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菩提道次第论》之平议
第五目 《广论》止观又以佛像为所缘
《广论》356 页说:
明此处所缘者,已说如是多种所缘,今当缘何而修止耶?答:如前经说,无有限定,须各别缘,以补特伽罗有差别故。…(中略)…又《修次第》中下二编,依于《现在诸佛现住三摩地经》及《三摩地王经》,说缘佛像修三摩地。觉贤论师说多所缘,如云:“止略有二,谓向内缘得及向外缘得。内缘有二,谓缘全身及依身法;缘身又三,谓即缘身为天形像,缘骨鏁等不净行相,缘骨杖等三昧耶相。缘依身法又有五种,谓缘息、缘细相、缘空点、缘光支、缘喜乐。向外缘者亦有二种,谓殊胜、平庸。殊胜又二,谓缘佛身、语。”
由此段文中可知,宗喀巴是想要引导学人于不知不觉中进入藏传喇嘛教的密宗道中实修双身法。宗喀巴说:“《广论》学者要明了所缘是什么?前说有这么多种所缘,而现在到底要缘什么来修止呢?答案是如《颉隶伐多问经》所说不限定,众生有不同差别故。”这就是先援引经文来欺骗读者误认为他所说的就是经文中所说的道理,再曲解经文及根本论中的真义,以之建立其双身法异于佛法清净修行的理论基础,最后以此作为诳称男女性交双身法的修习不违背佛法的支持点。而前引经论所说,众生有贪、瞋、痴、慢、寻思等等差别,及其增上、平等、薄尘……等差别,各类补特伽罗各缘所缘,个别决定,所引经论并没有说无有限定。宗喀巴依于
自说的无有限定,目的是要以喇嘛教男女性交双身法的实质来依附这些所缘而修,等于将前引经论之所缘为除烦恼系缚的目的完全背弃,所以宗喀巴说:“今当缘何修止?”答案是依藏传喇嘛教─密宗经典说要缘佛像1观想而修三摩地;目的是要学密者观想双身交抱的密宗“佛”像,不断熏习的结果,最后就全然相信而愿意与喇嘛合修双身法了。又依密宗祖师所说的观想之法,是要缘自身为天身的形像,缘骨锁等不净行之相,缘骨杖等三昧相,作为双身法生起次第之所缘;又谓缘修脉风、细相、明点、光支、喜乐等为双身法圆满次第所缘;《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止、观中这样隐说铺陈这观想的所缘境界,已经是完整的切入双身法的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的总说中了,目的就是要配合未来《密宗道次第广论》显说双身法而作准备。如是密法的所缘,完全背离根本论〈声闻地〉之所说,是故《广论》于此之前,用了极大篇幅抄录根本论〈声闻地〉所说的毘钵舍那所缘名相,但是宗喀巴抄录的目的仅是为了冒充及假装彼等同样是佛教而已,并不是为了依循佛菩萨的教导去实行;因为他认为佛菩萨所教导的都是可以废弃不修的,终归是要以藏传喇嘛教─密宗道的不清净男女双身淫乐修法作为中心行门的。
注1、 此处所指的“佛像”乃是喇嘛教的男女交合的双身像。
那么《广论》究竟要学人缘什么而修呢?宗喀巴认为只要缘于佛像来观想,就可得到第四喜全身遍满淫乐的“妙三摩地”,违背当依个别差异而各个所缘之开示。《广论》357 页说:先当求一若画、若铸,极其善妙大师之像,数数观视善取其相,数数修习令现于心;或由尊长善为晓喻,思所闻义令现意中,求为所缘;又所缘处非是现为画铸等相,要令现为真佛形相。
观想“佛像”之法,乃是藏传喇嘛教─密宗道双身修的入门之法,先将或画或铸的双身交抱的“佛”与明妃交合的形像,努力观想而印记在脑海中;再以假想之方式,把所画或所铸之佛像,在心中认定为真佛,然后依像而在心中观想出“真佛”之庄严相,认为所观之佛像影像即是自己成佛时之佛身,所以必须观想得很明显、很清楚分明。例如十四世达赖喇嘛也说:为了说明这点,佛陀在传授较高层次的密乘时,化身为本尊身在坛城与明妃双运,因此行者也能藉著观想,看到自己化身本尊与明妃双运。2
注2、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著,陈琴富中译,《藏传佛教世界—西藏佛教的哲学与实践》,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10 初版8 刷,页94。
