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三乘菩提之“常见外道法——广论”(二)

17、止观之自性(二) 正圜老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由 正圜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常见外道法——广论”(二)。这个单元主要是在辨正藏密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之外道邪见。值此末法之际,各种邪说倾巢而出,正觉教团为了救护深陷藏密邪法中的学人回归正教,也为了正法久住、续佛慧命,开演这次的主题,对《广论》之内容作详实之辨正,祈愿您能因此而转易错误知见,趣入佛陀正法,迈向浩瀚深广之佛菩提大道!

今天我们要接续上一集,继续来探讨如何才能明见因果的道理。我们说如果真的要能够明见因果的话,就必须要先在大乘别教法中证悟明心,悟后继续进修,才能真正地明见因果。因为找到实相心如来藏时,只有总相智,还无法发起深妙的般若智慧,还必须要有能力现前观察:心真如确实是执藏业种的心,而自我十八界的每一个法界,也都是从心真如中出生的,这时才可以说是明见因果。可是,如果明心的境界是人家跟你明讲的,你无法现前体验真如的本然存在,与能生万法的自性性,那你就没什么受用!心里面还是怀疑着:“到底这个心是不是真的真如心呢?人家都告诉我说这个是真心,到底祂是不是真心呢?”一直在怀疑着,智慧就出不来了!虽然号称明心开悟,但其实没什么功德受用,这样就无法明见因果生灭之相。如果是你自己辛苦参究出来的,经历过种种意识妄心的变相境界,确定那些都是意识的变相境界,都是生灭法,然后才一念相应而证悟到心真如,不是靠打听来的;再从这个第八识真实心,去作种种的体验,检查、证实以及深入地了解祂、体验祂,智慧才有可能出现,之后就会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所造的一切业行种子,都是在这个根本心如来藏里面收存着,这样才能叫作“明见因果”。

光是一个明心,就已经很困难了,何况要悟后深入观行才能现观的因果生灭相,一般人又如何能真正地了知呢?因此,想要明见因果的生灭相,必须要先证得心真如;证得以后,可以详细地观察:所有的无记业种,所有的善业、净业、恶业种子的未来功德、福德、恶报,都是在心真如里面所含藏以及现行出来。确实地观察而证实了,才能明见因果生灭之相;能如此现前观见因果生灭之相,才是般若之中真正的观行,也才是马鸣菩萨所说止观中的“观”。换句话说,佛种性已经具足成就了,不会再转变为二乘种性,已经能够在实义上安住而息灭戏论境界,并且心得决定,这就叫作“止”。可是这个止,却是要由观而来,离了观就不可能有止;可是如果刚证悟的时候不能止—心不能决定不变—这个观也就随之不能成立;然而观才是止的决定性力量,正因为观得很深入而得决定不变,所以才能安止。因此,止与观二法是互相产生作用的,二者可以互相增益,但也可以互相扯后腿。以上为大家说明的是大乘般若中的止观。

说明了止、观的正确意涵之后,我们回头来看看宗喀巴在《广论》第338页中是如何说止的?【初奢摩他自性,如解深密经云:“即于如是善思维法,独处空间内正安住,作意思维,复即于此能思维心,内心相续作意思维,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萨能求奢摩他。”义谓随所定解十二分教中,五蕴等义为所缘境,由念正知,令能缘心于所缘境,相续安住而不散乱。故心于境能任运住,若时生起身心轻安所有喜乐,此三摩地即奢摩他。此由内摄其心不散所缘即能生起,不要通达诸法真实。】(《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4)宗喀巴的意思是说:“《解深密经》的义理是说,要决定理解十二分教中,所说五蕴等义理为所缘境,能够清楚明白而不昏沉,让能缘的意识心于所缘的境界上持续安住而不散乱。能缘的心与所缘的境能够任运安住,这时候就生起了身心轻安而有喜乐,而这个三昧乐就是奢摩他。这个三昧是向内收摄此能缘的心,所缘的三摩地与身心轻安的境界就能够生起,根本不需要通达诸法的真实义。”

