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

59、身教重於言教 正益老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由 正益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这一集我们继续来根据这个胜义僧团——既然真善知识已经施设完毕了,然后也开始讲法了。这时候学人要注意什么呢?就是说,因为要施设相当多的方便,让大家可以断除种种的习气;可以或是将这个习气予以减少、予以降伏,能够达到无生法忍,这样往前进到佛道,成就佛菩提。

所以对于许多的施设,必须要从现在开始建立,就如同 佛世的时候是一样的,因此,要让许多的人能够出来——来宣扬佛法;在佛世的时候,佛陀也请了一些比丘来说法,后来比丘们都证得大乘法。因此,在一个僧团里面,必须要许多的说法者。

这就是因为真善知识没有办法可以这么多的时间、这么多的体力来做这样的事情,所以大家要一起来负责、来分担这弘法的职责,那做这样的事情的时候,这些我们就称为他算是教师、亲教师,或是可以称为法师;这些的法,他必须要以证悟作为根本,然后来讲他所领略、所了解的法。在这个情况下,这样的亲教师们他们必须要具备什么样的心性?也就是说,他要慢慢将自己的慢心降伏。

因为他去教导的过程中,会碰到许多的人,他的心性是不一的:有的人他心性很调柔,可是他调柔到他会怯懦——对于一切的法都不愿承担、都不敢承担,然后你叫他做什么,他可能才会做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善知识就要鼓励他,这位亲教师就要将自己的理解,以及对众生的慈悯心、以及教导心要拿出来;有的人他的慢心很重,这时候善知识也要包容、能够安忍,慢慢让他能够在这个僧团中——胜义僧团中,以及这样的课程中能够继续安住。

所以亲教师们必须要作许多的、自身的、习气的这种不加思索就冒出来的贪瞋痴要予以遏止——所以对于身教是远远重于言教的。因为有的人他重视的是外表,然而佛门中说有四大威仪,乃至百种威仪、千万种威仪,这些种种的细行都可以显示一个修行,并不是在说修行的证量,是在说修行“如何摄受众生”。如果你没办法摄受众生的话,如何让他能够安住、能够继续再往佛菩提道来前进?所以必须要根据自身比较重的性障来作调伏。

譬如说对于世间的诸所有法,譬如说贪:那就要去了解,“贪”它是怎么样生起的?因为执著还是因为悭吝?还是因为以前没有好好的修学?或是说对于人有简择,对于事情有分别?或是有一些作意是已经很早就已经隐藏在里面的?对人有一些偏见、对法有一些偏见?没有办法用更大的包容心、没办法用菩萨摩诃萨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也没办法用如来藏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有时候是自己的过失,自己就是可以宁可看着别人受苦,然后完全把心回到凡夫的心性之上,并不是可以说自己是一个学佛人;有时候是根本就破坏自己所持的五戒,或是自己的不清净的想法——这样染污的想法,所以而产生贪,产生贪以后,在这个过程中又自己想要把它隐藏起来,或是自己把自己的心就横过去,想:“反正我就是贪嘛!没有办法,我也改不了。”并不思考任何的方便来让自己拣除。所以这些都是属于这位亲教师、这位教师,或是已经证悟的菩萨们所应该开始注意的。

我们就以证悟的菩萨的角度来说好了,证悟的菩萨是动见观瞻的,虽然不一定所有人都知道你是证悟者,可是有的人他可能清楚,这时候他就会去想:你的行为跟我的行为也差不了多少,那你证悟,可是这样就可以叫证悟,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的习气?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烦恼?为什么言行还是这样?在那种情况下,不但对整个胜义僧团不好,而且对自己也不好,因为这样跟其它的菩萨所结的缘都不是很好的缘,所以要针对贪、瞋、痴这些习气烦恼作种种的降伏,这不光光是某一个证悟者或某一位亲教师的事情,而是所有胜义僧团大家应该作的。因为只有这样的话,大家开始注意这个问题,整个僧团才会更加的和合。

乃至于说,以能够得初禅作一个证验,也是一个很好的方便。如果当善知识开始讲禅定、讲真正的枯木禅,而不是说像世间的人——他腿一盘就开始打坐,而不先修除五盖,这样以自己所想象的禅定(一念不生)来作种种的思维,想要入定,可是却没有把前方便作好,这样是很难得到初禅的。总而言之,透过初禅的证验,可以知道说:这个人是不是离开了男女欲,以及离开了比较重的瞋恚,这些都是在修学路上所免不了的。

