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归依?一者,要在世间法中寻求所受用五欲的依止或者是庇护;二者,在佛法中是为了来世能够分证二主要道而依止。所以,就从这两个方面来略说归依三宝的意涵。有三句话是学人所耳熟能详的,因为绝大部分的法会都会唱诵这三句话,哪三句话呢?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那么,就先依此从外相上,并且依于出世间三宝、世间住持三宝、同体三宝的相貌,来说说归依三宝。
归依佛,从两千五百多年前示现的应身佛而言,因为 佛是无上正等正觉,众生得以熏习乃至是修证佛菩提道,都是由此开始,所以感恩戴德的缘故,希望自己这一个众生开始,也能够发愿可以体会了解成佛的大道,因而也发起了想要成佛的心愿;成佛名为证无上正等正觉,故而才说“发无上心”。因为菩萨在因地看见诸佛在世间,所示现的形貌端严、圆满,又因为多劫利乐有情的福德,所以感得人所乐见,于是菩萨在深心之中,生起了难可值遇之念,然后又看到诸佛所示现的种种神足,或者是听见诸佛为大菩萨们的授记,或者是听闻诸佛为有情宣说种种深妙之法,也或者是看见众生所承受的种种苦难,也想要像诸佛一样可以拔济众生的种种苦难,所以发起了菩提心,也想要成为一切智者,这些都是菩萨在因地发无上心的缘由。
然而,因地虽已“发无上心”,但因为福德、智慧的差别之故,因而导致发心有退有进,有决定与否。因此,或者是说发菩提心不得决定,而始终在十信位的因地;或者发菩提心心得决定的缘故,所以进入初住位,开始三大阿僧祇劫的佛菩提道。这是缘于应身佛的示现而言,菩萨们见了诸佛的示现,因而发菩提心。而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亦复如此示现,所以才有今日我们所知道的“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然而,两千五百多年过去了,末法时期还没有达到最后一刻,菩萨们因为感恩戴德的缘故,也发起了悲愿而继续在人间受生,所以 世尊的形像才以木雕等的各种方式,在人间流传下来,成为一般初机的学佛人作为归依的表相。
再者,因为 佛为众生所开示的深妙法,总是引人入胜,为了也能够亲证这一些法,所以菩萨不忘归依佛的本怀,当然也由于这个缘故,才有了“归依法”。“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因为见闻 佛所开示的深妙法,从菩萨的自利利他的心性而言,不但为了自己能够亲证这一些法,也发愿希望说众生也能够亲证 佛所开示的这一些法,所以才说“当愿众生”,前面所说的归依佛之中,也是有这一层的意涵。同时,不只是分证 佛所开示的这一些法,还希望能够深入经藏。既然佛法是甚深、极甚深的,当然诸佛是不可能为所有的众生一时地就宣说究竟的深妙法,这是因为佛法的修证,是必须要福德资粮的次第具足,才有办法修证更上一层的智慧,所以才说“智慧如海”。诸佛的“智慧如海”是我们所深不可测的,而 释迦牟尼佛示现的四十九年之中,所宣说的佛法,对于此一时空的众生而言,已经具足圆满了;所以,佛示现在世间之时,为众生所宣讲的种种法等,就有二乘人乃至是菩萨摩诃萨因此而亲证,顺理成章地就“归依法: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然而时值末法,面对集结而流传下来的三藏十二部,虽说 佛是感应此处众生的机缘而说,却已经有很多学人都在感叹:“唉呀!佛法的浩如烟海啊!”因此所发希望自己能够“深入经藏”,也能够帮助其他的有缘众生也“深入经藏”的愿,那就真的是广大愿了。
既然这“深入经藏”之事,不是在一世两世、一劫两劫之中,就能够立刻成就的,所以在久远的三大阿僧祇劫之中,就应该发愿:能够世世有缘得以值遇佛法中的善知识,并随着善知识的教导而继续修学佛法,因此就有“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善知识不但是有救护众生的悲愿,乃至也是分证解脱道、佛菩提道的僧;看到善知识种种的善巧方便,调伏并教导众生,所以也愿意追随善知识的脚步,以期在未来世也得以达成理事无碍的境界。而就在生生世世归依僧的时候,随着僧所教导的法而修学,自己也一世一世地加重悲愿,后来也得以分证解脱道、佛菩提道,而也能够是僧的一分子。毕竟,实际上要达到“一切无碍”的境界,只能悬为未来世的标的了。
那么,前两种的出世三宝、世间住持三宝的三归依已经略说,接下来就说依于“同体三宝”的三归依。此处既然说的是“同体三宝”,表示这三宝是同在一体的,是在每一个有情的身上本然就已经有的,所以才又说是“自性三宝”。而众生或者是不知,或者是不证,但依于前两种的三宝而归依;菩萨虽然证知,但不究竟,就依于“自性三宝”,并且配合前两种的三宝而归依。因为归依于自性三宝,所以前面所说的三归依的偈颂,就有些许的变更,而成为了“自归依佛、自归依法、自归依僧”了,有时候也说:“归依自性佛、归依自性法、归依自性僧。”
