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是修止观门呢?(3)
止,就是教导你,先让你的心能在难知难解的了义法中安定下来,这就是初步的止;刚开始修止,一定要这样分门别类去修;禅三前一个月时间的看话头,也是让你增长止的功德。去到禅三道场时,就不再跟你讲那些知见了,也不再去告诉你:因为什么道理所以说确实有这个真实心。都不再为你讲这些了,都不再为你住于定见而作任何事项,都不再以使你安止为目的而开示任何法义。去到禅三道场时,就要求你一直不断的观照,这就是初步的观行。等你观照一两天下来,抓到观行的要领了,表示你确实已经懂得修观了,观的功夫增长了;再以公案开示的方式,以及提示参究方法的各别指示,不断的、迅速的增长你在观上的功德;一直到你与自己的真实心相应了才算数,这都是初步的观。
可是等你找到心真如以后,体验了祂,领受了祂的体性,证明祂确实就是真心如来藏之后,从此开始就是又止又观、并行双运了。这时因为找到心真如以后,不断以经中的圣教和理证上面,加以检验比对,这个过程也还是观的内涵。等到全部都确认无误以后,心里就确定下来,心得决定:“确实无误。”心中确定而不再改变了,不会再落入对于实相的戏论中了,戏论就此止息了,这也就是止。此后又继续观照祂,继续验证祂的更深细体性,更深入的观察祂更细腻的部分,这也都是观。但是越观越深细的时候,智慧也随着越深细,心也随着越坚定不移,所以观与止之间,是不断互动的。所以到最后阶段,见地增长、较为广泛而深人以后,般若智慧的见地初步完成了,就会使止与观自然而然的任运双行。
所以,当你找到第八识真实心的时候,把祂的总相与别相内涵深入整理以后,接下来的止与观一定是任运双行的,不会是这一小时只在止上面决定相信心真如的实有而安住,而于下一个钟头中只作心真如的观行而非同时心得决定;一定是作更深细观行时,同时决定安止于亲证心真如所发起的般若智慧之中;所以,悟后的止和观是分不开的,是双行止观而且是任运的双行。
论文:〖其修止者,住寂静处结跏跌坐,端身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虚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分别想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怯不生不灭皆无相故。〗
讲解关于修止,这一段论文中讲的是比较广泛的止;这一段文中说,要住于寂静之处结跏趺坐——盘起腿来打坐。因为在寂静处不受人打扰,比较容易参究实相;我们正是因此而施设禅三的四天三夜精进共修,护三菩萨及监香老师们为你们守护,让你们可以专心参究而不会被人打扰;你怎么坐都好,我们都无限制;马鸣菩萨还规定要结跏趺坐,但我们可以随意坐。虽然如此,但仍然有人在这四天三夜中,觉得腿酸难过;我们还没有规定你必须单盘或双璧呢!随便你抱膝坐、跨鹤坐、散盘坐,或者坐累了也可以起来礼佛,这样子还叫唤腿酸,那我要怎么办呢?我在早上最少要般腿四个钟头来跟你们小参呀!下午也是一样盘腿四个钟头小参呀!晚上公案开示完了继续小参,还要盘腿一、两个钟头,那我可怎么办呢?我也是自己锻炼来的腿功呢!
