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福德庄严
想要眼见佛性的人,应该具备的福德庄严有几种?真正学禅而且想要眼见佛性的人,都应该先了解。第一种福德庄严是发起择法眼,就是生起抉择分。第二种福德庄严,是依止真正的善知识,深入修习功夫及解黏去缚。第三种福德庄严是要有初基的解脱及解脱知见,才有可能明心及眼见佛性。第四种福德庄严是依善知识所教的方向,努力广修相应的福德,这种福德的修集,还必须是与护持菩萨藏有关的福德,才有可能眼见佛性。第五种福德庄严是要修伏性障,也就是要修伏五盖的障碍。因此,阅读正法书籍而建立正知正见,是很重要而且是必须的。亲近善知识以后,所修集的福德也必须是与正法的实证有关的福德,不是指世间善法或表相正法上面的福德。而这里所说的善知识,当然是已经眼见佛性的善知识。
第一种福德的修集,必须广阅真正善知识的书籍。以现代来说,真正可以教导学人实证明心与见性的善知识,就是正觉同修会的 平实导师。除此以外,都属于表相正法的善知识,或者附佛法外道的假善知识;阅读那些书籍,不可能帮助读者建立初步的正知正见,就不会生起择法眼;所以修集第一种福德—建立正知正见,必须先阅读 平实导师的各种著作。
这必须广阅真正善知识的书籍,或者常常听受真正善知识演说的妙法,才能建立正知正见;也是经由广阅善知识著作所建立的正知正见,确定善知识所说实证的智慧与境界,都是亲自实证而说出来的,才能对真正的善知识生起具足的信心;也因为这个缘故,才能不再对真正的善知识存著慢心,确定善知识的证量确实远高于自己。当自己对善知识具足信心了,自己对善知识的慢心也灭除了,不再相信一切假善知识等大师的妄说以后,才有可能愿意接受真善知识作为自己的老师,然后才可能亲近善知识;亲近善知识以后,才可能受学更深妙的法义,以及接受指导,次第进修而获得佛菩提道的实证,也就是明心,甚至眼见佛性。但是亲近善知识以前,必须先广阅所有善知识的著作,先作粗略的判别;然后再深入某一善知识的著作中阅读及判别。千万别只阅读一位或几位善知识的著作,而要多读几位善知识的著作,才更有能力、更有机会遇到及判别真假善知识。因为,佛陀说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那么多,所以要多读几位善知识的著作,才有机会读到真正善知识的著作。
但是末学在此要先提醒读者,真善知识的著作,其中的内容往往很深奥,应该有耐心详细思惟阅读,千万别放弃;因为佛法往往是很不容易弄懂的,不像世间法那么粗浅、容易懂。若是很容易读懂的佛法,是表相佛法,所以读了就懂,却不会进步,永远原地踏地,也会使读者永远无法实证佛法。可是有一种情况是例外的,不是所有会使人读不懂的书籍都是正确的,不是写出使人难以读懂书籍的人就是善知识;因为有一种人是从事学术研究,是做学问的学问僧,只凭自己阅读经典思惟而没有实证,就写出来印书流通。这类人对自己写出来的书中法义,有许多前后矛盾的地方自己都不知道,更不会知道要改正。由于连自己都不清楚自己书中的许多错误,更不用说读者会弄清楚及读懂了。这种假善知识,就是六识论的印顺法师一类人,读者应该远离这种书籍,抉择出真正善知识的书籍,觉得其中所说真的有道理,也不会有前后矛盾的现象,才是您应该继续阅读下去的书籍,才能真正建立正知与正见;然后再对所有已经读过的善知识书籍加以比较,才能确定谁是真正的善知识,谁是假名善知识。这样建立正知正见,生起初步的抉择分以后,就是建立第一种福德了,就能确定谁才是自己应该要亲近的真正善知识,能确定谁是可以帮助自己实证佛菩提道的大善知识。
实证佛菩提道应具备的福德有很多种,大约归类就是这五种,这是末学自己的经验;但末学比较幸运的是,有善友介绍而直接亲近了真正的善知识,缩短了阅读及寻找真善知识的时间。亲近善知识为何很重要呢?因为真正的善知识会教导我们,在实证佛法时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当我们接受善知识一一的教导而不缺漏时,我们就容易在具足这些条件以后亲证,也就是水到渠成的意思。否则,想要实证佛菩提道,是非常困难的。
