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疑
第39集 正觉所颂的开经偈是出自哪一部经,为何与一般的不一样?(
2015-04-22 09:02:08  类别:学佛释疑三
余正文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这个单元还是在《学佛释疑》,有人问到说:正觉所诵的开经偈是出自哪一部经?为什么跟一般的不一样呢?
一般人所诵的开经偈,它的来源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正觉所诵的开经偈是依据哪一部经来诵出的呢?为什么会不一样?在这一部分,我们分成几个单元、几个部分来说明一下。也就是说我们来先说明一般佛教颂偈的来源,再来说明一下现在所流行的开经偈的缘起,再来说明一下如来真实义其实是一真法界的实证。
正觉所诵出的开经偈,其实是依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次第而说的,所以正觉所诵的开经偈,其实并无损于原来的开经偈,反而增益原来开经偈的殊胜的光辉,而且提升了原来开经偈的层次。我们就一一来为这些问题来作说明:为什么正觉所诵的开经偈,跟一般所诵的开经偈不一样呢?我们现在说,一般佛教的这个颂偈的来源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佛教的课诵本里面有很多的赞颂偈,这些偈子有些是节录自经论、有的是悟者所作的、有的是未悟的佛弟子对于佛法僧的仰慕、赞颂而作出来的偈子;但是只要是符合经典的正理,并且以随喜至诚的心,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用偈颂来赞叹、庄严佛法僧三宝的。所以古往今来的许多佛教的赞偈,就是这样形成的。例如像赞 阿弥陀偈、赞 释迦牟尼佛偈,还有诸大菩萨的赞偈等等,都是这样子形成的。其实如果从修行的证量跟果德来说的话,这些偈子其实是反映着不同修行的层次的差别,所以作出来的偈子殊胜程度,以及想要表达法义的深广内涵,也有很大的差异。而如果以众生庄严三宝的至诚心的角度来说的话,那我们其实应该要平等地看待这些赞偈,并随喜赞叹才对。也就是说,虽然这些赞偈,从修行的证量跟果德来讲,它是反映着不同的修行的层次跟差别,所以作出来的偈子的殊胜程度,跟表达法义的深浅,其实是有差异的;但是如果纯就众生以庄严三宝的至诚心的角度来说的话,其实作出任何一个赞叹佛法的赞偈,我们都应该要平等地对待、看待这些赞偈,而且随喜赞叹才对。
我们现在就来讨论一下:现在所流行的开经偈的缘起,也就是说,现在我们经常在诵的开经偈,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它是谁作的呢?我们先看一下,开经偈顾名思义就是读诵经文的前面,对于佛经赞颂的偈颂,也就是用这个赞颂的偈,作为诵经或法会的开头偈。我们现在经常在诵的这个开经偈,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其实我们现在经常在诵的这个开经偈,是在唐武周的时候,武则天女皇所作的;也就是从唐朝一直流通到现在的这个开经偈,其实是武则天所作的。那武则天是在什么因缘之下,作这一首开经偈呢?作这一首“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所以一般在诵的这个开经偈,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诵出的这个开经偈。这个开经偈是因为当时武则天延请了于阗国的三藏法师 实叉难陀,主持翻译《八十华严经》,以补晋译的《六十华严经》的不足;也就是说在唐朝之前,《华严经》已经有《六十华严》,但是其实还不够圆满、不够具足,所以武则天就延请了 实叉难陀法师来主持翻译《八十华严》的译经这样子的大工作。当这个《八十华严经》这个大经译完的时候,武则天甚为欢喜,因为功德殊胜而不唐捐,所以就为这个《八十华严经》题下了这个赞偈,也就是现在我们所流通的这个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个偈子其实有它的意涵存在,但是正觉所诵出的偈子是:“微妙甚深无上法,百千万劫难值遇,我今见闻得证悟,愿解如来究竟义。”从文字的表面上看来,如果你不知道佛法的差别、你不知道佛法的内涵的时候,你从文字表面上看来,其实这两首偈子也没有差多少,只不过是改了几个字。为什么正觉就要标新立异,去把原来人家写的偈子把它改成“微妙甚深无上法,百千万劫难值遇,我今见闻得证悟,愿解如来究竟义”?为什么要改成这个样子呢?这个是因为不知道佛法修证的内涵所提出的疑问,那我们今天就是要针对这样子的问题来作一个说明。
