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故事>人物故事>高僧大德>

鸠摩罗什菩萨略传

[高僧大德]  发表时间: 2015-08-12 08:45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前言
公元二○○○年底,正觉同修会使用了新的开经偈:「微妙甚深无上法,百千万劫难值遇,我今见闻得证悟,愿解如来究竟义。」就在导师升座开始说法之前,大众合掌唱念着新的开经偈的当时,感得导师法座发起八种动相。历经四年,同修会大众的法缘成熟,导师已于公元二○○四年底(十一月九日)开始宣讲《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简称《维摩诘经》或《维摩诘所说经》),以甚深微妙法音,点出「如来藏法」究竟义理,且加以细说引申,广利有缘佛子。此经开演了大乘别教法中已经证悟般若之菩萨智慧,微妙甚深,非有大智不能深知、不能细说也。
《维摩诘所说经》梵文原名为《Vimalakiirti-nirde'sa-suutra》,据中国各家佛典目录对于存本或佚本的记载,此经共有七种汉译本:一是东汉严佛调译《古维摩诘经》、二是三国吴支谦译《维摩诘经》、三是西晋竺叔兰译《异维摩诘经》、四是西晋竺法护译《维摩诘经》、五是东晋祇多蜜译《维摩诘经》、六是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七是唐玄奘译《说无垢称经》。姚秦鸠摩罗什所译《维摩诘所说经》,乃成为该经诸译本中较典雅者,流传久远、广阔。据其弟子「僧肇」法师〈维摩诘经序〉说:「什以高世之量,冥心真境,既尽环中,又善方言,时手执胡文,口自宣译;道俗虔虔,一言三复,陶冶精求,务存圣意。其文约而诣,其旨婉而彰,微远之言,于兹显然。」
而正觉同修会重印的《维摩诘所说经》正是姚秦三藏「鸠摩罗什」所译。他所译岀的《金刚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妙法莲华经》、《普门品》等大乘论典,不仅奠定了「东土正法」的基础,在中国大乘教内广为流传,亦深入民间,历千年而不衰。
本电子报前几期已分别介绍了自公元世纪初开始,大约五百年间,在古印度的土地上,马鸣、龙树、无着及世亲菩萨们血脉相承,弘传佛陀正法的经过。今本篇所将述说者,则是大约在同一段历史进程里,发生在另一块土地上,即东土(中国)的佛法传承因缘。这一阶段大约是自东汉明帝(公元世纪初)开始,至东晋时代或齐末梁初(公元500年前后)之间。我们将以被尊称为「万世译经师」的鸠摩罗什菩萨(公元344年~413年)为代表,串联前后的史实,藉以说明此段「正法东移」的殊胜法缘:莫非是诸佛菩萨悲愍此间众生,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而使珍贵的世尊正法至今得以持续存在地球上!
