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真假沙门(连载五)--蔡正礼老师
2015-04-18 02:47:14  类别:第078期
-------依佛圣教阐释佛教僧宝之定义
第四节 广义沙门之正教
佛教中只有实证真沙门法式的诸佛菩萨是真沙门,二乘人相对于佛菩萨而言皆是假沙门;因为释迦牟尼佛与诸佛建立佛教的目标,皆要使一切众生成就佛道,二乘人若不回心于大乘,则违背佛教的宗旨,故二乘人就佛教而言非真沙门。但是,佛教对于假沙门的二乘人并不排斥,也不会将二乘人摒除于佛教之外;相反的,真沙门的诸佛菩萨还要以无量的悲愍心摄受二乘人于佛教之中,希望可以转变二乘人自私狭隘的心态而回心于大乘,成为心量无私且宽广的菩萨种姓。
例如,释迦牟尼佛最初建立的即是“佛”教而非“罗汉”教,但以度化的方便施设而有前后三转法轮之次第;在初转法轮时依所设方便以声闻法度声闻比丘为主,并依声闻戒律方便建立出家声闻僧团的表相;在第二、三转法轮时,转入大乘宣说般若诸经以及唯识种智诸经,将出家声闻僧团回归成为依止菩萨戒之大乘菩萨僧团。然而,大乘菩萨僧团的建立,并非将假沙门的声闻人排除在外,而是保留声闻僧团所有声闻比丘与比丘尼的成员,将之逐渐转变回归为真沙门的菩萨僧团。声闻僧团是以急求解脱入无余涅槃作为修行的目标,因为急求入涅槃并不能使人成佛,因此声闻僧团依“佛”教而言只是假沙门僧团,并非真沙门僧团。但是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仍然以广大的悲愍心方便建立声闻僧团,包容声闻比丘,乃至将之转变为菩萨僧团时,仍然包容假沙门的声闻人在菩萨僧团之中。乃至十方诸佛纯一清净的世界所成立的大乘僧团,诸佛仍然以广大的悲心摄受一切声闻人。《佛说无量寿经》卷1:【声闻、菩萨、天、人之众,寿命长短亦复如是,非算数譬喻所能知也。】1
注1 CBETA, T12, no. 360, p. 270, b20-22
极乐世界有中品往生的声闻人,而声闻人在极乐世界的寿命与菩萨、天、人等等的寿命同样是无量的长远,非算数譬喻之所能知也。在极乐世界中,慈悲无量的阿弥陀佛对于急求证入无余涅槃的声闻人,以其广大的悲愍心与善巧摄受这些声闻人,令声闻人不贪求涅槃境界而使其寿命亦如菩萨一般无量长远,不再急求入无余涅槃。而佛教的真正住持者─诸佛与菩萨─的心量极为广大,因为悲愍一切众生的缘故,衷心包容一切声闻假沙门。换言之,极乐世界是依众生信乐于阿弥陀佛的善根福德因缘,往生共同组成一个纯一清净的菩萨僧团世界而迈向成佛之道,在这样纯一清净的菩萨僧团中,却包容著一时之间仍无法回心于佛道的声闻人。
由此可知,身为真沙门的诸佛与菩萨在各种世界,不论是清净的纯一世界或者是五浊恶世,皆以无量的悲愍心与宽广的胸怀含容一切假沙门,乃至与声闻假沙门共组菩萨僧团。阿含部经典《大集法门经》卷1:【复次,四摄法,是佛所说,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2
注2 CBETA, T01, no. 12, p. 229, b28-29
诸佛说四摄法,并以四摄法摄受一切有情。诸佛为摄受假沙门之声闻回心成为真沙门,故以菩萨四摄法布施予声闻人,包容声闻人急求涅槃之邪见,亦以爱语称许声闻人的解脱果,乃至以共组菩萨僧团的同事之行,陪伴诸声闻人令其获得最终成佛之利益。在阿含部经典中记载著佛世时菩萨僧团组成情形的文献证据。
例如,《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卷1: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给孤独精舍之内,敷座而坐。有诸苾刍及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围绕世尊,默然合掌听佛所说。尔时,世尊告诸苾刍:“我今称赞诸大声闻,能于佛法清净修持,而于自果皆具己德。汝等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次第宣说。诸苾刍!我弟子中有大声闻,弃舍王位久为出家,最初悟道梵行第一,憍陈如苾刍是。3……”尔时,世尊复告诸苾刍曰:“我今称赞诸大声闻苾刍尼,亦于自果而修己德。于我苾刍尼中有大声闻苾刍尼,弃于王族久为出家,清净威仪常修梵行,摩诃波闍波提苾刍尼是。4……”尔时,世尊复告诸苾刍曰:“汝等谛听!我今称说乌波萨哥,于信心中亦修己行。所谓初发信心归依三宝,布萨乌波萨哥,跋梨乌波
