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您正在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兼论唯识学的最早根据”单元。今天我们再接续着上一集所谈的“离心、意、识故名涅槃”的相关法要。我们对于从上一世意识暂灭后,仍然想要在未来世继续现起的作意来看,二乘法应该以“未来世意识名为意、过去世意识名为心”才能契符。因为未来世意识完全是缘于想要继续存在的意识作意而被意根转持同一作意才能继续在未来世中现行,所以平实导师对二乘心意识总是主张:过去世意识名心,未来世意识名意。过去世的意识确实曾经存在过,然而已经过去而不再存在了,却不可以说祂不曾存在,所以名之为心;但是终究不能说过去世意识灭除后,仍然会有想要继续现行的作意继续存在,所以多数二乘罗汉主张过去名意的说法并不正当;少数阿罗汉主张的“未来名意”比较契理,比较符合圣教。由于实证四果者永远是少数人,如是正说当然也比较少。
我们来言归正传。三世意识的虚妄性,在四阿含解脱道中是常常被 佛陀开示的法义。意识觉知心虚妄,因为是缘生、缘灭之法,故不是常住法;只有常住的心体,才能存在于常住而不断灭的无余涅槃中;所以生灭法的意识觉知心,绝不可能入住于常恒不变的无余涅槃境界中,由于这个缘故,佛说:三世意识灭除,才是无余涅槃;这当然是与古时中国禅宗祖师说的“离心意识参”的精神相同。假使参得的心体是三世中的意识心,那是无法生起实相般若智慧的,当然必须远离三世意识心的方向来参究禅宗的般若禅。对于心、意、识的虚妄性,若不能加以了知及观察,就无法实证般若智慧,乃至二乘断我见的智慧都是无法生起的;但这并不是末法时代的今天才有的现象,而是 佛陀出现于人间之前、之后都一直存在着,譬如《杂阿含经》卷12中有说,让我们来直接看这个语译如下:
如是我闻,一时 佛陀住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 世尊告诉诸比丘说:“愚痴而不常听闻佛法的凡夫们,对于四大所成的色身生起厌患,离开了想要永远保有色身的欲望,背舍了对色身常住的欲望,却都不是对识阴厌患、离欲、背舍。为什么会是这样子呢?他们能看见四大之身有增、有减、有取、有舍,但是对于心、意、识—这个是过去意识名心、未来意识名意、现正了别中的意识名识—那些愚痴无闻的凡夫们总是不能生起厌恶心,不能远离使意识常住的欲望,不能解脱于意识心。为何这样子说呢?他们在无明所罩的漫漫长夜无尽生死中,总是对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的意识觉知心,永远保护、爱惜而被系缚在这个意识觉知心的自我之中;有时得到了意识觉知心、或是入胎而取得了意识觉知心,就说这个觉知心意识是真实的自我、或说意识心是我所有的心,或认为是意识觉知心与真我相在而混合为一体;由于这个缘故,愚痴无闻的凡夫们,就不能对意识觉知心生起厌恶,就无法远离想要使意识常住的欲望,不能背弃及舍离意识觉知心的自己。愚痴无闻的凡夫们,应当宁可被四大所成的色身系缚为自我、或是自我所有的法,而不可以被意识觉知心系缚为自我、或是自我所有的心,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由于四大所成的色身,可以看见的是能够住于人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乃至百年之久,如果善于消食与善养息,或者也有人可以再稍稍的增加几年寿命,但终究是会坏灭的;到了死亡时,就自然会知道色身是无常的,不应该宝爱、珍惜与执著。可是那个三世觉知心的心、意、识,却是日夜时刻都在剎那、剎那转变着,一直是不断转变祂的所缘而异生异灭;就如同猕猴游戏于林树之间,在很短时间中,不断的处处攀捉枝条,若是放舍了一个枝条就随即又抓取另一个枝条,不断的转换着;那个三世意识的心、意、识,也像猿猴的情况一般,都是不断在转换祂的所缘而异生异灭。”但是凡夫众生们却无法察觉出来,所以不可以宝爱、珍惜三世的意识觉知心,以免永远被意识觉知心系缚。
“多闻的圣弟子们,在各种缘起法上,善于思维及观察这个道理;以所谓的乐触—因为乐触不是究竟乐,所以用‘所谓’二字—为缘而产生了乐受,当乐受的觉知存在时,多闻的圣弟子们能如实了知乐受的感觉存在着,可是那个乐触消灭时,由乐触为因缘而出生的觉受也就跟着消失了,所以乐触的觉受是缘生法,不是真实法;因此现观而使觉知心对乐受的执著止息了,心中是清凉而无热恼的,烦恼就息灭而不存在了。如同乐受一样,对于苦触、喜触、忧触、舍触等因缘而出生的苦受、喜受、忧受,乃至出生了舍受,也是一样的道理;当舍受感觉存在时,要如实了知舍受感觉的存在,当那些舍触消灭时,那个由舍触为因缘而产生的舍受,也跟着消失而不存在了,所以舍受也是缘生法,是虚妄不实的;这样现观以后,对于苦受、忧受、喜受、舍受的执著就与乐受一样的止息了,心中不再有贪着而得清凉,贪着五受的烦恼止息而不再存在了。那多闻的圣弟子们像这样子思维:‘这些觉受,都是由触而出生、由触而生起乐受,就被触觉所系缚了。由于那些种种触觉而产生的乐受故,各个众生就领受了快乐的感觉;种种的触乐灭失时,种种所领受的快乐也跟着灭失而不再存在了。’这时的攀缘心就止息了,心中清凉而无热恼的,意识觉知心由此现观所得的智慧而止息了,不再想要一直不断的出生了。就像是这样子,多闻的圣弟子们对于色身生起厌恶心,对于受、想、行、识阴也一样生起厌恶心;由于厌恶的缘故,所以不再爱乐五阴了,不爱乐五阴的缘故就解脱五阴的生死系缚了。他们已经获得解脱而了知及亲见:‘我的出生到此世已经穷尽了,清净行已经建立了,解脱道上所应该作的事情,都已经作完了。’他们自己很清楚的知道,已经不会再领受后有了。”佛陀说完这一部经以后,诸比丘闻 佛所说欢喜奉行。
