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是修止观门呢?(35)
这个无生无灭,当然是依如来藏而说无生无灭,不许离开如来藏而说一切法无生无灭。如果离开如来藏的不生不灭性,而说见闻知觉性无生无灭,那我们就说你是常见外道!因为在事实上、在常识上、在医学知识上,都现见一切法有生有灭啊!怎么可以叫做无生无灭!得要等你悟得不生不灭的常住的如来藏心体以后,现观心真如法性而把一切法都摄归如来藏时,你才可以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因为十八界的你生了以后将来一定会灭,灭了以后又会再出生,但那是因为如来藏常恒不断,所以这个见闻知觉性生灭的现象才能永远不断,才可说见闻知觉性无生无灭,这样依如来藏的不生不灭性来说六识心的见闻知觉性不生不灭,才可以说得通啊!这也就是首楞严所说的真义所在。
又说“一切法皆无自性”,为什么说一切法没有真实的自体性呢?因为一切法的自体性都不真实,都是因缘和合才能从如来藏中自然生起的,所以都依于缘起而从如来藏中自然出生的,所以见闻知觉性一定是缘起法(但绝不单是缘起法,而是因为如来藏才藉缘而起),既是缘起法,当然无有不灭的;但是因为如来藏的不生灭性,依于如来藏才能不断的生灭,才可以说一切法是不生灭法;所以一切法的本身没有不灭的,都是缘起法;既然都是依如来藏心体,才可以永远不断的出现而说是不生不灭,那当然就是无自性(无自己独自存在的体性)的缘起法。
譬如说,你把水龙头打开,因为不断有水流出,水流就永远不生不灭啊!但是水流自身有没有生灭呢?有!因为它自己一直是生灭不停的,这是由于有水源才能一直不断;因为下面的水池又接了个马达,又抽到上面水塔去,不断的循环,所以水流当然是永远不生不灭了。水本身譬喻如来藏心体;水流不断循环流注的动力——马达——,譬喻如来藏所含藏的七识心王种子和我见、我执、一切善恶法的种子,水流譬喻五阴、十八界;水的现象是有生灭的,但因为水没有生灭,由马达不断的抽送来推动而成为水流,所以使得水流现象持续不断而看来似乎是没有生灭。但是水的流注现象其实是有生灭的,只因为水体维持同等的量一直存在不灭,又有马达动力来推动,才能有水流流注现象不断生灭的现象存在,所以不可以离开水而说这个水的流注现象没有生灭。同理,要依如来藏心本体的不生不灭,借着业种及烦恼种子作动力,才能使一切法不断的生灭不停,这样来说一切法的不生灭,才是正法。同理,要依如来藏的无生,才可以说一切诸法无生;可是一切法的无生,却是由于依附于永远无生的如来藏心体而有的,所以一切法其实都没有真实不坏的自体性,所以马鸣菩萨说“一切法皆无自性”。
从这里可以引生出很多的一切种智妙法,到最后说“乃至涅槃”,也就是看见涅槃的无生无性。这是说,虽然在世间法中看见有许多因缘善恶的业报昭昭不爽,但是菩萨却也在世间腾当中直接看见了不生不灭性的无余涅槃实际啊!所以大乘所证无余涅槃并不是像二乘圣人死了以后才证的,而是正当活着的时候,自心如来藏本身就已经是涅槃啦!如果有人来问我:“请问我身中哪个是涅槃?”我说:“你就是涅槃!”问题是:我说的“你”究竟是哪一个你?我说的其实是你那个没有我性的你,为什么说祂是没有我性的你?因为那个你(如来藏)是从无量劫以来本就离六尘中的见闻知觉性的,而且从来不思量一切法,从来不忆念一切法,从来不曾起过一念妄想;也是从来都不作主,从来都没有喜怒哀乐,你身中这种体性的心真如、如来藏,一直都是无我性的,那还能叫做“我、你”吗?你当然会同意说:“如果我的真心真是这样,怎能叫做我?倒好像和木头石块一样了。”确实是有点儿像木头石块,但是却又跟木头石块大不相同。
