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菩萨尽、无尽解脱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三) 正文老师
113、菩萨尽、无尽解脱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三) 正文老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
 
由 正文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我们继续要跟各位来说明“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门”,我们“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门”是依止着平实导师的《维摩诘经讲记》来作说明的,我们在这四集里面,在跟各位说明的是菩萨的“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也就是尽、不尽解脱法。

我们上集讲到说“得念总持所闻不忘”(《维摩诘所说经》卷3),菩萨在证悟以后,听到善知识解说如来藏诸法的妙义之后,因为可以如理作意地说明,所以就能够总持如来藏的义理;因为如来藏的法能够现观,所以是属于家里法,所以能够获得这一部分的总持,也能够为人解说诸法,不用再自己去强记死背这些法义,因为是现观而来的。

继续说明“善别诸根断众生疑”。随着不断地悟后进修,智慧愈来愈通透,就能够从众生的言语表现当中观察众生的根性,随着能够观察众生根性的缘故,也就渐渐能够为他们断除疑惑。那断除疑惑有哪几种呢?有声闻种性所要断除的疑惑,所以就为声闻种性的人,为他们解说二乘法的疑惑;为大乘根性的人,为他们说三乘法的疑惑。

什么叫作“以乐说辩演法无碍”?因为菩萨有能力善观众生根器的智慧、也有智慧为众生断除疑惑,因为有度众生的法乐,所以就有乐说辩才演法无碍、乐说无碍——可以为众生宣演种种法义,这里面包含了两个意涵,也就是说:当菩萨为众生宣演种种法义的时候,自己无所障碍,而菩萨为众生宣演种种法义也能够令听法的人,闻法以后也能够知解无碍,这个就是菩萨宣演法义的时候的两种无碍;所以菩萨是藉着有为法来示现无为法。也就是说,离开有为法其实没有办法示现无为法,菩萨就是必须要这样子遵循着 佛的开示,在“不尽有为、不住无为”这样子的一个过程里面才有办法去完成菩萨道的修行。佛紧接着又开示说:如何不尽有为呢?

佛继续开示说:

净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无量开梵天道;劝请说法随喜赞善,得佛音声;(《维摩诘所说经》卷3)

成佛之道其实都不离十善业道,而这十善业道里面包含了身三法、口四法、意三法,也就是说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不贪、不瞋、不痴,具足了这身、口、意三行的种种善业,这个才是真正的十善业道。菩萨在利乐众生的时候,也就是说跟众生同事、利行,乃至于对众生行布施、行爱语,在这样子利乐众生的过程里面,去引发一切种智成就的因缘,所以才能够渐次地成就佛道所必须要具足的福德;因为具足了这些引发一切种智成就的种种因缘,乃至于渐次成就圆成了成佛的种种福德,才能够在地地的修行里面渐次地迈向佛地。而且菩萨受天人福,其实是依着菩萨的愿力而行的,也就是说菩萨虽然修学十善业道,但是其实基本上是长时间在人间利乐众生永无穷尽,但是如果菩萨因为必须要生天去利益众生的话,而去受天人福的时候,他其实是依着菩萨的愿力而行,并不是自己贪爱享福。

也就是说,当菩萨需要藉着天主的权位来护持正法的时候,他就发愿去受天人之福;不但如此,菩萨也要教化无缘证悟佛法的众生来修学、来亲近十善业道、来求生欲界的诸天,因为不是每一个众生都有因缘修学佛法的,不是每一个众生都有因缘来亲证佛法的,但是修学善道却是未来世修学佛法很重要的助缘,所以菩萨也一样要教化这些众生——教化这些无缘证悟佛法的众生去修学十善业道,乃至于修学十善业道以后去求生欲界诸天。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世间的恶业减少了,人间可爱了,那么佛法在人间弘传的环境就能够渐次地成就。而菩萨也必须要加修四无量心、四禅的功德,这个目的是为了要干什么呢?这个目的就是为了要打开梵天之道,所以必须要教导众生修证四禅的境界,而且必须要修四无量心;菩萨修四禅的境界,目的就是为了要修四无量心,而不是要去享受禅定的境界,因为有四无量心,修证佛法的因缘才能够渐次地成熟、渐次地成就。菩萨自身如此地修,也劝化众生一样这样子修,这样子就是身相不尽有为,但是心相虽然证无为,也是不住无为的。

