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受上品三自归
- 佛教正觉同修会通讯归依报名作业流程
- 真正的孝顺是要帮助自己父母家人解脱三界六道轮回之苦
- 大乘法中的“和合僧”
- 佛法中“僧”的真实意涵
- 三皈依真实义
- 窃盗现前僧物果报非常严重!
- 归依三宝后的第一要事
- 供养如来圣像、塔庙的注意事项!
- 佛教三宝之“僧宝”
- 佛教三宝之“法宝”
- 佛教三宝之“佛宝”
- 传授佛法之师,有在家人与出家人的分别
- 您是真实三归依吗?
- 为什么佛、法、僧要被称作珍宝呢?
作为一个追求宇宙人身真理的人来说,皈依对象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皈依的对象,也叫皈依境,就是皈依的处所。所皈依境既然是我们发心皈投依靠的处所,那我们就必须慎重的选择,观察它是否可以作为我们真正的皈依处。..
- 如来藏因果律自性--修心的重要
- 无端诽谤,业果难偿
- 优多罗救母脱离饿鬼道
- 波斯匿王公主善光依善业力自活的故事
- 如何使人相信三世因果?
- 大修行者能代众生消业吗?
- 千万不要发毒誓----微妙比丘尼的故事
- 修行者如何坦然面对“死亡”?
- 恶口招恶报,忏悔得解脱
- 地狱众生的生存样貌
- 为什么众生会有种种不同的果报出现?
- 你所作的业,一定由你来承受,这才是真平等
- 证明三世因果确实存在的几个精彩譬喻
- 慎勿嫉妒诽谤,招致后殃!
- 因果法则是超越一切有情的!
佛教戒法中的逆罪,是极重的恶罪。造作了逆罪,就要下堕阿鼻无间地狱中,受极为严苛而惨痛的罪报。然而五逆或七逆罪各个逆罪之间,彼此还是有轻重之别。乃至每一逆罪的成就程度不同,也会有轻重之分。逆罪轻重罪报的种种差别,就是这一集节目所要探讨的内容。..
- 写给情人节的备忘录
- 故意含糊其辞让人猜测,也是妄语
- 不妄语的原则就是如实而说
- 邪淫罪之轻重差别
- 偷盗是由身体去造作的,所以偷盗是摄属于身业
- 在家人需注意规避的邪淫罪
- 自杀有没有犯杀业?
- 探究佛法对杀人的定义
- 欲坏十业恶果当修十善业
- 两舌、恶口、绮语三业的引生因缘
- 邪淫、妄语恶业的引生因缘
- 如何同时成就多个恶业?
- 成就两舌的三件事
- 成就恶口的三件事
- 成就绮语的三件事
相信大家都知道,菩萨如果要成佛的话,就必须要行菩萨道,要行菩萨道,就必须要先求明心见性,唯有明心见性之后,才能渐次的修行而成就佛道。也就是说,在漫长的修道成佛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有许多善缘的帮助,才能减少修道过程中的障碍,也才能渐次的圆成佛菩提道的修证..
- 三论宗之祖----鸠摩罗什菩萨略传
- 佛陀降生前众生怎么修行?
- 佛教之宗派
- 龙树菩萨略传
- 无著菩萨与世亲菩萨略传
- 马鸣菩萨略传----华严初祖
- 最好修学哪一宗?
- 阿含经在佛法中之定位(一)
- 法相唯识宗在佛法中之定位(一)
- 禅宗在佛法中之定位(一)
- 密宗(一)
- 净土宗
- 律宗(一)
- 天台宗(一)
- 各宗建立的时代背景
由 正纬老师开示:净土宗 接下来,我们就要带大家来看看净土宗。这部分还是一样要提醒大家就是说,我们知道说净土宗里面有非常多的古圣先贤,所以当我们在检视净土宗整个的修行状况的时候,应抱持的心态绝对不是在自赞毁他,也不是在较量长短;而是要藉由这样..
- 从〈佛前大供〉到佛法——供佛、变食、施食之探析
- 佛教正觉同修会通讯归依报名作业流程
- 出家人为何要受供养、托钵?
- 通讯归依报名作业流程表
- 佛前大供仪轨
- 关于护法神
- 农历六月初三,恭迎韦驮尊天护法菩萨圣诞!
- 正觉发愿文
- 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 《浴佛功德经》(法会版)
- 大悲咒(拼音版、正觉版)
- 正觉总持咒略释(连载1)----张正圜老师
- 正觉总持咒略释(连载2)----张正圜老师
- 正觉总持咒略释(连载3)----张正圜老师
- 正觉总持咒略释(连载4)----张正圜老师
第1节 寺院的基本殿堂 钟鼓声声,梵音阵阵,错落有致的殿堂布局,庄严神圣的诸佛菩萨,总是带给我们一份神秘与向往,激发我们内心寻求回归的愿望。我们满怀着恭敬和虔诚,听从自性的召唤,走进这清净、圣洁的佛寺殿堂――― 1、 山门 山门是指寺院正面的楼门..
- 佛法修证与佛学研究的差异
- 在悉达多太子出世之前,人世间纯然没有佛法、没有菩萨吗?
- 阿难尊者最后的叹息----从僧团分裂的部派佛教到圣教衰零
- “三界唯心”与“唯心主义”之不同
- 哲学的本质目的是要探讨──宇宙万有的根本到底是什么?
- 萧平实倡导「实证佛教」的学术思想及地位
- 戈壁滩上的佛光
- 八大未解哲学问题
- 佛学研究与历史想象 摘要
- 绪论--佛学研究与历史想象一
- 新旧佛教之谬误--佛学研究与历史想象二
- 共不共量性之谬误--佛学研究与历史想象三
- 分类定义的谬误--佛学研究与历史想象四
- 隐匿文献证据之谬误--佛学研究与历史想象五
- 畏惧佛教义理之谬误--佛学研究与历史想象六
佛教史学、文学与教义三者应该彼此相契相符,才能对于佛教构成稳定的理解。 若是佛教史学、文学与教义三者不能彼此契合,将会导致所获得的理解显现矛盾与 不稳定。吕凯文在该文中,主张:声闻乘典范是「旧佛教」典范与大乘典范是「新 佛教」典范,是两种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