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孝养父母——弃老国缘 正莉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正在演述的单元是“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今天要跟大家介绍有关孝养父母的故事,这是《杂宝藏经》卷1 的记载。
佛在舍卫国时,作了这样的开示:“恭敬德高望重的老人,会有大利益!从老人那里,可以了解到不曾听闻过的事情而增广见闻;并且可以有好的名称而声名远播,这是有智慧的人,所恭敬赞叹的事情。”众比丘听了 佛的开示,禀白 佛说:“我们常常听闻世尊恭敬赞叹父母以及德高望重的老人。”佛告诉众比丘说:“不但今天,我在过去无量劫里,一直都是恭敬父母以及德高望重的老人。”
众比丘请问 佛说:“世尊!您过去恭敬父母的事迹是如何呢?”佛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叫作弃老国,在那个国家里,只要有人年老了,就会被驱逐。当时有一位大臣,他的父亲已经年老了,依照国法规定,应该把父亲驱逐;但是这位大臣很孝顺,不忍心把父亲赶走,于是他挖了地窖,把父亲偷偷地安置在地窖里,这样就可以随时孝养父亲。”
“那时候,有一位天神捉了两条蛇,放在国王的宫殿里,向国王说:‘如果能分别出雄性或雌性,你的国家就能获得安乐;如果无法分别,那么你和这个国家,七天后统统都会灭亡。’国王听了非常懊恼,立刻和大臣们商量这件事;但是大家都纷纷表示无法分别。于是就向全国招募:‘有谁能分别出这两条蛇呢,他将会获得高官厚禄的赏赐。’大臣回家后,就去请问父亲,父亲说:‘这件事容易分别!就用一个细软的东西,再把蛇放在上面。如果躁动不安、静不下来,那就是雄性;如果安住不动,那就是雌性。’正如父亲所说,果然分别出雌雄。”
“天神又问:‘什么人相较于沉睡的人,称为觉醒?什么人相较于觉醒的人,称为沉睡?’国王与大臣们还是不能辨别,于是再招募全国,也没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大臣又回去请问父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父亲说:‘这种人叫作学人(也就是初果、二果、三果人),他相较于凡夫就称为觉醒的人;但是相较于四果阿罗汉,那么他就只能称为沉睡的人。’大臣就依父亲的话去作了回答。”
“天神又问:‘这只大白象的重量有多少斤两?’大臣们共同商议,没有一个人知道,只好再向全国招募询问,仍然没人知道。大臣又回去请问父亲,父亲说:‘先把大象安置在船上,再放入大水池里,在水平线到达船身的地方,画一条线作记号;再把这艘船装上石头,船会慢慢下沉,当水平线到达画线作记号的地方,再把这些石头拿去上秤,就会知道大象的重量了。’就用这样的善巧智慧去作了回答。”
“天神又问:‘手捧一掬之水多于大海之水,有谁知道这个道理呢?’大臣们再次商量,还是不能解答,又遍全国招募询问,都没人能回答。大臣又回去请问父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父亲说:‘这句话容易解答!如果有人能够信心清净,手捧一掬之水供养佛宝、僧宝、父母、病人或困苦的人,以这样的功德,数千万劫之中,能够享受无量的福报。(因为以一掬之水行于布施,就有布施的福德。例如《贤愚经》卷5说,有一位老妇人以一钵清水供养迦旃延尊者〔并且依其教导念佛而不生恶念〕,舍报后就往生到忉利天去享福2 。〔初学者〕单单以一钵清水供养阿罗汉的功德,就这么大了〔何况信心清净者〕。)海水再多,也不过一劫的时间而已,当坏劫来临时,海水也会跟着消失;所以说手捧一掬之水,百千万倍多于大海之水。’大臣就用这样的话去回答天神。”
“天神又变成一个饥饿的人,瘦得皮包骨,前来问说:‘世间可有人,饥饿、穷困、瘦弱、苦痛逼身,远超过我的?’大臣们仔细衡量,还是不能回答。大臣又回去请问父亲,父亲说:‘世间有人吝啬、贪心、嫉妒,不信三宝,不能供养父母师长,未来世他将会下堕饿鬼道里,寿命百千万岁,都无法听闻到清水与稻谷的名称;他的身体大如太山,肚子大如山谷,咽喉细如针;头发刚硬如刀片,从头顶到脚底缠绕着身体;当他走动时,全身肢节上下都会冒火燃烧。像这样的人,他所受的饥饿以及剧烈的痛苦,远超过于你百千万倍。’就用这样的话来回答天神。”
