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请问我生活中的障碍比较多,近来喜欢念地藏菩萨,因为地藏菩萨的广大悲愿,会令我比较有信心去处理世间事和走好修行的每一步!毕竟老师将修行的次第都告诉大家了,机不可失,我想以地藏菩萨为忆念的对象来修念佛三昧!我希望今生能明心,任务艰巨;我又身在大陆,可能念地藏菩萨能让我尽快达成此一目标吧?因为祂的悲愿实在广大。
但我突然想到了我的怨亲债主们,我以前一直是念阿弥陀佛和《无量寿经》回向他们的,现在改为专念地藏菩萨圣号和《地藏经》回向,他们会接受吗?毕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是最大的利益,因为求生人天,终有下堕三涂的危险。但是念地藏菩萨来回向,有利于他们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如果我每天念地藏菩萨、拜地藏菩萨,将功德回向给他们时,请求他们听菩萨的话,念佛往生极乐,这样变通可以吗?如果为了怨亲债主的最大利益,我该念阿弥陀佛好呢还是地藏菩萨?
答:我们随喜赞叹您发心忆念大愿 地藏王菩萨摩诃萨,而 地藏菩萨誓愿宏深,若能忆念祂,必能蒙受菩萨加持而得利,祝愿您蒙佛菩萨显冥加持早日成就所愿。再者,原以持诵 弥陀圣号及《无量寿经》的功德回向,现改为 地藏菩萨圣号与《地藏经》的功德回向,两者都是非常的殊胜,我们认为对于求生极乐国土都有增上的效果;若冤亲债主原信受 弥陀世尊,则没有不信受 地藏菩萨的道理,因为功德都非常殊胜,且三恶道的众生多与 地藏菩萨之悲愿相应。佛弟子若欲往生极乐,以持念 弥陀圣号较易相应,但事实上,初地以上的菩萨都已发起十无尽愿,誓愿护持一切诸佛教,更何况是等觉菩萨与诸佛;所以行者当知,忆念任何一尊佛菩萨的功德利益都是殊胜无比。经中说忆念 释迦牟尼佛、药师琉璃光佛一样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管您是念 释迦世尊、药师琉璃光世尊、弥陀世尊、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地藏……等诸大菩萨,都是对往生极乐世界有大利益;只是念 弥陀世尊较为直接相应极乐世界,以忆念 阿弥陀佛最为当机。 阿弥陀佛与 地藏菩萨都是慈愍悲愿无量,看自己与哪尊佛菩萨相应为妥。这个部分的知见与观念,与三十六期〈般若信箱〉问四类似,请提问者参考理解之。
问二、《楞伽经详解》第七辑76页:【是故流转门中说:因无明故有三种行,因三种行故必定导致六识不肯自我灭度,故有六识种子运行而导致意根与第八识入胎,藉父精母血而生起名色,此即是业感缘起也;因第八识与意根之入胎而生起名色六识(识缘名色)故,便有此世六识之六入……乃至有生、有老死等。故于流转门之十二因缘法之义说中, 佛说缘行而有识,识缘名色者,谓此六识也。】请问:
1.六识种子即是六识或六识身?
2.六识是第七、第八入胎后才逐渐生起,怎么会跑到前面成为识缘名色之识呢?
3.“六识之六入”是什么意思呢?