这位当今喇嘛教的最高法王又说:
有一位西藏瑜伽的高人,当他被别人批评说吃肉和喝啤酒时,他说这是向檀城的本尊献供。这样的密续修行者将自己观想为本尊,在一个完整的檀城中,领悟到究竟的本尊就是究竟乐,也就是乐和空性的无二。同时他说自己的双修是为了建立真实的知识,而这也确实是他的目的。这样的修行者不但能够将肉和美酒作为心灵用途,甚至能将人类的粪便和尿做为灵性的用途;瑜伽行者的禅定将这一切转化为真正的甘露。对于像我们这样
的人,这一切是超过我们的想像;只要你还没办法转化粪便与尿,就不应该做这其他的!3
注3 达赖喇嘛著,丁乃竺译,《修行的第一堂课》,先觉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03.5 初版7 刷,页178-179。
因此喇嘛教的观想佛身乃是以双身法来实行,他们的核心内容就是要修双身法,却抄录佛教经论的文字,先依文解义的来用六识论曲解经论意思,让众生以为意识这些观想相貌是真实的佛法,然后再以同样为六识论才能成就的双身法来套用。例如《广论》同页之前一段有说:“《三摩地王经》云:‘佛身如金色,相好最端严,菩萨应缘彼,心转修正定。’如此所说而为所缘。此复有二,谓由觉新起及于原有令重光显,后易生信又顺共乘,故于原有令相明显。”以觉知心假想而观想空中佛相现出莲花、月轮、日轮等,由觉知心中生起,谓之
“由觉新(心)起”;又认定佛相本来已在我面前,不须怀疑,并观想之,谓之“原有令重光显”。宗喀巴说以“原有令重光显”的观想,比较能令学者生信,并符合显教。若说符合显教,其实是宗喀巴自己所猜测臆度,只是以假作真,根本就不符事实;就以持名念佛为例,乃以口念心听或心念心听,直到一心不乱,绝非用观想有境界之佛像能得,何况是无相念佛,更何况他们所观的最后都是男女性交的双身像,那更是染著的妄
想。即使是净土《观经》说的观想念佛,也不是以所观想之影像作为真实佛身的,而只是作为修习念佛的方便法门之一,为使觉知心藉观想而不离念佛、忆佛。如果宗喀巴一开始就先引导学者观想藏传喇嘛教─密宗之莲花、月轮、日轮……等,学者恐会生起怀疑而退却;所以宗喀巴才会让学者先观想佛像金色光明庄严相,故说“菩萨应缘彼”;然后慢慢的次第引导学者入密宗道,再观想双身法中的莲花(女性性器官)、金刚杵(男性性器官)等等,就不易使学者怀疑而起退心,这就是宗喀巴的堕人入密的技俩;写作《广论》的目的正是以正统佛教法义为包装,以方便引诱学人入密合修双身法。
例如喇嘛教很有名的上师,号称是大成就者陈健民于书中说:
金刚部《白马头金刚法》第一页后云:“又密处(下体)有‘啥’字,变为与自己同样之马头金刚,身颜绿色;其佛母密处有金刚杵,杵之股端蓝白色,猪头,持小鼓及天灵盖,作安乐供养之想。”此中明明标出男女两尊之密处(下体);论一般圆满次第,男为杵(阳具),女为莲(阴户),互相双运(互于交合之际观乐空不二)行事业(作种种交合之动作),或作供养(或观想淫乐之乐触供养,令下体中正在交合之“佛父母”受乐),一切皆由此两密处杵莲双运而出生(一切皆由此自己与对方之两人下体交合中而出生)。又此供养说为密供安乐,亦可断定为杵莲(两性下体)抽掷腾挪,发生四喜之大乐,而为供养也。4
注4 徐芹庭主编,《陈健民上师曲肱斋全集(三)》,普贤录音有声出版社,1991.7.10.初版,页213。
由陈健民所说要密供安乐给喇嘛教所谓的佛陀,乃是观想佛父、佛母以杵莲交合之抽掷腾挪,发生四喜之大乐,其后以此大乐作安乐供养之想,此乃修双身法之前方便。这就是明白的说出宗喀巴隐说的双身法修法。
我们再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宗喀巴的所说,根本就是六识论邪见,从来未离识阴的范畴,具足外道凡夫的境界。如《广论》357~358 页说:
有说置像于前目覩而修,智军论师善为破之;以三摩地非于根识而修,要于意识而修。妙三摩地亲所缘境,即是意识亲所缘境,须于意境摄持心故。
