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修
当明方便说
2015-08-12 08:25:37  类别:如何参禅
虚云老和尚,是清末民初奇僧,是开悟者。然而祖师们对于见地上的不同,更以去开悟者日遥,不免有多少方便语句,这些方便语句固然可以利益入门者,但是却是不免留下弊病。所以方便语句,实在是很麻烦。对于祖师们的方便语句,实在是不方便恭维。因此对于祖师们的方便语句,只好说,真悟者,不当如是说,或是说,不方便如是说,因为证悟者一开口,就是动见观瞻,惹人注意,如果随时随地都是方便语句,虽然能够建立当时听法者的信心,但还是会阻碍未来正法的如理说法,六祖和圜悟大师的方便语句不必再提,前已经提过,然而实际上,祖师总是有是后再续说,只是听者不懂。如六祖说:「一悟即至佛地」,但在它处又说:「终身而不退者,必入圣位。」若已经是佛地,何必再入圣位,所以只好说前处方便语,可是若是硬要说成此开悟心体,还是等同于佛地时候的那个心体,这只能够说,如此法轮转的很好。以正觉讲堂的杨师当初离开,便也曾执着此句话,而大作言词抗辩,后虽然遭受破斥,更生 导师妙法;当年马祖大师说了:「即心即佛」,就误了大梅禅师,虽然后来再有「非心非佛」,争得济事?「即心即佛」,尚且被当时的禅师大声诃斥,后闻到其弟子很尴尬地再说有「非心非佛」,则说这样还好一些,所以方便语句何必说呢!以今日而言,如此方便语,都少说为妙;否则也应当如此把这法轮,未尽之语,究竟语都一口气说了,这样后世断章取义之人,就没有可施藉之处,这样至高无上的正法才能够久传!
此处就从虚云老和尚之处,来作说明,因为其中的说法又令后代的人错谬使用,因此先从其传法表信来说明,证明「我」没有厚诬古人。由于当初引领「我」皈依的法师是宣化法师,所以此处曾经知悉,虚云老和尚继沩仰宗,为第八世祖,有文曰:「大众以余寿高腊长,为诸山敬信,请余继振沩仰宗,余因南华未能谢责,情不获己。」而第九世有多人,冠首者是宣化法师,师持戒精严,甚是末法一代有为大师,末学深为景仰,然其未悟,已如前说,此处毋庸再提。而虚云老和尚传法,不可谓有慎重之处,有偈曰:「宣沩妙义振家声,化承灵岳法道隆,度以四六传心印,轮旋无休济苦轮。」所以号为宣化度轮禅师,然此之传法甚为轻率,实在是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开悟者所应有的作为。其它人,因为「我」不知道,不便评论,但仅此过失,实在是呈现太过。
第二件事,是差别智不明。有文曰:「僧问云门:「如何是佛」,门曰:「干屎橛」,屎橛是佛,佛是屎橛,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些理路看不清,就被色相所转,看穿了就如如不动,一切无碍,要想不被境转,就要用功,动静无心,凡圣情忘,则何净秽之有。」这个差别智,不是这个意思,要知道云门路险,所以非是情理情思可到,要当下即见,不是在那里咬文嚼字,所以这处即是错会。
第三件事,是不明白何谓见性。见性的意旨,佛陀于经典中,似乎只有在《大般涅盘经》才特别说,所以这本来也不好懂,然而经典上还是很清楚地说有见性
,乃至古来证悟禅宗大德,立三关,以见性居次,大都如此,所以观察虚云老和尚语录,只能知道有文曰:「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所以把这证悟明心和见性当作是同样一件事,这样还是落于一般证悟禅师的见解。
其它的,不必多说,直接来看方便语句。
有文:「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
这不当如是说,六祖惠能大师尚且说:「住心观净,是病非禅。」「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量。」所以妄想要除去,这还是在禅行上下工夫,而非是在般若禅上下工夫,般若到底是知见,虽然是实证,但如果以为一定要禅定功夫很好,这就是成妄,所以能除掉妄想与否,当然不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而虚云老和尚毕生定力,不在话下,当然是以此教人。甚至 导师开始教导人时候,也是觉得由这禅定入手,可以培养定力,方便参禅,然而可能根器不如前代人物,所以后来又产生无相念佛拜佛的殊胜方便,可以禅净共汇;因此禅定除掉妄想,本来就不是通于般若,否则无始以来,大家都证得过四禅,何以如今还是在这轮回之中,不得自在呢?
