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男子!菩提之心,凡有三种,谓:下、中、上。若言众生定有性者,云何说言有三种耶?众生下心能作中心,中心作上;上心作中,中心作下。众生勤修无量善法故能增上,不勤修故便退为下。若善修进则名不退,若不修进名之为退。一切时中,常为一切无边众生修集善故名不退转。若不如是,是名退转,如是菩萨则有退心及怖畏心。若一切时中,为一切众生修集善法得不退转,是故我记是大喜地,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讲记:菩提心有三种。正因为菩提有三种,所以发菩提心时就一定会有三种不同的发心:第一种是下等的菩提心,再来是中等及上等的菩提心。下等的菩提心是指声闻菩提,中等是指缘觉菩提,上等是指菩萨的道心,就是大乘教的发起佛菩提心。关于菩提心的发心,不能说众生一定有菩提心或者一定没有菩提心。也就是说,众生都应当要先有熏习之后才会发起菩提心的;往世若没有熏习过佛法,就不可能发起菩提心。
如果有人说,众生一定都已经有菩提心的种性,那又为什么可以说菩提心有三种的发心呢?那就不应该说菩提心的发心会有三种啊!正因为菩提心的体性,不能说众生一定有,所以有人发心时成为下品菩提心,有人成为中品,有人成为上品。如果是众生本来都一定有菩提心,应该是三品都具足,或者一定是三品都无。这三种菩提心,众生发心以后也不一定就永远不再改变;所以说,众生发了菩提心之后,以前所发的若是下品菩提心,只想要修证解脱道而出生死苦,就是声闻菩提的发心。但是却可以在这个下品的声闻菩提基准上面,作为中品缘觉菩提发心的基础,乃至也可以将所发声闻菩提的发心,作为发起上品佛菩提心的基础。也有人一开始是发佛菩提,上品的菩提心,但是后来害怕众生难度、佛道难成,所以“上心作中”,发心就随着转变为中品了!就去修学缘觉菩提。乃至有人不敢修学缘觉菩提,就“中心作下”,改为修学声闻菩提,因此说已发心的人,三种菩提之性并不决定;如果决定,就不应该有所改变;如果决定就不应该会有增上或者退转的事情,所以不可说众生定有菩萨性。
众生发心之后如果能精勤修学无量的善法,像四宏誓愿所说的法门无量誓愿学、烦恼无尽誓愿断,众生无边也誓愿度,这就是勤修无量善法呀!当他发起声闻菩提之心时,也许只是因为运气不好,遇到声闻之师,不一定就是声闻种性;后来遇到缘觉之师,他就可以进一步修学因缘法的现观,这就是下心作中;乃至因为勤修一切善法而增上,后来遇见了大乘法之师——遇到了菩萨僧——他就可以再增上来修学佛菩提,就是中心作上。相反的,如果他不肯勤修一切的善法,他就会退转而往下转进;往下转进,就会上心作中、中心作下。如果能善于修进,这个人就称为菩提心不退;如果不努力修进,那么就称之为退。上心作中就是退失于大乘菩提,转修缘觉菩提;中心作下就是退失于缘觉菩提而转修声闻菩提。如果能在一切时中,常常都为一切众生,为了无量无边的众生来修集善业、善法,这个人就不会退转,就称为不退转于菩萨性。如果不是常常为了一切的无边众生去修集一切善法,只是为了自己的世间利益,那么他就会退转于佛菩提。像这样的菩萨就是退心为缘觉或声闻,他将会对佛菩提有恐怖之心。
有退心,是因为他不愿意再修学大乘的佛菩提啦!为什么会有退心呢?因为他有恐怖畏惧之心。恐怖畏惧佛菩提之心是一般人常有的,且不说在家菩萨,出家菩萨们的退心更多;你如果光告诉他说怎么样去修解脱,不必专为众生而三大阿僧祇劫辛苦修行,他们就会努力修学;如果你告诉他超越了二乘菩提的佛菩提道,他心里就会生起烦恼。诸位可以观察:我们同修会中,有多少比丘、比丘尼修学大乘菩提呢?不多嘛!这表示他们对佛菩提没有恐怖畏惧之心。会外一般的法师们听到明心与见性的法时,他们心中就先起烦恼了;何以见得?因为看见萧平实许多书本写出来说可以明心、可以见性,他们就开骂了。为什么开骂呢?因为生起烦恼了!为什么生起烦恼呢?因为不能信受!不能信受的原因又在哪里?是因为他们妄自菲薄嘛!一天到晚老是把“末法”两个字放在心中,就说:“啊!末法时代没有人能开悟啦!只要老实念佛就好啦!”我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念佛不好啊!而是老实的念佛,这老实二字不容易作到。所以请不要作错误的解释哟!
