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真清
真清。字象先,俗姓罗,长沙(湖南)湘潭人,年少时记忆力特强胜过一般人。年十五岁,中秀才。十九岁,家里遇到灾难,因此前往南岳衡山伏虎岩,依止宝珠和尚,剃发出家、受具足戒。曾经参究“无”字话头,有一天因为所乘之船撞到岸边,而有所省悟。宝珠和尚往生后,真清就居住在觉皇寺。他曾经罹患背痛的疾病,有一夜梦到关公(伽蓝护法)给他医药,不久之后病就痊愈了。后来向南游行到天台山,于是在当地结茅屋居住。接著又迁往华顶的天柱峰,修习大小弥陀忏六年,空闲的时间则开示天台宗的十乘观法、阐明一心三观的宗旨,前来归附学习的人日渐增多。又应王太初居士的邀请,前往昔日永明禅师的道场,讲解《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一百日。
真清平日勤于修习五种忏悔,私下持诵《观无量寿佛经》,以及《梵网经》(心地品)。有一夜,梦见七宝的宫殿美妙绮丽,诸宝行树交错成行,并见到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二大菩萨,正当真清在展身礼拜之时,旁边有沙弥拿给他一面牌子,其中写著:“戒香薰修”,自知是中品往生的瑞相。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西元一六○三年)正月,获病。把他所储蓄的财物,全部交给五台、云栖、西兴等寺院供养僧众。当时有人送药石(过午之后的食物)给他,真清拒绝地说:‘我往生净土的因缘已经成熟了,祥瑞的圣境也已暗中显现了,不久之后就要辞别这个娑婆世界,我要药石作什么呢?’
正月七日,绝食,只饮檀香水,预期于二十九日往生,又与大众讲说一切法无生的道理,教诲开示甚为恳切。到了二十九日夜里,起身告别大众说:‘吾逝矣!’众人请问:‘不知和尚往生净土,居于九品之中的那一品位?’真清回答说:‘中品中生也。’大众说:‘为什么不是上品上生呢?’答说:‘我因持戒的戒香所薰,阶位只在中品。’说完后,安然地往生。过五日后,相貌颜色仍然红润如同在生之时。火化之日,到处充满浓郁的香气,骨头坚硬锵锵有声,时年五十七岁。(明高僧传)
明 明证、真定
明证。字无尘,俗姓魏,浙江会稽人,天性敦厚纯朴沉默寡言,年少就不喜腥臭的荤食,常常想要出家。二十岁,到附近的寺院。遇到五台山的庞眉老和尚,好像很久以前就认识的样子,于是请求归依为其弟子,老和尚说:‘你三年之后,才可剃发。应当先修习苦行,学习各种经典。’明证因此前往丛林,作种种粗重的劳务。学习楞严咒,每天只诵一个字,夜里则礼拜观世音菩萨,一直到天亮而不休息。经过三年,楞严咒才诵完。有一天突然病倒,卧床七日,全身发痛,好像在抽筋换骨一样。病好之后,夙世的智慧顿时开通。然后,五台山的老和尚又来到,为他剃发,受具足戒,并交代付嘱他终身持诵《法华经》,明证于是就打开经典朗诵,毫无任何的滞碍。不久之后,《华严经》、《涅槃经》及其他的经典,也都能够读通。明证于是告诉老和尚说:‘我想要尽形寿乞食,供养老和尚,以报答师父的恩德。’当天晚上,老和尚就不知去向了。
明证每天诵《法华经》一部,每日只吃两餐,除了三衣、经典和钵之外,不作任何的积蓄。凡是人家布施供养他的,得到之后就马上施舍出去。如果有人和他说话,只是和他微笑而已。如此精进简朴地修行,有三十年之久。有一日诵经,神情不悦的样子,弟子问他原因,答说:‘我持诵经典一生一世,期望求生净土,难道还要堕入红尘吗?’于是更加精进诵持三年。有一天,突然拍桌子大笑说:‘我现在不到红尘去了!’
