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相
空性
2015-07-13 13:49:58  类别:名相二
“是诸法‘空’相”,这五字有什么密意?妄心的法相是无常的,终归于空无,所以叫做“空相”。真心的法相也是“空”,但是祂的法相虽然是空,可是祂有真实体性,所以不叫“空相”,祂叫做“空性”,有时也简称为“空”。真心与妄心两种心,都是“空”的法相,所以合在一起而说“是诸法‘空’相”。真心如来藏如果不能摄取四大元素,如果不能依祂的“大种性自性”而摄取四大元素,而变生出你的色身,那么这个真心就不算是有真实体性了,这个道理在《楞伽经详解》里面,我曾依照经文的真正意思而解释过了。
此外,真心如来藏又另外有许多的自体性,必须是中国禅宗证悟的人才能少分了知的;是证悟的人进修别相智与一切种智以后,才能多分了知的;这个多分的了知,就是中国法相唯识宗的玄奘师资,所共皆亲证的智慧境界,也是我所依据,用来破邪显正的智慧;是次第进修到佛地以后,佛世尊才能具足了知的;所以真心如来藏不称为“空相”,而称之为“空性”,因为祂有许多真实的法性存在,而且这些法性常住于世间及出世间境界中的缘故。
可是当你们没有证悟之前,那你在读我的这些著作的时候,可能会变成这样子:那一段是那一段,这个法是这个法。不能连贯起来,你得要真的悟了以后再来读,才能连贯起来。悟前常读我的书,可以增益大乘及二乘法的见道功德,但是不能如实了知我的意思;得要读了我的书,建立了正知见,将来因缘成熟时,真的悟了以后再来读,才能真正了知我的意思。
那么,真心既没有形、也没有色,妄心同样既没有形、也没有色,所以怪不得很多的大师们,会把妄心当作真心。他们常常这样子说:“我们这个见闻知觉的体性,祂是空,没有形色,所以说是空性!”把缘起缘灭的见闻知觉性认作空性了。在还没有证悟之前,你想了一想:“也对啊!真的是无形无色!所以应该就是佛法所说的空性了。”那么那位大法师跟你这么一印证,你就会相信了;如果相信了以后,去对别人说你已经开悟了,那就变成了大妄语了。
所以说,真心的体性能生万有诸法,能生诸有之性(见闻知觉性是三界有之自性),但是真心的法相也是空无形色的;而见闻知觉性等妄心,则不能出生万法,只是缘于真心所出生的六尘万法而在里面运作、在里面执取罢了,但见闻知觉性的妄心,也是无形无色的。但是,妄心等见闻知觉性诸法,也是空性如来藏里面的一部份,是由如来藏所出生的,都不能外于如来藏而有,所以《心经》把祂们合在一起说:“是诸法‘空’相”。能观的心以及被观的自在心,在三界中示现时,都是“空”的法相,都无形色与显色,所以祂们的法相都是空。
--------平实导师《心经密意》
 
真心就是讲我们的第八识如来藏,或者又叫做阿赖耶识;这个第八识具足了这四种“遍”,所以说祂才是真心。在《般若经》里面说祂叫做“空”。但是“空”有两个含意:一个是空相,一个是空性。
妄心之相也是空,真心之相也是空,同样都没有形色,都不是物质的色法。《心经》里面讲“诸法的空相”,说见闻觉知的心——眼耳鼻舌身意识等六心——无常、变异、终归坏灭,但是诸法却必须依见闻觉知心及如来藏真心,和合运作以后,才能间接的生起在我们的觉知心中,所以诸法也是同样的无常、变异、终归坏灭,所以叫做“诸法空相”;可是,除了这一种空,还有另外一种空,也就是“空性”。
为什么叫做“空性”?因为祂有自体性,祂的自体性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祂恒常而不断灭。这个空性本体就是第八识如来藏,自从无始劫以来,祂连短到一剎那的间断都不曾有过;从无始劫以来,祂就一直这样延续下来,不曾有一剎那的间断,所以祂叫做空性。虽然叫做空性,并不是像虚空那样的“无”,祂有真实的体性。可是,既然有真实的体性,就表示祂是有性、有法啊!有性有法,为什么还要叫做空性?这是为了对治众生的执着于三界的“有”,所以叫祂为“空性”。因为众生都贪着三界的有,所以只好把这个真实心叫做空性,所以告诉众生:“你们应该证空性,不要去贪求三界的有。”
--------平实导师《心经密意》
 
