师译,《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卷1,大千(台北),1998.3 初版,页25-26。
第三转法轮的《解深密经》说“无容”,是其他的法不能破的;《解深密经》中说得非常肯定,不须作另外解释。而宗喀巴却说:“是因如所言义,须否更作他解也。”宗喀巴却把第三转法轮的法说成不确定之法。又《解深密经》说三转法轮之法是无诤,而宗喀巴却反对说:“智者观察无可诤处,非说全无余人诤论。”意思是说第三转法轮还是有诤论的法。又三转法轮,中土论师解释说为胜义决定法轮,而宗喀巴却偏偏要改说成善辨法轮,离题越来越远。因此宗喀巴认为:“初转法轮是讲诸法有自相,是不了义;二转法轮是讲无自性,是了义;三转法轮是讲善巧的辨别,但是却没有辨别诸法有自性或无自性,所以也是不了义。”
然而,于三转法轮之《解深密经》中,已经讲得非常清楚,经中说:
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2
注2《大正藏》册16,页697,中4-9。
《解深密经》已如此肯定的说,第三转法轮经典是以显明了义之相来转正法轮,是无上也是无容,无可诤论,一切诸诤论者来到第三转法轮经中时,是无法立足于其间的,所以是真实究竟了义之法。宗喀巴怎么可以违背经中佛菩萨所说呢!
《广论》401 页说:
此若不依定量大辙解密意论,如同生盲又无导者而往险处,故当依止无倒释论。为当依止何等释论,谓佛世尊于多经续明了授记,能解深义圣教心藏,远离一切有无二边,曰圣龙猛 3 徧扬三处,应依彼论而求通达空性见解。
注3 案:龙猛菩萨也就是圣 龙树菩萨的另一种译名。
《解深密经》说二转法轮犹是未了义,三转法轮才是真实了义,这是宗喀巴所不能认同的。《菩提道次第略论释》中说宗喀巴认为:“这是无著菩萨依唯识经典而评判了义、不了义,是依语不依义,如果依《解深密经》来评判了不了义,则圆成实为实有之见,便不能生起空性见。因此要学中观,就不能学无著菩萨而应依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是佛所授记,龙树菩萨是依《无尽慧经》来评判了不了义。”4 这是宗喀巴否认有阿赖耶识后,不得不如此来自圆其说。
注4 参见昂旺朗吉堪布口授,郭和卿译,《菩提道次第略论释(下册)》卷15,方广(台北),1994.8 第一版2 刷,页286。
初转法轮的经典是不了义,二转法轮的经典是了义但不究竟,三转法轮的经典才是究竟了义;《解深密经》中 佛授意给胜义生菩萨作出这样的回答,已经很清楚、很明白的讲出来了,后人是不需要去揣测评判的。然而宗喀巴等中观应成派诸人,为了证成他们否定阿赖耶识的错误主张为正确,甚至嫁祸给圣 龙树菩萨说二转法轮是究竟了义经。可是事实上,我们从未发现圣 龙树菩萨在他诸多著作中,曾经有说过二转法轮般若诸经是究竟了义经典。宗喀巴等为了达成这个目的,竟然大胆诽谤 世尊、法宝乃至贤圣僧都在所不惜,说他是学佛的人还的确是个大问号。然而,宗喀巴会如此大胆地诽谤三宝,探究其原因,乃是宗喀巴并不真的相信因果,更不知道佛法有深浅次第的差别,是因为所教化的众生根器不同的缘故。(于大藏经乃至网络信息虽然都未查到《无尽慧经》的内容,故宗喀巴是否依旧以其习惯性的曲解或窜改经文不得而知,今权且以其所列之经句依八识心王正理而解读之。)《解深密经》与《无尽慧经》各自所评判了义、不了义的前提即是在此。《解深密经》是第三转法轮唯识方广诸经的一部分,是针对已经证悟实相的菩萨,要修增上慧学而说的,佛说是真实了义经。而《无尽慧经》是二转法轮《大般若经》中的一部分,是针对尚未开悟而正在求悟的菩萨而说的,是了义经,但不是究竟了义经。二部经所评判了义、不了义并没有相互冲突,只是有深浅次第的不同而已。
