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见性与看话头(连载十八)----黄正幸老师
2015-04-18 03:18:35  类别:第092期
第三节 参究佛性时应远离对佛性的错误认知
这一节中的内容,不是为还没有破初参、还没有明心的人说的,是对明心以后的菩萨们说的。而且只针对慧力庄严的部分来说,不重复谈论定力庄严与福德庄严,因为前面已经说过了。
在这里,也要对学禅的大众提醒:对于 平实导师书中禅门三关的说法,应该相信,也应该理解正确的禅门三关的内容,不要随便相信悟错的凡夫大师的说法。
平实导师在书中说:
圣严师父二十余年来,说禅写禅,出版数十本禅书,讲得天花乱坠,读者亦是读得不亦乐乎,全部上当。然而师父这些禅书,从来言不及义,皆在意识思惟情解上面用心,根本不曾搔到痒处。禅门破初参之宗旨,既然唯是明心证悟,则当亲证真实心,方是证悟;第二关则须眼见佛性,合此二关故名“明心、见性”,此乃禅宗四众弟子公认之说,是禅宗真正参禅之四众弟子共识。今者圣严师父不在亲证实相心上用功,却只是在名相上作诸情解,未曾稍断我见与我执,根本不与解脱道相应;修习一念不生之功夫,却又至今未能证得欲界定、未到地定,初禅更无论矣。于禅宗之般若禅而言,复又未曾证得法界实相之如来藏心,何曾与禅法般若相应?何曾与三乘菩提之一相应?既与三乘菩提之见道及禅定皆不能相应,皆不能证得,则所说诸法皆是戏论,皆成言不及义之俗法。
这意思是说,对于明心与见性的差异,应该有正确的理解,才不会像圣严法师及果彻法师一样,把明心与眼见佛性混为一谈,否则即使练成看话头的功夫,还是无法明心或眼见佛性的,因为一定会把自己的知见弄得很混乱,连明心破初参都会受到影响。
第一目 佛性有没有智慧?
平实导师曾说:“譬如我们在第一章里面讲佛性是真如的作用,佛性无智,所以佛性不是法界体性智。” 1 “佛性是真如的作用”,许多人读不懂,是因为还没看见佛性。“佛性无智,所以佛性不是法界体性智”,
一样有许多人读不懂,也是因为还没有看见佛性的缘故。
注1、 摘录自 平实导师,《正法眼藏—护法集》,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二版四刷,2007 年12 月。以下皆同一书。
月溪法师说︰“法界体性智便是佛性,禅宗所谓本来面目。”月溪法师说佛性就是法界体性智,是猜测及思惟的想象,平实导师的说法则是实证后的现观。佛性为什么没有智慧,因为佛性只是第八识的一种自性,在十八界中运作,与六识的见闻觉知性同时在一起运作,在醒觉的时候是无法分离的,除非是睡熟或闷绝、死亡时。凡是智慧,不论是世间法或出世间法的智慧,全都是意识所有的,佛性是不会有世间法及三乘佛法智慧的;因为祂是直接运作而没有思惟的,是如来藏的自性而从来不在六尘中了知及思惟的,当然没有智慧,却是菩萨的意识觉知心在佛菩提智慧的来源之一;因为证得佛性时会出生另一种佛菩提的智慧,与明心所得的智慧不同。譬如,明心的人意识心会产生智慧,但是被明白的心如来藏,自己是没有智慧也没有无明的;佛性也是一样,眼见佛性的人会产生见性上面的智慧,但是被看见的佛性自己,却是同样没有智慧也没有无明的;所以佛性本身没有智慧,平实导师因此说:“佛性无智,所以佛性不是法界体性智。”
第二目 真如与佛性的关系
月溪法师说:“佛性究竟是什么样子?佛性叫作本来面目,又叫作法身,又叫真如。”又说:“佛性与灵性的分别,佛性就是本来面目。”2
注2、摘录自 平实导师,《正法眼藏—护法集》,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二版四刷,2007 年12 月。
