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忍辱——忘恩负义 正莉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正在演述的单元是“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今天要跟大家介绍有关忍辱的故事,这是《六度集经》卷5 1 的记载。
从前有一位菩萨示现为猕猴,它不但孔武有力胜过所有的猕猴,聪明智慧也超过人类,而且心怀慈悲,常常想去普遍地救助众生。这只猕猴住在深山里,有一天它爬到树上采取野果,远远地看见有人坠落在山谷底;他好几天都在那里悲痛哀号乞求:“救命啊!”猕猴听到那个人的哀号声,难过地流下眼泪,心里想:“我立下誓愿要成就佛道,不就是为了拯救苦难的众生吗?今天如果不把这个人救出来,他肯定会穷尽力气而死掉!我应该想办法下去谷底把他背上来。”于是猕猴进入了山谷底,背着那个人,然后抓住崖壁上的杂草慢慢地往上爬;猕猴爬上去之后,就把那个人放在平地上,并且指示他出去的道路,告诉他说:“回到你住的地方去,此后千万不要作坏事。”猕猴因为费尽力气来救人脱困,所以非常疲惫地躺在地上休息。那个人心里想:“当初我被困在山谷时,差点饿死,现在如果没吃东西也会饿死,这样和困在山谷底有什么差别呢?”于是心中起了恶念:“我应该把这只猕猴杀来吃,来救济自己的性命;这也没什么不可以啊!”于是他拿了一块石头,猛力地搥打猕猴的头部;猕猴立刻头破血流,地上都染红了鲜血。猕猴受到突然而来的攻击,惊吓地从地上站了起来,就跌靠在一棵大树旁,心里一点也不生气,反而同情他怀有恶念。猕猴心里想:“这种人不是我所能度化的,希望他未来世能经常值遇诸佛,信受奉行诸佛的教化而得度,生生世世不要再像这样心怀恶念。”那只猕猴就是因地时的 释迦牟尼佛,受困山谷里的人就是提婆达多。佛说菩萨的忍辱波罗蜜不可思议,就是要这样修忍辱行。
什么是“忍辱”?“忍”就是接受;当一个人能接受时,他就能安忍。为什么用“辱”这个字呢?因为忍受耻辱是世间人最难以忍受的,所谓“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就用“忍辱”这两个字。什么是波罗蜜呢?就是到达解脱的彼岸。忍辱波罗蜜就是以忍辱来到达解脱的彼岸,这是菩萨六度波罗蜜的第三度。
忍辱波罗蜜可分为四种忍:第一,生忍。什么是“生忍”?生就是众生,“生忍”是说对于众生不好的行为或不合理的对待,都要能安忍;就像故事中的猕猴,对于忘恩负义的人,仍然心怀慈忍,希望他未来能值遇诸佛而得度。又譬如日常生活中,如果受到委屈,或者说自己已经尽心尽力在作事,可是还被人家嫌东嫌西的,这些都要安忍。所谓历事炼心,境界来了,把它当作是自己的功课,当作是逆增上缘,历缘对境来修除自己的性障;因为修行是修自己,不是修别人。这是“生忍”。
《优婆塞戒经》卷7 佛开示说:
善男子!生忍因缘有五事:一者恶来不报,二者观无常想,三者修于慈悲,四者心不放逸,五者断除瞋恚。善男子!若人能成如是五事,当知是人能修忍辱。2
意思是说,想要发起“生忍”,有五件事要作:第一,恶来不报。菩萨不会有报复的想法,如果众生对菩萨行恶事,菩萨也不会以恶事回报。譬如,如果有人用恶口骂过来,菩萨也不会用恶口骂回去;因为如果同样用恶口骂回去,那就失去菩萨的格调;有智慧的人,不会用互骂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何况世间人的骂有两种:一种是真骂,一种是假骂。真骂是说我真的作错事了,确实该骂,那就接受吧!接受了就不会生起瞋心。如果别人骂的是假话、诬赖的话,那与我无关,又何必生气呢?如果因此而生气,就和他一样在造口业,甚至会因此而下堕三恶道,那一点都不值得。譬如,佛世时有个女人,每天到了傍晚 世尊在讲经时,她就走进精舍,故意众目睽睽下让大家看到,等到大众都走光了,她才最后一个走;到了明天大众要来听经时,她又故意绕到后面去,再从精舍里走出来,让大家误以为她是在精舍里过夜。过了没多久,她又在肚子那边绑个木盆,当众诬赖说那是 佛跟她怀的孩子。