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我们继续来解说《宗通与说通》。上一集我们讲完了菩萨六通当中的“离二边通”,这一集我们一开始先来说明“意通”。
凡是真实证悟的人,对于其他真悟者所说的言教,都能够通晓他的意旨,都能够知道他所要表达的是什么,这就称为意通。其他那些错悟或未悟的人,却是闻之不解,当然不能够称为意通。所以,只要是真正证悟了,就能够契入宗门,就能够随所悟的浅深差别,对于禅宗真悟祖师的公案密意大多能够通晓,乃至于全部都通透,这就是意通。譬如,有人对于破初参明心的公案能通,可以称为意通;有人对于重关眼见佛性的公案能通,可以称为意通;有的人则对于牢关的公案能通,也可以称为意通;乃至有人不只初关、重关、牢关三关俱通,也能够通达初地无生法忍的道种智,也可以称为意通……甚至说到了佛地,通达一切世出世间法,对于十方诸佛所说言教的真实意旨无不通者,也是称为意通:这个都是属于意通。所以意通的层次深浅差别,都是因为证悟、解悟、不悟,还有众生慧力互有差异,而有无量的差别。
禅宗的禅是般若,而般若就是法界实相的智慧,就是亲自触证第八识如来藏,并且能去体验领受祂的自性,这就是般若,是属于菩萨六度的第六度。不论是明心、眼见佛性甚至破牢关,都是一念相应而得,不是因为打坐入定而得。般若慧必定是要以法界实相空性心的体性为依归,从这个体性的触证领纳,因而发起了般若智慧,实证人无我及法无我,这才是般若慧。禅定则是次第修、次第证,从欲界定到未到地定,然后初禅证得“有觉有观”,再来是二禅前的“无觉有观”,乃至证到二禅的“无觉无观”以及之上的三禅四禅;然后有四空定,就是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如果禅定就是般若,那么菩萨六度,就应该只要五度就好了,不必要有第六的般若度。而禅宗的禅当然也不是禅定,禅宗的禅完全是般若智慧,是无境界法,而禅定则是意识相应的禅定的境界,这两个是截然不同,不可以混为一谭。
就像禅宗有一则公案,说石霜庆诸禅师要迁化,他要舍报了,大众拥护首座来接续住持,可是九峰道虔禅师他却不认同。这个首座就对九峰道虔禅师这样说:“你如果不认同我的话,那么把这个香拿过来。”于是就叫人把香点了起来。然后这个首座就说:“我若不会先师意,香烟起处脱去不得。”意思就是说,“我如果不会我们的师父——石霜庆诸禅师他的意旨,那么这个香烟起处,我就没有办法坐脱而去,没有办法坐脱立亡。”他说完了以后,结果就坐脱立亡了。可是他这样坐脱立亡,九峰道虔禅师却还是过去用手抚着他的背对他说:“坐脱立亡则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
这里所说的先师意,说这个石霜庆诸禅师他的法道的意旨到底是什么?这就跟禅宗公案里面,常常听到人家说“祖师西来意”,常常听到人家问“佛法大意”,都是同样的。这个首座他没有断我见,也没有断我执,因为他执著四禅坐脱立亡的那个境界作为实相的境界;所以他要那样示现,表示说他已经会了石霜庆诸禅师的佛法的意旨。纵使他这样修得四禅息脉俱断,能够立时坐脱,也不过是生到色界天,还不能够入无余涅槃,解脱三界轮回,更是与般若智慧的实证无关。应该要知道,修解脱道证有余涅槃,都是因为智慧,跟禅定是没有关系的;否则还没有证得四禅八定的慧解脱阿罗汉,为什么能够解脱?而佛世的时候那么多证得非想非非想定的外道,又为什么不能够得解脱,却必须要等到他归依 佛陀了,然后闻 佛开示并且依教奉行,才能够证得灭尽定,而成为俱解脱的阿罗汉?那都是因为闻 佛开示,有了断我见的智慧,舍掉了非想非非想定中微细的那个了知心我,才能够作得到。由此就可以证明,解脱道的修证也是慧门,完全是慧,与定无关,禅定只是助缘而已。
这个禅宗的禅,它既然不是禅定,而是般若实相的智慧;宗门的证悟,就不是禅定的次第禅观,不是禅定的次第修、次第证,不能够把两个混为一谭。禅宗的开悟是顿悟,不论是找到真心,或者是眼见佛性,乃至于牢关的会末后句,以及体验牢关的参禅事毕,都只是一念相应,一剎那之间突然间明白了,知道真心所在了,看见佛性了;而不是像禅定的次第修、次第证这样的次第禅观,它不是渐悟的、不是渐渐悟的,不是悟一点一滴地来增加,不是智慧一点一点地开。事实上开悟这回事,只有顿悟,没有渐悟;只有渐修顿悟,而没有渐悟。经典里面说的那些前方便,称它为渐修;透过渐修之后,悟的时候只是一剎那,只是一念相应。悟不是因为修行的渐渐累积增加而获得,所以没有渐悟;悟如果是因为渐渐修行增加、累积而得的话,那就是依着因缘聚集而得,将来也一定会渐渐地因为因缘的散坏而失掉。真如佛性一悟就具足,一悟就发现祂本然地存在;不是因为修行的渐渐累积增加了悟境然后才具足的。我们在悟之前虽然要经历漫长的佛法知见的闻熏,还有定力的锻炼修持,而渐渐具备了悟的条件;但是悟的本身,却是与这些条件不相干,它不是直接相关的,只是你必须要以它作为条件而已。
