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二)

33、二乘灭谛与大乘灭谛 正国老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由 正国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兼论唯识学的最早根据”节目,今天我们要跟诸位菩萨一起来探讨有关“二乘灭谛与大乘灭谛”这个题目,因为这个问题除了会困扰一些学佛者,同时它也是属于佛法里面的重要法义。

今天我们就来作一个基本的探讨,一开始我们简要说明与灭谛有密切关联的“无生”这个名相。我们先来看在《法华经讲义》第十一辑中平实导师的开示:

二乘圣者的无生,是从未来世的蕴处界不再出生而建立无生,不是第八识真如心的本来无生,所以他们的无生是建立在生灭的蕴处界上面;然而蕴处界是有生之法,所以他们的无余涅槃仍然不是真正的无生。(《法华经讲义》第十一辑,正智出版社,页302。)

因此,我们是可以从两个面向,来说明这个无生的法义:

第一种蕴处界灭尽之无生,就是说要让这个生灭法寂灭而不再出生;也就是说原来有生之法,就是蕴处界在某种状况下不再出生,这指的就是二乘人入无余涅槃的一个状况,也就是说在无余涅槃之中,一切有为生灭法寂灭不生;这也就是说在无余涅槃,能取的七识心跟所取的六尘境界全部灭尽,这个就是一般我们常听说的“将灭止生”,是要把蕴处界有为法灭尽,仅余如来藏这个无为法存在;二乘人的“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必须要依止本来无生的这个如来藏心,才不会落入断灭空,这里我们要稍微再留意的就是说:阿罗汉断尽我执,也就是说他事实上是证这个五阴众生空。如果从菩萨的智慧来看,可以方便说阿罗汉已证生空真如,可是这只是方便说,因为将来入无余涅槃,他就仅余真如独存,因为这样的缘故,我们也知道说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而且这个状况也不是像有些人说的这个“灭相真如”,不是以灭相不灭把它当作真如心,因为灭相只是蕴处界灭尽的形容而已,不是说真的有一个灭相之法而能够不灭,所以灭相真如,通常是六识论者落入的邪见,这是我们所要留意的。

第二种是属于这个本来无生,既然说本来无生,那我们就可以知道说这个本来无生,祂是有一个指涉的对象,这个对象是存在的,就是一般我们说的无生法,这个无生法祂从来没有出生,原本就存在,也就是说本来祂自己就能够存在;所以又称为自在法,这个讲的就是如来藏心,如来藏心因为没有出生所以也不会灭,也就是不生不灭。如来藏是三乘菩提修学的基础,因为如来藏祂是没有原因的存在,也没办法用意识思维祂存在的原因,所以说有些人他是没办法接受,就无法承认有这个本心存在,这是很可惜的。

我们必须知道这个如来藏,虽然是没有原因的存在,但却可以证明祂是真实的,这一部分诸位观众可以参考圣 玄奘菩萨的《成唯识论》里面所引的圣教实理的证明、以及平实导师的《真实如来藏》中的证明。我们必须理解说,这个如来藏必须是有善根福德者才能够信受。在《大方等如来藏经》中,称如来藏这个无生法为真金宝,可见得祂是三乘菩提修学的根本,如果因为信受了邪见而把祂否定掉了,那真的是非常可惜!因为祂是三世诸佛成佛所依,如果把祂否定掉了,就等于是否定掉了佛法的根本。

我们也可以从圣 龙树菩萨一句非常有名的开示,来了解本来无生的道理【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中论》卷1)这里就是说被出生之生灭性的诸法,不是自己出生自己,如果是自己出生自己,那这个连世间人也不能接受,也不是从真如心以外的法出生、或者共生,更不是无因生,而是从无生法真如心依缘而出生;另外,如果我们把这些被出生的生灭性诸法,摄归无生法如来藏心的时候,那我们就可以说诸法也是不生。所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了解说:四不生必须从本来无生的知见来解释,本来无生之如来藏才是出生诸法的根本因。如果以十二因缘来说明,那在十二因缘里面的十二支都是属于生灭之缘生法,也就是说每一支都是因缘所生法,前一支它能够引生下一支;可是我们只能说前一支,它是引生下一支的缘因,而不是根本因,真正的因是本来无生之万法的根本因如来藏,所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了解说,根本因的知见是非常重要,它是理解十二因缘法义时极为重要的知见,如果忽略根本因将造成极多的错误,这一部分诸位观众可以参考本节目中有关“十因缘与十二因缘”的相关主题。

另外,我们再来看一般念佛人想要往生极乐世界而“花开见佛悟无生”,这里的无生最起码也是要证悟本来无生之如来藏,乃至更进一步获得以如来藏为基础之地上菩萨的无生法忍;可见得本来无生之法,也是念佛人现在或者未来所必须要亲证的。