然而若要转语,也可说,如果念念都是妄想,那又如何根据参禅的理路,这样才用功呢?所以这些话固然可以转得通,但为了后代正法宣扬,这些方便语还是收了的好。免得那些已经在禅定中,于五尘不生一念的众生,走不出来。
有文:「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要紧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
六祖是否有说过这句话,这到底是出于何处,还是要查一下,虽然原文似乎不是这么说。而达摩祖师是否有说过,「我」是不知,也不想去查。这里直说,参禅的人,因为用功,所以会有一段时间,乃至有一小段时间,专注在参禅的法上,这是和一般人专注在一件事情上,是同样的一回事。所以如果要硬着头皮去转这句话,是可以说,当参禅的时候,是只有把这心念放在这个疑情上面,对于这个五尘境界相不太注意,但是要注意,这可不是说,没有念,对于五尘境界,还是有知,只不过这个知细微,不影响参禅,所以古来破参的人,好像看不到一位是在禅定中破参的。所以要说定中,也是有定中的觉知,哪里不是念?因此还要更去转这句话,只好如同前面说,再说些大家都知道的话,「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您还谈得上参禅吗?」这样实在是说了,等于是不说的好。
有说:「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
所以这些方便语,还是会让许多人趋之若鹜,尤其中台山的惟觉老和尚,一生的受用,大多来自虚云老和尚,还有另外一位禅师,后者也没有开悟,这里也不用多提。惟觉老和尚,所写的东西,许多是直接将虚云老和尚的语录剪辑下来,一个字也没有更动,这个在他的著名的《禅七开悟》一书的卷首语,就是如是说。其比对,大众菩萨如果有兴趣,可以自行检验,便知一二三所言非虚。所以今日必须正视古来祖师的方便语句,也是在此。一念,何谓一念?一念如何永歇?这一句话,都是落在意识心的境界里,其实真的要无念,就去睡觉,不要作梦,哪就是无念。而开悟的人,实际是以这个能思量的心,起意作念,去找这个不会思量的真心,而很清楚这两者不同,而且这两者都是无形无相,无色无质,再找到了之后,确认这个真心,没有起念,大众菩萨可能互相询问,这一二三是不是有问题啊?没有念头的,他也找得到?真是奇怪?当然奇怪,否则开悟的人就应该到处都是了!
因此想要将自己的参究心,变成了一个无念的状态,以为这就是,至少需云老和尚也不首肯,这还得之后的「顿证菩提」,所以不以方便说的话,并没有什么念歇不歇,参禅的人,这个了知都是在的,因为这个知在,但这个了知是在用功上,所以对于环境的注意力减少了,后来因为时节因缘成熟,就找到了,可是这倒不是很玄,不是像有些骗财骗色的藏密,有些如是的外道,说必须要如何如何。
有说:「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瞋痴爱泯灭,所有这身子的痛痒苦乐,饥寒饱暖,荣辱生死,祸福吉凶,毁誉得丧,安危险夷,一概置之度外,这样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做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别不起,执着远离,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体显露,至是参禅的条件具备了,再用功真参实究,明心见性才有份。」
这个方法不是禅定,实在是很难说这个叫做什么,可是这样的知见,不免误人,这实在是不清楚,禅就是知见,禅就是智慧,大部分的开悟的人,实在是谈不上如上所有的境界,尤其「根尘识心消落」,这句话真是不知从何说起,什么叫做「消落」?没有识心,连禅都不用参了,而参禅的定力根本不需要到如是的境地,作如是思惟,只是让世间人更加误解,以为禅定是参禅。因此即使再来个转语,要说「再用功真参实究」,那又何须如是的定力呢?更如何说一念不生的时候,是什么「自性光明,全体显露」这类的话,既然还要「再用功真参实究」,那自性又有什么光明,在哪里现出呢?这样实在是太方便说了。
有说:「放下一切,善恶都莫思量,个个可以立地成佛。」
这个并非是正确的参禅方式,而且说出来,也无有多大的意义,这句话是按照六祖惠能大师被追急的时候,所说的,可是这密意并非是如同坛经所写的这样,但是因为这密意不得公开宣录,所以填了些话来搪塞,或许有说过这些话,但无论如何,密意当然不是如此,而且开悟的人都很清楚,这个真心和这个善恶有什么关系,不是在善不善,恶不恶上面会取,而且讲个不好听的,这个参究的人,只是拼命地在找,哪里管什么善恶,这句话当然是没有太大的意义。而且更容易被后人误会是要努力禅定,这样实在是不好。而且成佛,也不当如是方便语,开悟是在七住位,哪里成就佛果了呢?