从历史文献上的记载可知:佛法在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汉地,约七十年后,佛教「僧伽」才入汉地传法。而汉人开始出家,也是在此之后的事──东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明帝因为夜梦金色圣人,就派遣蔡愔和秦景等人,前往天竺(印度)寻求佛法,并请天竺僧伽「摄摩腾」和「竺法兰」等人来到汉地传法,这就是「汉地有沙门之始」。自此,佛法传来中国,历经魏晋诸朝,以迄于今。然而在那个早期的年代,汉译的佛典往往因为文化隔阂加上语言间的障碍而与梵本之原意有所差距,对于佛陀真旨的弘传则实尚在启蒙阶段。
先说其一:「安世高」大师,本名清,是安息国(伊朗)的太子,博学多识,穷理尽性,自识宿缘,多有神迹,世莫能量。当轮到他即位的时候,他让位给叔父,出家修道。「安世高」精研《阿毗昙经》,修习禅定,尝游化西域各地;于公元147年(汉桓帝建和初年),辗转来到中国洛阳,不久即通晓华语。那时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已有相当时期,故产生了切实修行的要求,「安世高」以通晓华语故,重点地译出有关「止观法门」的种种经论。他主要是译传了定、慧的法门。定学依禅师「僧伽罗剎」的传承,用四念住贯穿五门(即五停心)而修习。慧学即数法(从《阿毗昙》的增一分别法门得名)谨守「毗昙家」的规模翻译经论。他可说是「小乘佛经」汉译的创始人,在华活动前后约三十年,晚年的踪迹不详。其后约二百年鸠摩罗什菩萨年方七岁,跟随母亲一同出家时,每天背诵的就是《阿毗昙经》。
再说其二:「支娄迦谶」(Lokaraksa,简称支谶),本是大月氏(中亚古国)国人。在东汉桓帝末年到洛阳,公元178年至189年译出了《般舟三昧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般若道行经》(又名《道行般若经》、《道行经》、《道行品经》)、《兜沙经》、《首楞严经》(说明禅法之要义)、《阿阇世王经》、《杂譬喻经》等,可说是最早将大乘佛教传入中国的西域高僧。「支娄迦谶」所译传的是对中国后世影响最大的「大乘佛经」,包括:《般舟三昧经》是构成大部《宝积经》的基层部分;《道行经》是大部《般若经》的骨干;《兜沙经》又属于大部《华严经》。所谓「般舟三昧」即是「诸佛现前三昧」。《般舟三昧经》是传译到中国最早的大乘经典,其对后世的影响长远。其后约二百年,当时的鸠摩罗什菩萨已受戒,并从「须利耶苏摩」学大乘法,而再以两年的光阴通达了大乘妙义,即是受了「般若经典」《放光经》(即《二万五千颂般若经》属《大品般若经》)等大乘经典的启发。
观之「鸠摩罗什菩萨」以当世之证量而译出《维摩诘所说经》等诸般若系经典,实为大乘佛法「如来藏法」之传人也。其后约两百年,正当是后继者玄奘菩萨(公元602年~664年)的少年时期,跟随他二哥至「洛阳净土寺」学习佛教经典。玄奘十一岁时即开始诵读「鸠摩罗什菩萨」所译传之《维摩诘所说经》与《妙法莲华经》,经由诵读大乘之启蒙,及学习《毗昙经》、《摄大乘论》等经论,乃深入思惟,而兴起西行求法之志,终入戒贤门下习《瑜伽师地论》而有后来归国编造的《成唯识论》之著述。由此可见「鸠摩罗什菩萨」传承「如来藏法」影响后世之深且远也。因此在这里,我们将借着叙述「鸠摩罗什菩萨」当世行化的事迹,作为因缘的主轴,来阐述这一前后约五百年的「东土正法」珍贵法缘。