佛性就是第八识如来藏显示出来的一种自性,但是善知识为了保护学禅者将来有机会看见佛性,都不会明说出来;以免学者尚未具足福德等三种庄严时就先参出来,成为解悟。一旦解悟佛性以后,根据 平实导师度人眼见佛性的经验,解悟的人这一世已经没有机会看见佛性了。所以明说佛性的意涵,就是在害人失去眼见佛性机会的恶人,末学当然也不敢明说出来,必须遵守善知识的教诲。
此外,真如与佛性的关系,也必须弄明白。如果没有先弄明白,参究佛性时也会自己胡思乱想,根本不可能参究佛性。譬如月溪法师说:“本体即最究极之实在,又叫实相,又名真如,又名佛性。”3 就是把真如与佛性混为一谈。其实,月溪法师连明心都没有,他一样是落入离念灵知意识之中,自认为已经证真如了。末学在这里只谈真如与佛性的关系,他懂不懂真如的事,就略过去不说。
注3、 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正法眼藏—护法集》,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二版四刷,2007 年12 月。
平实导师曾经辨正说:
真如是本体,佛性是作用。譬如灯与光—真如是灯,佛性是光。光从灯而生,但光不是灯;如果说“光就是灯”,那就错了。灯能产生光,但灯不是光,如果讲“灯是光”,那也错了。同理,真如具备佛性作用,但真如不等于佛性;佛性虽从真如来,但佛性不等于真如,佛性与真如非一非异。真如是本体,佛性是本体的作用,学禅的人和学佛的人必须弄清楚这一点。此师将真如与佛性混为一谈,他说真如就是佛性,佛性就是法界体性智,就是真如。他不明白真如与佛性的体用关系,所以就讲︰“佛性本自清净,如《华严经》所举九十九种譬如,已将佛性讲得清清楚楚,无可再为解说了。”接著便引述《华严经》〈十回向品〉云“譬如真如……”这是引喻失当。……因为《华严经》〈十回向品〉里面讲的“譬如真如恒守本性”等九十九种譬喻,是讲真如,不是讲佛性。佛性本自清净没错,但佛性不即是真如,不可将经典中讲真如的经文拿来比喻佛性。而且,法界体性智不是佛性。
关于《楞严经》中所说“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平实导师开示说:
上面所讲的那两句经文,讲的是真如,不是佛性。如果把这两句经文当作是在讲佛性,如此一直参下去,无量无数劫之后还是不能悟。因为这两句是讲真如,是说五阴之中有真─真妄和合,不即不离。“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是说我们能知能见的一念心,是无明的根本。我们知道这是无明的根本,知道祂是虚妄以后,我们才会以“知见立知”的这个妄心去寻找真如。真如不在能听能知能看的心中,若人想要从能听能知能看的心里面去找真如,他永远找不到。
当我们有一天知道了、悟了,也看见了这个不见不知的心,那我们就找到真如了。但是我们找到了真如真心之后,这个能知能见的妄心还是继续存在,并不因此消失掉。这能知的六七二识因此产生了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但这只是下品的转识成智而已。所以说,只有体用不分的人,才会说“这两句经文是在讲佛性”,真悟的人不会体用不分。
从 平实导师的开示中,很清楚为我们说明真如与佛性的相同和相异处。平实导师以上的开示中所说的真如,是依般若诸经和禅宗祖师的说法,以真如来指称第八识如来藏,不是第三转法轮中有时说“真如是阿赖耶识之真实性”。是因为第八识有真如法性,就以真如来指称第八识心,所以这里说的真如,是指第八识心如来藏阿赖耶识。知道这个前提,阅读 平实导师上面的开示时,就不会误会。
第三目 佛性会作主吗?