各位菩萨!您认为不必亲证、通达实相,只要意识能于所缘境上摄心不散,身心轻安而有喜乐,就是在修止吗?这样的说法,正是标准的外道见,也是西藏密宗为了合理化其淫乐境界的双身修法,所作曲解经论正义的具体事证之一。为什么呢?因为以男女双身合修而生起五蕴身心的喜乐,令意识相续安住于此乐触境界而不散乱,正好符合他曲解佛语而说的“能缘的意识心专注于淫乐中的空性,只要内摄其心不散,其所缘的无上瑜伽境界相即能生起”而说之为“心一境性”。宗喀巴认为只要能保持此喜乐境界不散失,就叫作“已得决定境”,就是真实的止,就是已得奢摩他。密宗行者依这样的“修行”法门,努力享受乐空双运,就可以不必亲证、通达《解深密经》及诸经中所说的诸法实相了。

然而,佛为菩萨说的十二部经等一切法,假借安立所谓的契经、应诵、记别乃至譬喻,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等等,菩萨都要能善于听闻、善于领受;对于经典中所说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义理,也能够通畅无碍,内心善于寻伺观察和思维,见解正确而且明了通达。能够这样善巧思维正法,并且能够独自于清闲安静之处,作意思维;能够于意识心中持续作意思维而相续不断,由于这样的思维正行安住于内心中,因而生起身、心轻安,此时身心皆能因此而得安止,称之为奢摩他,也就是止。

《解深密经》中所说的奢摩他,完全是为了修学菩萨道的行者而说;菩萨依十二部经所开示之义理为所缘境,以能分别的意识心分别思维正法,并且依止另一个无分别的心,是本来就不分别境界,也不思维一切法,但却能了知意识、意根等七转识心行的真心如来藏阿赖耶识。祂与七转识同时和合运作,安住于如是永不入出的那伽大定之中,而使意识生起身、心轻安;这是菩萨已证般若智慧的奢摩他,是于禅定的随顺境界中证得的,而不是入定实证所得。因为,入定时制心一处不生分别,是不可能起心参禅而证得阿赖耶识的。假使修习止观而未生起身心轻安,未实证心得决定境界者,就称之为“奢摩他之随顺”。但宗喀巴所说的止、观二法,乃是意识专注于淫行与乐触中的离念灵知,是无法与禅定相应,也是无法发起身心轻安的,因为那是欲界中最粗重的烦恼,根本不可能证得世间禅定中的奢摩他,何况是大乘止观之目标——实相般若的亲证!

以上是宗喀巴所说的止。至于观,也就是毘钵舍那,宗喀巴又是如何说的呢?《广论》第338页云【二毘钵舍那自性,即前经云:“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舍离心相,即于如所善思维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即于如是胜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徧寻思周徧伺察,若忍若乐若觉若见若观,是名毘钵舍那。如是菩萨能善巧毘钵舍那。”此经宣说毘钵舍那是观察慧,最极明显无可抵赖。】(《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4)这段论文意思是说,依于奢摩他所得身心轻安,然后善思维身心轻安的定中影像,并加以观察、深入了解,舍离所缘以外的境界相;如此于定境中所有了知的影像,能正确地思维世俗谛,抉择胜义谛,粗浅地思维之后继续作深细地思维。对于所知义之世俗与胜义,经过粗细不同的观察之后,生起无疑无怯之心称之为忍,生起兴趣称之为乐,能了知诸异门之分别称之为觉,心见胜境称之为见,于所观正理坚持不舍称之为观。如是生起忍、乐、觉、见、观,就名之为毘钵舍那。