历经半世忧患,鸠摩罗什菩萨曾自述其「业累障深」。当一个人的一切都太顺利,没有太多烦恼的时候,他是没有动力进一步的去探究烦恼的根源的,因此没有机缘成就佛道。为了精修「菩萨道种智」,为了证得地上菩萨满心之现观,再来的菩萨乃以誓愿力故,留一分思惑未断,虽具烦恼相,但于烦恼得自在。由于菩萨愿力坚固,志心坚定,永不退转,恒时正念,故一切烦恼拘他不得。鸠摩罗什菩萨正是这样的人,虽已历劫累世修持佛法,但在这一世,仍然藉缘示现诸多烦恼:诸如被胁迫、遭受戏弄凌辱、乃至被逼成婚,历经千百风霜等事,直到五十九岁才得入长安城「逍遥园」翻译佛经。正因经由如此人生历练的现观,而成其深妙般若的证量,乃能担荷如来家业。
业力影响我们非常之大。业力是无始以来熏习所成之习性产生的惯性,这种惯性产生了势力,让一个人不由自主必须去承受各种际遇。但是,珍贵的佛法却能让我们经由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修行,以信愿行三力来改变业力。鸠摩罗什菩萨正是这样借着「业因缘」而发起「完全利他」之事业,示现烦恼相而度化众生。表相上,鸠摩罗什菩萨虽是因利他而烦恼,实则是为利己道业之增长,是于菩萨道上地地增上。诚如《菩萨优婆塞戒经》佛说:「一切恶友诸烦恼业,即是菩萨道庄严伴。」鸠摩罗什菩萨一生弘法行化的「背后故事」其实就是这样。
本篇主要是参考梁建初寺沙门「释僧佑」所撰《出三藏记集》〈上卷第十三『安世高传第一,支谶传第二』,中卷第十四『鸠摩罗什传第一』〉来介绍:这位伟大的万世译经师──「鸠摩罗什菩萨」,最后成为姚秦的「三藏法师」,传承了「如来藏法」的这一世事迹。又由于他此世处于篡位弒君、残民暴戾的暴君政权当道的年代,所以弘法非常困难,更令人敬佩。本篇有部分叙述,亦参考了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菩萨诞生的家世背景
先从鸠摩罗什菩萨的祖父说起。世纪初,天竺人「鸠摩达多」,家世显赫,世代为相,驰名遐迩。其子「鸠摩炎」天赋异禀、德性高节,本应嗣继相位,然而感得东土(中国)文物繁荣兴盛,憧憬东土是他未来传扬世尊「大乘方等甚深教法」的地方,在他即将继任父亲的宰相职位之时,毅然舍却了高官厚禄,而受戒出家了。
「鸠摩炎」随后越过葱岭,来到西域的龟兹国(汉时西域小国之一,故址在今新疆库车与沙雅二县之间),龟兹王非常敬慕他的高德,亲自到郊外迎接,并延请他为国师。龟兹王「帛纯」有一个妹妹,即公主,字「耆婆」,已届双十年华,她才悟明敏,读经能过目不忘,且解悟其中妙义。公主身有红痣,依命相之说,必生贵子。当时各国显贵竞相提亲,但她却不肯答应。等到一见「鸠摩炎」,十分倾心他的才华,才决意嫁给他。
公主与「鸠摩炎」结婚后孕育了两个王子,其中大王子就是「鸠摩罗什」。后来又生了小王子,名叫「弗沙提婆」。当公主怀「鸠摩罗什」时,不论记忆或理解,都倍增于从前,有一天前往「雀梨大寺」听经时,突然觉得自己通晓了天竺语,而且每天都深思着一些从来都没想过的深妙佛法,众人都感到非常的讶异。那时有位阿罗汉「达摩瞿沙」预言,公主所怀的是个有大智慧的圣人,说:「这种现象,必定是怀有智慧的孩子。舍利弗在母胎时,其母智慧倍常,正是前例。」
公元三四四年,「鸠摩罗什」诞生了,此时公主却顿时忘了天竺语。「鸠摩罗什」一名「鸠摩罗耆婆」(梵Kumarajiva,外国制名多以父母为本。其父鸠摩炎Kumara,母字耆婆jiva,故兼取为名,义为童寿)。
菩萨与母亲一同出家学法
「鸠摩罗什」的母亲,即公主「耆婆」,在七年的婚姻生活后,有一次,当她出城游览,看到荒冢间枯骨散乱各处,于是深深思惟「色身无常,心亦无常,皆是苦本」,立誓要出家修行。但是丈夫「鸠摩炎」坚持不肯答应,于是她只好绝食抗议,经过六天,气力衰竭,命若悬丝。「鸠摩炎」只好忍痛答应了她。然而她在尚未落发前,又坚决不吃任何食物,「鸠摩炎」于是命人即刻为她剃度,她方才进食,隔天即正式受戒,进而修习禅法,专精不懈,终于证得须陀洹初果。
