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三乘菩提概说

28、五蕴的空相及苦患(二) 正旭老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由 正旭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在上一集当中,我们已经讲五蕴当中的第一个,色蕴无常的部分已经讲完了。接下来要讲的是:受蕴无常。

受就是领纳,领纳了境界以后,就会产生了苦、乐、不苦不乐。也就是说,当我们领纳了境界以后,就会有这三种受的觉受出现。但是,一般人的认知里面都觉得:苦就是苦,乐就是乐,不苦不乐就是不苦不乐。但是世间当中,其实都不是这样子纯苦纯乐,也不是纯不苦不乐;其实是苦中有乐,或者乐中有苦等等。

我们先来说苦中有乐这一方面,我们从感官方面来说。譬如说一个人吃苦瓜、喝苦茶,当他在喝第一口的时候,或许会觉得苦——刚接触的当下这个苦味出现;但是当他吞到喉咙的时候,后面那个尾劲那个甘,那个甘苦就出现了。也就是说,它有乐的部分,也有苦的部分。喝苦茶也是一样。也就是说,苦瓜为什么有人喜欢吃?明明是苦的啊!苦茶为什么有人喜欢喝?苦茶那么苦为什么会喝呢?因为它在苦当中,有让你觉得甘甜的部分,也就是乐受的这一部分。这是属于感官方面的。

那从心态来讲。譬如说一个人受伤或者生病,当他快好的时候,他心中这时候因为有了希望,说他的病快好了,已经快好了,已经有了希望了;这时候虽然还有伤痛,这个伤痛还会苦,但是因为这个伤痛快好的缘故,所以他就生出了乐。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对某一件事情他产生了希望,而且希望慢慢在实现的当中,就会产生快乐;虽然他在受苦当中,但是在受苦当中就会产生了希望,除非说他已经绝望了。所以说,从心态方面来看,其实苦中有乐,从感官方面来看也是苦中有乐。

接下来说,那乐中有苦。譬如说,乐中有苦其实都是因为,每个人对每一件事情都会有个期待;当这个事情的发展不符合你的期待的时候,你的苦就出现。那乐中有苦是怎么一回事?我们来看。譬如说一个人很喜欢吃美食,某一天他想去餐厅,说这一家餐厅很有名,他想要去吃这个美食,然后他进去店里面就吃了。但是这个人很挑食,虽然这个美食吃下去,感受也很好,但是因为他很挑剔,结果吃下去以后,他觉得说这个美食并不符合他自己的期待,所以他心里就有苦出现。也就是说,虽然美食很好吃,但是因为不符合自己期待的缘故,所以在乐中就有苦了。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按摩,按摩当中当然有苦有乐。每个人刚开始按摩的时候,其实是苦多于乐;但是有人按久了以后,他这个苦受,他已经能够接受了,这时候对于按摩这件事情,他的乐就出现了,这是属于乐中有苦;但是刚开始按摩的时候,苦中有乐啊。所以,按摩当中有苦中有乐,有乐中有苦。

再来说,一个人他虽然有乐,但是他这个快乐,即将要失去的时候,他的这个苦就会出现。譬如说有人他赚了一百万,他好高兴啊!但是他的钱慢慢在失去的当中,他的苦就会开始出现。也就是说,这个乐其实他没办法维持,当这个乐出现的时候,这个苦其实已经出现了,只是他没有感觉。所以,在乐当中仍然存在着苦,它是相对的。譬如说在受乐当中,有时候你必须付出努力。譬如说你开个小吃店,开小吃店客人越多当然越好,那客人越多你是不是很高兴?因为你的收入很多。但是,你也相对要付出很大的心力啊!也就是说,你必须去忍受不断地熏这个油烟,在汗流浃背的当中,做出食物让客人享受。所以在这个当中,虽然有乐,但是仍然有苦,那在苦当中仍然有乐;也就是说苦乐是夹杂的——乐中有苦、苦中有乐。同一件事情都是这个样子。

但是,不是只有乐中有苦,苦中有乐,其实苦乐当中也有不苦不乐。譬如说一个人在接受苦的当中,他在这个当中,受苦的习惯他已经养成了。譬如说你的伤病要好长一段时间,譬如车祸,必须三个月才会好——痊愈。但是在痊愈的过程当中,你还是会经常忘记“我发生车祸”,所以你不会觉得这个苦;而且因为你习惯已经养成,所以你就会处于无记的状态当中。所以在苦的当中,也含藏了不苦不乐。