我这么说,好像是出了个谜语让你去猜,可是你得要去亲自找到祂,猜谜语是永远都猜不着的。等你真的找到祂,你一定会说:“果然!这个见闻知觉性的我,确实是在生灭法当中;那个本来就离六尘见闻觉知的我,确是本来常住涅槃的。”你就自己证实:这个涅槃是本来就有的,所以无余涅槃境界确实不是修行得来的。二乘法中认为无余涅槃是修来的,但是当阿罗汉到了菩萨面前,对菩萨说:“我已经修得无余涅槃、有余涅槃了。”菩萨却一定会跟他说:“某某阿罗汉!你错了!你修得的这个涅槃是本来就有的。”那他会反问说:“我这个涅槃既然不是修来的,那我们大家都不必修行了,吃喝玩乐一生,死后就可以直接入涅槃了。”菩萨说:“不!你若不修行断我见、断我执,却又不能证得涅槃,所以你还是得要修行;可是你修断了我见、我执以后,其实这个涅槃却是本来就有的,不是你修而后有的;你只是把自己给灭了,变成真实的无我!这才是无余涅槃,但无余涅槃境界却是本来就存在的。”所以菩萨说涅槃非修得、非不修得,还是中道,不是以断灭作为涅槃。
阿罗汉们因为没有证得心真如、如来藏,无法现观真心如来藏从本以来就住在涅槃境界中,所以听不懂!只得抓抓后脑勺:“您说的也是!可是我为什么听不懂?”他们定性声闻圣人就是不懂!没办法!法界中的事实本来就是这样啊!所以说,一切诸法固然无生、无性,但是一切诸法当中本然就有涅槃,涅槃是本然的,不是修而后有的;但是!不修行也不能得啊!因此,菩萨有这个不落两边的般若智慧,因此菩萨才能真懂般若诸经中的要义,所以菩萨要用这种胜妙智慧来利乐有情,而且在利乐有情当中,他自己就能够得到自利了。
论文:〖然修行止者,对治凡夫乐着生死,亦治二乘执着生死而生怖畏;修行观者,对治凡夫不修善根,亦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心过,是故止观互相助成,不相舍离。若止、观不具,必不能得无上菩提。〗
讲解这一段论文是说,修止观的人有两个功德,第一是可以对治凡夫的乐着生死,修止通常是对治凡夫乐着于生死中的种种无常之乐,贪着于六识心的见性、闻性……乃至知觉性;第二是对治二乘圣人的心小狭劣、不肯为众生发起大悲心而不断接受世世生死,不肯尽未来际的救度众生的生死病。
凡夫乐着生死,不想离开生死轮回,是因为还没有断除烦恼,我见和我执都还坚固的存在。可是他们总是误以为自己真的有在断烦恼,这就是现代的大师们所教导的所谓的“断烦恼”的错误知见;他们总是教导徒弟们:每天都得盘腿打坐,把觉知心断除语言文字的妄想。他们都说这样就叫做修行,就是在断烦恼。如果你叫他不盘腿打坐,以思惟观行的方法现观觉知心的虚妄性,这样子断除我见,他们大多不会信受,一定会骂你说:“你不懂佛法修行!离开语言文字的觉知心就是常住的真心,怎么可以说祂是虚妄的缘起法?”但其实真正的修行不在腿上,也不在于把觉知心绑住而一念不生啊!那都是修定的方法,并不是佛法止观的真正修行法门。
就好像是弄个绳子把心猿意马绑住,或是拿石头把杂草压住,都是不能断根的,以后还是会再萌发烦恼的,那都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修行是断我见烦恼,我见烦恼断了,自然就可以渐渐的断除我执;我见断了就是初果人,我执断了就是阿罗汉,就可以出离三界生死啦!出三界是以断我见与我执的智慧来出三界,不是以打坐的定力来出三界的。俱解脱大阿罗汉的出三界生死,也是以尽智及无生智而出三界,不是靠他的四禅八定出三界的;四禅八定只是帮助他在断我见时可以取证灭尽定,因此而可以作主提前或者延后生死而已,只能这样;但是真正出三界的力量,还是在于断我见与我执的智慧,绝对不是在定力。但是修止的人,通常只是对治凡夫的爱乐生死、执着生死,也不能证知法界实相。凡夫总是希望乐受中的觉知心我可以永远不断,希望觉知心这个我永远存在不灭来触受一切顺心境界。但是,这个觉知心的我永远存在不断时,就表示生死将随着觉知心的不断生灭而永远不断,这种人就是爱生死、乐生死、执着生死!假使对我见的内容——觉知心缘起性空所以虚妄——确实观行而了知其虚妄性,心得决定而不改易时,我见就确实断灭了,就能对治凡夫性的乐着三界生死,这就是修止首先对治的我见烦恼。
