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二)
第二章 《广论》传承之平议
第一节 《广论》之传承
第一目 概说
《菩提道次第广论》(以下简称《广论》)一开始就把圣教分成二大系统,是依阿底峡所作的统合为基准。如《广论》首页说:是无等师最胜子,荷佛一切事业担,现化游戏无量土,礼阿逸多及妙音。如极难量胜者教,造势密意赡部严,名称 扬于三地,我礼龙猛无著足。摄二大车善传流,深见广行无错谬,圆满道心教授藏,敬礼持彼然灯智。
宗喀巴把佛教分成两派:一是深见派,代表智慧,由妙音菩萨传龙猛菩萨为首;一是广行派,代表福德,由圣 弥勒菩萨传无著菩萨为首。其实 释迦世尊以及十方世界诸佛皆号“两足尊”,具足圆满福德及智慧,福德与智慧不该分割;圣文殊菩萨由于已具备应有的福德及智慧,才成为等觉菩萨;同理,圣
弥勒菩萨一样是已具备应有的福德与智慧,才成为等觉菩萨。宗喀巴把 佛陀圣教强行分割为二大车轨:深见与广行──智慧与福德。其目的只是为了要显示阿底峡(别号然灯智)的证量高于等觉菩萨,所以他说阿底峡的证量函盖圣 文殊菩萨的深见及圣 弥勒菩萨的广行,集二大菩萨的修证于阿底峡一身,认为阿底峡没有错误的把深见、广行二大车轨传下来,所以阿底峡已圆满 佛的教导传授。换句话说,宗喀巴把左道密教的阿底峡推举高过等觉菩萨的证量,让后世学人对阿底峡产生绝对信心,未来对左道密宗的藏密外道无上瑜伽双身法,就不会排斥了,因为阿底峡也是暗传双身法。
只可惜现代教界正如同宗喀巴说的:“今勤瑜伽多寡闻,广闻不善于修要,观视佛语多片眼,复乏理辩教义力。”现今的学佛人,只要法师名气大、山头高、信众多、排场大、道场富丽堂皇,就认为是名师,就以为是正法;不去分析:名师所讲的法是否真的能让学人实证菩提?是否真的能让学人实证解脱果而从三界生死轮回中解脱?是否让学人能真正修证佛菩提的法?是否假借佛法之名而行贪欲淫秽的外道法?是否违背 佛陀正法事业而行商业赚钱的世间法?是否如同藏密与鬼神打交道,显现怪力乱神的民间鬼神法?……末学写作此书的目的,套一句宗喀巴讲的:“具辨善恶妙慧力,谕令暇身不唐捐。”冀使学人不被大名声的假名知识所误导,了解真正正法之所在,具正见之妙慧力来简择善恶,终不唐捐暇满人身,〔编案:现在这个人身很难获得,因此要随时随地把握空暇来修学佛法〕。
第二目 《广论》之根源
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从西藏后弘期开始影响深远,宗喀巴即以此书为蓝本而有《广论》之作。宗喀巴在《广论》中说:总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现观庄严》所有教授。别则此之教典,即是《菩提道炬》。故彼造者,亦即此之造者。彼复即是大阿阇黎胜然灯智,别讳共称胜阿底峡。(《广论》第2 页)
从文字上看来,《广论》显的部分似乎来自圣 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但是整本《广论》却很少引用《现观庄严论》,反而抄录《瑜伽师地论》比较多。而《瑜伽师地论》的内涵,是以八识心王为中心,衍生出一切万法为主,这又与宗喀巴主张“意识是万法的根源,无自性缘起有的六识心王”理论不符,所以宗喀巴举《瑜伽师地论》作证时,往往都是依文抄录而作引证附和,或是文不对题的抄录引证附和,或以篇概全,或误解论意而抄录附和,都与论的原意相违。
又因宗喀巴否认有阿赖耶识(将于本书毗钵舍那章详论之),所举证之二、三转法轮经典,例如《解深密经》等,往往掐头去尾、截首砍足,使经文变成支离破碎,不堪卒读。所以宗喀巴《广论》显的部分说是依止诸大乘经论,是不符事实的谎言。倒不如说《广论》是依止天竺左道密宗月称论师之《入中论》、《明显句论》比较贴切,因为月称之论著,否认有七、八识,主张“一切法无自性生,所以缘起有”,是道道地地的断见无因论,同以意识为万法的根源,正好符合宗喀巴的胃口。又藏密信徒一向“依人不依法”,月称又是左道密宗共认的“祖师”,只要依样画葫芦,引出月称之言,密宗大众也就相信了;至于这样的“祖师”说法是否正确?就不重要了。
