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布施——智慧护眷德被众生 正莉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正在演述的单元是“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我们搜集了许多佛典故事,由本会多位亲教师在节目中为大家讲述,希望借由 佛在因地行菩萨道的事迹,使得大众听闻之后,能够深信因果,并且了解菩萨道的精神与内涵,种下修学正法的因缘。欢迎您继续收看!今天要跟大家介绍有关布施的故事,这是《六度集经》卷3的记载。
从前有一位菩萨示现为鹿王,它的身材非常高大,身上的毛有五种颜色,非常殊胜,蹄和角也长得奇特雅致;许多鹿都服从它,大约有几千只鹿跟从着它而成为一群。有一天,国王出宫狩猎,这群鹿被狩猎的队伍冲散,纷纷跳下高峻的山崖;有的掉落到坑洞里,有的倒挂在树枝上摇晃着,有的被荆棘刺穿身体,死伤非常严重。鹿王看见这种惨状,忍不住悲从中来,哽咽地说:“我身为这群鹿的领导,应该深思熟虑选择一个安全的地方,让大家可以栖息;但是我却草率地为了丰美的草原,把大家带来这里,使得整个族群凋落衰败,这是我的罪过啊!”因此,鹿王决定亲自去觐见国王,让国王知道狩猎对鹿群的伤害。
于是鹿王直接来到了京城,当人民看见这只神鹿,都说:“因为我们的国王有最崇高的仁德,所以有只神鹿来这里游走,这是国家值得庆贺的吉祥征兆啊!”因此没人敢去阻挡鹿王。鹿王来到了皇宫,就在大殿前下跪,请求国王说:“我们这群卑微的牲畜为了贪求活命,因此寄托生命在贵国的国土上;突然间遭逢猎人前来狩猎,我们这些牲畜四处逃窜,有的亲人失散,有的死伤狼藉,我们真的很可怜。上天有好生之德而爱惜生命,不嗜杀戮,祈求大王不要再狩猎了!我们愿意各自安排日子,来到皇宫供太官发落。”鹿王接着说:“我们想要知道,大王每天所需鹿肉的数量,绝对不敢欺瞒大王。”国王听了非常惊讶地说:“太官每天需要的鹿肉不会超过一只,没想到竟然造成你们这么大的伤亡;如果真的像你所说的那样,我发誓从今天开始不再狩猎了。”鹿王回到草原后召集群鹿,详细地向它们解释祸福;这群鹿也都听从鹿王的指示,自动地把入宫的顺序排列出来。每只鹿入宫赴死前,都会向鹿王辞行,鹿王总是悲伤流泪地教导说:“每个人都会死亡,没有人能够避免,前往王宫的路上,要忆念佛陀仁慈的教诲,要以慈心去面对那位人王,千万不要怨恨他。”这群鹿每天就这样在愁云惨雾中度过。
有一天,轮到一只即将分娩的母鹿,它说:“叫我赴死,我不敢躲避,只乞求让我把小鹿生下来。请由下一个先代替我前往吧!”排在后面的那只鹿听见了,赶紧以头叩地,悲伤流泪地说:“我一定会赴死,但是我还有一天一夜的生命;虽然只是一天一夜而已,但等轮到我时才去赴死,那么我的心里就不会有怨恨了。”由于鹿王不忍心下一只提早一天去赴死,所以第二天一大早,鹿王就避开大众独自前往太官处;厨人认得是鹿王,立刻去向国王禀报。国王问鹿王:“是什么原因呢?”鹿王就把所发生的事情,一一向国王禀报。国王听了难过地流下眼泪说:“哪有这种道理啊!牲畜竟然能够胸怀天地之仁,舍弃自己的生命来救助众生,能够实践古人广大的慈悲行为。我虽贵为人君,却每天宰杀众生性命,只为了滋养丰润自己的身体。我这样凶恶残忍,简直是豺狼的行为;牲畜却能够行于仁慈,而有奉天的美德。”于是国王遣送鹿王回去它原来栖息的地方,并且命令全国人民:今后如果有人侵犯鹿群,就当作侵犯人民一样,要接受国法的处置。从此国王与文武百官都遵循教化,人民也都心存仁心不再杀生,就这样恩泽润及草木,国家丰盛太平。当时的鹿王就是 释迦牟尼佛,当时的国王就是舍利弗尊者。
