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三乘菩提之法与次法

102、修定前方便:五停心观 正光老師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由 正光老師开示
 

各位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的电视弘法节目,这个主题名为“三乘菩提之法与次法”,是依据 平实导师所著的《涅槃》这本书来加以说明。今天所要讲的子题是“修定的前方便:五停心观”。五停心观,就是五种让意识觉知心停止攀缘、停止执著的观行方法,它包括了不净观、慈愍观、缘起观、界差别观、数息观。佛施设了这五停心观,乃是对治的方法,也是 佛的善巧方便;为众生施设了四种悉檀,那就是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五停心观则属于四种悉檀当中的对治悉檀,以此对治方法,让佛弟子们能够修定而降伏其心,乃至于未来能够断结、证果而成就三乘菩提。这就是说,佛为了让佛弟子们能够成就三乘菩提,于是施设了这五种的对治方法,不仅让二乘人得以借此来降伏烦恼,最后能够断结、证果,乃至于证得阿罗汉果,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及诸法等法而入无余涅槃,不再三界现身意;而且也让菩萨们不背弃世间五欲六尘的境界,能够在欲行禅来修练其心、来清净自心,以此断除一念无明及无始无明,最后得以成就佛道。

像这样子,以对治的方法来修定、来伏除烦恼,乃至于未来可以断结、证果而成就三乘菩提,名为善修根,也就是善于修练眼等二十二根,让佛弟子们未来可以成就二乘菩提,乃至于成就佛菩提。以此缘故,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卷92当中,不仅对善修根作了开示,而且还与 佛的开示相呼应,那就是:【诸佛如来为诸弟子如理施设烦恼断故,名善修根,非唯一向背诸境界。】既然已经知道五停心观只是佛弟子们在修行当中的对治方法,它主要的作用是用来修定、来伏除烦恼,未来可以证得三乘菩提,所以它是次法所含摄的范围;这也是行者要断结、证果而成就三乘菩提所必须具备条件之一。如果没有具备这个条件,修定及伏除烦恼尚且无法成就,更不用说能够断结、证果而成就三乘菩提了。所以,佛弟子们应该要知道五停心观的内涵,如实了知了以后,才能正确地去作观行,才能正确地伏除烦恼或断除烦恼;否则适得其反,不仅无法清净自心,而且也无法修定及伏除烦恼而断结,更不用说于三乘菩提能够有所实证而证果了。

所谓的不净观,也就是九想观,对于自他有情的色身不清净,其性是腐朽、恶臭的,因而对于色身产生厌离、背离、不执著的观行方法。又不净观,乃是对于贪欲比较重的人,譬如对于色等五欲的贪爱,尤其是对男女贪爱非常严重的人,所用的对治方法。如果于不净观能够作正确的善修、善习、善多修习,就能够心得决定而发起欲界未到地定的定力,乃至于断除欲界贪而发起色界的初禅来庄严其身。至于不净观的内涵,正如 佛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02的开示:【膖胀想、脓烂想、异赤想、青瘀想、啄噉想、离散想、骸骨想、焚烧想、坏灭想。】也就是说,当一个有情死了以后,其色身由内而外崩解,乃至于色身最后整个坏灭不见的整个过程。当有情的一口气不来死了,身上的细菌开始分解身上的组织而产生气体,经过一段时间分解以后,尸体开始膨胀起来;因此观察有情由死亡到尸体开始膨胀的整个过程,就是膖胀想。当尸体开始膨胀,乃至膨胀了一段时间以后,尸体于是爆裂开来而开始脓烂、腐败;因此观察尸体从膨胀开始,乃至于脓烂的整个过程,就是脓烂想。既然尸体开始脓烂、腐败,自然会流出血水来;因此观察尸体从脓烂、腐败,一直到尸体身上的血水流出来的整个过程,就是异赤想。当尸体流出血水,以及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尸体由红色开始慢慢转变为淡绿色、深绿色、褐色,乃至转变为黑色;因此观察尸体由红色转变为绿色,乃至于黑色的整个过程,就是青瘀想。当尸体开始腐臭时,苍蝇等物就会在尸体上产卵,经过一段时间孵化以后成为蛆虫,以尸体为食,乃至于有鸟兽等有情来食噉;因此观察此尸体有蛆虫,乃至于有鸟兽等食噉的整个过程,就是啄噉想。当蛆虫、鸟兽等有情一一来食噉尸体时,必然会使骨肉分离、分散;因此观察尸体被虫等有情吃到骨肉离散的整个过程,就是离散想。当有情尸体最后被蛆虫、鸟兽等有情吃得干干净净以后,剩下的仅是骨头狼藉而已;因此观察尸体最后成为骨头狼藉的整个过程,就是骸骨想。当尸体变成离散的骨头以后,将此离散的骨头加以焚烧而成为骨灰;因此观察狼藉的骨头焚烧了以后,最后成为骨灰的整个过程,就是焚烧想。最后连骨灰都不见了,使得有情从一出生到死亡,乃至于连骨灰都坏灭而消失无踪;因此观察有情最后连骨灰都坏灭不见的整个过程,就是坏灭想。如果有情能够一一详细观察自他有情从一出生到最后连骨头都不见的九个过程,必然会知道这个色身是不清净的、是腐朽恶臭的;因此对色身产生了厌恶,因而心得决定,得以离开欲界的系缚,最后会发起色界天的初禅定力,于舍寿时就可以往生色界的初禅天,并随其所断的五下分结的烦恼深浅高低不同,而有大梵天、梵辅天、梵众天不同的果报出现。