有说:「看话头或者是说看念佛是谁,就是观心,即是观照自心清净觉体,即是观照自性佛,心即性,即觉,即佛,无有形相方所,了不可得,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不出不入,无往无来,就是本来现成的清净法身佛。」
这样说,就落入自以为是的境界,因为行人至此并不知道何谓真心,如何观照到「自心清净觉体」,这只是在妄想而已,这样并非是知道话头的意涵,要知道话头是方法,虽然话头之前是有一个真心,但无形无相,根本无觅,不知,如何观?只有自以为是观,但所观的,根本不知道是个什么,怎么会有这些语句呢?这样更会让人误会是要去禅定,这样才能够观察出这个心,实在是太方便说了。
有说:「行人都摄六根,从一念始生之处看去,照顾此一话头,看到离念的清净自心,再绵绵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身心俱寂,了无一事,从此昼夜六时,行住坐卧,如如不动,日久功深,见性成佛。」
这些话,真实在是很难说这是开悟的人说的,只好说祖师快人快语,方便语,怎么已经看到「离念的清净自心」,这实在是妄心,当然这个不是开悟,但这方便语,就又会让有的人以为这个也是真心。而且离念,身心俱寂,这个都不是参禅,这是打坐吧?二六时中,这个心,这个离念的清净自心,如如不动,那要做什么呢?所以看话头,参话头,这个话头,还是说不清楚啊!「看」就不是「参」,话头要能够看住,这样才去说参,参如果没有疑情,还是要活生生地生起疑情,去参,以话头的定力,去找到这真心,在一切时去找,但是没有善巧的方便,没有正确的知见,恐怕也只是徒费工夫,所以禅师给了许多公案,要大家直接参为什么?有了看话头的定力,参公案就容易多了,可是即使是没有如是定力,还是不妨碍参公案,因为佛法是在知见,但其中实在是无法多说。佛法大海,惟信能入。
有的在这一念的前头去找,这能够找个什么呢?话头安住,再生疑情,便已经是有了定力,所以只是在遇着因缘,但如果知见不对,当然无份,真心和妄心是不同样的两个心,但能够知道真心了众生心行,真心无染无着,不起一念,圆成一切诸法,照理说,这样就应该知道了,可是这样还是很难会,不是吗?所以才有这么多的公案嘛!
虚云老和尚虽然不是在离念,不是在清净自心,那里等处去误认,但是因为对于开悟个什么,也没有特别说,因为是密意,所以没有开悟的人,去套用他的话,就会不清楚什么是真心,因为理上不够透彻,所以这些话举来,还是把这妄心抬举太多,至此便是无端地又制造许多方便语,实在是大可不必。
有说:「看话头先要起疑情。」
这不是这样说法,看只是看,熏习成定力,要起疑情还是后来的事,所以惟觉老和尚不知道这句话说得不好,就硬是抄上去,这实在是不知道这句话的弊病。而虚云老和尚,有时候,看话头和参话头又不太分,所以只好说,这里应该是要说参话头。
其余的,也毋庸多说。凡是立下志愿,决定心向着菩提道行走,不必更熏习祖师方便法语,何苦呢?现在有善知识当前,法宝五六十巨册,已经是一辈子受用了,何必更求其它?所以与其引述祖师语句,还不如好好地熏习 圣平实菩萨摩诃萨的大论,句句吐实,言之成理。即使慧根利者,觉得说来说去,都是如此,要知道也是熏习过般若,才能如此说,若不经如是阅读,何能够有如是知见,乃至觉得「好像都一样」呢?总而言之,今后再拿起祖师言论者,实当仔细,免得犯下过失,这样在祖师的方便语句里面自己作解,如是浪费自己的时光。现在 圣平实菩萨摩诃萨也弘法这么多年,也没有人可以从法义上面去驳倒过菩萨,如是当然是至上的正法威德力量所致,一般人只因为 导师明说哪些人不开悟,明说藏密有行淫的法门,就老脸挂不住,实在是可怜可悯之辈!