佛说:“菩萨在成佛的过程中,就是要像这样以慈心惠泽众生,行无量无边的布施行。”也就是说,菩萨要像这样,生生世世不顾身命来救护众生,而成就布施的功德;必须累积无量的福德资粮,才能成就佛道。布施是六度波罗蜜的第一度,如果这一度修不成,后面的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就甭提了!因为六度之间息息相关,六度万行是以布施为基础,如果布施不能成就,持戒也就不能成就。为什么呢?因为布施修足了,有了舍心,就不会想要从众生那里去贪,这样持戒才能持得好,持戒的因缘才能成熟。同样的道理,如果布施不能成就,瞋就无法布施出去,心中就会常常有瞋;把瞋布施出去,才能生起慈忍与悲忍,戒才能持得好。乃至愚痴,如果不能把愚痴布施出去,对愚痴的因果不能具足了知,就不会乐于布施,表示愚痴还没有布施出去,就无法清净持戒。布施是持戒的基础,持戒又是忍辱的基础,就这样一度又一度互相含摄;每一度都含摄其余五度,六度是互相含摄的。所以布施是成佛的首要,菩萨没有不乐善好施的;布施一直修到等觉位时,还要以整整一百劫的时间,专门修内财与外财的布施,具足圆满之后才能成佛。
布施表面上看来是他人得利,但其实自己的道业又往前迈进了一大步。为什么呢?因为布施就是把贪瞋痴布施出去,就这样从利他之中,渐渐地把自己的贪瞋痴去除。俗话说“吃亏就是占便宜”,利他就是利己。众生在世间的福报都是有因果的,不可能无因无果就变成很有钱或很穷;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连一只鸡它想要喝到一滴水,想要在地上找到一粒米来吃,都有过去世的因缘。一个人固然要努力求财,但是应该如何求财,这一生分内有多少财,都是有因果的。分上不该他得的,他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分上该他得的,他只要努力去作,一定可以得到。譬如:有的人辛苦一辈子也买不起一间公寓;有的人学历不高,但是不论投资什么都赚钱;有的人头脑很好,作事计划周详,可是不论投资什么都赔钱。财物的获得有它的因果法则,有的人先贫后富,有的人先富后贫;有的人先贫后也贫,穷苦潦倒一辈子;有的人先富后也富,含着金汤匙出生,一直到老都不愁吃穿。为什么会有这些种种的差别呢?因为过去世行布施的种种差别,而产生了福德果报的种种差别。
《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开示说:
罪福随身,如影随形。植种福者,亦如尼拘类树,本种一核,收子无限;施一得倍万,言不虚也!1
意思是说:一个人身口意行所造作的一切罪业与福业,都会紧跟着自己,就好比身影紧跟着自己。种植福德的人,也好比种植尼拘陀树,尼拘陀树的种子很小,本来只是种下一颗小小的种子,但是这种树长大之后,非常地宽广高大,也会结出许许多多的果实以及无量无数的种子;就像这样布施一分,那么将来就可以获得一万倍的果报,这句话一点也不虚假!古语说:“人人知道有来年,家家尽种来年谷;人人知道有来生,何不修取来生福?”每个人都知道有明年,都知道要努力种植明年所需要的稻谷;同样的,每个人都知道有来世,那为什么不去修集来世的福报呢?布施就好像在投资,又好像在种田播种,可以让来世远离贫穷。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6 佛开示说:
诸众生!当行布施,贫穷是苦恼法,贫穷之人自不能益,何能益他?以是故,汝等当勤布施,自身得乐,亦能令他得乐。2
佛说:“大众啊!你们应当行布施,贫穷是苦恼法,贫穷的人自己不能获得利益,又如何能利益他人呢?所以大家应该努力修布施,这样不但自己可以获得快乐,也可以让他人得到快乐。”何乐而不为呢?菩萨修福德总是努力修,修到成佛了还是乐修福德。譬如,有一天阿那律尊者他的袈裟破了,想要缝补衣服;可是他的眼睛看不见,当时旁边没人,他就开口说:“哪一位阿罗汉想要修福的,来帮我穿针吧!”佛在远处以天耳听见了,就说:“我来帮你穿针吧!”阿那律尊者听到是 佛的声音,觉得奇怪:“佛啊!您还要修福吗?”佛说:“修福还会嫌多吗?”佛都乐于修福了,何况是我们!当然更要修福了!