答:1.六识种子不能说是六识,因为种子尚未现行,是收藏在第八识中,已依因缘现行以后才能说为六识。
2.流转门十二因缘法中所说“识缘名色”的“识”,是指前世之识阴六识,与“名色”一样有前后世之差别,故“识”在前“名色”在后。而您所说的入胎时之七、八识中的第八识,乃是流转门十因缘观中所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识,这个部分的法义在最近出版的《阿含正义》第二辑与第三辑中有专章大篇幅的说明,请阅之后就可以清楚的了知其中的差别所在。我们也在前面很多期电子报中开示过相关的法义,例如在三十二期〈般若信箱〉问四、六、九有回答过,请您查阅了解。再者,对于流转门、还灭门、十因缘、十二因缘、顺逆观行等等法要有很多深奥法义,这也是末法时期的现在,学人普遍不知且误会的重要法义,我们劝请您请阅《阿含正义》详细研读,并且思惟胜解当中开示的义理,更能如实观行履践,这样就能够确实解除这个疑问,也能体验因缘观中出离观的道理;更有精进不懈怠者,径可亲证声闻初果。
3.平实导师在《阿含正义》第一辑第三章有特别专章介绍阴、界、入的法义,大心的菩萨不可不读,此处篇幅有限,故不赘言。
问三、《平实书笺》第289页:【于五位中,灵知心灭已,如来藏依旧不灭,乃至睡眠无梦及灭尽定中无意识灵知时,依旧任运缘于外境,而对现五尘内相分,犹如明镜现影而不落于见闻觉知中,不起五受,故名自在。】请问:1.五位中皆对现五尘内相分?那么正死位五根已坏,如何对现?正死位中,意根缘什么? 2.既然对现五尘内相分,是否也必然同时现法尘内相分?
答:1.此问乃是误会《平实书笺》中的文义, 平实导师主要是说“于五位中寂照不灭任运随缘而不动”,于此说明之后又举出五位中的睡眠无梦与灭尽定无意识的状态当中,如来藏仍然透过五扶尘根及五胜义根变现内相分而自在运作,不起五受等,此乃是如来藏随缘任运的一种而已;特别举出这个例证乃是希望大家证悟后容易实际体验,然如来藏尚有许多随缘任运的法义,正死位中即是有许多这样的法义,此与了生脱死有关;但了生脱死这一部分的法义,不能落于文字中来细说,因为有泄漏密意之虞。在本会增上班讲解《瑜伽师地论》时, 平实导师曾有略为开示当中的法要,对于慧力较佳的证悟菩萨来说,已经是非常明白的开示。
2.这个部分的法要,在 平实导师所著《识蕴真义》当中开示甚多,我们在之前多期的〈般若信箱〉也有开示这个部分的法义,请您直接联结查阅。
问四、弟子因为犯了很重的戒,一直希望能忏悔见到好相;有位师兄介绍拜忏时也忆佛,但是弟子感觉这样忏悔的效果不好,有时都忘了是在拜忏,而只是在无相拜佛,这样拜忏可以吗?弟子可不可以通过增加拜佛时间来忏悔?还是每天一定要通过拜忏来忏悔吗?拜忏之时如何观想呢?心里默诵忏悔偈、还是要不断的提醒自己以后坚决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了呢?
答:忏悔乃是善法,但是我们要知道忏悔的精神与要领,忏乃是发露,悔乃是永不复作。若能如法忏悔,功德无量无边。 佛在经中说:“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所以忏悔的要领乃是需要发露,并且心得决定永不复作。而您提到犯了重戒,当如 佛在律典中所说的方式忏悔;若是重戒必须在佛前对众忏,若是轻戒则是在佛前对首忏,若是小戒只需佛前自责其心;在如法实行上述忏法以后,并且需要如实的遵守悔法,也就是永不复犯,更复转而护持正法利益众生之行,如 世亲菩萨的例子,乃是我们最好的榜样。至于增加拜佛的时间、次数当然有助于灭罪,如《梵网经》卷二:“若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所以拜八十八佛忏、三千佛忏、万佛忏……等,都是可以选择的拜忏法;若至心者,于拜忏当中必定忆念诸佛菩萨以为盟证,自己更改往修来、勇发菩提愿,而行菩萨道以利众生,如此至心忏悔者,我们相信必能感应诸佛菩萨之加持灭罪。再者,已悟之行者也可以实相忏悔、转依真如体性的方式来忏悔过去的罪业; 而忏悔的法义要领,我们过去在很多期的般若信箱都有回答,请参阅第二期问二、十七期问八、二十六期问十、三十期问一及问七的回答。并且劝请您至网络书局或各地实体书局请购 平实导师讲述的《优婆塞戒经讲记》,当中有甚多的开示。此处因篇幅所限,只能从法理原则上来作说明。
问五、菩萨戒十个重戒犯了不通忏悔,忏悔了重罪还是不灭,还要去受,入波罗夷之罪,三贤、十地,一切皆失。这是 导师所教导我们的,末学自从看到 导师这样开示后就一直哭。末学今生还没有求受菩萨戒,可是总觉得自己过去生应该是受过菩萨戒的;若是有受过这尽未来际的菩萨戒,那么今生肯定犯戒了!各位菩萨慈悲,请告诉我我该怎么办才好?