由这一段经文中的开示来看,一般众生都是宝爱色身,不知道色身不可爱;所以就会有许多外道修行人锻炼色身,希望色身久住不死成为地行仙,这都是虚妄想;也有外道想要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又如藏密祖师误以为观想出来的天身真的是天人色身、又误认观想出来的色身可以常住不坏、又误以为观想所得的虹光身是实有法而可以久住不坏。这都是冀望色身久住,或期望色身转变成为非物质身而能久住不坏,这些人都是愚痴人。
然而还有佛门中的修行人,知道外道们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所以对任何种类的色身都不再产生求其常住的想法,却在另一方面产生愚痴,根本不知道识阴及受、想二阴的虚妄性,总是落入识阴及受、想二阴中。这是不乏事例可寻的,自古至今都一向如此;从西天的应成派中观师鼻祖佛护开始,后又别传到西藏的应成派中观及自续派中观,亦如弘传到中国的倶舍宗、以及古今中国禅宗的错悟者,莫不是堕入识阴之中而无所觉知。乃至今时海峡两岸的禅宗大师,历经平实导师多年来不断的破斥意识心,而如今仍然不肯放弃意识觉知心境界,仍然以意识离念而自以为悟,死不认错,并且不肯稍微停止误导众生的恶行。而他们对于真正正法的弘扬及真正利益众生的法义,仍然在努力加以抵制,与 佛陀在这一段经文中的开示一模一样,毫无改变,都是可怜愍者。
一切佛门真正修行解脱道的人都应当对识蕴-特别是识蕴中的“意识”-产生厌离,方能取证有余涅槃;舍寿时应当灭除识蕴而永不复生,才能取证无余涅槃。识蕴者是说有念的觉知心、离念的觉知心,即是佛门凡夫大师所谓之离念灵知心,都是属于欲界识阴所摄,层次仍然极低。若有人证得初禅、二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定,定境中绝五尘、也无语言文字妄想,此觉知心仍然是识阴中的意识所摄境界,都是尙未能灭除识阴虚妄境界的,更何况是欲界中离念灵知心境界?当知是少闻凡夫众生的世俗境界-不离我见-都不可取。有智之人应当尽速远离凡夫大师们所教授的错误知见,另从全新的知见学起,才能在阿含道中有所增益,乃至现断三缚结而成初果人。
虽然说这是现代声闻佛法中的全新知见,但其实都只是 佛陀早已说明过的正确知见了。但是相较于百年来的凡夫大师们普遍传授的错误知见,与他们的错误知见迥然不同。您当然难免会误以为平实导师所说都是全新的知见,其实只是不曾被那些凡夫大师们所知、所传授过,但古时 佛说的阿含道法义,却是本来就如同平实导师所说一般无二。譬如《杂阿含经》卷12第290经所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于四大色身生厌、离欲、背舍,但非识。所以者何?四大色身现有增减,有取、有舍;若心、若意、若识,彼愚痴无闻凡夫不能于识生厌,离欲,习舍,长夜保惜系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痴无闻凡夫不能于彼生厌,离欲,习舍。”
愚痴少闻的凡夫大师们,总是被二千五百年前的 佛陀预记着,至今仍然不能逃脱于 佛陀的预记:总是只能于色身生厌、远离色身久住之欲、背舍色身久住之想;却都是对识阴—特别是对意识离念灵知自己—永远不乐于断离,不离意识常住的妄想与欲求。都不能厌恶意识自己的存在,又如何能证得断我见、断三缚结的初果解脱见地呢?更何况是三果乃至四果的取证?衡量当代南传、北传所有大师们,传授的常见外道证悟内容都是欲界五尘中的离念灵知心,都不能远离三世意识的执著与自爱,不正是 佛预记的愚痴无闻凡夫吗?这已经很清楚的证明当年 佛陀以上的开示,确是真知灼见;由此可见平实导师十余年来的破斥意识境界,绝对不是个人的创见。
譬如同经,佛陀所说:
愚痴无闻凡夫,宁于四大色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识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见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少过。彼心、意、识日夜时克须臾不停,种种转变,异生异灭;譬如猕猴游林树间,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彼心、意、识亦复如是,种种变易,异生异灭。
因为不容易觉察出来,所以不应该宝惜三世的意识觉知心,以免永远被意识觉知心系缚。所以“过去心、未来意、现在识”这个意识觉知心,永远都是如同猿猴一般,放一取一,世世不断重演这个攀缘的戏码;这是一切修学阿含道求取解脱者,都应该特别注意的一点:一定要特别观察意识心的生灭性、缘生性、无常性、苦相应性、不离苦性、不久住性、一世住性。能特别现观意识心的这些特性时,我见就不得不断离了,初果就不求而自得了。因为时间关系,留待下一集解说。
祝愿:福慧增长,学法无碍。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