同样的,不苦不乐当中,也是有苦有乐。譬如打瞌睡、入无想定,打瞌睡并没有苦,入无想定也不会有苦,但是打瞌睡、入无想定,因为这个境界很容易让人去贪著它——禅定虽然有时候进入四禅当中无苦无乐,但是很容易让人一直想要去进入那个境界当中;譬如说进入无想定、四空定当中,这些都是属于不苦不乐当中,但是因为它容易让人乐着;所以,在修学佛法的当中有不苦不乐,那在不苦不乐当中也是会有乐。再来说,不苦不乐当中有乐,但是也有苦。譬如说打瞌睡,上课、开车的时候昏沉打瞌睡,但是在这个打瞌睡当中,你又想要离开这个境界,这时候你的苦受就会出现。

以上就是简单地说明:苦、乐、不苦不乐其实都不是纯然的,它是相对的。

再来说,为什么受不真实?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讲,譬如说我们闻到臭味,闻到臭味——当你闻到臭味的时候,你是不是有苦受?但是这个闻到臭味的过程,我们现在就来说明一下:譬如说你的鼻根从空气中接收到臭味,那鼻根接收到臭味,经过了扶尘根、胜义根;然后在胜义根的部分,鼻识跟意识就出来分别而产生了臭味,这时候就分别完成了臭味;这个臭味分别完成以后,你就产生了想要厌离的感觉,这时候因为有苦受。我们从刚刚来说,当你的鼻根去藉由呼吸去接触到空气的时候,这时候的臭味其实鼻根是无法分别的;也就是,真正接触到臭味的这个鼻根,其实是不能分别臭味的。接下来说,到了胜义根以后,你的鼻识分别了臭味的粗相,但是鼻识祂还是不知道这是臭味还是香味,一定要经过意识才能作分别;但是,意识并没有直接接触到臭味啊,所以说意识祂其实并不是真正接触到臭味的识,所以说这个受其实并不真实。这是从色身的苦受来说。

但是从心态来看,这个受其实不真实。譬如说看到那个大便,大便对我们来讲,我们会觉得恶心。为什么会觉得恶心?因为这是后天所教导的,说这个东西不好闻;因为这样子教导,所以你就会觉得恶心。为什么这样说?我们来看看小孩子,小孩子当他没有经过教导的时候,其实他经常会去玩屎玩尿,他玩得不亦乐乎;也就是说,对于这个大便还有尿,他在他的心态来讲,他是觉得很好玩的。但是对于大人来讲,因为受到了熏习教导,所以他对于大便的感受就不一样了。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因为受到教导以后而产生的苦受,这样子的受就不真实。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不管从色身的苦受来讲,从心态来讲,其实受都不真实。

综合上面我们所说的,我们就可以知道,其实乐不是绝对的乐,苦也不是绝对的苦,不苦不乐也不是清净自在。在四禅天,在那个四禅天、无想天还有四空定当中,他看起来也是清净自在,但是他还是有苦,他还是有乐,因为他贪著;如果他不贪著,他就不会经常进入那样的境界。所以说苦乐都是无常,它不是苦恒苦,也不是乐恒乐,也不是说不苦不乐永远就不苦不乐;而是相对的,苦乐是互相含摄的,它是变异无常的。所以说,有受皆苦,受非真实。

讲完受蕴无常,接下来我们来讲想蕴无常。我们首先来说明一下,虽然说在前面五蕴当中有讲到想蕴的内涵,那我们在这边就稍微再作一下说明。

我们来看想无常,佛经里面对于想的内涵怎么说。《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云何名为想?所谓想者:想亦是知;知青、黄、白、黑,知苦、乐,故名为知。”(《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也就是说,想其实就是知。那知道什么?当然知道苦啊、乐啊、不苦不乐;还有,只要你是知道的,只要你是知,知道青黄赤白,知道颜色,知道这是臭味、这是香味,知道这个好不好吃,只要是知,统统都是想阴的范围。不只是这样子,还有语言文字的妄想也是想。所以,想有各种想,除了知以外还有各种妄想,统统都是属于想的范围。

我们在修学佛法当中,经常会因为不清楚想阴的内涵,所以就落入了想阴,但是并不知道;误以为说,他所落入了这个想阴的境界,叫作开悟,或者叫作涅槃。比较常见的现象,我们来看一下,学佛人当中会落入想阴而不知道这现象有哪些?

