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觉总持咒略释(连载1)----张正圜老师
2018-08-27 23:46:43  类别:第141期
楔 子
五阴十八界,涅槃如来藏,般若道种智,函盖一切法。
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
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现。
具足解脱道,及佛菩提道,求正觉佛子,一切应受持。
(平实导师——2000/9/28)
 
第一篇绪论——佛法之总持
什么是正觉?所谓正觉:“正”是正确、正真、不邪曲,“觉”是觉照、觉悟,亦即正确、正真而不邪曲的觉悟,名之为“正觉”。于佛法中之正觉方得名为菩提,此中包括三乘菩提的正觉: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解脱道之正觉,大乘通教菩萨佛菩提道以及别教菩萨佛菩提道之正觉等。总合而说即是摄归为三乘菩提的正觉——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与大乘菩提;然此三乘菩提皆总摄于唯一佛乘菩提,即是佛菩提。又此三乘菩提皆依第八识如来藏无始以来本有的,离见闻觉知而觉照一切法的功德—本觉—而有,或说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然因所悟(现观)之内涵各有深浅广狭之不同,故而有三乘之差别;如同《金刚经》中之开示“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即是此意。觉悟声闻菩提者,即成声闻圣者;觉悟缘觉菩提者,即成缘觉辟支佛;觉悟佛菩提者,即成贤圣菩萨乃至究竟佛。是故,唯有依此三乘菩提而修而证者,方可说为“正觉”,外此三乘菩提者皆不得正觉。
声闻菩提解脱道所修断之内涵,即是大乘所说的一念无明所函盖之四种住地烦恼——见一处住地烦恼、欲界爱住地烦恼、色界爱住地烦恼、有爱住地烦恼。所谓“见一处住地烦恼”即是“我见”,谓一切凡夫众生误计色身为我,或误计能知能觉的灵知心为常住不坏我,或误计受、想、行为我等等;由于我见不断故,导致有情轮回生死,在三界生死海中流转,头出头没,受尽一切苦楚不得出离,而与三界二十五有诸有情众生互为眷属。佛陀以大慈悯故,示现受生于人间,八相成道而度众生,为令众生解脱生死苦恼,于是有三藏十二部经之先后开演。为了让众生得以断除我见、证得解脱果,故先有解脱道之宣说,令诸众生得以亲证解脱,并能了知外道常见、断见之虚妄不实,乃有四大部阿含传世,此即为初转法轮 佛陀为众生建立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法,一一说明分析诸法的虚妄无常,令诸学人闻 佛音声,依教观修而得证解,断除我见乃至我执,成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证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是为声闻菩提。然而,四阿含诸经中所言的解脱之道,是含摄在大乘佛菩提道中;佛菩提道之实证内容含摄解脱道之内涵,此乃 佛陀于三乘诸经中俱皆如是宣说者。单修二乘菩提解脱之道者不可能成佛,唯知解脱而不解般若与种智故;一切修学成佛之道的圣者,必定兼摄阿含解脱道与般若中观、唯识种智大菩提道故;如是具足三乘菩提之修行者,方得名为大乘佛菩提道之菩萨行者。
