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三乘菩提  涅槃  悟道  公案  十信  菩提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实修>修伏性障>

初果到初禅的发起(三果的修证)

[修伏性障]  发表时间: 2015-08-24 21:21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初果到初禅的发起
想要解脱于三界,首先的条件就是必须要断我见。我们做一个比方:如果一念无明是一棵树,则我见就是它的根;而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就是它的树干、枝条与叶片;如果我见不断,则三界爱就不可能断除,因为树根还在,未来“春风吹又生”,三界爱仍然会继续生长出来,不是真的消失了。前面的节目中,我们已经为各位介绍众生断了我见,成就了声闻初果(也就是须陀洹果),初果的人,他不会再以三界当中的任何一个法,当作是真实的我而存在,所以不久之后连带着疑见、戒禁取见也会一并的断除。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三个加起来就叫作三缚结。也就是说证得初果的人断了三缚结,就是断了一念无明的第一个部分──见一处住地,所以还剩下欲界爱、色界爱与无色界爱的烦恼,因此证得初果的下一步,就是要断除欲界爱。
那么为什么三界爱当中,首先要断除的是欲界爱呢?因为欲界爱的内容深广,现前就已经被这个欲界爱所缠缚了,因此三界爱当中,首先要断除的就是欲界爱。初果人虽然已经亲证三界五阴法当中,没有一个法是真实可依靠的,可是由于对于欲界的贪着尚未断除,所以此生结束之后,下一生仍然要出生在欲界天中。因此最钝根的初果人,虽然不会再往生三恶道,可是下一世生在欲界天中,如此人间天上往返七次之后,才能够证得四果入般涅槃;这就是佛在《长阿含经》中所说的“得须陀洹道不堕余趣,极七往返必成道果”的道理。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觉得:初果人已经断结证果,也已经现证五阴法的无常、苦、空、非身、无我,怎么可能还会贪着欲界法呢?主要是因为过去多生以来,所累积的贪着习气尚未改变的缘故。我们就用一个《杂譬喻经》的故事来为各位说明:在西方有一个王国,向来缺少马匹,国王花了国库很多的钱,终于买了五百匹的战马,用来防御国境。可是一阵子之后,由于国泰民安没有战事,国王就说:“与其花这么多钱来养马,不如让这些马进到磨坊里面,去帮忙磨面粉吧。”所以这些马就进到磨坊里面去。几年之后邻国真的入侵了,这时候国王派了这些战马上阵;可是战马由于已经习惯于每天在磨坊中,绕着石磨转圈圈,所以上了战场,竟然不懂得如何冲锋陷阵;士兵急着拿马鞭鞭打这些马,马反而是更努力绕着原地转圈圈。邻国看到了这个弱点,就一举攻下了这个王国。这就是说,由于过去多生以来,熏习欲界的五欲,已经变成一种习惯,变成一种“思惑”,这就是三界爱的烦恼。初果人断的是见惑,所以三界爱的思惑尚未断除。见惑与思惑是不同的,否则一念无明,也不必分成四种住地烦恼了。
那么接下来,初果人要怎样断欲界爱呢?在《长阿含经》中,佛说:“三结尽、薄淫、怒、痴,得斯陀含,还至此世而取灭度。”意思是说初果人已经灭尽了我见、疑见、戒禁取见的三缚结。接下来要修除欲界爱时,首先就要淡薄欲界的淫爱、瞋恚以及无明,这样子就证得二果斯陀含,下一世会出生在欲界天;再下一世则会回到人间而取证四果阿罗汉,就在人间取证涅槃。也就是说,初果人在断了三缚结之后,仍然要用心于观行微细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法,继续观行微细的五阴仍然是无常、苦、空、非身、无我的;乃至于一一阴、界,皆是能缘所缘平等平等。现前就已经现观到:无论是能缘的识,或者是所缘的五尘、六尘、五蕴,都真的是平等平等;因为它们都是自己内心、内六入的内相分法。如是看到能缘与所缘真是平等,而一一是苦;如是苦集、如是苦集灭,而成就苦灭道谛。也就是初果之后,仍然要观行现前的现象界法,以破除过去所没有发现到的五阴法上面细微的执着;以这样子断三缚结以及五阴的空观当作基础,进而断除欲界爱。欲界爱的内容,总共有粗、中、细九品,断除粗品与中品的六品法,就叫作二果斯陀含人。意思是说二果人,仍然有微细的欲界爱,所以下一世将出生在欲界天上,而不能出离欲界。