这意思是说:愈到末法之时,佛子们的根器愈小、愈低劣,当有人听到说:“萧平实竟然在书中公开说可以开悟明心,也能以三乘经典确实印证。”他们不相信!不但如此,“无形无色的佛性可以眼见!”有些比丘们心中更加不信!好了,因为不信,所以有的人就要出面否定嘛!那么最近有位印顺系统的无福法师叫做“慧广”,在他的杂志中,不是登了一篇文章吗?他公然否定“眼见佛性”,那这就是否定《大般涅槃经》嘛!那我不晓得他出家了要干啥?《大般涅槃经》他都敢公然否定欸!胆子也真大啊!那么我们将会有人写书回应他;因为他的文章题目就叫做(眼见佛性的含义),所以我们回应的书名就叫作《眼见佛性》,副题就是(驳慧广法师“眼见佛性的含义”文中谬说),同修会就又多了一本书啦!都因为他们不信邪嘛!
但是没关系,永远都会有不信邪的人一再的出现;他们因为没有亲自遇见,所以总是不信,就是信不具足,所以这里才叫作五浊恶世。如果我们出了一本《护法集》,人家就全都相信了;如果出了《平实书笺》,人家就全都信了,那这里就不叫作五浊恶世了。所以现在出了《灯影》以及张老师的《护法与毁法》,明年二月、三月,台南共修处的法义组还会再出两本书(编案:是《假如来藏、辨唯识性相》,都已出版),接下来这本《眼见佛性》会再印出来(编案:已出版)。因为众生不相信,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的书籍印行出来教化;但是五浊恶世的众生中,永远都会有不信邪的人,不怕没有这种人继续出现,这是五浊恶世中的正常事!没什么好奇怪的。
这就好像有的人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他相信佛菩萨的确存在,可是没有亲自得到加持的人会说:“我怎么都没有?你乱讲!佛菩萨早就入灭了,哪还能加持你?”又比如有人被护法神警告了,或被护法神帮忙了,他们体验过,所以相信了;可是还没有遇到的人,他们心中不信,就说你是乱讲,所以他就继续诽谤:“什么护法神?都是假的!”得要等到将来他亲自遇见了才会信!所以这世界永远都会有不信正法的人,不怕无人出来挑战正法的。同样的道理,退转这件事情也很难说,很难了知。怎么叫做难说呢?这是因为:哪一种情形才叫作退转?哪一种情形叫作不退转?众生是不知道的。乃至有人在正觉同修会中明心了以后,还会把退转当作增上,返堕离念灵知意识心中,回到凡夫位中,还自以为是增上呢!所以,退转的事相真的不容易知道啊!
前些时候,杨荣灿先生他们公然否定阿赖耶识,主张说阿赖耶识心体不是如来藏,这是公然违背佛的圣教!因为佛说:“此如来藏名阿梨耶识,与七识心俱,与无明俱。”这已经明明白白指出事实:如来藏就叫作阿赖耶识。他们又不是没读过,可是却故意否定;否定之后还说自己是增上,但其实是回到凡夫位的离念灵知意识心中,正是求升反堕;因为他们的作法实质上已成为谤法的地狱罪了!也返堕常见外道的意识境界了!但是有多少人真的知道呢?多数人是不知道的!
