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由佛教正觉同修会为各位准备的电视弘法节目“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系列,这是以 平实导师的著作《起信论讲记》为蓝本,内容主要为宣说佛法的根本大意,特以心生灭门与心真如门一心二门之内涵为主轴展开,铺陈法界实相理体如来藏、八识心王与三乘菩提修行的关联性,宣示成佛之道精神所在一切种智的内涵。
这一集我们要从《起信论讲记》第五辑第326页开始,与电视机前的菩萨们一同来探讨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当中对于佛法中有关修止的开示。为了让各位菩萨能在听法的过程当中,可以更方便、更容易的以这部《大乘起信论》及 平实导师《起信论讲记》所开示的法义内涵,掌握其中佛道修行法门的要义,作为进入佛门内门修行的导引。在此,为各位菩萨延续论中前面所论述的法义精神,简单说明止观在佛法修行法门中的定位。
回顾本论一开始,马鸣菩萨开宗明义宣示造此论主要的原因是:
为欲发起大乘净信,断诸众生疑暗邪执,令佛种性相续不断故。(《大乘起信论》卷1)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明白,菩萨一心以其菩萨的悲愿及智慧,救护充满了疑暗邪执的众生,令众生能得究竟解脱。因为菩萨透视了众生何以无法出离三界生死、六道轮回的问题所在,以及所遭遇的困境,也透视了二乘人无法成为菩萨、无法成佛的原因及心态;归咎其因,就是因为对于大乘佛法的根本—法界实相—的无所知悉、或者错会意旨,乃至对世间无常相的不了知。以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世界与有情生命,乃至妄想分别执著依无情的器世间及有情的五阴世间,而直接、间接衍生的一切法;对这些法因透过接触领受而有所贪爱,乃至因为对这些法或得、或失等情绪,而有诸多烦恼,进而造作种种三界后有的善、恶、无记业行,所以不得出离生死之苦。
因此,此处提到“发起大乘佛法的净信”的重要性,是对于所有想要离一切苦的有情众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功课。无论现在您对这个议题是否有所相应,是否感兴趣,是否认真思维过,是否认真的想要去寻找解决之道,这样的问题,在所有生命中一直都是存在的!而不只是针对想要成就佛道的大乘行者才应当关注,才需要解决的议题。二乘解脱道、外道凡夫修行者,乃至一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生存庸庸碌碌一生的芸芸众生,其实因为生命的存在,无时无刻都正面临无止尽的生死问题,也都会遭遇难以承受的苦境与难处。但是,若想要对大乘深妙法义发起净信,而能离一切苦、得究竟乐,首先就得对大乘佛法的真正意旨有正确的认知理解。因此,才能透过相应正理的修行法门,达到离苦得乐、涅槃寂静的目标;也才能成为菩萨生生世世无怨无悔、无所畏惧菩萨行的支持力量,成就令佛种性相续不断的目标。而这样的信,才能算是真正的大乘净信,对于学佛而言,也才具有实质正面的意义。
能够成就佛道的佛法,肯定不会是被误解、被附佛外道思想渗入的假名佛法,也不会是被世俗浅化的表相佛法,乃至不会只是被曲解窄化成小乘急证解脱为终极目标的罗汉法。因为企图透过这样不符圣教量—佛陀教法—的修行,都不能得到佛菩提道的佛法修行能离一切苦、得究竟解脱的实质义利。因为所信奉受持的错误法义,必定会造成对于修行核心价值的扭曲,因而对修行的法也会产生错误的期待,而得不到正确结果。
