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三)

12、安乐行 正倖老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由 正倖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节目。今天我们要依圣 平实导师的《法华经讲义》内容来说。

我们接续经文:这些来自下方的无数菩萨们,他们没有问讯“游步轻利不?”因为他们都在虚空中住,不管怎样走来走去都不会累啊!而且这时不是依人间色蕴身的 释迦如来而作问讯,是依自己的第八识真实如来与自己境界,向应身如来 释迦牟尼佛而作问讯,所以就没有问讯是否“游步轻利”了,就只问讯说:“少病少恼、安乐行不?”

应身佛在人间,因为众生有病,所以应身佛也会有病。因为这是为了利乐人间的众生,才来人间取得这个人身,获得人身的规则就是这样。即使你已经是佛,也一样要依这个规则来人间示现。所以 维摩诘菩萨说:“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道理是一样的。而是因为大悲心,特地来人间示现而取得了这个人身,这个时期的人身若是一定会生病的,菩萨因大悲心而前来人间受生时,当然就会跟着有病,所以他说的“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就是这个道理。

既然应身佛是为了这里某一些人得度的因缘成熟了,所以来示现在人间受生,既然是这样,当时的人类之身是会生病的,那么应身佛当然也同样会有病。所以报身佛不必有金刚手菩萨来护持,不必有密迹金刚来护持,但是应身佛就需要有密迹金刚来护持。因为应身佛有肉身,人类才能亲近;既然有肉身,而肉身是会毁坏的,当然为了众生的缘故,密迹金刚就一定要好好保护,否则就是众生的大损失。如果生到了欲界天去,就没有病痛;可是诸佛成佛如果是在欲界天成佛,咱们人类可就无缘得闻佛法了,所以还是要希望诸佛尽可能来人间示现,应身佛的世尊如果病了,我们就好好服侍。

众生有病,应身佛当然也跟着会有病,当然得要问讯“世尊少病不?”所以应身佛也得要每天去托钵,如果不吃饭就不能维持这个色身。其实祂根本不必来人间,因为随便一个初果人舍寿后就不必再来人间了,在欲界天上日子多好过?又如阿罗汉也不必再来人间,如果你证得了慧解脱,而当菩萨不入涅槃,那么舍寿后可以生在色界天,也不必来人间。可是成为阿罗汉,回小向大成为菩萨以后为什么还要继续来人间,来受人间种种疾病、痛苦?都因为不舍众生。所以下来人间受生示现的应身佛,当然与人类同样会有病,那么菩萨们当然得要问候“世尊少病不?”

在五浊恶世度化众生很辛苦!世尊处理凡夫比丘、比丘尼非常忙,有时才有机会入室宴坐,大家觉得 世尊应该很烦才对;可是 世尊心里面没有烦,就只是:事情来了,该处理就把它处理,处理完了就没事,剩下的就是僧众自己的事。僧众的一些日常行政杂事,交给 弥勒菩萨去处理,弥勒菩萨代替 世尊来统御僧众。(编按:一般人在表相上看 世尊)应该是有很多烦恼,所以要问讯 世尊:“少烦恼不?”得要这样问讯,这是基本的礼仪。

“安乐行不?”如果在天界利乐众生,或者像这六万恒河沙数的菩萨,以及他们所率领的徒众之中,来利乐众生,那当然是“安乐行”;可是在人间有非常多的横逆境界,都得要 世尊亲自去应付。成佛之后,外道们一天到晚都在诽谤;当年 释迦如来在人间,不但外道们诽谤,佛门里面还有愚弟子提婆达多与善星比丘,一样在私底下诽谤 如来,这真的叫作内外交攻。

一般人无法想象 佛陀的境界,也无法想象诸大菩萨们的境界。当有人说阿赖耶识不是如来藏时,就是为众生作佛事的最好机会,可以把古人讲的六识论、七识论、八识论、九识论、十识论,在这一次机会全部楷定下来,确定人类就是八个识,再也不能乱说了;为了利乐众生,应该作的就去作,心中没有瞋也没有恨,那就没有烦恼。导师辨正法义时,就只是如实宣演辨正,并且还有法乐伴随着,大家听得很欢喜;出书辨正法义的表相上看来似乎有烦恼,实际上都没有烦恼。表相上看是不安乐的,其实却是安乐的,因为这是送上门来的机会,使 导师写出更胜妙法义的书籍,来利乐更多人,因此使得这一切所作都是安乐行。