答:您看到 平实导师书中对戒律的开示以后,而能够相应菩萨戒法,知道自己此世与以往的愚痴造恶之行而悲泣耸动,表示您乃是大乘善根深厚的菩萨种性者,听受法要后即与“惭、愧”两善法相应。我们知道菩萨戒乃是菩萨的根本大戒,想要成佛必定受持菩萨戒。但是我们对于戒律的认识,应该是要去了解它的宗旨与精神所在,真正能够持戒乃是二地满心菩萨才能做得到,二地满心以下的菩萨都是在“学戒”阶段,还谈不上持戒。若此世能有缘修学正法,也能够再去受持菩萨戒律,这样透过世世熏修受学,并善护自己的戒行,而使自己的戒德增上,必能促使亲证菩提的因缘成熟。但是,菩萨戒虽是尽未来际受,然今生没有离隔阴之迷的人还是居大多数,故需再受菩萨戒以增益戒体的完整与功德力;此世未重受戒之前所犯重罪,若非性罪,还是可以如法忏悔灭罪的;若是性罪,虽未来世还是得受,然菩萨面对这样的事情,如法忏摩之后,心中决定接受一个事实“未来佛道上必会面临此一障道因缘的成熟” ,因为了知因果昭昭不爽,故更加努力的忏悔改过,并且尽形寿努力的在护持正法、利益众生上面用心,恶报也有可能免除。西天 世亲菩萨的改往修来而获得大果证,就是最好的榜样;若能极力护持正法、修学大乘,因此而得证悟以后,可以实相忏悔而灭罪,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不必要见好相。虽是恶因缘的造作,然菩萨知道过失之时便马上改过永不复作,并将此恶因缘当成未来行菩萨道时度众的逆增上缘,以此智能善巧,转逆增上缘为弘法度众佛事之缘起。因此我们这些尚未离开隔阴之迷的学子,在面对戒律的时候,要知道戒律的精神与要点所在,在未受戒或受戒后的学戒期间,我们只要把握“重戒不犯”,若轻戒虽有毁犯而能如法忏摩,应可无虞;因为佛在经中曾开示:“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在未到二地满心前,因不小心而毁犯小小戒是难免的,只要事后能够如法的忏悔补救,在无量数劫的菩萨道中,透过学戒忏悔来圆满“惭、愧”两善法的璎珞庄严,这样就能够世世增进佛道,如此才是正途,切勿因此而追悔过去,使得佛道的进程停滞或退转,应积极的面对戒律的庄严加持。
问六、后学研读 导师所著的法宝《识蕴真义》中说末那识非识蕴所摄:【于二乘法中, 世尊虽然唯为二乘人说意识之我见与我执是生死轮回之根本,唯将眼等六识归类在识蕴中,尚且不将意根归类在识蕴中,而归之为六根所摄,说之为根,而不说之为识,故不摄在识蕴中;末那识摄属于根而非摄属“意根为缘所生”之“识”故,故非识蕴所摄,由此证明安慧之见解邪谬。
乃至大乘法中之根本论《瑜伽师地论》中当来下生 弥勒尊佛亦同 佛说,将前六识说为识蕴:“云何识蕴?谓心、意、识(注)。复有六识身,则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总名识蕴。”[0433c17]亦不将意根摄在识蕴中,因为意根是意识生起时所依根故,于识蕴生起之前即已存在故,不可摄在后生之识蕴中;……】
但在《楞伽经详解》第五辑122页中,提到识阴包括眼等七识;又在《心经密意》第五章第四节“五蕴即是空、不异空之密意”中提到:【识阴总共有七个识—眼耳鼻舌身意识,再加上恒而不断、时时思量而处处作主的末那识,共有七识。这七识心跟空性如来藏有没有什么不同?《心经》中说:这七识就是空性如来藏,空性如来藏就是这七识,……】
为什么在几处中说法不同?依后学的理解是不是:从意根是意识生起之所依的角度来看,意根和其它六识不同,故不设为识蕴;而从五阴十八界的虚妄性来说,意根和其它六识一样都是虚妄的,都是从如来藏出生的,因此可以划为识蕴!以上解释是否如理?请开示。