有些人真是愚痴,听到他们的一面之词就相信了,都不来求证真相就无知的跟着诽谤:“你们证得的阿赖耶识心体是生灭法啦!你们不要相信萧平实啦!免得成就大妄语业、下地狱。”这样一句话就成为谤法恶业啦!只要一句话:“阿赖耶识是生灭法啦!正觉那个法不是真的开悟啦!不要去学啦!”就这么一句“阿赖耶识是生灭法”,就已经成就谤法的重罪了。阿赖耶识这个法,是第三转法轮时期的方广经典中所说的,所以他们的说法叫作诽谤大乘方广,是阿弥陀佛接引众生时排除在外的恶人。
阿赖耶识心又是菩萨藏的根源,菩萨藏所说的一切法都是以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为中心而宣说的;所以他们这一诽谤,就是谤菩萨藏,成为一阐提人,已断善根了嘛!他们所诽谤的菩萨藏都是方广诸经所说的中心法义,却在后来想要藉念佛而求生极乐世界,希望免除诽谤大乘方广经典的地狱罪,但是这种人,慈悲无比的弥陀世尊是不摄受的,往生无望,只剩地狱一条路;这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说得很清楚了,所以他们没有别的路可以走了,只有一生努力忏侮、求见好相,以及回转谤法之心而改为护法之心,只有这一条路可走,没有别的路。连最慈悲的弥陀世尊都不收了,他们还能去哪里啊?琉璃世界当然更会不收容他们,其它诸佛世界更不会收容啦!所以这是很严重的事情。如果《观经》好好去读,就会知道:弥陀世尊不摄受诽谤大乘方广如来藏正法者。
但是他们只要一句话就谤法成功了:“阿赖耶识是生灭法,你别学了!”如果只是说“你别学了”这一句话,倒还没有很大的关系,可是前面那一句“阿赖耶识是生灭法”讲出来时就完了。所以谤法是很容易的,你们不要认为谤法的事情不容易造作,你看现在有将近二百人跟着杨先生离开同修会而在诽谤最胜妙的阿赖耶识正法呢!(编案:此书出版时,只剩下大约三十人继续跟随谤法的杨先生),他们如今是增上、还是退转呢?(六众同答:退转。)是退转嘛!因为连下品菩提都谈不上了嘛!所以,什么叫作退转呢?退转的事情很不容易了知啊!凡夫学人走入歧路时,那条歧路其实正是回转而向后走的,但是他们走入歧路时还会自以为是向前走的增上修呢!所以凡夫众生不能如实的了知三乘菩提会有退转的情事。
假使不能如实了知大乘菩提的内涵及次第,也会有退转的情形;但是退转了以后,对自己的退转却是不容易了解的。因此说大乘之法,明心破参真见道而得根本智以后,还得要跟随善知识继续进修相见道位的智慧而得后得智;后得智能通达了,才算进到初地的入地心中,这样才能保证不会退转。然而初地的行不退仍然不是具足不退,是有时退个五分钟、三分钟或几秒钟,然后又回来继续行菩萨道,有时还是会有念退的情形;但是行退的事,只是会退个几分钟,大不了退个几天,他还是会继续往前进的。但是在地前,一旦不小心而跟着恶知识谤法,那就几乎没有救了!所以得要真的入地了,才能保证绝对不会有谤法而因为恶业退转的事情。
但是要进入初地的入地心中,就得要有胜慧啊!你若没有殊胜的智慧,而且还没有永伏性障如阿罗汉,也没有发起初地十无尽愿的大心,又无入地所需的大福德,那就无法进入初地了,就随时都有可能因为遇到恶知识而跟着谤法及退转!退转了还会洋洋得意:“我们是增上进修,现在比你们正觉更高!”所以佛菩提道的修行过程有许多歧路。阿罗汉就是因为听到大乘菩提中有人会退转的事情,所以他们心有恐怖而不敢修学大乘佛菩提道;他们已断尽了烦恼障中的异生性,但是所知障中的异生性还无法断除。因为它太宽广、太深细了,很不容易断尽,因此二乘人初闻上品菩提时心生欢喜,可是后来听到佛菩提中有如是等事,起了退心就成为上心作中的二乘人了;因此,佛菩提要能次第增上还真的不容易。
如果有智慧能了知,也肯勤修,就能不退于佛菩提,更不会堕于三途,就不会因为恐怖下地狱而变成上心作中,乃至中心作下。如果自己没把握,那又该怎么办呢?佛告诉你:要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就不会退转!这在后面接着就会说明。如果已经发起道种智的初分了,又能在一切时中都为一切的众生来修集善法而不退转,不是为自己而修集善法不退转,这就是行不退啦!这才叫做极喜地啊!这才叫作初地入地心位的菩萨啦!如果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修集一切善法得不退转,永远都进不了极喜地的。为什么呢?因为性障没有永伏如阿罗汉嘛!这时不管是发什么大心,都是想到自己嘛!这就是私心没有断尽,私心没有断尽的人总是为自己而修集一切善法,想要不退转;佛决定不会授记这个人为极喜地的菩萨,因为他的行为与心态都与佛说的颠倒嘛!所以说,如果真的能在一切时中都是为众生而修集善法、永不退转,这个人才可以成为极喜地的菩萨,成为初地的入地心啊!入了初地的入地心中,佛就会预记说:这个人不久以后就会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预记成佛啦!
