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的就是,其实要跟大家阐明一件事情,就是来这边,都是被导师正式指派的,正式委任的,绝对不是我私下来。也不是说导师秘密派我来,都不是,一定是正式的指派,来跟大家做一个这种交流,来关心大家。所以他们两位就是要告诉大家:我绝对不是自己私下来的,绝对不是导师不知道我做了什么事情,说:“你做了什么事我都不知道。那个不是我的旨意,做的事情,就是你都不听我的话,你自己做你的。”不是!所以呢,我们这个,导师他的决策两个主要的根据。一个是亲教师会议,一个就是我们的这个干部会议,这是整个法在运行的过程里面的两大支柱。所以他们是来告诉大家说,我的正当性在哪里,因为免得就是,当然大部分人都不会,但是有少数的人会说:“那导师知道这个事情吗?你这样子讲是你自己的意思吗?”但是我要跟他说:“今天你看到的这份讲义,我都呈导师批示过了,核准过了。”批示说核准我这一次的主题,因从来 以前我从来没有几次我从来没有做这个事说:导师,我今天要讲这个主题,这样可以吗?几次来我们都是请大家先提出您的问题,我针对大家的问题,我把它组织一个给大家一个东西。我相信有几位在二月份的时候了解我的方式,可是今天却是不一样,对不对?今天我是主要传达一个很重要的讯息,那这个讯息,大家可以看到。我的开头,要问大家:“你是想要修学佛法,还是研究佛法?”因为这是一个有很大的差别点,如果说只是研究佛法,很多地方都不会注意它,因为研究的东西不是自己真正的走过来的,不是自己的实证,是研究别人的东西:研究你的历史,研究你的过程,研究你的思想;可是研究完了,不等于是你自己的,研究那个本身的这个方法跟范围它受到限制,它也许需要很多的数据,实际上的数据,没有数据他就没办法达成一个结论,对不对?研究本身没有数据,所以我们不承认这个,那这是属于研究佛法。那研究的结果,他一定是,经典里面,他可能不知道这经典的背景,讲经的背景,这个经的主题,佛陀的本意在哪里?这个是研究不出来的,如果研究得出来,今天大家也不必这么辛苦说一定要找善知识,到底这一部经要告诉我什么?我要学什么?我今天要解脱,我今天要成佛,我去研究就好了,不是吗?研究,你看这么多的研究者,不是早就已经成佛、证解脱了吗?可是大家也看到说,“哦!佛法不是在研究上着墨的。”所以在所谓修学佛法跟研究佛法这两个地方差别是:修学佛法本身一定要有一个过程跟实证,没有这个过程、没有这个实证,那么就会偏到研究上去,我只是想要了解你们在做什么,你们这一个正觉里面到底你们在做什么?那个山头在做什么?研究研究嘛!那跟这个有什么关系,我只是当作一个知识;可是修学佛法是跟自己有关系的,我每次都要强调修学佛法,一定跟你的切身关系非常密切,你研究别人的东西是知道别人的思想,跟自己的关系是你获得了一个什么而已,可是自己也许有自己其他的路在走,可是修学佛法本身它最终一定有个历程,有个实证。
所以呢,一开始就跟大家说:“我知道大家是要来修学佛法可是。”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呢?是因为当我持续讲的时候,我会告诉大家,其实有一些人对于明心以及初地他是向往的,可是却走研究的路,他从去跟人、跟着谁、一直到最后,还是其实他走研究的路,对我们来讲,我们是觉得他是走研究的路,因为他没有实证。为什么说我们知道他没有实证?因为我们本身是实证者。
实证的人一定知道实证的内容是什么,对不对?你如果是研究者,大概会从研究的角度来看,你研究的结果怎样?他究竟的结果怎样?不是自己的东西只是你研究的精密度在哪里?蒐集的资料在哪里?只到这边而已。可是实证不一样,实证一定是要一样的,不会说:“我的实证跟你的实证差不多、差不多,多没关系,应该是同一个。”那不能马虎,实证的东西,是则是,不是则不是,是很严谨的。
所以修学佛法这一条路,我刚才讲的要有一个里程,你一定要经历这一段路,这个历程到这才有个里程碑,到这,你没有经过这一条路,你要说你要到那儿,你就变成研究;因为你只是想要获得那个东西,就想明心,你想明心,你想要入地,可是你没有走那一条路,里程啊,这一条路你没有走。所以呢,修学佛法是要走的路一定要走,不能说我今天有这个权力,我今天有这个资财,我就要获得那个,前面要走的我都不管,那么修学佛法是没办法这样子,为什么?
其实我告诉大家,今天的一个主题很重要的,刚刚蔡老师有跟大家提了一下“法的规则”,那么这个名词呢,在佛经里面称为“法毗奈耶”, 这个可能很少听到对不对?很少听到。这个法毗奈耶是梵语,毗奈耶本身是梵语直翻的,经典里面佛讲了很多的法毗奈耶,它是什么?把它转换成我们自己熟悉的语言就是“戒”,就是戒律的“戒”,戒本身是什么?就是它有一个规则,它一定会到这,你不是朝这条路它不会到那儿,你不往这条路你会到的点不在这儿。那么这个规则不是佛陀定出来的,不是一个国家定出来的,不是人私下定出来的,不是说我可以私自自己制造,自己制一个什么戒,自己制一个什么?不是!这是法界的必然规则!信,也是这样,不信,也是这样,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在经典里面佛所善说法毗奈耶,也就是说佛呢,为什么我们说祂善说?祂如实的去说出这个法界因果的规则。我们知道,因果不是我说你这样子谤法你会将来的果报可能是不好的,可能是地狱果报,不是我定的;你这样子作不孝顺父母,你将来可能到畜生道,不是我订的,我要讲的是这个。
所以法界的规则在佛所善说的三藏十二部里面,三藏十二部里面就是经藏、侓藏,还有就是论藏,这就是说把佛所说的内容把它归成这三类;还有十二部就是说佛所善说的法里面,有这种十二分教。十二分教是说,我用这十二种方式来把佛法传递给要学法的弟子们,包括契经、本事、本生、长行、颂、授记、因缘,还有论,其他的种种,还有记别。我没有去背它啦,因为我们通常有实证的人都不背这些名相的,因为名相基本上要有它的意涵,你懂得那个意涵之后,那个名相只是说你今天这样阐述以后,让它的意义本身更精确。我们本身有实证的人不会被名相绑住,可是研究者是被名相绑住,他一定要这个名相意义是什么?名相是一个法的纲要;那义,只是那个内涵是什么,所以说法义法义,对不对!法义,法就是纲要,义本身就是内涵。可是这个内涵本身还有更深的,所以义有时侯会变成法,更深的就变成义了。大家知道吗?其实法义不是单纯说这个就是法、就是义呀!
你看我今天给大家的讲义,其实都只有纲要而已,我今天要把它讲完,要让大家收获满载而归,希望大家能够受用!(鼓掌)能够因为今天我藉着佛善说的东西,来解释给大家以后,建立了很好的一个观念,很好的一个学习,让你的未来就像我们蔡老师讲的"安全到家",不会横冲直撞,发生什么灾祸,也不会生到八难之地。你知道吗?学佛最怕生到八难,对不对?八难是遮障。这样的话这一条路就会变得很舒畅,唉!这个你就很安心的依止,这个依止就是法毗奈耶啊!如果说没有法毗奈耶,这是法界存在的,是由佛来善说让我们了知的,也不是说这个是佛创造的。
人家会说:“为什么就是你们佛教说的这样就算数,为什么我们说的不算数?”其实不是,不是由于说是佛定的,所以你一定要这样,其实大家知道以后,就会说是由佛善说出来的嘛,对不对!从这十二部经里面用种种的方便善巧来教导我们,什么时候祂来说本生,什么时候祂来说本事,什么时候祂来说这个授记,什么时候说因缘,什么时候说契经,什么时候来说颂跟长行,这些东西一部经里都涵盖这些内容,不是说十二部经里面,这个长行是一部,那个契经是一部,不是这样子,是每一部经里面都涵盖这些内容,这十二分教,涵盖这么多分、这么多的方式,来让我们知道,长行是在解说,重颂是让你再记忆一次,里面有记别,里面有因缘,里面有一些譬喻,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譬喻,是不是经典都有这些内容?这是佛用祂的方便善巧善说的法毗奈耶,让我们学了以后能够懂得这些因果而深思,心里生信,那么这个信也是很重要的。如果说对于这个法毗奈耶不生信,你就会说:“怎么只有你说的才算数,我们说的不算数。”我们想不是这样子,他走路,我们刚刚讲了,就不会朝着这个方向前去,可能就会偏差掉了。
那么我们要举这个法毗奈耶,这部分的内容我也是从经典里面把它摘录出来的,因为经典里的东西太多,我们今天东西又很多,所以我没办法把整个内涵都印出了,但这个重点我会解说。
接下来要告诉大家,以这个方式告诉大家说,祂本然存在的是哪些?不可摧毁的、不可被破坏的,不是哪一个科学家、不是哪一个国家订律了什么就可以把这些法的轨则破坏掉,祂是本然存在的,就是这样子。只是说有一些法,如果不是佛到人间来,让我们这样的解说,透过这四十九年的善说,我们一直要强调“善说”,因为有恶说的,有恶说的法毗奈耶,恶说的法毗奈耶待会我会举例,他用他的见取见来说就是恶说了,这个不是这样子的,他以见取见恶说以后,跟他学的人就会往他带领的方向偏差掉,那有没有因果?当然有因果啊!法界每一件事情都没有离开因果的。
那么我们就从第一个,就从因果律来探讨,探讨说是怎么样存在于这个法毗奈耶。
第一个呢,我要跟大家介绍这几个名词,它有它的很重要的这个是法,本身就叫法,它有很深的意涵在,跟你都要切身的关系,你今天要不要修学佛法?(有人回答:要!)欸!不修学佛法都有切身关系,不是说我不学佛我就跟那个没关系,不是的。你学佛是你认识了以后心中更清楚,你不学佛难道就离开了因果律的吗?没有嘛!对,对!只是你学佛以后你心中更加清楚,你更加会朝着善因善果前去,避开恶因恶果嘛;如果不信这个法毗奈耶,不信这个法毗奈耶、不信这个法戒的人,他自然也就会朝着他的因是什么,他的果就是这样子,这就是我们要认知的。所以这些内容其实都跟你有切身关系,不管你今天是修学佛法,或者是世间法中的一切所作所为,一切有所作都没有离开法毗奈耶,不是我要学法,我要受戒,我才有被约束,不是这样噢!对不对?这个大家心中要清楚,不是说要学佛才被这个因果约束的,如果我们今天清楚了以后,自然能够在看一切事情的时候心中会了然了,你会知道说,为什么成佛之时,能究竟了知一切众生的微细的,不管是没有受几万大劫的限制,前后都究竟了知。就是因为这个法界的定律,成佛的时候一定究竟了知的,那个本来存在的东西,不是被任何人可以改变的。
所以这几个名词:第一个“诸业自性、业的因缘、业的品类、业的异熟”, 到这里为止,它是一个等于说,把十二因缘法的流转的法相带到了;后面呢“诸业尽灭、诸业灭道、因缘资具”,这个是还灭十二因缘的一个现象。这个里面就牵涉到法,十二因缘为什么它一直流转不停,为什么到最后可以还灭十二因缘证得解脱,就这几句话就可以把这些事情串起来了,我今天也要用这个方式来阐释给大家了解。
第一个“诸业自性”,就是业的自性是什么?大家知道什么叫业吗?一切所做都叫业呀。什么叫一切所做呢?起心动念,然后身行、口行完成都叫业。这个范围有多少?很广很广,对不对!起心动念就已经是业了,加上口行成就、身行成就,通通叫业。所以业的自性的意思就是告诉你,起心动念以及起心动念后的口行完成、身行完成,都叫业的自性;也就是业本身,它绝对不会无缘无故,没有起心动念,也没有经过口行,也能有经过身行,就有那个业成就,你知道这个意思吗?也就是说,他明明没有去布施,也没有起心动念布施,也没有作布施,他不可能成就一个福报啊,是不是?欸!就像这样子;他没有去累积福德资粮,也没有累积智慧资粮,也没有去亲近善知识,他说他已经开悟了,无缘无故,你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就自己开悟啊!”其实不是!这些东西都不是这样子,后面会给大家解说。
一切“业的自性”,那么这个“业”的本身,我们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们刚刚说过十二因缘的流转,对不对!所以只在三界内,以三界内的来譬喻,因为解脱本身不能说是业,如果你要说什么业,是他造作他能够成就解脱的业,我们要解说的是在三界中。三界中表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就是我们这个现在的人间,包括欲界六天,还有畜生道,还有饿鬼道、地狱道都在欲界;欲界涵盖了五趣,还有包括所谓的阿修罗,有时候把阿修罗当作一趣,有时候把他归到人天以及欲界每一道都有阿修罗,所以没有单独讲六趣六道,有时候讲五趣,我们欲界就涵盖五趣,涵盖人,对不对?阿修罗,还有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这就是欲界。欲界天呢,可以叫他天人,但是含在欲界。还有呢,再上去就是色界,色界跟欲界为什么叫这个界?就是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范围,你的身行、口行、意行,你造了什么业,就在这个欲界里面生死;你造了什么业可以到天界色界天去生死,你造了什么业可以离开欲界、色界到无色界;你要造了什么业、你不作什么业,才能够不生到欲界、色界、无色界而解脱,你不造作什么业。所以说“业的自性”本身就是告诉你在三界中生死轮回,都是一定有起心动念完成,包括口行、身行完成,一定有这个前提存在。所以佛在经典中就说,一切有情,就只有业随身,当他舍报的时候,一切都顿舍了,什么顿舍了?你这可爱的五根身毁坏了, 顿舍;舍报的时候不是一分一分的舍,而是全部坏了,你这一世的家人,最亲爱的家人,一个人死了,不可能没有舍家人,对不对?家人,最亲的家人都舍,一切世间的财物都舍,顿舍嘛!所以这些一切都顿舍,只有随着业而去往生,那什么业,让你生到哪里去?就看你起的是什么念,你造作的口行是什么?造作的身行是什么?所以我们要懂得业的自性在告诉我们,凡是在三界中的业,在生死轮回中的业,一定有起心动念为先,起心动念为先以后有没有身行?就有身行的业;有没有口行?就有口行的业,这是我们要知道的。
#p#page_title#e#第二个,“业的因缘”,业的因缘告诉我们什么?你为什么会起心动念?对不对?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会起心动念、会去做那个事?为什么会起这个念、会讲那句话?为什么会起这个念,会做那件事?为什么?哪一些是业的因缘?这个我们就来取十二因缘法里面来说的,从这里我们把十二因缘法了解以后,归到这几个重要的项目来。
十二因缘法里面第一个是什么?无明嘛!因为无明会造作一切行啊,所以无明缘行,行呢,为什么会有这些行?就是业的因缘。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业的因缘会告诉我们这些。那我们先把这个所谓的识、名色、六入、触、受先把它们放一边,我们先来看,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后面是受缘爱,对不对?好!我们从这里来看:爱呢,后面是什么?取、有再来是生,生了就有老病死,老病死以后再生,生了以后又老病死。看到的现象是不是这样子?生了老病死。可是为什么会生?十二因缘生的前面是什么?是“有”嘛!“有”这里就是说,到底你会生到哪里?生到欲界叫欲界有,生到色界就叫色界有,生到无色界就叫无色界有。那怎么样会形成欲界有 ?怎么样会形成色界有?怎么样会形成无色界有?前面是什么?是“取”嘛!对不对?你取的欲界的一切,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法,也就是取欲界的色声香味触法、财色名食睡,那当然会成就到那里的这个有。有的意思会说,一定有这个种子会萌芽叫“有”啦!譬如说种苹果,苹果在种的时候,你一直给它灌溉、土壤给它松土,然后给它灌溉,接着又是施肥,又是阳光,对不对?不停地给它阳光、给它施肥、给它水分,它一直在增长,一直增长,增长以后,你一直在不断给它长养这些,要么它怎么生出果实来,有没有?生出果实来以后,很青涩、很青涩的时候,你要不要摘它?不要,你要等它熟一点,熟一点。可是你这个时候该给它什么?该给它水、该给它阳光,通通要去让它能够成熟果实,那么成熟果实以后,出来里面的那个种子,请问会成为水梨的种子吗?会成为凤梨的种子吗?一定是苹果的种子,对不对?但是苹果的种子,它如果是富士苹果一定是富士苹果,青龙一定是青龙,不会说这苹果你一直给它灌溉,没有去改变它,结果你是富士的苹果,结果种出来变成青龙,青龙是比较酸的,富士比较甜,青龙皮比较绿,富士比较粉红嘛!青龙咬下去比较脆,富士比较没那么硬嘛,两个完全不同啊!所以这个意思是说,你今天所灌溉的内容是什么,这个种子就在那里会去生出那样的一个果,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你如果在欲界里面,欲界我们刚讲的五趣嘛,欲界里面嘛,所取的是人天,人天这方面的,你所造作的这个业,以及让你造作业的因缘是属于人天的部分,那么这个前面的爱是什么,因为为什么会取,会取就一定是爱嘛!你这里面的爱是属于什么爱?欲界的贪爱,欲界的贪爱不一定到畜生道啊,欲界的贪爱不一定到饿鬼道、不一定到地狱道,不一定。而是说,你对欲界的贪爱,你所这个爱所引生你的去制造的这些内容、这些业的,刚刚说起心动念、身行口行是什么?就是会影响这个"生",对不对?"爱、取、有"影响那个生嘛!生到欲界的什么地方?欲界的人。欲界的人是生到有佛法的地方,还是佛法的边地?还是八难之处?这个都有分嘛,不是说只有欲界一个类别而已。
后面讲到“业的品类”,品类就表示你会生到哪里去嘛!那么这个业的因缘就是你对于这个欲界的贪爱的程度,引起你所造作的身行口行意行是什么?你对欲界贪爱是说,我要在人间,然后孝顺父母, 然后对于一切众生我就谨守五戒,不去生起杀念,对于五戒的内涵都能够遵守,对于成为人的格、人品的这个内容的你都去做,可是失去人品、失去人格这些业,你心生厌恶,你不会去造作,譬如杀人掳掠这些,抢人家的东西,去非法获得人家的东西,这个你不去造作,那么你虽然一样是欲界爱,可是这个时候你希望保有这个人身,然后在人间过着幸福快乐日子,你就因为这样子你不会去做其他逾越的事情,那么你的果报本身,这个你的欲界爱的这种造成的因缘,你的业的自性,就是你起的念头,造作了身行口行,那就是在这个范围。假如说,有的人在欲界认为人间很苦,我希望离开人间五欲的折磨,有的人认为五欲是煎熬嘛,认为财色名食睡是煎熬,要去很辛苦地去工作,很辛苦地维持家庭的关系,很辛苦在人间里面做种种事,他想要离开,那么他又想说,到哪里去升天享福?不要在人间这里面,色身又经常病痛,不想这个色身病痛,又没有一个人告诉他说:“你可以离开欲界”,他只想说,我怎么可以离开人间这种粗糙的生活?所以他开始听到说:“你持戒行十善可以升天享福”,告诉他以后,开始想说:“好啊!那我向往到那边升天享福。”那么这样的欲界的爱,他的爱在哪里?欲界天的爱,让他这个因缘去成就他的业,身行、口行、意行,起心动念造就口行造就身行,就这样子引起他造作这些业;有人告诉他:“这个人间欲界很苦,你看寿命百岁,病痛一堆。”那怎么样离开欲界呢?告诉他:“你要修禅定,不要在欲界,男女欲太苦了,永远没法满足,色身一直在变化,这个东西都不是让你永久,永久的生起贪爱就能够拥有的东西,还不如到色界去,色界有禅悦,禅悦这个享受殊胜于所谓男女的关系,男女的接触。”他一听说:“好!那我要离开这个欲界最粗重的东西”,结果他一开始去喜欢色界的这个内容,不喜欢欲界的五欲,所以他的爱转移了。我们说爱、取、有,对不对?十二因缘,他的爱转移,转成色界爱,他开始去降伏他的欲界爱。所以我们刚刚讲说,你不要作什么?不要做什么业?也不要起心动念生起什么?就不会有什么业;你生起什么样的念头?你就会有什么样的身口意行的一个结果。所以有人告诉他以后,他就开始修禅定,开始努力地降伏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疑盖、掉悔盖。告诉他,你要降伏这些五盖,你才能够发起初禅,甚至往二禅三禅四禅去修证;而且他接受善知识的教导,开始去除欲界爱,开始向往所谓色界禅悦为食、色界天身殊胜,比人间殊胜,不必饮食,饮食太辛苦啦,饮食吃了,又吃喝拉撒都不能停,色界至少不要饮食,色界天,色界不要饮食,禅悦为食多殊胜;所以他以色界爱为因缘,来成就他的业,这就是差别,对不对?所以根据这样的情况你可以知道,这个“爱”本身要看他爱在哪里?因为这个爱他所造作的内容,追求的内容叫“取”,他去追求禅定的境界就叫取,所以他就在色界取。如果是追求欲界的欲界天以及人间的这些,譬如说眷属之情、朋友之情啊,或者是欲界种种这些事业,那么就是欲界取,叫作“欲取”,他所取的欲界的内涵,因为这样子,所以他就会成就业引发这个因缘,引发他的业所造作的内涵没有离开欲界,或者他造作内涵不会离开色界;所以我们要知道“业的因缘”是说你是什么念头?你贪爱什么?你这时候贪爱的是什么为因缘,当然欲界的贪爱就会引生欲界的瞋,在里面一定有欲界的痴嘛!因为不了解欲界不是常住的,所以一定有欲界的痴,所以在里面,爱里面包括贪嗔痴。
前面的无明,我不是给大家讲嘛,因为无明所以造作一切行, 那么行怎么来的?就是由后面的这个爱、取、有;刚刚讲了名色、六入、触、受就是造业的工具嘛,因为造业一定要有工具呀,有这些工具才能成就果报,所以起心动念一定是以前面这个识、名色、六入、触、受,不离开这些。
我们今天的主题现在先讲到这里,我们先错过前面的名色、六入、触、受,先讲这个无明缘行。造作行是怎么来的?就是因为爱、取、有,所以因为这样你就知道说,业的因缘就看是什么样的烦恼,我们回到这边讲,什么样三界的烦恼让你生起这些成就这些业的,是欲界的贪爱吗?是欲界的瞋恚吗?欲界的嫉妒心吗、慢心吗?或者是其他的烦恼吗?或者恨、或者其他更深的烦恼?那么这里就说,欲界的烦恼最重要的还是有关源头,我们刚刚说欲界的取是欲取,可是前提有一个就是“我取”,取欲界的五蕴--色受想行识为我,前面所说的名色,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这个如果是属于在欲界果报,那就是把这个当作欲界我,把欲界的六识当作我,把欲界的名色当作我,把在欲界的一切的十二处,六入跟十二处有关嘛,这个所谓的眼入、耳入、色深香味触当作我;然后欲界诸受,六根触欲界六尘的一切受当作我,这个叫作我取,取我嘛,你在什么地方取作我?所以业的因缘这个都叫烦恼,贪嗔痴以及所谓的我见这些都是烦恼。贪嗔痴慢疑我见,六根本烦恼,都是业的因缘,看你现在的烦恼是不能离开欲界呢,还是已经离开欲界落在色界?还是已经可以离开欲界色界落在无色界?完全都要看,这些东西都要实证的哦!不是用口头说说喔,你得经过实证才可以检验的喔!