答:您的理解属于正确而如理的,这个部分的法义, 平实导师在《识蕴真义》、《阿含正义》书中非常详细的说明其中的差异。如《阿含正义》第三辑当中, 平实导师详细的开示这当中差异的道理:【阿含佛法中讲的识阴是指六识身,不包含意根在内;唯除大乘法中方便悉檀而为不同根性者所作的方便说。】所以在阿含中 佛甚至不多说意根的法义,只将其摄归六根当中。也就是说,在大乘法中为了帮助众生简别真妄的差异,而将“恒审思量”的意根方便摄归于识阴的范围内,此乃广义的说法,属方便说的对治悉檀,与狭义且严格的说法有所差异;因为弘扬佛法的过程中,核心义理的第一义悉檀不可改变,然在其它三种悉檀的说法上,需要应机而方便说。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就会有所差异,这也就是“法无定法”的实际例证。
因此对于初机的学人,诸佛菩萨多从重对治,以断除我见为首要目的,希望能够使得众生远离对妄心的执取,所以多将意根方便摄入识蕴当中,让其知道七转识的生灭无常性;因为意根除了与六识的体性不同这一点之外,意根还是刹那刹那而念念生灭的,非是不生灭之法;虽其无始以来都存在,然其却是刹那生灭的有为性,乃可灭之法,阿罗汉入了无余涅槃,即是意根灭尽之时,故知其乃是可灭之法;既是可灭之法,即非真心,所以菩萨度众时,为利益初机学人远离妄心之执取,而能亲证断我见的功德,故为简别真妄而为众生说意根属识阴所摄,乃方便摄入识蕴中;如此让新学菩萨了知真妄的差别,不堕我见之中,以此利益众生能方便远离妄心的执著,进而能早日亲证法界实相──第八识阿赖耶识。
#p#page_title#e#问七、后学于《正觉电子报》第二十一期阅读关于〈马鸣菩萨略传〉一文,得知马鸣菩萨已证得八地证量。文中描述:“马鸣菩萨当世已有八地证量,超越命浊(又称寿浊),寿命可以自己控制……随机现应。”不知道前贤是如何得知菩萨证得八地证量呢?之前于电子报中(忘记是哪一期了),记得好象是说关于八地菩萨可以正知出入胎。既然八地菩萨可以正知出入胎,那么何以马鸣菩萨年轻时,于中印度学习外道而成为当代之大智者,也是声名远播的外道论师呢?请诸善知识慈悲赐教。
答:1. 根据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之《马鸣菩萨传》卷一记载:【(马鸣菩萨)论法无对,即堕负处,伏为弟子剃除须发,度为沙弥受具足戒。独坐一处心自惟曰:“吾才明远识、声震天下,如何一言致屈便为人弟子?”念已不悦,师知其心,即命入房,为现神足种种变化,知师非恒,心乃悦伏,念曰:“吾为弟子,固其宜矣。”师语言:“汝才明不易,真未成耳。设学吾所得法,根、力、觉、道,辩才深达,明审义趣者,将天下无对也。”师还本国,弟子住中天竺,博通众经明达内外,才辩盖世、四辈敬伏,天竺国王甚珍遇之。……王审知比丘高明胜达,导利弘深,辩才说法乃感非人类;将欲悟诸群惑,饿七匹马至于六日旦,普集内外沙门异学,请比丘说法,诸有听者莫不开悟;王系此马于众会前,以草与之(马嗜浮流,故以浮流草与之也),马垂泪听法,无念食想,于是天下乃知非恒,以马解其音故,遂号为马鸣菩萨。于北天竺广宣佛法,导利群生,善能方便成人功德,四辈敬重,复咸称为功德日。】
