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三乘菩提之“常见外道法——广论”(二)

82、《广论》之无自性同于兔无角 正纬老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由 正纬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继续来跟大家讲《广论》的“缘起性空”。我们上次有跟大家讲,就是说《广论》的缘起性空,它在理论上面有重大的缺陷;如果在理论上面有重大的缺陷,如果您要依据《广论》的这个说法去修行的时候,将来您必然会碰到重大的难关,因为在理论上面就过不去,所以自然这个难关是过不去的。这是在理论的层次,如果大家要知道这个理论上面的重大缺陷是什么的话,大家可以再去找正觉同修会的亲教师在之前的法界卫星录像之中,曾经有好几份的录像都针对这个部分,有跟大家有详细的解说,请大家再仔细去查阅。

我们今天要跟大家讲的,就是从另外一个层次(从修行的意义这个部分)来跟大家讲缘起性空。我们上次有跟大家说,透过《广论》的文字,我们可以充分的理解到,在《广论》里面主张的自性,就是独立存在的性质。既然它是独立存在,所以它不是众缘和合;既然它不是众缘和合,它跟因缘无关的话,那么它必然也都是恒常存在。所以在《广论》里面讲到的自性,就是独立存在,并且是恒常存在的性质。如果是有这样的性质存在的时候,那么依照世间万法变动不居的立场来看的时候,那么它就可以直接推论说,所有一切世间的万法都是无自性,那么它更进一步的定义,这个佛法、佛经、大乘佛经里面谈到的空这个字,就是所谓的无自性的意思。所以等于说,整部的《广论》它都是用无自性这个观点来贯穿一切的佛法。

我们上一次曾经跟大家说,我们在看这种所谓的自性或者无自性的说法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修行的意义上重新检视这件事情,到底他的主张行不行得通?我们上次曾经举过,假设您家里面有一个精致的瓷杯,您爱不释手,深怕一不小心就把它刮坏了,甚至摔破了,对于这个瓷杯的爱不释手,每一个入佛教修行的人都很清楚,这个就是对于这一个瓷杯的贪着。这个贪着,其实也是每一个佛教的修行人都知道应该要逐步去把它减轻、乃至于去除的部分。因为我们讲到了佛教的三毒——就是贪瞋痴,而贪是您可以察觉的第一个很明显的心性的特征;所以每一个佛教修行人都想尽办法想要对治贪。

关于《广论》主张了这个无自性或者自性这个观点,我们来看看:我们说当您握着这个瓷杯的时候,请问您:您心里是不是很清楚这个瓷杯绝对不可能永远恒常不变呢?也就是说,如果问您说:这个瓷杯是不是把它放着,今天、明天乃至于这一世乃至于无量世,终有一天这个瓷杯会损坏,这件事情,请问您赞不赞成呢?答案当然就是赞成。因为您去问世间的每一个人,包含没有修行的人,大家也都知道世间的一切没有哪一件事情是恒常存在的。

所以就这一件事情来看的话,我们来看看,把这件事情用刚才《广论》所讲的自性来把它“包装”一下。现在用《广论》所说的话,来问所有一切世间人:请问您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是不是都没有自性?当您把原来那个话,用《广论》的这个方式来“包装”的时候,您会发现,一般人可能会迟疑了一下,因为大家觉得,无自性这个字眼很高深莫测,所以可能都不敢直接的回答。那您如果这样问的话,绝大部分人都会跟您讲:“是的,没有哪一件事物是恒常不变的。”但是我们刚才透过《广论》的文字已经告诉大家,《广论》的自性讲到的就是恒常不变、独立存在的性质啊!所以,其实一般人知不知道,如果按照这个定义来说,一般人其实深知道,一切事物都绝对没有恒常不变的。换句话说,一般人在他的意识的层次,乃至于说在他的潜意识层次,有没有认知到一件事物真的是恒常不变呢?答案居然就是没有。每一个人都知道,世间的一切都是变动不居、都是无常的。正因为它无常,所以才有世间人讲到说要把握当下,只是要在乎当下;甚至有人说,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不是吗?所以从这个层次来说,您想想看,一件事物无自性,跟您贪爱这件事物,这两件事情是不是同时都存在呢?就如同刚才举的瓷杯的例子,您既知道瓷杯并非恒常不变,但是您心里对这个瓷杯却有深深的贪爱,不是吗?

又或者再举个例子,比方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一些瞋恨的这个状况;比方说有一些人所谓的跟我们的“频率”不一样,所以我们看到他就莫明其妙很容易起瞋。像这类型,一个见了就容易起瞋的怨家来讲,请问您:您是不是认为这个怨家会恒常存在呢?答案恐怕也是否定的话。您知道说这一位的怨家,他其实就跟你一样啊!在世间里面-无常的、变换的环境里面-变动不居,甚至本人也有所谓的生老病死。所以您知不知道,在您眼前的这个怨家并非恒常不灭,甚至直接讲说,在你眼前的这位怨家他其实本身就充满了无常性,对不对?您都知道,可是您见了他之后,还是一样起瞋啊!