所以平常上课时,最好不要迟到,至少每周锻炼一次腿功也好嘛!每次盘腿坐半个钟头而已,然惯了就可以渐渐的增长腿功啊!主三的工作还真的不容易欸!尤其去年十月禅三时天气很热,这样子四天三夜流汗的盘下来,两条大腿都长了湿疹,现在还在擦药,希望可以痊愈。所以,修禅定上面的止,想要得定,必须要在寂静的地方,没有人打扰,在寂静处盘腿静坐,这一句是讲禅定的修止,先让你的心安定下来而不受外境的干扰。
有些人破参明心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明心跟做无相念佛的功夫、做看话头的功夫,似乎无关。确实是无关,但是也不能说无关;因为没有定力的时候,心很散乱而粗糙,根本无法在参禅的法上用功,哪有可能破参明心、悟入实相?所以《大般涅槃经》说:“先以定动,后以智拔。”众生的根本烦恼是牢不可拔的,得要先用定力把烦恼摇动、摇松,才好拔除;就好像一根很坚固的木桩,钉在地上牢牢不动;你想要拔掉它,绝对拔不动的;聪明人就先摇它,左摇右摇、前后摇动,把它晃动一段时间,它就松弛了,再拔时就起来了。同理,众生的无明烦恼根深柢固,很难拔除;不如先叫他修定;修定的功夫就是用制心一处的功夫,把心猿意马系缚在法上,绑久了自然就乖了,不会再到处攀缘种种法,才能专心一意用我们所教的智慧来参禅,才能破参明心而打破无始无明,才能同时断除见惑烦恼;这就是“先以定动,后以智拔”的道理。
在外面道场打禅七,先不说他们有没有真正的禅;那些人去打禅七,不论数息也好、参禅也好,其实都是妄想一大堆,有哪一个人能够真正的定下心止于禅法呢?没有!所以我们施设无相念佛法,再施设看话头、参话头的法,把你的心定下来;定下来以后,你忆佛忆惯了,烦恼就不容易进来嘛!烦恼不容易进来时,你已得到受用了,觉得身心轻安呀!身心轻安的受用以后,专心一意的参禅时,就很容易悟了;当你有定力,能够专心一意参禅,包括所有微细的部分都不会放过,就容易悟入。心细的人,去到禅三时会发觉说,原来主三和尚的一举一动都是禅,终于他发觉了;其实等到他们发觉到的时候,其实都已经太晚了,都是累了很久、辛苦很久,最后破参明心时才发觉到这一点。但是能发觉到这一点的人,就表示他的心真的够细了,所以每一个很微细的机锋都可以领受到。所以想悟入般若禅的人,一定要先修止,要有能力让自己的觉知心制心一处而不攀缘外尘。
又如看话头的功夫,其实都没有人会白看话头的;这个看话头的功夫没有做好,永远都别想会看得见佛性;在看话头的功夫成熟满足以前,我假使先为你引导出来,绝对只有害你,对你绝对不会有益处。我以前因为太相信别人对我说谎,相信他们所说的功夫确实作得很好,所以没有长时间的观察就相信他们的话,就把他们引导出来,结果就看不见佛性,就不相信佛性真的可以眼见,就诽谤说:“明心即是见性,看见如来藏的成佛之性时,就是眼见佛性。”他们十之八九,一辈子都不可能再看得见佛性了!我已经这样子害过人了,心里很难过,所以到现在还是对自己诃责,仍然放不掉这个自责。因为我的判断错误,到现在还在自责,一直觉得很对不起人;所以后来对于眼见佛性这一关,假使没有绝对的把握,我绝对不会动手引导,宁可晚一点让你自己去参出来,也绝对不想再因为你们有的人求情,就勉强的先引导出来,因为那一定会害你这一生永远看不到佛性了。
见性这一关,如果定力差一点点、慧力也差一点,但如果是自己参出来的,多多少少都会看得见一些;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早计成熟而先跟你引导出来,你这一辈子就很难看见佛性了。我到现在还很懊恼自己以前没有很详细去观察透彻就动手引导,因为有时候,我们希望某人可以做为同修会的骨干,以后可以带领学员共修,是个亲教师的人材,所以急着引导他见性这一关,结果因为早计成熟而被我搞砸了,我到如今还在自责,心中想要放下来,但就是放不下来。不过,这样子自责也好,以后就可以减少害人的机会。但是,我对于引导见性的事情,在引导之前,心中一直都很害怕被引导出来的人看不见佛性,心中一直都有很大的压力;到现在为止,一直都是这样。
这就是说,你的动态定力如果还没有具足(作者案:还得要有大福德及慧力同时具足),你就不要求过第二关,眼见佛性的证境绝对跟你无缘。而所有已经眼见佛性的人,禅三回来后,如果不再继续做功夫,放逸的过日子而不再礼佛保持定力,只要半年、一年就够了,他将会发觉渐渐的又看不见佛性了;心中警觉,又重新好好的做功夫,两、三周以后终于又回复看见佛性的境界了。如果一直都没有失掉见性境界的人,不相信我的话,当然可以完全的放逸半年、一年试试看!你将会发觉你确实看不见佛性了;继续再礼佛做功夫来增长定力以后,你会发觉又重新看得见了;但是明心以后,绝对不会因为没有继续修定,就使得明心的智慧境界退失。所以明心与见性两关的差异极大,是完全不同的证境。
