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作者与受者的关系(四) 正伟老师
36、作者与受者的关系(四) 正伟老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
 
由 正伟老师开示
 

各位电视机前的菩萨们:

阿弥陀佛!

先问候大家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恼否?游步轻利否?众生易度否?

各位现在所收看的是佛教正觉同修会为各位所制作的“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的节目,也就是平实导师的著作菩萨《优婆塞戒经讲记》的导读。我们将一般初机的学佛大众,在持守戒律方面的问题,把它们分门别类,用简单易懂的说法,将其一项一项地演述出来。

前面一集的节目中,我们讲到了佛开示说:所谓的恒河是由河的两岸,加上中央的河水组合而成的,不能说恒河的南岸就是恒河,恒河的北岸也不是恒河,恒河的河水也不能够代表恒河,当然主管这一条河的恒河女神,也不是恒河。以此说明:恒河是由众缘和合而成的,哪一个部分都不能够代表整个恒河,它只是恒河所表现出来的一部分罢了,但是它们都代表了恒河的一部分;象征了众法都汇归于真如如来藏。

接下来我们继续解释:譬如有一个人,去辱骂了尊贵殊胜的人,因为他以恶口辱骂了贵人的缘故,官府就把他的脚给锁上脚镣。那我们能不能说,他的口去骂人,他的脚可没有犯罪,所以他的脚没有恶口的罪过,不应该被锁住。不能这样说嘛!因为不论是口或是脚,它都是属于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所以不能绝对的说,一定就是即作即受,或者一定是异作异受。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同一件事情,五阴身是即作即受,五阴身也是异作异受。

接下来经文说:【譬如器、油、炷、火、人功,众缘和合乃名灯明。汝意若谓“灯明增减”,是义不然。何以故?减故不增,来故无减;以次第生,故言灯增减。汝意若谓“灯是无常,油即是常;油多明多,油少明少”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油无常故,有尽有烧。如其常者,应二念住;若二念住,谁能烧尽?是故智人亦复说言“灯、明,即、异,五阴亦尔”:明即六入,油即是业;油业因缘,故令五阴有增有减、有彼有此。】“《优婆塞戒经》卷四”譬如一盏油灯,要能够发出光明,它需要加入灯油、装上灯蕊,然后燃烧灯蕊烧出火焰;还要维护这盏油灯不被熄灭,比方说,保护它不被风吹熄,灯蕊一截烧光了,要捻高灯蕊,灯油烧光了要加灯油;这些种种的因缘和合起来,灯才能够发出光明。也就是说,光明不是灯油,光明不是灯炷,光明也不等于火焰或者是这个维护,光明是众因缘的集合体。

佛陀接着说:如果你说“油灯的光明有增又有减”,这样讲并不正确。为什么呢?因为既然是减少了,那就不是增加,如果是增加了,那当然就不是减少,不能够同时又增加又减少;那是因为以前后次第的增加与减少,这一秒钟变得明亮,下一秒钟减少变暗,以顺序次第灯光出生,然后灯光减少,所以才能够说,油灯的光明有增有减。佛又说:如果你说:“对!我承认油灯的光明,是无常生灭的,但是灯油总是常法吧!所以油多光明就多,油少光明就少。”这样子讲仍然不正确。为什么呢?灯油本身是无常,不是常法,所以灯油有烧尽的时候,也有被燃烧产生光明的时候。如果依你所说,灯油是常法,那么灯油应该永远都不会烧尽,如果灯油是不会变异的常法,那么灯油就不能够被燃烧而产生光明,也就是灯油不会被烧,也不会被用尽,这两种想法应该常住不变。这里是说,如果灯油是常法,是永恒不变的法,那么灯油就是永远不会坏灭的法,那么就不应该被烧、被用尽;但如果说,灯油既然不会被烧,也不会被烧尽,灯油常住世间,那么油灯里面又是谁在烧尽,而化出光明呢?显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嘛!所以有智慧的人会说:油灯和光明两者,是一也是异,是同一法也是不同的法。因为光明是由油灯的各种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但光明不是油灯,油灯也不是光明,可是离开了油灯也就没有光明。

