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修
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的意涵
2018-10-23 12:25:20  类别:明心见性
吾人假使想要了解如来藏的见分,也就是想要了解佛性之前,应该先了解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的意涵,才不致于误会“如来藏的见分”的意思,以免落入识阴六识的自性中而不自知。但这四分有不同的层次差别,我们就先从为一般菩萨所说的二分说起。
首先说见分与相分。相分是指六尘的境界以及自己的色阴,是第八识如来藏所出生的内相分六尘以及色身五根,也就是百法明门中所说的色阴等十一法;但在这里主要是从六尘来说相分,不说到五色根也是如来藏的相分。因为相分是我们的觉知心所接触(看见)的六尘法相,所以称为相分。因为有被见的六尘法相等相分,就一定同时会有能看见相分的能见者,也就是见分,所以见分是指能看见相分的觉知心等功能。有了能见的见分与所见的相分,才能使我们在人间生活及存在。这个相分是境界,见分就是能知能觉。为了让行者更加了解二分的意思,接下来还要再从十八界的角度来详细说明,帮助大众确实理解二分的意思。
我们的十八界,包括六根、六尘、和六识。也就是说,十八界中有十一个法是相分,就是眼、耳、鼻、舌、身等五色根,加上色、声、香、味、触等五尘,以及五尘中显现出来的法尘(又名法处所摄色),这就是色阴全部。色阴全部都属于相分,因为可以被我们的觉知心所看见,全都是有相之法,称为相分。因此,相分是指我们人类自己的十八界内的五根、五尘和法处所摄的五尘中的色法。相对于被接触(被看见)的色法等相分,十八界法中剩下的七个法,也就是意根及识阴六识,都是能觉知这些相分的心,就称为见分,因为这七识心都是能见者。
以上是从最简单的二分所作的说明。在这当中,见分又可以再细分为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当见分再细分为三分的时候,就与相分合称为“四分”,而不是只有二分了。七识心见分,简单的区分为三分,也就是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首先说明见分。见分,是指七转识自己,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以及意根末那识;这七识心合在一起时,能觉知、能见、能了别六尘诸法,故名见分。把这个见分细分为三分来说见分时,是说见分对相分有能够见闻觉知的功能,故有人类的见闻觉知心的功能运作,对于所接触的色阴等境界相能够去加以领受,这就是唯识学中通称的见分。当七识心的见闻觉知性在运作的过程中,能够知道色阴等境界相的时候,很清楚知道自己所领受的相分境界,不会错乱。譬如看到黄色时知道那是黄色,不会误认为是青色,这就是有自证分;又如听见父亲的声音时,知道那是父亲的声音,不会误认为是母亲的声音;能够当下确定是父亲无误,这就是自证分。由于能够确实知道所见所闻的相分,没有误会,也就是对境界相了了分明;即使当时是离念的了了灵知,心中都没有语言文字出现,但已经分明知道自己的所见所闻的内容,没有错乱与无知,就是自证分确实存在的具体表现。也因为我们人类有这个自证分,所以在相分境界出现时,就会有适当的反应出现;但我们人类与畜生的最主要区别,就是人类会反应出人类应有的行为,而畜生则会反应出畜生应有的行为。譬如人类看见人类时,不是像畜生一样觉得自己与人类不同;而畜生看见人类时,会觉得自己不同于人类而产生了自己不如人类的感觉。
以上所说的是自证分,因为有自证分的存在,就一定会有证自证分的出现。所谓证自证分,就是指意识起念去检查、反观自己是否住于六尘万法中?是否正在领受六尘万法之苦乐?能了知觉知心对六尘万法之反应是强或弱,能反观自己对六尘万法中的境界,是住在想要继续或想要停止的意愿中;也能反观自己对所住的境界相是否确实了知,这就是证自证分的功能。因此,证自证分就是反观而确认自己确实对境界有所了知,确实住在那些境界之中,这种反观而作自我检查的功能,就称为证自证分。有了这三分,也就是有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七识心的功能便具足了;如果把这三分合起来说,就简单称为见分,因此当我们说有情有二分时,这二分中的见分,就是在说有情的见闻觉知心。
了解以上所说的二分与四分,就能比较容易了解如来藏的本觉,也会清楚我们为何要把佛性说为如来藏的见分;知道了如来藏的本觉就是见分,就比较容易知道参究佛性的方向了。但是末学想先向读者建议:当您眼见佛性的条件还没有成熟时,请千万不要急著参究佛性的答案,以免耽误自己的道业。因为即使参出来也没有用,一定是看不见佛性的,会成为解悟佛性而没有十住位如幻观的亲证功德;不如先全面了解佛性及见性所需的条件以后,确实去履践,依著善知识的教导,一步一步去努力实修,才能在因缘成熟时,于善知识的引导下亲眼看见佛性,确实成为第十住位满心的菩萨。