为了那些尚未对正法心得决定的人,要如何增长他们的信根、发起信力?当以佛法僧三宝,以及菩萨一切修行的根本——法界实相真如理体,以这四种大乘佛法修行者必然深心净信的对象;满足了这四种信,才能说是信心具足。马鸣菩萨说:
信有四种:一、信根本,谓乐念真如法故。二、信佛具足无边功德,谓常乐顶礼、恭敬、供养,听闻正法、如法修行,回向一切智故。三、信法有大利益,谓常乐修行诸波罗蜜故。四、信正行僧,谓常供养诸菩萨众,正修自利利他行故。(《大乘起信论》卷2)
而要成就这四种信的五种行门,乃是针对未见道菩萨所需的修行资粮,此处确切地来说,是如何能令菩萨十信位满足的法,乃至说是大乘见道前都应当修习的法。
这五种行门便是菩萨外门广修六度万行的前五度,所以马鸣菩萨说:“修五门行能成此信,所谓施门、戒门、忍门、精进门、止观门。”(《大乘起信论》卷2)我们在此要为大家宣说的部分,就是五门行当中的第五个行门:止观门,也就是相当于六波罗蜜当中的第五度“禅定度”。只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禅定,所指的内涵大多说的是四禅八定;但四禅八定只是止观中的一小部分,而修习止观的内涵不是只有禅定。对于止观的修行必须有的基本认识,如前所说,既然这是菩萨六度万行的其中之一个行门,是在菩萨道修行上满足十信位所应修行的资粮,修行止观的行者当然不能违背前四度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的修行,也不能违背对于法界实相真如理体如来藏与三宝的净信。单纯的对止观修行法门这个部分而言,在修行之前,也必须对止观的内涵有正确的认识。简单地说,就是要了解究竟什么是止?而什么是观?而要以这个前提来修行止观才是正确的观念与心态,所有努力的修行也会功不唐捐。
在《起信论》里面所说的“止”的意思是“息灭一切戏论境界”,指的是实证般若实相的离一切世间戏论的境界;而“观”的意思“明见因果生灭之相”,指的是现前观察世间万法皆由实相因第八识如来藏心出生,一切善恶业也都由如来藏记存的智慧现观。在这里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这里说的止,是心得决定、无所怀疑住于如理作意的第一义谛智慧“明见”境界,而不会单纯的是四禅八定的定境修证。因为禅定的止与实证解脱智慧无关,更与实证般若智慧无关,只是将觉知心制心一处、安住在定境中。纵使证得四禅八定的最高境界——非想非非想定,仍然还是世间中的定境,仍不脱世间戏论,所以不是马鸣菩萨所说的能“息灭一切戏论境界”;既然无法离开戏论,便仍在生死当中尚未解脱。
马鸣菩萨在这里对于止观的开示,是佛法般若实证智慧上的心得决定、心不动摇的止,显然对于许多将止观一味解释成静坐禅定、一念不生的说法,无疑的作了一个当头棒喝般的破斥。因为这样狭隘的将止观解释成静坐求一念不生,事实上是对于佛法的内涵并非真正的如实了解,其实是以定为禅,而又证不到禅定境界的错误行门。因为这样既不能真正的证得“息灭一切戏论境界”第八识清净寂灭相,更不能“明见因果生灭”如来藏出生万法功德相。如此的止观修行,智慧不能出生,不但佛菩提般若智慧不能生起,解脱智慧也不能生起,疑暗邪执的无明愚痴情况丝毫不能稍减;如此,如何能够因为止观的修行而发起对佛法僧三宝,以及对法界实相心真如不动摇的信心呢?更不用说这样的止观修行能得到佛法离一切苦、得究竟乐的义利!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没有建立正确的知见所导致,当然没有办法以智慧正确地来修习止观。