第二个对治,是对治二乘圣人的执着生死而生怖畏。二乘圣人不是已经成为阿罗汉、辟支佛了吗?为什么我说他们还会执着生死、畏惧生死?从凡夫的境界上来讲,可以说二乘圣人已经没有生死的畏惧,因为他们死后确实能入无余涅槃;所以有时人家诽谤阿罗汉:“你根本不是阿罗汉,你是凡夫!因为你没有神通。”阿罗汉就会击椎聚众——打云板聚众(现在寺院里面打云板时是召集大众过斋堂,以前佛在世时打木板叫做击椎,击椎目的是要聚众论事,不是为了吃饭),有时候阿罗汉认为需要聚众时就去打云板,大家听到打板就知道有事情了,就聚集起来;被否定果证的阿罗汉看到大众都聚集了,他就站出来狮子吼:“某某人!你为什么说我不是阿罗汉?”他一定会当众说:“我生死已尽,烦恼已断,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证得解脱,解脱知见知如真,所以佛记我为阿罗汉。你为什么说我不是阿罗汉?你应该赶快当众忏悔,不然舍报时会下地狱。”
有一些被我举例证明是诽谤如来藏胜法的人,或者是被我举证大妄语的人,我说他们将来会下地狱,希望他们赶快公开忏侮;这是想要救他们,他们却说我是咒他们下地狱;照这样看来,这阿罗汉似乎也是咒那个谤他的比丘下地狱了!但其实绝对不是咒他下地狱,而是要救他免下地狱,不是给他难堪。就像是那些被我指证谤法的人,我说他们将来会下地狱,要求他们赶快忏侮除罪;他们却无视于我提醒他们灭罪自救的善意,硬说我是咒他们下地狱;真像某些性障很重的人诽谤说:“这个阿罗汉怎么这样咒人下地狱?”那真是乱讲!阿罗汉当众举证谤圣的人,是救他免下地狱,所以特地集众而准备了让他当众忏侮的场所,这是救他而不是让他难堪;因为谤圣、谤法都得要对众忏,不是对首忏或责心忏就能解决的:想要对众忏的话,就必须集众至少四人。那么他当众忏悔谤圣之罪,地狱罪就可以当下解决掉,何等痛快!那如果没有机会让他对众忏,他舍报时就无法补救了!地狱有分!
可是阿罗汉他能够狮子吼说:“我所作已办,已能出三界生死,已证解脱,解脱知见知如真,不再接受后有。”这当然是已离生死的人了!既然已经离开生死,永远都不再轮回了,为什么马鸣菩萨还说他们对生死仍有执着?佛在经中为什么说他们对生死还有怖畏呢?有些人想不通,就会说:“这种说法很奇怪!”就好像我有时候在书上讲“阿罗汉怕生死”,有人就说:“阿罗汉不是已经解脱生死了吗?怎么还会怕生死?”(编案:这是隐名而说杨先生尚未离开本会时曾如此质问)这是什么道理呢?
我在书上也常常讲到二乘圣人怖畏生死,因此有些人要求我不要常常讲“二乘圣人怖畏生死、恐惧轮回”,因为他们认为阿罗汉已经解脱了,可以出三界生死了,还有什么生死恐惧可怕的?初听起来似乎也有道理,但实际上没道理!只有大乘了义法才有道理,才是真正的不怖畏生死。在大乘法中,佛说阿罗汉、辟支佛已经能出三界生死,已没有生死可言,为什么仍然说他们害怕生死?这是有道理的!你们要是不信的话,哪天遇到南洋来的所谓阿罗汉,可以问他们说:“你舍报后是否要入涅槃?”他们都会跟你说:“是啊!我一定要入无余涅槃。”(事实上,现在的南洋大师们都不是阿罗汉,因为我见都还没有断除,都还只是凡夫;除非将来我们确实遇见断了我见与我执的人,否则我这句话是不会改变的。)当你问他们说:“你怕不怕生死?”他们一定会说:“不怕!”因为他们舍报后一定能入涅槃。你就跟他说:“你正是因为害怕生死痛苦,所以才要入涅槃;如果不害怕生死痛苦,你就不必入涅槃,你就可以再来人间利益众生,何必一定要入涅槃?”他仔细想想,也会觉得有道理:“我如果不怕生死中的痛苦,也就可以再来人间度众生,那才是真的对生死没有恐惧。”你可以再问他:“你对生死真的没有恐惧吗?”他一定会拍拍胸脯说:“我真的没有恐惧。”那你就请问他:“来生要生到哪里去?”他会说不知道,你再请问他:“入胎的过程你都清楚了吗?”他会说:“不清楚。”再请问:“来世出胎时能正念出胎吗?”他会说:“我没有办法。”你再问他:“下一士还会记得这一发修证的解脱果内容吗?还能保有解脱证量与知见吗?”他这时一定心生恐惧,不敢再发愿受生来度众生了。你说:“那你怎可说不怕生死?”他想一想说:“是啊!我怎么没想到?”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怎么样,修止观,门呢,论文,何修止,息灭,一切,戏论,境界,
相关阅读
- 上一篇:善知识关于放生的问答
- 下一篇:骄慢与惭愧
阅读排行
最新收录
讲座文稿
- 何时开始“转识成智”?