我们等一下,下边就要说啦,因为起头所说的东西,后面都要用到它了,所以你只要明了这一点,就知道后面说的是什么啦。也就是说,你的烦恼断了没有?才能说你有没有证这个果。修学佛法刚刚说不是研究佛法,一旦是真的修学佛法,一定要有真正的断,才能够有果,才有那个所证的果,你才能说证什么果;你没有断什么烦恼,你说你证了果,你就很严重,那等于说不管你受不受戒,都是违背这个法毗奈耶了,违背这个法界因果了,不是说有受戒才叫妄语、才有因果,不是!是本身就已经违背了法毗奈耶了,所以说从业的因缘也就知道是什么样的烦恼,让他造这个业。
再来说,“业的品类”,就是根据前面的道理,到底他这个业是欲界里面的人的品呢?还是欲界里面畜生道的品?往哪个方向去?还是属于饿鬼道的品、地狱道的品?还是属于欲界天的品?或者不是欲界天的品?刚刚讲了,他到底起什么心念?贪爱在哪里?所造出来的身口意行呈现出来是什么样的业?身行、口行的前提一定有意业嘛!意业就是起心动念,他所作身行、口行的背景,都是有着他的意念。他现在的意念是,他想拥有名声,被人家称为老师,“‘我’的座下弟子通通开悟,每一个人一开悟就出去上课,传授开班授课,那么‘我是不是很厉害啊!’我带出来的每一个人一开悟都出去讲课”,那就是他对于“我”的名声很重啊,以“我”的名声为主,而不是以这些人到底适合不适合,到底他们走过的路,有没有走过那些路?他到底是不是真的实证?他没有考虑这些。是以我为主,“我今天带出来的人赶快每一个人都开悟,每个人都去开班,那我是不是当了他们的宗师啊!”一百个人开悟,一百个人在每个地方都开一个班,那他是不是名声很好,对不对?欸!对这个名闻很喜欢的话,他起的这个念头、所作出来的事情,你就看出来他是往哪个方向走?不会管法界定律的,不会管法毗奈耶的;可是如果说不是为了名闻,而是为了这个法本身的弘传,以及学法者的法身慧命,他就不是这样作,他就会说:“我来培植你,我来灌溉你,我需要你做什么,你就要做什么,你还没有做什么,你就要做什么。”我怎么样让你能够去完成你该做的事情?你应该要走五年、走十年,你还要走三世、五世、六世,他就得培植你三世、五世、六世、七世,培植你走二十年、三十年,而不是在于“我”,对不对?是不是方向不一样了?方向不一样。这品类就是说,起的念头是什么?造的业呈现出来就不一样了,一定是这样的。不会说:“我为了法、为了大家,所以我才赶快帮大家开悟,开悟了就去开课。”那不对呀?可是他们明明因缘没到,明明佛有交代不能这样随便把这个开悟的法拿出来当人情送,当作说是以你的想法为主去作,明明不可以,为什么他要这么做?这表示还是以“我”的名闻为主,一定可以检查出来的,表示他的我见未断,这个很容易检查的。也就是说佛法里面因为牵涉到实证断烦恼,这个果一定和实证相联系的,所以它是可以检查的,不是用讲的、用封的。我今天封他叫初地菩萨,我封他叫十住菩萨,不是用封的,一定要有实证的内涵,所以业的品类就是这样子,起了什么心念?看它的内容是什么?贪嗔痴慢疑整个我见的内涵是什么?到底是不是见取见、戒禁取见等等都具足?那他一定没有断烦恼,那就没有那个果;没有那个果,那他所造作的一切有可能违反了法毗奈耶的法戒,那么他铁定不是往善的方向、不是往善的品类,这个业的品类未来生处绝对不是善处,这样因果才合乎,对不对?才合乎因果的律则。这个法毗奈耶不可思议点就在这边,因为法界的轨则不是有任何人来制定的,而是有这样的缘,你起了念以后所造的身行、口行自然成就,它就一定成就那个果,那就一定有个法去执行嘛!这个我们下面会说。这个法就是祂不会分你我啊,这很公平啊!完全无我去执行,这个就是我们所信赖的,我们最信赖这个法,对不对?信赖这么一个无我的法,能够在三界里面去执行这些,不是受人家操纵,不是受任何人可以操纵的这个果报,这样我们才会对因果生信嘛。
#p#page_title#e#所以“业的品类”意思是说,前面的因缘是什么?它所成就的业是什么?就往他的生处、就往那个地方,是往畜生道、饿鬼道或地狱道。我们举个例子说,譬如饿鬼道,饿鬼道基本上、大部分、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贪欲心过重,对世间的眷属啊,对世间这些一切他所曾经经历过的事业以及这个情,这个业的品类也不是由任何人订说,你这么说他是一定是生到饿鬼道,不是由谁说的,而是因为他对于世间的执着很重,对世间的眷属、情执,尤其是对家里的父母啦、或者是他的小孩啦、孙子啦,这种他的情执特别重,特别重以后,你说他可以永远跟他的家人在一起吗?可以吗?对嘛!他有舍报的一天嘛。可是舍报以后,他却离不开他的家人,守着他的家人还没离开,那请问他唯一的去处是哪里呢?他不可以回到人间来呀,因为他有机会回到人间,可是他却在他舍报的时候,在中阴的时候,他因为知见的错误,不知道说,他赶快生到人间以后,因缘自然会让他跟他有缘的人聚在一起,他没有这个正知正见。他守着他这一世曾经认识的人不舍,因为一个人往生以后,他会认得他这一世的眷属,因为这是在中阴的时候他还会认得,因为这是有一个意识在中阴的时候还会延续这一生嘛,所以当他中阴身的时候,他还会认得他这一生的眷属,他投胎以后由于隔阴之谜才不认得。可他还没有正知正见,所以他舍不得,舍不得他这一生所经营的人脉或资财,所以他只好守着它,守着以后他没有去他的生处,他本来生处不是在饿鬼道,所以他没有正知正见,守着不离开,他的七七过了以后,唯一的果报就在饿鬼道,才有可能依照他的心愿看着他认识的人,可是他已经在饿鬼道了,跟人又不能沟通。所以我们说很多祖先,家里供奉着很多祖先,可是过一阵子他觉得没意思,不能跟你讲话,也不能跟你共用他这一世所留下的财产,因为鬼道不能用他的钱,他用的钱跟我们的不一样,人只能烧冥纸给他,因为人民币他用不到嘛,美金他也用不到嘛,那他,你的一切车子,他也不能开,他一切事情都不能用嘛,企业他也不能当董事长,都不行啊,所以最后他会觉得好像不如他所想的,没意思!一年里面只有忌日供养他一些饭菜,又已经冷了,拜过以后都已经凉了,平常的日子就只能这样子了,哎呀!看着,看着,没办法啦,所以最后他会知道没意思,就会离开,所以很多祖先就是这样子。可是饿鬼道的寿量比人间长,所以他要经历过你,还有子孙,他,孙子认得,经过孙子最后觉得没意思,因为孙子的孙子又都不知道所谓的祖父或爷爷奶奶,都不知道啊,所以没意思后就会走掉。这个叫什么?果报上因为贪,贪眷属、贪这个世间的东西,他还以为可以守住,可是不行,所以他就堕到饿鬼道。另外一种,他的一切所作,这个业的自性、业的因缘,他让他的贪欲太重造作出来的,他就生到饿鬼道。有两种,两种生到饿鬼道的,当然不是百分之百,是大部分都是这样,所以说业的品类,跟前面业的因缘、业的自性是有相关的,到底他的未来生处是哪里?这叫业的品类趣向哪里?趣向人、趣向欲界天、趣向畜生道、趣向饿鬼道、趣向地狱道。畜生道大部分就是说,有一些瞋心很重的,瞋心很重的人在畜生道,有一些畜生道的果报,会生到畜生道去,它一定跟业的因缘、业的自性有关。
那么,到这里还有最重要的就是“业的异熟”,业的异熟就是我们刚刚讲了爱、取、有,业的品类就是“有”嘛,业的因缘就是“爱和”“取”嘛,业的品类就是“有”,可是这个业的异熟就是“生 ”啊,就是从“有”到“生”之间是属于业的异熟,业的异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业本身一定会被成熟,不是业自己业可以做什么事,因为业本身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什么,对不对?不是!不能说业是独立存在的什么,怎么叫做业?从前面我讲“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然后六入缘触、受”,这些法我们把它归结叫十八界,五蕴十八界,五蕴十八界呢,每一个种子在熏习的时候都是业呀,不是说只有起心动念那个意识,或是眼识那叫业,而是十八界法一一在熏习过程都叫业,所以业不是一法,身行、口行也不是说只有身行是一个身业,十八界法都是,我们知道十八界法叫作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个六识嘛,前面是六根嘛,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根,这个十八界法还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界,都是属于你自心的东西,就是十八界的熏习;因为不可能说就是一个身根界的熏习去成就欲界天,只是一个意识界的熏习去成就畜生道,不是啊!你不会看到一个畜生道的畜生是只有它的这个身根是属于人间的,然后里面的一切都属于畜生道,不是嘛,十八界都是畜生道嘛,对不对?对嘛!你看我们人十八界都是人的众同分,所以十八界的熏习这个业基本上是属于十八界的熏习,不是一法。所以业的异熟在告诉我们什么?这一生里面一切所作,一切所做包括前面业的自性,你起了什么念啊?什么因缘让你去起念造作身行、口行?祂就会成就你一个品类,让你生到哪一个品类,那么这些必定会在此生造作以后会在下一生受,或者是晚一点受,不是都是一切所作一定是未来生受,不是!因为有一些点要成熟,所以异熟的意思是说祂一定成熟了以后祂才会现行。这个地方有一个很重要的因要说,布施啊,布施本身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异熟的,异熟的意思是说异类而熟、异时而熟、异地而熟;异类的意思是说,你现在这世譬如是男众,如果你要来人间,那你可能下一世也可能是男众,可是你的五官什么都会不一样,为什么?因为父母不一样嘛,父母不一样你不能说跟过去世是同一个,这个不能叫作同,不同嘛!因为五官十八界看起来都不一样嘛。有的人在欲界生在欲界天,异地呀,异类异地异时。异时的意思是什么?一定是这一世舍报以后,然后什么那一世成熟。我们讲说例子,假如说布施,有的人布施,他自己没有那个想法说,我要亲手去做,他每次说:“啊!某某某,你帮我去做什么。”他就叫人家转手去布施,“你帮我去寺院里面去供养,你帮我供养法师。”他自己没有做,这些有没有功德?有啊!福德有啊,这福德都有;可是做的人也有福德。这个直接拿钱出来叫人家做这个,他什么时候才能受用这个福报呢?一定要有他和他所委托作的人,跟他同时生在那个地方,一定要经过他的手来获得这个果报;可是假如是各自的造业不同,他们怎么能生到一起?他是修学佛法生到有佛法的地方,他只是有布施的心,可是他没有修学佛法,他生到另外一个地方,他想要让福报成熟,就得等那个人什么时候跟他生在同一个地方。大家知道吗?所以这个部分就是说,为什么叫异时而熟,你得要因缘具足才能成熟嘛。所以有的人说:“这一世如何如何,前边有时候很贫穷,为什么后来就不会贫穷就富有?”因为他后面的时候跟他行布施的缘具足在这里,在这里收割嘛。
譬如说,我们说美国有个比尔盖茨是微软的总裁,你看他这一世的布施,你就知道他未来世的福报怎么拿的,他这一世的布施是布施到全世界,把那个软体布施给小学生、贫穷人去用,你看他这一世的财物,透过全世界来获取他的财富,对不对?你看他的软体是一开始先送给你,然后后来看你用熟了,“你要跟我买,价格又比人家便宜。”可是有的时候他说:“好!多少送给学校。”后来他有钱以后,又行很多布施,救济非洲,到处去救济,你看他未来世他的财富仍然要从各地来获得他这个福报。这个就是说诸业的异熟这是必然的,一生的所作一定是在未来生去受,或者慢一点受,这是必然的,但是不离开异类而熟、异时而熟、异地而熟。被成熟,被什么来成熟?被"法"来成熟,能够持这个十八界的法来成熟,祂是什么法下面我们来介绍。因为这个十八界的法各自都不是自在的嘛,各自都不能自己去现行,既然自己不能去现行,那么怎么去成就那个业,怎么去异熟那个业,一定有个法如实的按照这个内容去异熟那样的一个业的内涵。那么知道“诸业异熟”,那就知道,这里包括了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六入、触、受,以后呢,然后去贪爱,为业的因缘嘛,去取,取了成为有,有也就会生,异熟嘛!生了以后当然有老病死的现象出现了。不管在哪里,不管在三界什么地方,就有老病死这个过程,,不管你的寿量是人间是百岁,或将来的一万岁、一千岁,或者是现在的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寿量,无色界天是八万大劫,但是都有老病死这样一个过程,那么这个就是轮回,生死轮回;生死轮回一定有业的自性、业的因缘、业的品类、业的异熟,可以去检查,它一定是可以检查出来的,一定是有这个因、有这个缘,才成就这个果的。
最后呢,这个“诸业尽灭、趣业灭道、因缘资具”是什么呢?
如果有人说:“我不要这样轮回,太苦了,我不能保证我每一世都在人间哪,我也不能保证说,我到了色界天以后永远都在色界天啊,也不能保证说,我到了无色界天以后就永远在无色界天啊!因为你说三界,那三界到无色界天还是没有解脱,表示到无色界不是解脱啊!”有的人想说:“我怎么样得解脱?我怎么样不造这些业,不在这里生死啊?”
这个,佛陀到人间来,第一个方便善巧,就是为大家说解脱道啊!怎么样可以不造这些三界的业,而可以解脱生死,就是这个“诸业尽灭”,也就是说这些业,三界的业:欲界的、色界的、无色界的起心动念的,是什么因缘让你起心动念?造作身行口行都是可以灭的,是业可以灭喔!大家要注意这个名词喔!业本身是可以灭的,不是说十八界法可以灭,什么可以灭,是业可以灭。
那么这个业,把欲界的贪爱灭了,是不是解脱,唵?(有人说:是。)解脱于欲界而已,没有真的解脱。把欲界的爱灭了,他可以不生到欲界,对不对?把欲界的爱灭了,他是可以不生到欲界,可是你不灭欲界的爱,你就没有那个因可以让你成就说不生在欲界。我们知道,正向也要知道反向也要知道,对不对?佛法这里面是很活的,你要正向反向都对,你不能正向对反向不对,那这个就不通了。也就是说,你欲界的爱灭了以后,你可以不生在欲界,你可以不可以发愿来生欲界?可以!可是你没有把欲界爱灭了,你说我不要生在欲界,可以吗?没有办法。这个法的规则就是这样子,你得把欲界爱灭了,欲界的爱灭了以后,你如果没有发愿来人间,那你的生处在哪里呢?在哪里?色界。把欲界爱灭了以后,他是透过修禅定,通过修禅定、透过降伏烦恼,让他,这个刚刚讲了“业的自性、业的因缘、业的品类、业的异熟”,让他可以生到色界,对不对?他的异熟按照他业的内容可以生到色界,因为当初他起心动念是什么念?他的业的自性是什么?这东西都不能脱钩喔!一个都不能脱钩,一定是这样子,那么他生到色界去了,因为他花了一段过程去断烦恼、去伏欲界爱,最后断欲界爱,有没有断我见,有差别:没有断我见,但是把欲界爱断了,他生到色界去,不是永远在色界的,因为欲界的我见没有断,所以断了欲界爱跟断我见这是两件事。
所以我们在讲这个规则里面,其实法的规则不是只有一样欸!祂是一定有这样的次序在里面。我见在的话,纵然这一世他发起禅定了,可以生到色界,那么色界的果报尽了,因为欲界的这个我见还在,这个随眠会引生一个作用,让他生到欲界来。这个部分大家一定要注意喔!将来你跟人家论法的时候,跟人家谈论的时候,他如果说:“我有证初禅啦,我已经解脱啦。”那你问他说:“你的我见断了没有?”他说:“什么叫我见?”你就知道他的我见没断,对不对?唉!所以说你得证了初禅断了我见,才真的说你在解脱道上你是证了什么果,你未来解脱什么时候可以出离三界,我们可以预期,下面会讲到啊,修证道会讲到啊。
所以说“诸业尽灭”,这个里面一定要知道说,他如果没有灭欲界爱,没有断欲界爱,也没有断欲界的我见,说他证得初禅,这个都是违背法毗奈耶、违背法戒,是属于妄语,不管他有没有受戒,他的果报本身都是妄语的;这个造下妄语的这个恶业,不是说你有没有受菩萨戒呀,你有没有受什么戒,跟这个受戒无关喔!现在我们讲法戒的轨则必然是这样子的,妄语就有妄语的果报嘛!因为他的起心动念是认为自己已经到什么名,有个名啊,然后他希望人家尊崇他尊敬他嘛,所以他才会讲嘛!起心动念是希望人家尊敬,口行出现以后,让人家知道你已经证初禅,你已经解脱,你是初地,那是希望人家尊敬嘛;可是事实上他在作这事的时候,心中起的念头不是说:“欸!我已经解脱,我有功德受用,我应该赶快来帮助别人怎么作。”这个地方是有差别的。
#p#page_title#e#所以业尽灭这里讲的是三界这里面,一定从欲界爱开始灭,从我见开始断,才能够朝这个路走,因为这条路是十二因缘还灭嘛。如果说我见没有断,十二因缘永远不能还灭,因为十二因缘还灭是解脱于三界。所以业的尽灭一定要从欲界开始,欲界爱能够断,我见能够断,接着色界爱断,无色界的爱断,当然我见我执断尽,这个业的尽灭讲的是这个,一定是三界爱断尽,我见我执断尽。这些个断的过程,一定要有过程,一定有内容,一定有,可以检查出来的,我们等一下会解说。那么这样子才可以叫作诸业尽灭,等于在三界的生死的业都灭尽了;啊!那业灭尽了叫什么?叫解脱。解脱于三界生死,于生死就不再受苦了,不再落入十二因缘中流转了。那怎么样可以呢,怎么样把业都灭尽?把诸业尽灭的工具是什么?总有工具呀!所以假如有人告诉你说:“我已经证得阿罗汉了。”你问他说:“你是怎么灭烦恼的?”他说:“我是自然证得啊。”那不对!你一定要告诉我是用什么工具,对不对?用什么工具可以让你证得这个果,一定要有工具喔,那么这工具是什么?
