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其他栏目>无尽灯>法与次法>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7)----张善思 居士

[法与次法]  发表时间: 2016-11-07 15:54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另外,受持八关斋戒也会种下未来世出家的因缘,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六辑第309-311 页中开示:
  一日受持八关斋戒的目的是为未来世或今世的出家种下因缘。有人说:“那又何必?你萧老师不是现在家相吗?过去世出家,现在又不出家了,那我们何必要出家?”其实不然!每一个人都要先经过出家的过程,三贤位中以出家身修行比较容易,因为在家修是很难修的。怎么说呢?在家修就是恶因缘多嘛!出家是为了将来十地的修行作准备,所以悟后如果能出家是最好的,修行大多是在顺境中,除非自己性障真的很重:贪瞋特重。将来如果要回归在家身相,要过将近一大无量数劫再来回归,开始让众生磨,让众生诽谤,你去习惯它,这叫作除习气种子。可是在初地之前,你最好是以出家身去修行,遮障会比较少。这当然不是指现在佛教界的情况,因为现在佛教界的情况,出家求悟真的很困难,各道场都会限制你:“你只能修师父教你的法,别的统统不许学,更不许去外面受学。”所以现在很多法师私下想要学我们的法,但都不能成功,因为在道场中会被排挤,最后只好出来外面租个房子自己住,成立一个精舍,才能方便来学。……
  但一般而言,在三贤位中的修行是以出家身来修比较容易,遮障少很多的缘故;因此应该为此世或来世的出家而受持八戒斋,为自己三贤位的迅速修道完成作准备,但是得要先正确的开悟了再出家。这一世若不能出家,结婚了,有义务在身时,我就不鼓励你们出家了!这要看因缘,总不能说太太娶来、孩子生了,然后丢给人家去辛苦一辈子,你就把这个责任给卸了,只顾自己轻松的出家。也不能嫁了以后,孩子生了丢给丈夫,然后就把他丢了,自己就出家了。要到一个阶段,把你的任务完成了:孩子扶养长大了,成家立业了,父母也安排好了,对方同意了,那我就鼓励你出家。悟后出家是三贤位中迅速修完道业的非常好的方法,所以我们过去世就这样一世一世出家,所以我们往世走很快,原因也在这里,三贤位以后则以在家身来让众生磨掉你的习气种子为佳。
  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四辑中第231-232页开示:受八戒就是近住男所受的八戒,六斋日要受八戒而且过午不食,日已过中就不许再吃食物了,这就是受持八戒斋。一天之中不许违犯八戒,这叫受持八戒斋。受八戒斋时要早上到寺院去受,在那边打坐、经行、打理杂务、出坡;在寺院中受八戒斋时,当天一定要随分供养三宝……。
  受八戒斋的目的,在前面已经讲过,是说菩萨优婆塞戒是为将来兼受比丘戒及大乘菩萨戒作准备的;既然将来想要求受比丘戒,就是想要求证解脱道,就是为将来出家而作准备的;那当然每个月要有六天受八戒斋,这个八关斋戒一定要受。
  《优婆塞戒经》卷5〈八戒斋品 第21〉中说:
  善男子!若有从他三受三归、三受八戒,是名得具一日一夜优婆塞斋;明相出时,是时则失,是故不得佛像边受,要当从人;根本清净,受已清净,庄严清净,觉观清净,念心清净,求报清净,是名三归清净斋法。善男子!若能如是清净归依、受八戒者,除五逆罪,余一切罪悉皆消灭。如是戒者,不得一时二人并受,何以故?若一时中二人共受,何因缘故一人毁犯、一人坚持?是戒力故,后世生时,不能造恶;受已作罪,复不永失。若先遣信欲刑戮人,信迟未至,其人寻后发心受斋;当受斋时,信至即杀,虽复一时,以戒力故不得杀罪。若诸贵人,常敕作恶,若欲受斋,先当敕语遮先诸恶,乃得成就;若先不遮,辄便受斋者,不名得斋。欲受斋者,先当宣令所属国境:我欲受斋,凡是斋日,悉断诸恶罚戮之事。