- 观一切妄念无相
- 为什么阿赖耶识能能生一切法?
- 增上心学谓定学诸种三昧
- 活在当下,并非心性无见
- 佛藏经卷第一
- 佛藏经卷第二
- 佛藏经卷第三
- 佛藏经卷第四
-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 佛说解节经
- 深密解脱经卷第一
- 深密解脱经卷第二
- 深密解脱经卷第三
- 深密解脱经卷第四
- 深密解脱经卷第五
- 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
- 解深密经卷第一
- 解深密经卷第二
- 解深密经卷第三
- 看看我们学的是不是相似佛法?
- 礼佛的规矩
- 八万四千法门与不二法门
- 不断烦恼而证菩提
- 欲界中的有情四生---卵胎湿化
- 佛教八部护法:天龙八部
- 释、儒、道所说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吗?
- 何谓佛教?
- 两个关于“因果”的故事
- 早晚二课仪规
- 菩萨戒之八种殊胜
- 什么是佛法?
- 关于受戒、持戒、犯戒的问答
- 菩萨戒诵戒仪轨(佛教正觉同修会)
- 梵网经菩萨戒本(难字注音)
- 血肉带回的《楞严经》
- 大乘法中的僧,含括了在家和出家四众
- 什么是破和合僧?
-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
- 信仰佛教必须出家吗?
- 顿悟与渐修
- 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概要表
- 如何获得真正的初地
- 如何修百福
- 诸地菩萨所证之涅槃
- 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
- 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
- 佛陀如何度天魔
- 《佛说阿弥陀经》里的「出广长舌相」是什么
- 禅宗“开悟”究竟是怎么回事?
- 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一大阿僧祇劫到底是
- 修学佛道“信”很重要!--三资粮之“信”资
- 菩萨转依如来藏的功德--平实导师法语
- 亲见自住弥陀
- 「一句佛号概括事理」的真正意涵
- 声闻、缘觉圣人和 佛的十八种差别
- 什么是佛
- 如来行一切行、修三种增上学都是为了利益众
- 菩萨实现福报的方法:继承、婚姻或自己努力
- 正说无余涅槃
- 《心经》到底在说什么?
- 定慧知见
- 定的正受
- “有情无情同圆种智”一语乃方便说法,非真
- 学佛最大的盲点就是想要了生脱死
- 什么是真正的法师
- 佛法中的智慧有几种
- 定力、定境、定相的差別
- 一切众生以四食存
- 大乘法中的善根
- 何谓“五浊”?
- 八种无福听闻佛法的众生
- 八解脱(九证法)
- 见惑与思惑
- 戒有几种?
- 行者具足四禅八定正受之前,当须先求见道
- 证初果的观行
- “空”有两个含意
- 菩萨之四果
- 欝头蓝弗——以定为禅无法解脱生死
- 供养智波罗蜜应知四事
- 菩萨尊贵,不可思议!
- 菩萨戒诵戒仪轨(佛教正觉同修会)
- 禅定与静虑之异同
- 何谓自利利他?
- 度众的善巧方便
- 真正的菩萨行
- 菩萨初果——须陀洹
- 菩萨二果——斯陀含
- 菩萨三果——阿那含
- 菩萨四果——阿罗汉
- 怎样才是有菩萨性?