第一种,譬如说落入了离念灵知。离念灵知其实就是识阴的自性。离念灵知我们来解释一下,什么叫作离念灵知?譬如说你看到你妈妈,你根本不用想你就知道,在你面前的就是你妈妈。你看到墙壁你不用想说,“我现在看到墙壁了,所以我要转弯”;你看到墙壁的当下,你已经就是知道那是墙壁,所以你就不会去撞到墙壁,所以你就转个弯。这就是属于离念灵知的部分。也就是,不需要再动用语言文字来想说这是什么东西,这就是属于离念灵知;也就是你在接触的当下,几个刹那就完成了分别。譬如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其实就是离念灵知。也就是说,如同你现在在听我说话,当你听我说话的当下,其实你很清楚我说话的内涵,这叫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就是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实就是靠着离念灵知;一个人就靠着这个离念灵知,所以知道了很多事情。那既然是知呢,知即是想,想即是知,所以离念灵知,当然就是想阴的范围。也就是说,如果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的心当作真心,当作涅槃,当作常住不灭,其实他就是误解了这个离念灵知的内涵。

那接下来还有什么现象?譬如说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当中修学定力啊,定力从数息不断地训练,练到后来可以一念不生;但是在一念不生当中,你会作一个回观,那一念不生的境界你一定要回观说:“我现在处于什么样的境界?”当你回观你处于什么样的境界的时候,这时候你已经知道“我处于一念不生的状态”。所以当你一回观说“我知道了,我现在是处于一念不生”,那当然就是落入想阴了。所以,一念不生其实也是想阴的境界。

再接下来,大家经常会听到一句话,叫作了了常知。那既然是了了常知,也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当然就是知道了嘛!如果不知道,怎么可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前面已经说了知道就是想,所以,了了常知也就是落入了想阴而不知道;这是属于欲界当中常见的现象。

接下来呢,有人会修禅定,如果他证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那证得二禅、三禅、四禅,他会觉得那是涅槃,其实还是落入了想阴的境界。所以说即使证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佛仍然说他是外道。

综合了前面离念灵知、一念不生、了了常知,当然还有什么欲界定等等,再加上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佛说把这些当作开悟或者当作是涅槃,那就是外道的五现涅槃。也就说,落入了想阴的人都叫作外道。

除了五现涅槃以外,当然还有四空定。那四空定当中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非想非非想;那落入非想非非想当中,是不是落入想阴当中?我们来看看,非想非非想,“非想”就是没有想嘛,对不对?没有想可以当作说那我无知,没有知嘛!所以没有落入想阴。但是后面又有个“非非想”,也就是说仍然有想,也就是说非想非非想仍然有想阴,也就是他仍然有知;既然有知当然仍然是想阴。所以,即使证得四禅八定当中的最高境界非想非非想,仍然是落入想阴当中。所以,如果把证得四空定当成是涅槃,仍然是外道的涅槃。

最后我们来看看,想为什么是无常?想其实它不是本来就有,它不是常住不灭的法;想是因为色身还有六个识,相对于外境的六尘,然后产生了身口意行,这个过程我们前面已经讲了。当一个人去领纳了外境以后,就产生了苦、乐、不苦不乐,在苦、乐、不苦不乐当中有各种韵味,所以就对于这十八界产生了各种想;因为有了韵味,所以你就会有欲望,因为有韵味所以你就会需求这样的韵味继续存在。所以,因为有了十八界的运作,所以就产生各种想,还有欲望需求。所以说,想是由其他的四个阴,也就是有了色身,还有三种受,还有不断的身口意行,还需要有六个识来配合运作,所以才会有想阴。所以说,想阴其实就是色受行识这样的因缘和合而有,并不是本来就有。就如同在炎热的沙漠当中或柏油路面,你远远看去好像有水,其实不是水而是阳焰;那么想也是这个样子,它如同阳焰并不真实。

我们在前面已经作了详细的说明,所以想阴我们要了解其中的内涵,千万不要在学佛当中落入了想阴;因为想阴是无常的,如果把想阴当成常住法,那么你学佛学一辈子,也不会有成就。所以,学佛当中最比较会落入的现象,就是落入想阴而不知道,这是最可惜的一面。

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的收看!

阿弥陀佛!

【浏览量 710次】
栏目分类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