后面佛说了“趣业灭道、因缘资具”,你一定要有个往那个方向业能够灭的道啊,你业能够灭的道的因缘是什么?业能够灭的,你看这个文字,业能够灭的这个道,就是这条路能够走得通啊,叫作道,走不通不叫作道啊,阻塞了不叫道嘛,走得通才叫道啊。
这个“因缘资具,”就是什么样可以帮助你的,“资”,不能帮助你的不叫资啊!你说有一个人说:“”啊!你放心去创业好了,我就给你一千万。”嘴巴讲完,请问这个叫资具他吗?没有拿钱给他,只是讲给他一千万,那只要想一想有一千万就去创业,这个不叫资具啊。一定是真正帮助他的,能够帮助他的工具才叫资具。那么这个是什么?就是八圣道。什么叫八圣道呢?“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还有一个叫正精进”这八个工具。第一个就是正见,什么叫正见?就是从前面开始,你知不知道这个业是怎么来的,前面讲的是“诸业自性、诸业因缘、诸业品类、诸业异熟”,业是可以灭的,这些正知正见,当你听完了以后,你信受了以后,你心中认为这一条路从这样的方向往这边走,然后可以把这个方向去除掉以后,你再走这条路,对你来说你相信啊,而且知道说:“没有错。”这样的因果关系是正确的,这正知正见一定要建立呀。还有什么叫我见啊?我们刚说的,欲界爱断了不算数,要断我见才算数欸,解脱道。什么叫我见?有人说:“你只要心里不要生起我嘛,就是我见断了。”那就不是!那可不叫正见。也就是说,对于我见的内容,一定要如实的了知的,告诉你,你是你的我是因为有五蕴生起有我,五蕴是什么?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什么是色蕴的内容?从欲界、色界、无色界,能够彻底了知。什么是识蕴的内容?欲界的识,欲界,然后色界、无色界。什么是受蕴的内容、想蕴的内容,行蕴的内容?一一了知以后,你彻底了知没有错,再也没有法是在五蕴之外啦,三界你看看五蕴的法是哪一些?色界的,欲界、色界、无色界,那么那个我,一般的说的那个我是哪些我?是以色蕴为我,有的是识蕴为我,有的以受蕴为我,有的以想蕴为我,有的以行蕴为我,有的以综合为我,这个地方都要一一把它弄清楚的。那这个我见呢?你了解它以后,你说:“原来这个‘我’,确实 是从五蕴的法出生的, 再也没有说从哪里可以出生一个我见,不是从一个凭空的甚么法来生出我见。”所以我见在佛法里面是,在错误的不是真实的法里面生起我想的,叫我见。因为它不是真实常住的,真实常住的,在佛法里面,真实常住不毁坏的,才是各个有情的那个真我。但是因为各个有情不知道那个真我是什么?通常就落在这种生灭有为法里面把它当做是真实不坏的,因为在没有接受佛法的熏习之前呢,也不知道什么是会坏的?什么是不会坏的?也不知道心中想的真实不坏的是什么?在这个“我”里面,也不知道自己落在我见里面。一定要经过善知识教导,来跟他解说,一一跟他说明。所以这个正知见,包括我见这个名相的内容、那个意义,法的那个意义要如实知道的。如实知道不是说我自己创造一个就好,而是依照佛跟我们善说的,佛所善说的一样、每一样,都要将它了解,了解以后要去思维确认,去思维确认说,一切三界有情的我痴我贪都是这样子,都是从这里生起我见,因为都是从错误的不是真实的是法里面生起我想。
所以呢,正知见非常重要,刚刚我们讲的“法比奈耶”,法戒的这个因果律,这是一个深信因果,信是最基础嘛!还有接受善知识的教导,这些正知见,解脱的路,这里面刚刚讲正知见,要解脱的话,你第一个要把我见灭了。如果我见不灭,那么在三界中仍然是轮回不停,那你要不要当作自己的知见去信受?不信受以后,那当然你就没有办法走解脱这条路了。因为你觉得说:“我灭了, 我不是真实的,那还有什么意思?那我就没了,我没了以后还修什么行。”知见上就错了。没有办法建立正知正见,所以修道过程里面说,五蕴不是真实我,不是说就没有我可以修了。而是说你不能把他当真实的啊,因为你今天要解脱,是因为你误会了,无明嘛,因为你是无明;误会了这个不是真实法当作我以后,才会造作了三界的爱啊。 就像刚刚讲的,无明缘行的内容是什么,就在爱、取、有上面,爱、取、有里面有很多,这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对不对?所以你看,那整个十二因缘,假如会运用的话,你就把这个道理弄通了。正知见就是说,这八圣道理面正知、正见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你一定要亲近真实善知识来建立这些正知正见。
那么建立了正知正见以后,第二个一定要正思维。也就是说,正知见不是听过以后,你就把它当作一个学问,我们说过修学佛法,跟你有切身的关系,你要把它当作自己的东西,当成属于自己所有,而不是记在名相上。记在名相上是比较属于研究,可是你能够让自己受用,成为自身的东西,那就不是名相,而是你的什么?“智慧”,你的智慧。所以呢,第二个要正思维,不能邪思惟呀。邪思维就是说:“啊!这个色身不是我这我知道,因为色身会坏嘛,你看很多人都是,看到家里老者都会往生嘛。要说这个,灵明觉了的这个知不是我,哎,这个很难接受。因为每天每天就是这个知,每天不是在用嘛。一天从早到晚这个知,不是很真实吗?谁说不是真的?”结果这个统统不肯放,那这样子就没有正思惟,叫邪思惟。结果以这个六识的见闻觉知灵明觉了这个觉知呢,这个部分不肯把它弃舍。思惟的过程里面,不肯把它弃舍,那就不是正思惟。这样的话,就会把它当作真实,把这个觉知当真实,那前面的正知,就不是正知见。所以正知见完了以后,要正思惟。正思惟完以后呢,正语、正命、正业。就是前面所说的,所谓你的业因缘是什么?你业的自性是什么?你的身口意行,你要怎么样来行才不会造作用三界的业?造作系缚在三界的业?因为这边讲解脱嘛,解脱于三界。如果说这个身口意行,所作一切还是贪爱欲界、贪爱色界、贪爱无色界,那就不是正语、正命、正业,都不是。正语、正命、正业就是一切所作,就是要解脱于三界的烦恼系缚,往这个方向去,当然就是接受,先从这个戒当作一个表相的引导我们往那个方向走嘛,所以会有那么多戒制定出来,现在讲有很多戒制定出来,帮助想要解脱的人,往那一个方向去。从戒相上开始帮助你,自然会达到法戒的定义,自然会达到法比奈耶,一定会到达解脱那里。所以戒相只是为了让修学者,帮助他能够于身口意行朝那个方向去。就象一条蛇,走路是不是这样弯来弯去,你要让它怎么走直的,请问:“你要怎么让它走直的?”哎!你就拿个竹子,竹子要把它弄通,让它爬进来,它就直了嘛,不是吗?那个蛇让它爬进竹筒里后,它还能弯吗?它得乖乖得,直直的这样子慢慢爬过去。戒就是这样。戒本身的功能是让你朝那个方向去,给你一个向,让你往那个方向去。所以正语、正命、正业就是,随戒方向来引导我们。然后正念、正定、正精进,就说正精进方面,(邪精进其实不叫是精进)真正的往解脱的方向去。例如说,有人认为,他比较喜欢禅坐,他就每天想:“我只要禅坐就可以了,你看以前的人不是一直都在打坐吗?”前面虽有正见,有正思惟,可是他喜欢打坐,他认为:“我赶快能够打坐,能够证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可是他就在这个方向一直去精进。对慧门上面,要断我见,断我执,他就不太认真,不太精进,而只是往禅定方向去。那么就是这个部分,他就会忽略了他慧门上应该有的路,可能在修证解脱道方面,会让他走错路,他会以定为解脱,认为说:“我已经可以离开欲界,就解脱啦!”结果就会造下妄语业。所以慧是不能离开它傍边的,前面正见、正思惟,绝对不能离开的,所以在这个正精进方面很重要。那正念、正定就是说,念本身这个忆持,忆持前面所有一切正见、正思惟,以及自己该做,一切要解脱于三界所应作的,都该自己忆持。你应该怎样作所谓的这个白骨观、这个九想观,至于怎么样去断除、观察自己心行的这个起心动念的,烦恼的这个念头一直起来,怎么样去对治它。这种种的忆持上面,不能说:“我自己的贪欲很重,就不去忆持自己的烦恼。”任凭让自己的烦恼一直现行,就没办法朝解脱方向去。等于说一心一意想要解脱的,那这种种的一切,正知见以及自己所作、所应该作的、佛陀所教导的都应该要去作。你看,读阿含你就知道了,每一次佛教导了,就告诉他们(弟子们),你们应该赶快到寂静之处去宴坐,然后去思维,思惟以后让自己能够进步嘛。那忆持现在不能断的是什么?现在的烦恼、让你不能入禅定的是什么?现在的烦恼让你不能证三果是什么?要去忆持它。因为这样以后就能有正定,一心 一心地往这个解脱的方向走,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正定啊。就说解脱呢,我们刚刚有说是灭这个业,而不是说十八界法灭了叫解脱。十入界法灭了,就是譬如一个人舍报以后,你看他的十八界法在你眼前火化以后就灭了,那个不叫解脱。所以解脱,不是说十八界灭了叫解脱,而是说这个前提正知见以及后面正定,有个前提,就是说,一定要知道:一定有一个法是本来解脱的、本来自在的,本来能够成就这些所谓诸业异熟的,能够持一切业。持一切业以后,不管任何因缘现起,什么业在过程以后,祂都能够如实的记录下这些内容,不会被任何一法所改变,最后能够如实地去把这个业的内涵异熟出来,现行出来。那么这个法,就是下面讲的“一切法、法定、法住”。
这个等一下我们会解说。这个法在法界中永远都存在,他本来解脱,本来涅槃,本来没有生死,那么一定有这个法。那么 佛在教导这些一向一心想 要解脱三界生死的人,祂不说这个叫什么,祂只说有一个本来自在、清凉的法,本来自在清凉解脱寂灭的法,祂只说有这个法。因为我们这个五阴十八界,这些生死都不是清凉的法,都是热闹的法,有生有死的法嘛。所以祂只告诉你:“有一个法是本来自在、清凉、真实的,这个法在。”所以他们的心中呢,这个正定啊,一定要安住于说,他自己 就有这个法,每一个人都有这个法。安住于说,“我的‘我’灭了,我所灭了,我执灭了,但是这个法还是在。”这样才不会生恐怖想嘛。如果你告诉他:“我灭了,我执也灭了,就没有了。”他才会生恐怖想,他不愿再修道了,就没有正定,没办法正念,没办法正见,正思惟。所以整个来讲,你就知道从这个因果律来讲,怎么样是十二因缘流转?什么样可以让十二因缘还灭?就是八圣道。所以修学解脱道的人,第一个要知道,在正知见这里,就要破除他的无明。破除无明就是,(破除)原来希望把五蕴当作真实的我以及我所,这是破除无明。接着呢,他造作一切行就是去断除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所以“爱” 才能断除,对不对?本来是去增长执取,可是当他有趣业灭道因缘资具,因为有这八圣道当作他往那方向的工具,这八圣道就是让你去修证的工具嘛!这工具有了以后,他就开始破除无明,然后断我见,一定以断我见为先喔,开始才能够断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接着就不会去取欲界取,而断除欲界取,断除色界取,断除无色界取,就不会成就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就不会再有生,所以就能还灭十二因缘。这样的逻辑,就是所谓的法比奈耶,法戒的定律,困果律。这只是从解脱道跟大家讲喔!因为佛菩提道含摄这个(解脱道),佛菩提道也没有离开法比奈耶。不可能说只有解脱道是被法比奈耶、法戒因果律所含摄,而佛菩提道没有,也一样道理。
#p#page_title#e#那么从这个部分呢,佛告诉我们说若能正知:
第一个,能正知“诸业自性,诸业因缘”,这些都先正知,就是说你要先建立正知正见。就象我们今天告诉大家的,这个部分的方向、这个部分的道理你都是如实了解,心中没有疑,记住!心中没有疑喔。心中不会生疑:“那我还有不了解的地方,我不知道你说的对不对?”心中如实真实的接受。正知“诸业的自性,诸业因缘,诸业品类,诸业异熟,诸业尽灭,趣业灭道,因缘资具”,要先正知。
第二个,即能信法比奈耶。对于这个法比奈耶要深信,你得正知这个因果律,对不对?等于说,这个法比奈耶,是法界存在他自然运行的,可是用什么办法让你相信,就是从这个,“业的自性,业的因缘,业的品类,业的异熟”,也就是十二因缘流转,你要知道这个道理。
接着呢“诸业尽灭,趣业灭道,因缘资具”,它是可以灭的,十二因缘可以还灭的,你才能相信。你才能相信说,这个法,法的比奈耶是什么。信了以后呢,若能信法比奈耶,第一个你要信法比奈耶,即能入法比奈耶。也就是说,你能入法比奈耶,表示你开始进入正修行。你在修行的时候,有没有在想说,我是入了佛所善说的法比奈耶,你没有想到这点对不对?可是 佛告诉我们,你深信佛所说的这些因果律则,每一样细相,记得我刚说的,不要忘了那个细相喔。每一样细相环节相扣,不要漏掉这个漏掉那个。这个环节相扣你都能相信,然后你如实去修学,你就能入(法比奈耶)。当你在修学的时候是保证你要解脱,你一定能得解脱,你要开悟,你一定能开悟,你要能够进入菩萨道的地上修学,最后成就佛果,你必然能够成就,就在告诉你这个。但是前提是你要相信,必然要有这个过程,对不对?所以你能够入法比奈耶,即能达法比奈耶。能达法比奈耶就是说,你想解脱,你朝着这个正知正见理念断我见;能断我见的时候,继续修行,就能断我执、我所执,能够断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一定能够的,能达到嘛!因为法的因果一定是这样子的。达的意思是说,什么情况之下你能证初果、你能证得初禅、能证三果,最后能解脱于三界系缚,就叫达嘛!到达嘛。我们刚才说里程碑,对不对?你走了五百公里,你一定会到那一点,你就会到那一点。你这五百公里一定有走,你不是没有走,你按照这个方式走,所以你能达到:“修行梵行、究竟解脱、得善解脱。”从解脱道来讲,如果不信这个法本身的因果律,前面就表示没有正知,那就不要讲:“我有没有入法比奈耶?能不能达到?”有的人会说:“因果归因果,弘法归弘法啦。”有的人会这样讲,这个人是谁?这是有一位叫刘灿梁的,他喜欢赶快叫人家开悟,他有没有开悟,我们等一下会说明,我们等一下说明这个人到底有没有开悟,他是说:“赶快办个禅三,赶快拼,让你开悟。”开悟以后赶快去让你去开班授课,可是有的人说:“我不敢啊!这个整这个法是有因果的。”他说:“”弘法归弘法,因果归因果。”请问大家,弘法怎么会没有因果哩?有有因果啊!只是“学”都有因果,更何况是弘法,对不对?只是我今天来这里,我讲给大家听,我就要负因果,负什么因果?负我自己讲给大家听,你听了以后到底将来学了以后路有没有走差,我都要负因果的,因为你听我说的路走对了,大家共同成就未来的道业嘛;那如果今天我说:“没有关系,你照样作。”那我是不是要背负你走错路的因果,你冤枉走差了路,你没办法离开异生性。
什么叫异生性? 我们刚刚讲到说,在欲界里面有五趣,可是有的人说,我希望我永远在人天,人间跟天。天包括欲界天跟色界、无色界的话,一般修学菩萨道的人,不会想要去无色界,因为那个是八难之处的,长寿天。八难中有个叫长寿天,是 佛说菩萨不能往生到那里去的,菩萨一旦往生到长寿天,就会失去道业的修学。就算欲界天,都已是算长寿天喽, 佛这样告诉我们,所以 佛是要菩萨世世在人间的。所以说人天果报,你怎么样保证自己一直在人间呢?这个要不要去培植你在人间的因呢?要啊!你一定要按前面所说的,这个业的自性,业的因缘,一定是属于人的这个部分。你说:“说弘法归弘法,因果归因果。”这个表示他是不负责任的,他本身不顾这些人将来的生死,因为他们本身害怕,可是他却推他往这个不能离开异生性的路走。我刚讲异生性的意思,怎样让你永远生在人间或是天,就是离开异生性。异生性的意思,就是你在将来,这个所谓的诸业异熟的过程里面,就是会有那个业让你生到三恶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能让你生到那里的业都还存在,那就表示你没有离开异生性。可是你要怎么样离开异生性?怎么样让你未来世,一世一世都在人天?只有圣者可以,未来世保证都生在人天。什么是圣者?圣者就是表示,在修道上有真实实证的,真实的断我见,解脱道来讲,真实的断我见,断三缚结的;佛菩提道来讲,是开悟,真实开悟。真实断我见的,一定要实断烦恼,实际上证得果的。那一般人因为他会生到畜生道、饿鬼道,跟圣人不一样才叫异生,异于圣人的生处嘛,不同于圣人的生处才叫异生。异就是表示不同的异,异生知道吗?异生表示他的生处是不同于圣人的生处的。圣人的生处是永远生在人天的,甚至于天都不去的。但是有一些修解脱道的人,他会生到天。譬如说他是人天往来,一来或是七次,那他还是会生到天。可是菩萨呢,他就不生到天,因为菩萨遵照佛的教导,不生到八难之处,不生到长寿天。所以菩萨每一次都是回向:“愿意世世在人间。我纵然有这个往生欲界天的福报,我也不生,那是我回向当作菩萨道道的资粮。”经常回向自己是在人间,那你就不会生到这个所谓的欲界六天。纵然修了禅定,也回向不生色界天,因为菩萨在修证的过程里面,有可能会发起初禅,断我见发起初禅,成为三果人,菩萨三果,可是他还是一样回向到人间。不会说:“我的果报可以生到色界,我就生到色界。”那是八难之处,因为那个寿量太长。除非是有任务,有了任务一定要去那里,否则的话菩萨会留在人间。所以我们说这样的道理,能正知第一个正知:"诸业自性,业的因缘,业的品类,业的异熟,业的尽灭,趣业灭道,因缘资具。"涵盖了十二因缘流转,以及十二因缘还灭,以及十二因缘为什么可以流转?为什么会还灭?是因为有一个法,有个实际,有一个本来不生的法,有一个本来不生的法,本来自在的法,本来解脱的法,祂才可以一直的把这些法现行。所以呢,能正知,能信,能入,能达,这几个重点,大家一定要记在心里。