萨哥是,住乌噜尾螺。5……”尔时,世尊复告诸苾刍:“汝等善听!我今称说乌波萨吉,于信心中亦修己行。所谓初发信心归佛法僧,难那乌波萨吉,及难那力乌波萨吉是,住乌噜尾螺。6……”
注3 CBETA, T02, no. 126, p. 831, a7-14
注4 CBETA, T02, no. 126, p. 833, c8-11
注5 CBETA, T02, no. 126, p. 833, c26-29
注6 CBETA, T02, no. 126, p. 834, a27-b1
佛陀在此经中逐一具名称赞大声闻比丘与比丘尼、优婆塞(乌波萨哥)与优婆夷(乌波萨吉)之功德,即是显示佛世时已经
由声闻比丘、比丘尼,以及菩萨优婆塞与优婆夷等四众弟子共同组成菩萨僧团,而且此四众弟子皆是具德阿罗汉,故此经名
为“阿罗汉具德经”并称赞四众弟子之种种功德,而非单独称赞声闻比丘与比丘尼。
佛陀于此经中先称赞声闻比丘、比丘尼,后称赞菩萨优婆塞、优婆夷,亦是以广大悲愍心行菩萨四摄法之具体事例。因为菩萨修行的最终目标是成佛,故所行的修道次第为菩萨五十二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与等觉、妙觉─的佛菩提道,需经三大无量数劫;而二乘声闻与缘觉所行的修道次第为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与四果阿罗汉的解脱道,最慢七次人天往返究竟解脱,速者一世成办。而菩萨以一大无量数劫的时间完成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贤位的修证后,进入初地时已经具足阿罗汉解脱智慧之功德,却因为留惑润生的缘故,再故意取一分思惑润未来生,故显示的解脱果德看似略逊于二乘阿罗汉,其实是留惑润生而非不能解脱三界生死,可是却有不共于二乘的实相智慧。因此,佛世时虽然已依菩萨戒组成四众平等的菩萨僧团,为摄受此诸大阿罗汉等声闻人回心入大乘故,佛陀却隐于菩萨所证实相智慧之功德,仅以解脱果德先称赞声闻比丘与比丘尼,后称赞优婆塞与优婆夷,即是四摄法中布施与爱语的具体实践;而佛陀与菩萨们亦包容声闻人急求涅槃之邪见,与声闻人同事共组菩萨僧团,以利益声闻人回向佛菩提道,即是四摄法中同事与利行之具体实践。因为诸菩萨皆以四摄
法为主修,故以无慢行隐于所证之实相智慧,深体佛陀对于声闻人之无量悲愍,与声闻人以六和敬和合于菩萨僧团中。
由上可知,佛教学人对于真沙门与假沙门之差别应该仔细分辨,因为真假沙门之仔细分辨,攸关于自身道业应当迈向于解脱道或者佛菩提道之抉择;但是对待一切众生时,则应该效法诸佛菩萨之广大悲愿,以四摄法包容一切假沙门。换言之,诸佛菩萨并不自傲于自身为法界中真沙门的本质而排斥假沙门;相反的,诸佛菩萨以清净之实相智慧与解脱智慧,愿意藉著四摄法与诸假沙门和光同尘,陪伴一切不清净之众生迈向佛道,乃至对于其他假沙门之宗教亦以悲愍心包容之。
例如《杂阿含经》第769 经: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阿难晨朝著衣持钵 7,入舍卫城乞食。时,有生闻婆罗门乘白马车,众多年少翼从,白马、白车、白鞚、白鞭,头著白帽、白伞盖,手执白拂,著白衣服、白璎珞,白香涂身;翼从皆白,出舍卫城,欲至林中教授读诵。众人见之咸言:“善乘!善乘!谓婆罗门乘。”时,尊者阿难见婆罗门眷属,众具一切皆白;见已,入城乞食;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今日晨朝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见生闻婆罗门乘白马车,眷属、众具一切皆白。