第三目 略述《现观庄严论》
《现观庄严论》为藏密所必修的 弥勒五大论之一,《广论》既然提到《现观庄严论》,我们就以《现观庄严论》来作约略的探讨。《广论》第二页说:总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现观庄严论》所有教授。也就是说 弥勒菩萨之《现观庄严论》就是《广论》显部法义之所依。真实情形是否如此?首先引凤山寺日常法师的一段话佐证,日常法师是目前台湾公认讲说《广论》的权威专家,在《广论手抄稿》中说:《现观庄严论》是什么呀?我简单的介绍一下,里面一共说八样东西,叫:第一个三智,什么是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智智。第二个四加行,后面的一果,佛果。……一切智是了解一切法总相的,一切法总相,空。然后呢?道种智指一切法的差别相的,然后呢,一切种智,就是把所有的这个通达总别一切的这个智,这三样圆满就是佛;那么要想得到这个东西,那么内涵等等,修行的次第所谓四个加行,经过这样
以后,最后圆成一个佛果。
这是错误的说法,因为日常法师把“三智”搞错了:一切智不是一切法的总相,一切法的总相也不是空;道种智也不是一切法的差别相。又日常法师所说的四个加行,是修行的内涵与次第,他没有进一步解释,所以也就不予置评。
末学将《现观庄严论》略述如下:《现观庄严论》(以下简称为《论》)的内容,主要说明三智、四种现观、法身,共八法。
《论》说:般若波罗蜜,以八事正说,徧相智道智,次一切智性,一切相现观,至顶及渐次,刹那证菩提,及法身为八。(《现观庄严论》18 页)
般若波罗蜜即是佛菩提道,内容有:遍相智、道智、次一切智性、一切相现观、至顶现观、渐次现观、刹那证菩提现观、法身,共八法。
遍相智〔编案:“遍”同于“徧”〕就是一切种智,乃是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的智慧,无所不遍,是菩萨圆满道种智而成为一切种智。《论》说:发心与教授,四种决择分,正行之所依,谓法界自性。诸所缘所为,甲铠趣入事,资粮及出生,是佛徧相智。(《现观庄严论》18 页)
颂中所叙述的一切种智,包括世、出世间法的一切智慧,或说从初发心到成佛的一切智慧。“发心”:想要求证菩提之心。“教授”:谓修习种种能成办般若波罗蜜之各种教法经论等等。“四种决择分”:即是透过四加行的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位的修习,作为菩萨大乘见道的准备,此为修习般若波罗蜜之前行。“正行之所依”:证得空性如来藏后,转依如来藏来修内门六波罗蜜多,因此说空性如来藏是一切修法及证法之所依。“法界自性”:即是如来藏的体性,能生一切万法。“诸所缘”:由如来藏所出生之种种缘起法。“诸所为”:谓如来藏及五蕴十八界诸有为法的运作,成就一切万法。“甲铠”:身被精进甲胄趣入六度、十度波罗蜜多。“资粮”:由于精进不退,能很快速
聚集福智二资粮。“出生”:福智资粮圆满,最后成就佛位果德。以此次第渐进而圆满佛智,此智函盖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一切法界体性具足通达,具足人无我、法无我;能断分段生死之一切智,能断变异生死之道种智,二者悉皆具足了知,故名一切种智。佛以一切种智故,函盖四智,名为一切智者。
道智是说诸地菩萨的道种智,《论》说:令其隐暗等,弟子麟喻道,此及他功德,大胜利见道。作用及胜解,赞事并称扬,回向与随喜,无上作意等。引发最清净,是名为修道,诸聪智菩萨,如是说道智。(《现观庄严论》19 页)