  佛陀说受了三归依并受八关斋戒,就称为一日一夜的优婆塞斋。这个优婆塞斋到了明天早上明相出来,也就是太阳即将出来、天开始亮时,这个八戒斋才算结束,所以八戒斋不可以从佛像边求受,必须要从僧人边求受。受戒后心要清净,四威仪要庄严,不可以攀缘聊天,就算晚上睡觉时也不可以光著上身,觉观也要清净,不可以贪爱五欲,要用心在佛法上面;持斋的目的不可求生天享福,要回向广度众生、早成佛道。佛陀说这样的清净三归依和八戒斋有大功德,除了五逆罪 1
  注1 五逆罪就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以外,其他一切罪都可以消灭。受八关斋戒不可以一时之中二人并受,也就是说一定是为你自己受,不许代别人受,得要亲自到场受,不能一时二人并受,是各人受各人的斋法。八关戒斋有一个功德,叫作无作戒,由于八关戒斋力量的关系(因为已经熏习到种子里面去了),所以到后世出生之后,自然就能不造恶业。如果受了八关戒斋而不小心犯了戒罪,这个戒的力量也不会永远失去,只要懂得忏悔,戒力就不会失去。
  佛陀说如果有人当国王,受八戒斋前一天派人传递讯息,要把某一个犯人处决;这个讯息第二天才会传到,但国王第二天才受这八戒斋,而讯息第二天到时犯人就马上被处决了,国王这时正好在受八关戒斋,虽然是同一个时间国王仍然不算违犯杀戒,但是他的八戒斋法不清净。所以 佛陀交代,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贵人、有权势的人,有生杀予夺大权的人,他们如果想要受斋时,必须先告诫属下们说:“一切恶事及处决恶劣众生等事,在我持八关戒斋那一天全部暂停。”
  接著 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5〈八戒斋品 第21〉:若能如是清净受持八戒斋者,是人则得无量果报,至无上乐。弥勒出时百年受斋,不如我世一日一夜,何以故?我时众生具五浊故,是故我为鹿子母说:善女!若娑罗树能受八斋,是亦得受人天之乐至无上乐。善男子!是八戒斋即是庄严无上菩提之璎珞也。如是斋者,既是易作而能获得无量功德;若有易作而不作者,是名放逸。
  佛陀说如果能这样清净地持八关斋戒,未来一定可以得到无量果报,乃至得无上乐,解脱之乐及成佛之乐。而在五浊恶世受八关戒斋极为殊胜,佛说:“在弥勒菩萨成佛时整整一百年每天受八关斋戒,不如在我释迦佛的时代一天一夜受持八关斋戒。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我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人间时的众生具足五浊的缘故,所以持八戒斋的功德很大。”因为 弥勒菩萨成佛时人寿八万四千岁,大家心性都已经很好了,每个人都是好人,持戒能利益谁呢?而现在五浊恶世人们心性不善良,持戒的利益就非常大。所以 佛陀又说:“由于这个缘故,我释迦牟尼佛为鹿子母说:‘善女人啊!假使娑罗树也能受八戒斋的话,它一样可以得人天之乐乃至无上乐,何况是有情受持八戒斋法呢!’八戒斋是庄严无上菩提的璎珞。像这样清净八戒斋,一日一夜清净受持,既是容易做得到的事情,而又容易获得无量的功德;如果有这种容易作的功德而不愿意去做,那这个人就叫作放逸。”
  第五目 声闻戒
  声闻戒就是比丘戒、比丘尼戒,是出家人才要受的戒。一般来说,声闻戒在受持戒法后,只要身、口不犯戒就没事,心中若有习气种子现前而有虚妄想,都不算犯戒。然而真正出家的目的是要离欲修行,要断我见乃至寻求证悟实相,如此才是出家的真正目的。