可是为何极喜地菩萨还得要佛授记才有把握自己不久会成佛?因为对自己的信心还不够啊!真正有信心而不必依靠佛授记,得要到二地满心位开始,这时对自己已经有把握了!因为想要转变多少内相分,以及改变速度的快或慢,都可以由自己掌握;这时成佛的信心就具足了,自知不久成佛。不过对于不久二字可不要错会了,这个不久是指两大无量数劫。但是两大无量数劫,也看你怎么修啦!如果像释迦世尊那么精进,两大无量数劫是可以缩到很短的,这个等以后在《解深密经》详解时再来说。这就是说他已经进入行不退位了,这就是菩提心怎样去增上的道理。诸位菩萨从这一段的说明中就能了解:得要一切时中勤修无量的善法,不要听到深妙法时就说:“哎呀!这个我没办法学啦!哎呀!好深、好难啊!”就害怕了!心中有恐怖时就没办法增上了。所以,在一切时中都要能努力精勤修集善法,无量善法的修学都不害怕,这是讲第一种的增上。
#p#page_title#e#
第二种的增上,是把自我丢开,专为众生去修学一切善法。没有智慧的人会说:“我那么笨?我为众生去修一切善法?我为什么不为自己而修一切善法?”其实,为众生就是为自己嘛!你虽然是为众生而修,但是你修集一切善法功德成功时,你自己就修上去了嘛!又何必计较是为自己、还是为众生呢?一个人如果一直都为自己计较而修善法,那他的善法就修不好,因为我见没办法断,我所的执着也没办法断嘛!更何况是佛菩提的善法呢?所以,为众生修一切的善法而不退转,精进去修,才能增上菩提心,这就是这一段经文所说的道理。接下来要说菩萨性了,大乘菩提是上品发心啊!想要有上品的发心,那就得要有菩萨性啊!可是这个菩萨性是从哪里来的?是很值得探究的。
佛开示说:
〖“善男子!三种菩提无有定性。若有定性,已发声闻缘觉心者,则不能发菩提之心。善男子!譬如众僧无有定性,是三种性亦复如是。若有说言定有性者,是名外道,何以故?诸外道等无因果故,如自在天非因非果。善男子!或有人说‘菩萨之性,譬如石中定有金性,以巧方便因缘发故,得为金用,菩萨之性亦如是’者,是梵志说;何以故?梵志等常言:尼拘陀子有尼拘陀树,眼有火、石。是故梵志无因无果——因即是果,果即是因。”〗
讲记:佛对善生开示说:“善生男子啊!声闻、缘觉、佛菩提,这三种菩提并没有定性,也就是说,会因为所遇到的外缘不同而转变的。”佛开示说:“如果这三乘菩提之性是有定性的话,那么已经发起声闻菩提或缘觉菩提的二乘人,他们就不可能回心而在后来发起佛菩提之心啊!”佛又开示说:“譬如众僧”,佛世有许多的出家弟子们,“他们也是没有定性的。”为何没有定性呢?因为有人喜欢某一个法,有人讨厌同一个法,所以定性是不存在的,各人的心性各不相同。人如此,“三乘菩提之性也是如此。”所以,如果有人说:“一切众生都一定有三乘菩提发心的心性。”或是说:“众生都一定是声闻菩提种性。”或说:“众生一定都是佛菩提种性。”假使有人这样说,这人就是外道,因为那些外道们是无因无果的缘故啦!他们所说的就好像自在天无因无果而成就一切法一样。大自在天说他创造世间、创造万物,说他创造人类,而不是由业力与我见、我执为因,来成就世间及果报,这种人就叫作无因无果的自在天外道。善恶业必受其报的因果律,他们不承认,都说是因为自在天对某人有善心而让他受善报,对某人有恶心而让某人受恶报,是无因无果论者。