那么这样的情况了解以后,了解以后就要说,下面有一句经典上所讲的:“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讲的就是这个啦。当你在经典上读到的时候,你今天听了这个道理,你就会知道祂讲的,“啊!我知道了,祂在讲法比奈耶。”这个法比奈耶我不是说有一个戒相来规定,不是!祂就是必然会有这个因果律,在法界中运行,必然的。只是说由 佛善说出来,佛到人间帮我们善说出来,让我们能够信受,如实去修学,能够入。入时你自己不知道自己入,可是你确实是入了法的比奈耶,最后你真实可以达法比奈耶了。你说你受了菩萨戒,你不知道你是先入法比奈耶,只是以菩萨戒当戒相,当作一个戒相,让你往这个方向去。而事实上你要先入法比奈耶,你愿意受菩萨戒,表示你就是先入法比奈耶啦。所以能够“修行梵行,修行解脱,能善解脱”。善解脱就是真实解脱,真实有断烦恼,不是说自己想:“我现在是初果,我现在是三果,我现在是什么。”不是自己想。真实断烦恼,能够真实解脱于三界的系缚。
所以一定是有一个因缘,集世间就表示你的世间的五蕴世间,会聚集在哪里?是人间呢,欲界的,是哪里?叫有因有缘集世间嘛。世间讲的不是指这个,不是只有指器世间,是你的五阴世间也是世间。那,有因有缘世间集,就是你世间集,就是你这些五蕴的话,譬如说你是集在有佛法的中国?还是你是往生到边地,没有佛法的中国,没有佛法的地方?要看你,还是你要生到哪里去。
后面也是一样,有因有缘灭世间,不可能无缘无故说,我已经解脱了。若有人说:“我得阿罗汉果。”你问他说:“你是什么修道的因缘?”他说:“没有!我是自然而然。”那不对!凡事必然有因缘,你一定要先断我见,那你是用什么工具断我见?你断我见是怎么样呢?你断我执是什么呢?什么是你的工具?你的正知正见是什么?一定要讲出来啊。
所以这样的话,法比奈耶的后面的运行的法是什么?就要告诉大家,介绍大家:“一切法,法定,法住,法性,法界,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真如,实际,即虚空界,不思议界,法尔常住”,这个是根本,也就是说,因为有这个根本法存在,所以这个法比奈耶就在三界中这样子运行。
一切法,法定、法住,一切法一定是因缘所成,有这个因缘才成就这个法。我们的五蕴,一定是因缘成就五蕴法,不可能无缘无故,像以前所说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一个孙悟空,因为那是神话嘛。除了这个一切有情,没有解脱的,还没有解脱的,还没有任何功德的(指一般人)。譬如说有菩萨,八地菩萨祂可以变化,于相于土自在。那你不能说:“你为什么可以变化出一个人出来?”因为祂已经于相于土自在。经过了一段很长的修道以后,他把这些功德法呈现出来,他可以这么做。可是一般人,你这个五蕴还是要有因缘,譬如说欲界,要借父母之缘,你是造什么业,你跟这个父母一定有缘啊,你才会投胎成为他的子女,所以这些一定是这样。然后这个法十八界法,不会说什么地方少两个,我们生在这里,生在那里,他突然少了几界,这里突然少了几界,十八界本身永远是这么多,只是说在现行的时候,异熟的时候,是因为你所造的业会有差别。譬如说生到色界天,生到色界天他不用饮食了,他是禅悦为食,他就不必要香尘,不必要靠香尘,不必有味尘,不必饮食,就没有味尘了,所以十八界法这二法就没有现行。没有现行不是表示它断了,不是!只是在那里的因缘不用现行,不必现行香尘味尘,不必现行鼻识跟舌识。你看到了无色界,它十八界能现行几个,现行了意识、意根,对不对?还有第八识,其它法都没有现行了,还有法尘,对不对?意根意识法尘,现行的法很少,可是不代表十八界法,它就断灭了。而且说你的因缘,你当初“业的自性,业的因缘,业的品类,业的异熟”,来成就他无色界的法嘛。所以一切法定、法住,这些法呢,就说八识、十八界法、五蕴,五蕴十八界法、八个识,一切有情都有八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识,第八识,这是一定的,这叫作法定,法必定是在这个范围。加上说这八个识所相应的心所法,很多了,我们讲到百法时候再说。我们现在就讲说,什么时候你一定要懂得百法,你不懂这个百法,你说:“你怎样(证如梦观)”,都是妄语。这些法是定的,法他不是说什么时候才增加一个,减少一个;这个心所法,五遍行,五别境,什么时候才突然增加?法一开始就是这样子。然后呢,法住法界,是不是一向都是法住法界?不是突然被创造,或突然会被消灭。他的法性本身,法性本身就是说,因缘所生法一定是无常,这是法性啊。因缘所生法一定是没有自性,一定是没有自体,这是这个法性必然的;因缘所生法一定不是真实的,一定是虚妄的;还有因缘所生法,它必定是要什么?要有一个能持这个因,持这个缘的法,才能被出生。这些法性可能没有人告诉你,可是不代表说它不是这样子。很多法它没有善知识来告诉我们,到底这个所有的法的法性是有哪些?究竟了知实证是成佛嘛。可是菩萨要修学的过程里面,从他进入三贤位开始,从进入住位,行位,回向位,对这些法多少都要了知。开悟以后有一些一定要知道,不知道都不算开悟,这是一定要有个轨则要检查的。
所以法性就是这些法它呈现出来的相貌。第八识法,祂本身的法性,祂也不能改变,他藉因藉缘所出生来的法,也不能改变。也就是说,他藉因藉缘所出生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识一定是要了别色尘,这个法性也不能改变。然后耳识呢,他被出生以后,他缘于声尘分别声尘,也不能改变。那刚刚讲的这些,还有什么心所法帮助它,才能成就了知,才能成就触受,这些也不能改变,这就是法性。也就是说,你究竟了知以后到实证,你要知道原来法的功德,种子功能分别这么多,这就是法性啊。那这个都是菩萨未来一定要去知道或去实证的,不是只有知道,最后一定要实证的嘛。
#p#page_title#e#法界呢,你看法界有多少?有十法界,十八法界,对不对?菩萨法界,凡夫法界这些。但是就是说,你是在讲一个有情的差别呢,还是修证的差别?看你要讲什么,或者讲说我们要了知:眼识法界,耳识法界,他的功能范围差别,或者讲一个有情的十八法界,有情就有十八个法的功能差别,就看你讲的是什么。那么这些也是一样啊,不虚妄性,不变异性,这些因缘所生法,我们要说,虚妄的意识是表示被因缘所生,所以叫作虚妄,可是这种法,被一个法所藉因缘出生,或是被一个法所执藏,它的种子功能,这个是不虚妄的,它是不会变异的。不是说这个某甲跟某乙,某甲是什么法被他的这个法执藏,什么法是不在他那个法所执藏,这个不会有这样的差异。所以这些刚刚讲的前面是,不虚妄,不变异的,不会经过因缘时节的变异变迁而有差异,我们过去世无量劫是这样,未来世无量劫也是这样。所以才知道修道这条路,怎么走啊,你才知道,因为你知道这些法性这些法界这些范围以后,你就知道我未来我修道也是这样子,我这一世也是这样,必然我过去世也是这样子,是平等的,一切有情都是平等的,刚刚讲的这些东西都是平等的,祂是离生的,为什么是离生的呢?因为我们刚刚有说,十八界法是被出生的,可是十八界法的种子,它不是独立散在各地的,它是被一个法所含藏的,这个法是本来不生的,从来没有生死的,在法界中本来存在的,那么祂既然是本来存在,表示他没有经过被什么所出生,被什么出生就是有生有灭,不能叫离生。十八界法都是要现行,要记得十八界法要现行一定要经过因缘出生。可是十八界法它本身呢,它被含藏在这个是离生性的,那我们回归到这个含藏这十八界法的这个主体来讲,那么祂所含藏的一切法,也是离生性。也就是他这个种子功能不是在某一世被出生的,是本来就被祂含藏的,所以这样子在这些种子的功能是不是也是离生性的?也是啊!他不是在某一世才被出生啊,如果是某一世才被出生这就不叫离生性啊,可是因为这个法本然就存,祂所含藏的种子功能也是跟祂一样啊,跟祂一样,所以才说祂是离生性的,祂是真如,祂是真实的,这个法有两个层面大家一定要知道,这个法以及法所含藏的这个种子功能、以及这种功能的现行,这个我们一定要把它区别清楚,当我们讲一切法都是真如的时候,你不能指着五蕴十八界说五蕴十八界是真如啊,你一定要回到这个法体本身,就是这个常住法界的这个法体,这个法体祂是真实的,因为祂离生,祂是如如的,祂从来不对祂所含藏的种子起心动念说,我要现行什么法出来,从来没有。一定按照什么?按照业的自性、业的因缘、业的品类、业的异熟这些过程,到底你自己熏习的是什么,按照这个过程去将它异熟,祂自己从来不会起心动念说:“”这个业先成熟好了,现在是佛法盛世嘛,先把这个业成熟。”没有!这个法本身不会起这个念,这叫如如,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祂一定是按业的内容去呈现,不会被遮障才叫如啊,会被遮障的不叫如。如果因为有一个天神的力量把祂遮障:“你不要现行这个法,你不要成熟这个法。”这不叫如喔。譬如说有一个人,他认识一个天神,他说认识的天神可以跟他沟通,结果呢,天神跟他说:“你造了地狱业,你要往生地狱。”你说:“你帮我遮障一下,不要往生地狱。”不行!这个天神遮障不了祂,因为执行这个法的本身,祂是按照业的内容,所以才叫如。因为祂是真如,所以祂在现行藉因藉缘出生种种法的过程里面都是真如,不是只有心体持种本身是真如。那么这个法呢,真如这个法本身呢,从你一开始知道这样以后,到未来知道一切法都是真如,你就要通过修证过程,从菩萨开始修学佛菩提道,一直到他开悟,一直到十行位、廻向位、十地,一直到最后成佛,就是证知一切法真如,知已才是实证,知已才是实证嘛!但是在前面的时候,在修学过程里面就要了知的啊。所以说这个真如表示说,如果回归到这个法体的话,当然都是真如啊,因为这个都是法所拥有的嘛。
因为时间到了,这个“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法尔常住”如果再讲会超过很久,所以我们就留到下半场。
真如,还有实际。实际,应该说,我们所看到的这个都是现象界的,五蕴十八界都是现象界的法;可是这个现象界的法的根本,实际就是他真实的本际是什么?那从这个五蕴十八界才发展种种法,变成一切法,一切法的本际是什么?真实不虚的本际是什么?意思就是这个。真实不虚的本际就是刚刚讲的这个法体,含藏一切法种的法体,祂在法戒中恒不变异,祂的这个法定、法住、法性、法界,这些法都从没变异过,祂虚空界、不思议界、法尔常住。就如刚刚说的,祂法尔如是的意思是说,你不要问佛,也不要问善知识说:“到底无始劫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是不是就是矛盾,无始劫就是没有一个开始,你还问说什么时候开始,它是不是就是矛盾的。到底什么时候我出现了?可是无始劫以来就是这样子,是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我出现?如果是问佛的话,就是你什么时候开始,有你过去世的无量劫无量劫,到现在这一世,那是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说像孙悟空什么时候从石头蹦出来?因为你说有个点,就是那时候才开始,那就不叫无始劫,那个时候才有什么法出现,那这个法之前是什么,难道是解脱吗?不可能解脱的法突然会被染污,这不合刚刚所谓的法比奈耶,不符合!已经解脱的法,不可能突然会变染污,变成又轮回。所以菩萨继续在人间有两个意义:一个意义是修道的路,要这样走下去;一种是,譬如说三贤位的修证,十地的修证啊,一直到最后等觉妙觉成佛。这就有一个所修、所断、所证,他修了哪些内容?断了哪些内容?证了哪些内容?成就什么功德?到最后他自己出了三界,又入三界,这是一定要有内容可以检查的。
那么这里说得就是不思议界、法尔常住、虚空界。虚空跟虚空界是不一样的,虚空没有法,虚空只是一个色边色,一个名相施设。可是这个讲说这个心,这个法犹如虚空,不是你自己一般的肉眼说你能见的,这个法好象虚空一样。
这个部分跟后面说不思议界,因为祂不是你的意识所能思所能议的,这个法本身,叫不思议界。祂的内容,祂的这个总相、别相,乃至祂的种智,祂所含藏一切法的功能,祂本身具足的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五法、三自性,这些都不是你意识所能思议的,一定得是经过实证以后,有了教导,一样一样去了解。如果说你能思能议,那经典翻给我看,我就能知道,经典翻多了,我就能思议佛在说什么,那就简单,那好办喽,每一个人读经就好了,我们统统开读经班,不需要善知识,谁朗诵得好谁读得好,那不就可以了嘛,就可以马上成佛了吗?不是这样子的!这个不思议界如实告诉你,这个法不是像现象界的法这么容易的。现象界的法就是我说的五蕴十八界法,在现行中你所能够接触到的彼彼有情,一定是不离五阴十八界。这些现象界的法是可思可议的,你只要经过我跟你平铺直述,一一跟你列举出来,你只要认真地学习思惟观行,就能跟我所说的如实去同样地去了解,同样的等位去了解。可是这个心这个法不是那样子,这叫不思议界。所以祂是法尔常住的,法尔如是,不是经过什么演变,不是经过一个什么被佛创造的,祂从来不是。这个最重要的是,因为祂的关系,所以才有法毗奈耶的这样一个法戒定律出来,如果没有这个法的话,也没有法毗奈耶,真的!所以我们说认识了法毗奈耶,就要知道因为有这个法,祂是真实,祂是实际,祂是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在法界里说,祂是如是,所以才是人家说这个佛法是平等的。平等在哪里?不是平等在五阴十八界,而是平等在这个法体本身,一切有情都是这样子,不管是你在哪一道,这些法都是这样子。所以我们说,知道了这个法以后,我们说不符合法戒定律的,那就是我们说的无因而生、无因而起的法。
有的人否定了第八识,否定了所谓的阿赖耶识,否定了如来藏,否定了能够出生一切法的因,认为只要有业,只要有业就可以去受报,不需要另外一个本体。他认为说:“这个第八识是创造出来的,如来藏是创造出来的,阿赖耶识是创造出来的。”那么我们刚刚讲这个法尔,就是一切不思议界法尔常住,这个法就是如来藏,祂就是一切法的本际,一切法的实际,祂的名称叫如来藏,是因为祂含藏了一切本来具足的功德,祂是可以让你成就佛道的,祂本来含藏功德,一切有情这个法,祂都具有,祂本来就含藏这个功德,含藏了这个让你成佛的功德。祂叫如来藏,祂又叫作第八识,又叫作这个本际,又叫作实相,就是一切法的真实相貌,这一切法是从祂来的,从祂而来的。祂不是凭空有因有缘就能够成就的,那个有因有缘,只是因缘不能生法,这个叫无因而生,无因而起。如果没有法尔常住这个法,不思议界这个法的话,不可能说缘具足了法就出现了,这都是无因而生,无因而起。换句话说,知道这个道理以后,就知道从我们从修证来说,因为我们今天大家都是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修学佛法。我们有没有人说,他是研究佛法的,请举一下手(没有人举手)。大家都是要修学佛法的,所以修学佛法一定是有修有证,不是纯粹研究,不是纯粹要去把经典读一读,把经典的意思揣测揣测就好了,不是!要真实让自己能够有修有证,能够断烦恼有修有证,能够到达一个里程碑,真的到达那里,就等于达法毗奈耶嘛,我们的目的就是这样子。
这样的话就是说,如果今天你没有经历过修道的因,你说你开悟了,你说你是入地了,你说你已经证初禅了,这些跟实证有关的法,如果没有经过修道的因,那么都会造成违背法毗奈耶,违背法戒的一个业。这个业很重,这个比犯戒相还重,因为祂是你自己本身的不思议界的这个法,会自动帮你记录,自动帮你去依照你的业的因,业的因缘,业的自性,业的因缘,业的品类,自己跟着去异熟。不是你自己的意识心主张说:“我这样对,他这样说我不对”,不是你自己去主张的。我今天来说,什么人怎么样,也不是我说了他才那样的。例如说我今天会提到一个人的名字,叫做刘灿梁教授,为什么我会提这个人的名字,这有原因的。因为说实在话,我们都是非常的、非常的去赞叹大家来学大乘法,大家有心来学大乘法,一心来向着佛道,我们都非常赞叹。可是今天在这一条路上,有人犯了这个法毗奈耶,有人破坏了正法的未来性,破坏正法未来弘传的根基,破坏一些有情的法身慧命,让正法的弘传的这个,未来受到一个很严重的破坏性的时候,如果说我们今天说我们是菩萨而视而不睹,不去做一个挽救他的行动的话,那我们跟你们说:“我们现在,我们是十住菩萨,我们是什么菩萨。”我们都羞于说这句话,因为那个不是一个菩萨,真正看到事情这样子演变以后,你视而不管,因为我们不是声闻,我们是菩萨,菩萨有菩萨该作的事情。那么经历过有一段时间,我们给了刘灿梁教授一个机会,我们希望今天我所说的一切,我都是希望在私下跟他说,私下跟他说以后,我会花更多的时间让他了解,他的过失在哪里?这个过失呢,希望他能够来面对他的过失,接着他能改变,改变怎么改变?那未来呢,他的未来是在哪里?他的未来可以怎么走?我们是要给他一个私下的机会,可是他不接受。因为我们一而再,再而三的,把我们的善意释放出去,可是他不接受这样的机会,因为昨天是最后的期限,昨天晚上最后期限,我等到昨天晚上没有等到,没有等到的话,我们也告诉他了,没有来的话我今天只好公开,可是我公开不也是为他好?我也是为他。为什么?因为今天如果说我是菩萨,可是我在这边乐于说人家的过失,那还算是菩萨吗?那不是,那是一个专门说人家过失的人,不叫菩萨。我今天是希望他能够得到一个利益,因为他虽然没有办法私下达成这件事,可是我们还是希望,希望达到也就是我今天所说,是针对这个过失在哪里?为什么他这样是过失?如果说能够如实把我的,如实把我所说的内容传达,或者说我的片子直接看了以后,就不会被误解,就不会被曲解。我们今天是为他好,私下为他不成,只好公开,这事我们也已经跟他讲过,我们也转告他了,说如果没有来的话我们会公开说,这个事情早就已经告诉他了,已经传到他的耳朵里面了,虽然他的选择是让他公开,所以请大家不要误会说,我喜欢在这边说一个人的过失在哪里,绝对不是,我不乐意去说人家的过失。因为我遵守我们的菩萨戒,菩萨戒是不能随便说四众过,可是我今天不是在说四众过,我是因为这些内容牵涉到的,相对的已经出现了过失的时候,我提出来是因为要让他看到,如果说了今天是怕被知道,我不用录影了,对不对?