  《过去现在因果经》卷4 说:
  虽复处居家,服宝严身具;善摄诸情根,厌离于五欲;
  若能如此者,是为真出家。虽身在旷野,服食于麤澁;
  意犹贪五欲,是为非出家。一切造善恶,皆从心想生,
  是故真出家,皆以心为本。
  经中说如果是在家人即使他有很多财宝,但他能够厌离五欲,乃至能够悟道证果,这样才是真出家。2
  注2 关于真出家的内涵,请详见《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71~74 集,由正文老师开示:出家是出哪个家?(一)~(四)
  因此,真正的法师是要能够宣说三乘菩提的才是法师,至少要能够宣说断我见之法,告诉众生五阴─色、受、想、行、识─皆是虚妄,要厌离五阴、离欲、灭尽五阴证得寂静的涅槃;能如此说法者才算是真正的法师。
  如《杂阿含经》卷1 中云: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声闻戒的目的是要让学人解脱生死成为阿罗汉入无余涅槃的,此乃小乘解脱果之修证。而不论我们是在家或出家,都应当发大心行菩萨道,并且发愿未来要成佛,因此应该要受持菩萨戒。为什么呢?因为菩萨胜过一切声闻、独觉的境界,《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86 中说:
  又诸菩萨所有净戒,普能安立无量有情令住净戒,是故菩萨安住大乘所得净戒量无边际,声闻、独觉所不能及,普胜声闻、独觉净戒。又,满慈子!诸菩萨名普胜一切声闻、独觉,谓修净戒波罗蜜多,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然而声闻人出家受戒的目的是将来要证得阿罗汉果,平实导师曾经在宣讲《法华经》时举过经论中的一个故事,说明在正法道场里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会有大因果。在《大智度论》3 中有提到佛世时,有一位优鉢罗华比丘尼,她是六通具足的大阿罗汉,她常常劝导贵妇们说:“姊妹们!您们可以出家。”贵妇们说:“我们还年轻貌美、身体健壮,持戒很难,恐怕会破戒。”优鉢罗华比丘尼就回答说:“还是要出家,破戒就破戒。”贵妇们问:“破戒会下堕地狱。怎么说可以破戒呢?”优鉢罗华比丘尼回答:“下堕地狱就下堕地狱。”
  贵妇们笑著说:“在地狱里是要受罪的,怎么可以下堕地狱呢?”此时优鉢罗华比丘尼说:“我用宿命通回忆起往世曾当过唱戏、演戏的女子,当时穿著各种衣服说著古语,有时候也穿著比丘尼的僧服来演戏娱乐大众。但也因为演戏穿比丘尼僧服的缘故,使我在迦叶佛时有因缘可以出家作比丘尼,当时却自恃高贵种性和端正的外貌,因此心生憍慢而破戒,因为破戒造罪而下堕地狱受种种罪报。当我受罪报完毕后,在此世就值遇释迦牟尼佛而出家,并且成为有六种神通的阿罗汉。因此您们要知道,出家受戒虽然可能会破戒,但因为受戒的因缘可以在将来得阿罗汉道;如果你只是造恶,而没有受戒的因缘,那将来也无法得阿罗汉道。我往昔无量世常常堕地狱,地狱受报完回来当恶人,造罪死后又继续下堕地狱,因为没有受戒的缘故一直都无法得道。今天以我的因缘来证知出家受戒,虽然破戒,但因为有受戒的因缘,将来就可以得道证果。”
  注3《大智度论》卷13〈序品第1〉:复次,佛法中出家人,虽破戒堕罪,罪毕得解脱。
  如《优鉢罗华比丘尼本生经》中说:“佛在世时,此比丘尼得六神通阿罗汉。入贵人舍,常赞出家法,语诸贵人妇女言:‘姊妹可出家!’诸贵妇女言:‘我等少壮,容色盛美,持戒为难,或当破戒!’比丘尼言:‘但出家,破戒便破。’问言:‘破戒当堕地狱,云何可破?’答言:‘堕地狱便堕!’诸贵妇女笑之言:‘地狱受罪,云何可堕?’比丘尼言:‘我自忆念本宿命时作戏女,著种种衣服而说旧语,或时著比丘尼衣以为戏笑。以是因缘故,迦叶佛时作比丘尼,自恃贵姓端政,心生憍慢而破禁戒;破戒罪故,堕地狱受种种罪。受罪毕竟,值释迦牟尼佛出家,得六神通阿罗汉道。以是故,知出家受戒,虽复破戒,以戒因缘故得阿罗汉道;若但作恶,无戒因缘,不得道也。我乃昔时世世堕地狱,地狱出为恶人,恶人死还入地狱,都无所得。今以此证知出家受戒,虽复破戒,以是因缘,可得道果。’”
