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三乘菩提之“常见外道法——广论”(二)

81、《广论》之无自性的内涵 正纬老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由 正纬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继续来跟大家谈《广论》的“缘起性空”错误的地方,我们之前讲过说,要讲这个错误的地方的话,我们打算用不一样的角度来说,所以必须要建立大家关于修行大方向的正确知见。

那我们上次说到修行的两个大方向,不外乎是要证解脱果,或是要证佛菩提果;前者就是要证阿罗汉,后者就是要成佛。那前面的讲次里面,我们也跟大家说了,如果是要走解脱的这条路的话,那显然就必须要按照 佛所开示的种种解脱的果位,朝着那个方向去修行才是对的。那么这个解脱的果位里面,很重要的第一关就是要证初果,而证初果就必须要了解到,第一个要了解到“我见”是什么东西,如何去断我见。第二个必须要了解到说,这个修行解脱的修行道,最后证了阿罗汉果入无余涅槃之后,这个无余涅槃跟一般所谓的人死后灰飞烟灭的那种断灭论,有非常非常大的差距,这个就是我们在以解脱作为修行方向的时候,所必须建立的正确知见。那另外一个,我们上次约略讲到的就是说,如果以成佛作为一个目标的话,那么应该有哪些正确的知见呢?那当然要成佛这条路,要学的事情非常非常多,这也就是为什么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原因。

可是对于一般的初学者来说,我们必须要先为大家讲解清楚,也就是说,有一部分的初学者在学的时候,他是完完全全大乘的(我们现在讲的是说这种初学者是有志于大乘的修学者),那这类型的修学者,有一部分的人在接触到大乘佛法的时候,比方说看到《心经》里面讲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看到这些《心经》上面的文字的时候,心里面就非常地雀跃欢喜,可是如果看到《阿含经》里面讲到的,就是说要告诉大家如何修行来断尽这些对于三界一切的爱,乃至于说,最后要如何去入无余涅槃这些事情的时候,心里面就会不欢喜、就不喜欢。

那当然我们说这里面有两种重要的差异,一种就是他累世的修行已经确实掌握大乘修行的真义了,所以在这一世再来修行的时候,他可以直接跳过二乘,直接来修大乘的佛法;但是也有另外一类型的人,其实并不是真的这么了解大乘的佛法,那只是因为说,对于大乘佛法的文字非常地高兴、对于大乘佛法这种深妙的义理也觉得非常相应,所以就直接忽略二乘佛法里面所讲到的这些事情。对于后者这些初入门的人来说的话,我们必须要跟大家说,在《法华经》里面,二乘的法其实只是从大乘佛法里面所分出来的,为了众生的根器而施设的方便修行之门;这个部分表示说,所有一切的佛法其实就是一乘的佛法,它其实就是大乘佛法。可是这句话的意思也表示说,既然一切的法都是大乘佛法,那也表示在二乘法里面谈到的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这些人、这些事情,在大乘佛法依然是有的,特别是二乘谈到的证初果这些事情,对大乘的行人来讲,也是一样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说,如果您是初学佛法的话,那建议您千万不要把二乘讲的这些断我见、我执、证初果的这些道理,将之弃之如敝屣,因为即使是学大乘法,这些部分也是您所必须要成就的部分。

另外一个,也要跟大家讲的就是说,在大乘法里面屡屡提到证悟实相的事情,那所谓证悟实相,当然就是证了大乘菩提里面的一部分真实的样貌。就佛经来说,谈到证悟实相这件事情的话,它不是只有了解名相而已,其实佛经讲的证悟的事情,必然有真实的受用,那么这个真实的受用,在许多初入门学佛的人来讲的话,这个真实的受用其实就是真实的解脱受用;那么这个解脱的受用,跟解脱道里面谈到的这些修行上的受用,其实是非常像的,所以我们要勉励大家的,即使是证悟实相这个部分来讲,它绝对不是止于名相而已,它必然有真实的解脱受用,这个就是我们在接下来的内容之前,先必须为大家建立的正确知见。

好!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广论》上面所讲到的这些缘起性空它的落处,那首先我们来给大家引用一段文字,就是《广论》416页,这个文字是这样子的:诸缘起法即是……无性,待因缘故。若法有性,则无因缘亦应恒有,然非如是,故无自性,故说为空。……如瓶衣等……自性虽空,然能受取蜜水乳麋,及能遮蔽风寒日曝。(《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7)

这是第一段,那按照这个第一段我们先跟大家讲,在这个文字里面,大家首先看到缘起法这一件事情,在《广论》里面—《菩提道次第广论》这本书里面—整本书所谈的缘起法这件事情,谈到的都是“众缘和合”叫作缘起法。我们要提醒大家的是,真正在佛教里面谈到的缘起这件事情,实际上包含了不同的层次,比方说这个缘起法,可能是用来解释我们众生有情生命在三界六道里面轮转的道理,这是一种的缘起;那另外一种的缘起,就是解释我们的心识运作的道理,这也是另外一种的缘起;那再来的一种缘起,就是解释器世间的万物生成流转的原理,这个也是属于缘起的一部分。