缘觉菩提觉证之因缘,乃依十因缘及十二因缘之思惟观行而得觉悟成辟支佛者;或有因见黄叶离枝飘落,便悟世间无常而成辟支佛者;或有因见他人之老病死,便悟色身及觉知心无常而成辟支佛者;或有因……等种种不同之助缘而成辟支佛者;然而此等皆属表相,其背后之实质则是往世观修佛菩萨所教授之因缘法,而在此世缘熟时发起宿世种子方得实证。由于学人根器及愿的差别,因此,无佛之世辟支佛出,各由别别观行而成独觉,所证缘觉菩提亦有浅深不同;在这种情况下,缘觉(独觉)菩提的实证,有因思惟而证得者,也有因观行而证得者,但都不是依于闻听法音而悟入,此是不同于声闻菩提之处。缘觉菩提所思惟观行之内涵,虽然不异于声闻菩提之蕴处界苦、空、无常、无我、诸法因缘而起其性本空,乃至十因缘以及十二因缘等等,然以偏于因缘观者为多;又因其不由他闻,乃自行思惟观行而觉证,因此独觉的智慧大多深利于仅修四圣谛解脱道的声闻行者。若于佛世时经由 佛陀教导因缘法而悟入缘觉菩提者,则也通称为声闻,以仍是由于闻 佛音声而得证入的缘故。
佛菩提也就是大乘菩提,或名为大菩提。依之修行能成就佛果,故名佛菩提;由于成佛时劫久远,于世世行菩萨道的过程中,得以自度以及广度众生的缘故,故名大乘菩提。佛门四众弟子于初转法轮证得解脱果已,世尊复为宣说佛菩提道之般若实相智慧,遂有般若诸经之宣说实相心。佛弟子证得如来藏已,依此实相心作诸中道之观行,即得渐次发起般若实相之智慧,此为第二转法轮般若实相正理。佛陀为令四众弟子继续迈向成佛之道,于四众弟子所证般若实相智慧之基础上,更益以一切种智——宣说八识心王诸法,示以成就一切种智修行之道;所谓十地菩萨所修四摄、十度等等佛菩提道之内涵,令诸菩萨次第增进,乃至未来究竟成佛——具足一切种智而发起四智圆明无上智果,成就佛地清净法界;此乃第三转法轮方广诸经所说唯识增上慧学也。如是,函盖此三转法轮诸经所说解脱道及佛菩提道,方得名为成佛之道。又,此大乘菩提至高无上、究竟无比,不共二乘故名大菩提;大乘菩提所具足实证之四种涅槃,函盖二乘菩提—二乘菩提乃是大乘菩提的局部内涵—是故名为大菩提。
由于二乘定性无学只能以解脱道度化众生,而且唯于舍寿前随缘度众,舍寿时必入无余涅槃,十八界俱灭故,穷未来际不再受生,故不能尽未来际度化众生成就佛道;而且其化度之众生能出三界者数量亦极有限,以法小及所度众生少故,因此说为小乘菩提而不名大乘菩提。大乘菩萨若得证悟,不论悟后是否已证有余涅槃,皆必依于大悲心而发起世世受生之大愿,永不入无余涅槃,不惟世世自度,亦复以此教人转度有情;如是直至成佛能度无量众,故名大乘菩提。又,一切菩萨成佛后,应身示有灭度而入涅槃,然其三十二相庄严报身永不入灭,恒为十方诸地菩萨宣说种智,尽未来际无有穷尽,所度众生其数无量,故名大乘菩提。
佛菩提具足一切智与一切种智,一切智是解脱果,共有十智:世俗智、法智、类智、苦谛智、苦集谛智、苦灭谛智、苦灭道谛智、知他心智、尽智、无生智,此十智乃是一切三乘无学通有;通教有学、无学依此建立,显示解脱果修证之位次,此法通于三乘菩提皆有,故名通教。二乘菩提唯证解脱果,而大乘菩提于解脱道之修证俱通此果,故大乘菩萨依此通教解脱果之修证,亦有四向、四果之分位,并非别教只局限于五十二位阶的分位而已。具足一切智之十智乃二乘菩提之极果,无过于阿罗汉与辟支佛之解脱境界;三乘无学之无余涅槃皆同一境,解脱道的修证无过其上者。
一切种智则是佛菩提果,乃是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界——功能差别)之智慧,菩萨在触证如来藏的见道基础上,循序修学而历经三贤位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通达见道内容进入初地后,渐次修证般若唯识种智—八识心王一切种之智慧—唯识百法明门、千法明门、万法明门等等。一切种智修证圆满,变易生死断尽而圆成究竟佛果;一切种智尚未圆满之前皆名为道种智。如是一切种智之修学,唯大乘佛菩提有,不共二乘定性声闻、缘觉。大乘法道除了依于通教解脱果来显示修证的位次外,还依于佛菩提果之修证,别于通教之外建立菩萨的五十二阶位,函盖凡夫及六种贤圣菩萨性——十信凡夫性、十住习种性、十行性种性、十回向道种性、十地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如是菩萨道的修证位阶及次第,是依于佛菩提果之修证而建立,此佛菩提果之修证乃不共二乘,故名别教。