此颂说明诸地菩萨道种智,因为菩萨法函盖二乘菩提。菩萨了知三界凡夫、二乘愚人的世俗智慧非究竟法,是幽隐黯淡的。但是,要透过世俗智慧的增长才能自度度他,于自度度他过程中累积福德、功德,才有因缘证得空性如来藏;证得空性如来藏,般若总相智才能显现,才有佛菩提见道位之殊胜利益。菩萨悟后起修,于胜解行位中反复验证了知如来藏种种体性与作用,因而证得如来藏的般若别相智,菩萨即因别相智圆满而满足三贤位,进入地上修道位;于修道位中,见 佛种种功德及殊胜利益,因而发起赞美、称扬、随喜 佛功德,并回向大菩提。地上菩萨如是将有漏的世间有为法,转为最清净的世、出世间无漏智,以及不可思议的无漏有为法而成佛,是为修道。诸地菩萨因修道而得的智慧,是为菩萨道种智。
道种智是地上菩萨必须修证的智慧,大乘菩萨证得空性如来藏后,般若智慧才开始显现,这时菩萨只得到大乘无生智忍;此时只了知般若空性之总相,不知别相。《大般若经》六百卷所说,是依般若空性之总相而说种种别相,般若别相智又称为后得无分别智,此时菩萨尚未登地,因此不能说为道种智,必须悟后转入相见道位,进修别相智圆满了,才能获得初地道种智的初分,才算是道种智。菩萨证得空性如来藏后,以证得如来藏而发起的般若总相智及别相智作为基础,才能修学道种智。菩萨所修的道种智,即是 佛陀第三转法轮方广唯识诸经的内容,也就是大乘法中的增上慧学。如果是没有证悟空性如来藏的人,无法发起实相般若智慧,只能依般若及方广诸经的名相来依文解义,乃至错解经义;如是之人,即是历代祖师说的“依文解义,三世佛怨;离经一字,即同魔说。”宗喀巴、日常法师即是此类之人。
一切智是世间的智慧,《论》说: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槃;非方便则远,方便即非遥。
所治能治品,加行平等性,声闻等见道,一切智如是。(《现观庄严论》19 页)
此颂在说明菩萨的一切智。一切智是指证得解脱而出离三界的智慧,是三乘解脱的共法,也是三乘无学通有。二乘证得一切智,解脱而入涅槃;然大乘证悟之菩萨,在证得一切智时,因初地所发十无尽愿之广大悲愿慈愍所持故,以及方便慧而能在断尽思惑、具足十智时,仍然可以不入无余涅槃。如果是没有解脱智慧的人,离解脱道极果(第四果)圆满之路就很遥远,反之则非遥;如果菩萨没有方便波罗蜜,离佛果就会极遥远。一切智是能对治与所对治烦恼的智慧,是证得解脱道极果的智慧,是二乘解脱道圆满的智慧,但菩萨也必须具备一切智才能成佛。一切智共有十种:“世俗智、法智、类智、苦谛智、苦集谛智、苦灭谛智、苦道谛智、知他心智、尽智、无生智”,此十智函盖有漏法与无漏法,世俗智通三界四禅八定等有漏法。二乘圣人八解脱钝根者只有前九智,利根者慧解脱、俱解脱才具足十智。大乘法中已明心之菩萨若证得慧解脱时,必与阿罗汉一样具有声闻圣人这十智:因智慧深利故,大乘证悟之菩萨若证慧解脱无学,必具十智,慧强根利故。
又《论》中所说一切相现观,就是现前观察一切智相、道种智相及一切种智相。三智相的体性、修证过程、功德与过失等等,是为声闻缘觉、菩萨圆满证得无余涅槃或佛地一切相的善巧方便。
至顶现观,就是现行观察加行道位至顶、见道位至顶、修道位至顶及无间道至顶的修证。加行道位又分四个阶段:暖、顶、忍、世第一,此四加行于后当再细说。见道位至顶,在解脱道中,是说二乘初果;在佛菩提道中,是说大乘七住菩萨证空性如来藏以后,进修相见道位智慧至初地入地心,名见道圆满之顶。修道位至顶,若从二乘菩提解脱道的修证来说,是从二果至四果的修证;若从大乘菩提解脱的修证来说,乃是指初地菩萨进修至最后身菩萨的修证。无间道至顶即是最后身菩萨究竟成佛,八识心王究竟清净,灭尽尘沙无明之究竟佛。
渐次现观,如《论》说:布施至般若,随念于佛等,法无性自性,许为渐次行。
(《现观庄严论》77 页)
菩萨修六波罗蜜、三十七菩提分……等,证得诸法无自性或有自性等之观行,如次渐次修集证知……等,即是为渐次加行。