为何所作是“安乐行”?因为有“无生法忍”,也有“无生忍”,就能够来作“安乐行”,诸佛当然更是如此。可是在人间的应身佛,摄受众生时都是很辛苦的,因此菩萨来问候时应该要问“是安乐行不?”这才是正确的问讯法。这四位“唱导之师”大菩萨们,向 释迦牟尼佛问讯请问:“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所应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这是在人间度众生,特别是在五浊恶世的年代度化众生时,初见 世尊一定要问讯的内涵。为什么单说五浊恶世的众生才会这样?譬如你在人寿八万岁或八万四千岁的时候,在人间成佛度众生就不会这么辛苦;因为人寿八万四千岁的时候,人类确实少病少恼,来人间示现成佛而度化众生时,你的时间也多,度众生时都属于“安乐行”,因为不会有众生来扰乱及背后诽谤;可是若在五浊恶世时,众生病苦很多,烦恼也很多,所以这时来人间示现成佛,各种利乐众生之行,其实并不安乐。

以前 世尊在人间游化,为了把法送给大家,走路两百五十公里到鹿野苑去度化五比丘,都没有嫌累。人寿八万四千岁的时候,弥勒菩萨来人间成佛,就不用六年苦行,今晚出家、明天成佛;那时度化众生,不太需要长途“游步”,所以也不必问“轻利不?”因为车子或飞机都很方便。

可是在这五浊恶世,又是没有飞机车子的年代,你就得要请问:“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那么八万四千岁的时候,也不用问“所应度者,受教易不?”因为很容易度,人如果活到八万四千岁,心性都够调柔,所以众生一定很容易度,因此就不用问讯了。但是五浊恶世的人,学的教训不够多,而且智慧很肤浅,所以不容易度,要教导五浊恶世的众生是很辛苦的,所以见了在五浊恶世示现的 世尊,一定要问讯:“所应度者,受教易不?”接着要问:“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在五浊恶世教化众生很辛苦,常常要讲到口干舌燥;若是在八万四千岁的时候,教化众生就不必这么疲劳!所以将来 弥勒佛度化众生时,比较没什么疲倦。这是因为众生能够活到八万四千岁,一生所学到的教训够多了,世间智慧也很好,很容易教化;因此 弥勒菩萨来人间成佛度众生时,他教化众生就不会很疲倦。可是五浊恶世的众生,世间智慧本就不够,教训也学得不够多,释迦如来教化众生的过程中就一定很疲倦,所以必须问讯说:“教化众生得无疲倦?”

四大菩萨就把他们的问讯作了一个综合的问讯,以重颂这样说:“世尊安乐少病少恼,教化众生得无疲倦?又诸众生受化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这就是菩萨弟子们以及声闻弟子们,见了 世尊的时候应该要问候的常法,这样才能叫作问讯。

【尔时世尊于菩萨大众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诸善男子!如来安乐,少病少恼;诸众生等,易可化度,无有疲劳。所以者何?是诸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亦于过去诸佛恭敬尊重,种诸善根。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妙法莲华经》卷5〈从地踊出品 15〉)这时 世尊在这些菩萨大众之中就这样说:“正是这样子啊!正是这样子啊!诸位善男子!如来是安乐的,很少病痛,也很少有烦恼;我度化的众生们也是容易而可以化度的,我也没有什么疲劳啊!为什么呢?因为这一些众生们,一世又一世历经多世以来,一直都接受我的教化,他们也曾经在过去诸佛座下恭敬尊重,而且作出供养来种下种种的善根。这些众生们才一看见我释迦如来,听闻了我所说的妙法之后,都能够立刻信受,进入如来的智慧之中,除了以前是修学小乘法的人。像这样的人,我如今也都让他们可以听闻到这一部《妙法莲华经》,进入诸佛的智慧之中。”

这四大菩萨问讯完了,世尊在菩萨大众之中回答说:“就像是你们所讲的这样子!就像是你们所讲的这样子!诸位善男子啊!如来安乐,少病少恼;诸众生等,也是易可化度,我也没什么疲劳。”当这里的众生不安乐时,世尊就跟着不安乐;这里的众生有病有恼,世尊取得这个人身时也不免病与恼;这里的众生显然无明深重,五浊所缠,是难以化度的,为什么回答说“易可化度,无有疲劳”?因为 世尊所度的众生非常多,娑婆世界中被 世尊所化度的众生,难以计算;而人类的肉眼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个小部分,没有办法全部看见,不知道实际上 世尊所化度的众生,有很多的层次差别,而那些层次不是人类的肉眼所能看见。世尊所度的众生,还有许多不同层次的有情:有诸方的菩萨,也有天界的菩萨,也有在鬼神道里的菩萨等等;这一些众生就很容易度化,因为这些众生跟着 世尊受学正法以来,不是只有一劫、二劫,而是已经无量劫、无量世,一直都追随 世尊,接受 如来的教化;并且这些菩萨们,也在过去诸佛,一一奉侍供养恭敬赞叹受学过,已经种了很多的善根。