  又譬如某一次 佛陀在精舍时,有一位喝醉酒的外道婆罗门来到 佛的住所,请求要出家当比丘,佛陀就命令阿难尊者帮他剃头著僧服。当他酒醒后觉得很惊讶:“奇怪!我怎么变成比丘了?”于是便走了。比丘们就请问 佛陀:“为什么要让这位喝醉酒的婆罗门出家当比丘呢?”佛陀说:“这位婆罗门无量劫来都没有发出家的心,如今他因为喝醉酒的缘故暂时发了那微薄的出家心,也因为这样的因缘,他在未来世也可以出家并且证得道果。”4
  注4《大智度论》卷13〈序品 第1〉:复次,如佛在只洹,有一醉婆罗门来到佛所,求作比丘。佛敕阿难与剃头,著法衣。醉酒既醒,惊怪己身忽为比丘,即便走去。诸比丘问佛:“何以听此醉婆罗门作比丘?”佛言:“此婆罗门无量劫中初无出家心,今因醉故暂发微心,以是因缘故,后当出家得道。”如是种种因缘,出家之利,功德无量。以是故,白衣虽有五戒,不如出家。
  由前面所说的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在正法道场中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大事,未来都将会有大果报!因此,我们今天既然能够值遇大善知识 平实导师,能够值遇真正的正法道场,不论我们是在家菩萨或是出家菩萨,一定要把握机会好好努力来累积护持正法的广大福德,将来一定可以开悟明心、眼见佛性,乃至到了 弥勒菩萨成佛时,我们除了可以成为阿罗汉以外,如果福德够的话,还有机会在 弥勒佛二转、三转法轮时,超越三贤位进入初地圣位,接著地地增上速成佛道。
  第六目 菩萨为成佛道应受菩萨戒
  菩萨戒就是发愿要成佛、要当菩萨的有情所要受持的戒。
  菩萨戒有《梵网经》的菩萨戒与《优婆塞戒经》的菩萨戒,另外还有《菩萨善戒经》及《菩萨地持经》、《瑜伽师地论》等的菩萨戒。《梵网经》的菩萨戒是十重戒、四十八轻戒,是生生世世尽未来际受的菩萨戒;而《优婆塞戒经》是六重戒、二十八轻戒,是一世受的戒。
  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的序中就说:
  宣讲菩萨戒的经典,有《梵网经、地持经、菩萨璎珞本业经、优婆塞戒经》以及《瑜伽师地论》,此书所宣讲之经典是其中一部经典,全名为《菩萨优婆塞戒经》。此经专为在家菩萨宣示菩萨戒的精神,详细地说明:在家菩萨修学佛法以布施为第一要务。
  《楞伽经详解》第一辑第196 页:
  菩萨戒有一生受者,如《菩萨优婆塞戒经》之六重二十八轻戒。余皆尽未来际受,生生世世随于学人乃至成佛,不失戒体,故一受永受,无有舍法,非如出家声闻戒之有舍法。尽未来际受之菩萨戒,其戒相或增或减,大同小异,各依不同戒经而有小差别,依据经律为:《菩萨璎珞本业经、梵网经、地持经、瑜伽师地论》。
  菩萨戒有三个大项目,也就是要行一切善法、要利益一切有情、还有摄律仪戒,也就是自己不犯一切恶业;平实导师在《楞伽经详解》第一辑197 页中开示:三聚净戒:一、摄律仪戒——尽未来际受持十重戒,永无违犯;二、摄善法戒——尽未来际修学一切善法,于一切深经及所未闻法,无所畏惧,无有一善法不修学者;三、饶益有情戒——以四摄法饶益有情,救度有情置于佛法之中。若有佛子欲求成佛而不受菩萨戒、不依止菩萨戒者,无有是处。
  而菩萨戒与声闻戒有许多不同:
  第一、是受戒的时间:菩萨戒是依菩萨藏生生世世受的,声闻戒是依一世的五蕴身受的。