众人唱言:‘善乘!善乘!谓婆罗门乘。’云何世尊?于正法律,为是世人乘?为是婆罗门乘?”佛告阿难:“是世人乘,非我法律、婆罗门乘也。阿难!我正法律乘:天乘、婆罗门乘、大乘,能调伏烦恼军者。谛听!善思!当为汝说!阿难!何等为正法律乘:天乘、婆罗门乘、大乘,能调伏烦恼军者?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阿难!是名正法律乘:天乘、梵乘、大乘,能调伏烦恼军者。”8
注7《大正藏》用“鉢”字,乃现代字“钵”之异体字,本文以现代字取代,以下皆同。
注8 CBETA, T02, no. 99, p. 200, c11-p. 201, a2
此经描述佛世时有生闻婆罗门乘白马车,眷属与所用众具一切皆白净,显现清净整洁之外相引人侧目;大众看见之后,都称赞为好车乘,并认为这样就是专修清净行的婆罗门乘,因为婆罗门为四种种姓之上首,亦称为净行种,故以白净的服饰代表修行清净的法式。相反的,佛陀所建立的出家僧团,则以捡拾弃尸林中零破尸衣清洗后整并而以坏色染衣,因此从衣著外观的法式而言,不能获得大众的称赞。阿难尊者见闻大众对于眷属、众具一切皆洁白的法式的称赞,因此向佛陀请示:在 佛陀所教导的正法律中,这样的法式是世间人的车乘,还是婆罗门度人的法乘呢?佛陀回答说:这只是世间人的车乘,并不是我所说正法律中的婆罗门乘啊!阿难!我所说正法律乘有三种层次:一是天乘,二是婆罗门乘,三是大乘,都是有能力调伏烦恼军的法乘。仔细听!好好地思惟!我当为您说明!为什么正法律乘有天乘、婆罗门乘与大乘三种层次,而能够调伏烦恼军呢?是说他们符合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的修道道理。阿难!因为这样的缘故,就说正法律乘有天乘、婆罗门乘与大乘三种层次,能够调伏烦恼军。
为什么天乘、婆罗门乘与大乘皆是佛陀所说的正法律乘呢?难道此三种乘是完全相同的真沙门吗?其实不然。前面已说只有大乘菩萨与诸佛,是十法界中永恒不变的真沙门,其余者皆是假沙门。此处佛陀说天乘、婆罗乘也是与大乘相同的正法律乘,即是佛陀以广大悲愍心与无慢行包容天乘与婆罗门乘,将之归于正法律乘之中,犹如包容声闻假沙门于菩萨僧团般。天乘与婆罗门乘皆非真沙门,因为此二种乘虽有世间之善法式,而能降伏部分世间的烦恼军,但皆没有真沙门法式—解脱智慧与实相智慧,无法真正断除所有生老病死的烦恼而获得解脱。
什么是世间之善法式?世间之善法式,就是能够使人生于三界诸天等三善道的法式,暂时降伏沦堕三恶道的烦恼,但仍然不能保证永远不堕三恶道而获得究竟的解脱。所以世间善法式,只能降伏部分的烦恼。
例如《杂阿含经》卷37 第1056 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成就十法者,如铁鉾钻水,身坏命终,下入恶趣泥犁中。何等为十?谓杀生,乃至邪见。若成就十法,譬如铁鉾仰钻虚空,身坏命终,上生天上。何等为十?谓不杀生,乃至正见。”9
注9 CBETA, T02, no. 99, p. 275, a28-b3
经中说明杀生乃至邪见等十法是世间的恶法式,将使人身坏命终,下堕于畜生、饿鬼乃至地狱等恶趣。相反的,不杀生乃至正见等十法是善法式,可以使人身坏命终之后,上生天上。因为善法式只能使人上生天上,不能使人解脱生死之苦,故属于世间的善法式,不是出世间的沙门法式。因此,从世间的善法式与恶法式之所行,即可粗略地分辨不同世间宗教之是非善恶与层次。而归属于正法律乘的世间宗教之善法式,虽然不能令人获得解脱,却仍然是迈向解脱的初阶修行。
经中说天乘、婆罗门乘与大乘皆能降伏烦恼而符合八正道的修道道理,是说此三种乘皆修习惠施财物、持守不杀乃至正见等等上生欲界天之善法式;而天乘与婆罗门乘的修习乃是修学声闻解脱道的初阶。
例如《长阿含经》卷13:
时,婆罗门取一小座于佛前坐,世尊即为婆罗门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秽污,上漏为患,出要为上,演布清净。尔时,世尊知婆罗门心已调柔、清净、无垢,堪受道教,如诸佛常法,说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谛。10
注10 CBETA, T01, no. 1, p. 88, a14-19
阿含经中多处记载 佛陀为人开示四圣谛前,必为其人先说惠施财物的施论,不杀乃至正见等十善法式的戒论,以及后世将因此而生欲界天享受天福果报的生天之论。虽然生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仍然不离生死流转之苦,但是能行惠施财物、十善法式而能生欲界等天,表示此人没有极重的三恶道业,显示其人心已调柔、清净、无垢,堪受道教;依此善根,佛陀才对其人如诸佛常法,说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谛。此中,苦出要谛的内容即是正见乃至正定的八正道,因此天乘与婆罗门乘之法是与八正道相应之法。
天乘与婆罗门乘之法虽皆与八正道相应,皆是修习解脱之初阶,但是二种乘的内容与层次却不是完全等同。因此佛陀说了施论、戒论的天乘之后,还要进一步说婆罗门乘的生天之论也是正法律乘。因为施论、戒论之法只是宣说生欲界天之法,仍然不是生天之论的全部内容。生天之论所说的完整内容,不只是生欲界天而已,而是要进一步了解法界有色界天与无色界天的存在,并且了解色界天、无色界天与欲界天等三界天的业报差别,乃至教导其人“欲为不净”而能够离欲,才能实修四禅八定等禅定业,以生色界天与无色界天。而世间的宗教之中,只有婆罗门教能够了解色界天与无色界天的存在,以及其间的业报差别,并且够能实修四禅八定之善法式。因此佛陀说天乘是正法律乘之后,还要说婆罗门乘也符合正法律乘的局部,并且是超越世间一般宗教所属的天乘之法。
#p#page_title#e#
为什么世间一般的宗教只是天乘之善法式,而婆罗门乘是超越世间一般宗教呢?因为世间宗教中唯有婆罗门乘知道“欲为不净”而要除去男女相与男女欲,以实证四禅八定的善法式确认色界天与无色界天的存在;而世间的一般宗教,皆不能知有超越男女相与男女欲的色界天存在,更遑论无色界天的存在。例如东方中国传统的道教、儒教,以及后来的一贯道等等,或者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回教等等一神教,虽有惠施财物以及十善法式,但是其最高境界不能超过尚有男女欲的欲界天的天乘之法。
何以世间一般宗教能知十善法式,却不能实证四禅八定之善法式而了知色界天与无色界天的存在呢?因为十善法式可以依己身不喜乐,推知他人亦不喜乐而建立,但四禅八定之善法式却须经由远离欲界五欲之爱—特别是男女欲,才能发起初禅天身、实证初禅以上的禅定境界,确认色界天的存在。例如《杂阿含经》第1044 经:
尔时,世尊告婆罗门长者:“我当为说自通之法。谛听!善思!何等自通之法?谓圣弟子作如是学,我作是念:‘若有欲杀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不杀生,不乐杀生。”
如上说:“我若不喜人盗于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盗他?是故持不盗戒,不乐于盗。”如上说:“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
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妇?是故受持不他婬戒。”如上说:“我尚不喜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语戒。”如上说:“我尚不喜他人离我亲友,他亦如是,我今云何离他亲友?是故不行两舌。我尚不喜人加粗 11 言,他亦如是,云何于他而起骂辱?是故于他不行恶口。”如上说:“我尚不喜人作绮语,他亦如是,云何于他而作绮语?是故于他不行绮饰。”如上说:“如是七种,名为圣戒。”12