“天神又变成一个人,手铐脚镣,脖子披着枷锁,身上冒火,全身烧得燋烂,前来问说:‘世间可有人,他的痛苦远超过我的?’国王与大臣们仍然没人能知道答案。大臣又回去请问父亲,父亲说:‘世间有人不孝父母、逆害师长、背叛主人、诽谤三宝,未来世他将会下堕地狱:刀山剑树、火车炉炭、陷河沸屎、刀道火道,受尽种种无量无边的痛苦;那种痛苦是无法计算度量的。要用这样的情况来和你相比,这种剧烈的痛苦远超过于你百千万倍。’就用这样的话来回答天神。”
“天神又变成一个女人,非常端庄高雅,远超过世间所有的女人,前来问说:‘世间可有人像我这样端正的?’国王与大臣们都沉默不说话,因为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大臣又回去请问父亲,父亲说:‘世间有人信敬三宝、孝顺父母,爱乐布施、忍辱、精进、持戒,将来他就可以往生天上,长得容貌姝丽、举止端庄,远超过于你百千万倍。你要来跟这样的天女比较,就像瞎了眼睛的猕猴那样的丑陋。’就用这样的话来回答天神。”
“天神又用一个方直正等的真檀木,前来问说:‘哪一端是头?’以君臣们的智慧,还是没人能回答。大臣又回去请问父亲,父亲说:‘这容易!把真檀木投入水中,那么根部一定会往下沉,尾端一定会上举。’就这样来回答天神。”
“天神又以两匹白騲马,它们的形体与颜色都没有差别,又来问说:‘哪一匹是母马,哪一匹是小马?’君臣们仍然没人能够回答。大臣又回去请问父亲,父亲说:‘去拿牧草来喂它们,如果是母马,一定会把牧草推给小马吃。’就这样,所有的问题统统都回答了。天神很高兴,大大地馈赠国王许多珍宝;并且对国王说:‘你所统辖的国土,我应该要拥护,使得各种外敌都不能来侵害!’国王听了非常的高兴,就问大臣说:‘你所作的回答,都是你自己知道的,还是有人教你呢?由于你的才华与智慧,如今国土才能获得平安;不但得到天神馈赠许多珍宝,又承诺要拥护我国,这全都是你的智慧力。’大臣回答说:‘这不是微臣的智慧。希望大王施无畏布施,臣下才敢据实陈述。’国王说:‘现在就算你有天大的罪过,我也不会向你问罪,何况是小小的过失呀!’大臣禀白国王说:‘我国有制定一道命令,就是不许奉养老人。微臣家中有年迈的父亲,因为不忍心遗弃,所以冒犯了王法,偷偷把父亲藏在地窖里。微臣回答天神的所有问题,都是父亲的智慧,并不是微臣的智慧。希望大王在我国境内,允许奉养老人。’国王听了,大大地赞美他的孝行,并且尊奉他的父亲为国师;国王说:‘救济国内所有人的性命,这样的利益不是我所能知道的。’于是国王宣布命令普告天下:‘不许任意遗弃老人,应该孝养父母。如果有人不孝养父母、不尊敬师长,当重加他的罪责。’国王终于把这个不好的风俗废除掉了。”那时候作父亲的就是 释迦牟尼佛,作大臣的就是舍利弗尊者,那时候的国王就是阿阇世王,那时候的天神就是阿难尊者。
以上《杂宝藏经》记载的故事,是在告诉大家,为人子女应该孝顺父母。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的见识一定比较丰富,可以说是生活上的一部活字典;那么,从老人那里,可以听闻到许多不曾听闻过的事迹以及道理,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与智慧。俗话说“百行孝为先”,也就是说“百善孝为先”—所有大大小小的善行里,以孝顺父母为最优先;孝顺是中华文化固有的美德,我们在佛经里,也常常可以看见教导和赞叹孝顺的经文。孝顺不但是做人的基本,也是学佛的基础;一个人如果不能孝顺父母,而说要成就佛道,没有这样的道理!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 佛开示说:【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3 父亲于子女有慈恩,母亲于子女有悲恩。母亲的悲恩4 ,纵然 佛住世一劫来说也说不完。