最后释提桓因看不下去,就变成一只老鼠,把绑木盆的绳子咬断,木盆掉了下来,大众才恍然大悟:原来大家几个月来的怀疑,都是这个女人的诡计!所以,如果遇到被冤枉、诬赖,就想想这个典故—连人天至尊都会被人诬蔑!五浊恶世的众生本来就是这样,我们正好修忍辱,把烦恼化为逆增上缘。接着说发起“生忍”的第二件事,观无常想。当众生骂我时,这个“我”只是五阴和合而有,且五阴虚妄〔编按:五阴亦皆是因缘和合而有故〕;不但自己的五阴虚妄,众生的五阴也虚妄;骂者是空,被骂者也是空,辱骂这件事也就空了。因为一切都是剎那变异、无常败坏之法,那就随他去骂吧!能够这样如实观察,就可以生忍。第三,修慈悲心。是说能以悲心看待众生(悲是拔苦),觉得众生很可怜,愿意帮助众生离开无明之苦;有了悲心,然后再生起慈心(慈是与乐),愿意给众生在法上得到安隐快乐。有慈有悲才能生忍(才能生起忍法),才能忍于五浊众生的恶劣啊!第四,心不放逸。如果专心在法上用功,对世间法的种种就不会这么在意了;因为认真学法、亲证佛法才是最重要的。这样对众生就能安忍。第五,断除瞋恚。古德说“瞋火能烧功德林”;如果能够把瞋心去除,对众生就可以安忍,就可以平息怨恼。最后 佛作个结论说:“善男子啊!如果一个人能够成就以上所说的五件事,应当知道这个人就可以修忍辱。”
《优婆塞戒经》卷7 佛又开示说:
如是小事不能忍者,我当云何能调众生?忍辱即是菩提正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忍果,我若不种如是种子,云何获得如是正果?3
如果连世间法的小事都不能忍受,如何能当个菩萨?又如何能调伏众生进入佛法中呢?忍辱就是修成佛菩提的正因,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修忍辱所得到的果实;如果不能种下忍辱的种子,未来如何能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正果呢?也就是说,忍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若小事不能忍耐,就会坏了大事;忍辱不是胆小怕事,而是韬光养晦。譬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复国;又譬如韩信能忍胯下之辱,最后成就大业;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忍辱负重,也是佛法所说的生忍。〔编按:然而越王、韩信之忍,虽然也是忍于众生的屈辱,却有其世间法上的目的,这与学佛人修“生忍”的目的又不相同。〕
接着说第二个,法忍。什么是法忍?是说对于闻所未闻法—了义正法,虽听不懂也要安忍。只要不断地反复熏习,也就渐渐能懂;如果都不听闻熏习,就永远都不懂。学法要有长远心,听不懂没关系,先把了义正法的种子种入心田里,有因缘时再亲近正法道场,修学第一义佛法;总有缘熟的一天,将来菩提种子一定会发芽,一定有明心开悟的机缘。这是法忍的部分。
第三,无生忍。什么是无生忍?无生忍分为二乘无生忍以及大乘无生忍。二乘法是说要把五阴十八界统统灭尽,入无余涅槃,未来世不再出生叫作无生;能够忍于自我在未来世永远都不再出生,这是二乘法的无生忍。但是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斥责说,二乘的无生是将灭止生,不是本来无生—是用灭掉自己来停止未来世再出生,由于未来世不再出生,所以称为无生;这是二乘的无生忍。什么是大乘无生忍?是说第八识如来藏本来无生;也就是大乘菩萨亲证第八识如来藏后,能忍于如来藏的本来无生,这就是大乘无生忍。大乘菩萨所证得的第八识如来藏是本来不生,不是灭了以后才不生,这与二乘法有很大的不同,二乘法是把有生的五阴十八界灭除,灭除以后变成未来不生,叫作无生;那是以“灭”来停止“生”,是灭掉五阴十八界而不再有生,叫作“将灭止生”。菩萨所证得的第八识如来藏是本来无生—无始以来就不曾出生过,那就不会有灭;是五阴十八界存在的当下就已经不生,所以菩萨证得的是本来不生。