经中说有自通之法,也就是以现代人所说的同理心建立戒法式。因为不喜乐有人想要杀害自己,同理可以推知他人也不喜乐有人想要杀害他。既然是这样,我为什么要杀他人呢?如果有人作了这样的觉悟,就自己受了不杀生的戒,而且心中也不乐于杀生。同样的道理,不喜乐有人想要偷盗我的财物、侵犯我的配偶、欺骗我、离间我与亲友、粗言骂我、说些应付我的话,别人也同样不喜乐这样的事情,因此世间的天乘宗教就建立了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等七种圣戒。例如,道教经典《太上老君戒经》:老君曰:第一戒杀,第二戒盗,第三戒媱,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是为五戒。若清信男与清信女,奉持五戒,毕命不犯,是为清信男、清信女。13
11《大正藏》用“麁”字,乃现代字“粗”之异体字,本文以现代字取代,以下皆同。
12 CBETA, T02, no. 99, p. 273, b13-c1
13 道教全球资讯网,2012/3/14 撷取自http://www.twtaoism.net/php/menushow.php?style_id=424
由于道教的修行依于自通之法也讲究心性的修炼,所以道教修行者也奉行与佛教相同的五戒内容,因而可以保得人身;若是持守道教五戒后,再兼行惠施财物之善事,则可以生欲界天。同样的,儒教强调世间五伦(天地君亲师)各司其职的和谐社会,也以仁爱、忠恕教化人民惠施财物,也有类似自通之法的戒法建立。《论语.卫灵公第1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许多宗教所共同遵守的戒法式,即是人乘与欲界天乘的戒论,而与自通之法相应。由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通之法与八正道的局部相应,所以也是属于佛陀所说的正法律乘,只是所生境界是层次较低且不超过欲界天的天乘之法。因此道教、儒教、一贯道,乃至基督教、天主教与回教等等世间宗教之教义亦可归属于助人生天之天乘宗教。然而,这些天乘宗教之善法式,最高总不超出有男女欲的欲界天境界。例如,《太平御览》卷第662:
《登真隐诀》曰:三清九宫,并有僚属,例左胜于右。其高总称曰道君,次真人、真公、真卿。其中有御史、玉郎诸小号,官位甚多也。女真则称元君、夫人,其名仙夫人之秩,比仙公也。夫人亦随仙之大小,男女皆取所治处,以为署号,并有左右。14
注14 宋.李昉著,《太平御览》第6 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年7 月初版,页194。
《登真隐诀》是道教茅山宗开创者南朝刘宋的陶景弘(公元456 年~536 年)所著。陶景弘开创茅山宗,并且著作《真灵
位业图》将道教的神仙系谱全部蒐罗分列为七个层级。陶景弘在《登真隐诀》中描述道教神仙系谱的组成与职位结构。在《真
灵位业图》中,除了第一层与第七层没有明显地列出女神仙或女鬼官职,其余五层皆有女真位、元君或夫人之官职。陶景弘
接著又说:夫人亦随仙之大小,男女皆取所治处,以为署号,并有左右。这是说第一层与第七层的仙鬼神职虽然没有女性担
任,但是其实所有的仙鬼官职就如同人间的官职一般,都有女性眷属,而且就像世间通常男主外女主内一般各有所治理的范
围,以及元配、夫人等称号(男女皆取所治处,以为署号),乃至女性官眷还有婢女作为使唤属(并有左右)。由此可知,道教修行者的境界最高仅及于有男女欲的欲界天,对于法界中存在没有男女之别的色界天是完全不知,至于没有色身存在的无色
界天便更无所知。
东方的道教如此,西方的基督教亦不例外。例如,《旧约全书.创世记》4:2-5:亚伯是牧羊的,该隐是种地的。有一日,该隐拿地里的出产为供物献给耶和华。亚伯也将他羊群中头生的和羊的脂油献上。耶和华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只是看不
