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

16、禅宗的宗通(三) 正伟老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由 正伟老师开示
 

各位电视机前的菩萨:

阿弥陀佛!

先问候大家: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恼否?游步轻利否?道业精进否?众生易度否?

在前面的一堂课,我们为大家介绍了成佛需要累积无量无边的福德,需要消除自己如来藏中无量无边的无明烦恼,所以它需要无量无边三大阿增祇劫的时间。今天我们就来谈佛法的传承,特别是宗们的传承。

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由兜率陀天下降到人间,是为了什么呢?《妙法莲华经》上说到:【如来愍诸众生有种种性、种种欲、种种行、种种忆想分别,历劫缠绕无有出期,乃为此大事因缘现世,敷畅妙旨,作殊胜方便,俾皆得度脱超登正觉。】(《妙法莲华经•御制大乘妙法莲华经序》)

也就是说,释迦如来怜悯此土众生,这里的众生有各种的根性,具有种种的贪欲,有种种的善恶行为,心中有种种的忆想分别,这样下去,这些众生就算再经历长劫,也还是被这一些无明缠绕,而没有解脱出离的时候。所以,佛陀为了这件大事因缘而出现在世间。什么大事因缘呢?那就是要教授弟子出离三界本来清净无染的真如如来藏。如来下生到人间,畅谈妙旨,演说宗门正义,更作种种的方便殊胜行,使得这儿的众生都能够得到解脱,超越生死,早登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说,释迦如来下生人间最主要的宗旨,就是为了教导众生找到自心真如如来藏,这就是宗门正义,就是如来下生的唯一一件大事因缘。

可是我们前面说到,一位菩萨光是要具足对佛法、对真如如来藏的信心,也就是菩萨的十信位要满足,要用上一劫、十劫乃至百劫、万劫不等的时间。所以各位猜看看,释迦牟尼佛是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下生到人间,那在 佛陀降生在人间之前,这些跟随 佛陀的菩萨们在哪里?是在他方世界,等到 世尊下生,大家再一起来;还是菩萨们先来世间,为 世尊下降做好准备?各位觉得呢?是的。等待 世尊下生的这一些菩萨们,比 世尊早很久就来到人间。这些菩萨们在人间已经开始教化众生佛法的基本道理,包括人天乘的教法,要行善、累积福德,要持守五戒十善,乃至于世界的本源、万法的根源是真如如来藏;这一些都必须要在 世尊降生之前,先把大环境准备好,等到 世尊下降的时候,才能够水到渠成。

或者我们反过来说,如果 世尊下降到印度,结果印度的人心是败坏,为非作歹,都是一些三恶道种性的众生。那请问 世尊要如何传法?乃至于说,如果当时的印度众生都是一些只想修人天善法、生天享福,或者是只想要自己赶快脱离三界进入涅槃,或者根本不相信万法有本源、人有本心真如如来藏,是这样的众生的话,那即使 世尊来到人间,还是没有办法对这些众生传授如来妙法。大家想想看,是不是这样子的?

所以,有许多的菩萨们就来作先头部队,他们放弃了可以在天上享福,可以在净土听经的机会,而赶在 世尊之前,不只一生、二生、三四五生的下降到印度,教化众生改变心性,持五戒、守十善道,传授给他们三乘菩提的知见,让众生发起对解脱的渴望,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众生发起菩萨种性,这样子做了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当然诸天护法神从梵天王、帝释天,一直到欲界天人,乃至于他方世界的菩萨们,都为了完成本愿、修集福德,一起来到人间帮忙,来调善这个地方的众生心性。做到这一点之后,那就是 世尊下降的时间到了。也就是说,诸佛成佛的时候,绝对不是自己一个人孤伶伶地来到人间,而是与佛有缘的这一些众生大菩萨们全部都会来到;而那一些大心菩萨们更是早早就已经来到人间,为佛下降做好一切的准备,来迎接世尊的到来。大家想想看,这样讲合不合理?

但是,光有合理是不够的,我们来看一些事实。在亚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前,大约 佛陀下生前的两千多年以前,印度就已经有了一个“哈拉巴文明”。这个文明是地球上最宽阔的一个古代文明,比当时的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雅文明的面积的总和都还要大。更特别的是,这个哈拉巴文明是一种奇怪的进步的城市文明,不是原始的乡村文明,在城里面有广大的街道与楼房;令人不可思议的,每一户都还有自己的排水系统,用砖砌成,表面再涂上柏油;每一位市民都拥有高质量的生活享受。当然他们的农耕相当地进步,用牛作为主要的动力,然后养大象作为交通工具;并且他们也是世界上最早懂得种棉花的文明;他们还有跨国贸易,有陆路,有海路。这个文明就一直持续到白种的亚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前。那各位认为:这样进步的文明有没有宗教呢?当然有嘛!他们已经有了神像,而且恰巧就跟后来印度教的这个湿婆(Shiva)的像非常地像,甚至还有跟后来佛教的这个神像也非常地像;还有正在禅定的这个人偶,代表他们的宗教思想里面已经有了修习禅定的这个部分。等到白种的亚利安人入侵之后,哈拉巴文明就融入了后来的文化,成为恒河中下游土著文化的源头。