置佛像于面前目睹而修观想,为宗喀巴所不许,但前有说:“先当求一若画、若铸极其善妙大师之像,数数观视善取其相,数数修习令现于心。”这不也是置佛像于前目睹而修?况且,即使置佛像于面前目睹而修观想,所修的若不是意识心的观想,那又是什么?难道六识论的喇嘛们以为眼识能够作观想?宗喀巴说法前后矛盾,其目的只是想要让人觉得喇嘛教上师比佛更高超,是以入密以后就会完全信受密教大师,而不再信受经中佛所说清净、解脱的法义了。是故,置像于前目睹而修,虽然无关禅定,但是从上引文中又可再次印证宗喀巴于十八界法的运作都不了解。宗喀巴藉智军所说破“有人说”置像于前目睹而修,说那样是用眼根与眼识来修,再
说别人藉像而修观想是不对的。宗喀巴说要以意识来修,但其实目睹的过程,必须有眼根、眼识、意根与意识的参与才行,眼根虽然不能了别,但是必须有眼根对境及意根的作意,才能俱起意识与眼识,有眼识才能粗略了别显色,再由意识作深细的分别。所以目睹佛像乃至山河大地等等一切影像,必定是要眼识与意识触所缘境;宗喀巴误以为目睹时只是用眼识来目睹,却不知目睹时除眼识外还要有意识才能完成目睹,因为意识乃眼识的俱有依故,由此可知宗喀巴于世俗法的十八界是极其无知的。
宗喀巴又说:“妙三摩地亲所缘境,即是意识亲所缘境,须于意境摄持心故。”定境乃是意识所缘的境界,此话没错,但宗喀巴说的“妙三摩地”只是乐空双运的欲界人间境界,并非真正的妙三摩地;但不论是否为妙三摩地,宗喀巴说“须于意境摄持心”,认为要以意识所缘的定境,来摄持意识心,以为这是妙三摩地亲所缘境,这是错误的说法,因为这不是妙三摩地。纵使他所说的乐空双运境界是妙三摩地,其说法同样错误,盖定境只是一种意识的境界相,意识的亲所缘是意识所相应的心所法,三昧境界是意识的疏所缘;不论是亲所缘或疏所缘,缘意识心所有法的境界相还是依生灭无常的意识而有,这样的境界相并不是妙三摩地亲所缘境,还是摄属于有漏的境界相,不与解脱相应,更不与实相相应。唯有实证不生不灭的第八识心,意识转依此不生不灭的真如而生的阿赖耶三摩地、真如三摩地,这样心得决定的三摩地,才是清净无漏的妙三摩地亲所缘境,这样亲证实相的功德境界相才是真正的妙三摩地,并不是否定第八识的宗喀巴所说的双身法粗俗境界。
再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境界相并无能力来摄持意识心,反而这些境界相是意识所摄持的;末那识才能摄持意识心,使意识安住于一个境界相上而不散动,因末那识具有自证分及思心所且为意识的俱有依故,而祂的思心所能掌控意识故;意识自己有能力证明自己是否安住于一境上,这是意识具有证自证分,在定中的证自证分是由意根所掌控故;学者要修的就是这种定力,不是要入于定境中。若有定力者,不论静中、动中都能觉知外境,而又能保持定的观察力,这才是正确的止、观双运之法,由此处也可证明宗喀巴对于修定知见的缺乏,如此怎能夸谈四禅八定的修持。
由上述论辩,证明宗喀巴的用语是有过失的,因为境界不能摄持心,而是心能摄持所缘境界,是故宗喀巴所说“须于意境摄持心故”,应当改为“须于意境安住心故”,始无过失。
《广论》358 页说:“尤为要者,谓如下说乃至未得如欲定时,不可多迁异类所缘修三摩地。若换众多异类所缘修三摩地,反成修止最大障碍。”宗喀巴说:“比较重要的是,如果尚未得到想要的定时,只许缘一所缘,不能缘很多其他多种不同类的所缘来修定。如果改换很多异类品,则成为修止的最大障碍。”这是宗喀巴为了让学人堕入密宗双身法而设的方便,先叫学人从缘佛像5开始,不能缘其他不同类的影像;再把记忆在脑海中的意识念心所所成就的“依于佛像而生的内相分影像”当作真佛,再依自称“比佛更高超的喇嘛上师们”之所教导,而妄想缘“佛在我心中,我就是佛”;如此建立以后,行者入密后再缘天身、缘本尊,就容易而不会抗拒了;乃至再进一步规定男性密宗行者缘莲花(女性性器官)、女性密宗行者缘金刚杵(男性性器官)等等,最后缘于双身交抱的佛父、佛母乐空双运的影像,每天观想时间久了,行者就会说服自己愿意与喇嘛或其他异性行者合修双身法,就成为理所当然了;以此缘故,当然要教导密宗行者观想单身佛像,然后渐次引入双身法佛像的观想,最终达成说服行者愿意合修双身法之目的。
注5 初期先缘单一佛像,其实到了最后就是要缘男女性交的双身像。