我偷偷的说就好了,还录影下来,我不是等于是,等于说作了事情,还让大家知道吗?你要说人家的过失,还让人家知道吗?所以我是说,我为他之处,曾经努力了一段,那么导师的指示是说:“那为他之处,没有办法,只好这么作了。”我希望今天的所说,都是为了让他的过失能够停止、停损,希望他的停损点就到这里。因为我不希望,我们刚刚说的,你的出发心要是学佛,又去求我们的大乘这样的实证,可是所作的一切,却是犯下违犯法戒,违犯法毗奈耶的,这个不好的一个因果,而影响的人又很多,那么将来这些人,如果将来这些人都变成不信正法,未来世会遭到不好的果报,那到底是我们若没有出来阻止,没有办法让这个事情赶快停止的话,那我们还算不算菩萨。所以说,菩萨的心性是不是怕惹事,但是不会专门去惹事,一件事情是你该作的时候,你就得该作,可是这个出发点,不是为了去说他不是,你这里不是,是希望他能够看到这个过失,以后赶快转变。因为,一转变以后,利益很多人,利益他自己,利益很多人,为了未来着想。所以这一段,需要面对过失的这一段,还是要面对的,因为菩萨是不怕犯过失的,是犯了过失,别人告诉你了,要去看是不是有过失?然后赶快去检讨,检讨了以后,我们会给他路走。可是他没有机会,没有机会让我们把路铺出来给他走,因为这个因缘没有成,没有成嘛,所以造成我今天只好藉这个机会一一说,我每一样所说的都有证据,我不是凭空说的,我都有证据。因为我们不是那种随意听来的就去说什么,但是这里面有重要的,重要的过失点,那个过失点在哪里?我是提这个地方,我不会去提个人的生活细节,不会!因为这个不是重点,而是在法义上以及实证上,这些部分大家一定要认清楚;因为今天就算是他成就大家能够认识对错的因缘,在成就了大家的功德以后,他能够修正,那他也是功德一件。我希望说了以后呢,不要只是想:“你为什么在这里公开说某某人?”不要只看到这一点,变成说我们的善意、我们的苦心都没有了;可是成就了大家的功德这一件,他又没有收到,不是很冤枉吗?本来我们是私底下来以后,我们就让他能够知道以后,就等于是希望能够摄受他,让他未来的路也是走得很顺畅,不要再去让别人跟他走的路是一样,不要再让别人不明不白的走了很多冤枉路,走了很多不应该走的路。所以在这里我要跟大家讲,这种不符合法界的第一义的部分,包括修证的部分,都是无因而起的无因而生的,都是违反法戒的,违反法戒不需要由我来说,不需要!不是因为我说了以后他才那样,而是本来已经存在,我们只是把他点出来而已(鼓掌)。请大家要理性的来看这一点,是把它点出来,等一下你才能够听进去以后有受用。甚至于说我们说,父母对你有恩,可是今天父母有过失的时候,你要怎样报恩,父母恩你要怎么报?是继续让他过失越来越重,生到三恶道去,还是赶快阻止他生到三恶道去?你的报恩是怎么报的,对不对?你如果今天说:“他有恩于我,接引我是学大乘法。”可是你要报恩嘛,应该是说这个恩没有错,我们也没有否定这个恩。可是你要怎么报答这个恩,要赶快阻止他,把这个停损点把它设定好,到这里为止就好。因为过去也许没有人来说,可是我们今天说了,今天说了以后,希望得到的是大家未来的利益,所以请大家,能够了解我们的用心。其实我们也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希望能够不需要在这个场合这样说。但是就算在这个场合,我还是仍然尽到说,还是从法上面以法毗奈耶的精神来告诉大家。所以接下来就是说,不管怎么样要记得,不符合法戒定义的东西,包括修证这个部分,以及说不可能无因有个果报啊,不可能无因有个什么啊。只要大家回归正法这边来的话,基本上不会偏差的。不要去落在这种情执上面的话,就不会偏差了。
#p#page_title#e#那接下来就是要告诉大家说,依止于这个法比奈耶、法戒,依止于这个法戒,所以说,就制定所谓三归戒、五戒、四弘愿戒、八关斋戒、声闻戒、菩萨戒。那么这个呢,我们等一下再讲一下,三归戒、五戒、四弘愿戒、声闻戒、菩萨戒,有它的戒相存在。就是说它是如何如何,你不要这样这样,不然就会犯了过失那个叫戒相。那么这个戒相,就是我们刚说的,引导你不要去走岔路。就象那个蛇钻进那个竹筒一样,那个竹筒就是让你乖乖的这样慢慢走,走慢一点没有关系,不会犯过失嘛,不会偏差嘛。这一条竹筒虽然说你这样很难走,可是终究你走得是直的不会弯,所以戒一开始就是戒相,很难遵守,这边也不是那边也不是,不能发挥长才,老是要被这个戒所限制。可是这些戒相,终究是引导你,引导你的身口意行朝解脱的路,朝真正能够修证佛菩提道的路上走,这个是这样。
那法戒呢,我们刚刚说的法戒因果律,它没有戒相的,它不是说有一个什么戒相来让你说这个就是法毗奈耶,没有,没有!因为我们刚刚说的一切法,法定、法住、法界、不思议界、法尔常住,祂哪有让你看到什么戒相?哪有看到什么戒相?没有啊。所以说,世尊在经典里面很多地方,一直在告诫说,告诉弟子:你要怎么修道啊,将来呢,你可以如何。譬如说,一开始就说:“你要多多的布施啊,布施能够让生天享福啊。你要能够学五戒啊,受五戒啊可以生天享福”。这个就是说,佛的一种方便施设,以后让他能够真的往上走嘛。享福以后他觉得可行以后,再告诉他:“那这个三界也不是常住的嘛,你应该求解脱。”那也是依照以法毗奈耶为主来讲,可是 世尊在经典里面,经常提到很多地方,都是依止于法毗奈耶,对于特别提到就是说,这个告诫就是哪个最重要呢?其实我们刚讲,一切法的实际,一切法的根本,就是这个如来藏。但是如来藏却不是二乘声闻所修所证的内涵,他们可以不知不证,但是却一样可以解脱。因为法界本然如是,你不证如来藏,你依照这轨则,本来就可以解脱嘛。可是你为什么来证如来藏?为什么?因为是菩萨嘛。所以声闻法跟菩萨法有不同,可是怎么样是菩萨?菩萨有菩萨的一个内容,才符合法毗奈耶。如果我们没有符合这个内容,我说我是菩萨,那就不对,那表示是还有误解。那有误解的话,知道误解就要修正。所以我们说,世尊特别重要的告诫,就是对这个菩萨法的这个如来藏,去知道这些知见,知道如来藏的知见,都有在告诫啊,说:“对于一切外道不信的,要挑经典错误的,都不能讲喔。”只是讲喔,不是引导开悟喔,知道吗?只是讲。你对不信的、对外道、对因果不信的,都应该讲什么?应该讲基础的因果律则,只能讲生天之论,对不对?只能讲戒论,只能讲基础的因果,修道这些因果,不能去讲到如来藏的,连讲都不允许讲的,何况说去引导人家开悟。那引导人家开悟,有很严谨的一个过程,因为菩萨知道,什么时候是学人开悟的时节,这个不是随便人可以知道的。这个什么样的时节你可以引导他开悟?他必然有一个历经的一个过程,就我们刚说的里程碑嘛。你有没有走过这个500公里,要怎么看呢?你是否有能力来善于分别众生的根器、众生的福德,以及他的智慧的内容,你要能够去当这样的一个善知识来观察,你才能说他这样的人现在是适合开悟的,帮他一点,他的心性这样帮他一点,不会出事,他将来我还能够摄受他,将来还能够让他进步,不会走偏。那这样才能够保护这个人,以及护持这个法,护持如来藏法不会毁坏。如来藏法不是随便可以去说:“唉!既然如来藏是第一义谛,谁都可以弘传,为什么只有你们可以弘传?我们要弘传为什么不行?”我们没有说不行。可是违犯法戒,破坏正法未来的,破坏有情的法身慧命的,如果说是声闻人是不管的,声闻人不管有情的法身慧命有没有被毁坏,声闻人不管 佛的正法能不能传得下去,他不管,他只管自己有没有解脱,以致于他自己能出离三界就好了,可是菩萨不是啊。所以有的人说:“你们讲你们的,我们讲我们的,你为什么来说我们的不对?”所以这个事情说实在话,如果不是菩萨,实在是做不出来啊。“哎呀!对啊!人家说,‘你做你的,他做他的’,你何必说人家不是?还惹一身骚耶,还被人家指责,何必那么辛苦?你就修你的道就好。”当声闻人容易,对不对?欸!当菩萨不容易的,那个慈悲心以及那个勇气,哪是随便的人可以这样做的。被人家指责的时候,你又想说:“怎么办?出去都被人家指责。”可是就看你慈悲心到哪里?你是真的有慈悲心,真的有勇气吗?所以对佛的教导告诫,菩萨是很重视的,非常重视。守护这个法守护得很严谨,守护众生的法身慧命守护得非常严谨。因为 佛是法主,对不对? 佛是整个佛法的法主,过去,那既然我们今天来学佛法,怎么可以不信 佛所说,不听 佛所说,不遵照 佛的嘱咐呢?因为 佛在经典里,一再一再一再的告诫,声闻人可以不管,那个部分我们是不去说,可是菩萨不能不管。这一边一直在破坏,这边你却说:“反正我们在这里弘传,那个跟我们不相干,去讲了人家会不高兴。”那这样的话,那个菩萨性的成分就很低了。可以讲说那样的菩萨,大概成不了什么大事,只是为了自己,为自己的不要被评论,不要被人家指责,只为自己,因为怕自己被评论,怕被指责嘛!为法他没有那个勇气。为了法的常存、为了众生的法身慧命,你该做的事就是要做。
所以这个部分就是说,世尊特别的告诫就在法毗奈耶上面,遍布在经典里面。只要将来大家有机会,譬如说去读经典,一样能读得出来,你不能说我读经明明 佛没讲啊,那是你没看出来。所以说有个譬喻说,这个法毗奈耶法戒,就好象我们国家的宪法一样,国家是依宪法而立国的,以宪法为根本。接着再依这个宪法来立宪,立刑法、民法。你不能说:“我依止我这个民法、刑法,我只要没有犯就好了。”可是你犯了宪法还是一样照办,更严重啊。所以说这个部分,大家应该知道,刑法、民法也是一样,让你不要犯过失嘛,对不对?你犯了过失我这么处罚你,也是让你不要犯过失。可是原则上还是依止于宪法,依止于宪法来制定这些项目。那法毗奈耶就是这样子,依法毗奈耶来制定三归戒、五戒、四弘愿戒这些等等。
那我们说三归戒。三归戒的意思是说,三归依以后,还去依止于外道。三归依以后,没有依止于自己归依的这个师父来学法。你要学的法是他的法,可是却归依于别人,这个情况很矛盾,对不对?我们知道有一个太极拳,一家太极拳,有很多家,郑子太极拳你们有没有听说过?郑曼青,郑子太极拳。郑子太极拳它有一个特点,它太极拳是显示出来柔跟那个劲,而不是力。一般的武功都有力,郑子太极拳是以柔,内柔来呈现这个劲。它是一个指头一弹,可以隔很多人,把一个人震到十里之外,这是郑子太极拳的特色。如果你说:“那很好,我来跟你学。”可是你却不要跟他拜师,那这个能成吗?能学得成吗?我要学你的东西,可是我不拜你为师,那就是违背三归戒啊。就像一样说,今天要学 导师的法,可是我不依止你。人家法很好,也是明心见性的法,而且有种智,我跟你学可是我不拜你为师,跟这个道理一样啊。那三归戒就是说,你今天既然是依止于僧宝,佛,有佛依止于佛,以及法由僧宝来传,因为佛已经现在是在色究竟天,示现到人间是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现在在色究竟天以及他的法身也没有灭,报身在色究竟天。只是因为我们的果报在人间嘛,所以需要有到人间的菩萨,为了来摄受我们。可是这个部分变成说:“那么你这个法要谁来传给我们?你学你读经典,我自己学经就好啊。经典不会错啊!”问题是你到底学对了没有?你以为自己读经就对,经典不会错,可是你自己见取见弄错,那就很严重了。以自己的见解来解读经典那就是见取见,佛在各部分都一直强调,有见取见的人是什么退失智慧退失善法的人,因为他一直用自己的见解,来解释经典,这很严重。那么这个部分变成说,我们今天说三归依戒,你既然要跟他学,你既然说他的法好,为什么不来依止他?一定有原因嘛,“因为我想自己当法主啊,我依止你,我就不能当法主了,对不对?我归依你,不是等于我要按照你的规矩了吗?你设那么多规矩,让我都不能出来弘法,你的弘法条件这么苛,还要学多久,还要受你的培训,才能出来弘法,我要等到什么时候?”这样的话就不想依止这个人。可是又想要他的法,这就违背啊,本身就违背法戒了,不要说三归戒,因为这个因果就不对啊。所以说,三归戒就告诉我们,佛弟子今天依止三宝,就不能再依止外道法,因为外道法不能解脱。你要解脱,你要成就佛道,就是在佛法中嘛。可是我们说,既然你要学法,你又说他的法对,可是我又不依止他,那这个本身也是一样违反法戒,道理是一样的。为什么制定三归戒,就是怕你一心一意想要学解脱法,想要学佛菩提道法,可是你今天又不懂得这个道理。像以前很多外道,为了来归依佛以后,就能够不会说人家没有办法供养他,可是还维持在自己的外道法中,那这个不就是违背三归戒了吗?因为你三归戒的目的是什么?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为什么?为了想学佛想要学法,从于僧来学法,对不对?他能够把法给你就是僧,能够如实的把法传给你就是僧嘛。所以说,这个三归戒也就是依止于这个法毗奈耶来设的啊。
五戒也是一样的啊,你怎么样能够去维持人品,人的品类,那给你一个五戒的戒相,最起码你一定是在人间了。但是这个也是因果律呈现出来的,按照这个戒相来协助你,它根本还是在法毗奈耶上面。
八关斋戒,八关斋戒是有一些人希望未来世能够出家,这一世呢,就在每个月的固定的时候受八关斋戒,让自己清净,学习着离欲,学习着离世间这些五欲,学习着,一次一次学习着,让你自己能够习惯。甚至于有人说:“佛经是有这么说,如果你经常受八关斋戒,可以求生极乐世界。”这可以啊,念佛法门在经典中就有提到,你如果经常受八关斋戒,可以发愿啊:“我以受八关斋戒的功德,求生极乐世界!”可是呢,这个地方象这种事情,却有人就是以见取见,这样来解释。譬如说,我们刚刚说的这个刘灿梁教授,我不是一定要说他的是非,是因为这里面很严重的见取见,我得说出来,“对于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净土,绝对不是跟第一义谛有关。”一个开悟的人,假如他真的开悟,不会说这种话。他不会说净土不是第一义谛,净土只是教人往生的。一个真正开悟的人,不会这样说的,因为开悟的人证的是什么,证的是自心净土啊!他所实证的自心净土,是跟阿弥陀佛的那个真正的法身是一个同一类的,他怎么可能会说,阿弥陀佛净土跟第一义谛无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跟第一义谛无关?这个是很离谱的。那他如果说他已经开悟了,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到他没有开悟。因为所实证的是自心净土,自心净土是依据于这个如来藏、这个法身而说的,那阿弥陀佛的净土也是依止于这个法而演变的,不是说到净土去。他还说是:“净土兴,佛法灭”,这是很离谱的说法。因为净土绝对不是表相的净土,阿弥陀佛如何成就他的极乐净土,他还是依止于他自己过去还没成佛之前的如来藏的自心净土,发大愿,行菩萨道,想摄受一切有情,让能够跟他的愿相应的人,将来能够慢慢地依他的愿而行,能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摄受他,可以在极乐世界花开见佛。花开见佛的意义就是开悟欸!所以,这样一个说他开悟的人说,这个刘灿梁教授他说:“这个净土跟第一义谛无关。”从这里我就看到他没有开悟。这是第一个。下面还会继续说,这个是很不如法的说法,这个是见取见,因为把佛经典里面的东西误解了,曲解了,这叫见取见。以自己的见解,来取经典的意思。如果有任何人说,净土跟第一义谛无关,就可以马上判断他,他说开悟,你可以马上否定他。这个部分我们说八关斋戒就讲到这里。
声闻戒。声闻戒的意思就是说,他一心一意想要出离三界生死,要解脱。那么为什么叫声闻戒?跟菩萨戒不同点在哪里?也就是声闻戒,他一定要剃发着染衣,一定要现出一个声闻相,所谓声闻相,就一定要现目前你看到法师的相貌。这个相貌,第一个相貌就表示,他要去除我见,因为大家都一样哪有我?对不对?都是剃发着染衣,哪有所谓我?哪有男女相?请大家想想看,剃发着染衣以后还有男女相吗?还有所谓你的五官怎样?我的五官怎样?没有,都一样嘛。所以剃发着染衣,其实就已经告诉修行人,就是第一个就是要先断我见。他一定不能有我见,有我见剃发着染衣意义就不大了,对不对?所以说声闻戒是因为他一心一意想要解脱于三界的系缚。所以就是受声闻戒以后,他的一些生活律仪,行住坐卧律仪,就要依照声闻戒里面二百五十戒来行,他得跟声闻一起共住的,一起共住的律仪都要遵照,不能违犯,违犯就是犯戒,那是因为什么?因为从戒相上,来让他们能朝解脱的路走,所以声闻戒基本上就是,他受了这个戒,他自己都要知道:“我要跟,例如说,跟一起受声闻戒的共住,有生活律仪都要遵照。”很多细节,比丘两百五十,比丘尼就四百多或是五百,很多细节要遵守,这是属于声闻戒。但基本上原则,是你照这样子做,你一定能够到达解脱,能够入法毗奈耶,能达法毗奈耶,修习梵行而善解脱,一定可以这样子作。如果遵照这个戒行而来的话,断我见以后的修行,就是断我执,对不对?断我见断我执发起初禅,成为三果最后成为四果,我们等一下会讲到修证。他依止声闻戒一定可以这样走,如果如实修行一定可以到达,因为入了法毗奈耶,一定能够达法毗奈耶。