由于月溪法师乱说法,主张佛性会作主,因此 平实导师开示说: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还没有悟的人请注意:这意思是说,我们如果很清楚的知道,而且看见了那个看不见的,那就是涅槃本心,而不是说“见性以后由佛性作主”。佛性一向不作主,会作主的,在悟前是染污末那以及染污意识。见性以后转依—是清净末那及清净意识。也就是下品转识成智的平等性智的本体—清净末那在作主,清净意识配合祂,佛性是从来不作主的。4
注4 摘录自 平实导师,《正法眼藏—护法集》,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二版四刷,2007 年12 月。
平实导师又开示说:
此外,我们明心见性以后也不是佛性作主,佛性向来都不作主。我们悟前由染污末那作主,透过第六识去分别,时时刻刻在决定要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不明白真如的人就以为自己是主人,认为这个能思惟、能知、能作主的心就是主人。悟了以后由清净末那作主,运用第六意识的下品妙观察智作分别。他自己虽然是真正作主运作的人,但他不认为自己是主人,而把他所找到的真如前身—阿赖耶识作为主人。虽然悟了,他却继续以下品妙观察智和下品平等性智来主宰五阴,继续修道和过生活。
我们开悟时找到的真如,这时候还不叫真如,叫作阿赖耶识,因为还有异熟性及识种流注,不能成佛,所以不能称为真如。而这个阿赖耶识恒而不审,所以祂一向自己不作主。因为一向不作主,才能“本来解脱”。话说回来,佛性是真如之用—真如为体,佛性为用。在见性以后,佛性不论做什么,都是由清净末那透过阿赖耶识的识种来运作,佛性向来不作主。佛子万勿因为体用不分,犹如此师产生这种严重的错误。
已经明心的菩萨们,如果能把 平实导师上面的开示详细阅读,然后如理作意思惟清楚,对于作功夫以及将来求见佛性,应该会有帮助。因为到那时参究佛性时,就不会落入六识的见闻觉知性中,也不会落入处处作主的末那识自性中,在眼见佛性前必须修集的三种福德庄严具备时,就可以请求 平实导师引导参究的方向,只要一参究出来时就可以看见佛性了。
第四目 所有看见佛性的人都已经成佛了吗?
上面举证月溪法师对佛性的错误开示,以及 平实导师对他的辨正的开示;这些都证明月溪法师是不曾看见佛性的人,显示他对佛性是不能理解的,当然也谈不上看见佛性的事了。佛性是如来藏的某一种自性,这种自性是可以眼见的,相对于如来藏的其他不可眼见而能被体验到的自性,确实是有不同,所以 世尊特别提出来讲。而且具足了知如来藏的自性时,譬如妙觉菩萨悉达多太子明心时,大圆镜智现前,还是无法成佛;还需要天明之前眼见明星而看见佛性时,才能发起成所作智,这时才是真的成佛。释迦世尊不但这样示现给我们看,世尊在《法华经》中又如此说:“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意思就是如此,这个道理,平实导师宣讲《法华经》时已经为我们开示过了。坐道场就是开悟明心了,可是却还没有成佛,因为应该现前的全部佛法还没有全部现前,所以悟以后静坐十劫之间,不能成就佛道;也就是说,还得要等眼见佛性时,成所作智才会现前,那时一切佛法全部了然于心,成为世间解、明行足,才能真的成佛。
但是十住菩萨已经眼见佛性了,为什么还不能成佛道?那是因为大圆镜智还没有现前,所以眼见佛性时也无法使成所作智现前。必须悟后(明心与见性后),继续进修般若及一切种智,到了妙觉位时为了与众生同事的缘故,特地示现为凡夫,出家修行重新明心而生起大圆镜智后,再重新眼见佛性时才能发起成所作智,这时才能成佛。妙觉位以下的菩萨们,明心以后都还没有大圆镜智,眼见佛性时一定不可能成佛的。至于其他的部分,譬如十地应修的福德、智慧、禅定、神通等,眼见佛性的十住菩萨都还没有修得,连初地的无生法忍都不知道,何况能知道等觉、妙觉菩萨的智慧与功德,怎么可能一见佛性就成佛?所以,见性成佛的说法,只适用在最后身的妙觉菩萨身上,不适用于其他各种阶位的菩萨身上,这也是我们应该先明白的地方,才不会跟著别人“人云亦云”,自己乱了正知正见。
第五目 佛性是从见闻觉知转变成的吗?
