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三乘菩提  涅槃  悟道  公案  十信  菩提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净土>须知及实修>念佛实修>

无相念佛资料汇编(十方论坛忆佛拜佛问答集锦)(6)

[念佛实修]  发表时间: 2016-10-12 23:02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27、心宇菩萨:法布施与小参
在10月17日(2004年)下午的禅一结束后的心得讨论会上,主持解一的游老师鼓励大家踊跃发言,并问大家,什么布施功德最大?回答是法布施,法布施功德最大!几位男菩萨和女菩萨,先后勇敢的走上了讲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主三老师!南无出家师傅!南无在座的一切菩萨摩诃萨!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菩萨们合掌行礼后,简述了自己的学佛心得,把自己的点滴经验、感想与大众分享。
游老师在每个发言后还及时的给予小结和评论,抓住问题的重点。在短短的两个小时的心得分享中,使我学习到不少东西。菩萨们的甘露法雨滋润着我的心田。让我了解到
一.拜佛心中起妄念是正常现象。出现就出现了,但你拜你的佛,久而久之就没有了。从另一方面看,拜佛时念多说明功夫往前进了一步,或是遇到了“瓶颈”,对治的方法是坐在旁边静坐,然后再拜佛,使心安定突破瓶颈。
二.拜佛之中到底有无忆佛的念?有没有在忆佛?哪怕忆佛的念少到仅仅是“藕断丝连”,也是对的。无论做什么事,要常反观忆佛的念在不在?在,就好。这个反观心丢掉,忆佛心在就好!
三.平时每个人可以几个心在用。如打电话,与对方讲话、手持电话或夹在脖子上、有问有答有时还比比划划。这一系列的动作就是几个心在同时用。而学习无相念佛后,更应该能几个心在用,任何时候都要带着念佛的念。多心运作是可以的。
四.明心有六个条件;信心、定力、慧力、福德因缘、无慢心以及知见具足等。而六个条件中,第一个就是要有信心。说明信心的重要性。而“理明则生信”。所以要多读萧老师的讲了义佛法的书,从而使自己对萧老师弘扬的大乘佛法信心十足。
五.有的菩萨坚持每次拜佛两个小时,从而定力很好,忆佛的念很深刻。并且早已破参。拜佛的功德很大,可以改善色身。萧老师说过,拜佛的功夫不仅可以明心见性,还可以破牢关,可得到初禅。使我感到有点惊讶的是,主持禅一的游老师反复的强调大众要主动和随时找亲教师小参,才会修行很快的进步和提升。原来,许多人和我一样,还不懂得小参的重要。经常向亲教师小参,不仅可以给人以法布施的机会,自己明白问题后也可以法布施给同门。所以不仅写文章写书说法、传法、法义辩论是法布施,小参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法布施。
在第一轮拜佛接近尾声的时候,我竟然站立不稳、浑身出冷汗。微张双眼看到前方竟是一片模糊。从来没有拜佛拜成这个样子?我这是怎么了?我很懊恼,千里迢迢来参加“纯粹拜佛”的禅一竟如此这般?十几年前我就皈依了佛门。自以为是的认为,拜佛只要五体投地的拜,谁还不会呢?
一年前曾有正觉的人在电子邮件中非常细心的教导我正觉的拜佛方法,我竟不以为然,结果让我足足的吃了一年的亏。不仅浪费了许多时间,还常常拜佛拜得腿痛。不仅自己是错误的拜佛动作,教给我姐姐的也是错的。结果按照我的方法拜佛她也腿痛。由于在禅一中规定“禁语”,不可随便讲话。当我在休息的时候,想请教一位出家僧尼关于拜佛的几个问题。
她说她不可以说法和说话,要我向主持禅一的亲教师小参。这时,我才知道了什么是小参?所谓“小参”原来就是提问,就是请求解惑答疑。游老师这次是带病主持禅一,但为了纠正我们的错误动作自己亲自指导和示范。还请梁师兄专人负责指教我们。
当晚,那位出家僧尼特地请我们上山,到那里的观音洞让我们“小参”,并和一位出家师傅一同耐心的仔细的讲解和示范,使我受益匪浅,竟然拜佛腿也不痛了。正确的拜佛方法可以使人较容易做到“摄心一处”保持“净念相继”。出家师傅说,要想明心见性就要弄明白色、受、想、行、识。
要把七转识的功能了解清楚,在生活中体验祂们的虚妄性。但心太粗,所以要拜佛使心变心细,才能观察七转识的虚妄性。拜佛可以调柔身心,可以增长定力。有了定力才可以分清声音是声音,念是念;才能分开浪是浪海是海。我真是太高兴了!学会了无相忆念拜佛离明心见性还远吗?