不开悟就是不开悟,好何可以辩解?
#p#page_title#e#
不懂公案就是不懂公案,有何可辩解?
有行淫法门就是有行淫法门,有何可以辩解?
教门不懂就是不懂,有何可以辩解?
佛门中充斥这些不直心的人,当然才叫做末法,怎么都不会自己觉得惭愧呢?而一二三开悟就是开悟,难道还要自己妄语说自己没有开悟?可是这开悟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这还是在三贤位,烦恼也没有断,妄想仍然纷飞,可是还是开悟,就这样而已,有时候,会根本就忘了自己是开悟,常常关心如何调伏自己的性障,根本就觉得这开悟还只是本分事。然而末法中,就是有一些人根本不知道这烦恼是何时断灭的道理,还以为开悟是如何如何,真是妄想!入地才是取证无生法忍,而思惑现行种子,这烦恼障的现行种子还是要到八地才完全断尽,可是八地的功德,更不是可以猜测于万一的,经典所说,已经不是常情可以理解。所以只有不愿意阅读经典的人,自以为开悟,就是断尽烦恼。阿罗汉断尽烦恼,怎么不开悟呢?为何还要 佛陀拈花,好不容易大迦叶才破颜微笑呢?其它的阿罗汉都在想什么呢?为何阿难要等到大迦叶教他,去把外面竿子倒过来,这样才悟道呢?以前去劝一位师兄修学这个殊胜大乘佛法的时候,虽然因缘不错,是遇着了,但还是满腹邪见,以为开悟就是会有神通,会了生死,这哪里是如此呢!开悟以后,还是要仰仗 佛陀!三贤位菩萨有何可以骄人,没有佛陀之力,想要开悟,怎么可能!悟前悟后,还是要依靠 佛陀啊!
方便说
虚云老和尚,是清末民初奇僧,是开悟者。然而祖师们对于见地上的不同,更以去开悟者日遥,不免有多少方便语句,这些方便语句固然可以利益入门者,但是却是不免留下弊病。所以方便语句,实在是很麻烦。对于祖师们的方便语句,实在是不方便恭维。因此对于祖师们的方便语句,只好说,真悟者,不当如是说,或是说,不方便如是说,因为证悟者一开口,就是动见观瞻,惹人注意,如果随时随地都是方便语句,虽然能够建立当时听法者的信心,但还是会阻碍未来正法的如理说法,六祖和圜悟大师的方便语句不必再提,前已经提过,然而实际上,祖师总是有是后再续说,只是听者不懂。如六祖说:「一悟即至佛地」,但在它处又说:「终身而不退者,必入圣位。」若已经是佛地,何必再入圣位,所以只好说前处方便语,可是若是硬要说成此开悟心体,还是等同于佛地时候的那个心体,这只能够说,如此法轮转的很好。以正觉讲堂的杨师当初离开,便也曾执着此句话,而大作言词抗辩,后虽然遭受破斥,更生 导师妙法;当年马祖大师说了:「即心即佛」,就误了大梅禅师,虽然后来再有「非心非佛」,争得济事?「即心即佛」,尚且被当时的禅师大声诃斥,后闻到其弟子很尴尬地再说有「非心非佛」,则说这样还好一些,所以方便语句何必说呢!以今日而言,如此方便语,都少说为妙;否则也应当如此把这法轮,未尽之语,究竟语都一口气说了,这样后世断章取义之人,就没有可施藉之处,这样至高无上的正法才能够久传!