另外继续开示说“劝请说法随喜赞善,得佛音声”,菩萨遇到修证更高的菩萨出现在人间的时候,就应该要劝请说法、随喜赞善,为什么呢?因为必须要劝请说法随喜赞善,未来世才能够“得佛音声”,得佛殊胜的音声、得佛广大无碍的音声、得佛柔软的音声;佛的广大无碍、柔软音声是非常殊胜的,这个就是透过劝请说法、随喜赞善——生生世世去崇隆佛法、崇隆善知识,劝请说法、随喜赞善所产生的功德。所以佛音声的功德,其实是菩萨世世不断地劝请说法,请善知识说法之后,而且随喜、赞善,才能够得佛音声。所以赞善其实是有大功德的,因为将来佛国的善妙音声—这些法其实还是在有为法当中,还是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所有的这些佛的行仪、佛的威仪,其实都还是摄属在“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所以佛继续这么开示:

身口意善得佛威仪,深修善法所行转胜,以大乘教成菩萨僧;心无放逸不失众善,行如此法,是名菩萨不尽有为。(《维摩诘所说经》卷3)

三业之善所以得到佛的威仪胜报,也就是说:菩萨行身、口、意行的三业之善——在生生世世里面不断地去行这样子的三业之善,所以能够得到佛的威仪胜报。佛的威仪都是因为事修的功德,菩萨虽然在修学过程里面没有完全具足佛的威仪,但是也必须要生生世世不断地,地地的去增长菩萨的威仪,所以也是进入佛的威仪的次第修行,所以这样子也叫作“得”,所以才会说“身口意善得佛威仪”;深入修行种种善法,让所行的十善业道逐次转胜。十善业道其实是有粗有细、有深有浅,世俗的凡夫,一样可以教导他修学十善业道,声闻种性的人,一样可以修学十善业道,未悟的菩萨一样修学十善业道,悟了以后进入了七住位,未入地之前的菩萨,一样修学十善业道,入地了以后的菩萨,一样修学十善业道:但是每一个层次、每一个阶段,都有粗细、都有深浅,圆缺不一,所以必须要深入修行种种善法,让十善业道逐次地转胜;而且修学大乘法教成就菩萨僧。

菩萨不尽有为的目的是为了要成就大乘的菩萨僧,而不是单单的只去修学二乘缘起性空的世俗谛,而是必须要修学大乘的法教——也就是法界实相的胜义谛。但是菩萨法界实相的胜义谛—不是只有偏于如来藏的空性,而是如来藏的空性函盖了二乘法缘起性空世俗谛的空相—所以大乘法教其实是函盖了二乘法;而二乘它其实只能够成就罗汉,大乘法才能够真正的成就成佛之道,所以成佛之道,必须要具足三乘菩提。

紧接着说,心无放逸则无善不集,所以说心无放逸其实是善法的根本,放逸是众恶之门、丧道之根,所以菩萨要依止在有为法当中与众生同事、利行,道业才能够成就,这就是菩萨不尽有为的道理。以上我们把菩萨不尽有为的道理,藉着佛在《维摩诘经》里面的开示为各位作了简单的说明,进一步我们要来说明菩萨不住无为。

我们说菩萨是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佛这么开示:“何谓菩萨不住无为?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什么叫作菩萨的不住无为呢?菩萨必须要修学种种的空法,但是不以空法为证入的目标,所以菩萨虽然修学空,却不以空作为取证的目的。“空”有空性、空相两种法,什么是空相呢?空相就是说诸法缘起性空,也就是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其实就是在指空相的部分,也就是说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它全部都是缘起性空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它全部都是无常的,所以说它是苦、空、无常、无我。但是空还有另外一个空,是在指一切众生都有的空性心,也就是说众生都有一个能够出生这五阴、十八界的缘起性空的空相法的这个心;这个心有祂的体性,但是衪为什么是空性呢?因为衪不与三界六尘万法相应,所以说衪是空性;衪不但不与三界六尘万法相应,又能够出生三界六尘万法,所以这个空性不是空;这个空性是有一个能够出生空相的体性,衪是有一个实际的体性存在的。