五阴身也是这样的,六入就是光明,有六入才能对六尘清楚的了知;业种就是灯油,有了如来藏所执持的业种、业力,使得有情产生了五阴身前后相续不断。有了五阴身,就能让六入得以生起而能运作。这里六入就是六识的运作,比方说有了眼根、色尘、眼识,根尘识三者和合而运作了,使得我们能够看到东西,我们看见了,这个就是眼入;同理,听见了就是耳入;乃至于意根触法尘生意识,了别法尘的内容,这就是意入。所以六入就是指运作的六识,也就是十八界。在这儿,佛的意思是说,有了如来藏执持了过去的业种、业力,这就如同灯油,于是就会出生了六入、十八界,这就如同灯油所出生的光明,五阴十八界是业种的显现。但是不能说,五阴十八界就是业种,业种也不是五阴十八界。由于有了业种,也就是有了灯油的缘故,就会使得众生的五阴,有种种的增、减,就好像光明有增有减那样;有了油就有了光明,有了如来藏的业种,就有了五阴十八界的出生,这就叫作“有彼即有此”。

佛在这个地方说到“有彼即有此”;但是今天很多的法师大德,都误解了这一句话,以为有彼有此,是指相对的因缘法,比方说油灯、灯炷、灯油之间,它们叫作有彼有此,这就是因为知见错误而误解了佛陀的话。佛所说的有彼有此,彼与此指的是业种与六入、十八界之间的关系,因为业种才能出生万法现象界,而不是一个现象的本身就会出现另一个现象。这又好像是世间人不懂这个道理,所以会认为吉兆、凶相,认为日蚀、月蚀、手纹、面相可以出生吉凶。其实这一些都是五阴十八界中的现象罢了,现象界彼此之间是不能互相出生的,而是由业种才能出生现象。

在南传佛教的《本生经》中,记载着这样的故事: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结夏安居的时候,王舍城里面,有一位看相算命的婆罗门,这一位婆罗门认为,被老鼠咬过的衣服是很不吉利的,而且还会带给人危险。不但自己不能穿,也不可以给别人穿,不能放在家里,更不能用手去碰触,如果不尽快的把它丢弃,就会给整个家族带来可怕的灾难。有一天这位婆罗门发现,自己箱子里的新的这个筒裙被老鼠咬破了。筒裙,是说印度人的传统衣物,是用一块布料围起来的,这个叫筒裙。于是他就连忙对儿子说:“孩子!箱子里的筒裙被老鼠咬破了,你别让佣人拿去,他们会缝缝补补又拿来穿,这会导致灾难的。所以,孩子!你要亲自把它拿到坟场里去丢掉,而且还得注意,千万不要用手去碰它,你就找根棍子夹着它去丢吧!”

这一天早晨,正好是释迦牟尼佛外出的日子,祂预知婆罗门与他的儿子,所以就来到了坟场的门口等待。这个时候婆罗门的儿子就用竹子夹着筒裙来到坟场,小孩子一甩,就把棍子和筒裙都丢掉了,转身就走。释迦牟尼就上前对孩子说:“小施主!这筒裙你要丢了吗?”小孩子回答:“是的!我不要了。”“那这么说,这个筒裙已经是无主之物了,就让它作为我们僧侣的袈裟吧!”释迦牟尼就捡起了被老鼠咬过的筒裙就走了。小孩子看到了就慌忙地叫道:“乔达摩长老!这是被老鼠咬破的不祥之物,使不得啊!使不得啊!”但佛陀就用手拿着筒裙回到了竹林精舍。小孩子看没能留住佛陀,于是就赶快回去告诉爸爸,刚才发生的事情。婆罗门听说是佛陀拿走了这个破筒裙,心中就惊慌了起来。这一位婆罗门乃是王舍城中有名望的贵人,他以看相、算命灵验闻名,因此他听到了释迦牟尼捡走了破筒裙,就想到:如果乔达摩长老穿了这一条筒裙,会引起灾难的,会毁掉整座精舍的。他就急忙带着儿子,拿了一大堆的筒裙到竹林精舍,恭敬地对释迦牟尼说:“乔达摩长老!听说你捡走了坟场里面,被老鼠咬过的那一条筒裙,请您千万不要穿它,会给您和整个精舍带来灾难的,请您把它丢了,我这里带来一些全新的筒裙,就供养给您吧!”这时,释迦牟尼佛说:“婆罗门!我们是出家人,出家人不在乎衣服破旧,我们并非今天才如此作,从过去生以来一直就像如此,我们从坟场、从垃圾堆、从马路上捡来大家丢弃的衣物,不会有灾难落在我们头上的。”