为什么说如来藏无生呢?因为如来藏心无始以来本来就存在、本来就无生,所以无始以来不曾断灭;有生之法才会断灭,无生之法不会断灭,所以叫作不生不灭。能见能闻的觉知心是有生之法吗?是有生之法。这一世的五色根毁坏之后,见闻觉知心紧跟着坏灭;等到中阴身现起,见闻觉知心才又依于中阴身的微细色法为俱有依而又现行〔编按:六识的生起及运作须有未坏的五色根作为所依,而中阴身必具诸根,所以六识依之而又现行〕;但是得借父母之缘入胎受生后,这一世的见闻觉知心就永远断灭;再又另外依于下一世渐渐形成的五色根为俱有依(也就是依随于下一世的五色根在母胎中一分分形成),下一世的见闻觉知心才又一分分现行。一世又一世都是这样,所以说见闻觉知心是有生之法;但是有生必有灭,无生才无灭。
接着说第四个,无生法忍。什么是无生法忍?大乘的无生法忍就是现观万法都是从十八界来,而十八界都是从如来藏心出生,所以契经说:“如来藏即一切法,一切法即如来藏;如来藏无生,故一切法无生。”能够安住于一切法无生的现观智慧,生起道种智,分证解脱果与佛菩提果,乃至满证解脱果与佛菩提果(证得一切种智),叫作无生法忍。也就是说,地上菩萨所修证的道种智以及一切种智就是无生法忍。〔编按:一切种智是指具足了知第八识所含藏一切种子功能差别的智慧;尚未圆满时名道种智。〕以上简单介绍忍辱波罗蜜的四种忍。
《景德传灯录》卷3达摩大师说:
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4
“诸佛无上的胜妙法道,必须经历久远时劫的努力勤修,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要能履行一般人难以实行的,要能忍受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哪能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就想要获得真正的大法。”这是达摩大师对二祖慧可所说的话。当时达摩大师在嵩山少林寺每天面壁而坐,二祖慧可前来求法,外面下起了大雪,慧可还是不肯走,就一直站在外面。达摩大师就问:“你久久站立在大雪中,到底想要求什么呢?”慧可含着眼泪说:“希望和尚慈悲,打开甘露门广度众生。”达摩大师说:“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达摩大师说完这句话,又转身过去继续面壁而坐。慧可听了大师的教诲,想想有道理,必须难忍能忍、难行能行,才能成就大事;为了表明自己坚定的心志,二话不说,拿起刀子就把左手臂砍掉了。达摩大师就开示说:“诸佛最初求道时,都是为法忘躯,为了正法可以舍弃身命;你现在把手臂砍掉了,求亦可在。”必须这样坚定心志,才能求得真正的大法。
这是中国禅宗史上有名的立雪断臂。禅宗之所以会有这么一段立雪断臂的典故,是因为以当时的时空背景,要弘传第一义谛了义正法非常艰辛。
时间的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您的收看。
阿弥陀佛!
※本文稿系依《正觉电子报》连载之弘法视频文字稿置换,详情请见《正觉电子报》第135期〈正觉教团弘法视频文字稿连载公告〉。
- 1. 共相怨害喻—— 陀罗尼
- 2. 五百陀罗尼
- 3. 菩萨妙陀罗尼
- 4. 咒陀罗尼——众生欲求+历史演进
- 5. 陀罗尼:咒语
- 6. 恒伽达——心欣慕圣贤
- 7. 卖身供养三宝果报
- 8. 大光明王发菩提心
- 9. 佛陀为母说法
- 10. 微妙比丘尼
- 11. 孝养父母——长者子共天神感王行孝缘
- 12. 供佛功德——身贫供养品
- 13. 孝养父母——弃老国缘
- 14. 忍辱——忘恩负义
- 15. 布施——智慧护眷德被众生
- 16. 供佛功德——须曼花衣随身产缘
- 17. 童子持戒守信获宝
- 18. 波斯匿王女善光缘
- 19. 旃阇摩暴志谤佛
- 20. 佛为诸比丘说利养灾患缘
- 21. 沙弥救蚁子得长命报缘
- 22. 丧子发狂
- 23. 佛以岸喻度难陀比丘
- 24. 贫人守戒修善免难得福
- 25. 供佛功德——海生商主缘
- 26. 兄戒行贞净不犯淫乱