刹那证菩提现观,是说菩萨于见道、修道各位阶,都是历经长时间渐次修学以后,于一刹那相应而证。譬如第六住加行道位菩萨,于加行渐次圆满后,一念相应证得空性如来藏,现观如实不二的真如法性,心得决定,即圆满七住位成为大乘证悟之贤位菩萨;亦如历经多劫渐次修行,进入第十住位之菩萨渐次修集别相智、大福德、定力后之眼见佛性,亦是于最后刹那间一念相应慧而得眼见分明,顿时现观世界、身心如幻。诸如此类,于上地之各位阶皆有该位阶所证之刹那现前菩提现观之一念相应慧相应,但都必须有渐次修行的前行过程。
最后《论》说:自性圆满报,如是余化身,法身并事业,四相正宣说。(《现观庄严论》21 页)
此颂是说明佛之三身及佛之果德。诸佛皆圆满所作事业,成就三身,谓:自性圆满报身、自性圆满化身、自性圆满法身及成就圆满所作事业,是最后的佛果。自性圆满报身者,谓佛已圆满佛地所须福智二资粮庄严,而显示三十二大人相、八十随形好的庄严报身,如 释迦牟尼佛之庄严报身,即是正在色究竟
#p#page_title#e#天宫说法的 卢舍那佛。化身者,佛以圆满报身及真如佛性,应众生得度因缘而显现各种色身说法度众,如千百亿化身 释迦牟尼佛中之一尊应化身,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示现于此人间说法度众。法身者,谓佛地无垢识无形无相,但与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心所法相应,能以无功用行而了知一切有情心行,并已圆满一切智、道种智、成就一切种智者,如 释迦牟尼佛之清净法身 毗卢遮那佛。所作事业者,谓诸佛应众生之缘而示现八相成道、说法度众……等诸事业。
《现观庄严论》圣 弥勒菩萨以善巧方便,阐述解脱道及佛菩提道,以此八法函盖一切世、出世间法。《论》中引导众生如何见道、如何修道以及究竟成佛的过程。但众生无明覆盖,萨迦耶见(我见)未断,未能实证大乘见道,无法于总相智、别相智乃至种智上作功夫,因此必须先修四加行,断除我见而证能取、所取空,而且明心证真、眼见佛性、进修般若别相智,配合世俗谛的一切智,于诸地中次第修证道种智圆满,成就一切种智,依此次第循序修证佛菩提道,才能成佛。
而宗喀巴说:“总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现观庄严论所有教授。”综观《现观庄严论》从开始到结尾,从未提及成佛之道的次第即是《广论》说的“三士道”及金刚乘双身修法的“止、观”;而整本《广论》也没有看到有《现观庄严论》的只字半语,作为《广论》的引用证明。宗喀巴只是攀缘附会而说圣弥勒菩萨之《现观庄严论》是《菩提道次第广论》之所依,实际上都未以《现观庄严论》中的法义作为所依,并且《广论》内容是与此论的法义相违背的。如《菩提道次第略论释》(昂旺朗吉堪布口授,以下简称《略论释》)说:
依中士道戒定慧三学修习,此即与《现观庄严论》之第二种智相符合。继修菩提心,以自他换,得证空性,得法身,即与《现观庄严论》之第三种智相符合。《郎忍》与《现观庄严论》排比既皆相同,惟以根器关系,《现观》不易了解,而《郎忍》则甚明显。如《现观》所说之敬信诸佛业果,即《郎忍》中之皈依,依止上师,深信业果。《现观》之心行圆满,即《郎忍》之出离心修学三学,直至生起菩提心。《现观》之遍利一切有情,即《郎忍》之六度等佛子行。又《现观》所说之心境不明须依定,亦即是《郎忍》中之修止法;《现观》最后说,佛所说法皆为真实义,亦即与《郎忍》最后所讲之中观相应。故论云:“总依弥勒之《现观论》。”〔按:《郎忍》之意思为《广论》之道次第〕(《菩提道次第略论释》上册18 页)
