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二)

89、再说琅琊阁所认知“错误的真如”知见(四) 正鈞老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由 正鈞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灯下黑之琅琊阁”,今天要和大家谈谈“再说琅琊阁所认知‘错误的真如’知见”。

还是要继续谈一谈,琅琊阁的主张“大乘见道在初地”之过失。琅琊阁的这一位论主又引用了《解深密经》的一段经文,要证明大乘见道在初地,其所引用的经文是:【彼既多住如是行故,于时时间,从其一切系盖散动善修治心;从是已后,于七真如有七各别自内所证通达智生,名为见道;由得此故,名入菩萨正性离生,生如来家,证得初地;】(《解深密经》卷3)如同前几集之说,这一位琅琊阁的论主举出了经论的内容之后,依然对之不稍加解释,然后就直接下了结论而说:【读经人曰:这一条经文在几个字内就把“大乘见道在初地”明明白白讲完了,还有几十条这种经文。】(〈增上班读经人:“大乘见道在初地”经文汇编01-24〉,琅琊阁。)记得上一年,在辨正琅琊阁所引用经论的法义之时,也有论主引用《解深密经》的这一段经文,所不同的是,那一位论主是取首、取尾、去中间,而这一位论主是直接就去首、去中间,但取末段;这一种把经论中完整的内容切割成一小段又一小段,然后只取与自己所要的部分,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与自己的主张相吻合,那这样子叫作断章取义或者是断句取义,这是有很大过失的。

此时,我突然生起一个念头,难道他们是用搜寻的方式,取得一些他们以为是迎合他们的观点的内容,然后一段时间由某甲贴一段,另外一段时间又由某乙再来贴一段?不在乎到底会不会重复贴文,反正就是用车轮战的方式,继续贴文就好;现在网路〔网络〕上贴文,对这一种事有一个相对应的专有名词,但是若说出来其实并不很文雅。所以,虽然上一年之中已经辨正过这一段经文,不妨再提出来辨正,也可以更从这一段经文之中了解,前一集之中 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卷55之中所开示的,正是与 世尊在这一段的经文之中所开示的是相符合的;而 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把大乘见道施设成真见道、相见道、通达位三个分位,也与 弥勒菩萨开示是相契合的;再者,平实导师在正觉同修会所开示的,依然与 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之中所说的义理是相符合的。所以,最后却证明琅琊阁的这一些论主,其所主张的观点都是违背经论中的义理。

话虽如此说,但琅琊阁的这一些论主断句取义的手法,着实蒙蔽了一些学人的思维,所以还得要把能够显示出 世尊所要开示的义理之完整的一段经文举示出来,让大家可以明白。《解深密经》卷第3:【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依奢摩他毘钵舍那勤修行故,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若诸菩萨已得奢摩他毘钵舍那,依七真如,于如所闻所思法中,由胜定心于善审定、于善思量、于善安立真如性中内正思维,彼于真如正思维故,心于一切细相现行尚能弃舍,何况粗相?善男子!言细相者,谓心所执受相,或领纳相、或了别相、或杂染清净相,或内相、或外相、或内外相,或谓我当修行一切利有情相,或正智相、或真如相,或苦集灭道相,或有为相、或无为相,或有常相、或无常相,或苦有变异性相、或苦无变异性相,或有为异相相、或有为同相相,或知一切是一切已有、一切相,或补特伽罗无我相、或法无我相;于彼现行,心能弃舍;……。】好,从这边之后才是这一段论主所要引用的经文:【彼既多住如是行故,于时时间,从其一切系盖散动善修治心;从是已后,于七真如有七各别自内所证通达智生,名为见道;由得此故,名入菩萨正性离生,生如来家,证得初地;】(《解深密经》卷3)

若单单只看琅琊阁这一位论主,用断句取义的手法所引用的经文,你可能会相信他所说的“大乘见道在初地”的确就是 世尊之所开示;然而,这一段 世尊为 弥勒菩萨所开示的经文之中,它是有前提的。弥勒菩萨所请问的是:“菩萨为何依于止观勤修行的缘故,而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 佛为 弥勒菩萨开示的前提是:“诸菩萨已得奢摩他毘钵舍那,依七真如,于如所闻所思法中,由胜定心于善审定、于善思量、于善安立真如性中内正思维……”既然诸菩萨已得止观,并且是依七种真如,又说明菩萨这个样子的思维,是由于有了这样的殊胜决定心的缘故,才说是“于善审定、于善思量、于善安立真如性中”;那么请问,这样阶位的菩萨有没有见道?当然是已经见道了!正是显示已经见道证真,因为能够“于善审定、于善思量、于善安立真如性中”。佛所开示的,这样的菩萨而已经有了殊胜的决定心,并且是善审定、思量、安立于真如性中;如此一来,佛不也同时明白地开示,这样的见道证真,就已经是“证真如”了。

因此,菩萨在佛菩提道修学的过程之中,第一次见道而进入七住位,此时得根本无分别智。所谓的“根本”是说,以这样子所亲证的如来藏为根本,因为现见如来藏是本来不分别六尘万法;因为出生了第一分见道而有的智慧,就施设为根本无分别智。而既然说的是“无分别智”,表示是由于亲证的法义而得,而分别法义的是意识,如来藏依旧是不分别六尘万法,是证得了那一个本来不分别而出生了智慧。既然是有了“根本无分别智”,表示菩萨是真的见道了,这样就施设是菩萨七住位为真见道位,这个时候当然也证真如了;然后,加上以这样的基础,进一步依着往昔所熏习的“七真如”的知见,于所闻、所思、所修法中进一步分证,才能够逐步地转依真如,智慧也才能够逐步地通达。