《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接着开示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报母恩,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5 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即使子女每天三时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来供养父母,这样经过一劫的时间,也无法报答父母一天的养育之恩。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接着又开示说:
善男子!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悲母在时名为月明,悲母亡时名为闇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6
这一段经文,佛这么开示:“善男子啊!世界上什么最富有?什么又是最贫穷呢?母亲还在时叫作富有,母亲不在时叫作贫穷;母亲还在时叫作正午(太阳高高地挂在天上),母亲往生时叫作太阳西下;母亲还在时叫作月光明亮的夜晚,母亲过世时叫作黑暗的夜晚。所以大家应该要精勤地努力学习孝养父母。”家里的老父母就像两尊活佛一样,“孝养父母的福德,与供佛的福德相等而没有差别;应当这样来报答父母的恩情。”
《优婆塞戒经》卷5 佛开示说:
若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恶人,是“假名施”,不名“义施”;如是施者,名无怜愍,不知恩报;是人未来虽得财宝,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7
如果有人听到布施有大福德,但他不是省下自己的用度,而是克扣父母的供养,拿去外面布施,这种布施叫作假名布施,不是真正的布施;这种假名的布施,是无义的布施,是没有怜愍的布施,也是不知恩、不报恩的布施。真正修布施的人,他会节省自己的用度来布施,绝对不会减少父母的供养。佛说让眷属生起烦恼的布施,未来世虽然会得到布施的果报—虽然会有钱财,但是得了之后常常会失去,无法在他需要用钱时就可以有一笔钱拿来使用,而且身体常常会病苦不断。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 佛开示说:
若有男女背恩不顺,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发恶言子即随堕,或在地狱、饿鬼、畜生。世间之疾莫过猛风,怨念之征复速于彼;一切如来、金刚、天等,及五通仙,不能救护。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悲母教承顺无违,诸天护念福乐无尽。8
如果有人不孝顺父母,让父母心中埋怨,甚至让母亲发出恶言,这个不孝子就会下堕地狱、饿鬼、畜生道里。这种不孝的业风速度非常快,一切如来、金刚护法、天神以及五通仙人都无法救护。如果有人恭敬孝顺父母,诸天天神就会护念,他就能享受无穷尽的福报。
所以大家应该要孝顺父母,那么诸天天神就会非常的护念。
时间的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
阿弥陀佛!
※本文稿系依《正觉电子报》连载之弘法视频文字稿置换,详情请见《正觉电子报》第135期〈正觉教团弘法视频文字稿连载公告〉。
- 1. 共相怨害喻—— 陀罗尼
- 2. 五百陀罗尼
- 3. 菩萨妙陀罗尼
- 4. 咒陀罗尼——众生欲求+历史演进
- 5. 陀罗尼:咒语
- 6. 恒伽达——心欣慕圣贤
- 7. 卖身供养三宝果报
- 8. 大光明王发菩提心
- 9. 佛陀为母说法
- 10. 微妙比丘尼
- 11. 孝养父母——长者子共天神感王行孝缘
- 12. 供佛功德——身贫供养品
- 13. 孝养父母——弃老国缘
- 14. 忍辱——忘恩负义
- 15. 布施——智慧护眷德被众生
- 16. 供佛功德——须曼花衣随身产缘
- 17. 童子持戒守信获宝
- 18. 波斯匿王女善光缘
- 19. 旃阇摩暴志谤佛
- 20. 佛为诸比丘说利养灾患缘
- 21. 沙弥救蚁子得长命报缘
- 22. 丧子发狂