至于如何缘佛像呢?《广论》同页有说:如是初得摄心所缘之量(按:一所缘之量),谓先次第明了攀缘一头二臂,身体余分及二足相,其后思惟身之总体。心中若能现起半分粗大支分,纵无光明应知喜足,于彼摄心。
#p#page_title#e#又359 页云:若所缘虽不明显,然于半分所缘持心,亦能速得妙三摩地,次令明显其明易成。此出智军论师教授,极为重要。他说:“缘佛像观想时,按次第先缘头,然后手臂,然后身体其他部分,然后两足,最后思惟总体。只要心中现起佛身部分的影像,虽然不是十分明显,纵然没有光明显现,也就可以了,然后于此所缘摄心安住下来。”
又说:假若所缘的佛像不明显,只要一半明显就够了,以此半分所缘来持心,也能够很快得妙三摩地,之后再来缘佛像就会很明显了。
只要先依序攀缘一个头、两只手,接著攀缘身体其余部分,就可得妙三摩地,并且还以所观想的佛像影像作为自己未来成佛的真正佛身,这是哪门子修定的方法?修定的方法及原理是舍,必定是越舍越清净、希求越少,越舍越单纯、攀缘越少,哪有教人越攀缘越多、越攀缘越广的道理?攀缘越多、越广时心就越散乱,怎能证得禅定!喇嘛教的这种观想法正如俗人所说:丈母娘看女婿,从头看到脚,越看越有趣,用在藏传喇嘛教─密宗自创的报(抱)身佛上,当然最是恰当不过了,但却与禅定止、观的修法背道而驰。
《广论》359 页说:若修密咒天瑜伽时,天之行相定须明显;乃至未能明显之时,须修多种明显方便。此中佛相若极难现,于前随一所缘持心,以此主要在得止故。又缘像修,若像不现任持心者,不能成办所乐之义,故须行相现而持心。又缘总身像时,若身一分极其明显可缘彼分;若彼复没仍缘总像,若欲修黄而现为红,显色不定;或欲修坐而现为立,形色不定;或欲修一而现为二,数量不定;或欲修大而现为小,形体不定,则定不可随逐而转,唯应于前根本所缘为所缘境。
宗喀巴将佛法名相的显色、形色等法,乱用一场,令人啼笑皆非;但这一向是藏传喇嘛教─密宗祖师无知又常用的手段,不足为奇。而且施设如此缘于佛像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人改修密咒天瑜伽的前行方便。天瑜伽修习,于藏传喇嘛教─密宗来说是很重要的;天瑜伽若不能成就,就不能受喇嘛教的密灌顶及慧灌顶,也就是对喇嘛所说还未完全信受,喇嘛当然就不敢贸然要求学人来双身合修,如果喇嘛觊觎美色而致“大贪”无法按捺,就会因为“慈悲”而强行实施双身法,于是爆发信徒被喇嘛性侵的社会案件;但是依喇嘛教的教义,若不能双身合修,就不能即身成佛,失去修密的意义了。天瑜伽是用观想之法,想像自己有广大天身,将来即以此想像而成的天身当作自己的佛身;这其实是宗教版的天方夜谭,因为佛身不是如此成就的。
例如《密宗道次第论》卷 3 说:如〈金刚手灌顶经〉云:“……当作是念,离语无意,离意无语,离意无身,意即是语,语即是意,天身亦即是意,语亦即是天身。若能如是信解无异,咒师便得清净之意,成就如是清净时,便能于一切时,见自身与天身,自语与天语,自意与天意相等,尔时即是安住正定。…… 6
注6 宗喀巴著,法尊法师译,妙吉祥出版社(台北),1986.6 初版,页60。
此段文字意涵是说:观想自身成为广大天身时,自己就真的成为天身了,就有了天正定,才能依次第进修脉风、明点等等,同样是以假作真。前说缘佛像是修天瑜伽的前行方便,其实与其说是缘佛像,不如说是观想佛像较为贴切些。当佛像的支分与总体观想成就,再观想佛像的形色、数量、形体、广大,说如此观想完成,修密咒乘的天瑜伽时,观想天之行相才能明显。总而言之,《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止、观之学,其目的不在于证得四禅八定,也不是想要使人证得实相般若,而是作为转入密咒乘修双身法的桥梁;因为观想有形相的佛像依旧是著相,如《金刚经》中开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都不应执著,而不论执著任何形相都绝对是修禅定的大障碍,而且也使人永远无法断我见、证初果,想要证菩萨果就更遥遥无期了,何况自称即身成佛。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