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三乘菩提之“常见外道法——广论”(二)

65、窃用正统佛教名相的密教广论(二) 正祺老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由 正祺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的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常见外道法——广论”单元。在这一集,我们继续来探讨宗喀巴的《广论》如何窃用正统佛教的名相。

在上一集,我们说明了密教《广论》的意识心与如来所说的意识心在内涵与功能上均有所不同;密教以最细意识明光心作为空性,因此相应的境界都是意识境界,所以才会衍生出男女双身修法,作为追求乐空双运有境界的无上瑜伽的错误修行方法。

接着,我们来探讨所谓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修学次第中,什么是《广论》的“般若”?之前我们许多的弘法内容,已经详细的说明“般若”是指亲证与修学如来藏所得的智慧。那么《广论》的“般若”又是在讲什么呢?《广论》到底以什么作为菩萨成佛的智慧呢?在《广论》卷10中,宗喀巴说:“了知能施、所施、受者悉如幻化,是名般若。”(《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0)宗喀巴认为能够了知能布施的施主、所布施的财物以及受施者都是犹如幻化一般,这就是般若。因为宗喀巴否认有真实法的存在,所以他的意思是一切法缘起性空;也就是他认为能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财物以及受施的人都是因缘所生,都犹如幻化,这就是《广论》的般若。

可是,大乘佛法中所说真正的布施又是什么?在《大般涅槃经》卷21中圣教记载说:菩萨摩诃萨修行如是大涅槃者,不见施者、受者、财物,不见时节、不见福田及非福田,不见因、不见缘、不见果报,不见作者、不见受者、不见多、不见少,不见净、不见不净,不轻受者、己身、财物,不见见者、不见不见者,不计己、他,唯为方等大般涅槃常住法故修行布施,为利一切诸众生故而行布施,为断一切众生烦恼故行于施,为诸众生不见受者、施者、财物故行于施。

在上述经文中,如来告诉我们:真正修学成佛之道的菩萨们,布施的时候,是不见施者、受者、财物;也不见布施的时节;也没有看见受施的对象是福田,或不是福田;没有看见布施的因缘以及果报;没有看见造作各种业的人,也没有看见受果报的人;没有看见布施多或者是少,也没有看见布施是否清净;不会看轻受施的对象,也不会看轻自己以及布施的财物;甚至也没有看见能看见的人,也没有看见一个没有看见的人;不会分别自己或是对方,唯有为了广大甚深常住,而且圆满寂静的法,而去行布施;为了利乐一切众生的缘故,所以行布施;为了断除一切众生烦恼的缘故,因此行于布施;为了众生同样能够三轮体空,不见受施者、布施者以及布施的财物的缘故,所以行于布施。

《大般涅槃经》所说的布施,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里面 如来告诉须菩提的: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这才是真正大乘佛法的布施,是依于无所住的如来藏而行布施,是为了“方等大般涅槃常住法”而行的布施。在《大般涅槃经》中提出:确实有一个广大甚深、圆满寂静的常住法,是有真实常住的一个法作为布施的依止。而不是如宗喀巴所说:般若就是布施的时候,了知布施的人、受施的对象以及布施的财物都犹如幻化一般,一切法缘起性空,就这样而已。世间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一切法,确实是犹如幻化,是依缘而起;但是三乘菩提中,确实是有一个常住的如来藏,来圆满成就这世间的一切法;这如来藏能够出生世间的一切法,可是如来藏中没有世间的一切法。所以,转依如来藏以后,从如来藏的立场来看,就不见布施者、受施者以及财物;当然也不见作者、不见受者,不见多、不见少,不见净、不见不净等等。这就像手有手掌、有手背;手掌、手背都是肉所形成,可是就肉而言,不是手掌、也不是手背;在肉之中不见手掌、也不见手背。世间的一切法都有正反两面,就像手有手掌、手背一样,也会有清净、有杂染,有增加、有减少,有来、有去,唯有能够出生世间一切法的如来藏,没有三界世间一切法的相貌。