如果按照上文所示,依《广论》之“中士道”戒定慧三学修习,只是修出离心,尚未证道,并不是《论》所说的地上菩萨之道种智,二者显然不符。而自他交换之法更是虚无飘渺、毫无实在之法,非唯自他交换的事相绝无可修成,并且也不可能由自他交换法来证空性、得法身(当在本书的上士道章再论之);假定自他交换法,能证空性、得法身,也仍不能成佛,因为不是《论》所说的第三种智。而《郎忍》所说的中观,更不是《论》所说中观的真实义。最大的不同:《论》要引导学人证悟空性心──如来藏──金刚不坏心,再悟后起修别相智、道种智,圆满一切种智直至成佛。而《广论》却不教导学人证悟空性心如来藏,反而否定第八识如来藏,引导学人转入金刚乘中修学左道密宗的无上瑜伽双身法,全都在意识上用心,甚至破戒、乱伦、邪淫、大妄语,向下愈陷愈深,最后成就无间地狱身,正好与《论》成为两极的相反之路。因此《广论》说是依止《论》而造,根本毫无根据;只是夤缘于圣 弥勒菩萨之圣名妙《论》,作为护身符,广招眷属,作为未来引导学人入左道密宗双身法之准备而已。
第四目 阿底峡思想探讨
宗喀巴致达仁瓦书说:《现观庄严论》所说应修次第,尚不易知,一读《炬论》即能了解。”(《菩提道次第略论释》上册43 页)
《广论》中的显部,说是必须依于圣 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以下仍简称为《论》),而宗喀巴自己也承认《论》的修学次第不容易了解,其实他根本不懂《论》的正义,只是拿来做招牌而已,挂著羊头却卖起狗肉来,这就是宗喀巴《广论》的特色之一。所以,《广论》显部法义并不是重点,只是引述 弥勒菩萨的一些偈颂来虚应故事,令人对《广论》生起信心而已;其重点仍然是在密部的“别教典”,此密部特别教典即是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编案:此《论》宗喀巴说为《菩提道炬论》,法尊法师翻译说为《菩提道灯论》,见《广论》后之附录,本文后面所举皆用《菩提道灯论》之名。〕,因为《菩提道灯论》有三士道,宗喀巴即依此三士道铺陈为《菩提道次第广论》。因此在平议《广论》之前,必须先知晓阿底峡思想及《菩提道灯论》之内涵。
西元八世纪中叶印度波罗王朝时期,由于国王的护持下,左道密教正式入篡佛门进而取代了佛教;直到十三世纪初,左道密教被回教消灭为止,这段期间,阿底峡正好出生(西元九八二年),因此阿底峡在印度学法、弘法时,正好是天竺左道密教的盛行时期。他入藏后创立藏密噶当派,而《菩提道灯论》就在他以“密”部为主、“显”部为辅的背景之下而写的。因为西藏人的道德标准,不像汉地那么严谨,也因为婚姻不易,往往可以多人共有一妻或共有一夫,导致男女间的“性爱事相”比较开放;再加上几百年来西藏密教政府大力支持左道密宗,及莲花生进藏所奠定的双身法基础,是故“无上瑜伽、乐空双
运”的男女双身修法,以及师徒间的多人轮座杂交,很受藏人的喜欢,也因西藏地区属于偏僻的高山地区,交通甚为不便,俨然是独立于文明世界的边地,所以左道密教在西藏的推展得以成功,再加上密教政府的政治势力支持,就势如破竹的遍满流通于整个藏地而没有障碍。
至于显部的教理方面,《阿底峡尊者传》(法尊法师译)如此说:
又种敦将自己所了解月称派正义启白尊者,尊者向东方合掌曰:“现在印度东方唯持此见,藏地有如汝之大有情,福实不薄,我无须来藏。”说已并传教授(教授时至方传,阿底峡之见为月称派,至此已明)。(《阿底峡尊者传》76 页)
同书又说:“尊者(阿底峡)初依响底跋译寂静或清净等多义,学《唯识》见。次舍弃《唯识》见、受持《中观》见时,响底跋深生不悦曰:‘言弟子者,是须续持其见者也。’”(《阿底峡尊者传》21 页)
从上可知,阿底峡在显教方面的见解,是属于中观应成派。(中观应成派的邪见当于后再细说)阿底峡大、小作品虽然很多,但是大部分属于密教,显教的著作较少;他在二十九岁出家前后,都在四处访师学密咒,入藏后,主要在传授密部法义,从《阿底峡尊者传》中处处记载传授藏人《十一面观音》、《马头明王》、《降阎魔尊》、《度母》、《建立三昧耶王》等等密法可知。在《菩提道灯难处释》开头就敬礼“胜乐轮”、“三昧耶王”、“世间自在”、“救度母”,可知阿底峡终其一生,一直是密咒及双身法的奉行者,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前说阿底峡由于根本知见错误,加上应成中观之邪见误导,无法实证第八识如来藏,所以独锺应成中观,不喜唯识,认为唯识是不了义、不究竟,所以舍弃了唯识师响底跋,独尊左道密教月称论师以六识论的意识所理解的应成派中观,所以在《菩提道灯论》整个内容中都不宣扬唯识;也由此可知,阿底峡根本未证如来藏识,所以无法发起般若智慧,才会落在意识境界而无智自我警觉。空性者,即是唯识学派所说的第八阿赖耶识(异熟识、如来藏),阿底峡既然否定了唯识学派的中道心,也等于否定了中道观行的对象如来藏心,对他来说,哪来空性心可知、可证呢?既然未证空性心,纯以六识论的意识为中心