因此我们依据论意可以知道当时的 马鸣菩萨具足了下面的功德:“根、力、觉、道,辩才深达,明审义趣者,将天下无对也”、“才辩盖世,四辈敬伏”、“导利弘深,辩才说法乃感非人类”、“诸有听者莫不开悟,王系此马于众会前,以草与之(以浮流草与之),马垂泪听法,无念食想,于是天下乃知非恒,以马解其音故”、“导利群生善能方便”,而依据佛在《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开示:【复次,焰慧地菩萨摩诃萨〔编案:四地〕,修行顺忍,无所摄受,永断微细身边见故,修习无边菩提分法,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具足,为欲成就力、无所畏、不共佛法。于七阿僧只劫,修习无量精进波罗蜜多,远离懈怠,普利众生。……复次,远行地菩萨摩诃萨〔编案:七地〕,修无生忍,证法无别,断诸业果细现行相,住于灭定,起殊胜行,虽常寂灭,广化众生,示入声闻,常随佛智;示同外道,示作魔王,随顺世间而常出世。于十阿僧只劫,行百万三昧,善巧方便广宣法藏,一切庄严皆得圆满。……复次,善慧地菩萨摩诃萨〔编案:九地〕,住上无生忍,灭心心相,证智自在,断无碍障,具大神通,修力、无畏,善能守护诸佛法藏,得无碍解、法义、词、辩,演说正法无断无尽,一刹那顷于不可说诸世界中,随诸众生所有问难,一音解释普令欢喜。于万阿僧只劫,能现百万恒河沙等诸佛神力,无尽法藏利益圆满。】若依经文判断 马鸣菩萨,至少应有八地以上甚至九地的证量,然可稽的记载文献有限,且此乃上地菩萨之证量,亦非吾等下地菩萨所能臆测,只能依据经文而论,并且此问题也不是现在的我们所应探讨的问题。
2.马鸣菩萨年轻在外道的时候,不是示现八地以上,但是皈依佛门修学以后是可以成为八地以上的证量;如同 玄奘菩萨未去天竺求法的时候也不是三地的证量,然其造《成唯识论》的时候,至少是三地的证量;又如 阿难尊者在没有听 佛开示《楞严经》的时候,还只是声闻初果,但在 佛为其开示《楞严经》后, 阿难尊者至少也有初地的证德。
所以年轻在外道时的 马鸣菩萨,容可方便示现还有胎昧,似是未离隔阴之迷,因为三地满心以下的菩萨来人间受生尚有隔阴之迷,无法正知住胎出胎。然其根性猛利又复得遇善知识之教诫传授,在证悟后努力进修,从三地满心以下,而一世之中超劫证得八地的果德也不无可能。又如 观世音菩萨过去无量亿劫前 千光王静住如来所,当时为初地住地心的 观世音菩萨,因 佛亲授加持大悲心咒, 菩萨闻持此心咒而超第八地,也是经中明文的记载,但此乃是上地的境界相,非吾等下地菩萨所能思议与评论。
问八、末学在学佛之前,曾听学佛人说起在家供奉佛菩蕯像,礼拜及念佛可回向袓先,家里不一定要有袓先牌位。因家乡房子无人居住,就把供奉在家乡的袓先牌位,请至寺庙供奉,每年清明节前后才至寺中礼拜。不知道这样处理,可有不妥?也曾多方请教过有关袓先牌位的问题,总是众说纷纭;请问一般人对袓先牌位,该如何处理最为圆满?是否有个正确的处理方法?请求帮助解惑。
答:菩萨道的行者面对世间法应有正确的知见与观念,若面对的世间习俗不是造作恶业违背正道的情形,通常应随顺众生的习俗而行,勿使众生因此而起诽谤三宝之缘。故祖先牌位的处理方式应以随顺风俗的角度处理,只要家族和气随顺即可,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规定。此祭拜祖先的风俗,也只是各地众同分有情一个形式上面的施设,而佛弟子对于这个部分应有正确的观念与知见,除了随顺众生之外,自己在修行的过程中,以自身修行之功德具体的回向才是正途;然菩萨不坏世间法而证菩提,如法的回向乃是利益自己与利益祖先的最佳作法,其它事相上的部分,只要把握住善性及利益祖先与众生的原则即可,若符合了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就可以随顺众生而行。
问九、若在同修会里明心之后,因事相上的问题而不再到讲堂上课,但并不否认自己的见道。若有人说他退转,这样算谤贤圣僧吗?