第二目 亲近真正善知识的福德庄严
第二种福德,是亲近善知识受学,有依止善知识作为福德庄严,才有可能眼见佛性。为什么亲近善知识这么重要呢?例如 平实导师说:欲修学大乘第一义谛,实证开悟明心、眼见佛性者,应先亲近善知识,闻法阅经建立知见;闻时记忆,闻后思惟,并广植福德、广结善缘,归命及供养佛法僧三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为断后有之种子慈心不杀,行十善业,行三种布施。
菩萨既然证得真如佛性,将来生生世世不畏生死,在世间与诸同修共度众生,在世间与有情众生在一起,才能究竟佛道。惟其必须有许多助缘,故应修十善业,所谓十善业即十恶业之相反。
十恶业为:
身三业 :杀、盗、邪淫(在家是指邪淫,出家是指行淫)。
口四业 :妄语、两舌、绮语、恶口。
意三业 :贪、瞋、无明(愚痴)。
若于此十恶业不犯,反而积极护生,修正自己各种行为而利益众生者,即为修十善业。1
注1、摘录自 平实导师,《禅─悟前与悟后》上册,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09 年。
真正的善知识,知道怎样可以实证大乘第一义谛,他知道要怎样建立参禅的功夫,也知道怎样教导我们建立参禅的方向,远离错误的方向与方法,我们才有机会开悟明心,甚至进一步眼见佛性。也知道教导我们远离各种障道的因缘,以及帮我们把实证佛菩提之前应该先证的二乘菩提见道,如实亲证而不会再落入凡夫境界中,才有可能在佛菩提道中亲自实证。所以不论是寻求开悟明心,或者明心后想要进一步眼见佛性的人,都同样要先具备第二种福德庄严,就是亲近真正的善知识。
但是善知识究竟是怎样的人呢?不是每一位弘法的人都是真正的善知识。有的弘法者名气很大,道场很大,徒众很多,动不动就是几百万的信徒,但不一定是真正的善知识;因为这一类大师们,往往落入六识论中,不离意识境界;他们连我见都断不了,连声闻初果都证不到,何况能够帮我们开悟明心?更别说是教导我们眼见佛性了。
因此说,求见佛性以前,要先建立第一种福德庄严,就是先把自己亲近善知识时应有的条件建立起来,这就牵涉到正知正见的建立。当自己还没有建立正知正见时,会厌恶真正的善知识,因为真善知识所说的法义,和凡夫大师们所说的法义不一样;当我们接受凡夫大师的知见时,就无法慎重的选择真正能够教导我们学禅的善知识。所以第一种求悟、求见性的福德,就是要先理性而不盲从,客观研究所有弘法者所说的道理,从各方弘法者所说的道理中加以客观的分析,慎重比对他们的差异性;并且依照经典记载的三乘菩提内容加以抉择以后,寻找出正确的知见,才有可能判断及选择真正的善知识。
正确的判断及选择出来以后,就要去亲近真正的善知识,将来才有可能开悟明心,甚至眼见佛性。因此,末学认为求见佛性的人,应该修集的第一个福德,就是建立正知正见。
建立正知正见以后,才有可能亲近善知识;亲近善知识以后,依教奉行,才有可能与真善知识相应;与真善知识相应以后,才有可能接受正确的指导,然后才能真正的实践,才能修集正确的福德;凭借正确的福德,才有可能实证眼见佛性的果报。如果所修集的福德,全都是在护持表相正法上面,或者全都只是在世俗法上利乐众生,那都只是世间福德资粮,不可能帮助我们在开悟明心或眼见佛性的世出世间法上获得实证。因此说,求证眼见佛性功德的人,应该具备的第一个福德,就是建立正知正见;第二个福德,就是能够选择到真正的善知识,并且能够亲近他。
如果无法亲近真正的善知识,不论修集了什么样的福德,不论他所修集的福德多么广大,对于眼见佛性都没有实质帮助。但是要如何寻觅真正的善知识呢?要如何观察谁才是真善知识呢?