见性后定力退失而看不见佛性的人,重修定力以后就又可以重新看得见了;经过这个过程与体验,你就会相信我跟你说的话都是诚实语,都不是诳语:没有定力的人绝对看不见佛性,定力退失的见性人也会看不见佛性,定力回复以后就可以重新再看得见佛性。因为事实确是这样,所以在般若的修证以前,一定要先修定力,基本的定力具备了以后,你才有办法明心;心很粗糙的人,是无法破初参的;因为定力发起了,你的心已经比以前细腻了,才有可能找到心真如而破参。除非有人为你明讲,否则你不会有因缘破参的。可是有人为你明讲了,你将会发觉自己破参前跟破参后的智慧好像没什么差别,智慧不容易出生;可是人家挤破头才参出来的人,却可以头头是道,智慧好得很!为什么会这样呢?差异就在于有没有自己亲自经历参禅的过程,有没有自己亲自走过来。
所以参禅的过程是很重要的,虽然自己参究会很辛苦,但是辛苦得来的绝对不会让你白费功夫;就像梅花要开花以前,一定要先冻过一段时间,才会开得很好;所以黄蘗禅师才会这么讲:“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有些兰花也一样′呀!譬如报岁兰,若没有经过寒冷的冬天,一直都保持在温暖气候下,种上三年五年,它照样不开花;得要冷过以后,它才会抽出花芽,才会开花。禅就是这样子,佛菩提道就是这样子,所以才会教你先修定力,用定力把烦恼根摇动、摇动,松动了以后再用智慧来把烦恼拔掉。所以先要教你修习基本的定力,使觉知心能够制心一处、专心不摇动。
“端身正意”来修止观,意思是说不作表面功夫。一般修习止观的人,多是以定为禅,虽然志在证悟,却以修定作为闭关之标的;但是别人为他护关,结果他在关房中却是一天到晚都在静坐打妄想,连定境都修不好,何况是证悟般若?那么别人为他护关的恩德,他未来三世做牛做马都还不完的;如果能够正心诚意的修定,至少还能多少回报别人的护关功德,因此修定也得要端身正意。端身是说在关房里得要端身而坐,既不是睡觉与休息,当然不可随意的躺下来。除了端身而坐,还要端正心意,不许乱打妄想。很多人不了解这个道理,心里面想:“修定真辛苦,我放逸一下也好,反正也没有人知道,不然心情太紧了,万一弄出病来怎么办?”都不晓得自己心里面正在自言自语打妄想的时候,护法神可是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哎!这个家伙在打妄想呢!乱想一堆,都已经想入非非了。”
凡夫打妄想时,鬼神界的众生可真的是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呀!可是他以为人家都不知道。所以有时某一个人静坐时打妄想、起歹念,某甲护法神去跟某乙护法神讲,渐渐就在神道界中传开了。这种事常常有的,有些大师们心中打什么主意,护法神都从他心里听得明明白白的,心事都被护法神知道了!所以修定的人一定要正心诚意,意不能乱动,特别是不好的意愿;心意乱动时,别人都在看他;他以为没有人知道,却不知道有很多神、有很多鬼,都会知道。
接着马鸣菩萨说:“不依气息。”不依气息的意思是说,他所讲的止观是“大止观”,不是教你修数息、随息的定功;数息与随息的法,是二乘人所修的小法。南传佛法的安那般那,还有一个方法是观鼻头白,但这些法都不是证悟般若的方法,而是四念处中的修法方便之一;可是以前也有大师把它弄到禅宗般若禅的行门里面来,真是乱搞禅宗的法门。观鼻头白,就是观出入息,观到后来鼻头变白时,觉知心就安定下来了,有点儿类似观想的方法。这一类修法都是“依于气息”,凡是南传佛法所讲的安那般那,讲的就是数息法、随息法;像这样子依于气息而修的方法,绝不是大乘般若止观的正修。
还有一种人所谓的修学佛法,完全是依气息在修的,而且是以气息为内涵的修法;这和南传的安那般那假藉气息而修心止,又大不相同;二乘虽假藉气息而修,但不以气息本身为修行的标的;但是另外一种佛门外道,却是完全以气息本身为修行的标的,那就是西藏密宗,他们完全依气息在修。他们不是想要修拙火、明点吗?不是努力在修练气功吗?这就是西藏密宗所修的法。他们很会瞎掰:说人身上有中脉、带脉、左脉、右脉,细分成八万四千脉,说这八万四千脉就是八万四千种烦恼。真奇怪!八万四千脉跟佛说的八万四千烦恼有什么关系?一点儿关系也没有!竟也可以牵强附会到这种地步:竟也会有愚人相信他们瞎掰的妄说!这真是很奇怪的事情。
接着他们就以这种荒谬的理论,就开始练习中脉的白菩提、红菩提的观想,就观想菩提心在中脉里上下升降(他们妄认观想出来的明点就是菩提心如来藏);中脉及明点观想完成以后,就作秘密灌顶,接受异性上师指导性交的技巧,与异性上师上床合修双身法,学习怎样可以达到乐空双运、遍身都受淫乐的第四喜一旱受境界;然后再与其它的上师及密宗行者共修,轮座杂交;交合的时候,男行者要观想自己中脉里的白明点(白菩提心),从下体进入女行者或女上师的中脉海底轮内,再上升与女方中脉里的红明点会合,他们说这就是红、白菩提心会合,在这种情境下观察淫乐与觉知心都是空无形色,就是证得乐空双运,就成为报身佛了,以这种外道邪淫、一点儿都不清净的极贪、极低层次的境界受,作为报身佛的清净无染果报的境界。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怎么样,修止观,门呢,论文,何修止,息灭,一切,戏论,境界,
相关阅读
- 上一篇:善知识关于放生的问答
- 下一篇:骄慢与惭愧
阅读排行
最新收录
讲座文稿
- 何时开始“转识成智”?
