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三乘菩提  涅槃  悟道  十信  公案  菩提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实修>修伏性障>

饮食与道业的关系

[修伏性障]  发表时间: 2016-12-23 10:07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一件可见饮食对僧团的影响,就是第一次结集。第一次结集,参与的人不仅四众不具足,连比丘们也是偏向头陀苦行的摩诃迦叶的追随者。结集的内容是以声闻人的戒律为中心,是以声闻人的法律为中心,时间也只有三个月,不但成佛之道的大乘法没能彰显出来,连声闻的律法也没能周延地完整结集出来。所以这一次的结集是为安定声闻僧团,是有其必要性;但这不是一个 佛陀教义下完整地结集,这是一个共见的事实。所以,当富楼那尊者回来看到结集的内容,有著许多的意见。可是声闻律中,只记录了富楼那对戒律中饮食不同的意见,声闻律写著富楼那对大迦叶说:“我亲自听闻佛说:‘有七件事是可以开例不犯戒的:就是寺院可以储藏隔天的食物,可以在寺院里煮东西——比丘可以自己动手煮,也可以主动伸手受食,也可以从人受食,也可以自己去摘果子来吃,也可以自己去采水里的植物来吃,有壳的食物可以自己拨去以后来吃,不必等净人处理。’”可是大迦叶说:“那是在非常时期如饥荒时,佛陀后来又制定不可以了!”富楼那就讲了说:“佛不会一下说可以、一下又说不可以!其它的我可以忍,这七件事我不能同意这样的制行,所以我还是会依著我所亲闻的来教导后人。”富楼那就离开了。这七件事都和饮食有关,其实富楼那的意见怎么会只在饮食有关的事件上呢?可是在有限条件下所结集出来的内容,其中的缺漏,实在不是三言两语所能够说明的。
现在许多佛教系的学术研究者和佛学弘法者,经常以第一次结集的经典来否定大乘。言:成佛之道的大乘法非佛说,是后期发展出来的。并以此来写书立论,在教席上教导学人。这是自误误人极为严重与偏失的教导!在台湾、大陆两岸也有出家法师宣讲著这样的言说来否定大乘汉传佛教,认为自己是很客观的、有研究依据的。对于这些法师,我们先不谈他们未来世的果报,我们要问的是:“就以您现在为什么能在汉地出家的福报?您现在为什么能有那么多大乘经典阅读的福报?您现在为什么能够得到那么多大乘信众发心的布施供养?是自己真的有这样的德行吗?玩弄现代学术研究的您,难道不清楚这都是从 佛陀以身示现开始,历经印度、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大乘菩萨牺牲奉献传承的大乘法教,所以才让你今天有这样的福报吗?你穿著僧服,却依凭著、宣扬著近百年来以欧洲一神教为本的学术研究来为言说,这是以身逆佛、谤法、毁僧的行为,脚底难道不凉吗?难道你每天礼佛,面对 佛陀、诸大菩萨、祖师,是如何抬得起头来?每天念完二时临斋仪三世诸佛、大乘菩萨圣名后,面对餐食,你是如何咽得下口?”
回到第一次结集来说,声闻人也只记下富楼那对饮食意见的七件事。因为印度当时有些地方是很贫乏,如果禁止这七件事,在米粮高价、或饥荒、或食物不易乞讨的时候,对于僧团中修行人会造成很大的不方便;乃至经常要为了这些琐事办理羯磨,徒增人、事、时间的消耗,于法无益。但对头陀苦行的摩诃迦叶严持声闻戒律的他来说,是宁可饿死,小戒也不可通融。大迦叶的坚持,已能区分出必须积极求一世解脱的声闻道,和愿意多劫利乐众生菩萨道,两者不同的特质了!
同样,在声闻众中引发第二次结集的十事非法中,有六件事也和饮食有关。对声闻人来说,不要在饮食上花费太多的心力与时间,不要起饮食贪,能够将时间都用在思惟法义、断惑证果上,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是,饮食的需求又是每天必须面对的业报,所以声闻戒中有许多的规定都和饮食有关;乃至于因为饮食,发生一次又一次重大的事件。佛在涅槃前,又一再的作出对出家声闻人的交代,佛说:“一切谷米、大小麦豆,都可以接受信众的供养,但是每天只要日中一食就不要再吃了。那乞食以及在僧团中如果有人来请时,要依著次第、要知足,不要接受别于僧团次第安排的请食,不要吃肉、不要喝酒,一切五辛味道的都不要吃。”大慈大悲的 佛陀已经要入涅槃了,还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戒律,又殷重地交代了一遍;连吃饭要如何吃才能够如法不放逸,又细说明白、仔细交代,可见 佛陀对弟子们是多么的用心呵护!因为出家修行、受众供养,是专业的修行人,此世如果不精进于法道,无常大鬼常在左右,一失人身,万劫难复!