所谓的慈愍观,就是为了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包括了亲家、怨家、以及非亲家非怨家的有情,生起了慈愍意乐的观行方法。慈愍观乃是针对瞋心比较重的人所用的对治方法,如果行者于慈愍观能够善修、善习、善多修习,便能断除瞋恚。至于慈愍观的内容,以 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卷30中,对于事相的观行方法来加以说明,那就是不仅自己能够得到欲界的快乐,以及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快乐,而且还希望亲家、怨家、以及非亲家非怨家的有情,都能够得到欲界的快乐,以及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快乐。也就是说,不仅自己能够得到快乐,而且也希望亲家等三品有情,如同自己一样,能够平等地得到快乐。又观察施予亲家、非亲家非怨家快乐并不困难,困难的是能够对怨家施予快乐的意乐。为什么?因为我于怨家有怨啊!怨家于我也有怨啊!所以一般众生通常不愿意对怨家施予快乐。既然要善待一切众生而修慈愍观,当然要放下成见,对于怨家当然要生起了施予快乐的意乐。既然对怨家都能够施予快乐,更何况是对亲家、非亲家非怨家的有情,当然能够施予快乐。

又一切有情,包括了亲家、怨家、以及非亲家非怨家的有情,皆有生、老、病、死苦,我不应该对这些受苦的有情施加以痛苦,也不应该不与这些怨家作善知识,应该要平等地摄受一切有情离苦得乐。又观察一切有情从无始劫以来,历经了长时的生死流转,互为父母、兄弟、姊妹、轨范师、亲教师、长者等等;因为这样缘故,一切怨家又何尝不是我的亲家?一切亲家又何尝不是我的怨家?所以亲家、怨家都没有真实决定性,因此应该发起平等性心、平等性见,不仅对自己生起快乐的意乐,而且也要对怨家生起了快乐的意乐。也因为勤修慈愍观的缘故,对一切有情包括了亲家、怨家、以及非亲家非怨家的有情:一者,能够平等善待一切众生而不起瞋,不仅容易摄受众生,而且未来也容易成就自己的佛国净土;二者,能够降伏烦恼而有禅定来庄严其身,未来因缘成熟时,就能够断结、证果。

所谓的缘起观,就是对十二有支的缘起法,能够正确地了知诸法的出生,都是借着种种因缘而不断地生住异灭,它本身没有能力造作诸法的出生,也没有能力能够让诸法自己出生,更没有能力由它自己变化而出生。因为了知诸法没有真实体性的观行方法,所以缘起观乃是对于愚痴比较重的人所用的对治方法,如果于缘起观能够善修、善习、善多修习,便能断除愚痴。当中的十二有支,就是指十二因缘,正如《缘起经》卷1的开示:【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起愁叹苦忧恼,是名为纯大苦蕴集。】也就是说,众生过去世有无明的缘故,造作了种种的身口意行,使得过去世的六识不断地出现及造业;于过去世六识不断地造业的缘故,感生了今世的名与色出现;有了今世的名与色出现的缘故,就有了内六入、外六入的出现;有了内外六入出现的缘故,就有触心所有法的出现;有了触心所有法出现的缘故,众生就能感受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出现;有了三受出现的缘故,众生就会对三受起了贪爱;众生于三受起了贪爱的缘故,就会对于三受生起了执取而不舍;众生于三受执取不舍的缘故,就会感生未来世三界有的因的出现;有了未来世三界有的因出现的缘故,就有未来世生的出现;有了未来世生出现的缘故,就有老死的出现,于是纯大苦就聚集起来了,使得众生不断地轮回三界生死而无法出离。由于十二因缘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显然十二因缘的一一有支并不是真实法,而是可灭之法。也因为详细观察十二因缘的缘故,缘觉于内、于外都无恐惧,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及诸法而入无余涅槃。菩萨了知十二因缘背后有一个真实心存在而贯通三世的缘故,所以十二因缘的一一有支可以借缘而从真心出现,不能离开真心而有。