例如,在 佛陀成佛前,曾经教授 佛陀禅定的两位老师,还有像佛世时候非常有名的名医耆婆,他们都不是亚利安人,都不是婆罗门教的行者,而是新沙门思想的修行者,直接承袭了来自于哈拉巴文明所传下来的宗教传统。这个传统一直传到今天,还存在于中南半岛泰国的这个Lersi——鲁士(Lersi)的这个修行者。这一些Lersi们,他们很自豪地认为自己的传承可以上推到耆婆,上推到 佛陀的老师郁头蓝弗;甚至 佛陀还没有出生的时候,这一些鲁士的修行者就已经存在了,但是他们不是亚利安人、婆罗门教的婆罗门。

越讲越远了,我们拉回来。一切印度主流的哲学,从《吠陀经》的思想到印度佛教的哲学,然后一直传到中国禅宗的思想,都是属于“本体论”,也就是说相信万法有本源;在《吠陀经》里面说“万法由一个第一因而生”,佛教说“万法由如来藏所生”。佛教与《吠陀经》的思想之间,表面上的同质性相当地高,甚至连很多的学者也没有办法分辨清楚。例如,中国的学者方广锠先生说:“我们如果把《奥义书》里面的‘梵我一如’观与佛教的‘涅槃’学说细加比较,就会发现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许多欧美的学者干脆把一切印度的哲学,包括佛学在内,说它们都是源自于《吠陀经》,包括了 佛陀所说的各个经典教义也从来没有离开过《吠陀经》的范围,因为两者的表相非常地相近。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一些菩萨与天界的护法神们,他们赶在 世尊下生之前先来到人间,把真如如来藏的相似观念传授给印度的人们。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那都只是片段的教法,不是真实完整的如来藏的法义;因为真正的菩提道宗通,得由 世尊下降的时候来传授;这一些菩萨所作的,只是先让印度的人们熏习类似、但是是似是而非的观念,目的是在培养他们的种子。

这一些先头部队的菩萨们,他们做了什么事呢?他们将佛法的宗门正义隐覆地广传出去,造成了印度的哲人们都认为说:万法有本源,有第一因,叫作“梵”;一个人生活的目的,除了要尽世间养家活口的义务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去追求这个第一义谛。透过这些菩萨们的努力教化,使得说大家对于万法的起源都努力地要去追求,这件事情成为印度社会成员里面一致树立的标准行为。也就是说,要去追求万法这个源头的这样的传统,成为印度文化中最基本的道德目标,也把它立为人生的目标,成为印度历史上各种文化的共通性;而且他们认为这是每一个人都该去做的,所以变成印度文化精神的一部分了。这也成为从古至今印度文化里面最有决定性的价值系统,也使得印度文化独具一格。所以学者说:《吠陀诗篇》里面的这一些〈原人歌〉等等,包含一切的整体性的世界观;它不单单只是被《奥义书》继承与发展,事实上几乎所有印度哲学和宗教的派别,都在有意无意之间接受了这种整体性的世界观。

我们来比对一下,当时《吠陀经》所记录的宗旨与 佛陀所说的宗旨两者相似之处,可以了解到这一些先头部队的菩萨们,他们的所作所为得到的成果。在《因陀罗赞》里面说到:最主要的大神,也就是众神的领导因陀罗,众神都由他所生;他在哲理上面,代表了第一因,也就是宗。在《因陀罗赞》里面说到这一位大神的起源,是先有一个第一因“一”,再由这个“一”中出生了种种的万有;可是不论它具有多少种的变化,统统都是由这个“一”的真相所化现出来的。这一个“一”呢,又说它出生了一切,又包含了一切,它又与一切合而为一;但是它又可升华于一切之上,无论我们怎么样去找到一个不在一切里面的事物,它仍然是“一”所行的境界;世界上的一切包括自己都是虚假的,只有这个第一因的“一”是真实的,连诸神也都是从这个“一”当中化现出来的。例如吠陀书上面说:【他们称祂为雷电神因陀罗、誓约神密多罗(Mitra)、律法神婆楼那、火神阿耆尼,祂也是天神之鸟迦楼达曼(Garutman),其实,真实不虚的只是“一”存有(Sat)。】(《黎俱吠陀》)历来的研究者甚至认为,这种本体论不但提供了未来三千多年印度哲学发展的空间,甚至到了奥义书时期,沙门思潮、六师外道、包括了佛教的思想,都没有超过这个最初《吠陀经》的范围。