来理解般若中道,当然不可能有般若智慧发起,他所弘传的中观当然只是臆测之想,那么他所说的佛道次第就决定不切实际了。
真正的大乘道,必须要学人先证得空性心之后,才能现观中道般若的真实义,般若智慧才能开启,才能悟后起修,进修别相智、道种智。道种智即是 佛陀第三转法轮唯识诸经的内涵,也就是诸地菩萨进入成佛之道第二、第三阿僧只劫必须修习的增上慧学。通达唯识正义者,必定了知般若中观与唯识种智无二无别,中观之理就是唯识增上慧学所宣说的中道性,只是侧重总相智与别相智,尚不涉及一切种智罢了。如此次第修习,圆满道种智时,才能成就佛地的一切种智,此时具足圆满一切智慧而又称为一切智智,也就是佛地的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遍,所以诸佛又名正遍知者。反观藏密外道的无上瑜伽双身法,却是以淫触扩大到全身,无一处不遍满乐触的觉受,以如是第四喜的乐触觉受确实现前时,认定是密宗报身佛的正遍知、快乐果报,其实是连我见、身见都断除不了的意识境界,也是落入五蕴我所的五浊境界。
而阿底峡所独锺的中观,正是变质的中观,是以六识论的意识为中心的中观;虽然表面说是师承 龙树菩萨,实际上却否定 龙树菩萨以如来藏中道性而说的中观见;并改变成以无因论为内容的中观见,悖离 龙树依如来藏而说的中道观。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说:“有则生非理,无亦如空花;俱则犯俱过,故俱亦不生。”(《广论》 附录)他这四句就否定了龙树菩萨的“八不中道”——非有非无的空性如来藏正理。一切有情众生的确各有如来藏,而《菩提道灯论》说:“有则生非理”,很明显的否定如来藏存在。如来藏虽然体如虚空,但祂是一切众生色身之所依,若无如来藏,色身即坏灭;祂也是一
切众生受、想、行、识之所依,若无如来藏,受、想、行、识悉皆立即断灭而不能存在,所以如来藏是“非无亦非有”。阿底峡有眼而不能见,所以否定了自己本有的第八识如来藏。
再说如来藏含藏无量无边的业种及法种,假藉业种及法种而生世间的蕴、处、界诸法,蕴处界诸法依胜义谛来看是无,依世俗谛来看是假有,因此方便说“俱有俱无”、“非有非无”均无过失。如来藏从本以来就不生,而《菩提道灯论》说:“故俱亦不生”,“俱”者是指“有”与“无”,说有无两者均不曾存在,就违背了 龙树菩萨阐述的“中观”道理,而成为无因论的断灭见。所以如来藏决非如阿底峡所说的:“有则生非理,无亦如空花,俱则犯俱过,故俱亦不生。”(此偈颂本章后面还会再给予持平之论断)阿底峡否定如来藏实有,而佛说如来藏能生一切法,是一切法之因;换句话说,阿底峡所写的《菩提道灯论》及其他著作,皆是否定万法根本因的邪论,成为无因论之戏论法,已经违背 佛说的因缘法则:有因有缘世间集。成为无因唯缘世间集。
第五目 密教修行不能使人成佛
由于否定唯识学根本心及此心所含藏一切种子的关系,成为否定一切种智,所以《菩提道灯论》所说的修学过程,破绽百出、皆为戏论,全无成佛实修之法。《菩提道灯论》主张:修学大乘是由显而密,想把显部和密部明显的划成两个位阶,将“显”定位为不究竟法、不能成佛;想要成佛必定要修密。因此密教诸师有系统的把完整的三乘佛法拦腰截断,加以肢解,并错置修证次第,将 佛世尊第三转法轮的方广唯识诸经,诬谤为非 佛说而舍弃;再把密宗祖师自创的《大日经》、《金刚顶经》、《金刚峰楼阁一切瑜伽瑜只经》、《诸佛境界摄真实经》、《苏悉地羯罗经》、《妙臂菩萨所问经》、《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佛说秘密三昧大教王经》、《佛说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等等有关双身法的左道密教伪经,移接在第二转法轮般若诸经之上,瞎编为龙猛菩萨开南天门铁塔所取出之毗卢遮那佛所开示者,又妄说龙猛就是 龙树菩萨。