阿弥陀佛!
心宇合十
jade99菩萨:独学而无友,必致孤陋寡闻,赞叹心宇菩萨之虚心学习,儒家说得好:‘谦受益,满招损。’无慢心的菩萨才能与无我性的真心相印。祝心宇菩萨道业增长,早日圆成菩提。
阿弥陀佛!
末学 jade99合十
参加共修的时候,有人说在怎样练习还是会有佛的形象及文字。这让我想到我一个读书会的朋友,她们再试验求人不如求己时,学观世音菩萨念自己的名字,她们说念到后来都变得很陌生...其实我们也可以试着这个方法,一直念自己的名字,念自己名字时应该不会有自己的形象吧,念久了就会觉得代表自己的这三个字真是多余的,因为你的名字不是你嘛,不能代表你的一切,就算没有声音、形象、名字,但你总是知道你是你自己吧,念佛也是如此,没有声音、形象、名字,但你总知是祂...这是突发奇想,给各位参考一下啰!个人是认为这只是一个观念转向法而已,从过程来说是跳跃的,当然能一跃至此,而落脚稳定的是最好不过的,要不然以真心投入念佛,调整身心息,不需多久,自然会佛号渐渐休止。而念佛的这一念现前分明,而不是以改变观念想法的方式达成。
请问上面那位师兄要如何真心投入念佛?那是什么样子的感觉?是以恭敬心吗?还是以很虔诚的心?而或平常心?请赐教....感激不尽!
我觉得拜到最后什么心也没了,只剩一个念挂着,准备拜的时候,我会先合掌想佛对我的恩德,大愿等...加强忆佛的念,这样也比较容易定下心拜,拜的时候知道自己在拜哪一尊佛,杂念起时,我就开始注意动作的均缓,肌肉放松(当然忆佛的念还是要在)把忆佛的念放在每一动作的变换上,这样杂念很快就不见了,只剩一个忆佛念挂着...
这是我拜佛的方法,不知对不对?
有时拜到胀胀的,有时拜到轻轻的,有时会拜到好像停顿下来,有时会拜到以前及想象这是意识幻化吗?为什么起不了断此幻象的念头?好像无处可断?无从下手?好像要找个借口才会停止拜佛的动作!哇!
师兄拜佛怎么也同我以前一样?建议您再仔细阅读一下萧老师的《无相念佛》一书。
正觉的拜佛不是一般的拜佛,而是无相忆念拜佛。换句话说,是净念相继拜佛。如果您的心如此散乱,而无法定于念佛之净念?是否要不断提念,直到能安住在净念上?以上建议供参考。
心宇合十
现在有时候会再回到‘持名念佛’,细细品味后,会察觉到,持名之名细细在,念佛之念也细细在,感觉持名与念佛具在,散乱心会稍减,清净心会多些哦!