后来前往参谒云栖莲池大师,回来走到山谷之中的时候,告诉侍者说:‘你回去告诉徒众们,我明天就要去了!’第二天,徒弟们都赶到山中,明证问说:‘现在是什么时辰?’回答说:‘正午!’明证于是命令徒弟准备热水,梳洗沐浴,然后端坐念佛,诵“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诵到“清净大”即闭口不诵,此时大众都听到空中大声地诵:“海众菩萨”,并传来浓厚芬芳的异香,而明证已经合掌往生,如入禅定一般。七天后,开龛柩,当时正值炎热的夏天,但是相貌仪容宛如生人。享年五十岁,时为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西元一五九三年)。
明证有一位弟子真定,字静明,出家后秉受师父的训示,精进勤奋地念佛,求生西方极乐净土。同时又礼拜《华严经》、《法华经》以及诸经典。恭造佛像并且斋僧,修习种种苦行。年七十二岁时,预先说明往生的日期,到那一日,果然面向西方,念佛而往生。(理安寺纪)
明 明玉
明玉。字无瑕,俗姓刘,西蜀(四川)人。出家后,到处参访名山,参究叩问诸善知识,精进苦行超乎常人。曾礼拜《华严经》、《法华经》,一字一礼拜。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西元一五九五年)正月,忽然告诉弟子说:‘我业缘系缚于娑婆世界已经七十二年,而今将要归去了!’于是断绝食物,不停地念佛,念了十日,声音响亮犹如洪钟。临命终前,沐浴之后端身正坐,持念珠念佛,声音渐渐地忧伤急促,不久突然大声地说:‘佛!佛!佛!倒驾铁牛归佛国!’声音断绝后即往生。(憨山梦游集)
明 法祥
法祥。字瑞光,俗姓周,绍兴(浙江)嵊县人。年少就有出世的志向,参访啸岩老人,啸岩开示他念佛法门。于是剃发出家,居住于南岳衡山的侧刀峰,形影从不离开山林。专一志向老实念佛,以豆子记数,日夜勤奋精进修行,从不躺著休息,人称他为“豆儿佛”。不久,众人前来聚集而成丛林。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西元一六一○年)二月六日,要求沐浴,礼佛之后,告诉大众说:‘瓜子熟也,正落蒂时!’大众之中没有人明白他的意思。法祥于是进入屋里盘腿而坐,命令大众唱念佛号,合掌而往生,往生时山前听到有音乐声。(憨山梦游集)
明 袾宏(莲宗八祖)
袾宏。字佛慧,号莲池,杭州仁和沈氏的子弟。年十七岁,中秀才,以学问德行著称。邻居有一位老妇人,每日念佛号数千,袾宏问她是何缘故,老妇人说:‘我的先生持佛名号,临命终毫无病苦,与人拱手作别而往生,因此知道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议。’袾宏从此之后即归心于西方净土,书写“生死事大”四个字,放在桌子前面,以自我警策。年三十二岁出家,拜谒X融、笑岩诸长老大德,参究“念佛的是谁”,有所省悟。
明穆宗隆庆五年(西元一五七一年),乞食到云栖山,看到山水景色极为幽静,于是定居下来。云栖山本来一向多虎,袾宏为之放瑜伽焰口,虎即不再为患伤人。有一年大旱不雨,居民请求他为大家祈雨,莲池大师回答说:‘我只知道念佛,并没有其他的方法。’大众坚持地请求,大师于是就拿木鱼出去,循著田埂而行,称念佛号,即时大雨如倾盆般地跟著下起,随著大师脚步所到的地方即下起雨来。众人非常欢欣喜悦,于是互相聚起来为他准备建材、造立屋舍。四方的僧人也日渐地前来亲近归附,于是此处成为一丛林。莲池大师主张净土法门,痛斥狂禅。著作《阿弥陀经疏钞》,融会事理,统摄上中下三种根器的众生,内容极为渊博深奥。当时有一位名为曹鲁川的居士,写信给莲池大师,其中大略是这样的:
‘夫释迦牟尼世尊有三藏十二部的教典,这就是所谓在广阔的大海,张开众多的网,又所谓有大的仓库也有小的仓库。我们只应该谈大以包容小,怎么可以反过来举一而废多呢?最近我们乡里间有在倡说要经无量劫才可以成佛,只有渐次修行而没有顿悟成佛之事。这种“历劫成圣,必渐无顿”之说的渐教,虽然也是圣人说的,未尝有不是之处。但是以渐教而废弃顿教之法,那就有差错了!尊者(指莲池大师)您内心秘密地体悟圆顿的教法,而外在显示净土法门,诸佛也是有这样在度化众生,这是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奈何最近以来这些听教的信众,只想要以阿弥陀佛一位圣人,而尽废其余的十五位王子(注:《法华经》(化城喻品)中,大通智胜佛有十六王子,皆已成佛,阿弥陀佛是其中之一。)。以净土一部经典,而废除三藏十二部的所有经典。那么这是不才如我者所不愿听闻的。
当今虽然是末法之时,然而众人的根机,难道没有利根、钝根的差别吗?有如释迦世尊,为大迦叶、为憍陈如,他的说法是如此。为善财、为龙女,他的说法又是另外一种。《楞严经》中,二十五位圣人,各个证得圆通,而文殊菩萨所称叹的,又是不一样。正是所谓的昨日定,今日不定。又所谓说:我是空,而且又不是空;说:我是有,而且又不是有。这就是能够善巧方便应机说法,而不专执一门为主。活活泼泼地,如水上葫芦一样,按了就转动,限制不住它。假如像木桩钉住一点、守住一个洞窟,怎么能够利益人天大众呢?我所期望的,希望尊者您,为凡夫大众开示净土法门,而遇到利根器的就直指最上乘的佛法,能够圆融通达,不限制于一个立场角度。使得大鹏鸟和小麻雀,各自安适于自己的处所,这样不是尽善尽美吗?