那菩萨道的饮食观是什么呢?在《大方广佛华严经》 佛陀开示著:“一个具有菩萨种性的人,很自然的就会显现出本具仁慈的心性,会喜好于有智慧、善法的布施。”所以菩萨种性的人,如果得到美味的食物,他不会自己一个人独自享受,一定会分享给大家,然后才食用;凡是有接受到任何的物品,也会想著要分享给别人。菩萨在饮食的时候,他会依著这样的心念:“我的身体中有八万户虫依于我住,我的身体能够得到充分饮食的乐受,牠们也能够得到充分饮食的乐受;我的身体如果落于饥饿的苦受,牠们也会落于饥饿的苦受。我今天受用这些饮食,但愿众生都能够得到饱满。”菩萨的心中是为了布施这八万户虫,所以受用饮食,不会贪恋饮食的美味。菩萨又会依著这样的心念:“我因为无明的覆藏,一世又一世如同处在长久的黑夜当中,爱乐著这个五蕴身,每天都要让这个身体能够得到充分饱满的欲望来受用饮食;今天我把这些食来惠施众生,但愿我能够对这个身体断除贪著的心念。”由 佛陀的开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菩萨行者他在饮食时,也是安于自身的内观,依于解脱道、菩萨道的愿力和护念众生的意行,来为身行以及口行的造作。
菩萨的食观只有这样吗?不!还有更深细的。《阿含经》中就记录著:“有一次,给孤独长者去礼拜 佛陀,佛陀问:“长者啊!你在家中一直在布施贫困的人吗?”给孤独长者回答:“是!世尊!我一直在城中四处广行布施贫困,也在家中布施给贫苦、一切来求的人。世尊!我经常念想著,要布施给野兽、飞鸟、猪、狗等动物,不会起这个要给多少、那个要给多少、这个该给、那个不该给这样的心念。因为我一直有这样的念想:‘一切的众生都因为有食才能存命,有食就有命、无食就丧命。’”佛陀就说:“善哉!善哉!”也就是赞叹给孤独长者说:“你这样的想法和这样的行为,是安稳能够顺应著菩萨道白净的善法。”佛陀接著说:“长者!你能够依于菩萨心,专精一意而行广大的惠施——众生因为食而得到安止、调顺,没有食就丧失生命。长者!你能够得到大果,在现象界能够有大名称、大福报、名闻十方,在实相界也能够得到增上佛菩提道的甘露法味。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菩萨之处,就是一直以平等心来惠施,专精一意念著一切众生等类由食而存,没有食就失去依止,没有食就丧失生命。就是这样啊!长者!这就是菩萨心所安处而能行广大的惠施。”
其实这段《阿含经》是隐覆密意,用字相当精准到位,开示著很胜妙的大乘法义,不过在此不能公开地细说,只能依于现象界的法,和大家来谈“菩萨的食观”。菩萨在现象法界中,自己能够深观体会到“自己受制于饮食的业报”,所以也能够深深体会到“众生受制于食的苦”。但,菩萨能正确的体证到“食”的真实义——第八识如来藏,所以能够行广大的布施;菩萨同时也能够现观到如来藏的平等性、无分别性,所以能够转依如来藏的真如体性,依般若智行三轮体空的平等无分别施;由大乘见道入菩萨行的功德,这样的平等施,是般若波罗蜜的广大施。给孤独长者所说的“念”,就是意识心不断地转依与观行,而能志行于广大的惠施。
所以慈悲的 佛陀明确地开示:“一切众生皆依食住——这个食就是识食,一切有情皆依食住,如果离开了第八识异熟识,一切有情的四食都不能成就。”一如央掘魔罗尊者所说:“一切众生的生命,皆由各种饮食所以能够安止。”这是声闻人的观察跟体会,这不是菩萨的观察与体会。大乘菩萨看到众生的生命能够得到安住,只有一种食,而且是常、恒、性如金刚不变异。为什么说只有一种呢?因为一切众生皆依如来藏才能毕竟恒久安住,这就是大乘菩萨的食观。有关四食,平实导师在《阿含正义》中有非常详尽地开示,欢迎你能够请回去阅读。
-----摘自《三乘菩提学佛释疑2 第070集 什么是佛弟子的饮食观?何正珍老师主讲
本文标签:成佛之道2016(48)饮食(3) 本文关键字:饮食
相关阅读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