以上简单说明从两个面向来看“无生”这个名相,我们必须要从论述或者文章的前后文来判断是属于哪一种无生,才不会产生误解。

为了让大家更容易了解上述的法义,我们再来看在《实相经宗通》第七辑中,平实导师的开示:

譬如《阿含经》里面说:由于河空的缘故说为空,不是无河;而是河中无水,施设为空,河还是在的。……譬如说,阿罗汉入了涅槃说之为空,但不是断灭,因为他们的空性心如来藏还在,只是五阴灭了而使如来藏中空无五阴,所以说为空,……。(《实相经宗通》第七辑,正智出版社,页118。)

因此阿罗汉把五阴灭掉而入了无余涅槃称为空,这相当于是蕴处界灭尽之无生,也相当于上述譬喻中所开示的“河水干枯”,这时如来藏中空无五阴,但如来藏本身还是存在的,因为祂是本来无生,所以不可能被灭坏的。如来藏就如同上述譬喻中的河,因此从上面的譬喻,相信大家就比较容易理解“蕴处界灭尽之无生”与“本来无生”之差异,因此二乘蕴处界灭尽之无生,是灭尽蕴处界而不再出生有为法;而大乘之证悟的目标,则为本来无生的如来藏心,祂是不生不灭之无为法,这两种无生刚好显现出有为法之生灭性与无为法之不生灭性,对于菩萨来说都是应该要正确了解的。譬如在《阿含正义》第五辑中,平实导师的开示:

所以菩萨们对有为与无为都是清楚了知的;这样具足了知有为与无为以后,才能说是已经亲证真如法的贤圣。但这不是二乘圣人所能了知的,因为二乘圣人是未能、也是不必实证这个本来清净心的。(《阿含正义》第五辑,正智出版社,页1519。)

接着我们来看二乘之灭谛与大乘之灭谛的差异,首先在《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79中开示:【取蕴永尽故名为灭,有为相息故名为静,是善是常故名为妙,最极安隐故名为离。】这里就是以灭、静、妙、离,四行相或者四个面向来解释灭谛;第一个、灭行,证灭谛就是要永远灭尽一切的烦恼,包括我见跟我执,这个就代表是苦集的灭尽,也就是说要灭尽种种三界法之执取,这个就相当于是取蕴永尽,这样子就能够永远不会再因为烦恼而引生众苦。第二个是说静行,也就是说一切有为相的熄灭,就是蕴处界要把它永远灭尽,这是将来要证入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面是没有能取、所取,是绝对的寂静、是没有任何的丛闹,这个讲的就是无余涅槃中第八识如来藏的独住境界,这境界是超越四禅八定、超越灭尽定的,因为灭尽定中尚有意根及其相应的心所法存在,因此并不是绝对的寂静。第三个就是妙行,也就是说证灭谛,它必须要灭尽一切的烦恼跟苦,能够超越苦跟集,也就是说能够超越一切世间的境界,不再落入三界轮转,所以称为是善、是常,这个是不回心二乘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他能够不出生后有。第四个、离行就是说,修行人他最后的证果能够永远出离三界,他不会再有任何不安隐的因素影响他,所以说这个是最极安隐。

所以以上就是用四个面向,使我们能够更加了解二乘灭谛及蕴处界灭尽之无生的内涵,在《瑜伽师地论》卷55中开示:二乘之“灭谛”是由灭除四种爱所显示出来的法,包括说要灭除:第一种是对自体、自我的贪爱,这里面比较微细的就是我慢的部分;第二种是要把后有的爱灭除掉,也就是说不能有爱乐未来自体能够继续的存在,这一类的贪爱也必须要灭除掉;第三个称为喜贪俱行爱,也就是说对于已得或者现前五尘的贪爱,也必须要灭除掉;第四个称为彼彼希望爱,也就是说对于未得的所求的境界,也必须要灭除掉。

二乘灭谛是连自我存在的执著都要加以灭除,所以说这个跟一般人想要用意识心进入涅槃是完全不同的,事实上在二乘中的道谛的成就,他也必须要基于对灭谛的如实了解之下,才能够简择正确的道谛之修学方法、才能够成就;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说,对于修学的目标,也就是说这个灭谛的内涵,要能够如实了解。譬如说要知道意识是虚妄生灭的,住在意识的境界中不是涅槃等等,这样才能够抉择正确的方法,来断除我见乃至我执;再来就是说,他要能够信受无余涅槃中是有本际存在而不是断灭,这样子才能够离开于内、于外之恐怖,这样子道谛的修行才能够成就。因此在《阿毘达磨俱舍论》卷22中开示说:

夫医王者,谓具四德能拔毒箭:一、善知病状,二、善知病因,三、善知病愈,四、善知良药。如来亦尔,为大医王如实了知苦集灭道。

也就是说苦集灭道的次第,好像医病的道理一样,医生必须要先了解病况以及探询与判断病因,接下来要知道这个病能够医治到什么期望的状况,如此才能寻求对治的方法跟正确的良药。所以道谛在苦集灭道四圣谛中,它是在灭谛的后面,而事实上这里面要了解灭谛,最重要的关键便是要依于八识论的正知见;如果以六识论去认识灭谛,是绝对无法正确了解灭谛的,因此也会造成无法正确履践道谛。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大乘法中的灭谛,首先我们来看在《阿含正义》第二辑中,平实导师的开示:

灭除了我见、我执、所知障中过恒河沙数的上烦恼,就可以成为不受生死轮转的清净八识心王,一切苦就灭了,这就是大乘法中的苦灭圣谛。(《阿含正义》第二辑,正智出版社,页618。)

也就是说在大乘法中的灭谛,除了灭除烦恼障之外,也必须要灭除所知障,这样才能够成就佛地的智慧福德究竟圆满,也能够成就不受生死轮转的清净八识心王。所以这里说的是八识心王,也就是说,这个清净的八识能够继续利乐众生,而不是仅余第八识住于无余涅槃,所以说佛地的蕴处界跟无量无边的功德才能够具足显现,这一些也都能够摄归于本来无生的无垢识--这也是依于本来无生之如来藏心、修学的菩萨所需要逐渐成就的现观。因此,大乘实相四圣谛是非常深奥的,在菩萨进入四地、五地,这个时候还要再根据他的无生法忍,来对于这个四圣谛作最更进一步深入的观行,才能够进入菩萨之六地心;而大乘灭谛的具足成就,就是要灭除分断生死与变异生死,因此也只有到达佛地才能够称为“善逝”,这个也就是佛的十号之一。

因此从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说,二乘跟大乘的灭谛有两个很大的差异,就是虽然两者都是要灭除烦恼,但是其中一个就是说:二圣灭谛的目标是要“有为相息”,也就是要把蕴处界有为法灭尽,只余第八识独存,这个当然是无法利乐众生的。而第二点、大乘的灭谛,它是要灭除烦恼跟所知障,并且要让如来藏本具的无量无边功德能够开发出来,所以才能够尽未来际利乐众生,这才是真正的大乘法。

接着我们再来探讨二乘跟大乘之“无生智”,二乘的无生智说的就是慧解脱、或者俱解脱的阿罗汉的智慧,对于解脱道的法义他已经能够完全了解-包括解脱知见以及苦集灭道等-他都已经通达;并且他也知道烦恼障的详细内涵,也知道说自己的烦恼不会再现起、确定不会再受后有了,当然这个是超越“知道自己的烦恼已经灭尽”的尽智。那大乘的无生智呢?是说菩萨证悟后,能够现观无生法如来藏而逐渐出生种种智慧,并且能够现观如来藏心无生,却能够直接或间接出生一切法,而且这些法也都能够摄归无生之如来藏。如果是八地菩萨的无生智,那他就要断尽思惑而不取无余涅槃,能够继续常住世间,利乐有情,八地的解脱果,它虽然跟断尽烦恼障之阿罗汉的解脱果一样,但实质上是更超胜的,也就是说八地菩萨他已经断尽色、受、想三阴的习气种子,而且于相于土自在。因此无论是二乘或者大乘的灭谛,都是要把一些法灭除掉的。

而我们必须要了解底下的几点:二乘法中要灭除的是障碍解脱的法,又称为烦恼障;而大乘法要灭除的是障碍成佛的法,包括烦恼障与所知障。无论是二乘或大乘之修学所达成的目标,绝对不会是断灭,因此二乘之灭谛或者大乘之灭谛,都是要依止本来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心才可以成就。另外我们要了解的就是说,达成灭谛的目标是有次第性的,修学者必须要可以检验,自己已经达到哪一个阶段了?另外我们也要留意说,大乘法跟二乘法它都有使用“灭谛”跟“无生”这一些名相,但实际上它的意义并不相同,因此我们在阅读经教的时候必须要留意,千万不可以因此而毁谤圣教;虽然大乘灭谛字面上有一个“灭”,但事实上它实质的意义反而是要让众生本具之无量无边功德显发出来,因此不可以执著表面的文字而产生误解。而证得大乘的无生智,实际上也是要让菩萨的智慧开显,乃至到达佛地之四智圆明;因此对于菩萨来说,这个名相是必须要作正确的了解,才能广利有情。

最后,我们作一个简单的结论:无论灭尽蕴处界之无生或者本来无生,都是要以如来藏为根本。二乘灭谛的目标是灭尽一切有为法,而大乘灭谛的目标却是要灭除烦恼障跟所知障、以及让这个本来无生法如来藏之无量无边功德能够显现,这样子才能够尽未来际利乐众生。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祝您:身体健康,道业增上。阿弥陀佛!

【浏览量 525次】
栏目分类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