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我们继续为大家解说《宗通与说通》。这一集我们要继续来说“离二边通”。在前一集里面我们告诉大家,离二边通就是般若中道,真正的中道观就是依这个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从来就是离二边、从来不堕二边来说;这一集我们要进一步从八不中道,来叙说第八阿赖耶识如来藏的般若中道体性。
七住菩萨证得这个空性心时,就可以现前观察祂,果然永远都不消灭,永远都不曾暂时间断;永远不消灭、不间断,就不可能会有生,就永远不会有灭,所以祂是离生灭两边,离断常两边,祂是中道性。反之,我们的色身及受想行识的五阴身心,在修入无余涅槃之前,一定是有生,有生就会有死,有死就必定会再有生,不是把它灭掉后、没有了,说是不生;如果是用灭来停止重新出生,然后宣称为灭相不灭,这就是六祖惠能大师所斥责的“将灭止生”。所以说,生有就一定有死,只有不生才是不死的,必须要是本来就不生,才是真正的不死。至于阿罗汉灭入无余涅槃,他的五蕴十八界灭尽不再出生了,只剩下第八识如来藏独自存在。如来藏虽然本来涅槃、本来中道,但祂却从不自认,甚至于不自知涅槃与中道。
所以 龙树菩萨的八不中道偈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正是在说明法界实相心第八识的诸多的体性。阿赖耶识如来藏无始来就已经存在,已经自在,所以称为无始时来界,是无始以来就有的体性、功能、种子还有界性,因此成立阿赖耶识心体不生的真义;因为不生所以不灭,没有生灭现象,不生不灭,真义就成立而无可推翻。
阿赖耶识本体自性清净,但是所生的七转识在一切凡夫阶段中,却是含藏有无明染污种子,随着众生造作善恶业报,而有世世的五阴出生然后死亡。造作恶业多的人,他阿赖耶识所含藏的恶业染污种子便多,便下堕三恶道;反之,造作善业多的人,阿赖耶识所含藏的恶业染污种子比较少,善业的种子就比较多,他就会出生在三善道中。因为阿赖耶识含藏这样种子的变异性,所以说阿赖耶识“不常”;也因为种子有这个变异的体性,所以我们修学佛法、行菩萨道的时候,可以将染污的种子转变成清净的种子,而功不唐捐,最后才能够完全清净,来成就佛地的功德。如果阿赖耶识没有这个种子有变异的体性的话,我们所有的修行就没意义。因此说阿赖耶识有不常的真义就成立,而且祂的道理也是无可推翻的。然而阿赖耶识心体即使到了佛地时也不消灭,只有清净祂原来所含藏的染污种子;虽然到佛地的时候,第八识改名为佛地真如无垢识;然而第八无垢识心体的真如法性,仍然跟阿赖耶识时的心体,体性是完全一样的,不曾改变,不曾变异过。所以 佛说:“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是诸如来清净种性;于凡夫位恒被杂染,菩萨证已,断诸习气,乃至成佛常所宝持。”由于这样的论述,阿赖耶识如来藏“不断”的真实义就成立了,而且它的道理也是无可推翻的。
又阿赖耶识能够出生一切法,七转识也是祂所出生,假设说单以七转识这个前七识这一个方面、这一个部分来说,七转识都是性空,没有自性,因为七转识都是有办法可以灭除的;阿赖耶识则是有祂自性的体性,出生了七转识,七转识被灭了以后,阿赖耶识却还是继续存在,而无法灭坏。所以,所生的七转识与能生的阿赖耶识“非一”。另一方面来看,七转识虽然是阿赖耶识所出生的法,但是七转识其实是阿赖耶识所含藏的种种法性功能中的一小部分,归根结蒂,还是要归结于第八识中,还是依附于第八识所有,所以七转识与阿赖耶识其实是不异,毕竟是阿赖耶识整体性的一部分。因此依于这样的义理而说,七转识与阿赖耶识是为“不异”。
最后来说阿赖耶识不受生死、本来自在,因此 佛说祂常在,说祂不是被出生的法,由于这样子来成立阿赖耶识“不来”的真实义,并且是无可推翻的。然而阿赖耶识,虽然有出生七转识等一切法的生住异灭现象,但是阿赖耶识心体始终是无有变异的,始终是涅槃寂静的,就是祂“不出”的真义,这个就是祂不出的真义。
因此,龙树菩萨所说四句八不中道的这个偈的义理,是完全符合 世尊所说小乘佛法与大乘佛法所赖以为根本的第八阿赖耶识的真实义。