莲池大师平日广修一切善行,以资助净土的行业。当时戒坛久已停止而不传戒,莲池大师于是令求戒的人,自己具备三衣,在佛前受戒,莲池大师为之作证明。大师又订定《水陆仪文》、以及《瑜伽焰口》等仪轨,以救拔幽冥众生之痛苦。并开设放生池,著作《戒杀文》,因此而受度化的人甚多。
明神宗万历四十年(西元一六一二年)六月底,忽然进入城里,告别弟子们和故旧朋友说:‘我将往他处去。’回到山里之后,设茶点告别大众,大众都莫测他的意思。到七月初一的晚上,入法堂说:‘明日我就走了!’第二天晚上,入方丈室,示现些微的疾病,闭目静坐。等到城里所有的弟子们都来到山上,莲池大师于是又张开眼睛说:‘大众老实念佛,不可捣乱作怪,莫坏了我的规矩!’然后面向西方称念佛名而往生,时年八十一岁。(云栖法汇)
明 如荣
如荣。字大贤,杭州(浙江)海宁县人。壮年时从事屠宰业。有一天,为猪所咬伤,心中突然有所感触体悟,于是到县城之北的寺院,剃发染衣为僧。后来归投云栖莲池大师,当时已经六十岁了!白天随著大众操持作务,夜里则持诵佛名,精进勤劳而不懈怠。明神宗万历九年(西元一五八一年)生日的那一天,设置斋饭供养大众僧,长跪于佛像莲座之前,高声称念“愿生西方”者三次,大众环绕著为他念佛,然后安详地合掌而往生。(云栖纪事)
明 如清
如清。字法原,俗姓阮,绍兴(浙江)上虞县人,刚开始出家于西湖的龙井寺,后来进入云栖山依止莲池大师,于是更加坚志念佛。除了念佛之外,又诵《法华经》,六时礼拜。明神宗万历十一年(西元一五八三年)得疾病,重病卧倒在床持续了数个月,有一天病危时,听到大殿中的念佛声,忽然张目注视地坐了起来。到了半夜,合掌恭敬地注视著阿弥陀佛的金容,头部向上仰慕企盼而往生。(云栖纪事)
明 广制
广制。字安庐,不清楚他的出身,年少时梦见进入“金盘庵”合掌站立在琉璃灯下,面向著西方三圣的圣像,庵内寂静而无人影,心中非常澄净清澈,梦醒之后觉得非常快乐。年纪稍大的时候,又梦见进入“安隐庵”,看见观世音菩萨作思惟忆念众生的相貌。自此以后发起了出世修行的志愿。年二十岁时出家,参拜云栖莲池大师,听大师开示说西方极乐净土没有生死轮回的痛苦,于是欢喜踊跃地说:‘我从今以后,知道了归向栖息、安身立命的地方了!’于是专精研究净土法门,作怀想净土的诗,以及许多的词曲歌赋,大多是清新温婉朗然可诵,现在摘录他《怀净土赋》的序言:
‘所谓清净太平的国土者,即是西方极乐的珍奇世界啊!其中让人涉水游玩的是清净的瑶池和美玉的水洲,使人登高步履的则有七宝的阶梯和金黄的行道。极乐世界游化来去的都是证悟法身的大菩萨,是诸上善人所徘徊往来的地方。极乐净土其世界的繁华、宫殿的美好,超过了仙乡的玄妙广阔,远胜于天宫的庄严壮丽啊!所以诸佛交赞于十方世界,盛名记载于一切经典,难道不就是因为其国土的美妙殊胜,其修行成佛之简易快捷吗?不论是它的名声超越于其他所有的国土,不论是体性不同其他的世界(只要具足信愿行,带业伏惑亦可往生,此不同于他方净土。),只要一离开娑婆轮回的地方而往生西方,最后必然能够达到无生的果地。
如果不是出离世间厌恶五欲、怖畏生死无常者,哪里能够欣向仰慕净土而志愿喜乐之呢?如果不是穷究玄奥的不可思议境界,深信佛法确定不移者,哪里能够遥远地怀想西方而爱好渴求之呢?这也就是我为什么神往思恋、念念系著,不论日夜梦醒之间心中总是怀想著西方,而好像我已经到了极乐世界一样的缘故了!我洗净了一切的根尘染污,将思念的心托付于安乐净土,由于实在不堪忆念思慕之苦,因此姑且书写极乐的美景以寄托我的情怀,其歌赋曰:
真如本性寂静辽阔,始终不变而随缘感现,有流逸于秽浊而成为充满泥沙的世界,有系念于清净而成为黄金珍宝的世界。极乐世界所庄严的种种境界,实在是阿弥陀佛大行大愿而成就的。因著世自在如来的因缘而发起,托著法藏比丘而确定真实的正基。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或者在甚深的经典中被赞叹,或者受歌咏于种种的净土诗中,这些都可由圣者真心的如实语之中得到印证,千万不要以凡夫无知的妄想执著而产生疑问。极乐世界是那么地遥远幽深、玄妙美好,见识不广的人守著自己的邪见而不能深信,信根浅薄的人执著于自己的妄情而不能明了。就如同小鸟低飞于蓬茅野草之间,没办法想像大鹏御风飞行于长空的优游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