《优婆塞戒经》卷6 佛开示说:【以不坚身易于坚身。】3 每个人的色身都是不坚固的,百年后就会坏掉,所以要用这个不坚固的色身,拿来当作工具,去换取未来三大无量数劫后的坚固法身。乃至在这一世就要先证得第八识法身,也就是说,我们要用这个色身当作道器,修习六度波罗蜜,熏习第一义谛知见,勤锻炼动中定力以及参禅功夫,来寻找生命的实相—第八识如来藏。
《优婆塞戒经》卷6接着又开示说:【以不坚财易于坚财。】4 要以不坚固的财物来换取坚固的法财。什么是不坚固的财物呢?譬如金钱、珠宝、黄金等等,有智慧的人都明白这些身外之物不坚固,这一生要用的足够就行了,剩下的就用来换取未来世的坚固法财。以不坚固的财物来换取坚固的法财,叫作七圣财的修集。什么是七圣财?就是信、戒、惭、愧、闻、舍、慧,这些都可以带到未来世去,叫作七圣财。世间财物只能一世拥有,无法带到未来世去,就算是打拼了一辈子,拥有了全世界,生命一旦结束了,就自动交给别人,不论是心甘情愿,或心不甘情不愿,都必须交出去;但是七圣财可以生生世世跟着我们,如影随形都不会遗失,谁也抢不走啊!所以 佛说:“要以不坚财易于坚财。”法界的因果律就是,行布施,那么未来世就可以获得可爱的异熟果报,就可以无遮障地继续学佛〔编按:前提是要将布施的功德回向学佛无碍,并且避免因布施毒田而成就破法共业〕。
可爱的异熟果报有两种:一种是正报,一种是依报。什么是正报?正报是指我们这个五阴身心。譬如生而为人,而且生在有福报的地方,不会生在穷乡僻壤。什么是依报?依报是指个人拥有的财富、眷属、生活环境等等。譬如自己本身富有资财,不必受人供养,也不必为三餐奔忙,能有闲暇可以学佛,这就是菩萨可爱的异熟果。凡是久学菩萨,多多少少都有可爱的异熟果;如果不具备可爱的异熟果,表示过去世没有在努力行布施,所以导致世间法的福报不足。可爱的异熟果如果没有具足圆满,佛地的三十二大人相当然不可能圆满,也就不能成佛;佛是福慧两足尊,必须福德庄严与智慧庄严两者都具足圆满才能成佛。
所以,《优婆塞戒经》卷2 佛开示说:【菩萨具足二法,能自他庄严:一者福德、二者智慧。】5 菩萨是以福德与智慧来庄严自己,同时也要教导众生去修集福德与智慧。福德与智慧是一体的两面,就好比鸟的两个翅膀,又好比人的两只脚,必须旗鼓相当,才能平稳地、快速地前进。所以福德是永远不嫌多,乃至成佛了都还要修福。如果觉得自己的福德还欠缺,现在赶快去补救,修福永远不嫌晚,赶快去累积来世更多的福德作为成佛的道粮。
时间的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
阿弥陀佛!
※本文稿系依《正觉电子报》连载之弘法视频文字稿置换,详情请见《正觉电子报》第135期〈正觉教团弘法视频文字稿连载公告〉
- 1. 共相怨害喻—— 陀罗尼
- 2. 五百陀罗尼
- 3. 菩萨妙陀罗尼
- 4. 咒陀罗尼——众生欲求+历史演进
- 5. 陀罗尼:咒语
- 6. 恒伽达——心欣慕圣贤
- 7. 卖身供养三宝果报
- 8. 大光明王发菩提心
- 9. 佛陀为母说法
- 10. 微妙比丘尼
- 11. 孝养父母——长者子共天神感王行孝缘
- 12. 供佛功德——身贫供养品
- 13. 孝养父母——弃老国缘
- 14. 忍辱——忘恩负义
- 15. 布施——智慧护眷德被众生
- 16. 供佛功德——须曼花衣随身产缘
- 17. 童子持戒守信获宝
- 18. 波斯匿王女善光缘
- 19. 旃阇摩暴志谤佛
- 20. 佛为诸比丘说利养灾患缘
- 21. 沙弥救蚁子得长命报缘
- 22. 丧子发狂
- 23. 佛以岸喻度难陀比丘
- 24. 贫人守戒修善免难得福
- 25. 供佛功德——海生商主缘
- 26. 兄戒行贞净不犯淫乱
- 27. 供佛功德——宝手比丘缘
- 28. 怀天地之仁惠泽众生
- 29. 贫人须摩持缕施佛缘(上)
- 30. 贫人须摩持缕施佛缘(下)
- 31. 二内官诤道理缘
- 32. 四不坏净