不过在《广论》这本书里面谈到的缘起法,它的意义其实非常单纯,凡是由众缘和合所生起的就叫作缘起法,那它说“诸缘起法即是无性”,无什么性呢?没有什么性呢?没有自性,为什么呢?因为在《广论》里面谈到的自性这件事情,自性讲到的就是单独自己独立存在的性质;我再说一次,《广论》里面谈到的自性,就是“自己独立存在的性质”,叫作自性。那既然是谈到自己独立存在的话,当然就不是众缘和合所生,所以它这一句讲说“待因缘故”,待因缘故就是“无性”;接下来又讲说“若法有性,则无因缘亦应恒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若一个法它有自性的话,那么因为刚才给大家讲的定义“自性就是自己独立存在的性质”,所以如果有这样的性质的话,显然它可以自己独立存在,自然就没有所谓的因缘而促使祂生起,因为它就是自己独立而恒在;那另外一个,因为它自己独立存在的原因,所以它也必然不会变化,因为凡是变化这件事情,就是在变化开始的时候,一定有其他的因缘的因素掺进里面才会有变化,如果没有其他的因缘掺入其中的话,那么自性就永远是维持那样子自性,所以说“无因缘亦应恒有”,但是后面说“然非如是”,它这两句告诉我们就是说,所有一切的众缘和合的法,必然是没有自性的,因为如果一个法有自性的话,那么它就会恒有,它就不会随着因缘和合而变化。但实际上我们现见所有一切的法,它都是随着因缘而变化,所以我们按照它这个论点,只要是众缘和合的法,它就没有自性。所以接下来它说“故无自性,故说为空”,所以从这句话里面,我们也知道整部《广论》里面谈到的空,空这个字,它的定义也非常单纯,“空就是无自性”的意思,而“自性”谈到的就是“自己独立存在的性质”。所以空在《广论》里面的定义就是“没有自我独立存在的性质”叫作“空”。接下来它继续讲说,虽然是如此“自性虽空”,自性虽空的意思就是说它没有自性,可是我们现见,如同可以装水的瓶子,或是我们穿的衣服等等,那这些瓶子或是衣服,现见它有现实现象界里面可以发挥的作用(后面一句解释的是这样)。

那么关于后面一句的解释,我们再引《广论》的另外一段来给大家看,在《广论》的420页到421页里面有说:谓以若无自性则全无法,于性空之空,全无安立因果之处,故堕断边。若许有法必许有性,则不能立因果如幻,实无自性现似有性,故堕常边。(《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8)

《广论》这一段的意思是要告诉大家说,在《广论》里面它主张的是说“一切的万法都无自性、都空”,那我们刚才有提醒大家说,《广论》里面的自性讲到的就是说“自己独立存在的性质”,既然这个根本的定义是自己独立存在的性质,显然一切的缘起法必然都没有自性,但是世间的一切万法都是众缘和合所成,所以说它的主张就是“世间的一切法都无自性”;可是我们现前明明可以看到,现象界里面的万法它都有它自己的作用存在,比方说杯子的作用、瓶子的作用,显然跟衣服的作用就不一样的。那么为了把这一部分的现象界的作用的事情也圆满解释,所以在《广论》里面它也特别强调,就是说“我所说的无自性并不是一切都没有的意思”,它的意思是说,我只是说它没有自己独立存在的性质,因为它是众缘和合所生,但是在众缘和合所生之中,仍然会看到它有种种的作用现起。同样地,它后面的一段又继续说,那我所说的世间现象界的所有的法,它们都是有的,但是并不表示我(就是《广论》的这个作者宗喀巴他说我)主张世间的法是“有”,但我并不是说这些“有”的法就等于是有独立存在的性质,因为一切的法都是众缘和合。那他的“有”是所谓的“无自性的有”,也就是说,一切法都是如此的众缘和合而现“有”相,所以它叫作“实无自性,现似有性”。这件事情对于宗喀巴自己来说的话,他认为说这样子的话,我只要主张一切的万法都是无自性,但是在现象界里面的作用,它一一都有它自己的作用存在,这样子的话就不堕断、不堕常。好,这是《广论》里面的主张。

从《广论》里面所说到的这个事情,我们可以给大家来作一个总结,就是说《广论》里面,主张的这个缘起性空讲到的“性空”,性就是自性,所以性空讲到的就是无自性,也就是没有自己独立存在的性质,然后从这个无自性,他们也推演到,所有一切大乘佛法里面的这些讲法,包含说不断、不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等等,那他们都用“无自性”这个方式去推演。比方说,他说为什么诸法是不断不常呢?就如同刚才我们引给大家所看到的《广论》上面的字,他说:我只是主张它没有独立存在的性质,但是我并不是主张它一切的作用都没有,但是它在作用之中也是一样,每一个作用都是众缘和合所成,所以你不能说这里面有任何的自性存在,所以这里面并没有“常”的这一边,就是恒常的那一边,因为在作用当中,仍然可以看到众缘和合不断地在流注生灭而有作用,所以我并没有主张“所有的都是恒常的”;那相对来讲,我不主张恒常、我也不主张诸法会断灭,因为在众缘和合的时间之流当中每一个法,你可以看到它前后刹那这个作用,宛然好像它们就连接在一块,所以就这个“宛然存在”这个部分来讲的话,那它们也不是像一般人所主张的“断灭”这样来说。