譬如 平实导师说:
学禅首先要依止真正教禅之善知识,每一个人过去生修学正法的净因、解脱因和今生的缘之不同,会得到不同的善知识。真正的善知识:
一、不会破坏佛子勤求悟明心性之信心,并愿意帮助佛子悟明心性者。……
二、能教授修禅之知见无错误者,如果是以定为禅,以虚空粉碎、大地落沈、无念为悟、识神妄觉为真心本性、以聪明才智解知了义经典或禅门公案等为开悟者,皆非善知识。……
三、能让佛子们每周一次、每月一次定期亲近咨询者。
四、有善巧方便能建立禅子们参禅之功夫,……教导从学的弟子们把参禅的功夫,亦即参话头的功夫,修得起来,那才是善知识。
五、悟明真心,亲见佛性不退失的善知识,……依照自己所悟的见地,所说的均符合了义经的意旨。以宗门而言,依经解经,依文解义并非真善知识。以教门而言,所说的与了义经不相符,即非佛法。故有“依文解义,三世佛怨;离经一字,即同魔说”之说法。……此种善知识能帮助他人见性,在《六祖坛经》中,六祖即开示云:“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毋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依教生解,不是真开悟,无法见到佛性,用这样的境界要来度人,说禅十年二十年也度不了一个人见性,这便非善知识。
六、有大愿心,发愿帮助佛子究明心性者:《华严经》云:“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善知识有大因缘,他可施设各种的方便,以引导度化佛子,令佛子们能亲见佛性,善知识以见到别人悟明心性为乐。如有善知识,自己虽已亲见佛性,却不愿意帮助别人见性,这非真善知识,因为他有私心。有私心的原因,乃因其所见不真,故非真善知识。
七、能指导禅子悟后起修者:这一位善知识,他本身悟境不退,随时随地亲见佛性,乃至已经破牢关。并且他有禅定功夫,也通于经教各种经典,能够指导禅子悟后起修的方向及禅定功夫。能帮助禅子们,由断三缚结之见地,迈向薄贪瞋痴,乃至断五下分结、及五上分结等等境界,这样的善知识,是可遇而不可求。
八、遇真善知识应当承事修学,不可用世间之知见,来自己障碍自己。《六祖坛经》云:“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一心求。”这首偈说明了见性是要自己努力去见,千万不要恍恍忽忽、悠哉悠哉的浪费生命和时间。因为有一天无常来的时候,下一个念再也起不来,这一辈子就结束了。如果想要亲证大乘佛法的精髓,要得见佛性的话,应当要虔诚恭敬,合掌一心,而不是散漫心来求,才能得。
九、能不惮劳苦,举办短期精进共修,帮助禅子们明心见性者:我们修禅者,自古以来就很多,但是自己参究,想要悟入非常之困难。如果真善知识能够举办禅三、禅五、禅七,让我们得以与他亲近共住的话;这段期间善知识可以开示引导我们在要紧处怎样转折,然后看我们时机因缘成熟的时候,他自然能够巧设许多方便,广泛的使用各种机锋,来帮助我们。当他大用现前时,我们在当下便悟,远胜过自己辛苦参究二十年。而且在这段期间,我们容易得到他的意旨,容易明了他讲些什么,以及他要引导我们到什么样的地步。而我们在这段时间,也容易跟随他,顺著他所说的法及方向去用功,就容易得到他的法。
十、寻觅善知识,非行脚参方:寻觅善知识,不是行脚参方,行脚参方是悟后之事。这是指悟了以后─明心─很久以后,仍然看不见佛性:或者说见性以后很久了,始终到不了牢关,更不用说“破牢关”。因此暂时告假,离开师父、去参问诸方善知识。或者由师父指令去参访某位善知识、或遍参诸善知识,这是悟后之事。
香林澄远禅师云:“大凡行脚寻知识,要带眼行,须分缁素、看浅深始得。”行脚参方寻访善知识要带著眼睛走。从禅的立场讲,一般人不开眼,只有悟了的人,才叫开眼的人。悟了去行脚,参访善知识,要带著眼睛去,要能够分得清楚,这个人是……悟与不悟。如果不悟,身穿黑衣还是在家;如果悟了,身穿白衣,也是出家。找寻善知识,需要有慧之知见,随著参禅者本身的定与慧知见之不同,而得到不同层次的善知识。这完全是依每个人过去生所修所种之福慧因缘,而得到不同层次之善知识。如果不具备定与慧之知见,往往会当面错过。此外寻觅善知识不可著相,执著外相而求觅善知识,必不可得。俗语说得好:“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以貌取人,常有大过。所以达摩大师云:“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有出期。”又云:“今时人讲得三五本经论,以为佛法者,愚人也。”又云:“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须发,白衣亦是佛;若不见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