假使另外有人说:“菩萨有菩萨性,这种菩萨性就好像是黄金矿石中一定有黄金的金性一样,只是因为用善巧方便的因缘把它发掘出来的缘故,所以能产生黄金的金性,可以作为黄金来使用,菩萨们的菩萨性也是一样本来就有的。”如果有人这么说,这个说法其实是外道梵志所说的。为何这么说呢?因为那些梵志们他们常常这么说:“尼拘陀树的种子中本来就有尼拘陀树存在,人的眼睛里本来就有火、有石头存在。”外道梵志主张说:“尼拘陀树的种子中已经有尼拘陀树存在了,所以把它种下去以后就可以变成尼拘陀树;人的眼睛里一定是本来就有火、也有石头存在,所以人的眼睛才可以看到火、看到石头;如果眼睛里没有火,你怎么能看得到火?如果眼睛里没有石头,你怎么能看得到石头?”但是这个说法不对啊!所以说那些外道的梵志们,他们也是无因无果的;因为他们落在“因就是果,果就是因”的邪见中了。他们的邪见是:因为“果就是因”,所以你才能看得到火,就是因为眼睛里本来就有火,所以你才能看到火;因为因即是果,所以尼拘陀种子中就已经有尼拘陀树存在着。但是佛对他们的错误认知做了破斥:
〖“尼拘陀子具足而有尼拘陀树,当知即是梵志因果;是义不然!何以故?因细果粗故。若言眼中定有火者,眼则被烧;眼若被烧,云何能见?眼中有石,石则遮眼;眼若有遮,复云何见?善男子!如梵志说:‘有即是有,无即是无。’无则不生,有不应灭。若言石中有金性者,金不说性,性不说金。善男子!因缘故则有和合,缘和合故,本无后有。如梵志言‘无即永无”,是义云何?金合水银,金则灭坏。若言‘有不应灭’,是义云何?若说众生有菩萨性,是名外道,不名佛道。”〗
讲记:尼拘陀树的种子中具足有尼拘陀树,这种因果是梵志所说的因果,本质是无因无果的,不是法界中真正的因果。为什么说他们的因果道理不对呢?因为尼拘陀树的种子是因,十年或二十年后长成的尼拘陀树才是果,果与因不能同时存在。种子因很细,种子只有那么小一颗,但是后来具足长成尼拘陀树时的果,却那么粗广,在因即是果的道理下,却看见“因细果粗”而显然不相当,又怎么可以说因中已经有具足的果呢?尼拘陀的种子会变成尼拘陀树,固然是由它的种子为因,但是还得要有外缘,没有助缘还是不可能成就未来的尼拘陀树果;而且现在尼拘陀树的种子很小,不能相等于未来具足长成的尼拘陀树,所以因细果粗而不相当,当然“因中有果”不能成立,不能说:“尼拘陀树的种子就是尼拘陀树。”所以他们的因中有果论,其实仍然是无因无果论的邪见。
如果说,因为眼睛看到有火,就表示人的眼睛里本来就有火存在,这样的因中有果论也是不对的!外道梵志因为看见有人在看火时,那个看火人瞳孔里有火的影像,他就说人的眼睛里有火,所以才看得到火,就这样推断说:“人的眼睛里也一定本来就有石头存在,所以才会看得到石头。”照他们这么说,眼睛里一定本来就有火的话,那么眼睛应该早就会被火给烧掉了啊!眼睛如果早就被火烧坏了,现在又如何能看得见火呢?如果说眼睛里一定是本来就有石头存在,那个石头早就遮住眼睛了啊!眼睛既然被遮住了,又如何能看得见石头呢?所以外道梵志所说的“因即是果,果即是因”,是错误的说法。
还有梵志这么说:“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他们认为:有不会与没有有关,有与没有二法不会是同一个,所以不可能有非有亦非无,这是他们的说法。那么世间人听到学佛的人说:“有一个法是非有亦非无的。”当他完全没有任何佛佉知见时,就会对你反驳:“世间哪有这种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怎么非有又会是非无?”梵志们不懂佛所说的法,就会有这种想法。佛说:“如来藏非有亦非无,非断亦非常!”他们听不懂,就有了另外的想法。
非有是说祂不是三界有,非无是说祂有真实存在的功能自性:有真实能生万法的自性,有本来涅槃的自性。他们外道只看到意识心,可是意识心断了以后就是无,不可能叫作非无;当意识心出现时就一定是有,不可能叫作非有。同理,他们引申出来说一切的法也都是一样:有即是有,无即是无。所以佛破斥说:“如果你讲有即是有,无即是无。那么我就用你梵志所说的法来破你!”这就是佛厉害的地方嘛!凡是外道来挑战,佛都对他说:“我就用你的法向你说法。”外道说:“你怎么这样夸大呢?我的法你不一定知道,怎么能用我的法来破我法呢?”所以当佛用外道法破了外道法时,外道的弟子们就统统成为佛弟子了。因为佛的智慧不可思议嘛!因为他们跟着外道学,学了那么久还弄不通他师父讲的东西,结果佛才刚来到,就用他师父的东西把他师父的法破了。