 
28、礼佛功德:
四明尊者云。行者礼佛时。深知佛体。不离我心。同一觉源。圆照诸法。诸佛悟本。起同体悲。众生迷真。受诸幻苦。悲苦相对。感应斯成。一身徧至诸佛之前。一拜普消无边之罪。
业报差别经云。礼佛一拜。从其膝下至金刚际。一尘一转轮王位。获十种功德。一者得妙色身。二出言人信。三处众无畏。四诸佛护念。五具大威仪。六众人亲附。七诸天爱敬。八具大福报。九命终往生。十速证涅盘。
三藏勒那云。发智清净礼者良由达佛境界。慧心明利。了知法界本无有阂。由我无始顺于凡俗。非有有想。非阂阂想。今达自心虚通无阂。故行礼佛随心现量。礼于一佛即礼一切佛。礼一切佛即是礼一佛。以佛法身体用融通故。礼一拜遍通法界。如是香华。种种供养例同于此。六道四生同作佛想。
文殊云。心不生灭故。敬礼无所观。内行平等。外顺修敬。内外冥合。名平等礼。
[礼佛义与佛像]<增一、二十八、三十六、五>
须菩提尊者忆念佛陀所教之法:
若欲礼佛者及诸最胜者
阴持入诸种皆悉观无常
曩昔过去佛及以当来者
如今现在佛此皆悉无常
若欲礼佛者过去及当来
说于现在中当观于空法
若欲礼佛者过去及当来
现在及诸佛当计于无我
佛陀为优钵花色比丘尼说礼佛真义:
善业以先礼最初无过者
空无解脱门此是礼佛义
若欲礼佛者当来及过去
当观空无法此名礼佛义
 
29、某菩萨师兄问:真不知如何一拜拜一小时?_是自然而然毫无觉知的拜一小时,还是刻意训练的呢?一拜拜得越久就越好吗?是不是忆佛忆到忘了动了停在那,才拜那么久的呢?还有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说,「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此是指诸佛菩萨一直挂念着众生,而众生却一直忘却。还是我们练习无相念佛时,一直挂着忆佛的念,而真如却不曾忆念的意思呢?
jade99菩萨答:个人心得
1.自然那么慢,自己身体力行后,你将会发现此言不虚。当初听老师和前辈说,也有和你一样的疑惑,很多事在自己亲身体验前,很难用想象揣摩。例如还不会骑单车,看人家骑一定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学会了又觉得很简单。
2.应是菩萨忆念众生,众生放逸不忆念菩萨。
心愈细自然拜的愈慢,所以拜久了就会这样,不必刻意勉强。一开始当然会比较快,无相念佛中导师已有开示。倘若,您想藉此无相忆念拜佛的方法来‘触道’的话,其速度每拜以不超过10分钟为宜,约在8至10分间为佳,某资深亲教师如是说,当然,这拜佛动作中仍有几个转折点(因人而异),欲知详情者,请到正觉讲堂,洽亲教师为祷。
阿弥陀佛!!
jade99合十
心宇菩萨:
在[无相念佛]一书中﹐我们知道了无相念佛是念佛的法身﹐因佛的法身无形无相。所以念佛也要无相。而何为“话头”﹖书中说“头”就是未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就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是话尾。所以﹐一念未生前﹐就是话头。那我们所学所练习的无相念佛不就是练习看话头吗﹖一念未生之际就是话头。什么是一念未生之际﹖书中说﹐就是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着净﹐不落空﹐不灭。所以﹐无论是看话头还是无相念佛﹐要能“时时刻刻单单的”﹐安住在一念未生之际。
好像有一个水面一样,话在水里面,正要冒出水面的时候,我们在水面已经看清楚它是什么。虽然还没有冒出来,我们看住它,不让它冒上来。如果无相念佛或者说看话头的功夫还没做好,就会有个别字冒出来。必须要练习到一个字也不出现,然后就看住它了。(见《禅-悟前与悟后》)书中还说,万法皆从心生。所以无论是无相念佛还是看话头﹐其中的念和话皆从心中而起。“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生﹐心是万法之头。”“念之前头就是心”。我们能做到无相念佛﹐能看(音同刊)住话头﹐将来才能参话头参禅﹐才能破参这个生万法之心﹖眼见真如之佛性?
萧老师在书中开示说,无相念佛完全成就时就会时时忆如泉涌。我在网上看到有师兄在谈忆佛心得时,说他在修无相念佛的后期,一直期待“泉涌”出现,可等来等去没有所谓泉涌,然后就认定泉涌就是时时能照见忆佛正念似乎本来就在。(好象是在正觉电子报上看到的,记不清楚了,但内容概要是这样,请恕我偷懒,没有查阅原文)但我认为导师用“泉涌”二字来描述忆佛成就的境界,必是导师亲证过来的心得,应该不仅是“时时能照见忆佛正念似乎本来就在而已”。从字面上理解,泉涌是动态的,与静静地照见忆佛正念应该有些不同。
某菩萨:
从我本人修学体会看似乎也是有区别的。我功夫粗浅,拜佛时总是妄念不断,难得清静。数月前一日中午拜佛,心较清净,忽闻邻居关门声,心中没有一惊,而是起一念念佛之心与之相应。接着又咳嗽数声,也是起念佛之心与之相应。由静而动,一刹那就过去了。
近日本人在静坐中或静卧中,也有数次发现忆佛之念与外界声相互动的现象,忆佛之念随外界声音的变化涌涌而动。有动相可寻,能持继数妙钟。
 
30、某菩萨师兄问:请诸位师兄赐教:“泉涌”到底是什么样的境界?是我理解的对,还是那位师兄理解的正确?