武则天当时在写这首偈子的时候,是对于佛法的深妙殊胜,发起了仰慕之情;也就是说,对于《华严经》的深妙殊胜,发起了仰慕之情。所以在这个偈子当中,用文字发出来赞叹的音声,就譬如像古德所说的“不读《法华》不知佛智慧,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所以为了要赞叹《八十华严》译经的圆满、为了要去赞叹华严的富贵,所以写出这样子的一个偈子。武则天以此对于佛法仰慕的至诚心,所以作出这样子流传千古的赞颂偈,这个原来只是对于《华严经》的赞颂,后来就被广泛用于所有经文的开头了,所以这个就是我们现在一般所流通的开经偈的一个缘起。武则天写这一首赞偈的时候,应该是阅读过经文,她也曾想一窥华严的富贵,才会引用《华严经》多处出现的甚深微妙法的文句,所以写出这样子的千古名偈。然而《华严经》,其实它是属于始教,也是圆教甚深了义究竟的经典,它并不是武则天等未悟凡夫表面上所了解的经义,如果不是实证华严一真法界的实义菩萨,其实很难入门而登其室的,更何况是一窥华严真正富贵庄严胜妙法的堂奥呢!所以武则天心中,其实是想要如实理解,所以写下了“愿解如来真实义”。
那《华严经》这个一真法界的始教跟圆教,其实就是 佛当时成佛的时候,在菩提树下、在二十一天当中,对于天法界乃至于有缘的人道众生所说的这个佛法,这个佛法其实是已经函盖了所有的一切佛法,所以称为始教。佛到鹿野苑开始度五比丘,才开始正式进入了所谓的阿含期,乃至于般若期、方广期再法华期;所以这个是佛教导众生的一个次第。佛成佛的时候第一个所讲的这个始教《华严经》,其实所说的就是一真法界。那什么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如来藏。因为所有的一切法,全部都是从这一个唯一的真实体的这个法界的智慧里面所出生出来的,所以所有一切法是从一真法界里面出生,所以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就是在说《华严经》里面的真实的道理。但是武则天当时并不知道,所谓的一真法界所说的,其实就是众生的如来藏;但是是为了要一窥华严真正富贵庄严胜妙法要的堂奥,所以心中为了想要如实理解,才会写下了“愿解如来真实义”的句子。但是如来真实义,它其实是一真法界的实证;而一真法界的实证,正是大乘佛菩提道从外门入内门的重要的分水岭,也正是禅宗证悟的标的──第八识如来藏心,所以又称为无上法。所以“微妙甚深无上法”,这样子才是真正能够表达出无上法的真正的意涵。因为无上法祂是微妙而难知的,所以武则天在这边诵出的“无上甚深微妙法”,其实并没有把真正的无上法的真正的意涵把它诵出来;因为一切法都是从这个地方出生,不能超过这个地方,所以称这个法叫作“无上法”。所以必须证悟了无上法后,发起了根本无分别智,才能够在悟后起修的过程当中,由后得无分别智现观如来藏所含藏的一切法微妙甚深。那也就是说,由证悟如来藏这个无上法所获得的总相智,而后进修般若别相智,更复于见道圆满通达的时候,进入了初地修学道种智,并地地转进,一直到佛地,究竟圆满成就一切种智、究竟了知如来藏一切种子的智慧、了知如来藏一切种子的智慧当中的甚深微妙。然而我们前面所说的这一切,都必须从实证第八识如来藏这一个无上法开始;实证这个无上法之体,才能够悟后起修,转依如来藏本来清净、不生不死的中道体性,并地地进修而逐渐现观实证,而了知无上法之体——如来藏,以及深观如来藏所含藏的一切法种微妙甚深,一直到成佛才算是究竟了知。也就是一切种智究竟圆满,此时方称为无上法王。所以无上法王是对于 佛的尊称,任何人都不堪受的,任何人都不够格可以称为无上法王的。
但是我们反观现在的佛教界,法王、活佛满天飞,这个就是不知道所谓的无上法的真正的道理。所以《华严经》在卷11里面说:“我当安住无上法故,欲令众生亦得此法。”这个就是在说明菩萨想要度众生证悟无上法,应当先自己证悟无上法,而且转依安住于无上法,这样才能够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菩提萨埵。所以《华严经》这边才会说:“我当安住无上法故,欲令众生亦得此法。”也就是说,我应该要自己先证悟了这个无上法,而且证悟了以后,能够安忍、安住在这个无上法上面,这个就是因为证了无上法,证了这个如来藏体以后所发起的忍,这个就是大乘的无生忍;由大乘的无生忍所产生的法忍,这个就是我当安住无上法故,能够安住在无上法而不退失,才能够令众生也能够得此法。也就是说,悟后的菩萨必须要发起大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而且真正的落实到真正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的上面,把真正的这个无上法,能够让众生也有机会去证悟这个无上法,也让众生能够知道说证悟无上法的方法。