答:退转的现象有很多种,是退转于外道法(例如转修藏密双身法)?或是退转于世俗法?还是退转于二乘法?若以大乘佛菩提来说,这些皆可名为退转,因为“上心作中”或者“中心作下”,是违背菩萨戒的,是故 佛在经中鼓励弟子:“当勤精进,令无放逸而生退转心。”也就是说,佛弟子随顺恶缘而退转于恶法、世间法、二乘法,舍弃大乘法之菩提心,皆名退转,所以情形有很多种。若因为世俗原因或其它事相上的问题而不再到讲堂上课,但不否认自己的见道,也就是说他没有否定如来藏、否定正觉的正法,而自己因过去世所植正法的福德不够,所以被世间法的事相所缠绕,无法留在正觉,无法在道业上面更进一步的努力进修,然自己道心坚固,仍在家中努力除却性障、闻熏阅读 平实导师的论著及经典、护持正法,只是因为自己世俗的恶因缘缠绕,而暂时转为处理、安顿世俗之事,不可说为退转。
若名义上面为处理世俗事相之事,实际转而忙于世俗法的追求,或转为只在世间行善、或为学做人……等世间善法,表面看似增上,而实际却放逸于佛菩提道的进修,如此则名为退转。《优婆塞戒经》卷一:【众生勤修无量善法故能增上,不勤修故便退为下。若善修进则名不退,若不修进名之为退。一切时中,常为一切无边众生修集善故名不退转。若不如是,是名退转,如是菩萨则有退心及怖畏心。若一切时中,为一切众生修集善法得不退转,是故我记是大喜地,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此经文为标准的话,只要不善修进而退回到世间法中者,皆名之为退转的菩萨;若再严格的说,在初地以前的三贤位都不能称为行不退的菩萨;明心也只是位不退而已,尚有许多法义待学、现观待证、性障待除、福德待集、定力待修、大愿待发……有种种的福慧待修集,才能到达行不退、念不退、究竟不退;因此,明心而不退转的人,只是位不退而已,仍不可说为真实不退,并未到达初地的行不退及八地的念不退、佛地的究竟不退,所以退转与不退转之事,有很多种的情形可言。
再者, 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一辑当中开示:“因此说大乘之法,明心破参真见道而得根本智以后,还得要跟随善知识继续进修相见道位的智能而得后得智;后得智能通达了,才算进到初地的入地心中,这样才能保证不会退转。然而初地的行不退仍然不是具足不退,……”所以 导师接著说:“但是在地前,一旦不小心而跟著恶知识谤法,那就几乎没有救了!所以得要真的入地了,才能保证绝对不会有谤法而因为恶业退转的事情。”因此您的提问说“若有人说他退转”,这得要看他是对本人说,还是对他人说,或者善心激励为利益他的道业增上而说?或是私心、恶心诽谤而说?都有不同的差别,因此不可一概而论,当看戒律的根本、方便、成已而来判定。
问十、附近的寺院打算要传授菩萨戒,主持法师表面是弘扬净土法门,但是他内心还是信受藏密宗喀巴的,他偶尔会介绍密宗的书给一些居士,经弟子多次劝说,本来有点效果了,但是又被他的一位师父拉了回去,弟子可以去那里受菩萨戒吗?另外,藏密也有人供奉韦陀菩萨,但不知韦陀菩萨会为藏密做护法吗?
