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二)

112、诸行无常(一) 正翰老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由 正翰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很高兴又再次相见共叙法缘。欢迎您继续来收看正觉教团的弘法视频“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灯下黑之琅琊阁”,我的主题是“诸行无常”。

琅琊阁在部落格上面,在2019年10月19日发表一篇〈《中论》的核心思想和解脱原理〉,在当中就谈论到:【佛法中任何法义体系,不管小乘大乘、阿含、中观、还是唯识、其立论必需与“三法印”——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涅槃寂静——相符,……。】文中谈及:【“诸行无常”的“行”,不是有些道场(他有特别指明是正觉同修会)界定的“行蕴”或是“无明缘行”的行。“诸行无常”的“行”是指有为法。“诸行”也就是指一切有为法。】(〈《中论》浅谈(1):《中论》的核心思想和解脱原理〉,琅琊阁。)

这是琅琊阁诸君,总是以他们自己对于佛法、经论圣典的浅薄认知,及错误的解读作为基础,再利用网路〔网络〕的不负责任性及匿名,别有用心地随意来评论正觉同修会所弘扬的三乘菩提之正法内涵,却从不敢正面有次第地法义辨正,结果最后都证明,他们的所说都是错谬的邪思妄想。如今这样的事情,又重复再度发生,我们也只能耐心地再次引经据典,为其解说辨正,以免广大学佛人在佛道修行上,受到他的邪见伤害,而在佛菩提道来退转。

言归正传,回到主题来。琅琊阁说:【“诸行无常”的“行”,不是有些道场(如正觉同修会)界定的“行蕴”或是“无明缘行”的“行”。“诸行无常”的“行”是指有为法。“诸行”也就是指一切有为法。】就其论点来说,琅琊阁诸君是不是认为,有为法或是一切有为法,与行蕴或是十二因缘法的行支,内涵完全不同呢?或是说,行蕴或是因缘法行支的某一部分,不能界定为是有为法或是一切有为法?那我们就来探究剖析看看,行蕴内涵以及行支内涵,与有为法或是一切有为法的含摄异同,如此就能够知道,琅琊阁诸君的论述是否正确?及其背后隐藏的司马昭之心。

佛于这个《增壹阿含经》卷28如是来开示:【云何名为行阴?所谓身行、口行、意行,此名行阴。】所以身、口、意的运转作用即是行阴。五阴中最难理解的就是行阴,而学佛人及佛法学术研究者,都往往会落入含摄在五阴中的行阴而不自知;因为行阴的行相有粗有细,含摄在三界九地不同的境界中,故行阴多是片面少分被了知,难以窥知全貌。所以行阴的如实理解,在三乘观行实证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我们就从含摄在五阴中的“行”来探讨。第一个,色阴的行:学佛人大多能知,但是往往会有错会的地方,也就是说,欲界色身的行来去止、屈伸俯仰等等的运作,都属于粗的色行阴,而一般人都仅限于这样的身行认知;但色行阴的范围,却不仅限于此而已,较微细者,如睡眠、昏迷的时候,还是有色行阴在运作,因为还是有在呼吸、心脏还在跳动、血液在循环流动、肠胃的消化蠕动等等这些;而最微细的身行阴,如修禅定至三禅中,色身没有丝毫的动摇,但还有呼吸心跳,这都属于身行所摄的这个色阴之行,是摄属在三法印“诸行无常”的“行”之中。而这些法,难道不属于琅琊阁所说的“有为法”吗?