- 23. 佛以岸喻度难陀比丘
- 24. 贫人守戒修善免难得福
- 25. 供佛功德——海生商主缘
- 26. 兄戒行贞净不犯淫乱
- 27. 供佛功德——宝手比丘缘
- 28. 怀天地之仁惠泽众生
- 29. 贫人须摩持缕施佛缘(上)
- 30. 贫人须摩持缕施佛缘(下)
- 31. 二内官诤道理缘
- 32. 四不坏净
- 33. 无常品
- 34. 持戒升天
- 35. 仇伽离毁谤尊者舍利弗与目连
- 36. 正法的衰灭与久住
- 37. 佛三月中食马麦的悲心
- 38. 贫道士守戒得圣财
- 39. 菩萨布施无畏惧
- 40. 但食故福,更不造新福——婆提长者布施后悔因缘
- 41. 人身难得甚于盲龟浮木
- 42. 慎莫嫉妒人之善
- 43. 一念瞋心起 火烧功德林
- 44. 内官赎所犍牛得男根缘
- 45. 名称女请佛缘
- 46. 戒为甘露道,放逸为死径,不贪则不死,失道为自丧
- 47. 悖慢佛法自招罪殃
- 48. 惭愧立誓,生谦下心,等视一切,未曾中退
- 49. 瞋恚对治鬼
- 50. 佛分半座与迦叶共坐因缘之一
- 51. 如来恒顺众生饮无明水
- 52. 提婆达多欲毁伤佛因缘
- 53. 女因扫地见佛生欢喜生天缘
- 54. 婆罗门从佛索债缘
- 55. 当观无常以离众苦
- 56. 长者父以金钱雇女令受持五戒生天缘
- 57. 爱欲的过患
- 58. 恶口的过患
- 59. 忍辱仙人
- 60. 舍一得万报
- 61. 舍己利生的净儿
- 62. 尊者降龙记
- 63. 老妪的清净供养
- 64. 月光王
- 65. 慈童女缘——孝顺与否都有无量报
- 66. 七种施因缘——不减损财物的布施
- 67. 佛分半座与迦叶共坐因缘之二
- 68. 须菩提恶性缘应断瞋恚习气
- 69. 信能渡渊,信乃得道
- 70. 孝顺之法道
- 71. 鹦鹉子供养盲父母
- 72. 难陀家得道因缘
- 73. 竿影见佛法
- 74. 沙弥均提
- 75. 化妆的比丘尼
- 76. 知时语
- 77. 得四不坏净的旃陀罗
- 78. 得见谛者断疑见
- 79. 佛法从虔恭当中求
- 80. 对佛陀的赞叹
- 81. 真吉祥
- 82. 深信
- 83. 由毘低罗得度因缘谈学法者与真善知识的法缘
- 84. 由六师外道之互相诤讼谈依止真善知识的重要
- 85. 大乘菩萨童女迦叶率五百比丘度化外道
- 86. 金铃比丘之梵呗与法会真实义
- 87. 起心动念与善恶业因果报之间的关联性(上)
- 88. 起心动念与善恶业因果报之间的关联性(下)
- 89. 佛说马喻经的典故
- 90. 求不死火的典故
- 91. 白净叔离比丘尼的典故
- 92. 以空为实见影救月的典故
- 93. 除粪人尼提善恶因缘果报难思议
- 94. 佛陀过去当菩萨时 慈悲化鲸度众生
- 95. 菩萨的善巧方便(一)
- 96. 菩萨的善巧方便(二)
- 97. 菩萨的善巧方便(三)
- 98. 善巧方便与菩萨戒(一)
- 99. 善巧方便与菩萨戒(二)
- 100. 善巧方便与菩萨戒(三)
- 101. 毘舍离的三十二个儿子
- 102. 老婆罗门寻爱子
- 103. 阿育王和龙王之争
- 104. 度众的智慧
- 105. 莲华女悟无常
- 106. 优婆斯的前世今生
- 107. 佛陀与耶输陀罗(上)
- 108. 佛陀与耶输陀罗(下)
- 109. 太子须大拏本生(一)
- 110. 太子须大拏本生(二)
- 111. 太子须大拏本生(三)
- 112. 太子须大拏本生(四)
- 113. 悭吝的伊利沙
- 114. 兄好道谊弟爱家业
- 115. 八岁罗汉五个母亲
- 116. 五百伎人出家
- 117. 舍利弗瞋习未消
- 118. 五百盲人堕坑亡
- 119. 长寿王
- 120. 顶生王
- 121. 金色王
- 122. 太子慕魄
- 123. 鱼腹子重姓
- 124. 弊宿婆罗门
- 125. 五百盲人往返逐佛缘
- 126. 供佛功德——童知至真兴沙塔庙获福生天
- 127. 供佛功德——弗那施佛钵食获现报缘
- 128. 优多罗母堕饿鬼缘
- 129. 嚪婆罗似饿鬼缘
- 130. 忍辱——奉佛至孝感动天地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