佛菩提道之真实义者,谓一切有情各自本有之如来藏,以及如来藏与所生七识心王和合运作而生显之色受想行四蕴等世间乃至出世间一切法。此佛菩提道甚深极甚深,难证极难证,行者若欲入佛菩提智,必先求遇真善知识,随学修习以建立正确知见,并求亲证自身本有之阿赖耶识心体所在;行者若得一念相应而顿悟入理,方能悟后起修,渐次发起般若实相智慧,历经三贤位之般若总相与别相智慧的具足修证,而发起初分道种智入通达位中;再依之次第渐修亲证如来藏中所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地地转进增上无生法忍,同时修集无量福德,不仅断除思惑而具足二乘解脱道果证,更进而断尽变易生死,如是前后历经三大无量数劫,福德与智慧都究竟圆满方能成就佛果。于如是三大无量数劫修行成佛之道的过程中,必须同时断尽烦恼障之现行与习气种子随眠以及所知障随眠,不仅要具足二乘解脱道的修证,更要断尽二乘无学圣人所不能断之习气种子随眠及所知障随眠以后,方能圆满究竟佛道;如是正理,一切行者皆应了知。
如上略说三乘菩提之差别,当知此三乘菩提之修证,皆须以第八识如来藏为依归,若无真实心如来藏之本觉,则无三乘菩提可修可证,也没有究竟佛道可成。然此三乘菩提之内涵不仅甚深微妙,更是浩瀚广大无有边际,复又错综复杂难解难证,学佛之人每每望之却步,不知从何入手。平实导师为慈悯今世、后世一切有缘之佛弟子,乃于公元2000 年秋天,将佛法三乘菩提内涵之总持,以 世亲菩萨的《大乘百法明门论》为根本架构,诵出此男女老少皆能琅琅上口之〈正觉总持咒〉,将三乘菩提之梗概以总持的方式呈现,期能以简易之文句,为诸学人建立起正确、完整而全盘性的佛法正知见,令诸有情于修学佛法时,能系念于心而易于修学得不忘失。
总持又叫作咒,咒又称为陀罗尼。基本上,咒是有次第性的呈现其所欲显示之法义内涵,所以持咒的目的并不是教人修定,而是要让人了知及忆持法要不忘失的意思。
平实导师在《大乘无我观》中有这样开示:
每一首咒都是一个总持—但护法神的感应咒语除外—一个咒里面,每一句拆成两字一组或者一个字一组,或者三个字一组不等;每一组就是一个法门,一个法门就是代表一部经。所以你把咒文整个诵出来以后写下来,其中第一句可能就有三部经,你就把第一部经诵出来,诵完再诵第二部,再诵第三部;第一句诵完,再依同样的方式诵第二句的每一部经。所以陀罗尼咒又叫作总持咒。1
所以,总持咒是属于总持智的显现,也是总相智,都是摄属于法智。
平实导师曾经开示:
法智是总持智,也是总相智。譬如二乘菩提解脱道的法智,是说五蕴空相、十二处空相、十八界空相,这是缘起性空的法智。又比如四圣谛、四念处的观行,也是属于总相智,都是法智所摄。或如修行时的实践法门——八正道,以八正道而含摄缘起性空的法智,这则是属于总持智,总持智是将法智编成偈颂而容易记忆,以总持智含摄法智的法相总体。二乘法如是,大乘法的般若和种智亦复如是;若将般若或种智中的许多法相编成总持,而且能每天至少诵念一遍,就可以保持不忘,这也是法智的一种。由于法智的总持是智慧的一种,所以在诵念时会发出智慧光明,鬼神或具有天眼通的人都可以看见,因此邪鬼恶神遇见了念咒不断的人,怕被持咒之的光明所照耀而感到痛苦,就会赶快远离;而护法善神看见念咒所显现的光明时,则是乐于为光明所照耀,以及依于自己护法本愿的缘故,因此就前来亲近,当然也就不会容许邪神恶鬼来为害持咒的人了,这也是后来有人专门持诵咒语借以趋吉避邪的道理所在。因此“咒”就是总持诸法的偈颂,总持咒就是法智中的一种,专门用来记持诸法。
〈正觉总持咒〉即是以如是总持的方式,将三乘菩提的梗概用七十个字,五字一句,总共十四句,贯串起来成为易于忆持的陀罗尼,使有情众生能藉由诵持的功德而种下修学正法之因缘,于他日缘熟值遇正法时,得以相应而进入正法中修习佛菩提道。综合而说,〈正觉总持咒〉前面四句:【五阴十八界,涅槃如来藏,般若道种智,函盖一切法。】主要是在说无我法的真义——人无我与法无我;乃是分别从二乘法与大乘法的角度来显示无我法。