这是宗喀巴想要依于《解深密经》来圆其所说毘钵舍那自性的道理,但是经中所说的思维、抉择、寻思、伺察等法,宗喀巴说之为“毘钵舍那是观察慧,最极明显无可抵赖。”其实,宗喀巴是把意识觉知心自身的观察慧,当作经典中所说意识亲证第八识如来藏的空性慧,这与诸佛菩萨所开示的正理,可说是天差地远了。

然而宗喀巴所举《解深密经》卷3的原文其实是这样的:【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即于如所善思维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舍离心相;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徧寻思,周徧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毘钵舍那;如是菩萨能善毘钵舍那。】

各位菩萨!您如果够细心的话,一定会发现宗喀巴所举的经文、标逗和原典差异极大,为什么会这样呢?最主要的原因,他是为了想让双身修法合理化,嫁祸于诸佛菩萨,说这些都是诸佛菩萨所说;然而,诸佛菩萨可能连如何是止、如何是观都不懂吗?实在没有这样的道理啊!

这段经文中所说的“正思择”乃是依于世俗真理,于五蕴十八界等法的生灭不实作正确的思维和抉择。而最极思择是指,证悟真实心如来藏的菩萨,于此第八识之功能体性上所作的思择;“周遍寻思”是指周遍地觉知,“周遍伺察”则是周遍地细观察。也就是说,当意识心于境界中生起作意思维观察时,先起粗糙的觉察以分别定中的境界相,然后再起心详细观照而作更细腻地分别,如此才是善于修观的菩萨呀!

而《广论》同一段文中提到圣无著菩萨的开示说:【正思择者谓思择尽所有性,最极思择谓思择如所有性;以有分别慧作意取诸相时名周徧寻思,真实观时名周徧伺察。】(《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4)这里所谓的“尽所有性”乃是菩萨在悟前与悟后的思择范围,通于二乘菩提;而“如所有性”则是只有亲证第八识如来藏的菩萨,在悟后才有能力思择的范围,不共二乘圣者与凡夫。“分别慧”是指意识的分别,真实观则是意识进一步,深细地观照实相法界。智者大师也说过:“前心觉察名觉,后心分别名观;粗心觉察名觉,细心分别名观。”因此,毘钵舍那与奢摩他法,悉皆不离意识心行,对凡夫来说,都不是出世间的般若智慧;对三乘菩提中的贤圣而言,也只是修证三乘菩提时的观行方法,而不是实证的目标。

然而,证悟的菩萨又是如何修奢摩他与毘钵舍那的呢?根据前一段《解深密经》经文所说,菩萨依于奢摩他所得的身心轻安,以分别的意识心思维定中意识所缘的影像,深入观察而得到真实的了解,并且舍离语言、文字、声音、形相……等相应的意识心法相;乃至依于不分别的真实心如来藏作为根本,观察祂的不思维、不观察而恒住于不生不灭之境界,就能够于意识心所住,心得决定境界的影像中,所能了知的种种法义,来作正确的思维与抉择,以及最究竟的思维和抉择。对于其中所有的诸法,都能够作周全而普遍地寻思,并且进一步作周全而普遍地深细观察,进而周全普遍地观察其他境界法相,譬如观察能安忍、乐于所观察,或是因此而出生的智慧,因此而增长的知见,因此而作的深细观察,这些都是毘钵舍那。能够这样修行,才算是菩萨善能修习毘钵舍那。

如果修习止观时未能生起身心轻安,所修毘钵舍那就只能称为毘钵舍那随顺,因为毘钵舍那的修习尚未实证,不能心得决定的缘故。总而言之,奢摩他与毘钵舍那虽然是世间有为之法,但菩萨却仍然不能离开这两个法,必须依于意识的寻思与伺察来找真心如来藏;找到真心以后,还要现前观察真心与妄心的和合运作,因此还要继续修学止观;因为修止观可以使菩萨悟后的般若智慧,迅速增长乃至通达,早日圆成佛道的修证,止观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了!

各位菩萨!因为时间的关系,就为您说到这里,非常谢谢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学法无碍、早证菩提!

【浏览量 583次】
栏目分类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