《广论》第402~403 页接著说:
若由显示世俗成不了义,显示世俗其理云何,又由显示胜义而成了义,显示胜义复云何显。即彼经中明显宣说,如彼经云:“若有由其种种名言,宣说有我、有情、命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于无我中显似有我,此等名为不了义经。若有显示空性、无相、无愿、无作、无生、不生、无有情、无命者、无补特伽罗,及无我等诸解脱门,此等是名了义契经。”此说开示无我及无生等,断绝戏论是名了义,宣说我等是不了义。故亦应知无我无生等是为胜义,生等是世俗。《三摩地王经》云:“当知善逝宣说空,是为了义经差别,若说有情数取士,其法皆是不了义。”……
《无尽慧经》说无生等是名了义,故定应知唯无生等说名胜义。故中观理聚及诸解释,应知如实宣说了义,以广决择离生灭等一切戏论真胜义故。何故如是二种宣说,而名了义不了义耶,谓由此义不能更于余引转故名为了义,或义定了。此义即是真实性义,过此已去不可引转,所决择事到究竟故。
《无尽慧经》说:“如果用种种名言宣说我、有情乃至作者、受者等等,都是在无我性的涅槃本际如来藏中出生显示的虚妄生灭之法,宣说灭尽这些在无我的如来藏中显现好像有我的五阴十八界之经典,称为不了义经。若有宣说如来藏自身所显示空性、无相、无愿、无作、无生、不生、无有情、无命者、无补特伽罗,及无我等等诸真实解脱门,此等是名了义契经。”经中说,显示有如来藏空性……等法是了义契经并没有错,但是没有说二转法轮般若诸经是究竟了义之法。
再者,能得真实解脱之法门就是胜义,不能解脱之法门就是世俗,《无尽慧经》是依于世俗与胜义来评判了不了义。《无尽慧经》中说:“诸解脱门,此等是名了义契经。”故显示胜义谛的就是了义经,显示世俗谛的就是不了义经,这显然是说,《无尽慧经》所显示之空性等十法,是胜义谛的真实解脱门,是了义经,所教化的根机是菩萨行者,虽然说是了义,但却不是究竟了义。因此凡是于诸经中有显示有空性、无相、无愿、无作等等,解说阿赖耶识体性及如何求证阿赖耶识者,都是了义契经;菩萨修习此了义契经,才能证得大乘菩提。而《解深密经》所评判的了义、不了义,所化之机是行佛菩提道而得实证的大乘实义菩萨,并非针对凡夫位的菩萨而作演示。菩萨并非证得空性后就是成佛,还必须悟后起修增上慧学;二转法轮般若诸经有开示无生、无愿、无相等等,虽然是有了义的如来藏总相、别相之义理,但还是有上有容而未到究竟了义;以是缘故 佛陀才又三转法轮,开示增上慧学的阿赖耶识如来藏的一切种智究竟法门,故说第三转法轮的法才是无上无容,才是究竟了义的契经。
由此可知,从《无尽慧经》与《解深密经》皆共开示:
若有隐说或显示阿赖耶识及其体性者,即是了义契经,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佛法有浅深次第,是应各种不同根器之众生,而施设不同深浅的教法。因此初、二、三转法轮,浅深前后有其次第性,绝对没有相互抵触或冲突矛盾。而宗喀巴不懂佛道次第,不知显示有阿赖耶识者才是究竟了义契经,反而谤说阿赖耶识是为了接引外道等入佛门而施设之“方便法”,真是胡说八道。
第七目 《广论》解释龙猛意趣