实际上,由 龙树菩萨的重要论著可知,他既已亲证如来藏而且也证得菩萨道种智,更被 佛陀在第三转法轮的唯识经中授记,焉有可能认同以意识为中心的应成派中观常见外道法?乃至是信受左道密宗的双身法?只要我们依止方等经典唯一佛乘的妙理实修实证,具择法眼而欲判定应成派中观的谬伪,当然不困难。基于藏密左道密法完全违背佛教正法的事实,不可将 龙树菩萨入灭之后,由左道密宗外道所创造的密教经典,诬攀为 龙树所认定的佛教正法。我们当以 佛陀的第一义谛妙义作为简择标准,来阐述龙树菩萨之三论。今天的 龙树菩萨修证境界,经由地地增上,应当已有不可思议之证量,必然更高于此间所述者无数倍,可以想见的是:他必定是以一切种智作为修道位的标的,而不是左道密教的应成派中观无因论邪见。
密教祖师把 佛陀三转法轮的大乘方等诸经舍弃,代之以密教祖师自创的密续《大日经》……等等,但 佛陀从来没有预记 龙树菩萨将会入龙宫取出密教经典,而且上述密教诸经都与三乘经典之法义相抵触,特别是与阿含解脱道完全相左、背道而驰。密教把自创之密续经典取代 佛说的方等唯识诸经,还说双身法的乐空双运能快速成佛;如此说法,就如同一个人砍断双脚,而说他能跑得比以前更快、更稳;真是痴人说梦话,只能瞒骗一些毫无智慧的初机学人而已。
#p#page_title#e#密教诸师把密咒之修习妄置于显教之上,显然是把显与密分成二个法,将左道密宗的外道法取代佛法中的第一义谛法,然后将左道密宗的双身法高推于显教佛法之上。密宗的《略论释》中说:
以是共道修身心已,必须转入密乘,以入于彼,速当圆满二资粮故。(《菩提道次第略论释》上册256 页)
谓欲入佛道,须急入密乘,是为最佳路径,不必久修而实证显教佛法以后再转入密乘,可以快速成佛。次之,于菩提心苗芽生起,亦可入密;如不依密,则须三大劫积集资粮,始可成佛。(《菩提道次第略论释》上册256 页)
如是诓诱显教学人坠入密乘陷阱,可免学人实证显教般若密意以后,生起般若智慧而看破密教的手脚。设于此处不胜其任,或种性微劣而不喜者,则应唯于此道次第渐增广之。(《菩提道次第略论释》上册256 页)
意谓:如果对于密乘无大胜解,或非密乘种性,不能堪任者,则唯能缓慢次第修习显乘,于此《广论》三士道之中,渐次熏修由略而中而广。
由以上所说,可知密教诸师主张,学佛者若不入密咒乘中修学,就不是密乘种性,一定要入密乘才能快速成佛,而密教所说快速修成的报身佛,却是妄想所成“乐空不二”的男女双身“抱身佛”。密教诸师又不懂“成佛要三大阿僧只劫”的意思,譬如《解深密经》卷四说: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经于三大不可数劫或无量劫,所谓年、月、半月昼、夜、一时、半时、须臾瞬息、刹那量劫不可数故。”
世尊的意思是说:“三大无量数劫是怎么计算的呢?有的人是以一劫为一劫,有的人以年、月,乃至一刹那为一劫”,那就是说有的学人悟了以后很懈怠,不肯精进修行,他在佛菩提道的修行上,一劫就是扎扎实实一劫,时间不会缩短;精进一点的人,他以一生为一大劫,缩短许多了;再精进一点的人,他可能以一年为一劫;甚至有的人以一个月为一劫。更精进的人可以一天为一劫、一个时辰为一劫,乃至以一小时、一分、一刹那为一劫,如是常劫化为短劫,完全依个人修行精进的程度、福慧善根与能否值遇大善知识等不同而有差别。所以,密教说:“不入密咒乘,就必定得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这种说法目的是在贬低显教,以欺诳的手法诱惑欲一世成佛的投机者,以此手段笼罩初机学人坠入左道密宗之深坑。