法振菩萨答:
(1)末学浅见以为无相念佛到达泉涌的境界应该是指第九个次第,所谓泉涌者:『在与人说话时,处理公私事务时、思惟一切事时,均能不忆而忆,自动自发地无相念佛。』、『到此地步时,闻一切喧嚣之音声,自然起念佛之心,心中无非忆佛之念。』详请请参考以下《无相念佛》第九次第之内容:九、佛在灵山莫远求:行者完成第八阶段的工夫时,自知不久即可完全修成无相念佛法门,心中喜悦笃定,但应提防自满及愩高之心。若心自满、则不拜佛,工夫即停滞不前。行者当知,此门工夫必须以无相忆念拜佛为方便,工夫始得增强。若心自满而懈怠拜佛,工夫便不易增进。除非行者已曾多劫修定,是利根人、或工夫已超越此一层次,则另当别论;否则仍宜精勤地在每天早晚勤修无相忆念拜佛为是。
若心愩高、则起心分别:谓我能他不能。彼不如我,彼应学我。起心分别故,则慢心待人。慢心分别故,失诸法利。是故行者到此阶段,务须除去自满及愩高我慢之心,继续精勤练习,日趋纯熟,心更明净。终于在每天早晚无相忆念拜佛时,不需极强之意志力而能照见忆佛之念、了了分明,礼拜前一佛之念与礼拜后一佛之念,极为清晰,善能分别。礼佛之时,安适自在。顶礼每一尊佛菩萨之次数皆不会忘失,也不会有次数之声音或文字出现。同时亦已能在日常生活中轻松自如地无相念佛。虽然身在繁忙紧张的现代生活中奔忙,却能无时无刻自在地无相念佛,乃至在与人说话时,处理公私事务时、思惟一切事时,均能不忆而忆,自动自发地无相念佛。
行者修习到此地步,心中清晰明净,自知佛在心中,佛在身中。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本在我心中」。直下认定:此无相念佛之念,实向心中而念。行者若一向念释迦牟尼世尊,则自觉释迦牟尼世尊其实在我心中,不离方寸。若一向专忆阿弥陀佛,或专忆诸佛菩萨之任何一尊,莫不如是。
行者此时若在路上行走,则见狗是佛、见人亦是佛。眼根所见莫非忆佛之念,而无佛号、声音、形像。或于日常生活中,闻一切音声,亦莫非忆佛之念,心中亦无佛号之音声。佛说阿弥陀经所述「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闻是音者,皆自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即是此也。吾人在此五浊堪忍世界,虽无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但因能依念佛圆通法门善巧修持,到此地步时,闻一切喧嚣之音声,自然起念佛之心,心中无非忆佛之念。行者修行至此地步,法喜之觉受达于顶点。若极精进之人,于六周内修习到此地步,则法喜极强烈,乃至踊跃不已。逢人普劝修习此一法门:慈悲心起,普愿人人皆能由此法门得入唯心净土或往生诸佛净土。自知必能于临命终时往生极乐,毫无犹疑。心中极为笃定踏实,不同一般学佛者之心中傍徨、不能得力。行者若原本参禅,此时已具备参话头及思惟观之能力,无门之门就在眼前;心大欢喜,便发善愿:愿一切佛子俱得由此无相念佛法门、亲见无门之门。
一般人修习此一无相念佛法门至第九阶段成功,多在三个月届满之前后,法喜略淡。若不精进,则四、五个月,乃至经年,不得成功。根器不利者若精勤修习,六个月满亦得成就,唯法喜甚淡。行者修习此法,切忌躐等躁进,贪求法喜;否则欲速不达,反而耽延时光,后悔不及。又:法喜仅是修习成功之心理觉受,犹如中奖,初时喜乐,渐渐淡薄,亦是无常,非是常乐。行者不应以追求尝试法喜之心而修此法,当以成就究竟解脱为目标而修此工夫,藉此作为帮助。
(2)师兄说:『但我认为导师用“泉涌”二字来描述忆佛成就的境界,必是导师亲证过来的心得,应该不仅是“时时能照见忆佛正念似乎本来就在而已”。从字面上理解,泉涌是动态的,与静静地照见忆佛正念应该有些不同。』