- 33. 无常品
- 34. 持戒升天
- 35. 仇伽离毁谤尊者舍利弗与目连
- 36. 正法的衰灭与久住
- 37. 佛三月中食马麦的悲心
- 38. 贫道士守戒得圣财
- 39. 菩萨布施无畏惧
- 40. 但食故福,更不造新福——婆提长者布施后悔因缘
- 41. 人身难得甚于盲龟浮木
- 42. 慎莫嫉妒人之善
- 43. 一念瞋心起 火烧功德林
- 44. 内官赎所犍牛得男根缘
- 45. 名称女请佛缘
- 46. 戒为甘露道,放逸为死径,不贪则不死,失道为自丧
- 47. 悖慢佛法自招罪殃
- 48. 惭愧立誓,生谦下心,等视一切,未曾中退
- 49. 瞋恚对治鬼
- 50. 佛分半座与迦叶共坐因缘之一
- 51. 如来恒顺众生饮无明水
- 52. 提婆达多欲毁伤佛因缘
- 53. 女因扫地见佛生欢喜生天缘
- 54. 婆罗门从佛索债缘
- 55. 当观无常以离众苦
- 56. 长者父以金钱雇女令受持五戒生天缘
- 57. 爱欲的过患
- 58. 恶口的过患
- 59. 忍辱仙人
- 60. 舍一得万报
- 61. 舍己利生的净儿
- 62. 尊者降龙记
- 63. 老妪的清净供养
- 64. 月光王
- 65. 慈童女缘——孝顺与否都有无量报
- 66. 七种施因缘——不减损财物的布施
- 67. 佛分半座与迦叶共坐因缘之二
- 68. 须菩提恶性缘应断瞋恚习气
- 69. 信能渡渊,信乃得道
- 70. 孝顺之法道
- 71. 鹦鹉子供养盲父母
- 72. 难陀家得道因缘
- 73. 竿影见佛法
- 74. 沙弥均提
- 75. 化妆的比丘尼
- 76. 知时语
- 77. 得四不坏净的旃陀罗
- 78. 得见谛者断疑见
- 79. 佛法从虔恭当中求
- 80. 对佛陀的赞叹
- 81. 真吉祥
- 82. 深信
- 83. 由毘低罗得度因缘谈学法者与真善知识的法缘
- 84. 由六师外道之互相诤讼谈依止真善知识的重要
- 85. 大乘菩萨童女迦叶率五百比丘度化外道
- 86. 金铃比丘之梵呗与法会真实义
- 87. 起心动念与善恶业因果报之间的关联性(上)
- 88. 起心动念与善恶业因果报之间的关联性(下)
- 89. 佛说马喻经的典故
- 90. 求不死火的典故
- 91. 白净叔离比丘尼的典故
- 92. 以空为实见影救月的典故
- 93. 除粪人尼提善恶因缘果报难思议
- 94. 佛陀过去当菩萨时 慈悲化鲸度众生
- 95. 菩萨的善巧方便(一)
- 96. 菩萨的善巧方便(二)
- 97. 菩萨的善巧方便(三)
- 98. 善巧方便与菩萨戒(一)
- 99. 善巧方便与菩萨戒(二)
- 100. 善巧方便与菩萨戒(三)
- 101. 毘舍离的三十二个儿子
- 102. 老婆罗门寻爱子
- 103. 阿育王和龙王之争
- 104. 度众的智慧
- 105. 莲华女悟无常
- 106. 优婆斯的前世今生
- 107. 佛陀与耶输陀罗(上)
- 108. 佛陀与耶输陀罗(下)
- 109. 太子须大拏本生(一)
- 110. 太子须大拏本生(二)
- 111. 太子须大拏本生(三)
- 112. 太子须大拏本生(四)
- 113. 悭吝的伊利沙
- 114. 兄好道谊弟爱家业
- 115. 八岁罗汉五个母亲
- 116. 五百伎人出家
- 117. 舍利弗瞋习未消
- 118. 五百盲人堕坑亡
- 119. 长寿王
- 120. 顶生王
- 121. 金色王
- 122. 太子慕魄
- 123. 鱼腹子重姓
- 124. 弊宿婆罗门
- 125. 五百盲人往返逐佛缘
- 126. 供佛功德——童知至真兴沙塔庙获福生天
- 127. 供佛功德——弗那施佛钵食获现报缘
- 128. 优多罗母堕饿鬼缘
- 129. 嚪婆罗似饿鬼缘
- 130. 忍辱——奉佛至孝感动天地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