答:1.《优婆塞戒经》卷五:“受三归已,造作痴业,受外道法、自在天语,以是因缘失于三归。”由此佛语开示可知,藏密双身法的弘扬者乃是最愚痴者,他们是已经违犯十重戒的邪淫戒,不只是违犯出家戒的淫戒而已,已是一阐提人,善根永断;而且他们依据宗喀巴的法义是极力否定如来藏的,他们跟著宗喀巴弘扬否定如来藏的法义,已是谤菩萨藏的一阐提人,善根永断,成就地狱种性,那是连基本的三皈依戒都失去了,更何况还有菩萨戒体的存在?早已经失去戒体了。既然传法之师都没有戒体可言,而且已是地狱种性人,您又如何可从其得戒呢?故信受藏密应成派中观宗喀巴邪法的人,乃愚痴无智者,从其受戒必不得戒。
2.护法 韦陀尊天菩萨乃是发愿护持正法摧破邪说,绝对不可能为藏密外道法当护法,相传 菩萨乃是贤劫最后佛——楼至佛,更不可能护持外道宗喀巴的邪淫教法,所以藏密行者供奉的护法神大多都是山精鬼魅等形象;也有的藏密行者知道自己的双身法易为众生唾弃,故多隐身于显教之中,号称显密双修,或者禅净密三修,同时也供奉 韦陀菩萨的圣像,欺骗众生,让众生误以为他们是清净的道场;但这只是藏密一贯的伎俩,以夤缘 韦陀菩萨名号的手段,好掩饰其外道本质的内涵。实际上, 韦陀菩萨不会去护持他们的。对于您说的那位法师,可以赠送《狂密与真密》给他;在电子报连载《广论之平议》以后,也可以一期又一期寄给他,尝试救他远离地狱业。若能成功,就是您的一件大功德。
问十一、我看经后有点疑惑,《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大唐于阗三藏实叉难陀奉昭制译:【时有十佛刹微尘等他方诸佛。为欲庄严毗卢遮那道场众故,示菩萨形来在会坐,其名曰观自在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地藏菩萨、虚空藏菩萨、金刚藏菩萨、维摩诘菩萨、善威光菩萨、灭诸盖菩萨、宝手菩萨、大慧菩萨、普贤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
观自在菩萨与地藏菩萨都已经成佛了,佛地的如来藏都应该是一样的,佛与佛之间是平等的。但下面的经文却说求愿是地藏菩萨最快,《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中说:【……善男子!假使有人于其弥勒、及妙吉祥、并观自在、普贤之类而为上首,殑伽沙等诸大菩萨摩诃萨所,于百劫中,至心归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求诸所愿,不如有人于一食顷,至心归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地藏菩萨,求诸所愿,速得满足。所以者何?地藏菩萨,利益安乐一切有情,令诸有情所愿满足,如如意宝,亦如伏藏。如是大士,为欲成熟诸有情故,久修坚固大愿、大悲,勇猛精进,过诸菩萨,是故汝等,应当供养。】这是从哪个角度去讲的?是从悲愿的角度吗?佛的世界真是不可思议!
答:经中的许多法要乃是应众生之机而说, 地藏菩萨感应道交、利益众生,无量众生受其加被远离众苦趣向正道,《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一:【汝等当知,有菩萨摩诃萨名曰地藏,已于无量无数大劫,五浊恶时无佛世界成熟有情,今与八十百千那庾多频跋罗菩萨俱为欲来此礼敬亲近供养我故,观大集会生随喜故,并诸眷属作声闻像将来至此,以神通力现是变化。……现作如是等无量无数异类之身,为诸有情如应说法,随其所应安置三乘不退转位。】因此,您提问的经文除了悲愿的角度之外,还有就是应机而说的为人悉檀,针对应机的众生而在那一部经中特别强调那部经的缘起者功德特别殊胜;这是因为 地藏菩萨久远劫以来多在“五浊恶时无佛世界成熟有情”,所以在此五浊恶世的部分易与恶缘相应的众生,与 地藏菩萨的愿力较易相应,故 佛世尊乃在赞扬 地藏菩萨殊胜功德的同时,也希望在此堪忍世界的有情能够与 地藏菩萨的大愿相应,得蒙 菩萨加持摄受满足,故而开示那些较易与恶缘相应的众生:“不如有人于一食顷,至心归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 地藏菩萨,求诸所愿,速得满足。” 我们切勿误会经中文句而错解。因此我们读经当知:法无定法,一切的开示法要,应与实相相应相合,以及因应不同种类的众生因缘,促使众生远离恶业、趣入佛道的圆满为宗,故佛在经中说法有四种悉檀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