- 观一切妄念无相
- 为什么阿赖耶识能能生一切法?
- 增上心学谓定学诸种三昧
- 活在当下,并非心性无见
- 佛藏经卷第一
- 佛藏经卷第二
- 佛藏经卷第三
- 佛藏经卷第四
-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 佛说解节经
- 深密解脱经卷第一
- 深密解脱经卷第二
- 深密解脱经卷第三
- 深密解脱经卷第四
- 深密解脱经卷第五
- 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
- 解深密经卷第一
- 解深密经卷第二
- 解深密经卷第三
- 看看我们学的是不是相似佛法?
- 礼佛的规矩
- 八万四千法门与不二法门
- 不断烦恼而证菩提
- 欲界中的有情四生---卵胎湿化
- 佛教八部护法:天龙八部
- 释、儒、道所说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吗?
- 何谓佛教?
- 两个关于“因果”的故事
- 早晚二课仪规
- 菩萨戒之八种殊胜
- 什么是佛法?
- 关于受戒、持戒、犯戒的问答
- 菩萨戒诵戒仪轨(佛教正觉同修会)
- 梵网经菩萨戒本(难字注音)
- 血肉带回的《楞严经》
- 大乘法中的僧,含括了在家和出家四众
- 什么是破和合僧?
-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
- 信仰佛教必须出家吗?
- 顿悟与渐修
- 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概要表
- 如何获得真正的初地
- 如何修百福
- 诸地菩萨所证之涅槃
- 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
- 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
- 佛陀如何度天魔
- 《佛说阿弥陀经》里的「出广长舌相」是什么
- 禅宗“开悟”究竟是怎么回事?
- 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一大阿僧祇劫到底是
- 修学佛道“信”很重要!--三资粮之“信”资
- 菩萨转依如来藏的功德--平实导师法语
- 亲见自住弥陀
- 「一句佛号概括事理」的真正意涵
- 声闻、缘觉圣人和 佛的十八种差别
- 什么是佛
- 如来行一切行、修三种增上学都是为了利益众
- 菩萨实现福报的方法:继承、婚姻或自己努力
- 正说无余涅槃
- 《心经》到底在说什么?
- 定慧知见
- 定的正受
- “有情无情同圆种智”一语乃方便说法,非真
- 学佛最大的盲点就是想要了生脱死
- 什么是真正的法师
- 佛法中的智慧有几种
- 定力、定境、定相的差別
- 一切众生以四食存
- 大乘法中的善根
- 何谓“五浊”?
- 八种无福听闻佛法的众生
- 八解脱(九证法)
- 见惑与思惑
- 戒有几种?
- 行者具足四禅八定正受之前,当须先求见道
- 证初果的观行
- “空”有两个含意
- 菩萨之四果
- 欝头蓝弗——以定为禅无法解脱生死
- 供养智波罗蜜应知四事
- 菩萨尊贵,不可思议!
- 菩萨戒诵戒仪轨(佛教正觉同修会)
- 禅定与静虑之异同
- 何谓自利利他?
- 度众的善巧方便
- 真正的菩萨行
- 菩萨初果——须陀洹
- 菩萨二果——斯陀含
- 菩萨三果——阿那含
- 菩萨四果——阿罗汉
- 怎样才是有菩萨性?