当时,「鸠摩罗什」年方七岁,也跟随母亲「耆婆」一同出家,做了小沙弥,依从老师学经,每天背诵千偈,一偈有三十二字,总共三万二千言,如此背诵完《阿毗昙经》,当老师想要为菩萨解释经义时,没料到小小年纪的鸠摩罗什菩萨早已自己通晓妙谛,不须逐句指导。(注:阿毗昙为大迦旃延所造之昆勒,龙树造《大智度论》卷十八(大正二五,页一九二中)提到:「昆勒有三百二十万言,佛在世时,大迦旃延之所造。佛灭度后,人寿转减,忆识力少,不能广诵,诸得道人撰为三十八万四千言。若人入昆勒门,论议则无穷,其中有随相门、对治门等种种诸门。随相门者,如佛说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分别功德论》卷第一(大正二五,页三二上)亦提到:「阿毗昙者,大法也。所以言大者,四谛大慧诸法牙旗,断诸邪见无明洪痴,故曰大法也,亦名无比法,八智十慧,无漏正见,越三界阂,无与等者,故曰无比法也。迦旃延子撰集众经,抄掫要慧,呈佛印可,故名大法藏也。」而《增壹阿含经》序品中就提到「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阿难即诵: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并解释,由此一偈便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一偈之中尽具足诸佛之教及辟支佛、声闻之教,所以然者,诸恶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诸善奉行,心意清净;自净其意,除邪颠倒;是诸佛教,去愚惑想。云何迦叶,戒清净者意岂不净乎,意清净者则不颠倒,以无颠倒,愚惑想灭,诸三十七道品果便得成就,以成道果岂非诸法乎?」)
菩萨的少年时期
由于鸠摩罗什菩萨的母亲是龟兹王的妹妹,因此全国人民都特别供养他们母子。菩萨的母亲深怕丰厚的利养,影响修行的道业,所以带着儿子走避他国。此时,鸠摩罗什菩萨年方九岁,他随着母亲渡过辛头河,到了罽宾国(即今克什米尔),拜见了名德法师「盘头达多」(即罽宾王的堂弟),鸠摩罗什菩萨依止他学《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共四百万言。「盘头达多」每每称赞菩萨的神慧俊才,罽宾国王听到了赞誉,想试试他,即延请鸠摩罗什菩萨进宫,同时召集许多外道论师一同问难于菩萨,结果外道全被折服。因此,罽宾国王更加敬重鸠摩罗什菩萨,并以上宾之礼供养他。
当菩萨十二岁时,母亲又携带他返回龟兹国。不久鸠摩罗什菩萨盛名远播,有许多国家争相延聘他,但菩萨都丝毫不动心。当时,菩萨的母亲带领着他到月氏北山,有一位阿罗汉见到鸠摩罗什菩萨,非常惊异地告诉菩萨的母亲:「应当常守护这位小沙弥,假如他能到三十五岁而不破戒,那么将会大兴佛法,普度无数众生。」
后来,他们母子到了沙勒国。鸠摩罗什菩萨天天跟随母亲读经学佛。有一回,菩萨走进一间寺庙,看见一个又厚又大的铁钵,一时觉得好玩,便将铁钵戴在头上,竟然没有沉重的感觉。他心中暗自奇怪:铁钵的形体非常大,没想到我小小年纪,力气又不大,为什么居然能够戴这个又厚又重的铁钵而感觉这么轻呢?才有这种念头,马上感到原本轻巧的铁钵,竟然变得奇重无比,他力气不够,不觉失手,铁钵立即掉了下来。菩萨母亲于是问他,这是什么缘故?菩萨回答:「因为孩儿的妄心对六尘有分别执着,所以铁钵有轻重的差别。现在孩儿已深深体会出『境由心造』的义理,此后修习佛法再也不敢有散乱心了!」
本文标签:正觉(8)菩萨(100)摩罗(1)同修(3)年底(1)启蒙(1) 本文关键字:摩罗,菩萨,略传,前言,公元,年底,正觉,同修,会使,用了,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