中该隐和他的供物。15
注15: Genesis 4:2-5: “Now Abel kept flocks, and Cain worked the soil. In thecourse of time Cain brought some of the fruits of the soil as an offering tothe Lord. But Abel brought fat portions from some of the firstborn of hisflock. The Lord looked with favor on Abel and his offering, but on Cain andhis offering he did not look with favor.” 中文采用香港圣经公会的译文,
Bible in Chinese Union Version. “Shangti” Edition, Hong Kong BibleSociety;英文采用“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of The Holy Bible”, Printedin Canada, Eng NIV53-00298。
以上《旧约》的文字所描述的是祭祀中供品内容的法式。《旧约》中上帝耶和华看中亚伯头生羊的肉和脂油,而不喜欢种地
的植物性供品。从《旧约》所描述对于供品偏好的法式,可以知道耶和华并没有离开欲界,因为仍然偏爱有形质的团食(抟
食),而且依耶和华偏爱头生羊与羊脂的祭祀法式,不爱该隐所供的植物类供品的祭祀法式,可知耶和华并不是欲界天的天
神,而是属于贪著血食的人间境界的神只;因为欲界天人以甘露作为净抟食,不食人间“地里的出产”,更不食不净的血食,
因为他们很厌恶血肉的腥味。
《长阿含经》卷20:
(佛告比丘:)“阎浮提人种种饭、麨面、鱼肉以为抟食,衣服、洗浴为细滑食。拘耶尼、弗于逮人亦食种种饭麨面、鱼肉以为抟食,衣服、洗浴为细滑食。郁 16单曰人唯食自然粳米,天味具足以为抟食,衣服、洗浴为细滑食。龙、金翅鸟食鼋鼍、鱼鳖以为抟食,洗浴、衣服为细滑食。阿须伦食净抟食以为抟食,洗浴、衣服为细滑食。四天王、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食净抟食以为抟食,洗浴、衣服为细滑食。自上诸天以禅定喜乐为食。”17
注16:《大正藏》用“欝”字,乃现代字“郁”之异体字,本文以现代字取代,以下皆同。
注17 :CBETA, T01, no. 1, p. 133, b19-29
由此经所描述人间四部洲所食用的饭面鱼肉,与天阿修罗的净团食,以及四王天以上欲界六天的净团食可知,欲界诸天的饮食与人间已经有所不同。欲界六天所食是清净物质所成的甘露净团食,对于人间所食饭面鱼肉的粗糙团食只觉腥臭难忍无法食用,因此欲界天神并不会要求人间祭祀动物死尸等腥臭之物作为供品。至于色界天神乃是欲界诸天以上系以无形质的禅定喜乐为食,已经远离粗糙团食的系缚;欲界诸天的清净团食对色界天神而言,是不愿、不乐有丝毫受用的。因此,从世间宗教所祭祀供品内容的法式,亦可明了该宗教的境界层次。
由上可知,佛陀说正法律乘有天乘,还要再说婆罗门乘,是因为天乘的十善法式只能生欲界天,没有实证四禅八定的善法式,对于离开男女欲的色界天、无色界天的存在是完全无知的;但是说正法律乘有天乘与婆罗门乘,还要再说大乘佛菩提,就是因为天乘与婆罗门乘只是三界世间的宗教,没有解脱三界生死的智慧,更没有实证第八识真实而永恒存在的佛教实相智慧,所以仍然不能脱离三界六道的轮回系缚。因此,佛陀所说的正法律乘才有建立天乘、婆罗门乘、大乘三种层次的必要。
欲界天乘之法还有对于色界天、无色界天真实存在的无知,然而婆罗门乘虽知色界天与无色界天的存在,仍然有对于解脱生死与第八识如来藏真实存在(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实相的无知;可是佛陀仍然将天乘、婆罗门乘与大乘并列为正法律乘,就是诸佛菩萨依无量广大的悲愍心与无慢行,以四摄法之布施与爱语包容天乘与婆罗门乘为正法律乘;希望一切众生学习天乘与婆罗门乘之后,能够依十善法式之善根,乃至四禅八定的善法式之善根,进一步学习大乘佛菩提的解脱智慧与实相智慧,这就是诸佛菩萨实践四摄法之同事与利行。
