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一)

76、四住地烦恼与无明住地烦恼(下) 正翰老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由 正翰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题目是“四住地烦恼与无明住地烦恼”。

无始无明(无明住地)与一念无明(四种住地)都称之为烦恼、障碍,一念无明(四种住地)烦恼所产生的烦恼,就称为烦恼障;无始无明(无明住地)烦恼所产生的烦恼,我们就把它称为所知障。一念无明的起烦恼,就是无法证得解脱道的烦恼,这样的烦恼会障碍解脱;但从这样的烦恼去力行断除,就会产生解脱的声闻菩提以及缘觉菩提的智慧。同样的无始无明的起烦恼,就是无法成就佛道的烦恼,这样的烦恼会障碍成佛;但从这样的烦恼去精进断除,也会产生成佛种智的智慧,也就是佛菩提的智慧,对应了一首偈—“烦恼即菩提”—这句话。

这就如同前面经文所说的:【此四种住地,生一切起烦恼;起者,剎那心剎那相应。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四种住地只是分段生死的范围,不曾涉及无始以来就不与心相应的无明住地;二乘人在修习解脱道的过程中,只能触及四种住地(也就是见惑、思惑,又名一念无明),而无法触及无始以来都不与心相应的无明住地,当然他们只能断四种住地无明,没有能力断无始无明,更接触不到无始无明住地中的上烦恼,那如何断无始无明住地中的恒河沙数的上烦恼呢——也就是尘沙惑呢?

譬如,我们可以从证得无生忍、无生法忍以及灭尽定这些法,来比较断一念无明的智慧及断无始无明住地的智慧之间的差别。阿罗汉是在外道法中证得四禅八定后,闻佛说法的时候当场断了我见,于是当场取证灭尽定。而菩萨一大阿僧祇劫前就已经断了我见,三地满心的时候又有四禅八定,只要一时心血来潮想要进入灭尽定,是随时可以静坐而进入灭尽定当中的;但是竟然都不取证,这是阿罗汉们不能想象的心境。菩萨修到六地满心时不得不取证灭尽定,因为如果不取证灭尽定就无法再往前精进了,无生法忍就不能持续进修了,上地境界就进不去了,所以菩萨才很不情愿地取证灭尽定。诸地菩萨对解脱果都是这样拖延取证,因为菩萨觉得解脱果与灭尽定的取证并不重要。

可是菩萨终于不得不取证灭尽定时,却又可以不断尽思惑而进入第七地当中,阿罗汉怎么想都想不通。因此,七地菩萨有第七地应有的无生法忍,却还没有阿罗汉的无生忍,正是由此而说七地菩萨思惑不断的缘故而说还没有无生忍。这并不是由于没有能力证得无生忍,而是刻意地留惑润生而不乐断尽思惑;直到七地满心时念念入灭尽定,阿罗汉更无法想象了。但菩萨这时还是不想断尽思惑,可是因为到这个阶段的时候,若不断尽思惑就进不了八地,于是不得不断尽最后一分思惑;也就是说,不会再有使自己未来世受生的种子现行。这个时候改由大悲愿以及“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来取代最后一分思惑的现行,才能继续受生于人间,这样才能进入八地而不会入无余涅槃。是由这个缘故而说第八地得无生忍,也有无生法忍;并不是说七地心以前都没有无生法忍,也不是说七地心以前都没有能力证得无生忍,而这种道理现今已少有人能够通晓了。

无漏业因是因为他回小向大而实证如来藏以后,想要进修成佛之道而生起了上烦恼,上烦恼跟他的觉知心相应以后,变成佛菩提道中修道所应断的烦恼,才是无明住地所引生的大乘修道所应断的无漏业的因。上烦恼是在见道后转进相见道位中才会有的烦恼,在三贤位的六住位前都还谈不上。佛菩提道中的修道上烦恼,大部分是入地后的事,少部分是地前的事;因为悟后住在三贤位时还是处在见道位中,必须以真见道位的根本无分别智为基础,进入相见道位中,想要实修第八住到第十回向位中应修习的后得无分别智,还谈不到大部分的上烦恼,只是少数的上烦恼相应。所有大乘法中入地以后与佛菩提相应的烦恼,才是属于佛菩提中的无始无明修道上烦恼,因为要到初地入地心才算通达见道,才会与十波罗蜜相应,才会与大部分的上烦恼相应。这就是说,无始无明的修道上烦恼,是诸地所修断的;悟后未到初地以前的上烦恼,就不属于修道位所摄的上烦恼,只是三贤位中悟后起修时引生的上烦恼。

而诸地菩萨为了想要成为究竟佛,引生了大乘法中修道位的上烦恼;因此而造作的种种身口意业,才是无漏业;而这些上烦恼都来自于无始无明(无明住地),所以无明住地中的上烦恼才是无漏业的因,菩萨因此而世世常在人间受生,不畏胎昧及生死的辛苦;所以胜鬘夫人说:【如是无明住地,缘无漏业因,生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所以,无漏业因讲的是大乘修道位中所生的无量无数上烦恼。