二、受阴之行:能领受、领纳苦、乐、喜、忧、舍之觉受,都是意行所摄的,受阴之行亦是摄属在三法印“诸行无常”的“行”之中。

三、想阴之行:《增壹阿含经》卷28云:【云何名为想?所谓想者:想亦是知,知青黄白黑,知苦乐,故名为知。】也就是说,什么是想阴呢?想阴所说的想的意思,很明白的表示“想即是知”。了知青黄白黑,了知苦乐,所以想又名之为知。这能从其他阿含诸经得到证明,譬如《中阿含经》卷7:“若有想,是想阴。”这个意思是说,假使有了知,就是想阴。而在《长阿含经》卷8中,更明白表示:【复有六法,谓六想身: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直接就说有六种了知的功能:色尘的了知、声尘的了知、香尘的了知、味尘的了知、触尘的了知、法尘的了知。即对六尘,有六种想的功能,也就是在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上,有见、闻、嗅、尝、觉、知六种了知的功能;由六根触六尘而出生六识,六识在各自的所缘境上生起了知。

更深细的角度观察想阴,其范围并非只局限在有语言文字的了知而已。在阿含部许多经典中所说的想阴,其实是说觉知,说的是六识在六根的支援下,对六尘直接的了知;这种了知是语言文字生起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不是等到学会语言文字以后才有的。像婴儿出生以后,意识出现时,就有了知的功能;所以婴儿在还没有学过语言文字,但当他肚子饿了,就自然能了知肚子饿了,懂得以大哭来被父母注意及照顾;这时的婴儿,并没有语言文字思维及表达的能力,却都已经具备想——了知。显然还没学会语言的婴儿,也是有想阴的;所以想阴并不只是限定在有语言文字思维上的了知而已。因为婴儿学习语言,是在出生后一年左右才开始的,但我们绝不可以因为有语言了知的想阴,是在两三岁以后才有,就说想阴是在两三岁学会了语言以后才有的;其实是在母胎中,六识少分初现起时,就伴随着少分想阴的存在。所以想阴其实是包含两个部分的:1、有语言文字的灵知想阴;2、没有语言文字的离念灵知想阴。

离念灵知就是离语言文字的想,直接了知青黄赤白、香臭、甜苦、冷热、硬软等等的境界,这是在母胎中就已经少分存在了,所以想阴是包括六识的离念灵知自性的。想阴即是六识的了别性、了知性,所以离念灵知也是六识心的自性。譬如无想定中,灭却了六识心而离见闻觉知,称之为无想,因为那时六识已经灭失不存在了,所以无法了知六尘,而被称为无想定。灭尽定也是一样,正因为意识已经不存在了,根本没有了知六尘境界的功能,连意根的受与想心所也灭除了,所以被称为灭受想定。无色界中的非想非非想定,好像已经灭除了见闻觉知,意识似乎是不存在了,所以无法了知自己是否仍然存在,所以被称为非想;然而,其实意识并非全灭,仍然有了知性、仍然有想阴,只是不起心动念反观自己是否存在罢了!所以并非无想,名为非非想;因此就合非有想与非无想,而命名为非想非非想定。所以离语言文字而直接了知六尘的离念灵知,正是想阴所摄的六识的想,这些都是意行所摄的想阴之行,亦是摄属在三法印“诸行无常”的“行”之中。而这一些难道不属于琅琊阁所说的“有为法”吗?

四、行阴之行:行阴运作的行相,有粗糙的,也有微细的,综而言之,大约有身行阴、口行阴、意行阴三种差别;其中又都各有微细的差别不同。身行阴之粗者,譬如追赶跑跳碰种种体育运动,都属于极粗的行阴;身行阴之细者,譬如安静坐着观赏戏剧、读书、写字等等。身行阴之最细微者,譬如眠熟时色身不动,又如静坐时不动其身,或者闷绝时不动其身,乃至第三禅中色身没有丝毫动摇,都属于身行阴;为何说这一些状态是身行阴之最细者,而不是已无身行呢?这是说,在这一些状况下,仍有身行在继续运作,譬如呼吸、脉搏、新陈代谢等等,所以说仍有身行的行阴存在。而这一些法难道不属于琅琊阁所说的“有为法”吗?

今天的节目,就先到此告一段落。

阿弥陀佛!

【浏览量 148次】
栏目分类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