那么这一些阶位的菩萨:“彼既多住如是行故,于时时间,从其一切系盖散动善修治心;”由于已经见道证真如,往昔又已经熏习过“七真如”的知见,所以一世又一世、一劫又一劫“从其一切系盖散动善修治心”,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开始除性障,并且转依如来藏的真如性;而这个“于时时间”所经过的多生多劫,正是“心于一切细相现行尚能弃舍”的过程,也就是相见道位的过程,这若不是因为因地于真见道的时候,已经亲证如来藏而现观其真如性,此时就不能够依止如来藏的真如性而转依了。亲证了如来藏就是大乘法的真见道,从那一世的真见道开始,要经过多生多劫的相见道位的过程,最后才能够得通达位而入初地。

所以,这一些阶位的菩萨之所得的智慧,以及其所转依的境界,距离后面 世尊所开示的“见道通达位”,还要经过一大段的时劫才能够成就;因为,于应当要“内正思维”的部分都还没有完成,更何况说于内正思维之后所应当要弃舍的,也都还没有完成。为什么这么说?因为 世尊所开示的是:“彼于真如正思维故,心于一切细相现行尚能弃舍,何况粗相?善男子!言细相者,……”而 世尊所开示的“言细相者”的内涵就有很多、很多,而从“心所执(受)相”一直到最后的“补特伽罗无我相、法无我相”。但是这一大段的“言细相者”等的经文,其中深细的部分,即便是能够看懂这一大段经文的内涵都已经相当不容易了,更何况进一步还要能够“内正思维”,乃至是“于一切细相现行尚能弃舍”。如今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一个过程正是悟后起修的阶段,正是进一步分证“后得无分别智”的阶段,也就是相见道位的阶段,也就是前集所提到的,依非安立谛三品心等所要修证的内容的别别相的智慧。

最后相见道位的阶段完成了,也就是“从是已后,于七真如有七各别自内所证通达智生,名为见道”;因此,从真见道起,因为有了殊胜的决定心,并且是善审定、思量,并安立于真如性之中,菩萨可以依着往昔所熏习的知见,所以才说“依七真如,于如所闻所思法中”;但见道毕竟未通达,而仍然在相见道位的过程,之后因于七真如而证的智慧完全通达之后,这样子把先前真见道、相见道以及如今通达的三者,合称为见道。而相见道位的阶段,要修证非安立谛三品心、安立谛十六品心等的现观,这个过程之中也发起了禅定,所以“由得此故,名入菩萨正性离生,生如来家,证得初地”。

那么这一个过程要经历多久?十住、十行、十回向,一共要经历一大阿僧祇劫,扣除已经完成的前六住位,也就是说从七住位开始,一共还要经历过二十四个阶位;而为什么说七住位是真见道位的起点?琅琊阁的贴文就有这么一段:【和正觉每次只能引《菩萨璎珞本业经》的一条,还要用巨大篇幅硬把人家没有说的,凹出“大乘见道在七住”,高下不可以道里计!萧平实惯用伎俩:讲经时只提他硬凹的那条,假装没有看到几十条“大乘见道在初地”,……。】(〈增上班读经人:“大乘见道在初地”经文汇编01-24〉,琅琊阁。)然而,已经举证了这一些琅琊阁所贴出来的经论,在在都显示他们是误会经论中所说的内容;而前面所举《解深密经》卷第3的内容,也说明了菩萨一定要在初地之前,就已经见道而证真如。

接下来,还是要看《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之中,佛为敬首菩萨所开示的一段话:【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学人满足十信位之后,进入了十个住位,当然这是要从初住位开始一直到了六住位中,进而修学了菩萨六度中的第六度般若波罗蜜,此时“正观现在前”;既然是修学“般若波罗蜜”,而又是“正观现在前”,当然就已经是见道了,这是再清楚不过的道理。而 世尊接着开示,这样子的善男子,因为值遇、蒙受诸佛、菩萨、知识的护持摄受的缘故,就说离开了前六住位而进入第七住位常住不退;这不就已经说明大乘见道在七住位吗?经文之中 佛已经分明开示,菩萨的第七住位开始,般若正观现在前的缘故,就已经是见道了;怎么还会有这一位论主所说的,“硬把人家没有说的,凹出‘大乘见道在七住’”的这一段话呢?难不成他还要说,律部的经文不是 佛所说的吗?

再者,要请问这一位论主:“第七住位之后、初地以下的菩萨,有没有见道?”难道说这一位论主,此时还要继续否定 世尊的开示,而继续坚持说“佛法中的见道是从初地开始”吗?若继续坚持,首先就已经成就谤僧的恶因,因为否定了“第七住位之后、初地以下的菩萨,已经见道的事实”。琅琊阁之中,因此而又有人主张:“佛法之中没有五十二个阶位,只有十地的阶位。”然而,不但是《菩萨璎珞本业经》之中,已分明开示佛法之中菩萨的五十二个阶位;世尊示现成佛之初所开示的《华严经》,也明白开示菩萨的五十二个阶位。所以,真的是没有办法明白,为什么琅琊阁之中会有这样的主张?不但是已经成就谤僧的恶因,同时也成就了谤佛、谤法的恶因;乃至是说,还有人会认同这样的看法而共同造作了谤佛、谤法、谤僧的恶因。

今天就暂时说到这里。

祝愿大家:幸福健康、道业猛进!

阿弥陀佛!

【浏览量 127次】
栏目分类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