月溪法师如此说︰“经云:‘佛性离见闻觉知’,若认见闻觉知是佛性,是大错的,是见闻觉知的脑筋,不是佛性,佛性离见闻觉知。”5
注5、摘录自 平实导师,《正法眼藏—护法集》,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二版四刷,2007 年12 月。
又说:“见闻觉知出维摩诘经。经云︰‘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读此可知见闻觉知全是脑根作用,与佛性相离甚远。”
平实导师辨正说︰
《维摩诘经》云:“法离见闻觉知”,不是“佛性离见闻觉知”,也没有经典说过“佛性离见闻觉知”。
《维摩诘经》所说的“法离见闻觉知”是说真如离见闻觉知,因为《维摩诘经》全经都是说真如,不是说佛性。佛性虽非一般人的见闻觉知,但不离见闻觉知,若离见闻觉知则不见佛性。真如离见闻觉知,佛性不离见闻觉知;若有人说︰“佛性离见闻觉知”,或说“见闻觉知与佛性相离甚远”,此人是没有眼见佛性的人;眼见佛性者,必知“佛性与见闻觉知非一非异”之道理故。
《大般涅槃经》卷32,世尊云:
“说佛性者亦如复是,非即六法,不离六法。善男子!是故我说众生佛性,非色不离色,乃至非我不离我。”(注:六法即是六入诸法。)
卷35,世尊云:“众生佛性,非内六入,非外六入;内外合故,名为中道。”故知佛性不离六入见闻觉知,佛性在一切见闻觉知中见故。卷7 云︰“佛告迦叶:实有杀生,何以故?善男子!众生佛性住五阴中,若坏五阴,名曰杀生。”若离五阴则不见佛性。若入涅槃或入无心定,亦不能眼见佛性,故佛性不离见闻觉知。从眼见佛性的体验来讲,佛性是不离见闻觉知的。古来禅宗一切眼见佛性的祖师也都不说佛性离见闻觉知,只有说“真如离见闻觉知”或“法离见闻觉知”,请佛子细加体察上述诸经典之意旨,当以佛说之大乘经典之见地为是。
#p#page_title#e#
平实导师开示说:
也不可说“见性以后,把见闻觉知一切知见都变为佛性”,佛性是本来具足,不是变来的;只是功夫不够的人看不见,慧力不够的人看不见而已;佛性一向都在,不是从见闻觉知变来的。《大般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许多经典都这么讲。既然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就可见佛性不是因为学禅、修禅、参禅而把见闻觉知变为佛性,所以佛性不是变来的,祂是本来就具足的。
我们见性以后就会看到—佛性与见闻觉知并存,佛性不离见闻觉知。见性后见闻觉知依旧是见闻觉知,没有变成佛性;佛性依旧是原来的佛性,没有和见闻觉知合并或把祂消灭。所以佛性不是变来的,不是从见闻觉知转变而来,是本来就具足的,因此“知见无见,斯即涅槃”,绝非他解释的那种意思,他错解经文了。
由此证明,佛性是本来就存在的,不是从见闻觉知转变成的;因为见闻觉知是生灭法,是如来藏入胎出生名色以后,才有六识,才能在六尘中生起见闻觉知。佛性则是本有的,一切时中都在运作;甚至人们眠熟、闷绝以后,眼见佛性的人都还能在这些人身上看见他们的佛性存在。这样证明佛性是与六识的见闻觉知并存的,就不需要把六识的见闻觉知修行转变为佛性,证明佛性不是从见闻觉知转变成的。六识的见闻觉知会断灭,在眠熟及闷绝时都会中断,中断时就不存在了;如果可以把会中断的见闻觉知修行转变成佛性,那样变成的佛性就成为生灭法,不可能成为永远存在的不生灭的佛性。佛性很难解说,对于眼见佛性不久的末学而言,对于尚未深入理解所见佛性的末学而言,即使挤破脑袋,也只能讲出一点点,实在讲不出什么深妙的内容。好在有 平实导师的深妙开示,引用出来以后,末学加上一点点浅白的说明,对于佛性是否从见闻觉知修行转变成的,大家就很容易理解了。
(待续)
下一篇:广论之平议(连载五十)----正雄居士
上一篇:苍天有眼(连载七)----郭正益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