此处就从虚云老和尚之处,来作说明,因为其中的说法又令后代的人错谬使用,因此先从其传法表信来说明,证明「我」没有厚诬古人。由于当初引领「我」皈依的法师是宣化法师,所以此处曾经知悉,虚云老和尚继沩仰宗,为第八世祖,有文曰:「大众以余寿高腊长,为诸山敬信,请余继振沩仰宗,余因南华未能谢责,情不获己。」而第九世有多人,冠首者是宣化法师,师持戒精严,甚是末法一代有为大师,末学深为景仰,然其未悟,已如前说,此处毋庸再提。而虚云老和尚传法,不可谓有慎重之处,有偈曰:「宣沩妙义振家声,化承灵岳法道隆,度以四六传心印,轮旋无休济苦轮。」所以号为宣化度轮禅师,然此之传法甚为轻率,实在是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开悟者所应有的作为。其它人,因为「我」不知道,不便评论,但仅此过失,实在是呈现太过。
第二件事,是差别智不明。有文曰:「僧问云门:「如何是佛」,门曰:「干屎橛」,屎橛是佛,佛是屎橛,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些理路看不清,就被色相所转,看穿了就如如不动,一切无碍,要想不被境转,就要用功,动静无心,凡圣情忘,则何净秽之有。」这个差别智,不是这个意思,要知道云门路险,所以非是情理情思可到,要当下即见,不是在那里咬文嚼字,所以这处即是错会。
第三件事,是不明白何谓见性。见性的意旨,佛陀于经典中,似乎只有在《大般涅盘经》才特别说,所以这本来也不好懂,然而经典上还是很清楚地说有见性
,乃至古来证悟禅宗大德,立三关,以见性居次,大都如此,所以观察虚云老和尚语录,只能知道有文曰:「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所以把这证悟明心和见性当作是同样一件事,这样还是落于一般证悟禅师的见解。
其它的,不必多说,直接来看方便语句。
有文:「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
这不当如是说,六祖惠能大师尚且说:「住心观净,是病非禅。」「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量。」所以妄想要除去,这还是在禅行上下工夫,而非是在般若禅上下工夫,般若到底是知见,虽然是实证,但如果以为一定要禅定功夫很好,这就是成妄,所以能除掉妄想与否,当然不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而虚云老和尚毕生定力,不在话下,当然是以此教人。甚至 导师开始教导人时候,也是觉得由这禅定入手,可以培养定力,方便参禅,然而可能根器不如前代人物,所以后来又产生无相念佛拜佛的殊胜方便,可以禅净共汇;因此禅定除掉妄想,本来就不是通于般若,否则无始以来,大家都证得过四禅,何以如今还是在这轮回之中,不得自在呢?
然而若要转语,也可说,如果念念都是妄想,那又如何根据参禅的理路,这样才用功呢?所以这些话固然可以转得通,但为了后代正法宣扬,这些方便语还是收了的好。免得那些已经在禅定中,于五尘不生一念的众生,走不出来。
有文:「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要紧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
六祖是否有说过这句话,这到底是出于何处,还是要查一下,虽然原文似乎不是这么说。而达摩祖师是否有说过,「我」是不知,也不想去查。这里直说,参禅的人,因为用功,所以会有一段时间,乃至有一小段时间,专注在参禅的法上,这是和一般人专注在一件事情上,是同样的一回事。所以如果要硬着头皮去转这句话,是可以说,当参禅的时候,是只有把这心念放在这个疑情上面,对于这个五尘境界相不太注意,但是要注意,这可不是说,没有念,对于五尘境界,还是有知,只不过这个知细微,不影响参禅,所以古来破参的人,好像看不到一位是在禅定中破参的。所以要说定中,也是有定中的觉知,哪里不是念?因此还要更去转这句话,只好如同前面说,再说些大家都知道的话,「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您还谈得上参禅吗?」这样实在是说了,等于是不说的好。
有说:「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
所以这些方便语,还是会让许多人趋之若鹜,尤其中台山的惟觉老和尚,一生的受用,大多来自虚云老和尚,还有另外一位禅师,后者也没有开悟,这里也不用多提。惟觉老和尚,所写的东西,许多是直接将虚云老和尚的语录剪辑下来,一个字也没有更动,这个在他的著名的《禅七开悟》一书的卷首语,就是如是说。其比对,大众菩萨如果有兴趣,可以自行检验,便知一二三所言非虚。所以今日必须正视古来祖师的方便语句,也是在此。一念,何谓一念?一念如何永歇?这一句话,都是落在意识心的境界里,其实真的要无念,就去睡觉,不要作梦,哪就是无念。而开悟的人,实际是以这个能思量的心,起意作念,去找这个不会思量的真心,而很清楚这两者不同,而且这两者都是无形无相,无色无质,再找到了之后,确认这个真心,没有起念,大众菩萨可能互相询问,这一二三是不是有问题啊?没有念头的,他也找得到?真是奇怪?当然奇怪,否则开悟的人就应该到处都是了!