先来说“归依自性佛”。“大道”是什么?或者法的本身就是大道,或者说是成就法的种种法门;然而,这个法指的就是“自性佛”,每一个有情的身上,本然就已经有的一尊佛,叫作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或者是说理即佛。然而,要能够相信自己的身上本然就有一尊佛,那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啊!那都是要经过多劫在佛法中的熏修,以及福德资粮的修集,才能够有这样子的转依,这正是前面所说两种的三归依,一世又一世转依的过程。问题来了,若是不知道自己的“自性佛”在哪里,如何能够已经“体解大道、发无上心”呢?如何能够说可以“归依自性佛”呢?无有是处!那么,经过这一个转依的过程,有一世终于在善知识的教导下,看到了自己的这一个众生中的大道;对啊!“当愿众生,体解大道”,是自己这个众生,体解自己的身上就有大道啊,所以才“发无上心”嘛!发现明白那个才是无上之心嘛,因为是本然不生灭的。由于这样子,开始有了第一分的“归依自性佛”,也舍弃了以往对生灭法的错误执取,而依止了这个无上心。
由于发无上心,这才开始有第一分的“归依自性佛”,舍弃了以往对生灭法的错误执取,而依止这个无上心。当然一者是,此时此刻的发无上心,并不究竟;二者是,为了要接引其他的众生的缘故,就依于自性三宝,同时配合前两种的三宝而归依。所以,此时的“当愿众生”,兼而方便说是自己这一个众生,以及其他的无数众生,因为自己已经“发无上心”,确定无上心是真实可证的,想起自己能够“体解大道”,而得到了可以了脱生死的大利益,悲从中来的缘故。这一个悲从中来,不是悲伤而是悲心,是从深心之中再发一个悲愿:希望将来也能够拔众生苦,让其他众生也都能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己这个众生,已经“体解大道,发无上心”了,可是这样子就成佛了吗?当然不是。假如说无始劫以来,今世第一次发无上心而明心,这在菩萨五十二个阶位之中,只是进入十住位中的第七住而已,从六即佛而言,也只是相似即佛而已。因此,此时此刻虽已发无上心,开始了归依自性三宝,但其实于这个无上心的功能差别之所知,真的是不究竟而非常有限;所以才说第一次明心只得总相智,而悟后起修得别相智,具足之后才说得道种智而进入初地。
那么,这一个过程中要做什么事呢?就是要“当愿众生,深入经藏”:希望自己这一个众生,能够深入体解无上心的种种功能差别。既然有一个众生的自己,也有一个被众生所体解的无上心,表示对这一位菩萨而言,现象界与实相法界是并存的。换句话说,就是这一位菩萨是同时脚踏两条船的;在世间法之中,脚踏两条船的事情,是常常会招来讥嫌的,然而在世出世间法之中,菩萨的脚踏两条船才是正道。所以,菩萨就依于此而深入 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可是这样子深入三藏十二部的时候,却发现说这三藏十二部原来都在自己的身上,是从自己的自性佛,借着自己的众生的缘而流露出来的;当菩萨这样子现前观察的同时,就引发出更胜妙的智慧,而说“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因为此时更加确定,原来世出世间一切法,莫不由祂所直接、间接、辗转而生;所以明白了为什么归依法,不是归依外面的法,而是“归依自性法”的原因了。这样子又舍弃了一分以往向外错误的执取,乃至于是能够法喜充满。
当菩萨能够这样子“归依自性佛、归依自性法”的同时,不论他是否示现剃发、著染衣的外相,他都是僧。然而菩萨此时又发现,自己这位僧,原来是从自己的佛,借着自己的法而显现出来,以前自己的“众生”亦复如是。其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以前自己是随逐于外境的众生,而现在自己是已经有一分“归依自性佛、归依自性法”的反邪归依了;但却仍旧要缘于外境的众生示现,所以现在已经是“非众生”了,但同时也是“非非众生”了。以前错误地执取要统理外在的众生,如今却发现众生反而是在自家一边,但却要缘于外境的众生来调伏啊!所以就借着外在的众生,而叫作什么?“历缘对境”;就这样子来消除烦恼、习气,乃至是上烦恼,而这一个过程才是真正的“归依自性僧”,叫作沙门,叫作清净僧。直到烦恼障、所知障全部断尽以后,才是真正的“一切无碍”;这时候,更可以为了拔济其他众生的缘故,而示现成佛、示现说法、示现度僧,让众生了解亲证佛法僧三宝,或者是说三、或者是说一的道理,以这样子的善巧方便来饶益有情而共成佛道。
从三种方便区分的三宝以及归依三宝的道理,可以知道:三归依的层次各异。凡夫不知不证自性弥陀,于佛法外门听闻熏学,依止于不可靠的蕴处界而有所恐怖,所以想求归依三宝;二乘人归依于佛,从佛语故信有本际,因为已证蕴处界虚妄的缘故,所以不依于蕴处界,但却因为畏惧生死的缘故,而坏法入无余依涅槃;七住以上的菩萨,于自性三宝的归依不究竟的缘故,仍应依于上地的胜义菩萨僧,乃至是随从诸佛而修学。而三归依的事与理,本来就围绕着法界实相的如来藏而说,如来藏本来就不求依,所以菩萨悟后起修的究竟转依,则是“依、不求依”,转依如来藏的不求依,不像一般众生的依于蕴处界,也不像二乘人的依于涅槃,这样子才能够成就无住处涅槃。因此,三归依的事与理之圆满,还是讲的是“成佛之道”。
祝愿大家:幸福、健康、道业猛进!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