像禅门里面有所谓的十牛图,用十牛图来说明“悟”的过程:十牛图 :一、寻牛,二、见迹,三、见牛,四、得牛,五、牧牛,六、骑牛归家,七、忘牛存人,八、人牛俱忘,九、返本还源,十、入廛垂手。这是不对的!是把一念不生当作开悟。因为找到真心的当下,就是全体现前,祂就是个整体;知道就整个都知道,不知道就全部不知道,可说是干脆利落;没有所谓先看到一部分,再来看多一点,然后又再多看一点,然后才完整地看到全部。所以,十牛图是没有悟的人所施设的东西,拿它来作文章来加以注解的人,表示他是落在意识里面,是将修学禅定到一念不生的过程认为就是开悟,然后以修定的这个过程来施设十牛图。
那悟都是一剎那间,不管在任何情况下,找到真心的时候,尽管一下子不敢承担,心中还有着怀疑;但是找到祂,一定是剎那之间相应,必定是一念就相应;一念相应后接下来,就开始检验祂,检验祂的体性,是否跟经典相符。比如说像《心经》、《金刚经》、《维摩诘经》、《六祖坛经》等等,是不是跟这些经典所说相符;是不是跟真善知识比如说像 平实导师祂的书籍中所述说的相符,然后加以确认无误。但是这个确认的过程,已经不是悟,是属于悟后的证验而已。通常一念相应找到真心的那一剎那间,心中不会有喜悦,反而是有着一些怀疑;是在接着心中一句一句不断地涌出的经文中,逐次地比对加以检验之后,确认无误的时候,才不由自主地一阵狂喜。所以找到真心如来藏,只有一剎那,必定是顿悟;不是一点一滴累积的,不是一部分一部分次第悟的,一定是顿悟一念相应了以后,才有渐悟。渐悟就是经由体验、整理、检查、比对的过程,去确认祂对不对,这个过程中,别相智开始不断地出现,这才叫作渐悟。因为顿悟时,只是找到如来藏的总相,发觉一切法都是以祂为根本,但祂却无始劫来不曾于六尘有所分别,这样了知就有了般若的智慧,叫作“根本无分别智”。至于如来藏的详细体性,则留待一念相应顿悟后,随即开始的体验、检查、整理、比对而逐渐地了解,因为这样了解而生起的智慧,已经是属于“后得无分别智”。
这就很清楚,禅宗证悟的标的是很明确的,而一千多年来中国禅宗有记载的一千两百多则公案,都无非是指向这个标的;只要是真正证悟的人,很直接就能够在阅读公案的当下,通晓祖师的意旨所在;一千两百多则公案,实际上就只有一则,除非是所悟浅深的差别。所以,禅宗的证悟絶不是像某一些人所说的“毫无标准的自由心证”。会有这样错误的认知,其实就是由于自己未开悟,那当然看不懂禅宗公案,就是根本没有意通;看着公案中记载祖师的言行举止,就全凭意识思维,结果根本理不出一个头绪。又比如说,有的看到公案中祖师对答常常文不对题,就会以为讲反话就是禅,因此就向徒众开示“生姜长在树上,苹果生在地上”等等说的一些无俚头的话,乃至于有人甚至于干脆诽谤“禅宗公案都是无头公案”。其实禅宗公案,一则一则都是有头有脸。
公案之所以难会,都是因为 佛陀在经教中,明言禁止明说这般若智慧所依体如来藏的所在以及作用,祂是属于“法毘奈耶”。毘奈耶就是调伏的意思,就是调和控御身行以及口行,以伏灭造作种种的恶业,简单地说毘奈耶就是戒律。法毘奈耶就是法戒,虽然没有订入《戒经》十重四十八轻一类的条项中,但却是 佛陀明言禁止的,违犯者当然必定要受种种恶业的异熟果报。像《大乘显识经》还有《大宝积经》里面有这样的经文,佛告诫弟子们说:
【诸比丘!从今已往于不信前勿说此经,求经过者慎勿示之,于尼乾子尼乾部众诸外道中亦勿说之,不恭敬渴请亦勿为说;若违我教亏损法事,此人则为亏损如来。诸比丘!若有礼拜供养此经典者,应当恭敬供养是人,斯人则为持如来藏。】(《大宝积经》卷一百一十、《大乘显识经》卷二)
从这整段经文可以看出来,佛陀在这部经所说的“此经”就是指如来藏。所以对于不信有第八识如来藏的人,对于专门在经典中挑毛病求过失的人,都要谨慎地不要为他开示让他知道;还有对于六师外道,还有那些不恭敬渴请此经者,都不可以说此经如来藏。所以,泄露如来藏密意,是违犯 佛陀在这部经中告诫的法毘奈耶——法戒,成就了亏损法事、亏损如来,这是更甚于七逆的重罪,不可不慎。因此,禅宗祖师只得以烘云托月的方式,单单画云来衬托出明月,所以变化出种种神头鬼脸,而不直接明说如来藏的密意。