所以整部的《广论》透过“无自性”的这个根本的主张,他就来说:我可以来融通一切大乘佛法里面讲到的不断、不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乃至于种种所谓的诸法实相。那么他们都觉得,所有一切都回归到无自性,就全部贯通了,这个就是《广论》关于缘起性空的主张。

好!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个缘起性空这样的主张,大家经过我刚才的解析之后,相信大家多少会觉得说,这样讲好像也有他的道理吧!因为所谓的无自性,然后推演到不断、不常这件事情,您可能脑袋里面就会有一分想象,比方说,就好像我们看水流一样,当我们看到潺潺的流水的时候,以固定某一个点去看流水的时候,那么这个流水因为它不断地流动,所以在您所关注的那个点上面的时候,请问这个流水是恒常的状态吗?当然不是!因为它不断在流动;可是对于您所关注的这一个点来说,它是一个断灭的状况吗?当然也不是!因为您现下就可以看到,在关注的这个点上,您会看到这个潺潺的流水,它仍然不断有水流通过您所关注之处,所以就这一点来看的话,不断、不常似乎在水流这个角度来说,它是成立的。同时呢,就水流的部分来说的话,因为它不断地流动,所以是不是刚好也符合《广论》里面所讲的它是众缘和合,所以它没有独立存在而不变的性质,看起来似乎一切都蛮合乎想象,甚至也蛮合乎逻辑的不是吗?

可是我们接下来就要请大家想一想,从这个方式,上面的这个讲法,在理论上面,有根本上的很大的缺点。就是说这种讲法,从头到尾都是在现象界、在六识,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层次来说;实际上深入地解析的话,在理论上面是说不通的事情,关于这个部分的话,各位可以在正觉同修会的其他亲教师之前的法界卫星的录像里面,谈到缘起性空这个部分的时候,大家可以看到这个部分在理论上面的重大缺陷是什么,那如果在理论上面有重大缺陷的话,显然之后在修行上面的话,就会碰到瓶颈而过不去。

好,那我们今天讲说——我们从另外一个方式来跟大家讲,我们先问大家,在《广论》里面主张的自性是所谓的独立存在的性质,现在我们问大家,当我们在学习《广论》的这部分的时候,比方说您要透过学习来修行的时候,我们应该要先问问自己,所有的修行不是都应该要有修行的目标跟修行的意义吗?这个就是我们今天一开始的时候跟大家讲的。好!现在问大家,《广论》主张的这一种的自性—也就是说“独立存在的性质”这个事情—有没有修行上的意义?

好!现在请大家想想看,我们以最简单、最简单的例子,以大家修行人最容易感受到的,假设我们家有一只精致的瓷杯,我们对这个瓷杯非常非常爱不释手,深怕一不小心就把这个瓷杯打破了;假设您家里有这样的瓷杯的话,如果您初入佛教来修行的话,应该知道说,这个就是我们对这个瓷杯有非常深重的执著,这个就是很明显的“贪”。好,现在我们先把理论的层次摆一边,我们先看看实际修行的意义上来讲,请问大家,假如说您对这个瓷杯有这么深重的执著的话,那请问大家,您在内心深处知不知道,这个瓷杯终究有一天会打破呢?或者我们换另外一个方式来说,请问您认为这个瓷杯是永远不会打破、永远不会改变的吗?乃至于上面的瓷器的瓷彩都永远不会改变吗?相信您的心里面直接浮出来答案说:“当然这个世间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维持恒常不变。”好!您刚刚听到了,您应该心里很清楚,世间没有哪一件事情可以维持永久恒常不变,可是请您直接探寻您的内心,虽然您说您也认知到世间一切事情都不可能恒常不变,可是您对于这一只瓷杯,不都还是一样的贪着深重吗?您虽然知道说,终有一天这个瓷杯终究会毁坏,可是您觉得说,只要在我手里,我尽力地把它维护住、保着它不会毁坏,那就俨然我呢就好像心里面有一块就充实了起来,从此之后,您就觉得生命很有意义了。

这个就是典型的贪着啊!那这个贪着,跟您认知到这个瓷杯并非永远恒常不变的这两件事情,您有没有开始察觉到说,这两个认知是同时存在在您的心中呢?也就是说,您一方面同意所有的事情都不是恒常不变,可是另外一方面,您该贪的还是照样贪,不是吗?所以这个事情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至于它的细微之处,我们下一次再继续跟大家来解析。今天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浏览量 554次】
栏目分类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