所以空性不是什么东西都没有,这是很多人误解的地方,譬如我们说,杯子装水的时候叫作水杯,但是杯子如果不装水的时候,叫作空杯,不装水的杯子虽然叫作空杯,但是还有一个杯子的杯体存在一样;空性如来藏衪不含藏所有一切法的时候,依着空性如来藏衪自己本身的本体,虽然不跟三界六尘万法相应,但是衪还是具足衪真实如如的体性,所以这个空性心又叫作真如。菩萨虽然修学“空性”还有“空相”,但是他不会去取证万法灭尽以后的空,也就是说菩萨虽然一样修学解脱道,但是不会把一切有为法全部都把它给灭尽了,不会去取证无余涅槃—菩萨如果入无余涅槃的话,也就是说,进入了一切都断灭的这种境界,只有如来藏无为界存在—菩萨不以空为证,如果菩萨入了无余涅槃,佛法就会断灭了,成佛之道的大乘法教就不可能继续长远的利益众生。佛继续地开示,菩萨如何不住无为呢?

菩萨“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什么是菩萨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呢?什么是“无相无作”,那就是说菩萨证悟如来藏以后,并且转依如来藏的无相无作性,菩萨亲证如来藏的空、无相、无作,菩萨也亲证了蕴处界的空、无相、无作。什么是如来藏的空、无相、无作呢?因为如来藏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衪不与三界六尘万法的任何一切相相应,所以说衪是空的,而且衪不跟三界六尘万法的一切相——不在这个地方去执著三界六尘万法的一切相,所以无相,那就不会在三界六尘万法的一切相去产生愿求,既然无愿求的话,就不会有三界六尘万法这些有为法的造作。

什么是二乘的空、无相、无作呢?二乘人的空、无相、无作,是在蕴处界诸法的缘起性空上面去观察这些法,蕴处界诸法苦、空、无常、无我,这些法它是依他而起的,它必须要有他因、他缘,所以才会有种种的这些现象界法的出生,如果没有这些因缘的具足,这些法就没有存在的本质了,所以说它是空,当二乘人乃至于菩萨,证入了这些蕴处界空相的时候就知道这些一切法本来是无相的,因为它是因缘所生法;当菩萨或二乘人知道这样的道理以后,就不会在六识识阴上面的我、还有六识识阴所相应的我所上面,起了种种相的执著,还有在这个地方起了种种的愿求,就不会在这个地方有任何的有为法的造作。

但是二乘的蕴处界的空、无相、无作,他的目的是为了要入无余涅槃,但是菩萨并不像二乘人起了涅槃贪,不是像二乘人为了要去取证无相无作的无余涅槃,而是要藉着本来就无相、无作、无愿的如来藏这个无余涅槃界,转依了无余涅槃界,而再一次的生起了去利益众生的这样子的一个如理作意,这个才是真正的菩萨性。

佛又继续地这么开示:“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什么是无起呢?什么是“起”呢?起是生起了,身、口、意行种种的心行,而且在这个地方生起了种种的贪厌。无起的话,就是不再生起种种的心行。不生起种种的心行,又有两种的状况:一个是菩萨的本来无生,菩萨的如来藏本来不生起种种的心行;另外一种是二乘人的无生,因为二乘人厌恶生死,所以想要灭掉一切识阴的心行,所以成为无行,但是菩萨是以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亲证,而来证得本来无起的无起法——这个“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我们下一集再继续跟各位作详细的说明,今天时间已经到了,就先跟各位分享到这里。

阿弥陀佛!

【浏览量 57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