#p#page_title#e#另外就是菩萨戒。菩萨戒,就是没有一位菩萨不受菩萨戒的。这菩萨戒就是专为一心想要修学佛道的菩萨,而来施设这些戒相,十重四十八轻,我们由梵网经来说,当然还有所谓瑜伽师地论里面的,还有菩萨璎珞本业经,菩萨地持经的这些内容。但是我们以梵网经的十重四十八轻来说,这些内容只有十条重的,四十八个轻的,你说:“为什么菩萨戒这么少啊?比丘戒两百五十,比丘尼戒还四百多五百。”因为菩萨戒不一样。菩萨不同于声闻人,声闻人是每一项每一项,你都要教他,他们是在佛世的时候,当然我不鼓励大家去看四分律五分律,因为这个不是大家看的。每一样生活细节都要问佛:“佛我这样有犯戒吗?”佛说:“有,你这样犯戒。”“哦,那我走路该怎么走?坐该怎么坐?如厕该怎么如厕?我衣服该怎么样怎么样?”都要遵照这个规定,都要依照佛的教导。如果有说,两个人之间有怎么样,那不行,就要来说你以后就要这样,所以说每一样都是依事制戒,依照这个事相制戒让他们能够如实的朝解脱的路走,生活细节的点点滴滴,这得依照这个方式来做,否则的话偏差了,那么就是,譬如说就是,可能解脱的路就遥遥无期,变这样子。在这里面是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得遵照,都得要按照这样来进行教导。可是菩萨不一样,菩萨很少是跟在佛旁边的,声闻人一定跟在佛旁边依佛而住。菩萨呢,菩萨两个字叫觉有情,觉悟的有情,觉悟什么?觉悟这个法的本际实际,觉悟这个如来藏的有情,以及朝着觉悟如来藏,这个方向的有情。我愿意去实证如来藏,我要朝这个方向走。当然,等一下就讲到菩萨法,菩萨戒就是让你朝这个方向去的。所以没有一位菩萨说,不受菩萨戒可以成为菩萨,可以成佛的,没有!因为菩萨戒是千佛大戒。可是这个刘灿梁教授,他就不正受菩萨戒啊,他就认为说不必受戒,依止道共戒就好了啊。可是道共戒是什么?道共戒是你开悟以后,你真实断了烦恼,真实断了三缚结。三缚结就是我见、身见、戒禁取见,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断了以后,能够真的转依,如实转依如来藏,那样的人才能说,以如来藏的诸种法性为道,就当然比较不会犯过失。可是一个又没有断三缚结,自称开悟的人,哪有道共戒可言。已经违背了法毗奈耶,不是真的开悟啊,没有断三缚结就不算开悟啊!不能转依就不算开悟!因为我们刚有说道,佛法里面的修证,是要有断烦恼,是要有实证的,才能说你是到了那个果,因为开悟也是一种果啊,菩萨的果位嘛。不是说,开悟很简单,开悟就是怎么样,你如果没有断这些烦恼,纵然有人告诉你,把密意告诉你都不算开悟,因为没有意义嘛。没有功德受用不能转依,没有办法再自己增进。只是说被人家毁坏他的法身慧命,提早把他的这个缘毁了,让他以后的功德发起很困难。所以说,菩萨戒在这里面很严谨的告诉你,修证上要,譬如说杀盗淫妄酒,妄语上,就告诉你不能未见言见、见言不见、什么什么,不能说没有悟就说开悟,没有眼见佛性就说自己眼见佛性,没有证牢关说自己证牢关,没有证禅定说自己证禅定,自己明明没有证如幻观就说自己证如幻观,自己没有证如梦观就说自己证如梦观,暗示自己入地,这个都是犯下很严重的大妄语业。那么这个部分说出来,不是 佛说恐吓你,吓唬你,不是,是法毗奈耶本身就是存在着,只是佛施设这几个重要戒相,让菩萨谨言慎行,在修证上要严谨。修证上严谨以后,那么这条佛菩提道,三大阿僧只劫的路,就不会很长很长,甚至于看不到未来,甚至于在异生性上,一直不能离开,那这样子的话,就不能达到菩萨戒的功德。菩萨戒的功德就是让你早点离开异生性,早点成为真正的菩萨,避开这个你会犯的业,让你要学大乘经,让你不要毁谤菩萨藏,让你不要未悟言悟,让你不要随便去自赞毁他。不要说:“我现在的修证到哪里,谁的修证到哪里。”不能随便这样子说。就譬如说,刘灿梁教授现在说:“不是八地以上的菩萨很难破,现在的魔,很厉害。”表示说,不是暗示我们的导师现在是要八地以上才能破吗?这个也是很严重的过失。我告诉大家,魔只要你离开欲界就能破魔,因为魔在欲界啊,大家知道吗?魔在欲界,魔没有超越欲界的。可是只要是入地的菩萨,一定已经超越欲界的。因为入地的菩萨,一定要证得初禅,已经超越欲界了。可是他却说:“一定要八地以上的菩萨,才能破魔。”这太离谱了。整个法的毗奈耶,法戒的因果到哪里证哪里,怎样的功德他都不知道啊,这样的说法误导别人,误导别人的地方,他一定要修正。因为这个是他公开说的话,他自己要修正。这个部分就是说,在菩萨戒里面,就很严谨来告诉菩萨,你这些东西你都要谨慎,你自己没有实证,你不能随便去说的。有实证也不能自赞毁他,自己说:“我证得什么,我证得什么。”因为你的目的是什么?为求名闻吗?你如果一直在夸赞自己,就是为了求名闻,那我见根本没断,对不起!你还是没有开悟。因为自己一直为了我,一直在要去让人家恭敬,那还是我见不断啊,我们马上就可以判断,我见断了跟没有断,这个是很容易判断的。所以我们说,这个菩萨戒,完全是为了你想成为那个往实证的路上走的,已经实证的要依止的戒,你一定要正受,一定要依止一位能够教导你的,他能够教导你,“怎么样来学戒,这样子是犯错了,这样子你要怎么改正修正。”他能教导你的,才是你去受戒的对象,一定要正受菩萨戒,尤其是上品戒很难啊。上品戒就是说,这位传戒的人,本身已经可以持戒不犯了。
记得两个名词喔,持戒不犯跟学戒不一样,对不对?持戒不犯他不是在学习,他本身就可以不犯了。可是学戒就是你一直学,有犯过失,犯过失忏悔,忏悔以后再学,叫学戒嘛。所以刚刚说菩萨,真正的菩萨不怕犯过失,他如果依止菩萨戒,依止菩萨戒的轨则,懂得忏悔,懂得定期的布萨,定期诵戒,定期让自己出离过失,重新清净再学习,菩施不怕犯过失,只怕不懂得惭愧,不知道自己面对自己的过失。所以佛教导我们说,要能够见自己的过失,知道自己的过失,然后才能够说:“我能够不再犯过失,而后不复作。”第一个要见嘛,第二个要知嘛,你没有见自己过失,不知自己过失,你怎么说我自己忏悔,说我不再做了呢?不可能!所以如果能够真的这样的话,那么未来世对他来讲,整个威德功德都不失、不减,虽然这一世有犯,可是未来世对他的影响非常大。所以我们大家修学菩萨法,不要只看到这一世,一定要看到长远的未来。因为我们知道成佛,是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中,每一世每一世都很重要,不是说我未来入地以后,再怎么样就好,不是的!你每一世每一世没有连结,那你入不了地。所以我们说菩萨戒,对于菩萨而言非常重要,那你要正受菩萨戒啊!你要能够依止于能够传给你教导你,将来还能够告诉你说,你这样的过失在哪里,要怎么样出离,教导你怎么出离,怎么摄受你,摄受你以后还帮助你长进了,因为我们本身在导师座下,就是被他这样教导。你犯过失以后,他一定摄受你,摄受你以后还帮助你,他不会说你犯了过失,一直指责你,然后还排除你,不会这样做,那就不是,那不是你依止的戒师。你能依止的戒师是,犯了过失以后,要如实的见自己的过失,知道自己的过失,忏悔不再做,不再作以后再学习叫学戒,一直到你未来,一直到未来,你可以真正持戒不犯。你终究依止于入了法毗奈耶,你一定能到达。所以说这是菩萨戒,所以我们说懂得这些以法毗奈耶为这个根本,所施设的都是戒相。可是不要忽略了,这种没有戒相的法戒,大家心中一定要建立这样的正知正见。
接下来我们就谈到,依止于前面的精神,来说到佛道中的修证。佛道中的修证,是涵盖了两个,一个是声闻解脱道的修证,一个是菩萨佛菩提道的修证。这两个,那我们就先来说这个声闻的修证。也就是大家知道修学佛法,绝对要有前提,有修有证。有修有证的过程,一定要有断除烦恼,没有断除烦恼,不能说他有证,这在经典里面,在论典里面,菩萨论藏或者在佛所说的经里面,处处都是这样子告诉大家,所以我们在这里要有个深的印象。
另外说实义菩萨,实义菩萨意思就是说,基本上,这一位有情他是修学菩萨法,他本身已经证了这个未来成佛所依止的这个法,所依止的这个心。也就是说所觉的、他觉的有情,觉悟到了法的本际、不思议界、一切法的根本、实相,他已经证得了,找到这个法了。可是证悟呢,刚刚我们有说,菩萨在证悟这里,还是要有一些简择的关节点,我们讲说菩萨为什么能够到六住位进入七住位,然后能够悟得实相,而在七住位不退?而不是说知道了密意,然后我就是七住位了,不是这样子!知道表相密意,而不懂得转依,没有断三缚结,都不叫开悟。因为刚刚讲:没有断,烦恼没有断,你应该断的烦恼没有断,不能转依,你还是回到五阴的我上面来,处处在五阴的我着想,处处在我所着想,那么不能转依,表示你这个地方的果不能成就。因为菩萨,这个实义菩萨就在这里,你能够成就菩萨七住位,因为菩萨果就在住位上面得,七住位,十住位,行位,回向位,十地,这就是菩萨的果。菩萨的果不像声闻说是四果而已,不是!菩萨果最重要在明心七住位见性十住位,以及十行位阳焰观,十回向位的如梦观,这都是很重要的实证的点。那么实证的点呢,这个部分都要有内容,都要可以检查的。都不是说一说,我这样叫如梦观,我这样叫如幻观,不是用说的。所以实义菩萨,就是一定第一个简单的说最基础的就是七住位,七住位,你已经证得如来藏了,开悟了,能够真的断三缚结,能够转依了。不是说只有知道表相密意,人家跟他讲什么叫如来藏,那个都叫第二月。知道表相密意都是知道第二月。因为我们刚刚有说,一切因缘所生法,都是由这个法尔常住的法本身藉因藉缘现行,藉因藉缘所出生的,祂所出生的叫第二月。那真月就是祂嘛,真月就是我们说的这个如来藏。可是被人家说哪个是如来藏?表相说出来都落在第二月上面。我从刘灿梁教授一句话,就可以证明,他是落在第二月上面。他说:“人无我是在相上说,法无我是在理上说。”这一句话我就可以断定,他是落在第二月。因为第二月就是这个如来藏所生的法上面,证得人无我、法无我,都在理上说。怎么可以说,人无我在相上说呢?一定要从理上来说。所以表示说他是只在第二月,不知道什么是真月,还落在五阴法里面,所以是通不过考验的。他再怎么样说:“那个是如来藏,这个是如来藏。”都不是,都不是!可是呢,这种表相的密意佛都不允许说,何况说去引导人家真正的去进一步说,告诉你密意,还摄受你,教你怎么样,这个都不许做。表相密意都不可说了,何况说真正去引导他,然后再帮他解说,一直在告诉他。这个部分的严重性是在于说,因为菩萨法不同于一般的法,菩萨因为他走的路是三大阿僧只劫,很远,很远!所以他需要有很多资粮,路才走得动啊。如果资粮不够的时候,还能走到远路吗?他今天要走到十万八千里,结果他的粮食只能走一里路,他马上就断粮走不下去了。所以菩萨应该要有充足的资粮,才能够走远路。既然要有充足的资粮,他要荷担重大的责任,什么时候才是让他荷担重大责任的时候?开悟!那个是,可是他要开悟他得具备资粮,因为他开悟以后,他要做一些跟人家不一样的事情,可是他没有资粮的时候他怎么做事,他自己都走不下去,他自己可能被坏了法身慧命,被教导错误了怎么走下去?走不下去了。所以呢,菩萨法对于开悟这件事情,一定要观察到你现在是不是开悟的时候?不是,我会给你更多东西,这些东西对你帮助很大,对你这一世、未来世都是功不唐捐的,对不对?欸!是这样子嘛。所以说我们说菩萨都不会急功近利的。“开悟好吸引人哪!悟者,啊!我是悟者身份走到哪里都有风哪!”那不是在凡夫我见上面吗?开悟是越来越惭愧的,但是他的责任很重,愈来愈觉得自己缺了很多东西,愈来愈觉得自己学习的不够,愈来愈觉得怎么承担责任,赶快跟善知识多学,要学的东西这么多,我赶快努力精进,不敢说自己要出来做什么,因为你一开悟的话,发现自己的东西太少了,一开悟只是门打开呀,里面的宝藏都还不认识,都还不认识怎么说一一去把这些宝藏点给人家看,都不知道。所以说我们说这个实义菩萨,最重要的是开悟,才可以讲实义菩萨,后面等等这个见性、十行位、十回向位后面都是实义菩萨,当然证量更不一样。
这真实义菩萨出现的相貌,又有在家菩萨,就是没有受声闻戒的在家菩萨,譬如说观世音菩萨啦、文殊师利菩萨啦,你看祂们的头是有发髻的,对不对!穿的衣服是有很庄严的装饰的,戴了很多宝饰,绝对不是像弥勒菩萨一样示现出家相,不是。但弥勒菩萨纵使在天界的时候,祂也戴天冠,在兜率天也是戴天冠,很庄严的在家相。所以我们说菩萨基本上有在家菩萨,像在场的在家菩萨,还有现场的出家菩萨,那我后面,为什么有个在家菩萨、在家菩萨僧呢?大概有不同,也就是说,如果我自己还没有于法自在,你就不叫僧。譬如说烦恼都断不了,还被系缚住,那个都不能叫僧,你自己能断三缚结,你与开悟的法自在,与三缚结自在,那就可以叫僧。这个基础有一点,于这个法自在,那自在法有的更深更广,可是从这一点来讲,也可以叫僧。所以从名目上来讲:有在家菩萨僧,有出家菩萨僧。出家菩萨僧跟后面的声闻相菩萨僧有什么不同?有不同。也就是在大乘法里面,跟二乘法有一个很大的差别,二乘法呢,他现声闻相的一定只有剃发着染衣一种,一定只有这一种,可是在大乘法里面,你看迦叶童子,迦叶童子她是童子,她是女众,它留长发,她带着声闻僧出去游行,表示她是出家菩萨,可是她却没有现声闻相啊。所以菩萨法里面的这个僧,有出家菩萨,她在僧团里面她是没有受声闻戒的,受了声闻戒她一定要剃发着染衣,一定要遵照声闻戒的内容共住,共住就是在僧团里面共住,那没有受声闻戒的出家菩萨,看你是有个证量以上才可以这样子,不是随便人就可以说:“我要当出家菩萨。”我们刚有说僧一定是要于某法自在,不是随便的人就说:“我要当不要受声闻戒的出家菩萨僧。”不可以!你一定要有一个证量,一定要有个于法自在的证量,最起码一定要开悟以上,最起码,才可以说:“我要现出家菩萨僧,而是没有受声闻戒的。”后面说声闻相的菩萨僧,就是受了声闻戒的菩萨僧,依止于菩萨戒来修道,来修菩萨道的。
#p#page_title#e#我们今天提到,一直提到一位刘灿梁教授,大家感觉到好像是针对性的,事实上因为我讲到我这一次讲课的因缘,就是希望这个事能够有利益的释放,有利益的事情产生,所以我们作了努力。那么今天会提到是,刚刚也解释过,有几样事相是需要给大家解释,有一些人比较需要了解,刘灿梁跟 导师从未见过面,可是他一直对外说:“跟 导师见过面”,一直对外说:“跟 导师是师兄弟”,一直把 导师称为:“老萧!” 导师说:“老萧哪是他叫的?根本就不认识!”可是他对外都称老萧,要让人知道他跟 导师是拜把兄弟,事实上这是攀缘附会,这个完全是想要借 导师的名来提升自己有开悟,只是这样而已。他一直说跟我们的亲教师往来密切,可是据我所知,他是跟退转的杨先生往来密切,退转的杨先生不是我们的亲教师,可是他却一再说,他跟我们的亲教师往来密切,要他举证他都没办法举证,他说:“好几次跟 导师在哪里见面,在哪里见面”,叫他举证都没办法举证。那么今天也会把 导师的话带到,他说他跟 导师见过面,一定要把人、事、时、地、物都列出来,不能只是空口说说,说:“我跟 导师见过面, 导师不记得我了。”不能这样说,一定要把人、事、时、地、物都举出来,要能够求证,这样才能够叫有见。就像我们刚刚说有没有实证,你一定要举出几个点来检查,不能你自己说嘛。你对外一直说,可是你没办法举证,一定要举证。当我们要求举证的时候,有些人就说:“不管了!这个事相上的我不管,你们不要跟我说了,反正我不管这些事。”可是我们要说的是,在这个修法、佛道上,菩萨道上修法上面,如实语是很重要的,你不能有如实语的话,这个信言不具足啊!信言不具足的话,将来你所说的话人家不大会信你,这个事等一下我们会说到。
菩萨有一个很重要的,怎么样你是再来菩萨,能够去成熟有情的种种善根智慧以及异熟,能够排除异熟障。这个内容之一,一个就是信言要具足,信言就是可靠的言词嘛,要具足。可是如果经常不如实语,这样的话信言不具足,那么这样的人没有办法去弘法的,因为你说出来的内容,你去解这个佛的义理来让大家知道的时候,你前提是如果在事相上信言不具足,我怎么能接受你在佛法上也是如实语呢?这两个是不能分割的,事相上是如实语,佛法上一定是如实语,对不对?那不可能说我佛法上是如实语,我事相上我随便讲,那这样就不一致啊。所以说刘灿梁教授种种说法其实都没有办法举证,那我们其实也很无奈。因为我们留个因缘要来跟他谈,他都是很多托词,那我们想:“没办法啦。”今天再次声明:“导师从来没有见过他!”他如果说有,一定要举出人、 事、时、 地 、物,一定要举证清楚,这样的话才有办法去检验这个事情。对当事人,还有就是说,今天也许有人会把我的话传给他,没有关系!就是刘灿梁教授, 导师不肯见他,他唯一能见的人就是我,因为 导师已经授权我,授权我来处理这件事情,所以在我们里面唯一能见他的人就是我,那他将来如果能够跟我见面,我们又把善意释放出来,他跟我见面才有机会帮助他。但是 导师不肯见他,因为他的不如实语太多了, 导师不肯见这样的人,因为这样的话,见一次面以后引生的问题会更多,因为他的不如实语会怎么再不如实语,我们都不知道,没办法去预测。所以一个人信言具足很重要,很重要!尤其是将来要在弘法上面承担一个责任的时候,这个诚信的言语是非常重要的,跟大家说一下这个前提。
另外我们再说一下菩萨的修证。菩萨僧呢,刚刚讲实义菩萨分成这么多,可是菩萨僧,这个僧,只要有这个僧,记得一定表示于法有自在的菩萨,那么就有在家菩萨僧、出家菩萨僧、声闻相菩萨僧。就是他是在家相,像大家一样很多在家的男众女众菩萨,那实义上于修证上有真实(实证)的,譬如说明心开悟的,然后或者是见性的,他能够真正转依进入悟后起修,不能转依就不能进入悟后起修,这一点是重点,没有办法转依你所悟的如来藏,就没有办法进入悟后起修,因为悟后起修就是转依如来藏开始修实证的嘛,怎么可能说不能转依就能够悟后起修呢?这是一个矛盾的地方。那么在家菩萨僧、出家菩萨僧就是没有受声闻戒的,可是他是住到僧团里面去的,另外受声闻戒的这叫作声闻相菩萨僧。所以我们要了解菩萨法是不同于声闻法的,它的法比较广,层面比较广,不是局限一个表相上面,不在表相上而已。
另外下面要跟大家解释两个重点:一个是菩萨种性跟再来菩萨。菩萨种性就表示说,这个种性的意思表示有这样的功能性,让你往这个菩萨的次第修正的路上走的,你本身要具足这样善法种子的功能,具足这样善法种子的功能,你才叫有菩萨种性。那么怎么样才能叫这个菩萨种性具足?你自己在茫茫大海中,我怎么成就我的菩萨种性?自己没有办法的,如果你自己行,那你就出来独当一面啦。这个菩萨种性,他也不是一时具足,他一定要是譬如说,有人劝他发菩提心,因为开始告诉他说:“你要怎么样去积聚你的福德,将来有因缘能够值遇善知识,然后能够修证有功德自受用。”功德福德就有差别,对不对?有福德为基础以后,你才能遇到真善知识,能够真实修证才有功德受用,有了功德受用,又能增广你的福德,所以福德、功德、福德。从菩萨法里面来讲,它是越来越增广的,你要有了基础以后让你能够有功德受用,依止于你的功德受用再去植福,那个福德就不可思议,因为你依止的是转依如来藏植福了,不可思议,不可限量,不可以量来数,这样的话才是菩萨走的路。所以菩萨种性不可能自己具足,不可以自己想一想自己就是菩萨种性,在学习的过程里面都是要遇善知识的,所以 佛在经典里面一再强调善知识难值难遇,难值难遇!真实善知识难值难遇!那么这样真实善知识能够摄受你,摄受你让你的菩萨种性慢慢的在这一世里面,也许快速的增长,也许让你这一世从还没有具足能够具足,也许让你能够未来自己能够去独当一面,那善知识的摄受非常重要,那么这样的善知识,我们以下面的名词来讲再来菩萨指的是什么?