所以这些众生一开始看见了 释迦如来应身示现时,才刚刚听闻 如来所说,就全部都能够信受了,所以这一些人很容易进入 如来的智慧之中。从这里来看 如来这时候所说的,其实不是讲应化身的肉身是否疲劳等等;如来有三种意生身在利乐众生,不单单是这个肉体的应身佛。所以回答说:“如来安乐,少病少恼;诸众生等,易可化度,无有疲劳。”可是有一种人就很难化度,就是在人间学习小乘法的人类众生;若是喜爱学习小乘法的人,你要教他悟解大乘,那就非常的困难;即使如此,世尊也要教导他们修学二乘法;只要他们已经修学了二乘法,虽然依旧只是凡夫,当未来有后佛来人间成佛时,他们就有因缘可以证得解脱道;乃至在后佛的教导下,也有可能回小向大。但是除此以外所有的菩萨们,世尊都要教导大家能够听闻“此经”,进入诸佛的智慧中。那么“此经”是《妙法莲华经》,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就是《妙法莲华经》。

但是“此经”并不容易听闻,所以有很多人学佛几十年以后始终听不见。就像古时候嵩岳慧安禅师,他舍报前,万回和尚来看他,两个人是故交,重逢当然很高兴,握手猖狂谈论,越谈越大声,可是他们究竟说了什么呢?旁边的人都听不懂,于是那个公案的记载说:“旁侍倾耳都不体会。”一句话也没听懂,等于是没听见一般。这就是说,侍奉在旁边的侍者,倾耳过去都同样是无所闻;明明两个禅师讲话,震天价响,结果他们在旁边,甚至把耳朵靠过去了也还是听不懂,所以叫作“听无”。(闽南话:听不懂)

平实导师演说“此经”如来藏二十多年了,但是两岸佛教能有几人听到了?全都是没听到,所以“此经”真的不容易得闻!真正听到“此经”,是说你找到如来藏之后,终于听懂禅师在讲什么了,这时才是真正听到“此经”的人,可是这真的很难,很不容易啊!然而对于这一些菩萨摩诃萨等大众而言,他们无始劫以来,已经曾于“诸佛所种诸善根,恭敬奉养承事尊重”,并且多劫以来接受 释迦如来的教化,像这样的人,当然全部都要让他们听闻到这一部经;只要听闻到“此经”,就进入诸佛的智慧了。

所以,还没有找到这一部经之前——在证悟“此经”如来藏以前,把《般若经》请出来读时,每一个字都认得,结果呢,经中讲的是什么意思?依旧不懂。有许多人把《金刚经》请出来读了,每一个字都认得,但却说不懂其中的含义;就是读了以后说:“这部经讲的就只是一切法空,我全都知道了。”那就表示他真的还不知道,因为真要知道的人,一定不会说《金刚经》是讲一切法空。因为《金刚经》明明告诉你说“此法真实,无断无灭”,怎么会是说一切法空?所以那些自称懂得《金刚经》而说是一切法空的人,都是不懂《金刚经》的凡夫,显然他还没有真的听闻到《金刚经》。

即使他听人家大座主讲了几十遍的《金刚经》,其实也是没有听到“此经”,因为全部都是“听无”。同理,听受《法华经》时也是一样的道理,当他听到善知识讲得非常胜妙,而依旧是“听无”时,表示他还没有如实理解。所以想要真正懂得“此经”并不容易啊!可是对于那些菩萨们来说,世尊都已帮他们亲闻“此经”而且“入于佛慧”;这表示 世尊所度的众生不是只有人类,人类只是祂所度众生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只因为 世尊若没有示现为人身,这些人类就无法得度,所以 世尊不能示现为天身来度化人类,必须示现为人身来度化,但是诸天的天主、天人都可以来听闻。所以 世尊所度众生极多,并且都要教各个所度的众生“得闻是经”,而且要入于诸佛的智慧中。

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一集我们就谈到这里。

祝您:色身康泰、道业增上!

阿弥陀佛!

【浏览量 12次】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