另外说阿赖耶识如来藏非有非无。意思是指第八识祂的体性没有三界内物质的形色,或者是意识所行境界的体性,从来是离于三界有,也没有任何的显色与形色,所以说祂是“非有”;但是第八识自身是本来自性清净而涅槃,也常时地显示出种种无漏有为法上面的功德,而且是从无始以来就已经法尔如是的存在,是真实存在,佛说“法住法位”,就是在宣示这个义理,所以说祂是“非无”。法界实相心第八识具有这样非有非无的中道体性,才能够符合中论的实义。
然而诸多人错会了 龙树菩萨中道的实义,妄想建立,以为 龙树菩萨所指的实相是性空的意思,因此就随便说,:“观诸法生灭相故破常论;观一切法无自性,证空见故破断论。”说这样的意识思维所得的建立见,就是“中观正见”。像有人这样说:【“中道”者,不落是非、成败、苦乐、欣厌、得失、取舍之二边境界,惟有当前如如不动,了了分明,实实在在之一念,称为“实相”。】因此就向人家说:“如果我们一个人在不起心、不动念的时候,不但是恶念不起,就连善念也不生,就当下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处处作主,当下就是中道。”这样来说中道实相观,也只是意识思维所得的觉知心境界而已,这跟中道实相的正观相去不可以道里计;因为这样说都是堕入常见外道的知见中,只不过是冠着佛法中道的名相,然后宣称异于常见外道罢了。
我们应该了解,中道观的实证乃是以实相心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为修证的标的,绝非是以意识心不落是非、成败、苦乐、欣厌、得失、取舍的两边境界,而可称为中道实相观。因为意识觉知心从来不能离于是非、成败,不能离于苦乐、欣厌、得失、取舍的两边境界。应该知道,觉知心现起的时候,必定是能知是非、成败、苦乐这些境界,祂没有不知的;唯除是昏沉了、酒醉的人,或者是那些大脑五胜义根有严重残缺的人。而且我们看 世尊在世的时候,常跟随外道之后,亲自到各大城去一一破斥外道邪说,难道这也是以觉知心永远不落是非、成败、欣乐、得失、取舍两边境界而能做到的吗?经典里面明文记载,世尊一生分别外道的邪谬所在,处处破斥外道以救护众生,祂的意识心仍然是了别苦乐及种种法义与人事等等这些无量的是非;因此才有种种戒律的制定,以及破邪显正的种种的行止,并不是全然没有是非善恶两边的分别。然而 世尊却是真正不落是非、成败、苦乐、欣厌、得失、取舍两边境界的圆满实证者。所以说远离二边的真义,并不是说意识心远离二边,乃是以意识现前观见自心如来藏从本以来不堕二边,现观自心如来从本以来不念一切法,从本以来不贪不厌一切法,从本以来不分别六尘万法,从本以来就不起欣厌之心,从本以来无得无失,从本以来无取无舍。
意识觉知心证得了本来自己存在的第八识如来藏后,这样现前观察如来藏的中道性实相之后,意识心随之就转依自心如来藏不堕二边的体性而住,了知这样的法界实相,解脱于分段生死,解脱于无明,解脱于生死与涅槃二边,才能称为实证中道实相观者。这样实证之后不妨自心如来藏仍然继续安住在中道实相的境界中,而以意识心继续分别种种法,以意识心继续随佛、随着真善知识修学一切种智妙法,以意识心继续分别各种众生的心性,随着众生的根性来为他施设种种方便,为他说法。这样子有是非、成败、苦乐、欣厌、得失、取舍,而不离二边境界的意识心,与从来不落于是非、成败、苦乐、欣厌、得失、取舍二边境界的自心如来藏,同时同处而运作不断,出生了中道正见,了知法界实相,并且以这样子的智慧来利益有情永无穷尽。这样子亲证,然后现前观察而真实了知不离二边的意识妄心,与不落二边的如来藏真心,同时同处运作不断,才是发起了真正的般若中道智慧的佛教行者,而不像前面所举那样仅凭着意识思维的错解。如果能够这样亲证,才能够说是真正的中道实相观。
所以说实相虽然无相,但是无相不一定是实相,这其中差别在于,相对于有相而存在的无相,还能够以世俗的认识作用加以了知。譬如说 平实导师所教导的无相念佛的无相,或者是灵知心的无相,无色界众生的无相,以及虚空的无相,这个都是可以依着我们世俗意识的认识作用来加以了知。但是这个真如心如来藏的实相,则不是世俗认识所能了知,譬如真如、佛性、菩提、涅槃,祂都是这样子的。大乘佛教所称的实相,不仅是无相而已,乃是空有不二,是即相离相、无相无不相,是不即空有二边,也不离空有二边,这才是真正的般若中道。所以《大宝积经》中有说中道:“我是一边,无我是一边,我、无我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大宝积经》卷一百一十二)也是在描述如来藏的中道体性。因为这个第八识如来藏是非心心、不念心、无心相心,祂不会像七转识妄心,恒时执著有一个我;祂根本没有我、无我的认知,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姓啥名谁,祂又无形无相,所以说“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