密宗更狂傲的说:贤劫千佛出世,只有第四尊 释迦牟尼佛及第六尊 狮子吼佛才有传密法。诳说 狮子吼佛就是宗喀巴成佛时的佛号。譬如台北修慧法师编述的《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一七○页说:宗喀巴大师未来示现八相成道的佛号,名曰狮子吼如来应正等觉。
意谓现在正是众生有福报,生在 释迦世尊的佛世,要把握机会学习密法,否则就要等超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经过弥勒尊佛,才能遇上宗喀巴成佛时的佛世。如此笼罩学人赶紧坠入密乘,但是唯有无智学人才会信以为真,那些无智学人的确是很可悲。而真实佛法,只有按照佛说的解脱道及佛菩提道的内涵与次第并行而修,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的成佛之法;只要这二主要道并行实修,必能成就究竟佛道;此二道中的确已经函盖了显、密二法,但这密法绝非是西藏密宗宗喀巴等左道密宗之乐空双运法,此真实密法正是法界实相的大秘密,是所有左道密教的大小“法王”、“喇嘛”、“活佛”、“仁波切”、“格西”们都无法亲证的,此一法界实相的密意,却是成佛所凭借的基础;有心于佛道修证之学子万万不可坠入月称、寂天、莲花生、阿底峡、宗喀巴、达赖喇嘛……等左道密宗的贪爱、邪淫、污秽、杂染且具足断常二见的“密法”,这绝对是会使人堕落三恶道的邪法,不可不慎。
至于 释迦佛所传的真实密法,如同本书开卷偈中说:“拈花微笑传密意,龙树无著更彰显;中道实相为正法,蕴界虚妄由此生。”偈中所说的 世尊拈花、迦叶菩萨微笑,所传的才是真实密法,是教外别传真正的心中心法——如来藏,而不是常见外道密教的神我意识心,证得这个实相心第八识,未来才有可能真实证得解脱智及佛菩提智。能现前观察身口意三业的虚妄,能现前观察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诸法的虚妄,而证得解脱果,这就是真实证得二乘菩提——世俗谛的密意。至于佛菩提道的密意,则必须是亲证第八识空性如来藏;由于亲自证知如来藏,所以就能现观第八识如来藏,祂自无始劫以
来,一向不曾于六尘境界生起丝毫贪瞋等烦恼;如来藏一向离六尘见闻觉知,却能出生七转识而有了六尘中的见闻觉知性及作主性,菩萨因此而了知法界万法的根源与实相。
由是亲证第八识如来藏,而了解如来藏体性常恒的常住性,本来具足世、出世间法的圆成实性──圆满成就世间、出世间一切万法的真实法性;如来藏本来就是清净无染性,本来就是涅槃性,于一切法中恒处于中道性。如是证、如是知、如是见、如是领纳如来藏之种种体性,即可明了一切众生,皆由各自本有的如来藏中出生,于是发起菩萨般若实相之智慧,成就下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能依于中道之观行,成就真实中观之法,般若实相中道观的智慧随之出生,如是名为亲证大乘佛菩提之密意,这才是真正的佛教密法,而不是藏密邪见双身修法恐怕世人耻笑而不可公开的秘密交合法。当证得二乘解脱道及大乘佛菩提道,不仅可以用语言文字表示,而且还可以手呈,这才是真正的佛教密法。左道密宗的双身法中所说乐空双运法,只是外道法中的世俗淫乐境界与淫乐技巧,被左道密教冠上佛法名相而高推为成佛之法,其实全与法界实相无关,也与成佛之道全然无关;因为那个乐空双运的境界也都是要依如来藏出生了五阴以后,才能再从如来藏出生贪爱的污染法,藉五阴的运作助缘才能显现出来,而且是与识阴的贪染性相应,不与法界实相的如来藏心相应。所以如同本书开卷偈云:“解脱道佛菩提道,正音二道无别弦。”这样才是真正修学佛法的两条主要道路。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