在奥义书时期,也就是 佛陀出生以前,印度的哲学已经将三界当中的所有法,把它归纳为名法与色法,也就是说,五蕴法当中的这个色叫作色法,而受想行识叫作名法。可是名法与色法、五蕴法背后的第一因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就是印度各派哲学中大家都想知道的问题,也就是说:到底什么是“梵”?在 佛陀出世以前,这个问题已经被讨论了一千多年,几乎所有印度的修行人都在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可是没有一个人真正地找到,多半是含恨而终,下一世继续再来找寻答案。就这样子,大家等啊等,终于等到 佛陀出生了!所以,记不记得当 佛陀一出生的时候,祂的父亲净饭王找来了一个老修行人,来看 佛的面相?结果这一位老修行人看完 佛的面相之后,就哭起来了,因为他终于找到一位可以教导他寻找第一因、能够帮他找到生命实相的老师——这样的一位老师终于出生了!那他为什么要哭?因为自己年纪大了,等不到 佛陀长大说法了,所以悲从中来不得不嚎啕大哭。也就是说,想要寻求这个第一义谛,想要通达佛法的宗门,外道是绝对作不到的;纵使经过了两千年的寻找,还是作不到。

然而,这一个宗门第一义谛,即使是在佛世的时候,佛弟子里面也只有少数的人能够证悟。因此,在 世尊即将入灭的最后阶段,这个问题还是被弟子们不断地重复地拿来求问。在《大般涅槃经》里面,弟子们问说:“世尊!如眼不自见,指不自触,刀不自割,受不自受。云何如来说言名色系缚名色?”(《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九)虽然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但是大部分的弟子到了 佛陀即将入灭之前,还是不明白到底第一义谛的这个“宗”是什么。他们听 佛说过,证悟是要找到真实的我,真我就是如来藏,祂不是五蕴名色之法,但是离开了五蕴也就无法证悟真如如来藏。那到底什么是“我”呢?如果说“我”是名色之法,那名不能够系缚自己的这个名;同样的,色也不能系缚自己的这个色,就好像一把刀子,这把刀子是不能割自己这把刀的。世尊虽然说过,五蕴名色虚妄不实,凡夫都被这个五蕴给绑住而没有办法找到真实的我;可是这个真实的我到底在哪里呢?如果说真实我不在五蕴之中,那我们就永远无法和祂相应;但是说真实的我在名色之中,那名色又怎么能系缚住自己呢?

到底名法与色法背后那个真实的我是什么呢?其实问题的答案,早在《吠陀经》的〈原人歌〉当中,一句话就已经作出了解答了,叫作“用支解原人来祭祀原人”:用真实的我来祭祀真实的我,这就是答案,这就是“宗”。能够通达的人就叫作“通宗”,就具有“宗通”。只是难会难懂,因缘不具、福德不够的人,就算能够亲自跟在 佛的身边还是不懂;等到 佛快要入灭了,弟子还是在求 佛,为弟子开示这个问题。所以要证悟自心如来藏,自古以来就是难,连能够亲自遇到 佛陀住世的弟子们,也不一定能够证悟这个如来藏。也就是说,宗门的通达,要先得到宗通,福德因缘差一点点都不行;就算能够在 佛陀面前求 佛,不懂还是不懂,这就是宗门难会之处。所以要能够通宗,要得到宗通,这不是等闲之事。

一千多年后,六祖惠能大师在《六祖坛经》里面也说到:“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于自性。”(《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一)本来应该是相对的名法、色法,性法、相法,不论这一件事物它的外表看起来是如何地不同与矛盾,客观的理性会把它们当成是完全不同的事物;但是,因为都是真如如来藏所生,现象界的万法就变得虚妄,而可以并存于如来藏这个先决的条件之下,本体与现法是同时并存的;不论是水与火、天与地、对与错,都只是这个如来藏在不同面向的显现罢了;证得这个如来藏就得到了宗通,说法就可以离两边。各位看看,妙是不妙?

了解到这个法则以后,我们就能够理解了,在《吠陀经》之后,不论印度哲学如何地发展,一直到 佛陀出世,一直都是处于和而不同、百家争鸣却又一脉相承。哪一脉?就是对于真如如来藏的追求,用如来藏这一脉来贯穿它们之间的关系。虽然一直要等到 佛陀来到人间,才能够真正地随 佛修行,证悟真如如来藏;但是对于宗通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这就是在 佛下生之前,菩萨们努力的结果。

今天的课程,我们就先为大家介绍到这边。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浏览量 941次】
栏目分类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