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一)

3、起信论导读(三) 正伟老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由 正伟老师开示
 

各位电视机前的菩萨们:阿弥陀佛!

先问候大家: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恼否?游步轻利否?众生易度否?

各位现在所收看的节目,是佛教正觉同修会为各位准备的《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的节目,也就是导读本会 平实导师(萧平实导师)所著作的《起信论讲记》。

在上一集的节目中,我们已经为各位介绍了 佛陀说法的五时三教。以上就是 导师在一开始讲《起信论》前的提示,学佛人应该依止三宝、依止正法,而不应该依止于自己的私心。许多人都知道要护持僧宝,但是 佛陀明白的交代过:“怎么样的修行人才算是真正的出家人?”如果这一件事情我们没有办法弄清楚,那就很容易堕入表相崇拜之中,便成了依人不依法了;这样子想要真正地研读这一本《起信论讲记》,也会有所阻碍。在《阿含经》中 世尊一再地交代,唯有证得四沙门果的人,加上即将证得四沙门果的四向位,也就是只有四双八辈之人,才是如来门下的贤圣弟子,成就解脱、解脱知见,是应供、是世间福田。例如在《大集地藏十轮经》里面 佛就说到:“善男子!有四种僧。何等为四?一者胜义僧,二者世俗僧,三者哑羊僧,四者无惭愧僧。”(《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5)也就是 世尊交代:“不论这个人是现出家相还是在家相,只要他证得了四沙门果中任何一果,这个人就叫作胜义僧;如果这个人没有证得四沙门果,就算是他受了具足戒现出家相,他也只是个凡夫僧罢了。”在《佛藏经》中 世尊更明确地说到:“于圣法中拔断一切诸见根本,悉断一切诸语言道,如虚空中手无触碍,诸沙门法皆应如是。”(《佛藏经》卷1)也就是说,一位出家人他必须要能够离开身见、我见,才算是真正的出家人。佛陀甚至交代:“在佛法中成就身见,不在僧数。”证得声闻初果须陀洹的人,才能断身见、我见;若是尚未证声闻初果的出家人,佛陀就说他不算是佛的真正出家弟子。这样子看来,世尊的规定十分明白清楚,佛弟子——特别是出家人,绝不能够成就身见。身见,简单地说就是不能明白三界之中,不管是五蕴,还是十二处、十八界之中的一一法,不论是心法或是色法,不论是色法还是名法,那都是虚妄不实,非吾人真实可依之身。所以从佛世开始,佛法向来就是建立在非身的智慧上。在《阿含经》中,佛一再地交代佛弟子们要观行一切法无常、苦、空、非身,所以无我。但是这样子的叮咛,却被大部分的法师给破坏了。现在的法师们或者说:“意识心可去至下一世而常住不坏。”或者说:“要保持禅定之中的一心,来了生脱死。”等而下之者,有佛教的法师学外道说,说:“虚空中的能量是不坏之法。”再等而下之者,干脆学起了印度教性力派,说:“修学男女双身乐空双运之中,来体会那个又受乐又住空的心,就是真实不坏的心。”各位看看,这一些都是自己成就了身见,又跑来误导众生进入外道邪法的例子,所以 佛说这些人不算是佛门的出家人。所以我们修学佛法,应该要按照 世尊的交代,简择真正不落入我见的出家法师,而不应该落在个人私人的崇拜上,否则就很难与正法相应。

因为现在世界中邪师多、明师少,邪师为了保住自己的身分、供养,就会努力地灌输弟子一种观念,目的是让弟子不敢检查师父的证量,他们要弟子认为:“只要是外表现出家相的人就叫作法师,就应该要恭敬礼敬、承事修学,绝对不允许有一丝的怀疑。”他们也绝对不会告诉弟子,在佛经中 世尊对于出家人的规定,完全不是因为穿了袈裟说这个人是出家人,也不是因为他受了声闻的戒律,而是要以修证、断结、证果来论之。现在佛教界中唯表相是从的想法,根本不是 佛陀的教法,我们应该依止 佛陀的法教,用智慧去简择。如果这一位出家人不能够了解身见、我见的内容,不能够努力朝向断除我见的方向修行,也教导众生应该要远离我见、身见,反而倒过来住于我见、成就身见,认为五蕴十八界中真实有我,执意根或意识心的一分为真实我,那么 佛陀规定得很清楚,这个人根本就不算是佛门中的出家人,是为贼住,是为外道混入佛门中的假出家人。如果我们因为自己的情执而随顺这样的假出家人,那么就一定无法在 佛的正法上进步,那么接下来就不可能在这一部《大乘起信论》上获得法益;因为这个人他不在乎真实的法教,他只想眼前看到那个虚妄的表相。这也是 平实导师(萧平实导师) 对于我们殷切的交代。