所以说禅不可以明说,不是讲不出来,而是不可以讲。没有悟的人会说“禅不可说不可说”,因为他没有办法形容;但其实每一个真正悟得真的人,都能够形容祂,都能够直接说破,而让修学的人一言之下就能够证知自己如来藏的所在,只是不敢说而已。这当然最重要的是由于 世尊前面所说的告诫;另外就是怕说出来众生不信受就会诽谤,然后就会因为诽谤正法、诽谤菩萨藏而下地狱,因此把悟的内容说出来会害人,所以才说“开悟不可说”。这跟经中说,一切有情的自心如来,都是离于言说境界,自无始劫以来都是离言说的,这样说祂法界实相离言说,说祂不可说不可示;这样说是在表明、是在说明真如的体性,这个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的心体,纵使能够以语言说明,然而所说的语言依然只是语言,所说的语言那个音声跟文字,终究不是法界实相心,终究不是般若的理体。
以上我们解说的是“意通”,接下来我们要为大家说明最后一个“说通”。
说通是说,通达宗门堂奥,成为宗通的人,随着他通达前述五通的深浅、广狭差别,能够随分地为人宣说种种法义,教化他人;而不是堕于我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中,这样就说为说通。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里面,有一段经文说:“说通者,谓随众生心之所应,为说种种众具契经,是名说通。”(《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三)
说通也有种种深浅的差别,就是依于菩萨所证的般若智慧的深浅而有差别;但是只要是真悟的菩萨,所说的法必定是法味一同,无二无三;所说虽然有深浅广狭的差别,然而法味无异,因为都是依所证的自心藏识为本而宣说的缘故,所以才称为宗通者的说通。这就是为什么祖师说“说通宗不通,如日被云朦;宗通说亦通,如日处虚空。故知若先了宗,说则无过”。它的意思就是说:能说通而没有宗通,就好像太阳被乌云遮蔽了一样;如果能够宗通也能够说通,就好像太阳处于虚空之中,没有任何的遮蔽。也就是说,如果能够在宗通有所了达,那样开演述说的内容,就不会有过失。
因此 佛陀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里面开示说:【宗通者,谓缘自得胜进相,远离言说文字妄想,趣无漏界自觉地自相,远离一切虚妄觉想,降伏一切外道众魔;缘自觉趣光明晖发,是名宗通相。】(《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三)
就是在说明,宗通菩萨所缘的胜进的实相境界,都是自得自觉的境界,是远离言说文字的妄想,远离一切虚妄想的。依着亲证这样的境界,所得的光明晖发的智慧,那当然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好像眼盲的人,一旦眼睛治疗好了,开眼能够分明地看见眼前的境界,眼见当下,就能够验明大象的真正的身体,到底是长什么样子;终究不会再像眼盲的时候,只摸到大象的牙齿,就以为大象像萝卜,或者是摸到大象的尾巴,就以为大象像绳索。又因为他眼睛既然能够看得分明,他一定能够看得见牛乳,就知道牛乳是什么颜色;根本就不需要再藉着用天鹅、用白雪来说明牛乳了。像禅宗所说的标月指,那指着月亮的手指是用来标示月亮所在的位置;如果已经真实看到月亮的人,就不用再盯着手指头看,虽然他还是不离手指所指的方向去看月亮,但是他必定不会执著手指就是月亮;这就是亲证时一念相应的境界,是唯证乃知,是不待言说的。所谓“宗通自修行”,宗通就是自己修行所证的实相内涵,是没有实证的人但凭思维想象,却又怎么来说都是言不及义的,那又怎么样能够成就说通?这样说“说通示未悟”,必须要依着宗通,然后开示给随学的人,才能够让随学的人也能够证得宗通,这才是真正的“示未悟”。
我们解说“说通”的部分到这边。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