- 如何修证解脱道
- 菩萨种性何其尊贵
- 皈依后的正行
- 有证量的菩萨可以为人解说法与次法的内涵
- 持守菩萨戒的三个基本原则
- 如何修证四果
- 如何修证三果及初禅的发起
- 如何修证初果
- 每个人都有苦衷,需要慈悲心与同理心来善待
- 消除怨恨,和乐相处!
- 真正证悟了以后,才容易具足发起至诚心、深
- 修行一定要闭关吗?
- “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哪里修行比较快
- 欲离众苦,当观无常!
- 解空第一的“须菩提”为何成佛最迟?
- 供养智波罗蜜应知四事
- 禅定的实证
- 什么是忍辱波罗蜜?
- 如何修百福
- 神通是依附意识而有,不是常住法
- 修禅定(静虑)不放逸的方法
- 菩萨的热情与不攀缘五欲
- 精进学佛也要深观眷属跟环境的因缘
- 发七种心可得灭罪
- 修福可以抵罪吗?
- 亲手布施,未来享用美好果报
- 断了“我见”会怎样?
- 听闻佛法的功德比赚几百亿还重要
- 出家人为何要受供托钵?
- “随缘”能不能帮我们减轻烦恼?
- 自杀与杀生
- 释、儒、道所说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吗?
- 能烧出舍利子就是有证量?发疯与梦境的差别
- 五根不具足原因
- 如何使诵经的利益达到最大
- 关于“戒”的问答(正觉电子报般若信箱)
- 信仰佛教必须出家吗?
- 是一花一世界?或者是一叶一世界呢?
- “知见立知”与“观行”的差异
- 妄想因何而生?使定力提升的关键是什么?
- 如来藏本来具足,世间第一位众生为什么有无
- 犯五逆罪可以成佛吗?是否罪性本空?
- 对初学佛者要从何着手呢?
- 密宗对四加行之误解
- 如何看待《西藏生死书》里面的内容?
- 声闻、缘觉为什么不能称为佛?
- 何谓天魔 阴魔 烦恼魔?
- 佛陀为何制酒戒?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2)---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3)---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4)---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5)---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6)---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7)---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8)---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9)---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0)--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1)--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2)--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3)--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4)--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5)--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6)--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7)--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8)--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9)--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20)--
- 六祖慧能说的“菩提本无树”是开悟诗吗?
- 顿悟与渐修
- 禅宗实证有三关:明心、见性、破牢关
- 佛陀拈花一笑的故事---禅宗的起源
- 菩萨不引用公案、不耍机锋的原因
- 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
- 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克勤大
- 六祖度道明禅师的故事
- 大慧宗杲禅师是径山中兴之主
- 宗门无念心体非是定心
- 如来有所说法耶?
- 大慧宗杲禅师略传
- 大慧与天童同一所证:如来藏
- 大慧禅师之心性
- 离念灵知之非
- 似即似,是则不是
- 天童正觉禅师所悟者其实不由默照而得
- 悟的六种表象
- 永嘉大师以亲证如来藏而言证道---永嘉大师
- 眼见佛性
- 上品上生
- 上品中生
- 上品下生
- 中品上生
- 中品上生
- 中品中生
- 中品下生
- 下品上生
- 下品中生
- 下品下生
- “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哪里修行比较快
- 以清净的念佛念与众生结下善缘
- 九品往生表
- 确保您的权益-捐赠器官应自我保护
- 无相念佛资料汇编(十方论坛忆佛拜佛问答集
- 无相念佛、拜佛问答集锦(般若信箱)
- 弥陀法会仪轨
- 2008年5月17日四川大地震罹难者超荐法会
- 莲友往生助念开示文
- 正觉正法公奠文
- 让自己成为一个可亲可信之人
- 色不迷人,人自迷----“七情六欲”的真相
- 人在做不只天在看!
- 人生就是,你必须接受很多人的离开
- 我们生下来就已经欠债累累了
- 佛教中的夫妻相处之道
- “随缘”能不能帮我们减轻烦恼?
- 学佛后能万事如意吗?
- 往生与灵魂说
- 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很重要
- 何谓“我”与“无我”
- 孝道最难做到的是什么?色难!
- 【相好庄严】女人,胖一点命好有福!
- 什么是真正的孝道
- 孝养父母的福德等同供佛
- 听闻佛法,功德难量!
- 安全感从哪里来?
- 不受生死系缚叫自在!
- 我们往世的眷属在哪里?
- 下一世我们会去哪里?