欲界爱的具体显现,主要就在五盖障上(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要很用心的去舍离。五盖障的内容:第一个叫作贪欲盖,是说执着贪爱于五欲法,贪着欲界当中的色、声、香、味、触的境界。众生被五欲所缠缚,无时无刻都想要去攀缘五欲的境界;对于五欲有执着,如此的热恼,会障碍我们修道。第二个叫瞋恚盖,是说众生对于那些不如我们自己原先预期的境界上面,生起了愤恨的心,当然会障碍我们向前进步。第三个叫睡眠盖,它包括了昏沉与睡眠,无论是昏沉或睡眠,都会使我们的心暗淡,无法积极的去完成修道。第四种叫掉悔盖,心突然的躁动叫作掉,而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不能接受,却产生了忧恼,这叫作悔。无论掉与悔,都使我们的心产生热恼,在原地踏步无法向前。第五个叫作疑盖,是说对于一件事情犹豫,无法心得决定,长时为这件事情心生忧愁,所以障碍了修道。
刚才所说的五盖就如同盖子,遮覆在我们的头上,遮覆了光明,所以叫作五盖障。再一次强调:要断欲界爱,它的基础是要以断我见,跟五阴的空相空观为先决条件;用这样子的智慧来历缘对境,一次又一次的去观行五欲法的生、住、异、灭之相,去观行五蕴法的无常、苦、空、非身、无我,远离一切的现行;到最后,甚至只是一个妄念的产生,都如同被矛刺了一下的疼痛。这就是声闻道的修学方式,用这个方法来断除对于欲界爱的执着,而心不动摇。各位可以想想看,被一把矛刀从胸膛刺穿过去,痛?是不痛?所以对声闻道的人来说,到底快乐在什么地方呢?经中说对于声闻人而言,只有方便说有一个时候是快乐的,那就是入灭尽定,灭尽一切,叫作受断乐。可是在灭尽定当中,既无一法可立,另外还要动中的定力,还要有持戒来辅助断除欲界爱;因为持戒能够让我们止息恶习,持戒可以开智慧,持戒可以增进福德,持戒可以让我们的定力深细,特别是佛所告诫的重戒,千万不要违犯以免重戒障道。
再接下来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终于能够将欲界爱完全的断除了,心不再染着于欲界,心解脱于欲界,就成为三果阿那含了,意思是不来(欲界了)。因为三果阿那含人,已经断尽了对欲界的执着,所以下一生不会再受生于欲界。在断除欲界爱的过程当中,心不动摇,常住一境胜解作意,所以定力也会逐渐的增上。随着欲界爱的淡薄与断除,欲界定还有近行定(也就是初禅前的未到地定),这一些定力都会逐渐的具足;所以当我们把欲界爱断除,证得三果的同时,初禅也会发起,因此证得初禅是三果人的特征之一。
在《六度集经》佛为我们解释,证得初禅的道理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初禅的行持法,必须要去除贪爱五欲要挟之事,要消除眼见美色的狂乱,要消除耳闻声、鼻嗅香、口触味、身触境的贪好;修道之士必须要远离这些欲念,要远离五盖障,也就是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淫乐盖、掉悔及疑盖。所以修学禅定,它是作为断除欲界爱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佛也说发起初禅之后,才算是真正的禅定。因为初禅以后才能够解脱于欲界,进入色界的境界。初禅以下的未到地定与欲界定,严格来说,不算是真正的禅定证量,因为没有能力脱离欲界的缘故。
那是不是说:只要证得初禅,就算是三果人呢?那又不一定!因为三果人一定证得初禅,可是证得初禅的人未必是三果人;这是因为解脱道中果位的判定,是依照四种住地烦恼(见惑、思惑)的断除来判定的,不是依照禅定的证量来判定。例如断我见得初果,断我见再加上断欲界爱,证得三果。所以说:有证得初禅的凡夫,没有不证得初禅的三果人,当然更不会有不证初禅的阿罗汉。现在很多的法师大德,不明白这个道理,每天虽然努力的摄心打坐,用功修行;可是初禅始终不发起,就是因为不了解证初禅是依断欲界爱,而不求自得的。如果只是让自己每天一直保持在常寂常照的境界当中,(不断欲界五欲的贪爱)初禅永不现起。然而(一般人)就算是发起了初禅,也只是凡夫一个;因为声闻果位的判定首先就要以断我见作为先决的条件。
初禅发起的时候,就是离开了欲界的境界,而生起色界的境界,因此初禅又叫作离生喜乐定。初禅的境界总的来说,有五支功德:觉、观、离生、喜、乐。初禅中有觉也有观,觉与观又叫作寻与伺,觉是粗心分别,前心了别。譬如说我们要了解一件事情的时候,首先是对这件事情,做一个主动的向外搜寻的,大致的了解、大致的印象,这个就叫作觉。观,则是说在觉之后,所生起的细心的领纳与后心的观察。初禅有觉也有观,所以又称为有寻有伺定。在经中称赞佛,说佛是“大龙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意思就是说,佛在任何时刻都保持在定中。譬如说为众生讲经说法时,至少也是在有觉有观的初禅里面。离生是指离开了欲界生(后世不再出生于欲界中)。