《广论》第404~406 页说: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般若经等宣说诸法,皆无自性无生灭等,其能无倒解释经者厥为龙猛。解彼意趣有何次第。答:佛护、清辨、月称、静命等大中观师,皆依圣天为量,等同龙猛。故彼父子是余中观师所依根源,故诸先觉称彼二师名根本中观师,称诸余者名随持中观师。……雪山聚中后宏教时,有诸智者于中观师安立二名,曰应成师及自续师。此顺《明显句论》非出杜撰。故就名言许不许外境定为二类。若就自心引发定解胜义空性之正见而立名,亦定为应成自续之二。
若尔于此诸大论师应随谁行,而求圣者父子意趣。大依怙尊宗于月称论师派。又此教授随行尊者之诸大先觉,亦于此派为所宗尚。月称论师于中观论诸解释中,唯见佛护论师圆满解释圣者意趣,以彼为本,更多采取清辨论师所有善说,略有非理亦为破除,而正解释圣者密意。彼二论师所有释论,解说圣者父子之论最为殊胜,故今当随行佛护论师月称论师,决择圣者所有密意。
宗喀巴以自己的意思妄称是 龙猛菩萨意趣,他认为:“二转法轮般若诸经是无自性,无自性故无生灭,无生灭即是《无尽慧经》说的无生,就是了义契经。”宗喀巴又错了!其实诸法无自性,是说诸法是所生法,所生之法就没有自在性,不能自己要生就生,要灭就灭,也无法出生他法,故说之为无自性;所以有生灭的法,才说为无自性。而宗喀巴真是文字障重的人,读不懂《般若经》的意旨,才会说:“般若经等宣说诸法,皆无自性无生灭等。”其实般若经也说诸法是有生灭,灭已成空,所以才说诸法无自性,宗喀巴等不能随便乱说:“诸法无自性无生灭。”
又般若经所说的诸法空相,是依于蕴处界诸法坏灭而不存在了才说为空,所以说诸法无自在性,因此不能说无自性就是无生,因为无生之法是本来就在、法尔如是而不生灭的。
真实无生之法只有绝待的一法,即是《般若经》说的非心心、无心相心、菩萨心、金刚心、无住心、真如等等,这些全都是阿赖耶识如来藏的异名。因此 龙猛菩萨意趣不是仅说般若诸经是了义契经,而且是宣说无生之法的种种体性者才是了义契经。也唯有无生之法才是中道性,圣 龙猛菩萨所造诸论中,也都在宣说这个无生法的中道体性。
宗喀巴等否认有阿赖耶识,如何能了知 龙猛菩萨意趣?龙猛菩萨所解释的《般若经》,宗喀巴等人当然一定是看不懂的。怎么说呢?《般若经》中说有“非心心”、“无心相心”、“菩萨心”、“金刚心”、“无住心”、“真如”等等,都是阿赖耶识的异名,宗喀巴从来都不知道。阿赖耶识自体本来无生,却能出生蕴处界诸法,诸法有生灭故说为无自性;又诸法是依于阿赖耶识而有,因此诸法与阿赖耶识不一不异,阿赖耶识本来无生,故说依附于阿赖耶识的诸法也是无生,因此 龙猛菩萨的意趣是:“依于阿赖耶识而说诸法无自性、无生灭”,而宗喀巴否定了阿赖耶识而说“诸法本来无自性无生灭”,是绝对
错误的。
又所谓中观派、唯识派,乃是后来声闻佛教的部派分裂后,那些声闻凡夫僧误解了大乘法义而各执己见,然后相互攻击才出现的名词,圣 龙猛菩萨与圣 提婆菩萨被宗喀巴称为根本中观师 5 想必他们自己也会觉得很讶异,因为 龙树与 提婆师徒都是弘扬如来藏妙义的菩萨,而 龙树偏重如来藏的中道观,提婆偏重如来藏的一切种智,师徒之间的法义却没有丝毫矛盾或冲突。其实,圣教中并无中观、唯识的分别,只有修学次第浅深的不同而已。至于天竺的佛护、月称、清辨、静命等六识论论师都未证空性,所造的《中论释》、《明显句论》、《分别炽燃论》、《中观庄严论》等等,全都已偏离圣 龙猛菩萨《中论》的意旨,错解了《中论》又怎么能如实解释 龙猛菩萨的意趣呢!本来圣 龙猛菩萨与圣 提婆菩萨所造诸论中未曾说外境有无;六识论错误的中观传入西藏后,更于后弘期依于月称论师之《明显句论》,才分为应成与自续二派;应成派师承佛护、月称等论师,自续派则承袭清辨、静命等论师。他们认为自己的主张,以名言来说,自续派主张外境实有,应成派则主张外境实无;以胜义来说两派都主张内心无自性。中观应成与中观自续二派,虽各有主张,但本质都是喇嘛教的六识论外道法,不是正统佛教的八识论正法,与 佛所说依第八识演述的实相中道观大相背离。