因此想要将自己的参究心,变成了一个无念的状态,以为这就是,至少需云老和尚也不首肯,这还得之后的「顿证菩提」,所以不以方便说的话,并没有什么念歇不歇,参禅的人,这个了知都是在的,因为这个知在,但这个了知是在用功上,所以对于环境的注意力减少了,后来因为时节因缘成熟,就找到了,可是这倒不是很玄,不是像有些骗财骗色的藏密,有些如是的外道,说必须要如何如何。
有说:「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瞋痴爱泯灭,所有这身子的痛痒苦乐,饥寒饱暖,荣辱生死,祸福吉凶,毁誉得丧,安危险夷,一概置之度外,这样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做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别不起,执着远离,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体显露,至是参禅的条件具备了,再用功真参实究,明心见性才有份。」
这个方法不是禅定,实在是很难说这个叫做什么,可是这样的知见,不免误人,这实在是不清楚,禅就是知见,禅就是智慧,大部分的开悟的人,实在是谈不上如上所有的境界,尤其「根尘识心消落」,这句话真是不知从何说起,什么叫做「消落」?没有识心,连禅都不用参了,而参禅的定力根本不需要到如是的境地,作如是思惟,只是让世间人更加误解,以为禅定是参禅。因此即使再来个转语,要说「再用功真参实究」,那又何须如是的定力呢?更如何说一念不生的时候,是什么「自性光明,全体显露」这类的话,既然还要「再用功真参实究」,那自性又有什么光明,在哪里现出呢?这样实在是太方便说了。
有说:「放下一切,善恶都莫思量,个个可以立地成佛。」
这个并非是正确的参禅方式,而且说出来,也无有多大的意义,这句话是按照六祖惠能大师被追急的时候,所说的,可是这密意并非是如同坛经所写的这样,但是因为这密意不得公开宣录,所以填了些话来搪塞,或许有说过这些话,但无论如何,密意当然不是如此,而且开悟的人都很清楚,这个真心和这个善恶有什么关系,不是在善不善,恶不恶上面会取,而且讲个不好听的,这个参究的人,只是拼命地在找,哪里管什么善恶,这句话当然是没有太大的意义。而且更容易被后人误会是要努力禅定,这样实在是不好。而且成佛,也不当如是方便语,开悟是在七住位,哪里成就佛果了呢?
有说:「看话头或者是说看念佛是谁,就是观心,即是观照自心清净觉体,即是观照自性佛,心即性,即觉,即佛,无有形相方所,了不可得,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不出不入,无往无来,就是本来现成的清净法身佛。」
这样说,就落入自以为是的境界,因为行人至此并不知道何谓真心,如何观照到「自心清净觉体」,这只是在妄想而已,这样并非是知道话头的意涵,要知道话头是方法,虽然话头之前是有一个真心,但无形无相,根本无觅,不知,如何观?只有自以为是观,但所观的,根本不知道是个什么,怎么会有这些语句呢?这样更会让人误会是要去禅定,这样才能够观察出这个心,实在是太方便说了。
有说:「行人都摄六根,从一念始生之处看去,照顾此一话头,看到离念的清净自心,再绵绵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身心俱寂,了无一事,从此昼夜六时,行住坐卧,如如不动,日久功深,见性成佛。」
这些话,真实在是很难说这是开悟的人说的,只好说祖师快人快语,方便语,怎么已经看到「离念的清净自心」,这实在是妄心,当然这个不是开悟,但这方便语,就又会让有的人以为这个也是真心。而且离念,身心俱寂,这个都不是参禅,这是打坐吧?二六时中,这个心,这个离念的清净自心,如如不动,那要做什么呢?所以看话头,参话头,这个话头,还是说不清楚啊!「看」就不是「参」,话头要能够看住,这样才去说参,参如果没有疑情,还是要活生生地生起疑情,去参,以话头的定力,去找到这真心,在一切时去找,但是没有善巧的方便,没有正确的知见,恐怕也只是徒费工夫,所以禅师给了许多公案,要大家直接参为什么?有了看话头的定力,参公案就容易多了,可是即使是没有如是定力,还是不妨碍参公案,因为佛法是在知见,但其中实在是无法多说。佛法大海,惟信能入。
有的在这一念的前头去找,这能够找个什么呢?话头安住,再生疑情,便已经是有了定力,所以只是在遇着因缘,但如果知见不对,当然无份,真心和妄心是不同样的两个心,但能够知道真心了众生心行,真心无染无着,不起一念,圆成一切诸法,照理说,这样就应该知道了,可是这样还是很难会,不是吗?所以才有这么多的公案嘛!
