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基础
略说“口四业”
2016-06-07 15:34:48  类别:修十善业
口四业主要指妄语、两舌、恶口、无义语(绮语)。首先介绍不妄语,不妄语的原则就是如实而说,如果说话不如实、不确定而说,都是妄语。对于所见、所闻、所觉、所知,要说给别人听以前,一定要先了解来龙去脉以后才能够说,不然就是妄语。所以对某一句话或某一件事情没有确定完全了知而先为人说明了,那也是妄语。比如说,有人以暗示的方法,使人猜疑他已经开悟了,但是他自己并没有明讲,我们也没有清楚地问明白,只是疑心他已经开悟了,就对别人说他已经开悟了,我们的话就成为“若有疑心,异本说者”,这是妄语的轻垢罪。
又比如说,以前有人这么说:“开悟的人从来都不会说他已经开悟了。”那三十分钟以后他又说:“师父我从来都没有说我有开悟。”我们听起来的意思是说:他有开悟、他宣示他已经开悟了。但是这里面有个陷阱,他的目的是要利用我们去向别人宣扬说他已经开悟了;我们不可以因为这样就对别人说:“某某大师有开悟喔!”我们只能把他的话转述,不可以用自己的意思说他有开悟,否则就成为妄语的轻垢罪。假使我们怀疑他,他说的话可能是虚妄之词,我们就要先求证于他,先问清楚:“你的意思是不是说你已经开悟了呢?或者是方便假说示现开悟而实质上还没有开悟呢?”这样问的目的是要避免“若问、不问”的过失;如果没有先问清楚,或提问时他仍含煳不清而不明讲,我们就只能一句一句的转述而不可以用自己的见解去说,否则我们就成为“若有疑心、若见若闻,若问不问,异本说者,是名妄语”,结果我们的好意变成在帮他宣说虚妄之语。所以 佛说:【若有疑心、若无疑心,若见若闻若觉若知、若问不问,异本说者,是名妄语。】(《优婆塞戒经》卷六)。    所以我们呼吁所有的大师们:有悟就说有悟,没悟就说没悟,不要假借名言方便而陷害徒弟们犯了妄语戒。
 两舌跟恶口这两个口业,佛说:只要我们作了两舌跟恶口,不管是已经毁坏面前听话的人,或者没有毁坏面前听话的人,都一样是获得了作已罪。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如果是因为两舌而毁坏面前这个人的名声,得了作已罪,这讲得通啊;但是如果两舌以后,没有毁坏面前这个人的名声,竟然也是得了作已罪,那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因为:两舌有时会毁坏一方,而不毁坏另一方,所以只要使双方不能和合,这个事情已经作了,事实也成就目的了,那就是得罪了!也就是 佛开示的:“若言和合则有不可。”那么两舌之罪就成立了。恶口也是一样,“若坏前人,不坏前人”,也有差异。恶口,比如大声骂詈或小声音而说话都很尖锐、很伤人,他恶口以后就会伤害面前听话的人;但也不一定能伤害,比如说对阿罗汉、对诸地菩萨、对诸佛恶口,都伤不了祂们,祂们都会一笑置之,最多只是关心地说:“你是不是脑筋出问题了?”或者说:“你是不是今天吃错药了?”祂们不以为意就走了,所以不一定会坏前人;虽然不坏前人,但是他的恶口或两舌已经作了,所以还是得罪,只是有轻重的差别而已。所以恶口与两舌作了,不论有没有成就目的,都算得罪,作了就算成已。所以 佛说:“两舌、恶口:若坏前人、不坏前人、作已得罪。”(《优婆塞戒经》卷六)
两舌,一般人往往有时犯了都还不知道自己已经犯了,所以有时候我们也要体谅一下误犯的人;但是对于自己倒是我们要特别留意,不要误犯。因为有很多人是东家长、西家短地说惯了,不是有意要挑拨,只是顺口就讲出来,但是却具足两舌的一个效果,这是无心之过,我们大家都要提防自己出现这种无心之过。所以对自己要很小心,别误犯两舌的过失。但是对别人无妨从宽看待,不要轻易认定别人是故意两舌。至于恶口,是一般当老师、长官的人最容易犯的,有时候一件事情看得不顺眼,或者有时候对别人做的事情不满意,出口就骂:“叫你做一件事情,做了三个月都还没有做好!”只要音调大了,就变成恶口了。所以身为领导、主管、或者为人师者,假使心中有慢,都很容易犯恶口,这是我们必须要特别留意的,也千万不要去犯。
口业的最后一个是无义语。无义语,就像古人讲的风花雪月等等的事情,都是无义语,讲的是天气、赏月、种花等等事情。总而言之,无义语就是所说的内容和解脱道无关、和弘法无关、和佛菩提道无关,这些都是无义语。所以同修之间所谈的内容,应该要有其意义,不要跟解脱道、正法久住、三乘菩提无关。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  第099集 口四业之释疑》 正铭老师
 
下一篇:祸从口出
上一篇:种福田的含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