#p#page_title#e#注5 根本的意思就是说他:不属于自续派也不属于应成派,而是此二派的根源。
自阿底峡及其弟子种敦巴、博多瓦、霞惹瓦,一脉相传至宗喀巴,都是依佛护、月称的邪见来曲解圣 龙树菩萨之论,还说为最为殊胜的解释;但是月称所造《入中论》解释圣 龙树菩萨之《中论》时,却不知圣 龙树菩萨之真正意趣在哪里,此部分,将于下节随顺宗喀巴所举《中论》第18 品为例说明之。
第二节 决择真实义
第一目 悟入真实义之次第
《广论》406 页说:
何者名为所应现证实性涅槃及能证得涅槃之方便,其悟入真实又从何门而悟入耶。答:若内若外种种诸法,实非真实现似真实,即此一切并诸习气永寂灭故,于一切种悉皆灭尽我我所执,是为此中所应证得实性法身。如何悟入真实之次第者?谓先当思惟生死过患令意厌离,于彼生死生弃舍欲。次见若未永灭其因,则终不能得还灭果,便念何事为生死本。由求其本,便于萨迦耶见或曰无明,为受生死根本之理。须由至心引生定解,发生真实断彼欲乐。次见若灭萨迦耶见,必赖发生智慧,通达无彼所执之我,故见必须破除其我。次依教理观察其我,有则有害,能成其无而获定解,是求解脱者,不容或少之方便。
这段文句很值得评论,盖实性法身、实性涅槃都是指无生、无灭真实法性的阿赖耶识,也只有真实法性的阿赖耶识,才能称为真实。而说:“若内若外种种诸法,实非真实现似真实。”就是圣 马鸣菩萨说的虚妄唯识门,然 马鸣菩萨在《起信论》中另外还有详尽提出真实唯识门的真实法身;虚妄法与真实法和合运作才能成就一切万法,所以菩萨是不可以灭尽内外诸法的。但宗喀巴的意思是:“把内外虚妄非真实之一切法及其习气永远寂灭不现,灭尽我与我所的执著,即是证得实性法身。”真是错得离谱!从字面上来说,这是依于第八识才能成就入无余涅槃的解脱道,不是证得真实法身的佛菩提道。也就是说,阿罗汉把虚妄的我及我所之十八界法都断尽了,舍报后就能入无余涅槃,然而阿罗汉未知、未解、未证实性法身;菩萨证得实性法身,未入地前却还不必把我与我所断尽。所以要悟入真实义者,不是要断尽非真似真的内外诸法,若断尽则入无余涅槃,不能继续修菩萨道,不能具足一切种智,不得成佛。故菩萨不可以断尽内外诸法,反而要利用内外诸法来寻觅真实心、触证真实法身,进而修证一切种智而成就佛道。
宗喀巴整本《广论》自以为是的抄袭佛教经论中之名相文句,再恣意妄解,但宗喀巴所能谈论的最高位阶,只是停留在《阿含经》说的断除我与我所的文字相上面,却依旧无法断除我见而主张意识假我是常住的真我、说之为空性。宗喀巴认为断除我与我所烦恼后,一切法寂灭了就是证得空性心法身,那根本是不懂佛法的人才会犯下的过错!因为空性法身正是他所否定的第八识如来藏。譬如他说:“若内若外种种诸法,实非真实现似真实,即此一切并诸习气永寂灭故,于一切种悉皆灭尽我我所执,是为此中所应证得实性法身。”《广论》406 页中又说:“如是于我我所无少自性获定见已,由修此义而得法身。”根本问题在于宗喀巴否认有阿赖耶识在先,整本《广论》却又未能说明真实法身是什么,如果宗喀巴认为真实法身就是:“一切内外诸法并诸习气永寂灭”,既然将三界一切法都灭尽,灭尽诸法后则是无法,真实法身就成为空无之法,与断见外道的断灭空境界无异,那又何必去求证真实法身呢?空无之法求之又有何用呢?由此可知宗喀巴不知法身是什么!虽然二乘人也不知道法身是什么,但是二乘人却因为能够如实信受佛语,知有本际不灭,故而能在未证得法身之前,却可以灭尽我与我所,取证有余、无余涅槃;而宗喀巴却是在尚未具因缘能证知法身是何者的情况下,便已先成就断灭见。
