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修
愿力敌不过业力吗?
2018-10-14 19:23:32  类别:忏悔发愿回向
凡事都有动机,如果没有动机,不可能产生力量;所以先由动机产生力量,有了力量才能修学念佛法门,才会全神投入。因此信、愿和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有信有愿有行,力量才会强。但有信有愿而没有行,或行不得力的话,信力也会衰弱,愿力也会跟著衰弱,三者互相影响。一般念佛人的信力和愿力比较微弱,就是功夫修行不得力。所以,愿意抱著试试看的心理去修的话也不错,因为姑且一试之后,功夫上手了,信就强了,愿力也跟著强了。
 
至于人们常常说的:“愿力不敌业力”,这句话其实有问题,并不是每个人都如此。我们要先探究:“业力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业力虽然不是东西,但影晌我们非常的大。业----一般人都想得很神秘复杂,但它一点也不神秘,一点也不复杂。简单的说----习性、惯性,就是业。
 
我们过去生贪惯了,生气惯了,无明笼罩惯了,所以这一生也是一样照那个习惯去做。如果我们今生听闻正法,精进修行;刚开始心里面会产生冲突,一方面会觉得:“喔!这香肠好好吃也!这腊肉好香哦!”可是一方面想:“要慈心不杀,要修十善业;我还一天到晚要吃众生肉,不是间接杀害众生吗?”起冲突了,心里面好痛苦喔!那就是说,要舍口腹之欲,跟要修念佛法门之间冲突了。然后经过很久的挣扎、进进退退,终于有一天下定决心从此不吃它,从此精进。那就是说,经过这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贪口腹之欲的惯性,渐渐被消除掉了,这就是业的改变。
 
一个人惯常于打打杀杀的江湖行,喜欢动不动就瞄你一眼。你如果回瞄他一眼,他就将你“白的进、红的出”。这种人长命的少,因为习性一直不改的话,被杀的机会一直在增加。因为过去生大多是这样,所以怨家债主很多,总是会相遇的。今天决定要改邪归正,弃恶迁善。可是那一些怨家一天到晚来骚扰,忍不下时,两方就打上了,杀上了,这习性很难改。你要饶他,他不饶你,所以江湖行,要退出来很难。能够退出来的人,真正值得佩服,因为这种习性根深柢固,深不可拔。这个习性就叫业力。
 
所以“业”,有的很难转,有的很容易转,所以说,有定业有不定业,又有共业不共业;定业之中又有不定业,不定业里面往往转变又成为定业。在千变万化之中,就要靠我们自己坚定心志,想办法去把这习惯改变过来。当一个人改过迁善之后,下定决心远离一切恶缘;改名换姓,到很远的地方去了,谁也不认识他,过新的生活。但是要过新生活之前,自己的习惯要改,习惯如果不改,这个业还是在。习惯改了,业就从定业成为不定业,从共业转成不共业。这个时候我们说,他的业消除了或减轻了。
 
念佛人也是一样,要想让信和愿能够不被业所影响,要靠功夫;功夫修学成功的时候,心里面很笃定的知道走对了路。从此就会觉得世间的那一些跟解脱往生不相干的东西,其实不重要。因此贪恋那些事情的心,开始降下来、开始淡化。淡化之后愿力就不受业力所转,可以照自己所发的愿,一直前进。然后信就越来越强,所以增强信力和增强愿力,要靠功夫;但要修学功夫,却须要升起信力和愿力,此三者互相影响,使得我们念佛层次的升降受到影响。
 
所以我们说信愿行的这个“行”很重要,若能依我们所说的知见和方法去行,就能够产生功夫,所以能够转变业力。因此,听了之后要去做;听了不做,那叫学问,叫做常识。听了之后去研究今天讲什么?上周讲什么?以前讲什么?加以分析,然后弄出一门学问来,叫做世间学问,跟解脱不相干,跟往生极乐也不相干。听了之后要思维、要系念,然后付诸于实行,这样功夫才能成就,念佛的目的才能达成;所以行门的功夫非常重要。
 
但是有的人福报不够,无法修行,因此前面所说的三福净业和功夫的行,两者要并进,不可光要修功夫的行,前面的三福净业不修,那就“不行”;不肯修三福净业,福报不够,就无法修深妙的念佛法门。有的人过去生修了很多福报,今生不修福还可以,但有的人过去生从未修福,今生也不肯修福,只想修功夫,就会出问题。不修没事,一修怨亲债主通通来了,精神就开始恍惚,最后就错乱。这个人是福报不够,福德做得不够。所以事行的二个部份:三福净业跟功夫,要齐头并进,不能忽略。
 
------《念佛三昧修学次》 <第一篇第三章第三节 第二目 功夫>  平实导师 著
下一篇:要切合自己目前修行的实际来发愿
上一篇:略说“邪愿”与“恶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