这时候因为发起了色界天的天身──色界天天身依于欲界身而发起了。色界天身清净,欲界天身粗重;这时候如果我们静心向内观,会发现没有五脏六腑,如云如雾,体表上下犹如一层最薄的薄膜;而且会发现鼻识与舌识的运行消失了,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原来所谓的色界天身,色界的清净四大是这么一回事。
初禅的发起有五支功德,觉、观、离生、喜、乐,喜和乐是说初禅发起的时候,是有境界受的!是因为色界的五阴在这一个欲界的五阴身中发起来,色界的五阴微细,欲界的五阴粗糙,两者相合,所以当两种身在同一个身中发起的时候,彼此会互相接触摩擦,因此会生出乐受,心喜就与身乐同时的发起;然后会出现十六种乐触变化的现象,这是过去所没有体验过的上地境界,所以(知见不足的)行者此时会心生大惊怖。书上说十六触生触曰初禅,从这,我们也可以知道,禅定的证得是有顺序的,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每一个禅定是以前一个禅定作基础而发起;所以如果有人说:“我是先证得四禅,再回来修初禅与二禅。”当知此人其实误会了禅定(根本就没有禅定的实证)。
初果断我见,二果薄贪瞋,都还不算是声闻法中真正的圣人,只能叫作预入圣流的预流果;因为初果与二果人的欲爱未断,还没有能力解脱于欲界,仍然会往返人间;要从证得三果之后,才算是真正的圣人。在书上说,三果人好像是一支射出去的箭,它直接射向于解脱,不会再回头了,因此三果人叫作不还果,这就是佛在《杂阿含经》中所说的:“离贪欲、心解脱,得身作证。”这就是形容三果人已经离开了欲界的爱,心善于解脱,所以又叫作心解脱。又因为发起初禅,有境界受的原因,所以得以自身而作证。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把初果到三果的道理,简略的为各位报告一遍了,由于现在是末法时代,要遇到一位真正断结证果的人很不容易;想要听闻正确的解脱修行次第,也不容易!所以很多人把禅定当成是证果,或者把行苦行,降伏欲界爱当作是证果。但是如果没有以断我见作为先决条件、作为前提的话,其它的修行都不过是凡夫行、戏论行罢了!由于现代要遇到一位初果的须陀洹人非常的不容易,所以在南传佛法里面,甚至有所谓“初果阿罗汉”的称谓,当知这是不符合佛意的!因为初果人与四果人相差甚远,不能混为一谈。
也许到这边还是有人不相信:“初果人、二果人都还会贪着欲界法,只有到了三果才能断尽欲界法吗?真的是这样子吗?”那我们就再用一个故事来说明,在《经律异相》当中记载着说:有一个好淫欲的人,他的心念想的都是女色,看到女子就想与对方攀谈;连在做梦的时候,梦到的都是淫欲之法。此时他的妻子同修生了重病,刚好家里来了一位修道的师父;他的妻子想对这位师父禀白,可是又怕不好意思。师父就说:“没关系,但说无妨,我会为你隐覆这件事的。”于是妻子就跟师父报告说:“我的先生多淫欲,旦旦而伐,昼夜之间都不肯止息,我也是因为这样子才会生病的,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师父就说:“没有关系,下一次你的先生再向你要求淫欲的时候,你就回答他说:‘这是初果须陀洹所应该行的礼法吗?’”于是妻子就这样子告诉先生了,他的先生听了之后,心大悔恨,因为他已经是一位证得初果须陀洹的圣人,但是还没有开始断除欲界爱的缘故,所以反而贪爱转盛转重。也有这样的初果人。
所以如果我们见到一位初果人,却还贪着欲界法,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位还没有断除欲界爱的初果人,但是我们却不能说他不是须陀洹人,否则就是毁谤贤圣的罪业了!因为这位须陀洹,他终究不会再以五阴当中的任何一法,当作是真实的法;最慢就是七次人天往返之后,可以证阿罗汉、入涅槃。回到故事来:后来她的先生,不久便熄却了欲界爱,而证得了二果;再于闲静处思惟三果阿那含的道理,想清楚了,就把欲界爱给断了,成为了三果阿那含人,从此之后就不再与妻子行淫。这么一来,反而是妻子生起了烦恼,她向同修(对他)说:“为什么现在你不再与我亲近了呢?我犯了什么错吗?”先生说:“那是因为我已经完全的看清楚你了。”妻子听到先生这么说,大发雷霆,召集了亲朋好友,要大家来评评这个道理!此时先生就拿出一个非常漂亮庄严的瓶子,对妻子说:“你觉得这个瓶子好不好看呢?如果觉得好看的话,就把它当作是我抱在怀中吧。”妻子就把这个瓶子牢牢的抱在怀里不肯舍离。此时先生顺手接过来这个瓶子,往地上一摔,瓶子破了,原来里面装的是臭味不堪的粪便,流了满地都是。先生问他妻子:“你现在还觉得我好看吗?”妻子说:“那当然不行。”先生就说:“如是!如是!我们的身体里面装的是三十六种不净之物,有什么可以贪爱的呢!”
本文标签:初禅(30)三果(8)初果(19) 本文关键字:初果,初禅,三果,解脱,三界,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