马鸣菩萨在论文的开始“作因分”提出了造《大乘起信论》的八个因缘,其中的第六因缘:“为令众生修正止观,对治凡小过失心故。”(《大乘起信论》卷1)我们更能确切的知道此处止观的修行,不但不是狭义的四禅八定,而且是特指大乘实相般若智慧的止与观。因为菩萨经过参禅的过程而明心开悟,亲证法界实相心如来藏,般若正观现在前;由于实证本来自性清净的如来藏心,获得真实如如的现量亲证功德,因此实证的菩萨心得决定而不有所怀疑,也不会因为任何的大师说法而转易动摇。所以,马鸣菩萨在后面的论文也提到:“以离真如不可得故。”(《大乘起信论》卷2)因为可以现前观察:一切法都是如来藏心真如所出生,离开心真如,一切法都不可得。因为实证般若而生起这样智慧的菩萨,想当然耳能心得决定而不动摇。
另一方面,长期以错解的小乘阿罗汉法当作是佛法根本,以解脱道代替成佛之道的现象,横行近代的整个佛教界。本具菩萨种性而欲求佛道的佛子们,要如何能不被这样世间佛法威权思想所绑架?又要如何能对治凡夫不能断我见、我执,贪爱五欲的过失心态?又要如何能对治小乘恐惧生死、害怕隔阴之迷,不愿发心生生世世在人间救度众生的过失心态?也正是因为这个实证佛法本际如来藏的“止观”功德,所以马鸣菩萨在本论稍后也提到:“若不修行此三昧者,无有得入如来种性”。(《大乘起信论》卷2)也就是说,真正的进入如来种性,要从大乘别教菩萨找到心真如才算是刚开始进入;而明白这样的道理,进而有更多的菩萨实证心真如的真如三昧,才能“令佛种性相续不断”。因为现见法身如来藏真实如如清净而能出生一切万法功德相,如此入如来种性,便不会退转于二乘声闻人的畏惧生死,畏惧三大阿僧祇劫菩萨修行、急证涅槃的心态,也不会再堕入凡夫的邪见当中。
也正因此,通过对于真如三昧的亲证,“为令善根成熟众生不退信心,于大乘法有堪任故。”(《大乘起信论》卷1)因为真如三昧的亲证智慧,能“究竟折伏一切烦恼”,不单是一念无明的烦恼渐次伏灭。而因真如三昧的亲证,也因此能够分分伏灭无始无明的障碍令信心生起,所以说“信心增长速成不退”。至于因为福德、智慧等因缘尚未成熟而未能得证真如三昧者,也就是所谓“善根微少众生”,对于佛法僧三宝的善根还不是很具足的人,也能透过对于真如三昧内容真实义理的熏修,“发起信心至不退”。至于修行真如三昧也因为“调伏自心离三毒”,没有贪、瞋、痴的粗重烦恼的系缚,得到十种“令众生消除业障”等现身利益。
此外,我们还必须强调的是:对于修止观的法门,止与观不能分开单独来说的,或者单独修行的;因为止与观这两者是互补的,若是止或者观无法两者皆具足,就无法成就佛菩提的修证。不但是智慧上的修证,禅定的止观也是如此。马鸣菩萨的开示是这么说的:“是故止观互相助成,不相舍离。若止、观不具,必不能得无上菩提。”(《大乘起信论》卷2)因此,我们在对于《大乘起信论》这段修止的开示当中,就应当以这样的理解作为前提。对于论中所说:
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虚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分别想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不生不灭皆无相故。(《大乘起信论》卷2)
便可知道所说的修止的法门,指的是依心真如三昧,大乘般若“大止观”的正修。
帮助对治散乱攀缘心能制心一处的方法,只是为了见道等智慧的方法手段,而不是目的。修学佛法的主要目的,是要能解脱生死、能证菩提,能成就四智圆明、究竟涅槃、圆满一切种智的佛地果证。这个目的的实践,却要从断我见、我执,断除无明上着手;而在成佛之道、佛菩提的修证上,更要有法界实相真如心的实证为前提。在这些修证的过程当中,需要辅助的方便法,以制散乱心于一处、令心一境性,进而以智慧除灭种种无明烦恼,这就是所谓“先以定动,后以智拔”的止观修证方便法门与佛法证悟菩提的道理。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说明到这里。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