虚云老和尚虽然不是在离念,不是在清净自心,那里等处去误认,但是因为对于开悟个什么,也没有特别说,因为是密意,所以没有开悟的人,去套用他的话,就会不清楚什么是真心,因为理上不够透彻,所以这些话举来,还是把这妄心抬举太多,至此便是无端地又制造许多方便语,实在是大可不必。
#p#page_title#e#
有说:「看话头先要起疑情。」
这不是这样说法,看只是看,熏习成定力,要起疑情还是后来的事,所以惟觉老和尚不知道这句话说得不好,就硬是抄上去,这实在是不知道这句话的弊病。而虚云老和尚,有时候,看话头和参话头又不太分,所以只好说,这里应该是要说参话头。
其余的,也毋庸多说。凡是立下志愿,决定心向着菩提道行走,不必更熏习祖师方便法语,何苦呢?现在有善知识当前,法宝五六十巨册,已经是一辈子受用了,何必更求其它?所以与其引述祖师语句,还不如好好地熏习 圣平实菩萨摩诃萨的大论,句句吐实,言之成理。即使慧根利者,觉得说来说去,都是如此,要知道也是熏习过般若,才能如此说,若不经如是阅读,何能够有如是知见,乃至觉得「好像都一样」呢?总而言之,今后再拿起祖师言论者,实当仔细,免得犯下过失,这样在祖师的方便语句里面自己作解,如是浪费自己的时光。现在 圣平实菩萨摩诃萨也弘法这么多年,也没有人可以从法义上面去驳倒过菩萨,如是当然是至上的正法威德力量所致,一般人只因为 导师明说哪些人不开悟,明说藏密有行淫的法门,就老脸挂不住,实在是可怜可悯之辈!
不开悟就是不开悟,好何可以辩解?
不懂公案就是不懂公案,有何可辩解?
有行淫法门就是有行淫法门,有何可以辩解?
教门不懂就是不懂,有何可以辩解?
佛门中充斥这些不直心的人,当然才叫做末法,怎么都不会自己觉得惭愧呢?而一二三开悟就是开悟,难道还要自己妄语说自己没有开悟?可是这开悟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这还是在三贤位,烦恼也没有断,妄想仍然纷飞,可是还是开悟,就这样而已,有时候,会根本就忘了自己是开悟,常常关心如何调伏自己的性障,根本就觉得这开悟还只是本分事。然而末法中,就是有一些人根本不知道这烦恼是何时断灭的道理,还以为开悟是如何如何,真是妄想!入地才是取证无生法忍,而思惑现行种子,这烦恼障的现行种子还是要到八地才完全断尽,可是八地的功德,更不是可以猜测于万一的,经典所说,已经不是常情可以理解。所以只有不愿意阅读经典的人,自以为开悟,就是断尽烦恼。阿罗汉断尽烦恼,怎么不开悟呢?为何还要 佛陀拈花,好不容易大迦叶才破颜微笑呢?其它的阿罗汉都在想什么呢?为何阿难要等到大迦叶教他,去把外面竿子倒过来,这样才悟道呢?以前去劝一位师兄修学这个殊胜大乘佛法的时候,虽然因缘不错,是遇着了,但还是满腹邪见,以为开悟就是会有神通,会了生死,这哪里是如此呢!开悟以后,还是要仰仗 佛陀!三贤位菩萨有何可以骄人,没有佛陀之力,想要开悟,怎么可能!悟前悟后,还是要依靠 佛陀啊!
下一篇:禅宗三关真实不虚
上一篇:禅净双修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