所谓的界差别观,就是现观六界的差别,也就是对地、水、火、风、空、识这六种功能差别加以详细观察的观行方法。又界差别观,乃是针对憍慢比较重的人所用的对治方法,所以行者于界差别观能够善修、善习、善多修习,便能断除憍慢心。其中地界有坚硬、坚韧的功能差别,譬如身体的骨骼、肌肉、发、毛等等,就是由地大所组成;水界有湿润的功能差别,譬如身体的血液、尿、汗等等,就是由水大组成;火界有温暖的功能差别,譬如身体内燃烧物质后所产生的温暖,就是由火大组成;风界有流动的功能差别,是身体动转能力的来源;这地水火风四大是物质法,本来是生灭法,不是真实法。空界是指虚空相,是依于物质的边际而施设没有物质的地方,就是虚空,又名色边色。既然色法是生灭法,依于色法而有的虚空,当然更是生灭法。识界是指识阴六识,祂有了别六尘的功能差别,是依于六根、六尘相接触之后而有的法;当中的六根、六尘本来是生灭法,更何况是依于六根、六尘之后而有的六识,当然更是生灭法。由此来观察这六界,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法,没有一界是真实法,就不会将这六界当作是真实法,尤其是把觉知心的我,当作是真实。既然连我都不存在了,何况是依于觉知心之后而有的憍慢心,当然更是不真实了。也因为行者勤修界差别观的缘故,就可以断除憍慢心。

所谓的数息观,又名阿那波那,也就是正确了知及安止于入息、出息当中,让觉知心不到处攀缘而得以心一境性的观行方法。所以数息观乃是针对攀缘执著比较重的人所用的对治方法,如果于数息观能够善修、善习、善多修习,便能断除攀缘及妄想执著。由于数息观不离身体而有的缘故,因此有入息、出息两种不同:入息就是有风被摄入体内,出息就是有风被摄出体外。于入息当中,知道有长入息、短入息;于出息当中,也知道有长出息、短出息,让觉知心正确去了知及专注于长入息、长出息、短入息、短出息。不仅如此,还要正确了知及专注于入息转成出息,以及出息转成入息。这告诉大众:于出入息当中,不论是长入息、长出息、短入息、短出息,还是入息转成出息、出息转成入息,都要正确了知及专注,使得众生专注于数息当中而妄念不起。

然而处在科技时代的众生,外在许多诱惑干扰着,使得众生攀缘多、妄想多,于修数息观中,有很多的攀缘及妄想出现,这时就要借助其他的辅助方法来完成;也就是在一个入息完整的过程当中,从一数到十,如果在数息数字当中有妄想出现,就要从头开始数,一直到能够从一数到十而没有妄想出现。一个入息既如是,一个出息亦复如是,让觉知心了知及专注出息的数字当中,这样妄想就不容易起来。

从上面说明可知:佛为了让佛弟子们能够借着修定来降伏其心,未来能够证法而断结、证果,于是施设了五停心观这个次法出现;所以说,五停心观乃是对治的方法,不是结果。如果行者能够借着五停心观的对治方法,正确地且深入地去观行:一者,必然会有心一境性的禅定来庄严其身;二者,能够伏除烦恼;三者,未来有因缘能够证得二乘菩提,乃至于佛菩提。如果连五停心观这个次法都无法成就,连最基本的心一境性尚且无法获得,更何况未来能够断结、证果而证得这个法呢?所以说,五停心观乃是对治的方法,是次法,不是行者最终断结、证果的法。如果错会了,修行之路不仅是走偏了,而且也与三乘菩提越走越远了。

说到这里时间已经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

敬请各位菩萨下次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

【浏览量 568次】
栏目分类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