  第二、是受戒的目的:菩萨戒的目的是成佛,声闻戒的目的是解脱成为阿罗汉入无余涅槃。
  第三、受戒之方法:菩萨戒是以心地为戒,若是起心动念是恶的即是犯戒;而声闻戒是以身为戒,心犯身不犯就不算犯戒。
  我们先来略说一下《梵网经》菩萨戒中的十重戒 5。十重戒就是: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酤酒、不说在家出家菩萨等四众之过失、不自赞毁他、不故悭、不故瞋、不诽谤三宝。《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大众受学品 第7〉:【佛子!受十无尽戒已,其受者过度四魔,越三界苦。从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随行人乃至成佛。】
  注5《梵网经》卷下:“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诵,一切菩萨已学,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已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应当学,敬心奉持。’”(《大正藏》册24,页1004,中11-15)
  菩萨戒的违犯,要从根本、方便、成已这三项是否具足来判断,跟世间的刑法学说思想也很类似。“根本”的意思就是初发心,也就是我们犯戒时有没有那个犯意或称故意。譬如《刑法》中也有杀人罪或过失致人于死罪;杀人罪要成立,必须杀人者有杀人之故意(作意),然后有杀的行为(方便),以及此行为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结果(成已)。在《刑法》的学说中,杀的行为(方便)与被害人死亡(成已)必须有因果关系才成立杀人罪。
  而杀的行为就是“方便”,不管是用下毒的方式,或是施设各种陷阱手段都是“方便”,而被杀的对方死了那就是“成已”;另外,也必须是此方便手段与对方的死亡有因果关系,这样在戒律上才具足成立杀的重罪。而不论刑法或戒律,杀人者没有亲自动手,但有杀人之故意,而主谋叫属下动手或雇请杀手也成立杀人罪,因有根本、方便及成已。所以刑法中的过失致人于死罪,就是没有杀人的故意,但因过失行为而造成对方的死亡,例如开车,因自己的过失不慎车祸造成对方死亡。菩萨戒律上也是如此,当行者没有杀害众生的故意,却不小心造成众生死亡,例如过失杀人这个例子,追究起来是没有杀的重罪!顶多成立杀罪中的轻罪。
  《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八辑第33 页:
  菩萨戒却以心为根本,心动了念想要杀人、计划杀人,就已得根本罪;但这是说恶念一直没有忏除,所以根本罪成立;若是已经忏除了,就没有根本罪。但是得要身与口犯了,方便罪与成已罪才能成立。所以声闻戒中纵使心中怎么样想入非非都不犯邪淫戒,但是菩萨戒就不然,只要心中对某人想象共淫,就是犯戒。
  《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五辑第151 页:
  菩萨可能身、口犯戒,但只要是为了利益众生,只要是为了护持正法,犯戒也无所谓,菩萨是心不犯戒的。所以菩萨受持戒法,跟声闻不一样,因为菩萨证悟后无戒可持,也无戒可犯。
  菩萨戒中的十重戒绝对不可违犯,若是故意违犯者,不论是修证到三贤十地的哪个阶位,全部都会失去!《梵网经》卷下云:
  善学诸仁者!是菩萨十波罗提木叉应当学,于中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何况具足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现身发菩提心,亦失国王位、转轮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堕三恶道中,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以是不应一一犯。汝等一切诸菩萨,今学、当学、已学,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八万威仪品当广明。
  当然如果真的不慎犯了十重戒,补救的方法就是找四位以上受菩萨戒的菩萨在佛前对众忏悔,并且每天自己在佛前殷重忏悔直到见好相,也就是忏悔到佛来加持才能灭罪。我们受菩萨戒的人不必害怕犯戒,因为 佛陀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大众受学品 第7〉中说:
  又复法师能于一切国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萨戒者,是法师其福胜造八万四千塔,况复二人、三人、乃至百千?福果不可称量!其师者:夫妇、六亲,得互为师授。其受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死之苦,是故应受。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
  也就是说,受菩萨戒的法师教导众生出家、受菩萨戒,这位法师的福德胜过造八万四千佛塔,何况教导两、三人乃至百千人受菩萨戒呢!那福德果报更是不可思议!而夫妇或六亲眷属若有先受菩萨戒者,也可以为传戒师而传授菩萨戒;受菩萨戒以后,就进入诸佛法界的菩萨众当中了,将来可以超越三劫生死之苦,早成佛道,所以我们应该要受菩萨戒。而 佛陀又说受戒而犯戒的人,胜过不受戒而没有犯戒者;因为有犯菩萨戒的当然是菩萨,没有受菩萨戒的人当然不会触犯菩萨戒,所以他叫作外道,不在菩萨数中,当然也无法成就佛道。
  如 平实导师在《楞伽经详解》第一辑第295页中云:
  凡解传戒法师语者,悉受得戒,此即菩萨戒。菩萨戒者比丘、比丘尼亦得受,受菩萨戒已,以菩萨戒为依止,即名菩萨比丘、比丘尼。此戒乃为不畏生死,能发大悲心之佛子而制,一受永受,尽未来际不失戒体,以之得成佛道。此戒无有舍法,唯有破戒而失戒体;如犯重戒者失其戒体。佛子若不受此戒,永不能成佛道;受此戒已,得超三大劫生死,是故应受。
  因此,受菩萨戒的功德那么大,我们归依三宝后应该要发愿受菩萨戒;而受菩萨戒前必须要先圆满学习了解菩萨戒的所有内涵,了知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戒的全部内容与精神,才有资格受戒。如今正觉讲堂每年四月和十月都陆续有开设禅净班,学人可以前往熏习基础佛法、菩萨六度万行,在上课约一年左右亲教师会开始宣讲菩萨戒,其中可以熏习完整的菩萨戒精神和正知见,进一步还可在正觉讲堂求受上品菩萨戒,由具有道种智的大乘胜义菩萨僧 平实导师为授戒师。因此本章节仅概说菩萨戒中的基本精神,其余戒相微细之处,请自行参阅《梵网经》、《优婆塞戒经》、《菩萨璎珞本业经》等宣说菩萨戒的经典;并且欢迎学人来到正觉讲堂禅净班上课并受戒,不但可以熏习三乘菩提解脱道与佛菩提道正知见,并能学习无相忆佛拜佛,成就一心不乱与参禅功夫,还有菩萨六度的课程,让您得以消除烦恼、成就菩萨种性,变成一位慈悲又有智慧的菩萨,甚至还可以开悟明心、乃至眼见佛性,成为一位真实义的菩萨喔!
  (待续)
本文标签:生天之论(33)施论(31)戒论(31) 本文关键字:施论,戒论,生天之论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