修学菩萨道的菩萨通通叫再来菩萨。在场的大家通通是再来菩萨,对不对?对不对?(众答:对)对呀!所以说要知道修学菩萨法都是再来菩萨,你怎么可能不是再来人,因为你过去生一世一世发愿:世世常行菩萨道,每一世都来人间,通通是再来菩萨嘛!对不对。可是你自己有没有能力自己去开悟,自己来把这个法建立起来以后告诉别人说:“怎么样去修证开悟的法门,往哪个方向把开悟的方法给你,让你真正能够开悟,然后怎么样去见性?怎么样又是禅宗里面的种智?怎么样去修学种智?怎么样去修证地地增上?”没有办法。那你没有办法的时候,你就是再来的学习菩萨,对不对?再来学习的菩萨,而不是你自己来了能够不要有人指引自己开悟。因为所谓的再来而弘传正法的,这样的叫再来菩萨,除了我们刚刚讲说每一位菩萨都是再来菩萨,除了这个以外来说再来菩萨,这里我们要说明。因为刘灿梁教授讲到嘛:“再来菩萨这么多,怎么可以说只有正觉的萧老师是再来菩萨?怎么可以说只有他可以弘法?”可是我们就要说了:“是谁在没有人开悟之前,然后开悟以后把这个法门、方法、内容一一的写出来让你读的?”如果是你自己的话,那当然是自己能够开悟,不要别人指导,甚至人家误导他都能够悟对,你要看有没有?都没有啊!现在找来找去都没有,对不对?只有 导师一位。导师之前有位广钦老和尚,可是广钦老和尚没有传法,他没有传法,他没有把开悟的法传下来,所以他下面没有开悟的弟子。再来呢,中间也没有人开悟啊。再来就是 导师,开悟以后开始写书,任何一个人看到 导师的书以后才怎么样的,都不是说自己开悟了,对不对?(答:对)(若是自己开悟)你不应该说:“看了导师的书才怎么样。”你应该说本来就开悟了,然后自己能够把法说明清楚,让人家能够学习,甚至于还有能力怎么样去接引各种不同根器的人,怎么样把种种法一直说出来,让你座下的弟子能够增进,不管是某方面福德增进、智慧增进、方便善巧增进、根器能够增进。那么这样的情况之下,还有就是说你能够有能力不在于欲界生,你过去世就已经发起初禅了,过去世就已经发起初禅你本来就可以生在色界天的,可是你发愿世世来到人间,所以来到欲界表示你是可以生到色界,可是你却发愿来生到欲界,要有这些迹象啊!那也不能说:“反正你的导师没有人印证,为什么我一定要被你印证才叫开悟?”可是问题是,你明明是看了人家的书啊,是吃了人家的口水呀,你不能说,这个妈妈咀嚼咀嚼以后,让你吃了以后身体能够长养了,那你不承认这个妈妈于你有恩,你说:“这个食物对我有帮助。”可是你没有说:“这个妈妈是养育我的。”你不能这样子说去啊!明明是妈妈咀嚼了东西来养育你,可是你却说:“这个食物是有帮助,这个食物是好的。”可是你却不承认这个妈妈做的种种养育的功能,这样不是就是忘恩负义吗?明明有恩与你,可是你自己却想要成为他人之师的时候,却不去承认这个法源啊,这样不对啊!应该说你要学法,你的法源从哪里来?这本来就是一定看得出来的,你不能说:“我看了他的书,发现到我悟的跟他一样。”不能这样说啊!你看了他的书以后,到底有悟没悟?没有被勘验欸!刘灿梁没有被勘验,而且他的悟是不对的,我刚有说他悟的是在第二月,不知道第二月的人,请你读我们导师的《楞严经讲记》,第三辑说得非常清楚。第二月,不知道第二月很可惜的耶!在修学菩萨道上一定要知道什么是第二月?什么是真月?真月才是你要找的。你找到第二月都在我见上,那很“冤”“妄”的。所以这个部分只有一个,你看到,“啊呀!《楞严经》啊,经文是佛跟阿难,(佛)在指导阿难怎么样开悟,告诉他说,你这个都不对,这个都不对!然后又回归到法体本身,说一切都是真。阿难说‘为什么本来都是妄又是真?又不对?’(佛陀)一再解释给他听,一再地前前后后反反复复解说,到最后引导阿难开悟。”可是能够把这些内容解释那么清楚,让你读了欢喜的人,现在除了 导师以外,有找到另外一个吗?没有啊!所以说这个部分,我刚说他是落在第二月,绝对是对的,绝对没有错!譬如说他的弟子吴胜奇等已经被我否定过了,保证他是落在第二月,因为他的老师就是刘灿梁嘛,所以没有错!甚至于从他所说:“法无我,人无我是在相上说。”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他是落在第二月。开悟一定是在理上说,在相上说就落在第二月上面嘛。所以开悟又有真见道相见道,相见道是在后面,真见道在前面。结果他却是说:“人无我在相上说,法无我在理上说。”颠倒而且错误,而且呢相见道本身,也是在理上不在相上,这可以说他这里面错的地方很多。但是我们是觉得说重点在于,他其实是没被勘验,没有被勘验的都不能说他开悟。那么勘验的人呢,一定要由 导师,因为 导师出来把开悟的法说出来。你不能看见书以后,以你自己的见解说我悟的跟他一样,一定要被传这个法的人来勘验嘛!那你如果没有办法被勘验,而自己说开悟,有的人说:“我现在是开悟啊,我等到以后被勘验以后,如果真的是开悟,我现在就不算大妄语。”那也不对啊!因为你将来能够被勘验过,都一定要经过善知识帮助的,我告诉大家我们目前三百多位开悟的人,没有一位没有经过 导师帮助而可以被印证过的,没有一位,找不到。所以不可能说,刘灿梁或其他人说:“不必导师帮助,就可以被勘验过的。”没有!所以我们可以说,你有没有开悟一定要被勘验过才能算数,没有勘验过千万不要说,我们要谨慎等待,哪一天有因缘被勘验以后再说。那这中间都是属于大妄语,不是说我以后悟了以后,那都不算,不是!因为你是被帮助的,不是你自己的东西。所以呢,还没有被勘验之前,都千万要小心,不要跟别人说:“我开悟了,我已经知道密意了。”我们说过知道了大部分,都在第二月比较多,百分之九十以上,百分之九十甚至于可以说百分之九十八、九十九。所以智慧这个东西,绝对不是表相上所能说的,因为开悟这个部分是智慧,实相的智慧、般若智慧不是在解脱道上这种断我见的智慧而已,是不可思议。刚刚我说不可思议界啊,不是你意识所能思议的。所以一定要经过今天来传这个法的人,他能把法传出来,能够把它写出来就知道,它里面枝枝节节他都很清楚的,绝对非常清楚,你在哪里、落在哪里、对或不对都很清楚。因为我们跟随导师学这么久了,十几年了我自己是被印证了,我不是在推崇我自己,我是告诉大家,我被印证了明心见性,甚至于学了禅门差别智,又在导师座下,熏习这种智十几年,我都不敢随便说我是什么,目前到哪里?因为我们都觉得,很惭愧很多还不懂,甚至于观察到自己的习气,降伏得那么慢,要很久才能一点一点降伏,都觉得很惭愧。今天被推出来当亲教师,经常感觉自己很惭愧;说法上,尽量自己说的要自己能作,不要说了以后要别人作,你教别人你自己却作不到,那会被人家说的,说你怎么要求别人你都没有做到?所以呢,教导别人就是教人家怎么作,自己也要作到,所以说当亲教师,这责任很重的,所以讲课弘法,这个每天觉得说都有一些因果,自己要小心不能错说法,这个部分不是说“不要偏离第一义就是了啦”,不是这么简单的事啦。你自己对不对都不知道,还说不要偏离第一义就对,因为自己根本就不在第一义中,还说不要偏离第一义,你没有被印证过,你怎么知道是不是属于第一义谛的法,因为把第二月说成第一义真月,就已经在谤佛了。我们刚有说,见取见,是把经文里面的见解当做是以自己的见解来解释,经文里面的法以自己的意思来解释那个义,就是见取见。所以我们说,这个再来菩萨呢,一定要有几个特点,我们要跟大家说,就是所谓的能够来到人间,住持正法能够弘传正法,摄授有情的菩萨要有几个重点:
#p#page_title#e#第一个自己开悟,自己从经典里面印证,还要被佛来印证。被佛印证一定有方便善巧,因为佛要找你不难哪,知道吗?佛要找你很容易的,怎么样来给你印证,怎么样来说你的责任在哪里,如果佛做不到这一点,那佛就不知道这个地方正法的因缘在哪里的,将来你成佛,你也要懂得什么时候什么因缘,你要叫什么人出来住持正法,一定要有这样的过程,一定要有这样的能力。所以被 佛印证、经典印证以后,把他开悟的内容方法都写得很清楚。大家读过导师的悟前悟后,对不对?写的理路多清楚、次第多清楚,前面没有人写,看看只有导师一个人写。你不能说:“看过我会了,那就属于不是跟老师学。”那不是啦!你还是吃了咀嚼过的东西,你才会了解经文就是这个意思。第一个,甚至于被人家误导从离念灵知去找,结果自己能够回到真正的离开见闻觉知,找到了离见闻觉知的这个心,以见闻觉知心,来找离见闻觉知的这个心。别的教门说在见闻觉知中着墨就好了,离念灵知,可是他却能够自己能够知道说:“那这样不对呀!”然后去找这离见闻觉知的心,这不是普通人做得到的,他自己能够做到,甚至没多久就发起初禅,这发起初禅一定要有人教,可是他却可以自己发起初禅,甚至于证得二禅,最后能够持戒不犯。甚至前面实证了很多,从见性到行位、回向位种种,如幻观、如梦观,写得这么清楚,甚至于犹如镜相、犹如光影讲得那么清楚。经典中的这些名词,你读了你说不知道,可他却能解,把那个守住密意后解释出来,这样一个是再来菩萨。
第二个特色,再来菩萨要有能力来成熟有情。成熟什么法?第一个成熟你的善根;第二个成熟你的远离异熟障的所谓诸根;诸根的意思是说五根,你的五根要成熟到能够离开异熟障。第三个要成熟你的智慧。那么刚刚说要怎么样去成熟这个远离异熟障?就是说要让你,要有办法让你不会落入异生性啊。因为要能够远离异熟障,五根能够成熟:第一个要寿量俱足,寿量俱足例如说怎么样让你在这一世的修证里面,让未来世能够寿量俱足。要寿量俱足,一定要懂得怎么行布施啊。怎么行布施以后,让他能够因为行布施或是学戒,然后在未来世寿量俱足、形色庄严、形色俱足,甚至于刚刚说的信言俱足,怎么样教导学人怎么学戒,因为这个跟戒法有关,它跟布施有关哪,布施里面涵盖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施,都很重要。这种种布施,菩萨里面不能没有布施的法。可是这个刘灿梁教授却说:“财布施几个亿都没有用啊,吐个痰就没功德了。”这哪是这样说的?这两回事嘛。吐个痰是习气嘛,财布施是福德,怎么会消失啊?而且财布施可以去悭贪,可是吐个痰是习气呀,对不对?你现在口里有痰,顺口吐个痰,有什么损减那个功德福德的?这两回事耶。他说:“要有公德心就能够有无畏施。”这完全是世间法。认为欧洲人无畏施做最好,所以福德最大,欧美的人,这个是与佛法修证无关的。因为你要能够有福德,你一定要行布施,布施里面财施、法布施、无畏施这个内容,无畏施不是像他所说的,你要能让人家可以远离这个畏怖,这个法如果是错误的,你要能远离那个法对你自己的伤害嘛。当然我们也知道,未来能够说众生有难就能够救难,像观世音菩萨那样,观世音菩萨发的愿说,“你只要求我,你在哪里我就能够让你远离那个苦难。”因为成就了功德能够施这个无畏施啊,怎么只是公德心而已?说公德心就是无畏施,这个是很离谱的。怎么来成就菩萨离开异熟障呢?(离开)异熟障就是说,你一世一世的你都要寿量俱足,寿量俱足你要形色俱足要庄严,这个戒行要学习耶,学戒怎样不会不如实语,或是离间。譬如说,我们现在希望刘灿梁这边我们能够和合,在正法上增长这个力量,可是若因为起瞋认为说:“你们是来跟我破坏的。”就开始离间,把我的善意曲解,扭曲掉了。今年2月份,我跟他的几个人碰面,把我善意扭曲掉了,造成离间的这种罪,都是没有办法形色俱足的。因为让本来可以和合的法,被人破坏掉了。假如2月份没有把我的话善意曲解掉,那可能今天不会这样子;可是被曲解了,因为他们起瞋了,害怕他没有办法保有悟者身份,他不担心他的因果,而是怕失去这个悟者身份,表示他不懂法毗奈耶啊。不懂这个法戒因果,那么只是在起瞋上面着墨以后,扭曲了我的善意,扭曲了我们释出的善意,那很可惜,那这样的话不是造成离间了吗?那这个业很重欸!不能把这个话转错,我们的善意在哪里,不能把话转错!这些都是戒行上要注意的,在戒行上的教导学习,以及布施、修忍辱、精进或者说修止观。今天可能没有机会讲止观,真希望能教导大家止观的一门课,可是我的时间只剩十五分钟。所以再来菩萨要能够成熟这些菩萨未来的,怎么样能够寿量俱足、形色俱足、信言俱足、力量俱足、大力俱足,能够安住于善法的修学,他要施设很多方便善巧,让他能够有布施的机会,能够戒行怎么样学习清净?怎样让他能够在什么场合修忍辱?教导他们怎么修忍辱法?忍辱法有多少种?要付出很多心力来成熟,让他能够在学习过程里面,未来世一世一世地能够远离这些遮障、远离异熟障、远离所谓八难之处,对不对?要施设这么多方便善巧,我们在 导师的座下修学,都是这样接受教导的,我们来跟大家交流,我们也是这样来教导你们的啊,对不对?我们每一次都是,我们都是以长远道路之修道上,告诉大家怎么修道达到最好的、对未来是最好的,才不会造成歧路造成障碍。
第二个成熟善根,善根就是我们说,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成熟善根有个很好的,就是怎么样让你不会造三恶道的业、远离业障。我们知道,你说要消三障诸烦恼,对不对?怎么消,就是你一定要有善知识来成熟你善根,让你不会去造作三恶道的业。那么三恶道的业能够远离的时候,你就不会有业障。三恶道的业怎么远离?最重要是在法上面,因为你有那个善念善心要修学大乘法,可是你跟错人、学错了就容易谤法、容易妄语,既然这样的话,你这个业障就很难除啊!不是吗?要信哪,信佛所说,信善知识所施设。不是善知识说,“哎呀!他今天是着重某甲不着重某乙,所以某甲就帮助,某乙不帮助他。”善知识一定说:“你这个地方有一些部分还要再努力”,那就再努力嘛!那时间要经过三年五年或十年,一定是这样的方式来利益你。不是说今天对你比较好,对你不好,对我们那边的人说比较好,对这边的人怎么样,没有!一定要根据时节因缘,根据当地的国家法律,当地的环境,不能去违背国家法律,这是菩萨戒里面严重的告诫。时节因缘如何?一定要随顺这个时节因缘,如果没有的话,很快就会把这个法毁了,把这个学正法的人的前途都毁了,所以一定要随顺这个因缘,然后来长养这个善根。长养善根以后,一定会薄贪瞋痴。所以呢,能够接受善知识来长养你的善根,他就会往薄贪瞋痴的路走,也就是每一世他都能断我见,每一世都能断我见以后,每一世慢慢都能薄贪瞋痴。善根能够长养成熟的人,呈现出来的就是薄贪瞋痴。所以呢,你要看一个人善根如何,你就看他一些贪瞋痴重不重,善根成熟的人贪瞋痴不重的,他会因为每一世断我见,每一世就是朝着薄贪瞋痴的方向走嘛。那往这个方向走,就不会去造三恶道的业。他就能够安忍于善知识的教导,次第的教导、时间上的教导,方便善巧的给予,学习种种次第、种种内容的教导都愿意接受,就等于说性障比较薄的人,可以这样讲呐,善根就成熟了。那么这个也需要善知识,他要用种种方法来摄受。例如说,我们说给义工工作、执事工作,参与种种的什么事、什么课程,然后呢要亲教师怎么教导。他要付出很多的心力来成熟,来让这些有情能够成熟的,不是很简单的只是开悟禅三,开悟禅三,不是这样子,对不对?这个事情是很难作的事。只是把表相密意说出来,是很容易的。可是要做到说能够成熟有情远离异熟障,能够成熟有情的这个善根,能够成熟有情的智慧。
接下来说成熟有情智慧,这很难的,能够做很难的事情才是再来菩萨,对不对?那么难的事情我们都做不到,他做得到,这才是再来菩萨,能够住持正法的菩萨嘛。那我们刚刚说成熟有情的善根,他能够花费很多心力,他几乎所有时间都用在学正法的菩萨上面,想的、每天做的、一切时间都付出在这些菩萨身上。
那再来就是能够成熟智慧,成熟智慧能够让你远离烦恼障。前面是业障这里是烦恼障,要知道烦恼能断,唯有智慧能断,禅定神通断不了烦恼的。只有智慧能够断烦恼,所以断了烦恼有智慧才有果嘛!这个果是假施设的,不是真的有。因为其实断烦恼是舍,对不对?舍不是有嘛,可是施设一个检查的、一个简择说,那么你断了什么烦恼所以有什么,是施设一个让你检查自己现在如何,所以我们其实是没有得的。因为断我见了,你断了我所执了就没有我,对不对?没有我、没有我执,你还有什么得?所以事实上,断烦恼是舍法。那智慧本身你也没有得,因为没有一个我得,所以唯一的说,怎么去成熟有情的智慧?成熟有情的智慧,最重要在菩萨而言,就是要成熟所谓的“般若实相智慧”。要怎么样让你熏习,到最后能够实证,熏习到实证,你需要什么福德资粮,不足的地方怎么样告诉你修集,怎么样让你多行布施;还是说你,戒喔,你没有学好,你要多在戒行上注意;你忍辱修不好,你动不动就瞋心太重啊,忍辱修不好你不能安忍哪,什么方便善巧你都不能安忍,或是说你不够精进太懈怠了,你要怎么样精进;怎么样让你能够走长远的路?这条路要让你走下去,能够发起精进心,把长远路走下去;怎么样能够修止观?在佛道上菩萨道上,止观是很重要的,一切智慧发起要靠止观。没有说一位菩萨不修定力的啦,不是只要研读经典就好,读经就好,不是!那不是菩萨法所修,你一定要有止观的能力呀。你心不能止不能起观行,不能现观,不能对这个慧的内容作了解,不能观察种种法的法相,你怎么样去生起这些智慧呢?所以要怎么样让这个菩萨,能够累积了这些福德以后,然后成熟智慧。成熟智慧以后,能够依止智慧断除烦恼,就能够远离烦恼障。
所以要能够有:第一个成熟有情远离异熟障,成熟有情善根远离业障,成熟有情智慧远离烦恼障的方便善巧的,才是能够来到世间住持正法的。这样的人,你说 导师是不是这样的人?(众答:是!)可是 导师这个名字,不是说,刘灿梁这边有人说,谁说我不知道,说我们是:“窃佛的,是偷佛的名相来称导师的。”《导师真实义》请大家请回去阅读,因为我们 导师绝对不会凭白无故去推崇自己的。这个有它的意涵我们就不去说,因为我们书写出来请大家去读。那么这样一位菩萨,他一直在自己一直地地增上,一直把他的内容传授给你。你看他写的书都没有吝啬的,除了隐复密意而说以外,他绝对不会吝啬一法来解说,就我刚刚说的第二月、真月,写的实在是让你拍案叫绝,从来没有看过一个古德善知识写得这么清楚的。以前我们看第二月不太懂的,什么是第二月猜半天,可是经过导师写以后,哇!心中了然清楚非常高兴的,终于以我们实证的立场知道什么是第二月,很清楚,这个智慧就生起了,这个地方简择就更清楚了。所以我们说再来菩萨这个名称,如果你要说:“我们也是再来菩萨,为什么不能传第一义谛法?”那我就要问你是自己开悟的吗?你是自己把这个法弘传下来的吗?你有那个方便善巧,能够成熟有情吗?你能够这样子来成熟一切有情?有这么多能让他们远离业障、远离烦恼障、远离异熟障吗?对不对!如果你有这个能力,你才能说你是再来菩萨,能够荷担如来的这个这么重的弘传正法的责任。然后呢经过 导师的培植培训赋予责任,你在这种体制下去弘法,那是没有问题的。在体制下弘法,就是你遵守规矩,你要按照这个规矩来,怎么样来成熟有情?怎么样守护密意?不要去破坏到有情的法身慧命,怎么样把正法的命脉弘传巩固下去?这我们都要守规矩的。将来大家如果说,愿意朝这条路去,那么都有那么一天的。你愿意说我五年十年我就是二十年,我就是愿意这么做,我愿意来修学这么久以后,我将来要来荷担如来家业。那你就按照这个规矩,你既能够有功德也有福德,自己又能够接引有情,对你未来成佛又能够增加很多你的座下弟子,这些没有一项是白费力气的,都是功不唐捐的事情。这些规矩的订立,都是对大家帮助非常大的。那祂能够订这些规矩,表示祂能够预期这个事情,“这样做不好,这样做对法是伤害很大,对有情法身慧命是伤害很大的。”你看不到的人,尽管一直去作,“我要往前冲!”那表示他自己根本没有智慧看到,如何是对未来有的。我们说要跟随善知识,是要跟这样的善知识。那对我们学习来讲,我们只要在这种次第中学习,在这种方便善巧下学习安住,而能够在这方面一点一滴的进步,绝对是国家社会的好公民,一定是在这里面不会去制造什么事端的,一定统统是社会里的栋梁,甚至是正法的栋梁。你看到正法里面的菩萨,有哪位是违背社会违背国家的,对不对?没有嘛,看不到嘛。一定是要遵照菩萨戒的,你不能违背菩萨戒,违背菩萨戒去创造对立,不可以啊。那依照这种修学上来,大家都放心啊。因为所作所为,都不是为自己,对不对?希望说自己道业增上,那有情能够依照这个因缘慢慢成熟,我们要藉这个缘,大家结这个法缘,未来每一世每一世都有机会来共同修学正法,共同成为菩萨道的道侣,共同成为护法上的互相帮助的一个力量,那么这样是佛陀所乐意看到的,才是对佛报恩,报佛恩嘛。导师从来没有要我们说,“我的恩如何你要报”,他每次都说:“你一定要报佛恩!”我们不是这种所谓推崇民族英雄,不是这样子。我们只是从理上来告诉大家,一定要理智上来看一件事情。我不会在争执点上争执:“一定这样!不是这样。”没有在道理上说出来,结果只是在情绪上着墨,不是!所以我今天先说到这个地方。那么下面的一些内容。
#p#page_title#e#(提问人请拿麦克风,然后告诉我你的尊姓大名。你目前所修学是在哪里?)
1.不好意思,我一直听孙老师所讲这个“导师”,我还不太了解,可以简单介绍,然后有什么着作,我可以进一步的去了解、去学习。
答:好!《导师的真实义》给他一本好吗?
《导师的真实义》您读了以后,有问题我们再来交流。
我们有册子一本给他。
2.之前有人问内相分与内法尘的区别?
答:内相分这个名词是我们 导师出来弘法以后,祂把这个意涵透过这个名相,让我们更加了解。
因为相分与见分,相分是相对于见分而存在的,有相分就一定有见分,有见分就一定有相分。见分的意思就是它能够去分别这些相,像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能够分别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那么各自分别,能够去分别的这个叫见分,被分别的叫相分。这个大家知道呵!
可是为什么有内相分?这有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说,对于六识本身它是心,大家要有一个观念:心基本上,为什么说心?因为相对于色,而色法是色法,心法是心法,所以佛法里面简单说就有色心二法。色法是物质,物质跟物质才能接触嘛;心呢,它不是物质,所以心无法接触物质,这是一种概念。所以我们六个识是心,所以六个识不能直接接触到外面的六尘物质。譬如说色尘,这些所见的一切色尘都是物质,那么这些物质,你的眼识所见的,不是直接接触这个色尘,因为心本身它不能接触色法,因为这个色尘是色法。那么这样情况你的心到底是触什么?你的眼识到底是分别了哪个法?你明明是有见啊!你有见这个相啊。那么就是说,因为这个原理,所以透过这个眼根,眼根有胜义根、扶尘根这个色法,透过这个色法摄取这个影像,摄取了影像以后,透过一个法,我们说透过你的第八识如来藏,透过第八识如来藏转换,转换以后,成为一个你的眼识能分别的,那称为内相分喔。因为第八识也是心法,八识心嘛,所以第八识是心,然后眼识是心法,所以透过第八识转换,转换以后,你现在外面这个色尘是现量,现量所见,那这里所见的时候,现量跟你内相分这个眼识所见的是相同的,没有落差完全相符合,所以你不觉得你在见内相分。可是从道理上来说的话,心不可能去触这个色,所以等于说,眼识所见一定不是直接外面的这些所谓的外色尘,如果说也是所见的是外色尘,你这个心如何去触?眼识明明是要依于眼根触色尘才能现起啊,对不对?眼根是色法,眼根触着色尘才能生起眼识啊,那这个眼识是怎么去触色尘呢?这道理说不通啊。所以表示不是由眼识直接接触外色尘,因为佛法里面一直讲“根尘相触生识”嘛,是不是?大家都有读过一点导师的书的话,也知道法生起的道理:二法为缘生。眼识二法为缘生,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二法为缘是指什么?根尘法。所以根尘相触才能生六识啊,你怎么可以说你眼识能够去触外色尘呢?这个道理说不通啊。所以这样的道理让你知道,眼识所分别的都是内相分,就是由第八识所变现的,祂就是有这个能力,祂就是有这个功德能够变现,所以这个就是内相分。所以内相分,知道这个事情以后,你就知道眼识所分别的也是内相分,耳识所分别的也是内相分。
所以说内相分跟内法尘的差别就是,内法尘也是相分,也是内相分,可是内法尘主要是针对是说,因为眼识是分别色尘,耳识是分别声尘,色声香味触法,法尘这里专门讲意识所分别的,意识所分别五尘上面更细的内涵,五尘上面更细的,比较啊,或者这些各种变化啊,都是意识所分别,称为法尘,称为意识所分别的五尘内容,称为法尘。你意识所分别的也就是内法尘,所以这里内法尘也是内相分啊,所以这里就知道这个问题,知道这个在哪里。
刚刚有人问外相分是心法还是色法?我就不用回答了。刚刚讲完,外器世间到底是心法还是色法?(答:色法)欸!这我就不用答了。
有些相关的,我就从前面浅的开始讲,一讲就讲到别人的问题了。
3.有人问我说,今生想要求得解脱,是按照 导师的法门修快呢,还是按照念佛法门往生西方净土快?