所以透过这前面两个例子来说,我们可以发现到,前面举的这个瓷杯的例子,是一个贪的例子,后面举的例子是所谓的瞋的例子。那不论贪或瞋,都是每一个佛教修行人努力修行想要去断除贪、断除瞋的。可是我们现在问大家:在这个贪跟瞋的这些心在现起的时候,请问您有充分的认知,眼前的这些境界全部都是无常吧!是啊!从来没有哪一个人会直接告诉您,眼前的瓷杯或者眼前的怨家,它是永远恒常不变的。所以可见,当您的贪跟瞋的心行现起的时候,跟您认不认知到它有没有《广论》所说的那一种“自性”,其实没有任何的关系,是吧!所以可见《广论》里面所讲的自性或是无自性,跟我们要修除贪跟瞋的这些修行来讲,是不是没有关系呢?您想想看。

好,我们再换另外一个角度来跟大家说。大家想想看,《广论》里面所主张的自性,是独立存在、恒常存在的性质,这个性质您拿去问每一个人,大家必然都会同意说,世间没有这样子的事物。现在呢,在佛经里面有一个很妙的比喻,叫作兔角的比喻。兔角是什么意思?就是兔子头上的角。那这是什么意思呢?大家都知道,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间来讲,兔子是没有角的,头上是没有长角的。所以讲兔角这件事情,讲这两个字讲到的意思就是说,兔子本来就是没有角的。而您如果讲到了兔角这两个字,那表示这是一个莫须有的事情,表示是一个虚妄的事情,是一个纯粹想象而在现实并不存在的事情。现在大家再注意看看喔!我们刚才讲的兔角是说,兔本来就没有角,然后您现在看到的兔角这两个字,就是整个重复在讲兔没有角这件事,我们讲说兔本来就是没有角,所以讲到兔角这件事情的时候,它就是莫须有的事情。那如果我说无兔角呢?没有兔角呢?那就是说兔没有角,头上没有角。那本来就是什么现象界里面本来的事情,本来就如此嘛!所以您有没有发现,我们在兔角这两个字上绕了半天,很像是废话。是嘛!

现在请大家再想想看,我们说《广论》里面说的自性,说这个自性叫作独立存在、恒常存在的性质。然后接下来他又跟您讲说,一切的万法都是众缘和合而生,都是无常变动的,所以一切万法都没有自性。这个讲法,请问您,跟刚才那个兔角的讲法,是不是相似呢?这跟兔角的讲法有没有根本上的差异呢?答案是没有的。因为现象界里面的兔子,本来头上就没有长角,所以当您主张无兔角的时候,本来就是现象界里面的事实,本来就是如此嘛!如果您已经知道兔子的话,那么您再知道兔子头上无角这件事情,请问对您的人生有什么益处吗?所以同样的,当您本来就认知到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所以您本来就认知到世间的万法都是无自性的;当您本来就有这样认知的时候,然后《广论》再告诉您,所有一切的万法都是无自性,请问这样的主张,对您的人生乃至于对您的修行,又有什么益处呢?

如果说今天有一个人,他举了一个大旗,举了一个大大的旗子,这个旗子上面写说:我告诉你一个世间最宝贵的真理,这个真理就是世间的兔子没有角。然后这个人把旗子举起来,然后在那边说:各位要修行的学人们!请向我这里修学,因为我告诉您的就是世间的真理。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个画面很荒谬呢?对啊!它确实很荒谬,因为兔子没有角这件事情,本来就是世间本然的现象啊!他把这个兔子头上没有角这件事情,把它称作是世间的真理,把它称作世间的实相,然后让大家修行要跟着他去修,您觉得这是不是很荒谬呢?

所以同样的,《广论》以无自性的方式告诉您说,因为无自性,所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等等;因为无自性,所以一切的大乘佛法之所以成立等等。当他这样主张的时候,像不像就是拿了一个大旗,上面写着无自性这个大旗,然后号召、希望所有学佛人都跟他来学学他所谓的大乘佛法。所以透过这两个模拟,大家有没有觉得,其实学了半天,无自性到底能告诉我们什么?刚才我们也说,大家就是因为认知到世间的无常,所以才特别的珍惜拥有当下。不是吗?所以对于无自性这件事情,连成就我们要修除贪跟修除瞋的这件事情,都很难做到啊!更何况它跟大乘佛法讲的第八识如来藏的实相有什么关系呢?所以透过这一点,我们可以说,那真是错误大之又大。换句话说,这种“无自性”,本质上并没有任何修行的意义,因为这种的无自性,跟佛经上面讲的无兔角这个论述,是完全一样的论述,它只是在名词上面看起来好看而已。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也许有人会说,您刚才讲的听起来好像有道理,可是《广论》应该他们所讲的事情,跟 龙树菩萨讲的事情,应该是很像的,不是吗?因为在《广论》里面就有说到类似的文字。比方说,在《广论》的417页里面,这个作者是这样说的,他说:如是龙猛菩萨之宗,谓诸法全无尘许自性,若由自性,生死涅槃一切建立皆不得成。(《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7)