接着,释迦牟尼佛就向婆罗门讲述了前世的故事:在过去,王舍城在达密考国王统治的时期。当时,释迦牟尼佛是一位婆罗门的贵族,他很早就出家了,在寺庙中修成了禅定与智慧。有一次这一位法力高强的长老,下山到王舍城去化缘。国王知道以后,就请长老到他的御花园里休息,长老就留在御花园里。那个时候,王舍城就有一位非常有名气的算命师,他也同样认为,被老鼠咬过的衣服不能穿,毎当衣服被老鼠咬破了,就赶紧叫孩子丢到坟场上去。但是这一件破衣服,却被这一位长老捡回来到御花园里。小孩子看到了长老捡走了衣服,回家告诉父亲。算命师一听是国王供养的长老,捡走了这一件破衣服,心中非常紧张,也同样的带了一些新衣服,来到了御花园,要求长老不要再穿这个被老鼠咬过的破衣服。可是长老回答说:“我不相信那种说法,在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所听到的、所看到的事相,如果说它会导致灾祸出现的话,那么即使是佛陀、辟支佛、菩萨,也不会赞同的。有智慧的人,不应该把任何事情看成是祸或是福,而去占卜吉凶。”接着长老就为他们父子,说了许多佛教的道理,算命师父子俩才觉悟到自己的错误,从此他们抛弃了外道,归依了佛法。

释迦牟尼佛说完故事后,对面前的婆罗门父子说:“婆罗门啊!外道把日蚀、月蚀、流星殒落等等的现象当作是不吉利的;把梦中看到的事情,或者是手纹、面相,拿来算命占卜吉凶,这一些都是不正确的。实际上算命师自己,并不懂得什么是吉祥,他所作的正是违背了吉祥,是邪恶的帮凶,像这样的作法会受到罪业的,来世就无法再回到人间。”婆罗门父子听到了佛陀的开示之后,从此就抛弃了异端邪说,归依了佛教。算命师父子,就是现在的婆罗门父子;而过去的那位长老,就是现在的释迦牟尼佛。

从以上的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切的现象都只是业种的显现,并不是说这一个现象,导致了下一个灾祸。把老鼠咬过的衣服把它丢了,也不会对下一个灾祸有任何的影响。现在佛门里很多的法师大德,就如同那一对愚痴的婆罗门父子,他们说“这一个缘,导致了下一个缘的出生”;这样说,就好像说穿老鼠咬过的衣服会导致灾祸,然后说这就是佛所说的“有此有彼”。各位看看,这不就是穿着袈裟的佛门外道在说邪教导吗?这样子的邪教导会误导佛弟子,把现象当作是因。其实老鼠咬过的衣服,只是一个现象,现象是一个缘而不是因,他们却把缘当成了因,然后说这就叫作缘起性空。然而,佛本来的意思是说:“如来藏才是因,所有的事件都是如来藏中的业种的现行,所以才可以叫作有此有彼,有此如来藏故有彼十八界。”这样子,观众朋友听完了佛陀的开示,以后就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来,哪一些人是披着袈裟,隐身在佛门之中的外道婆罗门父子了。

接下来经文接着说:【如有人说阿坻耶语,是阿坻耶久已过去,不在今日;世人相传,次第不灭,故得称为阿坻耶语。智者亦说:“是阿坻耶语,非阿坻耶语。”虽复是非,俱不失理。五阴亦尔,亦可说言即作即受,异作异受。有人巨富,继嗣中断,身复丧没,财当入官;有人言曰:“如是财物,应当属我。”官人语言:“是财云何异作异属?”是人复言:“我是亡者第七世孙,次第不断,云何是财不属我耶?”官人即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智者说言:“五阴亦尔,即作即受,异作异受。”】“《优婆塞戒经》卷四”如同有人会说阿坻耶语,也就是上古时代的梵语。这个阿坻耶语呢,是上古时代人所说的话,现在今日已经没有人使用这种语言了。但是因为世间的人代代相传,次第相续的传下来了,所以还是有少数人会讲这种阿坻耶语。有智慧的人可以说:“现在的人说阿坻耶语,这是阿坻耶语,也可以说这不是阿坻耶语。”因为就现世而言,已经没有人使用阿坻耶语了,这种语言只有上古时代的人使用,而上古时代的人都已经死了,所以现在的人所说的阿坻耶语,已经不能叫作阿坻耶语。但是有智慧的人也可以说,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人使用阿坻耶语了,但是由于代代相传,现在还是会有人说那种上古时代的梵语。所以,说是说非都有它的道理。

而五阴身也是这样子的,可以说前世与后世的五阴身是即作即受,也可以说是异作异受。

好!今天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为各位介绍到这一边。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浏览量 84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