答:今生得到解脱,这个是他的主题,对不对?今生得到解脱是他的一个目标,那么今生得到解脱,表示他只想不要生死了,不想再生死轮回了,生死轮回太苦了,我到极乐世界比较不会那么的苦,如果是以这个为标的的话,那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品位要不要提升?(答:要)你是希望下品下生好,还是上品上生好?(答:上品上生)欸!对啊!如果说你这一世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求品位提升,那你跟读 导师的书有没有矛盾?(答:没矛盾)对!没有矛盾,品位提升。因为你到西方极乐世界还不是一样要花开见佛,花开见佛就是要开悟啊。所以极乐世界是佛陀教导的法,怎么可能会让你不用开悟的,也是菩萨法啊,阿弥陀佛的佛国,怎么可能不是菩萨法?它里面有声闻法,可是也有菩萨法。所以花开见佛一定是要开悟。像我们在这里不必花开也可以见佛嘛,对不对?(鼓掌)如果说想要品位提升,按照 导师的修学次第,这一生按照 导师的修学次第能够开悟,能够真正被印证过,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是怎么样,又能够解脱离生死轮回,品位又能提升,这是什么?一兼二顾嘛!全部都照顾到了,没有矛盾。所以这个部分看你自己,你是想在这边求开悟以后生到极乐世界去,给阿弥陀佛照顾就好,反正去阿弥陀佛那里也是修道啊,绝对不是在那边好吃懒做,对不对?你去那边哪可能什么都不要做,还是要修道啊,还是要听啊,听阿弥陀佛讲什么?观世音菩萨讲什么?在极乐世界都是在修道的,就是在莲花苞里也是在修道,花苞里面做什么?听所谓的无常、苦、空、无我,然后开始怎么断我见?能够断我见之后才会花开耶。可是在里面要一直听一直听,不想听都不行,那边的法唯一就是要听法嘛,到那边去唯一能做的就是听法,没得说去士林夜市,这里不说士林,去哪个夜市逛一逛,去哪里旅游,不行啊,你得一直听一直听一直听,在极乐世界将来你承受佛的威德力,能够每天去供养十方佛,你也不是在玩,你是成就供佛的功德。所以到极乐世界都是在修道以及修福德,不要闲着,也没闲着。可是极乐世界唯一跟这儿差别的是什么?日子很长,它那边的一天是我们这边的一大劫,当你在那边一天的时候,弥勒菩萨(成佛)已经过了。如果你说:“我想要承事弥勒菩萨成佛”,那就不行,你自己选择。你如果说:“我在极乐世界就好,弥勒菩萨在这边成佛没有关系。”那你就在极乐世界。如果说:“不行啊!我一定要来弥勒菩萨成佛座下,来亲近弥勒菩萨。”你就会来不及,因为它(极乐世界)那边日子跟这边差太远了,那边一天是这里的一大劫,弥勒菩萨早就成佛过了,不知到哪儿去了,搞不好贤劫千佛都过了也不一定,我们贤劫有千佛,现在才过了四尊佛,所以我们在这里还可以值遇996尊佛唉,好多喔。所以看哪个好就自己决定吧!我就不帮你做主了。(鼓掌)
4.另外就是问我,如果证得阿赖耶识,那就开悟啊,如何开悟?
答:你要我说吗?要不要说?(众人答:不要)对嘛,不能说嘛!不是说不得,是可以说,因为说很容易,可是对你到底有没有好处,要利益你的事情才能做,你自己参了悟了以后有功德受用,那才是你的东西,要如何呢?那就是要修,次第修,你现在什么位阶,你现在如果是在初住位,你就赶快修布施,你现在如果是二住位,你就赶快学戒;你现在如果在三住位,把忍辱修好一点,不是修了忍辱前面就不修了,布施忍辱持戒要赶快修起来,要精进,要修止观、要修禅定、修静虑、熏习般若,让自己赶快进到六住位,进入六住位以后,赶快让自己因缘成熟,能够开悟转依不退于七住位,这样子啊!如何证得阿赖耶识?就是希望你按照次第修上来,你就能够开悟。开悟的时候,在过程里面自然会教导你,你要怎样熏习相似般若?你要怎样建立正知正见断我见观行?怎么样去懂得这些?怎么样去去除自己的愚痴、去除自己的贪悭等等法?我们自然会教导你,而不是一时能说清楚,无法一时能说清楚,因为这要一段时间。
5.如何看待往生助念这件事情呢?
答:如果你能助这个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一方面是帮助他,是帮助他能够,因为你是他的善知识嘛,他因为你的开示生起一个善念,譬如说,他也不会忆佛,也不会什么,连净土三经都没读过,可是因为他跟你的缘就是这么深,你想一下,只要你跟他讲:“你不会没有关系,你就称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他就称了,称名以后,相信以后就能下品下生了,最差的都能做到,因为这是阿弥陀佛的愿嘛。在他舍报的时候因为善知识,这个善知识就是关键、贵人,你当了贵人,你能够帮助他,他明明就是要往生三恶道的,他的业本来要往生三恶道,可是经过你这贵人跟他解说以后,他能够称名“南无阿弥陀佛!”当时一心对他所称的生起信受,然后就能够往生啊。
看待这事情就是说,你在这个时候帮助他,就得有人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可是需要助缘,没有信心,因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人信心不足,就是说:“欸!我念佛念那么久,到底能不能往生啊?”对于这事情一直没有信心,所以念佛能不能往生,就看知见上到底有没有一些知见在层次上的了解,对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到底他的愿是什么?为什么他的愿能够成就?你念佛的时候你心中有没有疑?你是信受而念,还是半信半疑:“念佛真的有用吗?真的能去吗?祂在哪里接引呢?极乐世界在哪里?”这是一种半信半疑,半信半疑也可以往生啊,生到边地,生到极乐世界的边地,什么时候才能到真正的内地来见佛,(多久?我忘了,好像是)极乐世界五百年,极乐世界的五百年喔!很久啊!极乐世界的五百年,它的一天是我们的一大劫,五百年多久?算术算不出来,那称为胎生,在那边怎么说要见佛,很难了!半信半疑可以去,可是这个时劫太痛苦太久了,他闲着无聊的没办法,在那边没事干,他都没有办法离开的,还得在那里,不像你在这里可以选择说:“我还是修学解脱道,我还是修学佛菩提道好了,我赶快发愿。”哪儿没有选择。所以说往生助念这事,你要看对方还要看自己,这个缘都具足以后能够成就他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这个人是你未来世成佛座下所度的人。你看他在那里时间那么久,你在这边娑婆精进很快。
所以往生助念这件事情,当然是一件好事,可是要看情况,如果对方根本不信,你教他怎么念怎么念,佛菩萨来了他根本不信也没有用;因为你助念佛菩萨会来,可是本身他不信,那有什么用啊!他本身一点信都没有,那这个就没有用。所以这时就要看对方,看对方到底是什么意向,你要给他助念最好先了解,他到底平时是如何?然后你是不是他的贵人?开示的时候是不是能听得进去?他是不是有那个心,想离开痛苦的轮回,有没有?他有没有那样的心念、那样的善根?也要有一分善根。
所以这个部分就是,助念的事情是好事,但是就是自己跟对方都要了解,自己出发点,就是你自己对于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深信不疑的,纵然你今天要在娑婆修学圣道门,你也是对于念佛往生深信不疑的,乐于去助人,乐于去助他念佛往生,一定是这样。
6.止观?
答:这个止观没有办法简单说耶,止观说下来半个小时都不够,只剩下35分,止观这个部分真的得看我24日、25日有没有空?不晓得,所以没办法,只能简单说。
简单说就是心能止息下来,然后能够成就,止息下来就是奢摩他,能够成就毗婆奢那,毗婆奢那就是观察,你心止息下来一定要有方法,要有方法,次第的方法,要有助缘,在菩萨道修证方面止观很重要,你要参禅开悟,将来所谓的真见道进入相见道,将来种智上都要止观。这个部分我要说的是法门,怎么样修止观?我要说的是这个,因为止观是你慧生起的工具,“因定而生慧”,这个定就是止跟观。止观需要方法,无相念佛就是方法,但是怎么修今天没有时间说,来不及,因为我们还有这个主题,因为能不能说得到,我还没有讲,问题呢,我们看能不能说一点,能不能说到我们还没说到的地方。
7.我先挑一个问题就是:发愿留在娑婆修学佛法度众生,性障很重,要如何来修才能在不离开那个情况下,不会作恶,不会退转,次第增上?
答:性障很重不离胎昧,要离开胎昧呢,求菩萨的修道上要离开胎昧,最起码要有三地的证量,又要发起这个禅定,就是四禅八定发起意生身,可是有的人像三地满心做不到,要到四地,可是最少要有三地的四禅八定的证量。还没有离开胎昧的话能够不会作恶,那就要离开异生性,离开异生性的话,如果说像我们刚刚讲的,你发愿愿意生生世世跟随真实善知识,接受真实善知识的教导,你一直发这个愿,那你就会每一世都在这个真实善知识座下修学,纵然说你自己的性障除得很慢,可是你每一世都愿意在真实善知识座下修学,这一点也是你的一个缘,你发愿的缘跟善知识跟正法契合在一起,而且你努力护持正法培植福德,对于这个性障很重的人,要能够不作恶不退转,一定要以福德为基础,如果福德不够,那么很难,会被人家转了,如果你福德够,就不容易被别人转。所以菩萨法有个重点就是,以福德为基础来增长智慧,你智慧如果增长的很慢,所以让你的性障除得慢,那你就要努力在正法中植福,只要在正法中努力植福,福德够,又有发愿,愿意生生世世跟随善知识,那么你每一世至少在善知识座下修学,你都能够至少你愿意学戒,愿意学智慧,愿意精进,愿意学一点定力学止观,愿意熏习般若,可能你性障除得慢一点,但智慧上在某个程度上会有一点作用,也会让你在造恶的过程,因为你深信因果,虽然你有一些性障,可是你深信因果,还是有自己警惕的作用,因为你经常诵戒学戒,我们经常诵戒的时候,自己心中觉得啊,自己还是要在哪里多多的注意啊。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跟随善知识,然后多在正法中植福,来保障自己还没有脱离异生性障的时候,不会造下三恶道的业,造下三恶道的业再回来,时日都很长了,非常长。
#p#page_title#e#另外说如何降服自己的性障?要降服自己的性障一定要有智慧。刚有说性障就是烦恼障,因为烦恼障跟所知障这个部分,所知障一定是要证得实相,证得如来藏,转依如来藏以后,以如来藏的真如无我智慧,加上你在烦恼障上面,你慢慢去除它,慢慢去除你的烦恼障,依止于如来藏,为众生多做事培植福德的过程,来降服你的烦恼。
那性障基本上我们刚有说,性障就是心性上的障碍,心性上的障碍基本上是在烦恼障上面。烦恼障里面有包括现行与随眠,解脱道上面只要除现行就可以了,就是因缘到了时候不现行,因缘到了时候不会现行去造作,因缘现行了不会去造作,可是可能有一点习气,可是不会造作,不会去造作就是不会去完成那个业,那这样的话在解脱道上是已经合格了。可是在佛菩提道上你这些随眠你早晚还是要去除掉,因为你还是希望成佛嘛,你成佛怎么可能不除随眠呢,你到了六地七地都一样除掉,你到入地的时候最起码都要有永伏性障如阿罗汉这样的情况,所以你如果说:“我希望自己赶快修证到初地。”那么这个部分等于说,你在开悟当然最好能够转依,转依以后就是弃舍自己在五蕴的我见,因为你彻底我见断除,能够转依以后,你就不会时时刻刻在五蕴的我见上去着墨、去着想、去设计,想要去获得我见的“我”上面的一些利益,在断除我见也能够真实转依的情况之下,又能够发起道心,也能够为众生做事,那过程里面一定会降服自己的烦恼障。因为如果你为众生做事的过程里面,你的烦恼障降伏不了,最后没有办法为众生做事,因为你自己觉得没什么时间,很容易起瞋,瞋了以后就不做了,对不对?“不用做了,气死人了!”那你就不能做,可是你觉得这样子不行啊,“我是要学菩萨法,还是要去做”, 你就会去降伏自己的这些烦恼,你知道说该去为众生做事修集福德,可是你自己就有这一些烦恼现行,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你这个时候应该让烦恼现行呢?还是说多为众生做事,去降伏自己的烦恼?你应当选择后者嘛。这个部分是说,菩萨的修道里面,都是在利益众生的过程里面去降伏性障,那你为众生做事的过程,不是一天到晚去为众生说密意,不是!要为众生做很多事情。譬如说,怎么样让他们能够在道业上能够赶快早一点接触正法,让他们能够在修道上面能够有一个稳固的路,然后你要做些什么事情?护持什么事情?让更多的人能朝这个路走,来激发大家的道心,做什么事情能够利益他,这个事情上面。所以甚至于说护持导师的整个护法政策,整个来护持。这些都是,你在做的过程里面,就能够去降伏自己的性障。因为你性障重,你希望别人恭敬,可是当你做的过程里面,就是做事情以后,大家一起做,凭什么你要让人家恭敬,可是一想到得到人家的恭敬时候你不做,你就没办法继续去植这个福,可是你要做的时候,你就知道不能求别人的恭敬,那自然会去除嘛!这个事情你做下去,你自然会知道说不应该求这些,就会去多做。所以这个部分是说,降伏自己性障的过程,对菩萨来讲就是多为众生做事,多护持正法,这对自己的利益非常的大,我们说为众生做事护持正法,好像都是为别人,其实都是在为自己,因为为自己的性障去降伏,因为为自己的福德增长,其实是自己的口袋东西多了一点。
止观在在降伏性障上面是有帮助的,也就是说止观基本上,你的心止不下来,就没有办法观察到自己烦恼现行的详细情况,你就不能去观察说,这些烦恼过失到底从哪里来,这个过失到底从哪里来?你观察不到,因为你心不能止息比较散乱,心一直缘于种种法的时候,你怎么有可能去看到自己的烦恼现起的这些细节呢?看不到。所以止观呢,也就是这个定力,修了以后的止观,对于降伏性障、对于智慧增长帮助非常大,也就是它是一个重要工具,如果没有这个止观的能力,他要在智慧上增长,要在降伏性障上面,其实是比较辛苦。因为心一向都散乱,你的心一向散乱于种种事物,那就很辛苦。但是有一种情况是例外,就是说你在为众生做事的过程,你就借着这个过程降伏性障,你的心自然能够止息下来,当你在降伏性障的过程里面,你的心因为性障减少就自然能够止息下来,你在施一点力,你的止观的这种定力就很快增长。这个是真正“心的止息不在功夫,而在伏除性障”;“发起初禅也不在腿功,而在断除欲界爱”,同样道理。所以菩萨到最后不会急于要去修定,他是要知道说,自己在利益众生的过程里面就能降伏性障,心自然能够薄贪嗔痴,自然能够慢慢当没事的时候就就不会很散乱,因为他在过程里面本来就努力在降伏自己的性障烦恼。所以一旦为众生做事的过程里面,只要有时间给他两个月、三个月,很快就能够在定上面增长,很快!所以这个部分其实就是 导师教导我们的,教导我们说:“你们一定赶快努力的伏除性障!”将来等到 导师讲止观的时候,就如虎添翼,很快就能够成就,就是这个道理。
那止观,就我们来讲,就是修学无相念佛、忆佛拜佛这个定力。若要参禅的人,一定要有这个功夫,否则心过于散乱,就不能专注参禅,就会思虑过多,或者攀缘过多,也就不能在专注的参禅,这个知见方向上就不能着力,很难去跟祂一念相应。好!这是简单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8.忆佛的时候妄念很多,要怎么对治?
答:我们刚刚讲过,其实忆佛就是在修定力修止观,修定一定要降伏五盖,五盖就是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以及疑盖。你可能对无相念佛没有疑,你知道这个方法是可以修的,可是你掉悔盖很多、贪欲盖很重、瞋恚盖很重,睡眠盖也许没有,这些事情就是妄念的来源,妄念就是你的烦恼没有断。烦恼没有断为什么叫纒?一直现行一直现行缠着你,叫作烦恼緾嘛。像小孩一样吵着要:“妈妈带我去玩,妈妈带我去玩!”在旁边绕来绕去,这小孩緾死人了,对不对?你的烦恼一样啊,一天到晚想着:“我要这个,我要那个,那个还没买,这个也要,那个也要。”这就是妄念,就是烦恼,就缠着你嘛,缠着你不能止息下来,心不能止息下来。
所以呢,无相念佛要忆佛念佛自己能够让妄念慢慢止息,基本的某种程度的降伏五盖要作,某种程度,不一定到发起初禅的那种程度,某种程度要去降伏,因为五盖伏除有一个程度嘛,你真的完全除掉当然可以发起初禅,可是定力能不能到达一个程度,所以多少还是要去对治,五盖上面。所以除了对治以外,当然还有方法,方法就是,你按照导师书中写的方法,次第上这样去修,经常定时的做功夫,定时的经常看看次第上忆佛拜佛,然后是不是能够专注摄心,这样来练习,让你的心能够朝着这个方向去。在五盖上来讲,它也是影响你不能专注的因素。
另外一个问题满大的,今天这个问题可能没办法没办法答,因为我剩下五分钟。
9.还有一个问题,讲到对鬼道施食的事情。
答:鬼道施食,如果是自己的祖先,自己的祖先嘛,当然是通常都是上香,然后呼你的祖先,对不对,呼你的祖先然后讲一讲,知道食物是他的,有指名的,那你的祖先就是闻闻香气,只能这样,闻到香气。祖先如果不是那种,因为饿鬼也分很多等级,祖先基本上如果不是那种造了很多恶业,譬如说,像有的是咽喉细如针不能吞咽,不是那种饿鬼道,那么你上香供养,他也能够受这个香,因为有指名嘛,指名是谁的。可是如果是一般的鬼道,无主的野外的孤魂,通常都要洒甘露啦,要能够扩咽喉啦,否则他们得不到。如果只是针对自己祖先的话,那是可以的,针对自己的祖先一般的供养是指名的话,因为香的招呼他是可以得到。其他的有一部分需要洒甘露,怎么样让他们能够清凉,让他们能够化解,对食物真的能够受用,那些过程还是需要,否则有一些比较难,因为有时不知道来受供的无主鬼都是哪些?所以有时候需要一些懂得这个法的人出来如法施食。如果你自己可能是对你祖先。
拜地基主,拜地基主或拜什么,因为会当地基主或当土地公,都是有福报的,都不是咽头细如针的那种,走路腹如鼓张口火烧,都不是那种,因为那是没有福的嘛。所以土地公啊、地基主啊住在那边,那个基本上还算有福,所以在祭祀的时候,他们基本上还是可以受用。这个是简单的答复。
10.问说什么是外法尘?
答:外法尘讲的是说外五尘的变动,外五尘的一切变动,对意根来讲通通叫外法尘。对意根来说,外法尘的一切变动,声音的大小,从小变大,譬如说,有时候麦克风突然“q…”一个很大声,这个变动对意根来说,这些五尘的种种变动,都叫外法尘。譬如说,现在这个灯有点微暗,对不对?假如突然拿一个大灯光来照,很大变动,这种大的变动、五尘大的变动都叫外法尘。这个是属于意根了别的部分。
那问到说,问说意识能不能直接了别六尘?
(完)
-----正德老师《明心与初地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