现在佛说:“你既然说‘有就是有,无就是无’,那么依照你的说法,既然是无,就永远都不会再有任何的法出生了,因为无法是不可能出生任何一法的;如果是有的话,也应该永远都是有,不应该有某一个法后来会灭坏而成为无啊!但是现在你看:尼拘陀树本无今有,尼拘陀子本有今无,你怎能说‘有就是有,无就是无’呢?所以有与无不是定法!”佛又说:“你如果说黄金的矿石本身就有黄金体性,那你为什么要说那个矿石有金性?你应该说矿石本身就是黄金啊!怎么可以说矿石有金性呢?有金性就表示其中的黄金还没有出现嘛!得要经过提炼,然后黄金才会出现啊!所以金矿不应该说有金性啊!如果说的是金性存在着,那就不能说黄金的矿石就是黄金嘛!因为金性是还在石头中啊!你要把它打碎了再加热,然后黄金才能融化出来啊!黄录流出来时,就不该是你说的矿石有黄金的自性啊!而应该说矿石变成黄金了嘛!那么你说矿石中有黄金,所以矿石就是黄金,那就不对啊!因为你还没有提炼出来,所以你说矿石就是黄金,说‘石有金性’,说矿石已经有黄金的自性,就不对了!可是这个金性既然你称之为性,那就表示说它仍然是矿石,还不是黄金嘛!所以说‘性不说金’,你不能说金性就是黄金,得要等到提炼出来以后才能叫做黄金啊!还没有提炼出来,你只能说矿石中有黄金,但不可以说矿石的体性是黄金的体性。而且,你为什么不说别的石头也有金性呢?却只说这个金矿挖出来的石头中有金性呢?所以‘金性与金’它是两个啊!你不能说金性与黄金是同一个啊!也不可以说矿石就是黄金,不可以说矿石有黄金的自性。所以如果是同一个,金性却又不能叫做黄金啊!如果金性与黄金是同一个,那你把黄金矿石拿去当作黄金卖就可以啦!所以‘金不说性,性不说金’啊!”
所以佛开示说:“因为有金性为因,加上外缘来提炼,因和缘具足和合的缘故,才从金矿变成黄金,所以黄金本无后有;但是因为矿石中掺杂着黄金,所以能产生黄金,可是还得要有外缘啊!不能没有外缘就想要有黄金啊!所以石有金性,还要有外缘具足了才能产生黄金,所以矿石中的金性不等于金,所以‘金不说性’,你总不能把黄金拿来说这个金块有金性,因为金块就已经是金块了,而金性是依黄金而存在的。所以‘性不说金,金不说性’,所以梵志的法其实仍然是本无后有的,是因为有因也有缘,因缘和合的缘故,才能本无后有啊!如果像外道梵志所说的‘没有就是永远没有’的话,这是什么道理呢?譬如说,金矿里有黄金,用水银把它加热融化了以后,黄金就不见了,变成与水银合金了,黄金就不存在了嘛!那你不能说这个叫做黄金了,所以‘金则坏灭’。那你如果说‘有就一定永远是有’的话,那么石中金性这个有,就不应该会灭失啊!所以,显然你外道梵志所说的道理不对嘛!所以你们这么说,是不正确的。”
接着就要问他说:“是义云何?”就责问他了!所以如果有人说:“所有的众生都有菩萨性。”佛说:“那个人就叫作外道、不是在修学佛道的人。”这一段经文中,有几句话,不晓得诸位有没有觉得有些眼熟?在《平实书笺》里面不是有人问吗?“若有说言,定有性者,是名外道。”记不记得?这段话是在讲菩萨性,不是在讲众生的佛性啊!可是他拿来向我们责备说:“谁说众生一定都有佛性?这段经文中说‘定有性者是名外道’,所以你萧平实主张‘众生本有佛性’的说法不对!”所以,菩萨性与佛性是不同的,不能断章或断句而取其义。
-----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一辑)》<集会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