- 27. 供佛功德——宝手比丘缘
- 28. 怀天地之仁惠泽众生
- 29. 贫人须摩持缕施佛缘(上)
- 30. 贫人须摩持缕施佛缘(下)
- 31. 二内官诤道理缘
- 32. 四不坏净
- 33. 无常品
- 34. 持戒升天
- 35. 仇伽离毁谤尊者舍利弗与目连
- 36. 正法的衰灭与久住
- 37. 佛三月中食马麦的悲心
- 38. 贫道士守戒得圣财
- 39. 菩萨布施无畏惧
- 40. 但食故福,更不造新福——婆提长者布施后悔因缘
- 41. 人身难得甚于盲龟浮木
- 42. 慎莫嫉妒人之善
- 43. 一念瞋心起 火烧功德林
- 44. 内官赎所犍牛得男根缘
- 45. 名称女请佛缘
- 46. 戒为甘露道,放逸为死径,不贪则不死,失道为自丧
- 47. 悖慢佛法自招罪殃
- 48. 惭愧立誓,生谦下心,等视一切,未曾中退
- 49. 瞋恚对治鬼
- 50. 佛分半座与迦叶共坐因缘之一
- 51. 如来恒顺众生饮无明水
- 52. 提婆达多欲毁伤佛因缘
- 53. 女因扫地见佛生欢喜生天缘
- 54. 婆罗门从佛索债缘
- 55. 当观无常以离众苦
- 56. 长者父以金钱雇女令受持五戒生天缘
- 57. 爱欲的过患
- 58. 恶口的过患
- 59. 忍辱仙人
- 60. 舍一得万报
- 61. 舍己利生的净儿
- 62. 尊者降龙记
- 63. 老妪的清净供养
- 64. 月光王
- 65. 慈童女缘——孝顺与否都有无量报
- 66. 七种施因缘——不减损财物的布施
- 67. 佛分半座与迦叶共坐因缘之二
- 68. 须菩提恶性缘应断瞋恚习气
- 69. 信能渡渊,信乃得道
- 70. 孝顺之法道
- 71. 鹦鹉子供养盲父母
- 72. 难陀家得道因缘
- 73. 竿影见佛法
- 74. 沙弥均提
- 75. 化妆的比丘尼
- 76. 知时语
- 77. 得四不坏净的旃陀罗
- 78. 得见谛者断疑见
- 79. 佛法从虔恭当中求
- 80. 对佛陀的赞叹
- 81. 真吉祥
- 82. 深信
- 83. 由毘低罗得度因缘谈学法者与真善知识的法缘
- 84. 由六师外道之互相诤讼谈依止真善知识的重要
- 85. 大乘菩萨童女迦叶率五百比丘度化外道
- 86. 金铃比丘之梵呗与法会真实义
- 87. 起心动念与善恶业因果报之间的关联性(上)
- 88. 起心动念与善恶业因果报之间的关联性(下)
- 89. 佛说马喻经的典故
- 90. 求不死火的典故
- 91. 白净叔离比丘尼的典故
- 92. 以空为实见影救月的典故
- 93. 除粪人尼提善恶因缘果报难思议
- 94. 佛陀过去当菩萨时 慈悲化鲸度众生
- 95. 菩萨的善巧方便(一)
- 96. 菩萨的善巧方便(二)
- 97. 菩萨的善巧方便(三)
- 98. 善巧方便与菩萨戒(一)
- 99. 善巧方便与菩萨戒(二)
- 100. 善巧方便与菩萨戒(三)
- 101. 毘舍离的三十二个儿子
- 102. 老婆罗门寻爱子
- 103. 阿育王和龙王之争
- 104. 度众的智慧
- 105. 莲华女悟无常
- 106. 优婆斯的前世今生
- 107. 佛陀与耶输陀罗(上)
- 108. 佛陀与耶输陀罗(下)
- 109. 太子须大拏本生(一)
- 110. 太子须大拏本生(二)
- 111. 太子须大拏本生(三)
- 112. 太子须大拏本生(四)
- 113. 悭吝的伊利沙
- 114. 兄好道谊弟爱家业
- 115. 八岁罗汉五个母亲
- 116. 五百伎人出家
- 117. 舍利弗瞋习未消
- 118. 五百盲人堕坑亡
- 119. 长寿王
- 120. 顶生王
- 121. 金色王
- 122. 太子慕魄
- 123. 鱼腹子重姓
- 124. 弊宿婆罗门
- 125. 五百盲人往返逐佛缘
- 126. 供佛功德——童知至真兴沙塔庙获福生天
- 127. 供佛功德——弗那施佛钵食获现报缘
- 128. 优多罗母堕饿鬼缘
- 129. 嚪婆罗似饿鬼缘
- 130. 忍辱——奉佛至孝感动天地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