所谓无我法者,分为人无我与法无我二种。二乘法的“人无我”,是纯粹从观察蕴处界诸法虚妄不实入门,观察蕴处界诸法皆是幻起幻灭,并无常恒不坏之自体性,而名之为“人无我”。蕴处界即是众生之人我故,蕴处界中之一一法,除了意根以外,皆是易起易断之法;而意根亦是可断之法,故皆不得谓为真实有我也。二乘之“法无我”者,亦悉以蕴处界之人我为中心而作观行,现观由人我所衍生之诸法皆无有实我存在其中,现观如是诸法之无我性,名为“法无我”;然推究二乘法无我所说者,其实未曾稍离蕴处界之人我而说,故于大乘法中仍名之为人无我。
大乘法虽然亦依二乘法而说如是无我,然将如是二乘法所说法无我之内涵摄在大乘人无我内,是由于悉皆不离阴界入我而说诸法无我故。大乘菩提是由亲证自心真实法如来藏,现观如来藏之无我性、本来性、常住性、清净性、涅槃性,此等无我观非是从蕴处界而观阴界入等之无我,而是从如来藏之法性现观祂的无我,故名真实之法无我。复观蕴处界及一切有为法,悉皆由此第八识自心如来藏直接、间接或辗转而出生,现观此等诸法实无有一法为具有真实自体而能恒存之常住不坏者,故非有我,是名法无我。
〈正觉总持咒〉后面十句:【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现。具足解脱道,及佛菩提道,求正觉佛子,一切应受持。】此中前五句是唯识学中的总持,函盖百法明门;是在说这个实相心如来藏含摄一切世间和出世间法,而这唯识五位百法是依次第而呈现的,更是由于这八识心王(一切众生心)才能辗转而有世间与出世间一切法。因此,这五位百法具足函盖能使有情断尽分段生死,得以出离三界轮回的解脱法门;也具足函盖能使众生断尽变易生死的大乘成佛法门。所以这后四句是表示,总持咒的前九句所含摄之佛法范围,并劝勉佛弟子们依之修学;亦说明欲求成佛之道者,无一人能外于如是修学内涵。因此而说〈正觉总持咒〉具足解脱道与佛菩提道,是一切欲求正觉的佛弟子们所应信受奉行者。以下先就这五位百法略作说明,使行者能先建立一个概略的知见。
【一切最胜故】是指一切有情的八识心王。因为前七识都是从阿赖耶识出生,所以这八识心王都归结于一心阿赖耶识。三界所有的一切法,众生所能运用的、每天在受用领纳的一切法—我们所知道的一切法、受用的一切法—全部都是从这八识心王和合运作辗转而有的。这八识心王是一切法中最为殊胜的,若无八识心王则无有一法可得,所以称之为——一切最胜故。
【与此相应故】“此”是指八识心王。这一句是说与八识心王相应的触、作意、受、想、思等五遍行心所法,欲、胜解、念、定、慧等五别境心所法,以及十一个善法、六个根本烦恼法、二十个随烦恼法、四个不定法等,总共五十一个心所有法;这五十一个心所有法,是由八识心王相应才能现行出来的;依于阿赖耶识心体的现行识,以及阿赖耶识所执藏意根种子的流注,意根就能促使阿赖耶识在心王、心所的配合下,变现许多法相出来。这五十一心所有法与八识心王或多分或少分相应,虽然各不相同,要皆不离于八识心王,因此说——与此相应故。
【二所现影故】“二”是指一切最胜的八识心王,以及与八识心王相应的五十一心所法。由于八识心王有这些心所有法,再配合无明、过去世的业种,以及此世父母的缘,四大元素的缘,所以才有色身以及六尘等十一种色法的出现;包括修定以后变现出来的一类法处所摄色,以及七地菩萨加行后所能变现出来的色法、八地菩萨不用加行就能变现的色法等等。这些都是由八识心王与五十一心所有法的和合运作才能够显现出来—包括我们的色身、五尘及法处所摄色—所以说这十一个色法叫作——二所现影故;意指这十一种色法,乃是八识心王及其相应之五十一个心所法共生而显示出来,只是暂时存在之影像,幻有、幻灭故名为影。
【三位差别故】由“一切最胜”的八识心王,“与此相应”的五十一心所有法运作,显现出—有我们的色身以及我们所接触到的六尘等十一种色法—这样的影像;由八识心王与五十一心所有法而变现出十一个色法,再由这十一个色法配合八识心王与五十一心所有法的运作,在这三位七十法中或多分或少分的法相互配合运作下,就有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无常、流转……等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的出现。因为这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是由前三种分位法的差别组合而产生,而且这二十四个法与我们的觉知心不直接相应,也因为它们是三位诸法或多或少的配合,而显现有时间、空间、势速、相应……等的差别,所以名为——三位差别故。