这一句他里面写的龙猛菩萨指的就是龙树菩萨,他说龙树菩萨讲的就是诸法完全都没有一丁点的自性,因为如果真的有那么一丁点独立存在、恒常存在的性质的话,那么生死涅槃一切建立皆不得成。他认为龙树菩萨就是这样主张的。那么他自己在《广论》里面也举出《中论》里面的文字,比方说《中论》的〈观四谛品〉里面有讲,这里面的文字是这样:若汝见诸法,决定有性者,即为见诸法,无因亦无缘。(《中论》卷4)

诸位菩萨!当您看到《中论》的这段文字的时候,相信您心里面会吓了一跳,说:欸!龙树菩萨好像也是这样讲,因为这个文字讲的就是说,如果看到诸法决定有性-决定就是他非常的肯定,毫不犹豫;有,有什么?有那样恒常不变的性质的话-那么这个诸法就是无因亦无缘。您可能会按照字面上就直接这样解释,那么您这样解释之下,就跟《广论》里面讲到的无自性的道理就完全一样了。那岂不变成说,我们前面讲说《广论》所主张的无自性没有修行的意义这件事情,岂不是变成 龙树菩萨也变成是这样主张?

为了要厘清大家的疑惑,我们很快的给大家看一下,这一段可能比较长一点,请大家耐着性子看下去。我们从《中论》里面的〈观法品〉来给大家看,这里面的偈的文字是这样:灭我我所故,名得无我智,得无我智者,是则名实观。……内外我我所,尽灭无有故,诸受即为灭,受灭则身灭。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诸佛或说我,或说于无我,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不断亦不常,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是名诸世尊,教化甘露味。(《中论》卷3)

这个是 龙树菩萨的原文,请大家看看这里面的文字,从前面的一整段,刚开始讲说灭我跟我所,一直谈、谈到最后就谈到了“不断亦不常,不一亦不异”等等,这里面它函盖的范围其实是很广的。现在提示诸位菩萨注意看一个转折之处,大家看看从这个〈观法品〉我们刚开始所举示的文字,一开始从“灭我我所故”这边一路看,一直看到“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从这个“灭我、我所”一直到“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的这个部分,这个部分我们可以说,它里面所讲到的修行的这个状况,就是二乘人的这个解脱修行之道。可是您看看同一偈里面,他先讲“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可是下面的半个偈,马上又跟大家说,“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前面半个偈讲说业烦恼灭,后面这个半个偈跟您讲说业烦恼非实,只要你入空,戏论就灭掉。从这里面就是一个转折,从此开始跟你谈到就是,入空之后,如何灭却戏论。那么灭却戏论之后,接下来才告诉你说:诸佛说我、说无我等等;或者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或者不断不常、不一不异等等这些事情。所以表示说,龙树菩萨在讲的事情,从二乘法的解脱一路跟您讲到了大乘佛法里面入大乘佛法,乃至于到了即将要临初地的这些状况来讲,这些都在这一首偈所函盖的范围之内。所以 龙树菩萨所讲到的事情,他并不是只跟我们谈解脱而已,他甚至在大乘佛法里面,在初地之前的这个实相,在这一些偈里面都有提起,并且也暗示你,接下来应该要如何去修行,就看你看不看得懂里面的意思而已。

所以从这个来看,龙树菩萨所讲到的事情,并不是只是在讲无自性这件事情。实际上他讲到的有很重要的是说,在大乘佛法里面如何能够修证实相这件事情;而这个实相,却是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的实相。那请问大家,如果我们把所有我们在世间法上容易起的这些慢心,全部都先搁在一边的话,我们仔细平平实实来看这一段文字,所谓“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请问佛菩萨在讲的时候,花了好几句来讲诸法的实相,但是在《广论》里面所讲到的实相,却是通通只有诸法无自性。您想想看,佛在讲这些事情,乃至于 龙树菩萨在讲的这些事情的时候,都仔细的用各式各样方式告诉你:诸法实相的状况是什么,这些状况请大家以最平实的方式,从语言文字的上面来看过去。请问“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这几个字,它讲到的就是只有无自性这三个字吗?其实它讲到的境界,大大大大超越了无自性这三个字。只是要告诉大家说,当《广论》说到它符合 龙树菩萨的《中论》意旨的时候,其实那都只是没有看到 龙树菩萨整部《中论》的意旨,而只是把里面的一两首偈摘录出来,断章取义而已。

至于其他的部分,我们下个讲次再继续跟大家分享,今天就讲到这里。

阿弥陀佛!

【浏览量 615次】
栏目分类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