真实心却具备了这四种“遍”,体性真实存在,可以让人在证悟之后现前体验祂的运作,这四种遍,就是“遍一切时、遍一切处、遍一切界、遍一切地”。但是真实心的法相,祂虽然有真实体性,可以由证悟的人证知而现前体验祂的体性,却又是无形无色的空法,不是色法,不是物质的法,所以又叫做“空性”。
--------平实导师《心经密意》
 
接下来谈空相与空性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不即不离、非一非异等。既然空相是空性所生之法,当空相在运作时,空性当然也同时同处配合运作,故说不即不离、非一非异。所谓不即、非一,表示空相与空性,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法,不是同一个法;所谓不离、非异,表示空相是空性藉缘而出生的法,不能离开空性而有,离开空性而说有空相,那都是心外求法的外道。
或许有人会怀疑,空相与空性真的是不即不离、非一非异吗?这有经典为据,佛在《杂阿含经》卷3曾开示:“非我、非异我、不相在。”也就是说,生灭不已的蕴处界的我,并不是真实我,故名非我;可是蕴处界的我,也不能说它不是真实我,因为蕴处界的我是从真实我藉缘而出生的法,也是真实我的局部体性,不能离开真实我而有蕴处界我的存在,故名非异我;又蕴处界的我与真实我,同时同处配合运作,故名不相在。如是“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就是在说蕴处界的空相与空性为不即不离、非一非异的道理。又如果将空相摄归于空性,空相也就成为空性了,这两者关系也就成为不即不离、非一非异了。
既然空相与空性的关系是不即不离、非一非异,当然也可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了,所以《心经》卷1才会开示:【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然而这个空性真的很微细,一般凡夫有情、二乘愚人及新学菩萨是无法亲证的,唯有久学的菩萨才能证得。然而菩萨要证得这个空性,不能离开这个空相而证得;因为离开这个空相,那是无余涅槃的境界。空性本身又无形无相,菩萨又如何能够证得呢?所以 龙树菩萨在《中论》卷4才会开示:【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也就是说,菩萨如果不透过世俗谛的空相去参究、去寻找第一义谛的空性,那是不可能证得空性;如果离开世俗谛而想证得空性,就会如六祖慧能大师的开示:“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经过上面所说的空性、空相,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后,再回头来看 文殊师利菩萨与 维摩诘居士的对话。文殊师利菩萨问:“居士啊!你的房间为什么没有侍者呢?”维摩诘居士回答:“不但我这个房间是空的,诸佛国土也一样是空。”这是 维摩诘居士将侍者的蕴处界及诸佛国土的空相,摄归于空性的实际理地迥无一法的立场来回答 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菩萨知道 维摩诘居士以空性的立场来回答,故意装作不知道再问:“既然是空,是以什么为空呢?”维摩诘居士也知道 文殊师利菩萨明知故问,再一次用空性迥无一法的立场来回答:“因为空,所以空。”文殊师利菩萨继续再问:“既然是空,又何必要空呢?”维摩诘居士知道 文殊师利菩萨要问空性的自性为何?所以将空性的自性直接说出:“因为无分别空,所以叫作空。”既然 维摩诘居士已经将空性无分别的自性说出,文殊师利菩萨就打蛇随棍上,再问:“这个无分别的空可以分别吗?”维摩诘居士回答:“能分别的空也是空。”维摩诘居士是说,能分别的空相属于空性的局部体性,如果将能分别的空相摄归于空性,能分别的空相也就成为无分别的空性了,以此来证明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不即不离、非一非异等。
......
凡是说到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及诸法等等,那是空性藉著种种缘而出生了生灭不已的空相,那是虚妄法,不是真实法。凡是说到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即不离、非一非异等等,那是将空相摄归于空性,将空相的体性摄归于空性,生灭不已的空相也就成为不生不灭的空性了;生灭的空相既如是,垢净、增减的空相也是同样的道理,将它们摄归于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空性,垢净、增减的空相,也就变成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了。所以,《心经》卷1才会开示“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等等。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门》<第056集 空性与空相(二)>  正光老师

 

下一篇:
上一篇: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