接下来,我们再往下看到,平实导师(萧平实导师)说到这一部《起信论》既然是为了大乘人所说,那么我们就应该了解“大乘”是什么?佛法中的三乘又有什么不同?在这一段开示中,我们请 平实导师(萧平实导师)为我们来介绍。导师说:“小乘人不一定每一个人都是决定性的,有的人是会回心的;本来是个小乘的阿罗汉,后来因为他不是定性的声闻,所以后来心量改变了,回入大乘来修行。”(《起信论讲记》第一辑,引言)也就是说,有的时候也有反过来的,菩萨种性的人却出生在只有小乘教法的地方,那么他虽然修学着小乘的教法,但是却会以众生为念、以佛法的长久弘传为念,自然而然的就会去从事菩萨的行为。比方说现在在泰国的南传佛教,很多人都以为南传佛法纯然只是二乘的解脱道佛法,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子的;例如在泰国的二乘佛法,虽然修学的是解脱道,但实际上也有很多僧人的修学,反而是以这个paramita波罗蜜的精神而努力,愿意为利乐众生放弃自己的速证解脱,而愿意一世又一世的去帮助有缘众生,以这样子作为修行的主轴;这样子的修行人,虽然表面上修的是二乘法,但实际上他的心却是大乘的心,未来必定速能实证大乘佛菩提。比方说现代泰国佛教有一位名僧,他发的本愿就是:“你想念我的时候,我也正在想念着你;即使你不想我的时候,我还是想念着你。”为了能与更多的众生结缘,他用石膏做了几十万面的小佛像,发给四方的弟子,发愿任何只要拿到小佛像的人,他都要帮助他们、跟他们结善缘,而且直到这些小佛像化为水才终止,然而石膏是永远不会变成水的。意思是说,他度化的对象没有限度,他帮助众生的愿永远不停止,也就是这一位僧人,他的系念不只是在蕴处界空上面,他更是系念于要利乐无数的有缘众生。有人问他:“师父啊!你要修习入涅槃之法吗?你会入涅槃吗?”他回答说:“怎么能够修那个入涅槃法呢?世间需要帮助的众生这么的多!”这是不是让我们联想到 阿弥陀佛还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所发下的大愿:“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各位可以判断看看,从某个角度来看,这不也是一个坚持菩萨行的修行人吗?此世是否能够断结证果是另一回事,但是难得有这样子的菩萨大愿,想必他未来一定能速入大乘的见道位与通达位。

相对的来说,那么不具有菩萨种性的佛弟子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回到课本上来看。平实导师(萧平实导师)说:“有的人是决定性的声闻,始终不会成为菩萨种性,他的根性就是声闻种性,在舍报之前会随缘度众生,可是到了舍报的时候他就一定入涅槃,不愿再来人间。所以就只有一生,也就是他成为阿罗汉至入涅槃前那一段时间可以度人,所以他度的人少,而且他讲的是无我法,而他的无我法又只是人无我,就是蕴处界空,不牵涉到法界实相理体。”(《起信论讲记》第一辑,引言)

“辟支佛是中乘,他平常并不度众生,辟支佛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不说法的,可是他常常会现神通。如果你有幸遇到了辟支佛,供养他一斋,他就现神通,一般众生容易相应,看见他当场现神通的人就会相信他说的法义了,就觉得:学佛这么好,大家都来学因缘法,他度的人也就多一点。可是辟支佛舍报时还是要入涅槃,不再来人间继续广度众生。”

那么我们学习《大乘起信论》就是修习大乘菩提的法门,《起信论》的内容是什么呢?配合着前面所说的五时三教的知见,导师接着说:“诸位来这里要学的就是别教的菩提法。别教菩提讲的是真如与佛性,以真如与佛性为中心;证得真如,再证得佛性,以后再修一切种智,进入到初地得道种智,住于无生法忍当中;这样地地往上前进,初地满心时转入第二地中进修,一直到等觉位,断尽最后一分故意保留的极细微的烦恼障习气、以及最后一分无明随眠,然后成为大乘别教所说的佛,这就是佛菩提道。”(《起信论讲记》第一辑,引言)

般若有总相智、有别相智、有种智。总相智就是大乘别教的真见道位,刚刚找到如来藏的那一剎那开始,以及随后的那两三天、三五天在整理的过程当中,都是真见道,证得根本无分别智,表示说真实的找到本心了:如来藏并不是想象中有一个如来藏,而是真正的找到如来藏,可以体验衪、验证衪。这个时候再继续修,在十回向位之前叫作别相智;初地以后则称为种智。“种”就是讲真如—阿赖耶识—里面种种的种子,这一切种子你能够修证,能够证验它,证得少分而通达般若的时候,就起了法眼而进入初地,就称为道种智;在道种智的基础上地地进修,一直到佛地圆满,就是真如—无垢识—里面所有的功能差别、所有的种子你都具足的了知了、圆满了,这时候般若实相智慧就叫作一切种智。进修圆满时具足了知第八识中所含藏的一切种子,就称为一切种智——成佛了。

好的!以上这些知见都有整体的概念了,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进入《起信论》的正文。首先开头的偈颂:“归命尽十方,普作大饶益,智无限自在,救护世间尊。及彼体相海,无我句义法,无边德藏僧,勤求正觉者。为欲令众生,除疑去邪执,起信绍佛种,故我造此论。”(《大乘起信论》卷1)开头的这一首偈,主要是赞佛偈。偈中说明了我佛 世尊的尊贵与慈悲之处,因此以种种缘故,应当要归命 世尊,应当要绍隆佛种,应当要造此《起信论》。

在这儿我们可以来谈一谈本论的作者——马鸣菩萨。马鸣菩萨asvaghosa大约生活在公元一世纪。在我们之前的节目,曾经提到了在 佛灭度之后,大乘教团主要是以各地的在家人为主体,以俗家传授和佛塔为中心的组织;由于主要是在在家人之间的传授,它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层系统。它与小乘部派佛教以出家僧团寺院存在的形式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大乘佛法一直到了龙树菩萨之后,才再度的盛行于印度。龙树菩萨曾经走遍全印度,努力地求学于印度各地的大乘师,甚至还进入了龙宫,取出了那些已经遗失于人间的大乘经藏。记载上说:“马鸣起于正法时期末期,龙树生于像法时期。”也就是马鸣菩萨是在龙树菩萨之前的大乘祖师。

今天时间的关系,就先为各位讲授到这一边,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浏览量 607次】
栏目分类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