所以必须要安住无上法,才能够令众生也得此法,这个才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菩提萨埵。所以菩萨本身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菩萨自利利他其实是以利他为先,也就是说菩萨的自利是建筑在利他的基础之上,所以在四宏誓愿里面,才会第一个叫作“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菩萨并不是急于要去了脱生死的,不是急于要去自己入于无余涅槃的;如果是这个样子的话,那四宏誓愿应该要改过来,也就是说四宏誓愿的第一个大愿,应该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所以从四宏誓愿里面,菩萨的四宏誓愿里面,我们就能够看得出来菩萨的自利利他,其实是以利他为前提的,也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在度众生的过程里面、在修证佛菩提道佛法的过程里面,证悟了佛菩提道的总相智;乃至于在度众生的过程里面,同步地去完成后得无分别智。在完成这一部分的智慧的时候,同步地去断除相应于分段生死的这一部分的烦恼,去去除这一部分生死的烦恼,这一部分的烦恼种、烦恼习气还有烦恼的现行,是在度众生的过程里面,同步地去断除;而不是以断除这个烦恼为前提。所以菩萨的自利利他,落实到四宏誓愿里面来说的话,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所以就是为了要度众生,所以为了要断自己的烦恼,所以学尽了所有的一切佛法,所以“法门无量誓愿学”。学所有的一切佛法,包括佛菩提道所应该要亲证的智慧,包括亲证佛菩提道的智慧,相应于解脱道所应该要断除的烦恼,而产生的解脱智慧,这一部分的智慧,是这些法,我们都是必须要学习的。这些法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要干什么?是为了要成就最究竟的佛道,所以最后才是“佛道无上誓愿成”。所以这个是四宏誓愿它的次第。
四宏誓愿的次第,正是《华严经》里面所说的这样子的一个次第。也就是说“我当安住无上法故,欲令众生亦得此法。”这个正是菩萨真正自利利他的这样子的菩萨行。所以我们这么作完以后,才能够如《华严经》卷44所说的:“自念以闻此,甚深微妙法,当成一切智,人天大导师。”也就是说,当我们观察这个无上法的甚深微妙,而且依着这个无上法修学,且成就一切种智、四智圆明、了达究竟、福慧两足尊,成为人天大导师,究竟圆满成就佛道。也就是说我们修学佛法,必须要从我们证悟的如来藏的这个本体以后,观此无上法的甚深微妙。那如何才有办法真正了知无上法的甚深微妙呢?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必须要依止着佛菩提道的修学;依止着佛菩提道的修学,去完成佛菩提道每一个位阶里面所应该要亲证的现观;所应该要亲证现观以后所获得的智慧;那这样子的智慧成就以后,才能够真正的深入观察这一个无上法的甚深微妙。这个就是在说:当我们悟了以后,必须要依止善知识,依止着大善知识,继续熏习一切种智;必须依止着善知识,继续地去圆满后得无分别智,这样子才有办法逐渐地成就修学佛法所应该要的资粮,逐渐进到初地以后,能够依着初地的道种智,慢慢地去地地转上,地地增上去修行;所以初地的道种智,乃至于二地的道种智,乃至于一直到三地、四地、五地,乃至于到十地的道种智,其实还是摄属在佛道的一切种智里面。只是因为依着地地的道种智,依着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各地的修行内涵所不同的这个内涵,安立说这个是初地的道种智、二地的道种智;但是其实它是所有一切种智里面所含摄的内涵。
要成为人天大导师,就是必须要从我们前面所说的,一直到初地、二地的道种智,到十地的道种智究竟圆满,一直到等觉菩萨,最后身菩萨成佛,完成一切种智究竟圆满,四智圆明、究竟了达、福慧两足尊,这样子才能够成为人天大导师,究竟圆满。所以这个才是《华严经》里面所说的:“自念以闻此甚深微妙法,当成一切智,人天大导师。”人天大导师所获得的一切智,是所有的一切众生,乃至于声闻解脱道的阿罗汉,都不能获得的。
#p#page_title#e#
今天我们这一个问题,先回答到这边。下一集,我们将继续再回答:“正觉所说的开经偈跟一般的开经偈有何差异?”
阿弥陀佛!
下一篇:第40集 正觉所颂的开经偈是出自哪一部经,为何与一般的不一样?(
上一篇:第38集 佛教说众生平等,佛与众生有无差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