因为我们无始以来不作这样的观察,你一定被末那(就是意根)所带着走。意根最会攀缘,祂是一切诸法在这其中的作主的心,我们真正作主的心是祂,而不是意识。意识提供很谨慎以及很伶俐的思维,然而意识却没有办法左右意根,意根祂也是一个心,祂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七识。(理由)为什么没有办法左右祂的行为呢?因为意识对于一件事情还不太清楚的时候,末那还是要作这个抉择,在那种情况下,祂会根据势力比较强的、势力比较殊胜的、势力比较强大的,来作这些决定。

譬如说一个染上毒瘾的人,他理智上虽然很清楚:“我不要再吸毒了,不要再过这样的日子了,因为过这样的日子会让我自己受到别人种种的轻视,以及我生活可能遭遇到困难。”可是在那许许多多的场合中,他就是没有办法抑制自己有一个心念,想要继续染上这个毒瘾,这个就是因为由于末那是一个决定性的缘故。

所以我们同样回到我们这个世间法来说,贪瞋痴——我们不也是犯上这种贪瘾、瞋瘾、痴瘾,就是在这个瘾头上,没有办法停止,所以必须要透过一些极善的思择,要从这个过程中开始好好的思维——到底是要怎么样?因为一切法它不是无缘无故的,不是说没有来由的;有的人会说:“不行!我这脾气就是大得很,怎样呢?我就要跟人家吵!不可能我不跟人家吵,不吵的话呢,我就不是我!”可是你就问他:“可是你有一个场合绝对不会吵!”他说:“怎么可能,那一定是别人都对我很好。”那你就跟他讲:“不是,那时候别人对你很差,甚至还恐吓你或怎样,可是你也不会跟他吵。”他说:“真的吗?哪里可能会有这种情况。”“有!就是当对方带着凶器的时候,或是对方很多人——人多势众的时候,这时候在作意上你不但不会起瞋,而且还会去想,怎样可以逃离这个现场,你根本不会产生一个生气,不论人家怎么骂怎么打,你都会逆来顺受。”

所以并不是我们在一切法里面都没有一个决定,末那过往所受的无始劫来六识心的种种决定——祂有熏习,虽然它没有记忆,可是势力比较强的,祂能够作微劣的智慧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知道“瞋不瞋”,还是实际上是看自己的,原则上就是自己想要瞋,虽然这个无明来得非常快,可是有时候瞋完以后就应该去得快啊!可一般的人不是,所以在这个情况下,就要去了解瞋背后的理由——能够作思择。背后理由大多是,就是不愿意原谅别人,或是说:“我对你这么好,你不应该用另外一个表情或是动作这样来贬抑。”也就是说他认为对方是不恭敬,或是对方没有对他重视、礼貌;也就是说,他要的还是个人的面子,或是要人是一些恭敬、敬仰或是等等。

要人家一些尊重,可是这尊重的背后倒要来看看:什么是我? 哪一个是我?离开了这个色身,离开这个六识心,哪一个是我?没有真正的我,那再回到这个色身和六识心,如果说这个是我,可是它是永恒的吗?它会一直存在吗?并不是如此啊!那既然我应该是一个永恒的,过去世的六识心和色身,它们并没有来到这一辈子,所以,它们不能成为我;同样的,我们这一辈子的六识心和身体也不会去到未来世,所以它们也当然不能称为我。

继续往下说:那未来世呢?未来、未来、未来世一直往下下去,所有六识心和色身都不能当成我,那请问:如果这一个人打了你的身体或是说只用骂的,那你的瞋心也不是真实的,那你“谁被骂呢?”是你的身体被骂,还是你六识心被骂,就算它们被骂,它们也不是你,那你为什么要这样的激动呢?而且这骂的语言是刚好你领会了,如果你今天耳朵不是很灵敏或耳朵受伤,别人骂什么你根本听不懂,所以这些还是你去追寻、去执取来的,如果你把它当作风声这样吹过去,这样的过程中,你就不用一个字一个字把它连结起来,他骂的只是一个字的集合,可是在你的心目中并没有变成一个句子,所以各自独立,这样的话,它根本就像是一个断断续续的风声而已,不构成语言,不构成人类逻辑思考的意义。所以你透过这样来思维,你就想:“那我是不是没有必要、没有需要说‘跟这个人来呕气。’”