这个道理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也是如此的说明。《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是说色蕴即是如来藏空性,如来藏空性即是色蕴;色蕴与空性的如来藏没有什么不同,空性如来藏与色蕴也没有什么不同。受想行识四蕴跟色蕴也是一样,都是由如来藏空性本体所构成。《心经》在说明五蕴与如来藏空性的关系后,为了怕我们误会五蕴的色身以及识蕴觉知心等就是如来藏空性,因此接着说: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也就是要说明如来藏空性并不就是一切诸法,在祂真实境界中没有六根、六尘、六识,没有一丝一毫十八界一切诸法,而是与一切诸法有着非一非异的关系,这样子才是真正的般若。

了知能够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财物以及受施的人都犹如幻化,这是三轮体空的布施。但是三轮体空,不是在意识思维想象自己的布施三轮体空;而是菩萨证得如来藏以后,了知菩萨在布施的行为当中,如来藏与见闻觉知心同时在运作,由生灭性的觉知心,透过身行与语行两种业来成就布施,菩萨的意识确实看见有布施时的三事正在运作,也同时看见不生灭的如来藏在布施的同时,却对布施的三种事都无了知、都无所领受,所以是在具足三种事当中而同时三种事皆空;这才是布施时三轮体空正确的观察,这样的布施才有波罗蜜,这样的布施才是依于般若而修布施。若只是意识心认为能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财物以及受施的人都犹如幻化,所以意识心不执著于布施这件事,可是意识心还是确实知道、见到有能布施的人、有所布施的财物以及受施者,否则布施这件事情怎么能够完成?这样子的布施,怎么可以说是“不见施者、受者、财物,不见时节”等等呢?显然《大般涅槃经》所说的布施,不是指意识心不执著施者、受者以及财物。

在《般若经》中也都有记载三轮体空的布施,如《放光般若经》卷3圣教记载:所可布施如幻相,不见施者,亦不见所施,亦不见受者;是为菩萨布施而习般若波罗蜜。

《般若经》所说的布施与《大般涅槃经》所说的布施,都是转依第八识非心心如来藏,而说不见能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财物以及接受布施的人。可是宗喀巴的《广论》否认有第八识阿赖耶识以后,他的布施都是落在世间人以意识为主体的布施,是有布施而没有波罗蜜,却妄想为无布施而有波罗蜜。他的般若不是二转法轮经典所说的般若,而是错误的虚妄想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里面所说的: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经中所说的“无所住”也是指如来藏本体能够离开贪欲、瞋恚等心性。在行布施的过程中,那个无分别的如来藏在六尘境界中不作分别,不会了知自己是施者,不会了知他人是受者,更不了知所施的财物;若有了知就不是无分别,因为了知就是分别的缘故。而意识心于离开语言文字一念不生来行布施的时候,还是一定会继续了知布施者、受施者、所施财物,因为了知的时候,就是已经分别完成了;因此,世间人以意识为主体的布施,是具足布施的三件事,不是三轮体空,这样的布施并没有波罗蜜。证悟的菩萨在布施当中,除了现前观见见闻觉知心的分别,三轮俱在,同时又现前看见自心如来都是一直离开三轮的分别,这样才是菩萨的无所住布施,这样才能真正获得布施的解脱功德,这才是大乘般若的真实道理。

在《广论》卷13说明般若波罗蜜多的般若智慧时,宗喀巴说:“慧谓于所观事能拣择法,此处是说通达五明处等慧。”《广论》并举《瑜伽师地论》卷43〈菩萨地〉说:

谓能悟入一切所知,及已悟入一切所知拣择诸法,普缘一切五明处转:一、内明,二、因明,三、医方明,四、声明,五、工巧明,当知即是菩萨慧之自性。(《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3)

宗喀巴引用《瑜伽师地论》卷43 弥勒菩萨说明菩萨的自性慧时,认为般若的智慧是五明。五明其中的内明是指佛法,其实内明就是指证知阿赖耶识的智慧,如在《瑜伽师地论》卷38中 弥勒菩萨说:

诸佛语言名内明论。……内明论略二相转:一者显示正因果相,二者显示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相。

弥勒菩萨说内明是指 如来的教导,内明的论述会在两种境界相上显现:一是显示正确的因果相;二是显示已经造作的业果不会灭失,还有尚未造作的业不会产生的业相。显然内明是在指因缘果报成立的根本原因,在《瑜伽师地论》中就是指阿赖耶识。

因为,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卷51中建立一个宗旨说:由八种相,证阿赖耶识决定是有,谓:若离阿赖耶识,依止执受不应道理;最初生起不应道理,有明了性不应道理,有种子性不应道理,业用差别不应道理,身受差别不应道理,处无心定不应道理,命终时识不应道理。

弥勒菩萨提出八种原因,确定了阿赖耶识决定是真实的存在,这八个原因详细地说明因缘果报圆满成立的原因。因为,离开了阿赖耶识,一切法无所依止,一切法离开了阿赖耶识的摄持也无法存在;也就是一切法缘起性空是错误的,一定要有阿赖耶识的存在,整个佛法的道理才能够完整的建立。

《瑜伽师地论》是依于阿赖耶识为纲领所展开的论述,是主张阿赖耶识真实存在,而且是众生一切依止、执受、生起的根本原因。《瑜伽师地论》是以阿赖耶识作为佛法完整建立的根本,宗喀巴却是否定阿赖耶识的真实存在。他在《入中论善显密意疏》中说:

如《般若十万颂》等无量经典说识数时,只说六识身,不曾多说。(《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7)

而且宗喀巴在讲《中论》时一开始就提出八难题,这八个主张是他在佛法上的强烈主张,第一个主张就是不许有阿赖耶识。其他像他在《入中论善显密意疏》中解释月称的偈颂:

由业非以自性灭,故无赖耶亦能生,有业虽灭经久时,当知犹能生自果。

时说:“故虽不许阿赖耶等,业亦能生果。”(《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7)宗喀巴以及月称等中观应成派认为众生所造的业,不是自性所生起,是因缘和合而生;所以业灭的时候,也不是自性灭,而是因缘离散所以业灭;一切的业都是因缘所生,所以不需要阿赖耶识,只要缘聚集,业就可以生起,所以《广论》中宗喀巴主张“诸有不许阿赖耶者,许为意识结生相续。”(《菩提道次第广论》卷6)宗喀巴这种说法处处显示是跟《瑜伽师地论》的主张背道而驰,可是《广论》中却是处处引用《瑜伽师地论》的经文,然后断章取义。

宗喀巴是主张没有阿赖耶识的,为什么他的《广论》在讲到般若智慧这一度的时候,还要引用以阿赖耶识为宗旨的《瑜伽师地论》的五明,作为菩萨般若智慧的自性呢?如此不是互相矛盾吗?他怎么会犯这种过错呢?其实,因为《广论》是宗喀巴剪贴各个经典以及论典所成的剪贴簿,所以内容常常会互相矛盾;然而宗喀巴自己并不是不知道,而是密宗本来就是要借用佛法的名相,篡入正统佛教,挂羊头卖狗肉,佛弟子们如果没有智慧观察,就可以堂而皇之窃占佛教资源了。

在这一集,我们探讨了《广论》的般若与大乘佛法的般若,原来是千差万别的。《广论》的般若是指了知一切法缘起性空,真正的般若则是实证如来藏所得到的智慧。般若是菩萨修学成佛的智慧,是因为深入修学如来藏阿赖耶识,并且确实转依所得到的智慧;《广论》否定有真实法如来藏阿赖耶识的存在,可是却是提出应该修学般若智慧,这种窃用佛教名相,引导佛弟子误入歧途的教论,我们应该深切警惕反省。因为,不能什么人说他的法是佛法就是佛法,我们应该就他所说的本质,探讨是否真的是佛法,这样才不会对不起自己的法身慧命。

因为时间的关系,这个单元就为您说到这里,非常谢谢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学法无碍、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浏览量 631次】
栏目分类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