所以万万不可以貌取人。譬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之善知识之中,有五参是一生补处菩萨外,其余四十七参之中仅有五参是出家菩萨,在家菩萨则有四十二参之多。在家菩萨之中:身现外道婆罗门、国王、大士、长者、仙人、优婆夷、童子、童女、神……等,皆是在家相,有贵为天神国王者,有示现婬女、外道者,是故不可从表相衡量善知识。
#p#page_title#e#寻觅善知识时,应当先发菩萨清净大愿。菩萨以大悲方便,在各种不同世间里,要度化各种不同菩萨种性的众生,所以示现种种形像;有时也示现有过失,好像凡夫众生,不象是一个圣人,而能够跟众生一起生活,一起做事,然后度化这些众生。这是菩萨清净的愿力,才作得到。我们求善知识的人,应该和他的愿力相应,所以应当要发菩萨清净大愿。
发了菩萨清净大愿以后再发愿:“愿我今生求佛圆觉,寻觅善知识时不遇外道、不遇教授人天善法之师,不遇定性声闻及缘觉法之师。”所遇到的,才不会是教人天善法,修声闻法、缘觉法的老师。2
注2、
摘录自 平实导师,《禅—悟前与悟后》上册,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09 年。以下皆同一书。
平实导师又说:此外寻觅善知识不可著相,执著外相而求觅善知识,必不可得。有的人认为善知识一定是男人,女人一定不是善知识。但是他不懂得什么是男人、女人;佛法里讲的丈夫,不一定是男人,有时称女人为丈夫。有的人认为一表人才,相貌堂堂很庄严的样子,才是善知识。看见某个人其貌不扬,又是瘦瘦小小,皮肤黑黑的,就认为这个人不是善知识,那就错了。有的人认为善知识,一定学问很好,学历很高,这样的人遇到六祖惠能,也会认为他不是善知识。
看浅深是说,要能辨别这个人,他的层次深浅。行脚参方,要有这样的眼睛才够资格。那么这种行脚参方的时候,大多数是以机锋和公案来相访。如果是初学禅,寻觅善知识,务必要虔诚恭敬,合掌来相问;不可故作聪明状,欲以慢心及轻视心,来求善知识,必不可得。遇到善知识,我们跟他请益完了,应该详细思惟,善知识所说的,究竟善与不善?如果说得好,讲得对,我们就跟他学;如果仍然有疑问,应该再一次参问,乃至作第三次的参问。如果这样问过三次以后,我们觉得根机与他相应的话,我们就跟他修学。如果不契机就离开,另外寻善知识。
末学对读者的建议,是到正觉同修会来修学,不但无相念佛、看话头、参话头的功夫都有人教导,甚至想要眼见佛性都有可能,末学就是这样走过来的。譬如果涵师姊说:
没有萧老师,想触证真心,门儿都没有,“无门之门”岂是那么容易入?知见不具足,定力、慧力不够,福德资粮欠缺的人,比登天还难。末法时代,施设忆佛、拜
佛、看话头的法,真是大智慧啊!3
注3、摘录自 平实导师,《我与无我》,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2008 年。
又如 平实导师说:
学佛应该要知道的是;怎么样去证入佛法的境界里面去。参禅固然能够悟得真如佛性,可是参禅者若无功夫的话,也是表面看来是在参禅,其实与禅了不相干,因为没有功夫的缘故。而无相念佛这门功夫学会了,就会懂得如何去看话头;会看话头之后,渐渐就会懂得怎么去参话头,乃至怎么去参公案,这样才是真正参禅。所以,无相念佛法门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末法时代的有情众生来参禅。有人觉得广泛阅读经典、能言善道,并著作一大堆谈论佛法的书籍,以此为贵,所以不肯学无相念佛的法门,这也是因慢心而生障碍。4
注4 摘录自 平实导师,《念佛三昧修学次第》,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2008 年。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