第二个,你也可以去思维,思维什么呢?一切无始以来所有的众生都是大家在这边打打闹闹,佛说:“哪一个众生没有伤害过你?哪一个众生没有跟你结仇过?哪一个众生没有让你不愉快过?”大家都有啊!既然是这样,如果今天这个众生跟你不愉快,那你想:其实跟你更不愉快的有好多好多的人,整个屋子都是、整个村庄都是、整个都市都是,乃至整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乃至整个宇宙都是,除了诸佛菩萨以外,在那种情况下你有需要跟每一位众生来算旧帐吗?来说:“不行!我们今天就要把话说清楚。”可以这样吗?这样的话,你单是讨债都讨不完了、你单是这个的仇——仇上加仇,怨恨日子都过不去了,这还能够修学什么吗?而且诸佛菩萨在你旁边的时候,祂们一定摇头,祂想:这个人连这样的事情都不能安忍,这样我们辛辛苦苦替他挡下许多生死的业报,让他能够安心修学,这样的话是不是让他没有办法从中反省、没有办法从中忏悔、没有办法从中获得真实的利益。所以要去想,我们不要做愚痴的人,应该去想未来的世界,我们所创立的美丽的佛国、庄严的佛国、清净的佛国,这样一切众生,都可以来到这个世界,那应该多好;而且一切诸法都是在这个地方,都留给如来藏显现,如是在空幻之中成就佛事。

所以要透过这些思择,然后甚至说反省自己的过失——我为什么喜欢瞋?因为我对于许多的法,都有自我的意见,然后我都喜欢表达,透过我的表达让别人知道我的存在。所以,如果我是说不随顺这样的意思,我就开始瞋,那就要去想(说):“为什么做一位菩萨,你还要所有的人都知道你、知道你的存在、知道你要表达什么?为什么要有这样、这样强的欲望来显示自我?难道这个自我是真实的吗?并不是啊!”所以透过这样的检讨自己的过失,也可以逐渐的将自己的一些想法修正,然后就要在这过程中去思维:“那我要怎么做?原来我就可以在这过程中多听别人所说的话,遇到想要讲出来一些意见的时候,要非常客气而且要先想一想,等到别人都已经没有要讲的时候,然后把它讲出来,就可以接续这样的话题,让别人能够受到利益,因为自己经过审慎的思维。”然后在结尾的过程中,还要讲说,这是个人一点小小的建议,提供大家来作为参考。不要说,就是以自己的意识心,很自负的说不合这个场合的话。那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的末那就会听到、自己的末那就会了解,祂就会慢慢改,因为实际上你说这些话是讲给自己末那所说的。因此透过这种种的思维你就可以知道:原来法是可以不断的增上,而且还可以透过如来藏的平等性,从如来藏的观点,一切众生,不管他是中国人、外国人、台湾人、日本人、美国人都是一样的,并没有人种的差异,大家都是如来藏。

你现下观察,你就要去想:“如来藏既然是这样的体性,别人的体性也是如此,那我为什么要产生瞋恚呢?因为大家最后都可以成佛,我对于一切的未来佛,是不是应该恭敬呢?”所以佛说:“最轻慢别人的会使得他的道业获得种种的折损”,在一切的业行中没有比轻慢、以及瞋恚其他的菩萨,更能减消自己的功德的,所以我们应该透过这样来反省。

然后我们再根据经文来说:菩萨捆缚自己的有四种行。(这种)就是说对于菩萨他是让自己受到生死的结缚,也就是你断除我见,已经透过三结缚了,这样断除了。

那到底有哪四个法?经典说:一者轻慢他人,第二个对于世间的一切事情方便来追求,第三个散乱自己的用心,如同走在危险、危难的地方,第四个对于眷属一心来贪著。”(《佛说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卷二)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轻慢他人?轻慢他人就是:无非是说自己的证量非常的高,因此对于其它的人就不理不睬,所以他远离了菩萨的慈悲性,甚至有时候对于真善知识,他根本不服他的教导,这样的人,他甚至还会分裂整个僧团。

第二个,对于世间事方便来做种种的追求,为什么呢?有的人他忘不了他的世间法、他的营生事业,因此他希望获得钱财、希望获得许许多多的恭敬供养,甚至有人希望能够在美色种种获得(不管是男色、女色),获得种种的殊胜的利益,因此他们将这世间法的利益,把它当作殊胜、把它当作转增上求,完全是背离了佛道。

再来就是对于自己的心每天不够精进,随便在境界法中跟着一起跑,譬如说他原来有忆佛的功夫,可是现在忆佛功夫也不要了;以前有看话头的功夫,可是现在的忆佛功夫理论上会更好,可是他并不清楚在这过程中,他的忆佛都已经散乱掉。所以菩萨的精进,就是属于要有个作意,看你是要念佛、念法、念僧都可以,乃至念第一义谛的法、念殊胜的法,就是说:要保持这个念、保持这个作意或思维。

最后一个是对于眷属的追求,即使这个人出家,可是他希望的是有许许多多的法眷属,他就希望建立我所,把世间的眷属、亲眷属,把他搬过来变成法眷属,希望人越多越好,都不想“自己是不是有这个福德资粮”等等,所以这样的心就应该来断除。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阿弥陀佛!

【浏览量 722次】
栏目分类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