《广论》对于“如何悟入真实之次第”的谬说也很值得论议,经过辨正才能让学人认清佛法修证上的真实内涵与次第,因为菩萨为了求悟入真实,绝对不能畏惧生死,也不能弃舍生死,反而要安忍于生死,于生死中求证真实,于生死中得解脱,于生死中利乐众生,这样才是菩萨。二乘人则害怕生死苦,于生死起厌离心,急欲求得解脱生死之苦,想要及早入涅槃,故以世俗谛的智慧力努力修断烦恼,把一念无明之见、思二惑都断尽后,即得解脱生死。故二乘人虽能断烦恼得解脱,但是不求悟入真实,于真实义不知、不解、不证,只是相信 佛说有真实本际不灭,入无余涅槃不会成为断灭而已。所以要悟入真实者,不能如宗喀巴所说:“于彼生死生弃舍欲。”因为,只有大乘佛菩提道才能悟入真实,而不是指证得二乘涅槃解脱道弃舍生死就是悟得真实,这是倒果为因之说,更何况宗喀巴执著意识我,认定有生必灭的意识是常住法,我见坚固,也无能弃舍生死。再者,悟入真实之目的是要得般若慧才能成就佛道,以般若智慧于无生无死中不离生死而去利益一切有情,才能成佛。故菩萨对于生死不迎不拒、不厌不离,乃至留惑润生,安忍于生死。
又宗喀巴说:“由求其本,便于萨迦耶见或曰无明,为受生死根本之理。”当知,菩萨欲悟入真实是要先断萨迦耶见,而所谓萨迦耶见,或曰我见、或曰身见;断除萨迦耶见乃是断除执五蕴身心是真实我的错误见解。五蕴身心皆是依他起之法,是生灭法,是无常法,是虚妄法,故说五蕴不是真实我;意识是识蕴所摄,所有初果人都认为意识是生灭法,不是真我,当然不可像宗喀巴一样认定意识为真实法,这证明宗喀巴只是一个未断我见、未证初果的凡夫。二乘人断萨迦耶见、疑见、戒禁取见成为初果圣人;菩萨欲入七住位时必须先断萨迦耶见,而后才能悟入真实如来藏,进入第七住,成为不退的贤位菩萨。但是,萨迦耶见只是五种无明当中的见一处住地烦恼,是大小乘见道都必须断除的烦恼,或曰见惑;然尚有大小乘修道所断的三界爱烦恼或曰思惑;更有菩萨成就佛道所必须断除的无始无明或曰尘沙惑。是故,不能这样含混笼统地说“萨迦耶见或曰无明”,因为萨迦耶见只是无明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况且,受生死的根本不能说就是萨迦耶见,否则初果人就应该不再受生死苦了,那又何须更有二果、三果乃至阿罗汉果的修证?这就是宗喀巴不了解无明之内涵故。
又宗喀巴说:“故见必须破除其我,有则有害,能成其无而获定解,是求解脱者,不容或少之方便。”这是他抄袭二乘人的说法,二乘人为求解脱,必须将连意根在内的十八界法全灭了,才能入涅槃、得解脱。宗喀巴说要破除其我,但能破除的我是五蕴我,是假我,破除之后才是无我;但是五蕴诸法之中都无真我,灭后变成死尸,而五蕴外若没有常恒不坏之
法,岂不成为断灭了吗?宗喀巴等中观应成派,怕别人说其是断见外道,所以创造一个意识不灭的理论,如此又落入常见;但是《楞严经》中很明确地说“意法为缘生意识”,意识是生灭法,死后终究会灭的,而否定阿赖耶识的宗喀巴等断见、常见外道们,又要如何自圆其说呢?再说,意识不灭就是觉知心保持不灭,既有觉知心即是有我,不是无我,“有我则有害”,这也是宗喀巴自说的;像这样自语相违,前后矛盾,宗喀巴如何能教导众生于无我之真义而作定解呢?
由上可知,声闻、缘觉求解脱,不须悟入真实义,只要以世俗谛的智慧断除见惑与思惑,便能得解脱。菩萨行菩萨道,在未悟入真实义之前,必须先断除见惑,悟入真实之后,再以般若慧渐断思惑与尘沙惑。菩萨能证二乘解脱道,却不求二乘解脱,入地之后勇于生死中行十波罗蜜多成就佛菩提道。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