无漏业既是称为业,那当然是有为法,否则怎么会称为业呢?业是由身口意的行为才产生的,不会单凭无为而产生的;无为即无业,怎能产生无漏业呢?当然是依无明住地而引生的上烦恼,才产生了诸地菩萨广行菩萨道的无漏有为法,这些不会帮助生死流转的无漏性的利乐众生的有为法,才能称为无漏业;无为则无业,无业怎能够称为无漏业呢?而引生无漏业的动力,则是大乘修道位中出生的上烦恼,上烦恼才是无漏业因。

变易生死阶段所造诸多善业都是无漏业,非属有漏业,都不招感生死故。从初地入地心到七地满心为止,有时所造的业可能还会少分与分段生死感应,因为都是留惑润生而未断尽思惑的缘故;但是从八地起都是已断尽思惑的,所以菩萨从第三大阿僧祇劫开始所造的一切业,都不可能跟分段生死来相应或是感招。经中也说:变易生死阶段的八地以上的菩萨,或是变易生死阶段的四果人舍寿前,所造的业都是无漏业——无漏有为法的业行。

另外有某师说:无明住地与四住地是有次第顺序而显发的。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无明住地是从无始来就与四住地同时存在的,不是四住地烦恼断了才显发出来的;否则即不应有七住至七地菩萨未断尽四住地就能了知无始无明的事情,只是凡人、愚夫不知道而已;所以说,无明住地是从无始来就与四住地同时存在的,因为它是函盖四住地无明的广大难知法,四住地只是其中的极小部分而已;所以是二者同时存在,并不是如同某师所说的四住地烦恼断了,才使无明住地显发出来;否则就不应该有七住至七地菩萨尚未断尽四住地烦恼,就能了知无始无明的事情,并且能够打破它及次第分断它。所以某师所说的“四住地断了以后,才显现出无明住地,才由无明住地助成无漏业而感生意生身”,这只是凡夫与愚人不懂无明住地及四住地内容的关联时,才会这么说。

无始无明是唯有如来智、佛菩提智才能断的,菩萨所修、所证的正是如来智、佛菩提智,只是未如诸佛菩萨的圆满究竟罢了,却是已经分证的,不能说菩萨没有如来所证的佛菩提智。而这个无明不同于四住地无明,是二乘圣人所接触不到的无明,何况能打破或断它?从七住位的般若根本无分别智,就已经是二乘人所不能臆测的了,何况再进修将近两大阿僧祇劫以后的八地菩萨于相于土自在时所断无始无明的境界呢?阿罗汉、辟支佛又如何能臆测呢?所以,菩萨从三贤位中的七住位开始,一直到等觉位、妙觉位,都有如来的佛菩提智,因为都已经或多或少的分断无明住地。

再从真实圆满的解脱道来探讨,二乘人所证的解脱道,只是知有余苦、断有余集、灭有余法、修有余道,所以他们的解脱道不是真的解脱道;所以说,二乘法的解脱道不具足、不圆满、不究竟,是大乘证悟的贤圣菩萨们都可以思议的。佛陀的解脱道则是成佛之道的解脱道,这才是具足圆满并且是究竟的,也是二乘人所无法思维及议论。但是因为二乘法本身就已经是解脱道了,就已经可以出离三界生死苦了,所以说他的解脱道是绝对没有错误;凡是有错误的,永远都是误会二乘解脱道的凡夫们,譬如是古时候的安慧、佛护、月称、寂天这些人。可是真正的二乘解脱道,为了相对于大乘法,也为了纯然只是解脱道而不曾涉及实相、不能使人成佛,所证涅槃是可思议的,才说这个二乘菩提是解脱道;然后把能使人证知实相,能使人成就究竟佛果,所证涅槃是二乘人不可思议的大乘法,称为佛菩提道。

这意思就是说,其实成佛之道并不是二乘法所能达成的,而二乘法所入的无余涅槃,假使八地菩萨乃至诸佛也同样地入了无余涅槃,其实在无余涅槃中是完全平等而没有差别的——涅槃只有一味,也是平等味。譬如说,八地菩萨乃至诸佛,如果也像二乘人一样进入了无余涅槃,都同样是灭尽十八法界,五阴、十二处、六入都灭尽了,那就没有佛可说,也没有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可说了;所以进入无余涅槃以后,其实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涅槃其实是同一味,就是解脱味。而入了无余涅槃以后,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以及诸佛,也都同样是灭尽一切蕴处界,没有任何一法会再出生。既然如此,都同样是诸法灭尽,只剩下如来藏独存,那当然也是平等味;这时就不可能再有诸佛菩萨、阿罗汉、辟支佛的差别了,四圣的差别既已经完全免除,当然是平等味;而这样的一味、平等味,都是解脱生死的法味,平等无二,并无差别,当然它都是解脱味。以上是从无余涅槃的境界来说的解脱与平等,所以永远都是一味,永远都是平等味,永远是解脱味,无二无别。

但是,你如果从佛菩提来看待涅槃,如果从不住于涅槃而为众生说法,不住于涅槃而区分所证的大乘涅槃的智慧,不住于涅槃而观本来性净涅槃,那就绝对不是平等味了,而是不平等当中却有平等。譬如说,阿罗汉、辟支佛观察菩萨们的智慧,他们无法想象而且只能够臆想猜测;然而菩萨们看他们所证的涅槃,却是完全的了然于心,这就是他们之间的差异。

因为时间的关系,今天的节目也只能够上到这里。

阿弥陀佛!

【浏览量 665次】
栏目分类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