- 如何修证解脱道
- 菩萨种性何其尊贵
- 皈依后的正行
- 有证量的菩萨可以为人解说法与次法的内涵
- 持守菩萨戒的三个基本原则
- 如何修证四果
- 如何修证三果及初禅的发起
- 如何修证初果
- 每个人都有苦衷,需要慈悲心与同理心来善待
- 消除怨恨,和乐相处!
- 真正证悟了以后,才容易具足发起至诚心、深
- 修行一定要闭关吗?
- “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哪里修行比较快
- 欲离众苦,当观无常!
- 解空第一的“须菩提”为何成佛最迟?
- 供养智波罗蜜应知四事
- 禅定的实证
- 什么是忍辱波罗蜜?
- 如何修百福
- 神通是依附意识而有,不是常住法
- 修禅定(静虑)不放逸的方法
- 菩萨的热情与不攀缘五欲
- 精进学佛也要深观眷属跟环境的因缘
- 发七种心可得灭罪
- 修福可以抵罪吗?
- 亲手布施,未来享用美好果报
- 断了“我见”会怎样?
- 听闻佛法的功德比赚几百亿还重要
- 出家人为何要受供托钵?
- “随缘”能不能帮我们减轻烦恼?
- 自杀与杀生
- 释、儒、道所说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吗?
- 能烧出舍利子就是有证量?发疯与梦境的差别
- 五根不具足原因
- 如何使诵经的利益达到最大
- 关于“戒”的问答(正觉电子报般若信箱)
- 信仰佛教必须出家吗?
- 是一花一世界?或者是一叶一世界呢?
- “知见立知”与“观行”的差异
- 妄想因何而生?使定力提升的关键是什么?
- 如来藏本来具足,世间第一位众生为什么有无
- 犯五逆罪可以成佛吗?是否罪性本空?
- 对初学佛者要从何着手呢?
- 密宗对四加行之误解
- 如何看待《西藏生死书》里面的内容?
- 声闻、缘觉为什么不能称为佛?
- 何谓天魔 阴魔 烦恼魔?
- 佛陀为何制酒戒?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2)---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3)---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4)---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5)---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6)---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7)---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8)---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9)---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0)--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1)--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2)--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3)--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4)--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5)--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6)--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7)--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8)--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9)--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20)--
- 六祖慧能说的“菩提本无树”是开悟诗吗?
- 顿悟与渐修
- 禅宗实证有三关:明心、见性、破牢关
- 佛陀拈花一笑的故事---禅宗的起源
- 菩萨不引用公案、不耍机锋的原因
- 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
- 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克勤大
- 六祖度道明禅师的故事
- 大慧宗杲禅师是径山中兴之主
- 宗门无念心体非是定心
- 如来有所说法耶?
- 大慧宗杲禅师略传
- 大慧与天童同一所证:如来藏
- 大慧禅师之心性
- 离念灵知之非
- 似即似,是则不是
- 天童正觉禅师所悟者其实不由默照而得
- 悟的六种表象
- 永嘉大师以亲证如来藏而言证道---永嘉大师
- 眼见佛性
- 上品上生
- 上品中生
- 上品下生
- 中品上生
- 中品上生
- 中品中生
- 中品下生
- 下品上生
- 下品中生
- 下品下生
- “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哪里修行比较快
- 以清净的念佛念与众生结下善缘
- 九品往生表
- 确保您的权益-捐赠器官应自我保护
- 无相念佛资料汇编(十方论坛忆佛拜佛问答集
- 无相念佛、拜佛问答集锦(般若信箱)
- 弥陀法会仪轨
- 2008年5月17日四川大地震罹难者超荐法会
- 莲友往生助念开示文
- 正觉正法公奠文
- 让自己成为一个可亲可信之人
- 色不迷人,人自迷----“七情六欲”的真相
- 人在做不只天在看!
- 人生就是,你必须接受很多人的离开
- 我们生下来就已经欠债累累了
- 佛教中的夫妻相处之道
- “随缘”能不能帮我们减轻烦恼?
- 学佛后能万事如意吗?
- 往生与灵魂说
- 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很重要
- 何谓“我”与“无我”
- 孝道最难做到的是什么?色难!
- 【相好庄严】女人,胖一点命好有福!
- 什么是真正的孝道
- 孝养父母的福德等同供佛
- 听闻佛法,功德难量!
- 安全感从哪里来?
- 不受生死系缚叫自在!
- 我们往世的眷属在哪里?
- 下一世我们会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