【四所显示故】有了前面四位法的运作,就能够显示出六种无为法——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等;这六种无为法都是依附于自心藏识的真如性、涅槃性而建立的。这七转识都是在第八识心体的表面来来去去而有生死的流转,众生却不知其虚妄;如果能够透过修行,把七转识的我见、我执以及我所的贪著降伏乃至全部断除,就能证得相应的无为法,让第八识所含藏的无为法性显现出来。在还没有把这些导致轮转生死之有漏有为的烦恼断尽以前,第八识含藏的无为法性其实还是具足存在的,所以这六种无为并不是修得的,却也不是不修行而能证得;譬如虚空无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就在众生身中恒常显现,只是因为二乘愚人及凡夫众生没有明心开悟而被无明遮障了,所以都不晓得。因此说,这六种无为法,是前面之“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这四位九十四法所显示出来的,所以六无为法就称为——四所显示故。
【如是次第现】这五位百法的现行是有其次第性的——要依八识心王为最先,由八识心王的存在才有五十一心所有法相应而出生;由八识心王和五十一个心所有法,这二位法合起来共同显现出十一种色法,但所变生的身根、六尘等色法,都如影像般的出现,而非真实自在。再由心王、心所、色法三位总合起来,依此三个分位诸法或多分或少分的差别配合,而有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的产生;复由前四法——心王、心所、色法及心不相应行法而显示出六种无为法来;因此说这五位百法是有次第性的从八识心中辗转出生和显示出来的。
【具足解脱道,及佛菩提道,求正觉佛子,一切应受持】这五位百法所包括的九十四种有为法与六种无为法,函盖了一切世间与出世间法,佛菩提道及解脱道皆悉含摄其中。因此〈正觉总持咒〉阐述佛法的真实义理,是以实相心如来藏为核心,显示如来藏本体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体性,以及其心体中所含藏之无量无边染净诸法种子,如何经由无量劫之修行,灭尽三界分段生死无明,断尽藏识中一切烦恼障之习气种子,以及断尽所知障之一切随眠、断尽变易生死而成为究竟佛之历程。同时也举示出这八识心王一切众生心,如何能含摄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法,又如何能够显示大乘的真正义理,因此而说〈正觉总持咒〉即是佛法之总持。
想要成就佛道的人,全都不能外于此〈总持咒〉的内容而修学;一切佛子若善根深厚、性障微薄、福慧具足,得缘值遇此〈正觉总持咒〉时,请千万不要轻易放过,宜应细细思惟此中所演述之正真法义。如是,不仅可以为自己建立起正确的三乘菩提解脱道知见,更可进而深入探究成佛之道、明心证真,复可经由三贤位之修行、进至初地修学百法明门,更而进求二地千法明门、三地万法明门……之现观与亲证,如是累劫次第进修而至成就究竟佛果,是故当略说〈正觉总持咒〉——佛法总持之大意,以利今时后世之广大学人。
(待续)
----------------------------------------------------------
 
注1 平实导师述,《大乘无我观》,佛教正觉同修会,2011 年11 月。
下一篇:救护佛子向正道(连载77)----游宗明老师
上一篇:般若中观(连载43)----游正光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