有情众生觉知心所见的五阴相、六尘相也都是相分所含摄,譬如六尘诸法的色、声、香、味、触、法等法相与五根身;甚至于七识心自己的心行等,全都是我们的七识心所识别的法相,由见分七识心所见、所觉知、所了别。对于正在探究生命实相、欲求开悟明心的菩萨来说,见分就是见分,没有相分;对已明心的菩萨而言,明心时所找到的第八识如来藏,是离见闻觉知的,从来都不了别六尘;因此对还没有开悟的人而言,应该为他们说如来藏没有见分,说如来藏离见闻觉知。然而,如来藏真的没有见分吗?如来藏假使真的没有见分,也就是说如来藏如果真的没有了知的功能,那又怎能叫作“识”呢?又怎能叫作第八“识”或阿赖耶“识”呢?“识”就是了别,就是见分,所以如来藏一定是有见分的,一定是能了别某一些法,不是七识心所能了知的,所以才会被称为心,才会被称为阿赖耶“识”、异熟“识”、阿陀那“识”。“识”就是能够了知、了别的意思,那么第八识一定是在某个层次中也有了别性,既然也有了知性、了别性,当然也是有见分的;如来藏的这个见分就是佛性,也就是本觉之性。
六识心及意根等见分,所了别的都是六尘中的种种法;但是如来藏的本觉之性,所了知、了别的却不是六尘中的种种法,而是六尘以外的种种法。因为如来藏有六尘以外诸法的了别性,所以祂有本觉的功能;既然是有情五阴尚未出生以前就存在的了知功能,当然不是有生有灭的觉,所以不是妄觉而称为本觉;这个第八识本有的外于六尘境界的知觉之性,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称为本觉;这个本觉自性就是佛性,因为本觉是依如来藏心而存在,所以本觉之性就是佛性。因此如来藏是心体,本觉之性是如来藏心体的功能自性,所以佛性是如来藏心体的本觉功能性。也就是说,佛性以如来藏心为体,佛性是如来藏心体的了知功能性,是如来藏心体的作用之性。
如来藏心体虽然是无形无色的,但是从祂的运作过程中,可以显示出如来藏心体的真实与如如的运行法相;这个运作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真实与如如的行相,就称为真如。在《成唯识论》中引述 弥勒菩萨开示而解说“真如亦是识之行相”之意涵,也就是说,如来藏阿赖耶识运作过程中,一定会显示出祂的真实性与如如性,所以说“真如亦是识之相分”。所以真如心阿赖耶识,也是有见分与相分的;因为求见佛性时,并不是要看见第八识的相分真如,而是要看见第八识的见分佛性。明心而未见性者对此内涵很难理解,往往误会见性者所说的意涵,错将自己所看见如来藏的功能当作是看见佛性。
这个第八识拥有的见分功能,不是指真如的行相,所以眼见佛性时是看见第八识直接出生的见分,不是明心而证得真如;阿赖耶识的见分(佛性)外于六尘而运作,而于六尘境上显现出来,这并不是前七识在六尘中的见闻觉知性,而是能了知种种六尘外诸法的见分功能。世尊在《楞严经》中说如来藏有“融通妄想”的功能,在《维摩诘经》中也说如来藏有“了众生心行”的功能;由此可知,如来藏心体当然是有了知的能力,虽然不是如同六识一样在了知六尘的境界中运作,却可以了知六尘以外的境界,就由于祂具有这种于六尘外的了别功德,因此而被称为“识”。“识”就是了别的意思,这已证明如来藏有见分;而如来藏这种了别的功能就是见分,这个见分是属于如来藏所运作的佛性的功能。因为这样的缘故,平实导师书中说:如来藏心是体,佛性是如来藏心体的作用。开悟明心以后,求见佛性时所应该看见的佛性,是指如来藏见分这个部分,不是要看见如来藏的功能或真如法性,也不是要证得地上菩萨及诸佛所悟的佛性,更不是凡夫菩萨所知道的七识心的见闻觉知性。也就是说,眼见佛性并不是明心时所看见的如来藏运作的功德,而是看见如来藏于六尘外了别诸法的本觉性。假使无法认同以上所说之知见,再怎么努力修行欲求眼见佛性,也是永远看不见十住菩萨所眼见的佛性。眼见佛性的境界,与明心时看见如来藏运作的自性是不同的,在后面第二章中再来详细说明,这里就不先作细说。
有关如来藏的见分与相分等二分的道理,以及八识心王都具有四分的道理,对于已经开悟明心欲求眼见佛性的菩萨而言,在即将开始参究佛性前,都应该先深入的探究与了解。
 
------正觉电子报第75期《见性与看话头(连载一)》 <第一章 佛性的本质第一节 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  黄正幸老师
下一篇:住心看境和眼见佛性不一样
上一篇:开悟明心需要具备七个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