※末学浅见以为无论动态或是静态都对,只要是忆佛之念态够时时保持不断!与人说话时,处理公私事务时、思惟一切事时,均能不忆而忆,自动自发地无相念佛,闻一切喧嚣之音声,自然起念佛之心,心中无非忆佛之念时如泉水涌出而不断。
在末学粗浅的唯识学的观念上以为,忆佛之净念相继是指末那遍计所执性(如猿猴躁动不安),被意识心之定力所降伏,而安住于意识心之所缘境(忆佛)上,致末那不再因为触到五尘内相分,而作意令六识去了别五尘相分而生诸苦、乐受及法尘之忧、喜受等觉受,而使六识心所分别之觉受淡薄;如是第七未那识分别六识心之分别结果是淡薄不重要,而作主不转移忆佛之焦点注意力,令如来藏继续剎那不断地流注忆佛之内相分而不改变,故意识心之所缘境(忆佛)即能如泉涌而相继不断!此功夫俱足初禅前之未到地定力,亦可名为一心不乱、八风吹不动! -
(3)师兄言:『从我本人修学体会看似乎也是有区别的。我功夫粗浅,拜佛时总是妄念不断,难得清静。数月前一日中午拜佛,心较清净,忽闻邻居关门声,心中没有一惊,而是起一念念佛之心与之相应。接着又咳嗽数声,也是起念佛之心与之相应。由静而动,一刹那就过去了。
近日本人在静坐中或静卧中,也有数次发现忆佛之念与外界声相互动的现象,忆佛之念随外界声音的变化涌涌而动。有动相可寻,能持继数妙钟。』
※末学浅见以为师兄的境界有一点初步的禅宗『骑声盖色』的功夫,只是定力深浅之不同尔!如果师兄能再精进努力及护持正法,相信必可迅速达到成就『骑声盖色』的境界,此境界亦与第九次第相同;详情请参考无相念佛第37~38页:
耳根圆通法门是以耳根听闻声音入手。先是坐中细听,使心安住而不攀缘他境,后来随听随流,不留于耳。接着心境转寂,从「入流」到「亡所」,也就是说:声从何来,已经与我不相干;声是声,我是我,安住于自心内境,这时便已经由耳根回归意根了。听闻声音之目的,只是用它做为排除散乱的方法罢了。
换言之,一切修行的方法(指佛法内明及修定之学)皆需归结到意根入手。耳根法门适合以前农业社会的人们修持。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居住在拥挤吵杂的环境中,潺潺水声、和风天籁,难可得闻。星期假日才有空闲,兴冲冲地来到水边林下,不料到处是人。大人呼唤、小孩叫闹,无一处可以安心打坐。一路堵车、乌烟瘴气,好不容易回到家里,又常是电铃声、电话声、邻居狗叫声、小贩扩音器贩卖声、汽车喇叭声、机车呼啸而过、以及消防车、救护车撕裂人心之声、警笛尖锐之声……。今天张三来访,明日回访李四。才刚坐上蒲团,电话铃声又响。人们普遍生活在紧张繁忙的状态下,每日能有一小时的时间打坐,就算很好了,那能奢求四、五个小时,乃至八、九个小时呢?若无连续的长时间和安静的环境,如何修习耳根圆通法门呢?
所以如果有一个法门能让我们不论是在活动中或在静坐中都能修持的话,那就正是现代修定学禅和修净土的人所梦寐以求的法门了。而无相念佛正是这样的一个法门。而且它是直接从意根入手,一旦成功,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皆能忆佛念佛。尽管是不停地在一切声音和形色之中活动,这忆佛之净念相继不断,不受妨碍。这便是禅师们所说的「骑声盖色」。到这地步,要继续修楞严大定也可以,发愿求生诸佛净土也可以,要在日常生活中参禅也可以,因为已经具备了动中工夫的缘故。
末学法振 顶礼
本文标签:忏悔(52)无相念佛(39)拜佛(10)忆佛(4)总持咒(3) 本文关键字:无相念佛,忆佛,拜佛,忏悔,总持咒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