佛陀将天乘、婆罗门乘同列为正法律乘,列为大乘的前行所修内涵之中,即是包容天乘与婆罗门乘的无知与邪见,就如同包容不回心声闻人急求无余涅槃的邪见一般,将声闻人也算为菩萨僧团中之一员。因此,在十法界中唯有诸佛菩萨为永恒不变的真沙门天乘,名为第一义天;声闻人与天乘、婆罗门乘的修学者皆是层次不同的假沙门,但是佛陀仍然以广大无量的悲愍心与无慢行,将其中仍然有无知与邪见的假沙门—天乘宗教或婆罗门教—全都视为广义沙门中的正教。
例如《杂阿含经》卷 28 第791 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邪、有邪道,有正、有正道。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邪?谓地狱、畜生、饿鬼。何等为邪道?谓杀、盗、邪婬、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恚、邪见。何等为正?谓人、天、涅槃。何等为正道?谓不杀、不盗、不邪婬、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无贪、无恚、正见。”18
注18 CBETA, T02, no. 99, p. 205, a11-17
经中 佛陀说:有邪法的境界、有邪法的法道,也有正法的境界、有正法的法道。仔细听,好好地思惟,我将会为您解说。什么是邪法的境界呢?就是地狱、畜生、饿鬼的境界。什么是邪法的法道呢?就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等等会导致沦堕于三恶道的教导。什么是正法的境界呢?就是人间、天界与涅槃的境界。什么是正法的法道呢?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无贪、无瞋恚、正见等等会导致生于人间、三界天或迈向涅槃的教导。佛陀说正法的境界有三个境界:一是人间,因为人法界依自通之法共同持守不杀生乃至不绮语等七圣戒,有人间善法的正见智慧。二是天界的天乘与婆罗门乘,除了共同持守七圣戒,还更进一步降低对物质的贪著而惠施财物,部分相应于无贪的境界,有欲界天的正见智慧,可生欲界天;若是更进一步除去欲界饮食、男女欲等等的贪爱与瞋恚,相应于无贪与无恚的境界,有色界天、无色界天的正见智慧,则可生色界天乃至无色界天。最后要解脱于生死流转,则需要有不共天乘与婆罗门乘的涅槃正见,也就是解脱智慧的正见。
因此,广义沙门的正教中假沙门与真沙门有其共同与不共之处,形成从人乘、欲界天乘逐渐进阶于婆罗门天乘,再从婆罗门天乘逐渐进阶至大乘的阶层关系。从观察正道的十善法式中可以发现,十种善法中前七种圣戒是三种正法律乘所共同的;后面贪欲、瞋恚与正见,则随著逐步从欲界天乘进阶到婆罗门天乘,再到大乘而逐渐清净,最后完成佛道修行而究竟清净。因此,获得清净的正见是十善法式中最困难的法式。由于欲界天乘与婆罗门天乘是学习大乘的初阶与基础,所以修学欲界天乘与婆罗门天乘者可以迈向大乘,因此欲界天乘与婆罗门天乘皆是广义沙门的正教。
诸佛菩萨是十法界中永恒不变的真沙门,却容忍声闻假沙门在菩萨僧团中,还包容婆罗门天乘对于解脱智慧的无知,乃至包容欲界天乘对于色界天、无色界天、解脱智慧的无知,而将婆罗门天乘、欲界天乘同样归为与大乘并列的正法律乘之中,愿意与一切正法律乘共同常住世间度化一切有情。由此可知,诸佛菩萨确实是智慧无上、悲心广大的真沙门,确实是一切种姓中,最为高贵、最为第一的种姓阶级,确实值得广义沙门中一切正法律乘的修行人所共同归依者。
(待续)
下一篇:见性与看话头(连载四)--黄正幸老师
上一篇:邪箭呓语(连载二十五)--陆正元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