再者像《大般若经》中所说的菩萨三心:“以应一切智智心,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十八)这三者都是不能够从六识论者所主张的现象界缘生性空而能够发起的。这其中的“以应一切智智心”,一切智智心就是指一切种智所依的空性如来藏心,相应于空性如来藏心,当然是具足人无我、法无我,要从人无我、法无我的二无我门入门,去现观蕴处界的现象界诸法,是如何依于如来藏而生起落灭。也就是,必须要先求彻见有因有缘如实义的缘起,而不是误会的缘生性空,无因唯缘论的错误的缘起,这样才是般若经中所说以应一切智智心。而“以无所得为方便”,无所得是慧观,无所得为方便,则是依这样的慧观而有的行止与作略。
在《大般若经》中,佛就曾经藉着舍利弗尊者提问,舍利弗尊者他问说:所谓无所得,究竟是哪些法不可得,而说为无所得?舍利弗这样问的时候,佛就对于“以无所得为方便”的这个无所得,作了详细的解说。佛说,所谓无所得就是因为毕竟空寂清净的缘故,所以于当中求我不可得,求有情不可得,求命者乃至知者见者皆不可得,求五阴十八界及六识、触与所生的诸受不可得,求六大也就是地水火风空识,还有求三界不可得;求所修所证的四圣谛、十二因缘法、四禅八定、四无量心、四念处、三十七道品等等;菩萨六度,还有求佛的十力、四无所畏、四种无碍等等,这些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这一切智、一切相智都不可得,由这样的因缘来说无所得。
乍听 佛这段开示,似乎是什么都不可得,岂不成为空无断灭了吗!所以 佛陀就再提出说明,佛说:“诸法不出不生、不没不尽、无染无净、无得无为,如是名为毕竟净义。”(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十一)意思就是说,佛所说的毕竟空寂清净的无所得,祂是从来不出生也永远不没灭,是没有边际、没有尽期的,而且祂恒不于三界现身影,根本不会有依于三界五阴十八界法而有的染污清净可说,也不会有依于三界五阴十八界修行造作的有得无得、有为无为可说,所以说祂是毕竟空寂清净的无所得。可见这个无所得是指三界中求祂一切有无都不可得,因此说无所得;但是祂本身却是恒不生灭的,恒不变异的,无形无相、无有边际、无有尽期的中道体性存在。
反观前面所举六识论的佛学研究者所说的无所得空,却是有出有生以后,有没有灭的断灭空的无所得。应该了解说,佛陀在经中所说的无所得空,是迥无众生我性的本住法,是从来不生不灭而永无所得的中道空性心,依着这个本住法的自住境界来看待一切法时,全都无所得;这是与有生之后,终于归于灭没的无所得空、断灭空无,是截然不同的。这就很清楚地知道 佛在《大般若经》的开示,就必须要转依真心如来藏离见闻觉知的本来涅槃中道体性而住,才有真正的无所得为方便。唯有依于这样不堕入断灭空的无所得为方便,就是恒依于本住法如来藏而住,当下就已经是无所得空,当下就是无智亦无得。像这样无智亦无得的菩萨摩诃萨,在修学布施波罗蜜多等六波罗蜜多,乃至于修学佛果的十力、四无所畏,乃至一切种智的时候,才能够不见般若波罗蜜多,乃至不见一切种智;这样子修学般若波罗蜜多,才能够成办三大阿僧祇劫后,一切智智的究竟佛智;而一切智智的究竟佛智,还是要依于空性心如来藏本来无所得的般若中道体性而有。
因此,修学菩萨道一定要修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万法,乃至于地上菩萨要加上方便、愿力、智的十度波罗蜜多,一一智都必须要修学;然后不见施者、受者、施物三轮清净而行布施,才是三轮体空,才能够成就布施波罗蜜多的大功德;也就是必须要相应于实相心如来藏无所得空性的中道,才能够真实三轮体空。这样就能够了知三大阿僧祇劫的菩萨行,都是这样依于实相心如来藏所显般若中道体性,而行种种无所得为方便,才能够成就佛道。
以上解说。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